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7月22日星期二

各族間的兼併與融合

第五節 各族間的鬥爭與融合

  《尚書•梓材篇》、《詩•大雅•蕩篇》稱商王國為中國。因為商王國在當時各小國中,政治經濟文化都被公認為唯一的中心國。《詩•大雅•民勞篇》稱宗周和遵守周禮的諸侯國為中國。東周時期北方諸侯自稱中國,稱楚吳越等南方國為蠻夷,楚吳越稱北方國為中國或上國。秦佔有宗周舊地,卻被中國諸侯看作戎狄。中國這一名稱,含有地區居中的意義,但更重要的意義則是指傳統文化的所在地。

  中國西部地區稱為夏。鄭大夫子西名夏,是夏有西義。夏又含有雅、正、大等義。宗周詩篇稱雅詩,《秦風》詩篇稱夏聲,夏聲即雅詩,就是用西方人的聲音歌唱的詩篇。東方齊、魯、衛等大國諸侯本從西方遷來,因之東方諸國稱東夏,東西通稱為諸夏。

  周朝崇尚赤色,大祭祀用騂牛(赤色牛)。晉大夫羊舌赤字伯華,孔子弟子公西華名赤,是華含有赤義。凡遵守周禮尚赤的人和族,稱為華人或華族,通稱為諸華。

  孔子說:“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裔指夏以外的地,夷指華以外的人,區分很明顯,不過中國、夏、華三個名稱,最基本的涵義還是在於文化。文化高的地區即周禮地區稱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稱為華,華夏合起來稱為中國。對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禮的人或族稱為蠻、夷、戎、狄。例如杞君朝魯君,用夷禮,杞被貶稱為夷,後來杞國朝魯用周禮,杞又得稱為諸夏。姜戎與齊同姓,同住在中國內部,薑戎飲食衣服不同,貨幣不通,言語不達,被稱為諸戎。吳與驪戎都是周天子的同姓,吳被稱為蠻,驪戎被稱為諸戎。華族與居住在中國內部和四方的諸族因文化不同經常發生鬥爭,鬥爭的結果,華夏文化擴大了,中國也擴大了,到東周末年,凡接受華夏文化的各族,大體上融合成一個華族了。

  春秋時期列國人口不可確知,按兵役推測,當是五人中出一個服兵役。衛文公有民五千人,得兵車三十乘,以此為例,一般千乘之國,人口當在二十萬左右,晉國兵車四千乘,當有八十萬左右的人口。墨子生在東周末年,說齊晉楚越等大國兼併眾小國,各有人口數百萬。即使如此,按土地面積說來,人口還是極稀少的。較早的春秋時期,據《左傳》所記載,東周王畿內有戎族小國,衛都城上可以望見戎州,想見當時地曠人稀,華族與其他諸族雜居的情狀。

  華族各國自稱為中國,稱其他諸族國為四方。

  南方 長江漢水兩流域,是蠻族居住地。有群蠻、百濮、盧戎(湖北南漳縣)等,通稱為南蠻。淮水流域是夷族所居。小國有舒(安徽舒城縣),六(安徽六安縣),蓼(安徽霍丘縣西北)。又有舒蓼、舒庸、舒鳩、宗四小國。大國有徐(安徽泗縣北)。通稱為淮夷。

  東方多在今山東省境內。有萊夷(黃縣東南),任(濟寧縣),宿,須句(二國都在東平縣境),顓臾(費縣西北),邾(鄒縣),莒(莒縣),小邾(滕縣),杞(安丘縣),介(膠縣南),郯(郯城縣西南),根牟(沂水縣)。通稱為東夷。又有戎(山東曹縣東南,別名戎州),鄋瞞(濟南北境,別名長狄)兩小國。

  北方 在今河北省境內。有北戎(盧龍縣境,一名山戎),甲氏(雞澤縣,赤狄別種),鮮虞(正定縣西北,別名中山),肥(槁城縣),鼓(晉縣。鮮虞、肥、鼓三國都是白狄別種),無終(玉田縣)。通稱為北狄。

  西方有大戎(陝西延安縣),小戎(甘肅敦煌縣。居住在河南嵩縣一帶的稱陸渾之戎,又稱陰戎,又稱九州之戎),驪戎(陝西臨潼縣),犬戎(本部在青海西寧縣,一部遷居陝西鳳翔縣境),姜戎(陸渾別部),茅戎(山西平陸縣),揚拒、泉皋、伊雒之戎(當在河南洛陽縣附近)。又有白狄(延安縣附近)、赤狄。赤狄有東山皋落氏(或在山西垣曲縣境),廧咎如(廧音強qiáng,咎音高gāo或說在山西太原附近),潞氏(山西潞城縣),留籲(山西屯留縣),鐸辰(山西長治縣境)。通稱為戎狄。

  以上諸族,散居中國的內部和四方。因為華族文化程度較高,政治上有霸主主持盟會,起著互救的作用。華族憑藉優勢的文化和政治力量,終於融合了諸族。

  南方蠻夷被楚統一,春秋時期楚是華夏的勁敵。東周後期,楚國文化向上發展,與諸夏相等,華夷的界限逐漸消失。

  東方諸夷沒有成立強大國,陸續被齊、魯、楚吞滅。

  北方戎狄間有華族小國燕,春秋時期不被諸夏重視。齊桓公曾救燕伐山戎。後來晉國強大,攻滅赤狄白狄,燕在北方逐漸強大起來。

  西方戎狄是華族的強敵。晉攻滅戎狄最多。晉悼公用魏絳的計策,同諸戎講和,用貨物交換土地,獲得極大利益。秦穆公伐戎,得國十二,開地千里,在西戎中稱霸。當時甘肅陝西境內有綿諸,混戎,翟豲(音桓huán)之戎,義渠,大荔,烏氏,朐(音渠qú)衍之戎。西北諸戎散居谿穀間有一百多種,因為統一不起來,所以逐漸被秦征服。

  春秋時,從前七二二年(魯隱公元年)到前六三七年(僖公三十三年),共八十六年。戎伐曹伐鄭伐齊各一次,伐週二次。齊伐戎三次,魯伐戎一次,虢伐戎二次,諸侯為戎禍守周城二次。狄滅衛圍衛滅溫(河南溫縣西南)各一次,伐邢伐衛伐齊伐鄭伐周各一次,伐晉三次。晉伐狄二次,衛伐狄一次。總計戎狄攻華族十六次,華族攻戎狄九次。戎狄的勢力不小,但不能發展,因為華族知道團結,互相援救。魯文公以後,晉國霸權鞏固,戎狄國開始被消滅。

  黃河流域自秦漢以後,常常是統一全中國的出發地點,東周時期華族逐漸鞏固了在黃河流域的統治地位,為秦漢統一作初步的準備,意義是重大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