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8月26日星期二

吳國

第八節 吳 國



  吳是一個不穩定的國家。它的不穩定性從各方面表現出來。

  吳國刑罰殘酷,賦(租稅)調(兵役)繁重。連張昭、顧雍和陸遜等人都說太重,請求減輕一些。孫權給自己辯解,說:威小人必須用重刑,我這樣做是不得已。又說:如果單守江東,現有的兵力確是夠用了,賦調應該可以寬些。不過坐守江東,未免陋小,所以仍須預先調兵,以便臨時應用。總起來說,百姓勞苦,我很知道,事出不得已,諸君不必多說。孫權的政治就是這樣的一種暴政。人民被迫經常起兵反抗。例如鄱陽人彭綺攻破縣城,有眾數萬人。彭綺失敗後,彭旦又起兵。廬陵人李桓、羅厲等起兵,經四年戰爭才被壓平。這些較大的反抗以外,還有更多的小反抗。孫權命令各郡縣修城郭,起譙樓,掘深池大塹,以備“盜賊”,決不允許減輕賦調。直到他病重要死的時候,才下了一道“省徭役,減征賦,除民所患苦”的命令。他臨死時也許真的希望他的繼承人緩和一下民怨,可是他的繼承人比他剝削得更加兇暴。

  孫堅出身下層豪強。他雖然是吳郡富春(浙江富陽縣)人,又自稱是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的後裔,但在吳郡士族間並無地位。孫策依靠外來士族和孫堅舊部的力量草創吳國。二○○年孫權繼承孫策時,孫權還是十五歲的童子,吳國形勢很不穩定。他一方面得到外來士族的全力支持,一方面盡力爭取以顧雍、陸遜為首的吳郡士族。他把孫策的女兒,一個嫁給顧雍的長子顧邵,一個嫁給陸遜。孫家與江東名族顧陸兩家結成姻親,吳政權才有了可靠的基礎。外來士族都是流寓人,徒黨不多,根基不固,所以孫權敢於信任他們。周瑜魯肅呂蒙三人死後,孫權不得不依靠族大人多的土著士族,把很大的政權交給丞相顧雍,很大的兵權交給上大將軍陸遜。他對文武官吏都存著戒心,因此用刑嚴峻,不少武將因畏罪投降魏國,他曾下令說,諸將犯重罪三次才議罪,這當然騙不得那些畏罪的人。他迫令帶兵守邊境的督軍和將軍交出妻子做保質,如有叛逃,便殺戮保質甚至滅三族。他又養一批人叫做校事、察戰,監視文武官吏,發見一些事件,動輒加罪慘殺。太子孫登屢次勸諫,都不聽納,大臣們更畏罪不敢說話。陳壽說他性多嫌忌,堅決殺人,愈到晚年殺人愈凶。吳國統治集團就是這樣互相猜疑的一個集團。

  任何一個政權,總要有軍隊作支柱。吳國軍隊起初是用來作戰的,後來兵士變成從事生產的奴隸,後來又變成私人的生產奴隸,根本不成其為軍隊。二二○年,曹操死。二二三年,漢吳講和。魏漢對吳國的軍事威脅減輕了。二二六年,孫權開始屯田,令諸將增廣田畝。他自己也說是受田耕種,把駕車的八頭牛改作四耦耕牛,表示提倡。屯田兵以外,還有所謂作士,是一種作手工業的兵士。所有生產品全被孫權和諸將分占,養兵士的費用仍由農民來負擔。孫權死後,州郡官和諸將令民卒和兵士替他們做買賣,長江上商船來來去去,屯田變得不重要,好多良田因而荒廢。到吳國末年,一部分兵士被諸王分去,有權勢的宦官也招募兵民做私屬。兵士民卒不堪奴役的痛苦,紛紛應募,營裏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可以想見諸將對這些剩餘兵士,自然要加緊剝削來補充被諸王宦官奪去的利益。

  既然吳國的兵士實際上是生產奴隸,這就可以說明下列諸事:孫權為什麼說自己不願坐守江東(事實是決心坐守江東),必須擴大兵役?因為增兵就是增加生產奴隸。孫權為什麼要使衛溫等率兵萬人浮海求夷州亶州?因為聽說州上有數萬家,擄來可以補充民力,從而擴大兵額。孫權為什麼屢次進攻山越?因為他估計居住丹陽郡山地勇猛善戰的越族有四萬人可作兵士。後來越人被圍困,出山投降,孫權分給諸葛恪一萬人,顧承(顧雍孫)八千人,其餘分給諸將。孫權驅迫農民甚至擄掠人口來成立軍隊,這當然需要極其殘酷的刑罰來維持這個軍隊。現在可以看到的一條刑罰是一個兵士偷了一百個錢,被牽到市上去斬頭。以此為例,吳國軍隊裏,大概除去斬頭,很少還有其他較輕的刑罰。

  孫權的家庭很亂。寵妻間爭做皇后,兒子間爭做太子。家庭間的爭鬥影響到外廷,朝官們分成擁嫡擁庶兩派。孫權終於廢太子孫和,立孫亮為太子。擁嫡派陸遜、顧譚(顧雍孫)、張休(張昭子)等都遭受懲罰,兩派怨恨更加深刻。孫權死後,孫亮繼位,宗室孫琳廢孫亮,立孫權第六子孫休。孫休死,孫和子孫皓立為吳皇帝。孫皓粗暴淫凶,大報舊怨,用剝面皮、鑿眼睛、滅三族等淫刑殺人,大臣及宗族幾乎被他殺盡。孫權的殘虐政治到孫皓時達到最高點,吳國也就滅亡了。

  吳在三國中,內部最不穩定,可是立國時間反比魏、漢長。原因是(一)孫權統治吳國五十三年,熟悉統治集團裏各部分勢力的強弱,能適當地掌握它們。(二)以顧陸兩大族為首的江東士族,為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單是顧陸朱張四大姓子弟做大小官吏數以千計),出力支持吳國。(三)二二八年以後,魏國主要兵力佈置在關中一帶,對付漢國。(四)二四九年以後,魏國司馬氏集團與曹氏集團鬥爭加劇,在二六○年司馬昭殺魏帝曹髦,曹氏集團完全失敗以前,司馬氏不能攻漢,也不能攻吳。

  吳在江東立國,政治是殘暴的,但對東南地區的開發,卻也有顯著的成就。長江中下游吳比東漢時經濟文化確是發展了。這首先由於東漢末年中原及江淮間大量流民逃入荊揚二州,他們帶來了各地區較高的生產技術,使江東地區原來的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一些改進。鐘離牧在永興縣(浙江蕭山縣西)墾田二十餘畝種稻,一年得精米六十斛。當時稻田產量並不很低,所以增加人口的要求極為迫切,孫權攻伐山越,甚至把黟歙地方深山中的短人(少數民族)也搜羅出來,並經常派兵出境捕捉人口。這固然為了添兵,同時也是為了添民。吳亡國時有四個州,四十三個郡,三百一十三個縣。郡縣數比東漢大增,說明人口增加,土地開闢,需要設立這樣多的郡縣。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了新的大城市。兩漢時江東只有一個大城市——吳。二一一年,孫權自吳遷都秣陵。次年,作石頭城,改名建業。二二○年,孫權遷都鄂,改名武昌。二二九年,使陸遜輔太子孫登留守武昌,孫權還都建業。建業和武昌不僅是軍事重鎮,商業上也是比吳高一級的城市,這兩大城市的建立,標誌著長江中下游有了進一步的開發。

  吳以水軍立國,有船五千餘艘。水軍主力在長江,但航海規模也很大。二三○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載一萬兵士的大艦隊到遠海求亶州、夷州(臺灣),擄得夷州人數千。二三三年,遣將軍賀達率兵一萬浮海到遼東。二三九年,遣將軍孫怡擊遼東,擄得男女。二四二年,遣將軍聶友率兵三萬攻珠崖、儋耳(海南島)。孫權是大規模航海的宣導者,幾次出航,雖然主要目的在捕捉人口,但當時已有如此宏大的艦隊,也足以令人氣壯。

  二二六年,大秦商人秦論來交趾,轉到武昌見孫權,問對遠西諸國情形。是年,吳大將呂岱遣朱應、康泰出使海南。朱應、康泰所經歷及傳聞凡百數十國,大抵林邑、扶南等國與“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島)諸國是朱應、康泰所經歷,大秦、天竺等國則得自傳聞。二四三年,扶南王範旃遣使來吳,帶來樂人及地方特產,林邑、堂明等國王也遣使來吳聘問,從此開始了中國和海南諸國的正式往來。朱應著《扶南異物志》,康泰著《外國傳》(兩書唐以後亡佚),介紹海外地理知識,與甘英班勇介紹陸上西方諸國(《後漢書•西域傳》所本)同是文化史上重大的貢獻。

  孫權死後,吳國統治集團內部加速分裂,孫皓時吳國事實上不能再存在了。二八○年,晉武帝司馬炎六路出兵攻吳國,兩路向揚州,三路向荊州,一路是水軍,用漢國降兵乘大船浮江東下。吳軍不戰潰散,晉水軍最先到建業,孫皓投降,吳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