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3月26日星期四

輕取天下

輕取天下:隋朝崛起真相解密

為人龍顏

魏晉以來,講究門第。楊堅之所以能輕取天下,與他的世族地位關係殊大。楊堅一族,從漢朝以來,就是名門望族。楊堅是西漢太尉、史稱關西夫子楊震的14代世孫。其父楊忠,是西魏12大將軍之一。因在宇文泰執政以及其子宇文覺建立北周過程中,和獨孤信一起,立下殊勳,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隨國公。楊忠死後,楊堅襲父爵,周宣帝又聘娶他的長女為皇后。由此可見,楊堅不僅是關隴集團上層強有力的軍事統帥,還是皇親國戚,其受寵程度與政治地位可想而知了。

楊堅生於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和許多開國帝王的神話傳說一樣,他出生時也有瑞兆,即產房外有祥雲繚繞。

楊堅的母親姓呂,在馮翊郡的般若寺內生下楊堅。因頭上長角,渾身生滿魚鱗,呂氏大驚失色,把他扔在地上,準備拋棄。正巧尼姑智仙從河東來,見後說道:「你嚇著我的兒子了,致使他不能早得天下。」智仙便把他抱到別的館舍親自撫養。

楊堅便在般若寺內一直長到13歲才還家。由於家世尊貴,他遂成為權貴家族的寵兒。但楊堅在青少年時期,並無過人之處,惟好音樂。學習成績一塌糊塗,跟一般的紈絝子弟並無二致。受到嘲諷,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自嘲地說自己「不曉書語」。但靠貴族門第的庇蔭,楊堅14歲即擔任京兆尹曹,15歲因父望被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16歲遷為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周明帝時,任右小宮伯、進封大興郡公。周武帝時,任左小宮伯,進位大將軍、隨州刺史。當朝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看到楊堅前程遠大,就把剛滿14歲的七女兒許配給他,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獨孤皇后。獨孤信的大女兒當時是北周明帝的皇后,楊堅和周明帝也成了連襟。從此,楊堅便有了雙重身份,左右逢源。

楊堅火箭式的飆升,逐漸引起一些朝臣和貴族的嫉恨。北周初年,宇文護專權,多次想除掉楊堅,都因大將侯伏、侯萬壽兄弟求情而沒有得逞。

周武帝宇文邕在世時,對楊堅也很不放心,不啻因為楊堅的門第與皇室比肩,主要是因為他「為人龍顏」,風骨不凡,儼然有帝王之相。北周太祖曾預言:「此兒風骨,不似世間人。」齊王宇文憲也對周武帝說:「普六茹堅相貌非凡,臣每次見到他,總有畏怯之感。恐不是久居人下者,請早除之。」

周武帝猶豫不決,於是便向大夫來和問計。來和賞識楊堅,就對武帝說,楊堅是可靠的,攻城掠地,無戰不克,勸武帝不要自毀長城。但宇文邕還是放心不下,暗中又請星相家趙昭偷偷為楊堅看相。趙昭與楊堅私交甚深,當著宇文邕之面佯裝觀察楊堅面相,然後輕描淡寫地說:「皇上多慮了,楊堅的相貌稀鬆平常,無大富大貴可言,最多也只能做到大將軍罷了。」

之後,內史王軌再次提醒:「楊堅貌有反相,還是及早除掉為妙。」但此時的武帝更相信星相家的話,便不悅地對王軌說:「天命所定,人如其何?」

楊堅恐懼不安,只得韜光養晦,收斂鋒芒,為人極其低調,以避災禍。後來借機把長女楊麗華嫁給皇太子宇文贇為妃,來消除皇室對自己的猜忌。

武帝宇文邕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575年,曾出兵滅亡北齊,統一了北中國。他死後,宇文贇即位,是為宣帝。宣帝是個昏君,荒淫無道。武帝屍骨未寒,他便把父皇宮人全部接收過來,一泄獸欲。他為了專事享樂,乾脆在第二年把皇位禪位給7歲的皇太子宇文闡,是為靜帝。自己做太上皇,稱「天元皇帝」,但他還牢牢控制著實際權力。北周王朝在他的統治下迅速走向黑暗。他對楊堅的疑心也就越來越重,總想找機會殺了他,楊堅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楊堅女兒楊皇后偶有小過,宣帝即逼令她自裁。獨孤氏聞訊,急忙上殿請罪,叩頭流血,才算救下女兒性命。事後他惡狠狠地對楊皇后直言道:「我總要找機會族滅你全家不可!」一次他召楊堅來,事先命內侍在皇宮埋伏殺手,再三叮囑說:「只要楊堅聲色稍動,即殺之!」楊堅心中惕惕,時刻防備,因此,朝問時神色自若,鎮定從容,宣帝終無殺機可乘,楊堅才化險為夷。

但這樣總不是個辦法,時時處在危險的旋渦之中,楊堅如坐針氈。他權衡再三,最後,他想出了一個兩全之策,即出京為藩,到地方上暫避風頭。於是托內史上大夫鄭譯給他謀一地方官,這正合宇文贇之意,當即任命他為揚州總管。但還沒赴任,機會就來了。

大象二年(580年)5月,周宣帝因荒淫過度,突然病倒,來不及交待後事就一命嗚呼了,年僅22歲。


矯詔輔政

宣帝死後,靜帝宇文闡年方8歲。由於事出突然,宣帝沒有留下遺詔,誰來輔政?就成為朝臣們爭奪的焦點。

鄭譯和劉昉是宣帝的親信,很識時務。他們秘不發喪,仔細分析比較了朝廷和地方實力後,認為,宇文宗室諸王即使在各自的封國,也不能有效地控制地方,而地方掌握實權的勢力派,如安陽太守尉遲迥雖是皇親國戚,聲望素著,但才智平庸,子弟也多輕浮,且貪財好利,對部下不事拉攏,肯定成不了大事。駐守鄖州的司馬消難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輕薄少智謀,也不足於謀事。益州總管王謙是個蠢材,沒有什麼心計,也成不了氣候。

如此一分析,也就屬楊堅了。為了自己的前程,他們便決定投靠楊堅。於是鄭、劉兩人一同草擬了一個假詔,聲稱是宣帝遺囑,要楊堅輔政。

然後,劉昉拿著假詔去找楊堅。楊堅還有顧慮,不敢冒然應承,劉昉採取激將法後,楊堅才答應下來。但是,當劉昉拿著假詔要大臣顏之儀簽字時,顏之儀說詔書有詐,斷然拒絕。堅持要由北周宗室年德最長的趙王輔佐靜帝,反對神器假人。於是,劉昉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越俎代庖,替他簽了。

楊堅還想占卜一下吉凶,夜召庾季才問天時人事。庾季才揣知其意,說:「我縱使講不行,你能夠再行箕、穎之事嗎?」借堯讓天下給許由,許由聽後逃進箕山,還在穎水洗耳為喻。楊堅默然良久,感慨說:「天下諸事,如箭在弦啊!」獨孤夫人這時也勸丈夫:「事已至此,已無退路了,前路即使懸崖,也只有一跳了!」楊堅這才橫下心來,決定抓住這次機會取代北周。

楊堅被任命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之職,總攬軍政大權,號稱「假黃鉞左大丞相」。掌握了北周的軍政大權後,他們才公佈了宣帝的死訊。此時,離宣帝駕崩已經3天了。

楊堅做了輔政大臣,控制了朝政。但要代周自立,卻非易事。拒絕簽署偽詔的顏子儀,一直不妥協地反對楊堅,當他聽說楊堅又要索取符璽時,就詰問道:「天子之物,丞相索要,其居心何在?」楊堅只得將他逐出朝廷,出為外官。

有鑒於此,他決定建立屬於自己的統治核心,經過一番考察,又利用丞相之職,他拉攏了真正具備政治才能的高熲、李德林等人作為自己的親信;收買了掌握軍權的司武上士盧賁,又任命鄭譯為相府長史,劉昉為相府司馬。並州總管李穆,手握重兵,也見風使舵,命兒子李渾將一隻熨斗贈給楊堅,說:「願執威柄以熨天下。」還送去一副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十三環金帶服飾,意為勸進。這些人都成為支持楊堅禪周的中堅力量。有了這批以死奉公的黨羽後,楊堅便開始行動了。首先他向反對或威脅他地位的宗室諸王和地方勢力展開攻勢。


消滅異己

楊堅雖然有以假詔為輔政的依據,但要奪取皇權,還面臨著三股勢力的障礙:北周宗室,地方反對派和在北邊虎視眈眈的突厥。楊堅採取步步為營的策略,先在宮廷與北周宗室鬥,再用武力討平北周舊臣的三方起兵,最後用和親與厚賂手段籠絡突厥。

在朝廷,宇文皇族,尤其是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仍以皇叔身份居上柱國、右大丞相職,與楊堅平起平坐。楊堅通過親信劉昉,天花亂墜一頓猛侃,竟做通了他的工作,讓他退休回家,不再過問朝政,條件是日後讓他做皇帝。宇文贊年輕少識,再加上私欲太重,竟至信以為真,於是楊堅排除了皇室中潛在的幹擾。而對於那些不馴服的幾個藩王,楊堅則頗費了一番周折,最後不得不以鐵血手段,大開殺戒,滅其九族。

北周宗室中最有地位人望的是以趙王為首的五位親王: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都是宇文泰的兒子,身居王位,握有重兵。楊堅知道,他們是不會坐視自己代周而立的。因此,就在宣帝死訊還未公佈時,楊堅便以嫁千金公主往突厥為名,把他們從封國召回。五王到京後,才知中計,但為時已晚,他們被收繳了兵符。

祖宗的江山,要假手他人,誰能甘心失敗?他們便蠢蠢欲動,決定鋌而走險,密謀刺殺楊堅。具體步驟是:由趙王宇文招出面,宴請楊堅,周圍埋伏刀斧手;把楊堅的隨從擋在門外,只讓他一人入內;席間,宇文招的兒子送瓜上來,趁勢刺殺楊堅。

楊堅對於五王估計不足,覺得已經收繳了他們的兵符,解除了他們的兵權,諒他們也沒什麼作為了。見宇文招有請,遂帶著楊弘、元胄等幾個隨員前往。到了趙王府邸,隨從都被擋在門外,楊弘、元胄硬是闖了進去。元胄進去一看氣氛不對,便對楊堅道:「相府有事,丞相不宜久留!」拉起楊堅要走。

宇文招呵斥道:「我與丞相說話,你這是為何?」元胄兩眼圓睜,目眥盡裂,非但不退,反而提刀上前,保護楊堅。宇文招問過元胄姓名,道:「你過去不是在齊王手下做事嗎?真是一個壯士!」賜給他一杯酒,以緩和氣氛,元胄立而飲之;又賜他一隻半生不熟的豬腿,元胄放在青石墩上切而啖之。宇文招見元胄如漢之樊噲一樣威猛,就說:「我與丞相敍舊耳,你多心了。」說完,佯作嘔吐,欲離席避走,被元胄強行拉回。宇文招再三假裝要吐,幾次想離開,都被元胄強止。宇文招謊稱口渴,命元胄去廚房取水,想支走元胄,元胄不予理睬。宇文招完全被元胄挾持,手下的人也不敢輕舉妄動。這時,報滕王來到,楊堅下階迎接,元胄乘機向他耳語:「此乃是非之地,不宜久留。」楊堅陷於危險的境地,但他堅信他們沒有兵馬,風險不大,就又回到席上。

重新落座後,元胄聽到後堂有披盔帶甲的聲音,急了,上前拉住楊堅,說:「相府的事那麼多,丞相得去處理。」不由分說,拉起楊堅奪門而走。宇文招急步追出,被元胄堵在門內,只能眼巴巴地望著楊堅遠去。事後,趙王懊悔沒有及早下手,氣得用手敲桌,指頭都彈出血來。

楊堅回到相府,即以謀反的罪名,立誅殺趙王宇文招父子、越王宇文盛父子。重重賞賜了元胄。不久,又以同樣的罪名,誅殺了陳王、代王和滕王。至此,北周宗室的核心力量被剷除殆盡,楊堅通往皇帝之路也平坦了許多。

楊堅從一開始,篡周的意圖就非常明顯,雖然解除了來自中央的威脅,但地方勢力對他並不依附,極力反對他專權自任。當時,相州(今河南安陽)總管尉遲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聯合鄖州(今湖北安陸)總管司馬消難,益州(今四川成都市)總管王謙,傳檄天下,討伐楊堅。聲勢浩大,接連策反了山東、河南的許多地方官。楊堅遂命大將韋孝寬帶領軍隊,出擊尉遲迥。梁睿出擊王謙,王誼出擊司馬消難。

但韋孝寬率軍進至河陽(今河南孟縣)便停了下來,不敢再前。軍隊中的將校梁士彥、宇文忻、崔宏度等,也都收受了尉遲迥的賄賂。形勢十分危急,楊堅便派大臣崔仲方去做監軍,但他以父親還居住在尉遲迥的佔領地,怕擔任監軍父親處境危險為由拒絕。在此關鍵時刻,高熲自告奮勇,甘負重任。高熲到達前線後,調整戰術,督軍進攻。楊堅畢竟有政治優勢,他對地方將領的拉攏,開出的價碼當然比尉遲迥要優厚多了,經過分化瓦解和軍事鬥爭的兩手策略,只用了半年時間,便平定了三地的軍事叛亂,楊堅徹底控制了北周政局。大為亢奮,看來,做皇帝僅僅剩下一個形式問題了。

但北方的突厥,自從南北朝晚期開始,就借著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騷擾內地。突厥原來是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後來向東遷移,活動在蒙古草原一帶。乘北齊與北周爭戰不休之機,不斷向南擴展和襲擾。

為了解除北方邊患,楊堅在建立隋朝前後,採取長孫晟的「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戰略,恩威並施,高舉胡蘿卜和大棒,前期主要採取和親突厥的策略,儘量結好。並三次修築長城,以鞏固北邊的防禦線。隋朝建立後,則改變策略,以軍事進攻為主。停止向突厥輸送金帛,突厥便加緊南下侵擾,帝國的安全受到威脅。楊堅便派大軍攻打突厥,同時也採用離間分化策略,使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從此,東、西突厥便陷入內戰之中。599年(開皇十八年),東突厥突利可汗奔隋,稱臣降附。602年(仁壽二年),隋軍大破西突厥,奪回了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陰山以北。西突厥因無力和隋抗衡,則逐漸向西發展,隋朝北方邊患得以徹底消除。


禪讓于隋

楊堅為了贏得民心,在輔政之初,就立即宣佈廢除周宣帝時的苛政,停止洛陽宮的營建,深得人心。北齊和北周時期上層貴族都極端排斥漢人,熱衷於鮮卑化與胡化。為了削弱宇文氏的影響,力行漢化,楊堅下令廢除宇文氏對漢人的所有賜姓,令其各復本姓,停止了自西元500年以來歷時80 年的軍界鮮卑化和西元535年以來歷時45年的政界鮮卑化趨勢,這一措施得到漢人的普遍擁護。

在平定武裝反抗的過程中,楊堅就為自己做皇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楊堅以靜帝的名義下詔,任命自己為大丞相,廢除左、右大丞相,以防二相並立,自己麻煩。2個月後,靜帝又頒詔,盛讚楊堅功德,由隨國公改稱隨王,位在諸王之上,以20州為隨國屬地。可以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封獨孤氏為王后,楊勇為世子,出任洛陽總管,監督東部地方勢力。楊堅假意謙讓了一番,最後,除削減10郡封地外,餘則全盤接受。這樣,楊堅在京師及全國的統治就穩固了。

楊堅的人臣之位也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581 年2月,楊堅在庾季才、盧賁等勸進下,導演了一出「禪讓」喜劇。他讓人替周靜帝寫好退位禪讓詔書,內容極力稱讚楊堅功德,希望楊堅效法聖賢舜代堯、禹代舜的典故,接受皇帝稱號,代周自立。詔書由朝廷大臣捧著送到他的王府。楊堅假意推辭,朝廷百官再三懇求,楊堅也辭讓再三,始終不肯接受大家的美意。於是周靜帝不得不再次頒詔:特許楊堅建天子旌旗,王冕為十二旒,出警入蹕,乘坐金銀車,駕六馬,享用八佾樂舞。這樣,楊堅才勉為其難地表示接受。於是選擇一個黃道吉日,周靜帝舉行了禪讓儀式,奉詔書和璽綬於楊堅,正式下詔退位,遜居別官。接著,楊堅在百官簇擁下,穿上特製的黃袍,即皇帝位。

因為楊堅是繼承父親隨國公的爵位,後來又進封為隨王,因此就把新王朝定名為「隨」,但又覺得這個字的偏旁和「走」字同義,不大吉利,於是去掉偏旁,改成了「隋」。改元「開皇」,定都長安。楊堅即為隋文帝。

楊堅即位當天,大赦天下。長安城內萬民雀躍,新貴名流彈冠相慶。長安東西兩市一百一十坊,四面立邸,彩旗高掛,燭焰照天,共慶帝國的新生。

周靜帝遜位那年9歲,被封為介國公,食邑5000戶。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保留天子車服,郊祀天地,依然行北周正朔。但3個月後,隋文帝便派人暗害了他,因為他是北周皇室的象徵,有存在復辟的可能隱患,對隋王朝無疑是一種威脅。而後文帝又假惺惺為之舉哀,徹底消除了北周王朝遺留下的最後一抹痕跡。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黃袍加身的皇帝,《讀通鑒論》記載:「開皇元年,隋主服黃,定黃為上服之尊,建為永制。」自隋文帝開始穿黃袍以後,後代皇帝便以黃為貴,黃袍遂成為皇帝和皇權的象徵了,黃色也成為帝王的專用顏色了。


開皇之治

隋朝建立後,為鞏固統一,楊堅釐定了一套新的體制。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係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立並發展了諸多意義深遠的制度,開創了一代新局面。特別是他對政治體制包括法制的改革,對於唐朝的體制有著直接的影響,實際上,唐朝的體制基本上就是隋制的復製。

原來北周的官僚體制是依《周禮》而定,名多而繁亂。楊堅則參酌漢魏時期的體制,有所損益,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六部、二台、九寺、十二府。掌握政權的是五省,三師是榮譽稱號,沒有實權,授給有功勞的文武官。三公也僅僅是顧問性的機構,沒有實權,不直接參與國家政務,也不常設。

執掌國家政務實權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歷法,事務較少。以上二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三省的設置,能互相牽制,避免了丞相一人專權的局面,把權力集于皇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制。

地方行政機構方面,則由過去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二級制,廢郡。同時,將一些郡縣合併。簡化了地方行政組織,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改變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不僅節省國家開支,還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於中央集權的統治。

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新階段,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襲到清朝。日本的大化改新,參考的也基本上是這些內容,如八省制即是把五省和其他的機構融合而成的。時至今日,日本還是保持隋唐遺風最多的國家。

自從秦朝制定了殘酷而又苛刻的刑律之後,漢承秦律,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是一脈相承。楊堅親自參與、制訂、頒佈了《開皇律》12篇,500 條。刪除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一些殘酷的刑罰,其中規定,民眾有冤屈可以逐級上訴,直至訴至朝廷。對犯人處置採取審慎態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發生。這是以前各代所沒有的。《開皇律》將原來的梟首、車裂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又廢除孥戮、連坐之法。隋律寬簡,定刑名僅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形成了封建五刑制。文帝對法律的改革,使法律減少了殘酷和野蠻性,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流傳至今最完整的《唐律疏議》,其實就是從楊堅的隋律中繼承過來的。只不過將順序顛倒過來,從輕到重,內容基本上沒有改變。

而對歷史上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北魏以來實行的均田制,隋朝則予以肯定和繼承:成年男子即丁男可以分到露田80畝,永業田20畝。成年女子分露田40畝。露田死後歸還政府,永業田可以傳給子孫。奴婢和一般人的占田數相等。此外,官員從一品到九品,可以分到一到五頃數量不等的職分田,以此作為俸祿,等以後不做官了上交國家。各地的行政機關也有一些土地,收入作為辦公的費用支出,叫做公廨田。隋代大業七年前出現的倉庫充實、府庫山積之繁榮景象,就是推行均田令的成果。

在賦役上,分租、調、力役。在隋朝,對年齡有明確的規定:3歲以下的男孩和女孩都叫做黃,4歲到10歲的叫做小,11歲到17歲叫中,18歲到60歲叫丁,60歲以上叫老。國家的賦役對像是丁。一夫一婦每年納粟三石,叫作「租」;種桑養蠶地區每年交絹帛一匹,相當於4丈,以及綿3 兩;種麻織布地區每年交布一端,相當於5丈,麻3斤,叫作「調」。成年男子每年服役一個月,叫作「力役」。開皇三年(583年),成年的年齡從18歲提高到21歲,服役時間從一個月減為20天,調絹從一匹減為二丈。到開皇十年,規定成年男子的力役,從50歲以後可以交納布帛代替,稱為「庸」。租調力役的推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農業發展。租庸調製被唐朝所沿襲。

與此同時,楊堅還開創了中國的科舉制度。通過科舉考試,按成績優劣來選拔任用人才。這標誌著科舉制度的產生。隋朝的科舉包括秀才、明經、進士等十科,各科考試的內容不同,選拔官吏的類型也不同。如進士科,以考詩賦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出來做官。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以門第為標準進行選官的,只有高門大族才有做官的資格。楊堅創立的科舉取士制度,無疑是開天闢地的壯舉。開了貧民士子入世為官之先河。這種重才學而不重門第的選拔官員的標準,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從而擴大了封建地主階級政權的統治基礎。科舉制度,對後代影響至巨。

與秦始皇一樣,隋文帝重新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

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隋書•食貨志》稱:「自是錢貨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度量衡的統一對全國經濟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曾說:「三代以來,權量之制,自隋文帝一變。」唐承隋制,基本以此為准,唐以後雖稍有變動,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隋文帝對社會各個領域的一系列改革,對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起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整個有隋一朝,社會都很富足,編戶大增,倉儲的豐實也為歷史所罕見。全國安寧,南北民眾得以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繁榮景象。故歷史上把隋文帝之世稱之為「開皇之治」。這才有了後來隋煬帝向西域商人炫耀國家的實力的資本,也才有了他揮霍糜爛的本錢。


統一全國

解決了北部、東部的威脅,又對社會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後,隋朝國力大增,實力遠遠超過了南方的陳朝。於是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楊堅開始了統一全國的行動。開皇七年(587年)楊堅下令進軍江陵,滅掉了後梁,掃除了進軍江南的障礙。之後,就積極準備消滅與隋朝對峙的南方的陳朝。

在北方動亂的時候,南朝的陳朝獲得了一個暫時喘息的機會。江南本就富庶,難得有這樣一個安定的局面,經濟很快恢復。但是陳朝第五個皇帝陳後主陳叔寶卻是歷史上有名的荒淫之主,一天到晚遊宴玩樂,縱情酒色,製作豔詞。沉醉於歌舞昇平之中,《玉樹後庭花》的曲聲籠罩著整個陳朝,到處是靡靡之音。太過穠釅的脂粉氣,已經把金陵王氣給掩蓋住了,整個國家都陷入靡靡之音的情色之中。

陳後主既無遠慮,當然也無近憂。他甚至在一年之內,連續數次下詔,廣選天下美女,擇其貌美者封為貴嬪。每次飲宴,便命諸嬪妃與女學士、「狎客」等共賦新詩,互相贈答。試想,一個整日沉湎於花天酒地之中的人,怎能期望他成為立世之君!美酒伴美人,是封建帝王的基本嗜好,但陳叔寶自詡風月班頭,自然更勝一籌。

在隋朝還沒有完全掃平北部邊境時,隋文帝聽從謀士的計策,每逢江南將要收割莊稼的季節,就在兩國邊界上集結人馬,虛張聲勢,使得南陳的百姓常錯過季節,無法收割或播種。而士兵卻疲於奔命。這樣一連幾年,陳朝的糧食歉收,士氣低落。隋兵還經常派出小股人馬,襲擾陳軍,放火燒毀糧倉,使陳朝遭到很大損失。

隋文帝既已統一了北方,南下滅陳就成了當務之急。開皇八年(588年)4月,隋文帝正式下詔伐陳。隋51萬大軍,兵分八路,由晉王楊廣節度,統領高熲、楊素、賀若弼、韓擒虎等良士猛將。在東起大海,西迄巴蜀的數千里戰線上,同時發起強攻。以席捲之勢,直逼陳朝。長江防線紛紛告急,亡國之禍轟然降臨。由於晉朝郭璞有過預言:「江東分王三百年,復與中國合」,隋軍文武,皆懷必克之信心。

後主起初聽報,尚不為信。後聽報隋軍已渡過長江,直逼京城建康,這才驚慌失措,忙召集群臣商議退兵之計。老將蕭摩訶主動請纓,後主大喜。當蕭摩訶率大軍離開建康後,就宣其妻及子入宮,加賞封號,饋贈金銀。當蕭摩訶妻及子受詔來到宮中,後主見蕭妻美麗,遂起邪念,留宿宮中,強迫侍寢,數日不歸。真是荒唐君主的荒唐遊戲。身在火線的蕭將軍聞知此事,當即暈倒,將士見主帥昏厥,慌作一團,戰意頓失,結果陳軍不戰自潰。

隋軍殺進皇宮,宮內亂作一團。文武百官各奔東西。他慌忙帶著最寵愛的張貴妃、孔貴妃,跑到景陽殿后井下躲藏。隋兵得知,喊他上來,不見答應,便說要往下填石頭,才聽見喊聲,即用繩拉人,覺得很沉,不免有些驚異,待拔出井外,才發現一根繩子繫了陳、張、孔三人,眾人不禁失笑。陳叔寶成了階下囚,陳各地官軍,也紛紛投降。589年正月,陳亡。

陳亡,標誌著長達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結束,也是中國自316年西晉滅亡起,經過273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獲得的全國意義上的統一,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隋朝的統一,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意義不僅在於結束了幾百年來南北分治的局面,而且開始將南北經濟文化融為一體,優勢互補,也促進了中華各民族的空前融合,從而為唐朝的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繁榮以及宋、明時期中國文化的再生創造了條件。楊堅繼承了漢代以後的儒法兼用的統治手法,又摻進了不少佛家、道家的因素,這就使得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政策兼有很強的包容性質,而較少專宗一派。因此,才開創出隋朝20多年的治世,楊堅也因此位居中國歷史上賢明的開國之君之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