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3月30日星期一

黃袍加身

黃袍加身:大宋帝國崛起真相解密

流落南北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自小就驍勇異常,擅長騎馬、射箭。在後唐與後梁的爭戰中,屢建奇功,深得唐莊宗李存勖的信賴。正因為這個原因,在李嗣源殺死李存勖後,趙弘殷受到了排擠。劉知遠建後漢時,官拜護聖軍都指揮使。後在後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榮手下效力,先後任都指揮使,檢校司徒,統率禁兵。屬於軍隊的高級將領。

趙匡胤就出身於洛陽的夾馬營,時在927年3月21日。《宋史.太祖本紀》說他「起介冑之中」。正是指此。趙匡胤是趙弘殷的第二個兒子。據說,他出生時身帶異香,「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月不變」。因此,乳名叫「香孩兒」。由於父親的緣故,他自幼也愛好騎射,練就了—身好武藝。《宋史》評之為「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有一次,他飛身躍上一匹沒上籠頭的烈馬。馬狂奔,跑上城牆斜道,將從門框頂上迎頭撞將下來,觀者皆以為他腦袋不保。片刻,只見他徐徐起立,騰身跳上馬背,復馳騁如電,人皆異之。

947年,趙匡胤20歲。他也同許多有志青年一樣,充滿著冒險精神。想到外面的世界創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於是,他告別父母妻子,開始浪跡天涯。他漫遊了華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願。當時,他父親過去的一些好朋友已經相當有權勢,趙匡胤去投奔時,時常遭遇白眼冷遇。其中最好的一位是觀陽節度使王彥超,也只給了他10貫錢,大約相當於現在不到2000元人民幣,把他打發了,最慘的時候,曾經靠在街邊設賭局來維持生計。

到949年下半年,趙匡胤流浪到了漢水邊上的重鎮襄陽,沒有錢住店,只得棲身在一古寺廟裏,寺廟的住持年近百歲,飽經滄桑。與他談古論今,點撥他說:「漢水以南社會穩定,北方卻兵荒馬亂,亂世才能出英雄,你何不北上建功立業?」趙匡胤一聽,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拿了老和尚贈送他的一大筆重金厚禮,騎上寺裏唯一的一匹毛驢,拜別老和尚,雄赳赳地就奔北方來了。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郭威是一代雄主,瞭解民情,留心革弊,有志於掃蕩天下,是五代時一個難得的好皇帝。此時正在河北鄴都招兵買馬,於是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趙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當了一名普通士兵。

當兵第二年(950年),郭威發動兵變,建立了後周。趙匡胤也因軍功被提拔成了禁軍東西班行首,相當於宮廷衛隊隊長。這期間,趙匡胤得到了時任開封府尹的郭威義子柴榮的賞識,被要過去作部屬。西元954年,郭威病死,由義子郭榮(本姓柴)繼位,史稱周世宗。周世宗也是位英明之主,原想在前十年中,完成統一大業,所以連年出戰,不求休息。

當時,北漢趁後周新喪,發兵攻打後周。趙匡胤隨柴榮出兵迎敵。兩軍在高平(今山西晉城東北)發生激戰。這場戰爭對趙匡胤影響巨大。當時,北漢軍隊佔據上風,後周的兩員大將見勢不好,臨陣脫逃,導致整個部隊陣腳大亂,極為危急。趙匡胤臨危不亂,高喊:「主危臣死,拼死盡忠的時候到啦!」帶領所部騎兵直沖敵陣。北漢軍隊經受不住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一敗而不可收拾。後周軍居然反敗為勝。

戰後,趙匡胤被周世宗破格提拔為殿前都虞侯,成了世宗身旁的紅人,委託他負責整頓軍隊,組建殿前司諸軍。趙匡胤平日為人質樸豪爽,重朋友,江湖義氣很重,慷慨大方,因此結交了一大批朋友。趙匡胤任命節度推官(掌勘刑獄)趙普為書記官,又重用了楊光義、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一大批知兵善戰的武將,並與他們結為「義社十兄弟」,從而在後周軍隊中形成了極大的潛在勢力。

趙匡胤還酷愛讀書。有一次,他跟隨柴榮攻打淮南,有人私下裏到柴榮那兒告狀,說趙匡胤打下壽州時,私運財貨,達數車之多。柴榮半信半疑,派人去查看,結果發現所有箱子裏裝的全部是書籍。柴榮大不解,問他:「你剛剛擔任高級職務,不好好收拾甲兵舞槍弄棒,要這麼多書幹什麼?」趙匡胤頓首道:「皇上重用我,我常恨自己沒有奇謀襄贊皇上。看書就是想找到這方面的智慮見聞。」

959年春天,周世宗柴榮在進軍契丹的路上,莫名其妙地揀到一塊木頭牌子,上寫「點檢作天子」。「點檢」是禁軍職務名稱,在幾路大軍中,裝備最好,也最精銳,是皇帝的禁衛軍,地位極其重要。一般情況下,這個職位只能由皇帝最為信賴的人物擔任。如今,看到這麼一塊東西,柴榮心裏不由得七上八下。回軍的路上,柴榮突然生病。於是,柴榮便對自己的妹夫、殿前都點檢(禁軍統帥)張永德產生疑忌(張永德是周太祖的女婿),便罷免了張永德的職務,改任為宰相。以趙匡胤代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因為周世宗認為,趙匡胤新從低級軍官提升,資望較淺,奪帝位應該是不可能的。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6月19日,世宗駕崩,宰相范質受顧命扶助柴榮7歲的幼子柴宗訓繼立,是為恭帝,由符皇后垂簾聽政。柴宗訓年幼不知國事,符皇后二十剛出頭,也沒有理國的經驗。一時人心惶惶,後周出現了「主少國疑」的不穩定局勢。汴梁城「點檢作天子」的謠言被傳得紛紛揚揚。隨後半年,趙匡胤藉口整頓軍隊,撤換了一批將領。這樣,在不動聲色之中,一個由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組成的軍事集團形成了,一場針對後周皇室的軍事政變計畫也在緊鑼密鼓的醞釀成熟了。


陳橋兵變

960 年正月初一,後周的君臣正在慶賀新年,這時從河北鎮、定州傳來了緊急邊報,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聲勢浩大。後世多認為這是趙匡胤和石守信等人製造的謠言。後周執政大臣、宰相范質和王溥等人,一時驚慌失措,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大軍北上抵禦。以殿前副點檢兼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率前軍先行,統主力軍隊離開汴梁。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後周精銳部隊剛一離開都城,京城裏立刻謠言四起,到處哄傳:「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當年,太祖郭威就是藉口「邊防有警」而發動兵變,建立了後周政權的。如今的情形與當年幾乎一模一樣。

據正史記載,正月初三趙匡胤率大軍出愛景門,「紀律嚴甚,眾心稍安」。軍校苗訓號稱素知天文,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蕩」,便對趙匡胤幕僚稱「這是天意」。當天傍晚,兩路大軍即會師于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陳橋鎮),兵變計畫開始。

部隊宿營後,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了。趙匡胤的幕僚李處耘見時機成熟,即將此事報告給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然後又一道找到趙匡胤的掌書記趙普,進行「周密謀畫」。然而話音未落,石守信、王審琦等諸將突然蜂擁而入。趙匡義和趙普便授意將士們,事先準備好一件皇帝登基的黃袍,強行披在醉酒未醒的趙匡胤身上。

據史書記載,原來,這天夜裏,趙匡胤卻一反常態喝得酩酊大醉,躲在自己的軍帳中一夜沒有露面,對此間發生的重大變故一無所知。

第二天一大早,「四面叫呼而起,聲震原野」,趙普和趙光義入室向趙匡胤報告消息,兩個剛入,諸將「已擐甲執兵,直扣寢門,稱諸將無主,願擁立點檢為天子。」

趙匡胤大吃一驚,連忙披衣下床,還沒來得及答話,即被將士扶擁出門聽事,這時有人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部將並皆拜於庭下,山呼萬歲,要擁立他為皇帝。

誰知趙匡胤執意不從,堅決拒絕,諸將士均不答應,不由分說將他「逼扶上馬」。趙匡胤被逼無奈,裝出一副十分委屈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於是趙匡胤當眾宣佈三條紀律:「仍以臣子之禮尊奉幼帝和太后、不准趁機欺淩京內大臣、不准搶掠府庫和富庶百姓擾民」,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幾萬大軍聽了,一起磕頭表示服從。於是,趙匡胤整軍返回京城開封。

守備都城的禁軍將領、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得知情況有變,倉促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來得及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

至此時,後周宰相范質等人這才知道倉促遣將是上了趙匡胤的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穀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位詔書,宣佈周恭帝退位。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敢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

當年,趙匡胤33歲,改國號為「宋」,改用建隆年號,遵照「五德始終說」自命為火德,旗號用紅色,大赦天下,死罪以下罪減一等。趙匡胤之所以把國號定為宋,是因為他之前所領歸德節度使的藩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歷史上習慣把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王朝稱作北宋,趙匡胤死後被尊為宋太祖。

後世就有歷史學家分析說,趙匡胤的「陳橋兵變」絕非倉促之舉,而是蓄謀已久的一場陰謀。

其一,就拿郭威兵變來說,郭威是倉促之間,臨時扯黃旗當龍袍的,而趙匡胤則顯得從容得多,黃袍都已事先準備好了,否則,深更半夜,這黃袍又是如何準備呢?

其二,從趙匡胤對家人的安排上也可看出其決意兵變的用心。出征之前,趙匡胤將母親和妻子預先送到一座禪寺以防萬一,兵變成功後,其母杜氏脫口稱兒子「素有大志」,隱約可見杜氏對趙匡胤的兵變意圖早就了然於胸。而且此次趙匡胤出征,帶去了他的幕府主要班子,也帶去了他的弟弟趙光義,這在趙匡胤已往的征戰生涯中是前所未有的。事實上,趙匡胤率軍一出開封,這個參謀班子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發動工作,成為陳橋兵變的實際組織機構和指揮機構。由此可見趙匡胤的安排的確是狠下了一番心思的。

歷史往往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宋廷如果如實記載「陳橋兵變」,等於把趙匡胤置於「亂臣賊子」的地位而遺罵於後人;略而不書,則無異于向世人以另一種方式通告事實真相,效果沒有區別。唯一的辦法就是歪曲和篡改這段歷史,為趙匡胤洗刷一切可能引起的罪名。結果,趙匡胤的謀士們被推到了前臺,變成了上躥下跳的人物,而真正的當事人趙匡胤則被寫成事先一無所知,而且當夜醉酒,直到被軍士擁戴才恍然大悟。

而按照後來 「以事系日,盡行編類」修撰的《宋太祖實錄》,也前後經過了4次反復。第一次始修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至五年(980年)9月,成書50卷。此書修成後,趙光義翻看了有關「陳橋兵變」的記載,很不滿意,認為「太祖朝事,耳目杆接,今《實錄》中頗有漏略,可集史官重撰」。趙光義授意李至等人重修《太祖實錄》,明確指示,必須把趙匡胤同曹操、司馬懿等人區別開來。《太祖實錄》一修再修,明顯地反映出趙家皇帝試圖掩蓋事實真相,美化趙氏政權的企圖。


仁德之君

雖然趙匡胤得帝位不地道,但它英明武略,不愧為一代明君,且內心並不奸詐,屬於厚道人之列。對歷史和後代常有畏懼之心,這從兩個小故事可以看出,趙匡胤是很在乎自己身後名的。有一次,趙匡胤在禁中後苑打麻省玩,一個臣子聲稱有急事求見,趙匡胤立即接見。誰知,來人囉唆半天,也沒有說出一件急務。趙匡胤的玩興被攪,頗為惱火,責問他為何雞子尿濕柴的事也敢謊稱急務?朝臣說:「國事無大小。總比娛樂天子的遊藝之事緊急吧!」趙匡胤惱羞成怒,抄起禦案上的柱斧就戳了過去。結果,斧頭把子把大臣的兩顆牙齒擊落在地,這個朝臣俯身撿起了斷牙,裝進口袋。趙匡胤罵道:「你把牙齒撿起來,難道想留作物證,告我不成?」那位臣子回答:「臣下不能告陛下,但自然會有史官書之。」趙匡胤愣住了。隨後,相當誠懇地道歉,並賞賜給這位敢於直諫的臣子不少金帛珠玉,以示慰問。

一次趙普向宋太祖推薦某人為官,宋太祖不同意,第二天,趙普又推薦此人,宋太祖還是不同意,如此三次。宋太祖把趙普的奏摺撕碎,趙普不慌不忙把奏摺拼裝好,還是來推薦此人。宋太祖見趙普如此不達目的不甘休,突然感到也許此人確實有才能,馬上採納趙普的建議,此人果然德才兼備。

趙匡胤雖是一介武夫,通過陳橋兵變才得以黃袍加身,但他對知識份子的尊重,對自己身後形象的在乎,還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文以治國,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從這一意義上說,宋太祖可稱之為是五代十國野蠻政治的終結者,又是後世歷朝文明政治的開拓者。

另據《讀書鏡》記載,宋太祖一日罷朝,俯首不言,鬱鬱不歡,久之,內侍王繼恩問故。趙匡胤說:「早來前殿指揮一事,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故不樂也。」可作又一印證。

史官的主要職能就是以書面的形式記錄和反映有一定意義的現實事件,皇帝的所言所行包括過錯、失誤,都會被記錄在冊,流傳於世。而專制時代的君主,手中擁有生殺大權,完全可以撤銷史官的職位,讓自己無所顧忌。但趙匡胤沒有這樣做,而是敬畏史官,讓史官時刻監督自己有損清譽的不慎重決定。宋太祖納諫和律己的勇氣、智慧和胸襟,看來可與唐太宗媲美了。

正因為此,他在將後周變成大宋之後,對後周的皇室始終實行優待政策;對於後周的一批大臣,他也照單全收;就連宰輔班子也都是原班人馬,原職原崗;張永德是後周皇親,是位權臣,趙匡胤當皇帝後,在張永德面前,從不以皇帝自居,仍然像從前那樣尊稱張永德為駙馬,而不呼喚他大名,加封他為侍中,授武勝節度使。即使對企圖阻擋自己篡位的大將韓通,在其被殺後也追封中書令,下令厚葬,並經常對旁人提起韓通對後周忠心可嘉。早年趙匡胤投奔隨州刺使董宗本,可是其子董撙誨經常欺負他,趙匡胤不久又不得不踏上坎坷潦倒的流浪生涯,但是趙匡胤發跡以後,並沒有報復董遵誨,反而不計前嫌重用了他。

而對於擁戴自己當了皇帝的那些有功之臣,他做的也是中國所有帝王中最厚道最完美的,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故事。金帛美女,任其所取。使人感到,人生所欲,也不過如此,從而換取宋室江山的穩固。

宋代不輕殺大臣,是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規矩。歷史事實也的確如此,整個有宋一代,幾乎沒有誅殺過一個功臣。歷史上那些強臣勳將應有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在宋代是徹底謝幕了。


巧釋兵權

晚唐以來,社會上流傳著一句非常時髦同時也極具誘惑力的話,也代表著一種普遍的世俗觀點:「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乎?」即只要能拉起山頭,誰都可以做天子。因此,「兵驕而逐帥,帥強而叛上」的現象在五代時期司空見慣,成為常例。

針對這種君弱臣強的情況,趙匡胤登基後,始終憂心忡忡。建隆二年(961年)秋,他微服來到趙普府第,與趙普密談。他詢問趙普:「自唐末以來,帝王換了7 姓,城頭旌旗頻換,亂離不已,民不聊生。朕要使國家長久,應該怎麼辦?」趙普認為,領兵將領和地方各鎮守節度使們權力過重是主要原因,應該削奪他們的兵權,控制他們的錢穀,收繳他們的精兵。趙匡胤不以為然,他認為那都是老生常談,而現在,他對這些人恩重如山,絕對不會再有亂子。

趙普不客氣地反詰道:「世宗皇帝待你不也是恩重如山嗎?即使他們沒有非分之想,你敢保證他們的部下沒有貪圖富貴之人?萬一也把黃袍加於其身,箭在弦上,那時,他們想不反也不成了……」

這番話,猶如當頭棒喝,令趙匡胤驚怵不已,如佛子頓悟。

趙匡胤不等趙普把話說完,連忙說:「你不必再說下去了,我知道該怎麼辦了。」

宋太祖首先下令罷免了慕容延釗、韓令坤等人統領禁軍的兵權,慕容延釗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韓令坤出為成德軍節度使。此後,不再設統領禁軍的殿前都點檢一職。開始收回權力,這只是一個信號。但對於禁軍重要將領石守信等有擁立之功的重臣,則心有所忌憚,猝然罷免怕引起反彈。

剛好一個月後,皇太后杜氏駕崩,國喪完畢,趙匡胤第一次上朝,又恰逢九月初九重陽節,他便以答謝的名義,在宮中設宴,款待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鋒、趙彥徽等一干手握兵權的重臣。這些人都是與趙匡胤喝過雞血酒,把臂結義的兄弟。熟不拘禮,因此,最初宴會氣氛熱烈。但酒過三巡之後,趙匡胤卻連連歎息,眾人詢問其故,趙匡胤摒退左右侍者,說:「沒有諸位兄弟相助,朕不會登上皇帝寶座。但你們哪里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快活。不瞞各位說,朕未做皇帝前,是寢食俱安,可做了皇帝之後,卻未嘗一夕安枕。」

石守信等人不解,小心翼翼地忙問原委。趙匡胤道,是因為得了皇位以後,才寢食難安。他並闡述說:「我知道你們對我都忠心耿耿,我也視你們為同袍兄弟。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貪圖富貴之人,有朝一日也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是不想當皇帝恐怕也身不由己了。諸位不會忘記吧?朕與世宗皇帝也親如兄弟,可那麼一天,你們把黃袍加在了朕的身上,朕不就登基稱帝了嗎?」

石守信等人一聽,嚇得魂飛魄散,汗如雨注。皇帝是怕黃袍加身的覆轍重蹈啊,君臣之間猜忌已經形成,始知今日之宴乃又一場鴻門宴也。伴君如伴虎,現在皇上明確地指出這一點,看來不殺頭就是萬幸了。因此眾人十分害怕,齊齊趴在地上磕頭不已,鼻涕一把眼淚一把地求皇上指引一條活路。

於是,趙匡胤明明白白地對大家說:「人生在世,就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人們追求富貴,不過是想多享點樂,讓子孫也過上好日子罷了,此外還有什麼追求呢?既然如此,爾等何不急流勇退,榮歸故里,或到富庶的地方做個一官半職,多置些良田美宅,自己享用也留給兒孫。日日有美酒盈樽、夜夜有美人在懷,過神仙般的清閒日子。朕還可以與大家結為親家,以保證你們的富貴。這樣,我們君臣之間也兩安了,大家各得其所,和美安樂,豈不更好?!」

眾人一聽,紛紛叩頭,說:「臣等出生入死,衝鋒陷陣,到了今天的地位,已經很知足了。我們早就想舒舒服服地過好後半生,享受刀頭飲血掙來的生活,只是苦於沒有機會。現在陛下為我們如此周詳考慮,就像再生父母一樣,沒齒難忘!」

第二天上朝,這些功臣們都以身體有病為由,各自遞上一份奏章,請求辭去兵權,告老還鄉,言辭都十二分地懇切。趙匡胤假意挽留了一下,便改命這些將領為地方節度使,都不再擔任禁軍統帥職務,又增加節鉞儀仗,把俸祿提高到丞相之上。趙匡胤並且把自己的一個妹妹、三個女兒也嫁給了其中的一些功臣。

趙匡胤於杯酒之間,便奪去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過了一段時間,地方節度使奉命進京朝見,趙匡胤故伎重演,又以同樣的方法舉行宴會,解除了這些握有兵權的節度使們的職務,其優待條例一仍其舊。

從此,節度使成為一種虛銜,只具備一種國家榮譽的象徵意義了。石守信等一批掌握重權的將領軍職被徹底解除後,返鄉後掛了一個天平節度使銜;王審琦返鄉後掛了一個忠正節度使銜;高懷德還鄉後掛了一個歸德節度使銜。雖然,石守信等人返鄉後所掛的節度使都是虛銜,手中並無一兵一卒,但是,有了節度使銜,石守信等人便在社會上有了相應的地位和榮譽。

從當時的情況看,趙匡胤這種選擇無疑是最好的一種。因為大唐盛世就是從安史之亂戛然止步的,並從此走向衰落。而安史之亂就是由擁兵自重的節度使挑起的禍端。

因為趙普獻策有功,所以在962年10月,被封為樞密使(地位僅次於宰相的官職)。有一次,趙匡胤在回顧了五代十國的軍閥混戰之後,不禁感慨萬千,他對趙普說:「選擇一批文官到地方任職,哪怕他們全部變成貪官汙吏,都比一個武將所帶來的禍害要小。」可見他對武將們是何等的畏懼。


強幹弱枝

至此,禁軍與藩鎮的兵權都集中到了趙匡胤手裏,趙匡胤便開始改組軍事機構,運用強幹弱枝的軍事建制,建立新的軍事制度。

北宋初年,禁軍由官職較低的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分別統領,形成三衙,不再由一人統領三軍。三衙只有帶兵權,沒有調兵權,調兵大權歸樞密院;樞密院雖可以調兵,但沒有帶兵權,只有皇帝才授予兩院執掌全部兵權的權力。遇有戰事,或者臨時命將,或皇帝禦駕親征。戰事結束,兵歸宿衛,將還本職。

在兵力部署上,趙匡胤把全國的軍隊分為禁兵、廂兵、鄉兵和藩兵四種。把重兵、精兵佈防在京師,削弱地方兵力,使地方部隊無法抗衡京師兵力。他自檢閱禁軍,從地方軍隊挑選出健壯驍勇的,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這樣,各地精銳統統集中於京師,組成了強大的禁軍隊伍。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禁兵是皇帝的衛士,趙匡胤又命輪流外出戍守,名義上是「習勤苦、均勞逸」,以免禁兵日久驕惰,實際上是為了達到「兵元常帥,帥無常師」,從而無法聯合叛變朝廷的目的;廂兵是各州的守軍,只供官府役使,從不練習武藝,鄉兵是從農民中抽來的壯丁,名義上是地方守軍,卻沒有一點戰鬥力;藩兵是招募來守衛邊防的,但大多是空名額,鄉兵、藩兵既不常有,也不訓練,都是有名無實的。

全國軍隊的佈防上,趙匡胤也是精心考慮過的。當時,宋朝全國有兵士22萬,其中10萬多被駐紮在京師,其餘10萬分駐各地。這樣,京師的兵力可以控制各地,防止某地發生兵變;而各地的兵力總和又同京師相等,防止了京師駐軍的騷亂。在京師布兵也是這樣,京城內有親衛諸兵,城外是「諸營列峙相望」,城內的兵和城外的兵力又基本相等,也形成互相牽制之勢。

「杯酒釋兵權」使武職官員成了虛設,名義上是節度防禦使,實際上什麼事也不管,只是依照品級領俸祿。實際管理軍政事務的官員,是由朝廷臨時差遣。因為是臨時差遣,像走馬燈一樣轉來轉去,他們不肯也不可能安下心來辦幾件實事。

當時的宋朝在地方上實行州、縣兩級制,州長官稱知州,過去多由武官擔任。西元963年,趙匡胤改元乾德,任命文臣擔任知州。這個官職制度改革的執行不僅換掉了有實權的武將,也逐漸使後周時期的不少官員失去實職。

即便有文臣代替武將來執掌一州政務,宋太祖仍不十分放心。他任命的知州,前面往往加上「權知」二字,「權知」就是臨時,以堵塞地方官員專權的野心,遏制地方勢力的抬頭。

趙匡胤將軍權、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牢牢控制,徹底根除了藩鎮割據武夫亂政的歷史狀況。

宋太祖的做法後來一直為其後輩沿用,所以宋朝300年的歷史中從不曾發生大的內亂和地方割據,但這樣一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直接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也埋下了宋朝對外軍事上軟弱的禍患。最後的局面就是「兵無制,用無節,國家無法度,一切苟且而已」。武備如此鬆散,以至宋朝在與遼、金、西夏的戰爭中,連連敗北。每一次戰爭的結局幾乎都是以宋王朝求和、輸幣、甚至乞降而告終。

史學家范文瀾先生為此感慨說:「趙匡胤來回只用5天工夫,獲得帝位,他知道自己成功太容易了,所以登位以後,專力鞏固中央政權,一切設施,都含著對內嚴防的性質,因而內政最腐朽,外患最強烈。」


統一南方

宋朝建立起來後,全國各地的割據勢力依然存在。在北方,有著契丹建立的強大遼國和他扶持的盤踞在太原的北漢;而南方則分佈著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荊南)等政權。在湖南和泉州等地方,也還有周行逢、留從效的割據。如何統一全國,宋太祖頗費了一番思量,在和趙普商量後,決定「先南後北」,首先集中兵力去統一經濟富庶的江南。用南方厚雄的財賦,養北方強大的兵力,然後攻取幽燕十六州,北逐契丹,完成統一大業,建立萬世基業。為此,宋太祖從962年始,有意分派眾將加強對北邊和西北各州的防務,對遼朝和北漢形成高壓的態勢,使其不敢輕易犯邊。西北既已無慮,剩下的就是戮力攻南了,南方的各割據政權無不感受到了宋太祖刀鋒的寒光。

柿子要揀最軟的捏,一戰而勝一可有助於鼓舞士氣,二可提高國家的威力。這樣,首先倒楣的就是割據湖南的、弱小又近宋的周行逢。962年,適逢周行逢死,其子周保權繼位。大將張文表野心膨脹,擁兵自立,割據潭州(現湖南省長沙市)。周保權派人向宋朝求援,願意稱臣,真是瞌睡來了有人送來了一個枕頭,宋太祖因此有了師出有名的藉口。

當時在宋朝和湖南之間還隔著一個弱小的荊南政權,就在宋太祖準備用兵南下的時候,割據荊南的高保勖死,侄繼沖繼位。宋太祖遂致書繼沖,說要假道荊南,到湖南狩獵,實是宋太祖早就制定好了的一舉削平荊湖的戰略方針。只是他在審時度勢地等待時機。高繼沖一接來書,驚慌失措,趕快出城十五裏迎候。等他和宋將慕容延釗回到荊州城裏,宋兵早已充塞街巷。高繼沖大驚失色,只得奉州縣圖表降宋。宋太祖兵不血刃便滅了荊南。其後宋兵又一鼓作氣蕩平湖南,一舉佔領潭州,湖南全境被宋太祖收入囊中。

佔有荊、湖後,宋朝從此取得了戰略上的優勢,它可以西攻後蜀,東迫南唐,向南還可以直取南漢。予取予與,就看宋太祖的心情了。宋太祖情緒的好惡,就成了決定這些割據政權幸福指數的晴雨錶。

964 年,宋朝截獲後蜀致北漢蠟書,約聯合攻宋。宋太祖大笑說:「我西討有理了。」在此之前,宋太祖就秘密派間諜深入蜀地,探聽蜀國虛實、繪製山川形勢詳圖,制定了進軍路線和作戰方略。這年11月,宋太祖點兵6萬,分為兩路。一路以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為主,自鳳州出兵,一路以寧江軍節度使劉光義為主,自歸州出兵,大舉伐蜀。

後蜀國王孟昶聽說宋兵來攻,居然任命眉清目秀的家童王昭遠為西南行營都統。王昭遠20歲出頭,讀了幾本兵書,像歷史上的趙括一樣,誇誇其談,紙上談兵,自比諸葛亮,說:「我此行何啻克敵,奪取中原亦猶如反掌!」他身披青衫,手執玉如意,風度自若,談笑指揮。可惜是一個繡花枕頭,三戰三敗。被強大的宋軍追得只能躲在民間的倉房裏哭泣,成一歷史的笑柄。戰事僅僅進行了66天,後蜀就在君臣的兒戲中很快滅亡了。

後蜀國君孟昶在歷代的亡國之君中,之所以出名,除了生活腐朽,大小便所用的馬桶都是七彩寶石鑲嵌的外,最主要的是和他的寵姬花蕊夫人有關。

對花蕊夫人,逸史筆記中多有記載。花蕊夫人姓費,青城人,不僅相貌清麗,天姿國色,且善作宮詞。據說,孟昶亡國後,花蕊夫人作為戰利品被解到汴京。宋太祖聽說了她的美貌,立即召見了她。花蕊夫人眉似遠黛,腰如扶柳,面如滿月,唇若點朱,肌膚吹彈可破,宋太祖閱人甚多,也驚為天人。自古英雄愛美人,宋太祖也不例外。但他又深知紅顏禍水,就責問花蕊夫人:「都說紅顏是亡國禍水,孟昶因你而枕於遊樂,致使國破家亡,你罪過妲己。」

花蕊夫人從容應對:「帝主以無上的權力,迷戀聲色犬馬,卻不思保境安民,而將亡國的罪名都推到一個弱女子身上,以此掩蓋君王的專橫與無能,是何道理?」面無懼色,坦然陳詞。並當場索要紙筆,即興寫了一首《述亡國詩》獻上: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人是男兒!

宋太祖讀罷,對花蕊夫人刮目相看,佩服她才色俱佳,也不管她同意與否,就將她強行收入後宮。7天之後,孟昶暴死於宅第。花蕊夫人聞聽悲痛欲絕,在宮中掛上孟昶畫像,以示紀念,宋太祖問起,花蕊夫人扯謊說是「張仙送子圖」。據說後人盛行供奉「張仙送子圖」,就是由此而來。

關於花蕊夫人之死,歷史上有不同的版本:「或說,宋太祖死,趙光義繼位,逼花蕊夫人侍寢,花蕊夫人不肯,被惱羞成怒的趙光義一箭射死。」或說,「她年長色衰,鬱鬱而死。」

970 年9月,宋太祖命令大將潘美帶領大軍征討南漢。南漢建都廣州,佔有現在的廣東全境和廣西東部以及越南北部。南漢國君劉玢,生活極其奢華。小小的一個嶺南王國,王宮裏的宦官居然有7000多人,而且廣州城裏的宮殿多如繁星,裏面裝進了上萬名各色各樣的美女。其中,最受國主寵愛的則是一位來自波斯國的女子。這位美女有一個奇特的嗜好,就是喜用一種產自海底的珍珠裝飾宮殿。為了滿足這個異國妃子的愛好,南漢國民葬身海底者不計其數。因為南漢久無戰事,「兵不識旗鼓,人主不知存亡」。當潘美一舉攻下賀州,進克昭州,乘勝佔領桂、連二州時,南漢主得報,也只是輕描淡寫地對左右說:「這些州本來是湖南地。宋兵得此即足,不會再南來。」一點危機意識也沒有。誰知潘美馬不停蹄,又直取韶州,還沒有停下的跡象。971年2月,又攻佔英、雄二州,直逼廣州城。南漢主大驚,這才慌忙將200多個妃嬪和金銀財寶裝上幾十艘大海船,停泊在珠江口,委託自己最信任的一個大宦官樂范負責把守,預備著打不過時遠走海外。結果,等到兵敗如山倒,他到海邊一看,才發現樂范已經帶著全體海船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氣得當時就昏厥過去。萬般無奈之下,南漢主才投降了趙匡胤。南漢平。

974 年9月,趙匡胤命令大將曹彬出征江南。和後蜀的驕躁輕敵不同,南唐自始至終就向宋朝屈服以求自保。每年都要向宋朝貢獻大批金銀錦綺珍玩。宋朝每次出兵攻滅其他割據政權,南唐後主李煜也都一無例外地遣使貢獻犒師。當宋滅了南漢後,李煜知道,下一個就是他了,大為恐懼,向宋朝上表,自動削去南唐國號,稱江南國主。企圖以對宋朝的奴顏婢膝來換取苟延殘喘。李煜是一位天才的文學藝術家,很會寫詞,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絕對輝煌的篇章。卻無治國才能,他以為一味恭順,宋朝就會容忍他的割據政權存在,真是文人的天真。趙匡胤在做好了一切準備之後,便毫不猶豫地發動了毀滅南唐的戰爭。李煜束手無策,整天在後宮與僧徒道士談經,求佛保佑。一天,自出巡城,見宋兵旌旗滿野,大為驚慌。派使節徐鉉質問趙匡胤:南唐何罪之有,要受到其他割據者同樣的待遇。趙匡胤毫不掩飾地對徐鉉說:「江南無罪,是天下非一姓之罪。須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年11月,宋軍攻進金陵,李煜降,南唐亡。

佔據現在浙江、江蘇一帶的吳越國主錢俶,也和南唐一樣,竭力向宋朝進貢表示恭順。當宋攻伐江南時,令吳越出兵助攻。李煜就寫信給錢俶,讓他記住唇亡齒寒的道理,說:「今天沒有我,明天豈能還有你。早晚你也是汴梁一布衣耳。」錢俶哪管那麼多,連忙把李煜的信交給宋朝以邀媚。南唐滅亡後,宋太祖讓錢俶到開封來,錢俶連忙帶著妻子到東京入朝,宋朝大加款待。兩個月後,錢俶要回杭州了。臨行前,趙匡胤送給他一個黃包袱,他打開一看,裏面都是宋朝大臣請求扣留他的奏疏。他非常恐懼,但也對宋太祖非常感激,回國後又派遣使臣送去大批財物。吳越對宋朝唯命是從,構不成一點威脅,叫出兵就出兵,叫入朝就入朝,只為保留一個國王的稱號。但這點可憐的欲望,在宋太祖死後,馬上就破滅了。錢俶賀宋太宗即位去開封朝見時,被宋太宗毫不客氣地扣留了下來,被迫獻出了吳越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的全部土地和人民。

至此,南方只剩下了留從效割據的泉、漳等州。留從效死後,部將陳洪進奪取兵權,978年4月,他派人向宋朝進貢,並獻出了泉、漳二州十四縣地,江南最後一個割據勢力也被消滅了。

趙匡胤從963年起,前後只用了10多年的時間,就消滅了南方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宋朝完全統一了南方各地,就把主要的兵力轉向了北方的北漢和遼朝。從此,宋、遼進入對峙時代。

北宋的統一,雖然結束了五代時期混亂爭鬥的局面,使得中原地區進入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時期,百姓從頻繁的戰火中解脫出來,開始正常的生產生活,為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宋朝所走的是一條捨棄武備建設而專心發展經濟實現富裕的道路。因此,「兵雖多而戰力弱,國雖富而兵不強」,自始至終受制於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在多次收復幽雲十六州無望後,不得不暫時放棄,而將眼光向內,改變了歷朝以來,通過開拓領土來實現國家富強的老路,轉而立足現有領土,通過在國內大力發展經濟、發展貿易的新路。據史書記載,北宋的國民生產總值,居然是清「康乾盛世」的兩倍多,都城汴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集市「通宵買賣,交曉不絕」。四大發明宋朝就占三項並開始得到廣泛使用。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博士感歎:「談到十一世紀,我們猶如來到最偉大的時期」。富裕文明使大宋成為當時世人仰慕的國度。雖然是一個龐大的經濟巨人,但宋朝的立國精神、國家政權體系和國防政策是限制武官、防范武將。這就造成了軍事的無能,軍威的不振,處處防范將帥,處處分兵防守,面對強敵,只能屈辱求和,也沖銷了經濟發展的氣勢。所以說,如果沒有強大的軍力作保障,圖存尚且困難,要實現社會長期健康的發展,更是癡人說夢!在強大的外敵連續打擊下,北宋,一個如此先進的文明社會,最終被異族的鐵蹄所蹂躪,所滅亡。其教訓不可謂不慘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