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7月19日星期六

王室衰微與大國爭霸

第二節 王室衰微與大國爭霸

  平王遷都洛邑,還有土地方約六百里。後來有的賜給立功諸侯,如賜鄭國虎牢(河南滎陽縣西北)以東,賜晉文公溫(河南溫縣)、原(河南濟源縣)等十二邑;有的被侵奪,如鄭滅東虢(音國guó河南鄭州西北),晉滅北虢(河南陝縣),楚滅申(河南南陽縣)、呂(南陽縣西);有的被戎族佔據,如揚拒、泉皋、伊雒(音洛luò)之戎,雜居周國境內,伊川(河南嵩縣)有陸渾之戎;有的封給王族與公卿大夫作采邑,如襄王封子帶于甘,周、召、毛、畢等舊宗族各有新采邑。天子自有的土田和民人,實在存餘無幾。

  諸侯定期朝聘貢獻,是王室的重要收入,東周王室卻失去了這個重要收入。按照魯史《春秋》所記,二百四十二年裏,魯君朝王僅三次,魯大夫聘周僅四次。魯是周公的後代,與王室最親近,朝貢幾乎全廢,其他諸侯的朝貢自然不會比魯多一些。

  東周天子地小貢少,非常貧弱,但名義上仍保持“天下宗主”的地位,為華夏各國所尊崇。齊晉兩霸國糾合諸侯,阻遏蠻族大國楚的北進,都是號召尊王、勤王,才得到諸侯的信從。東周天子在政治上還有一些作用,所以孔子修《春秋》,想尊奉周天子一統諸夏,在東方復興周道。

  東周王國與宋、魯是當時三個文化中心,王國文化對諸侯更有大影響。因為王室衰微,不能養活眾官,有專門知識與技術的王官百工,陸續分散到諸侯國,有些人做官,有些人做師,擴大了文化的傳播。前五二○年(魯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死,王子朝結合一批喪失職位的舊官、百工,起兵爭王位。經四年戰爭,子朝兵敗,率召氏、毛氏、尹氏、南宮氏等舊宗族(自然也有百工),帶著王室所有典籍,逃奔到楚國。這是東周文化最大的一次遷移。周人和周典籍大量移入楚國,從此楚國代替東周王國,與宋魯同為文化中心。在這三個中心地區,魯國孔丘創儒家學派,宋國大夫墨翟創墨家學派,戰國時楚國李耳創道家學派。

  東周王室衰弱,無力禁止諸侯間的兼併。更由於經濟的發展,諸侯對別國土地人民的佔有欲也更加強烈,這就發生頻繁的兼併戰爭。戰爭的結果,先後出現楚、齊、秦、晉、吳、越六個大國。

  

  一 楚 國

  

  苗族被禹戰敗後,退出黃河流域,據戰國時人說,三苗曾在長江中游建立起一個大國。這個大國當是一個大的部落聯盟,是許多部落的集合體,其中較大的是荊楚。商高宗武丁曾出兵深入荊楚境,捕獲大批俘虜。周文王時,周勢力到達漢水流域,一部分苗族歸附周國,接受周文化。武王伐紂,有髳(苗)人參加周軍作戰。成王封文武以來功臣後嗣,熊繹得封子爵,居丹陽(湖北秭歸縣)。熊繹的祖先,就是歸附文王、從武王伐紂的髳人酋長。到熊繹才受周天子的封爵。西周時期,熊繹子孫不斷擴大土地,立國號為楚。東周初期,楚愈益強大,前七○四年(魯桓公八年)楚君熊通自號武王。熊通子文王熊貲遷都郢(音影yǐng湖北江陵縣),有地千里。楚在春秋時先後吞併四十五國,疆土最大。楚國君臣自稱是蠻夷,專力攻伐華夏諸侯,五年不出兵,算是莫大的恥辱,死後見不得祖先。因為楚國好戰,又經常獲得勝利,國境擴大了,居住在國境內的長江流域蠻人、淮河流域夷人以及被征服的華夏諸侯國人,經長時期的文化交流,融合成巫文化中滲入華夏文化的楚國文化。原來局限在黃河流域的華夏文化,通過楚國伸展到吳、越兩蠻族國。長江流域的初步開發,楚國曾起著巨大的作用。

  

  二 齊 國

  

  呂尚是炎帝族四岳的後裔。周文王尊呂尚為師,共謀滅商興周。呂尚的女兒邑姜是武王正妻,生成王和晉國始封者唐叔虞。成王封呂尚為齊侯,賜給他一種特權,得征伐有罪諸侯。西周厲王時,齊獻公遷都臨(山東臨淄縣)。齊在春秋時期吞併十國,荀子說齊桓公(前六八五年——前六四三年)並國三十五,韓非子說桓公並國三十。齊原是東方大國,經桓公大吞併,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桓公依靠大政治家管仲,整頓國政,分全國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工商專心本業,免服兵役。士鄉即農鄉,平時農夫耕田,士“食田”,戰時農夫當兵,士當甲士和小軍官。士鄉五家為一軌,十軌為一裏,四裏為一連,十連為一鄉,五鄉為一軍。每家出一人,五人為伍,伍有軌長;五十人為小戎,小戎有裏有司;二百人為卒,卒有連長;二千人為旅,旅有鄉良人;五旅一萬人為一軍。一國有三軍,齊君自率一軍,上卿國子高子各率一軍。據《齊風•甫田篇》所說,齊襄公(前六九七年——前六八六年)時還保存公田制的形式,管仲廢除公田制,改為按土地的肥瘠,定賦稅的輕重。齊國有山有海,管仲設鹽官煮鹽,設鐵官制農具,又鑄錢調劑物價貴賤,數年之間,國富兵強。前六七九年(齊桓公七年),齊開始稱霸。當時楚國也正強盛,連年出兵攻鄭。前六五六年(魯僖公四年)桓公親率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八國大軍伐楚,進到召陵(河南郾城縣)。楚成王使大夫屈完來軍前講和。桓公許和退兵。這是華夏諸侯第一次聯合抗楚,雖然不能算是取得了勝利,楚國卻暫時不敢北進。

  桓公做霸主,曾救邢救衛救北燕,阻止戎狄的侵擾。百餘年後,孔子還讚歎齊國的霸業,說:沒有管仲,我們大概要披著頭髮,穿左衽衣,受異族的統治了。管仲、桓公死後,齊國內亂,楚國勢力又北進。

  前五六七年(魯襄公六年)齊滅萊(山東黃縣東南有萊子城)。萊是東夷族大國,萊亡國後,齊地擴大一倍以上,成為真正的海國,魚鹽之利更盛。

  

  三 秦 國

  

  秦本是西方小國,與戎族戰鬥,逐漸強大起來。平王東遷,封秦君襄公為諸侯。前七五三年,秦文公開始設史官紀事。前七四六年,採用西戎野蠻法律,開始有滅三族法(父族、母族、妻族,一說父母、兄弟、妻子)。前六七八年,秦武公死,開始用人“從死”(殉葬)。前六七七年,秦德公建都雍(陝西鳳翔縣),用三百牢(牛、羊、豕各一為一牢)祭天求福。秦穆公(前六五九年——前六二一年)用謀臣百里奚,戰勝晉國,擴地到黃河邊上。又用謀臣由餘,滅十二個戎國,開地千里,成西戎霸主。西周覆滅後,西周故地,戎狄雜居,商湯後裔建立亳國,自稱亳王,西周文化為戎狄俗與商文化所摧毀。秦採用這些落後制度(包括君位兄終弟繼制)與文化,雖然已成西方大國,卻被華夏諸侯看作戎狄國,不讓它參與盟會。但秦國在西方驅逐戎狄,用武力恢復宗周舊地,保衛華夏的西翼,使齊晉兩霸國,得專力對楚,這個作用也是必須重視的。羌人(西戎的一族)爰劍,秦厲公時(前四七六年——前四四三年)被俘為奴隸,學得農業知識,後來逃回羌地,教人耕種、牧畜,諸羌敬服,推為大酋。原來射獵為生的羌族,從此漸成西方強族。秦文化對更落後的戎人,也起著一定的推進作用。

  

  四 晉國

  

  晉國原是戎狄遊牧地區,成王封同母弟叔虞為唐侯,在唐國內“強以戎索”(《左傳》定公四年),就是說,按照戎狄生活慣例,分配牧地,不象魯衛農業地區按周法分配耕地。叔虞子燮父改國號為晉。東周初期,晉獻公(前六七六年——前六五一年)建都絳(山西翼城縣),開始兼併,滅霍(山西霍縣)、耿(山西河津縣)、魏(山西芮城縣)、虞(山西平陸縣)、虢(河南陝縣)等國,統一了汾河流域,並且國土跨到黃河南岸,形成一個地險多馬的大國。獻公消滅國內同姓宗族,連自己的兒子夷吾(惠公)、重耳(文公)也放逐出國。所用卿大夫多是異姓人。獻公這一措施,加強了公室的權力,因此形成一個政權比較集中的強國。

  前六三六年(魯僖公二十四年),放逐在外十九年、周遊列國、政治經驗十分豐富的晉文公(前六三六年——前六二八年)回國即位,隨從他的文武功臣都得到重用,君臣一心,整頓國政。前六三二年,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與楚、陳、蔡三國聯軍在衛地城濮(河南濮陽縣東)大戰,擊敗楚軍,晉國從此成為華夏霸主。直到前五四六年(魯襄公二十七年),晉國常能維持霸業,與楚三次大戰,晉戰勝兩次(前五七五年鄢陵之戰,前五五七年湛阪之戰),戰敗一次(前五九七年邲之戰)。

  前五四六年,晉楚在宋都商丘開和會,平分霸權,晉處劣勢。前四八二年(魯哀公十三年),晉吳在黃池(河南封丘縣)會上爭霸,晉也並不處優勢。此後晉國事實上分成韓趙魏等幾個獨立國,所謂糾合諸侯、尊王攘夷的霸業實際上不再存在了。

  晉國境內戎狄國先後被消滅,凡滅同姓異姓國二十余,與楚同為東周時期最大的國家。齊常助晉,秦常助楚,因此晉楚勢力仍大致相等。為要借與國兵力,攻擊對方,晉助吳攻楚,楚助越攻吳。吳越兩國的興起,增加了爭霸戰爭,但也擴大了華夏文化的灌溉面,從黃河流域直達長江下游地區。

  

  五 吳國、越國

  

  周太王長子太伯次子仲雍,讓繼承權給季曆,逃奔到梅裏(江蘇無錫縣東南),有蠻人千餘家來歸附。太伯仲雍斷發文身,相繼做蠻人君長,國號吳。吳本是楚的屬國,吳君壽夢時,吳漸強大。楚國大夫巫臣亡命到晉國,獻聯吳攻楚的計謀。前五八四年(魯成公七年)晉使巫臣帶著一隊戰車到吳國,教吳人射法禦法和戰車陣法。吳軍學會車戰,從淮南江北的陸地上,攻擊楚國的側面。吳楚連年打仗,甚至一年打七次仗,楚軍疲於奔命。

  吳和晉國交通後,文化也迅速提高,壽夢第四子季劄,前五四四年(魯襄公二十九年)曆聘魯、齊、鄭、衛、晉等國,表現出高度的華夏文化。季劄的兒子在路上死了,孔子帶著弟子們去看他行葬禮,說,季劄真是懂禮的人呵!

  壽夢死後,長子諸樊遷都吳(江蘇吳縣),數傳至闔閭(音合廬hélú),用楚亡臣伍子胥為謀主,大軍事家齊人孫武為將軍,前五○六年(魯定公四年)大舉攻楚,五戰五勝,楚軍大潰。吳軍攻破楚建都約二百年的郢,楚國民人和文物財寶大量被吳軍俘獲。這是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對楚國是空前未有的創傷,但由周入楚的華夏文化,卻因這次戰爭更多更快地傳播到長江下游,加速吳國的華夏化。

  越都會稽(浙江紹興縣),斷發文身,文化比吳更落後。楚靈王時(前五四○年——前五二九年),越還是楚的屬國。吳得晉助,成為楚國的勁敵。後來楚采同樣的方法,讓文種和範蠡二人來越國。文種是楚國的宛(河南南陽縣)令,范蠡是文種的密友,二人都是楚國著名才士,到越國自然是為的助越攻吳。越君允常得楚助,開始稱王,與吳王闔閭作戰,結成仇怨,互攻不休。允常死,子勾踐立。闔閭起兵攻越,被越軍戰敗,闔閭受傷病死。闔閭子夫差即位,立志報仇,前四九四年(魯哀西元年)夫差攻越大勝,許越為屬國。

  吳夫差戰勝後,一心要北進爭霸,前四八六年(魯哀公九年)夫差準備攻齊,築邗城(江蘇江都縣,《太平寰宇記》稱為邗溝城)。邗城下掘深溝,通過射陽湖(江蘇寶應縣東)至末口(江蘇淮安縣)入淮,貫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前四八五年,吳將軍徐承率水師自海上攻齊。前四八四年,大敗齊軍于艾陵(山東泰安縣)。前四八二年,夫差為北上爭霸業,掘深溝北連沂水,西接濟水。自吳都(邗城)乘舟出發,一路可以入海北上,一路可以逾長江入淮河,又逾淮達泗沂濟三水。夫差耗竭民力,經營霸業,因而亡國,但南北水上交通卻從此創出新局面。

  前四八二年,夫差率大軍到黃池會諸侯,與晉國爭做盟主,不料越軍攻入吳都,越水師自海道入淮,絕吳 軍歸路。夫差恐懼,讓晉為盟主,匆忙回國向越求和。前四七三年(魯哀公二十二年)越滅吳。

  越王勾踐戰勝吳國,北進至徐(山東滕縣),大會齊晉等諸侯共尊周天子,號稱霸主。勾踐知道楚國是不會讓越國強盛的,範蠡也知道勾踐是不會信任楚人的。范蠡自徐回到越國,就帶著財寶珠玉乘舟浮海逃往齊國做大商人。文種自以為有功,不肯逃走,被勾踐殺死。墨子說“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墨子• 非攻篇》),可見越在東周末年仍是強國。戰國時,越國衰弱,楚威王大敗越兵,奪取浙江以西土地。前二二二年,秦始皇使大將王翦平定江南,越君降秦。秦以越地為會稽郡。

  長期的兼併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痛苦,但東周社會卻因此發生巨大的變化,小國合併成少數大國;很多戎狄蠻夷接受了華夏文化;宗族制度基本上遭受破壞;公田制變為稅畝制;士和庶民兩個階層裏產生出新的地主,在政治上取得重要地位;“農(低級庶民)與工肆(工商)之人”(《尚賢篇》),以墨子為代表,也要求參與政治。這些變化進一步就成為戰國時期的七雄紛爭,再進一步就成為秦漢兩朝的封建統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