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3月21日星期六

光武中興

光武中興:東漢帝國崛起真相解密

綠林好漢

眾所周知,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利用自己巨大的聲譽,輕而易舉地就篡奪了漢室江山。王莽此人,是當時大儒,讀書很多,羡慕聖王之治,具有理想化傾向,因此,全面復古改制。但他食古不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但違背社會實際,也違背經濟規律,王莽社會改造的理想藍圖,始終無法實現,反而引起一連串嚴重的社會問題。王莽在政策推行不下去的時候,就變來變去,朝令夕改,以致人們無所適從,官吏也趁機斂錢。其結果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豪族憤怒,農民和奴婢逃荒遷徙,商人涕泣于市道。整個社會,不管是改革的對象或受益者,都有怨恨情緒。於是全國謠言四起,王莽乃大搞株連,「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連年久旱,百姓饑窮,故為盜賊」(《漢書•王莽傳》)。

全國就像坐在火藥桶上,只要一點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

而受到打擊最大的,就是劉姓宗室,王莽怕他們以宗室的名義起兵造反。「凡劉氏為侯者皆降稱子,食孤卿祿,後皆奪爵」(《後漢書•宗室四王三侯列傳》)。漢室諸劉都被罷了官,又剝奪了他們的爵祿,毀了他們的祖廟,在地方上常常被勢利的地方官吏欺侮,「諸劉抑廢,為郡縣所侵。」這引起了劉姓宗親的強烈不滿。比如漢宗室劉子張、劉賜等都因為激怒而殺死過地方官員。

而最先舉起義大旗的,就是南陽安眾侯劉崇,他在王莽將要稱帝的居攝元年(西元6年)4月,率家族子弟進攻宛城。雖然失敗了,但卻吹響了反對王莽起義的號角。也對以後舂陵劉秀兄弟的起義樹立了標杆。

接著,居攝二年(7年),東郡太守翟義起兵反莽,並立劉姓宗室嚴鄉侯劉信為天子。隊伍發展到10餘萬人,一時聲勢浩大。

此後,起義不斷。其中,以綠林、赤眉影響最為深遠。

天鳳四年(17年),荊州一帶發生饑荒,新市人王匡、王鳳因為善理爭執,在鄉裏有威信,被饑民推舉為「渠帥」,後馬武、王常、成丹也率部加入。他們嘯聚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人數達到8000多人。後遂稱打家劫舍、殺富濟貧的英雄為綠林好漢。

綠林軍勢如破竹,以綠林山為根據地,相繼攻下竟陵(今湖北京山)、雲杜(今京山縣北)、安陸等地,擁眾5萬。西元22年,由於瘟疫流行,為了保存實力,綠林軍決定分兵進擊,王常、成丹南下江陵,號稱「下江兵」,王匡、王鳳、馬武及其支黨朱鮪、張卬等北上南陽,號「新市兵」。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人陳牧、廖湛,這時也聚眾數千回應,與新市兵會合,稱「平林兵」。「平林兵」兵發南陽時,舂陵侯劉仁的後人劉玄,就是後來稱帝兩年多的更始皇帝,因為父親劉子張當初被蔡陽國亭長酒後辱駡,怒殺亭長。十年後,亭長之子復仇,殺了劉玄的弟弟劉騫,劉玄結賓客報仇,不想對方反而買通了賓客。劉玄走投無路,於是就投奔了綠林軍平林部,陳牧封其為安集掾之職。

與此同時,劉玄的同族劉縯、劉秀兄弟,也在南陽起事,組成「舂陵兵」,與新市兵、下江兵、平林兵一同作戰,這四大派系就構成了綠林軍的主力。

綠林起義隊伍空前壯大,推翻王莽政權已指日可待。

但由於綠林軍派系眾多,命令不一,導致多次失利。戰爭形勢的發展,就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指揮系統。當時綠林軍為便於號召,便打出恢復漢室的旗幟,因此就決定立一劉姓皇族為皇帝。劉玄平庸,容易駕馭,而劉縯才略兼具,威望極盛,按才能本應立他為帝,但派系之間,各為其利,為了能控制新皇,便立了劉玄為皇帝。


白衣貴胄

在更始政權中,最有遠見卓識、最閃光的,當屬劉秀兄弟。

劉秀(西元前6~西元57年),字文叔,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史稱漢光武帝,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9世孫,其6世祖是長沙定王劉發,劉發為漢景帝與宮女唐兒所生,是景帝所封14個兒子為王者之一。劉發之子劉買,初封在零陵郡冷道縣舂陵鄉,傳到劉買的孫子劉仁時,以舂陵「地勢下濕,山林毒氣,上書求減邑內徙」,這才遷移到南陽白水鄉,但還是以舂陵為國名。從此,舂陵劉氏便在白水鄉定居下來。

劉秀一支是劉買的別子劉外之後,因為庶出,不得繼爵,劉外只任過郁林太守,其子劉回更是不濟,最高官至巨鹿都尉,因為從兄劉仁要內遷南陽,劉回便一同跟隨相遷,劉回子劉欽曾任濟陽縣令後轉任南頓縣令,劉欽即劉秀之父。由侯,太守,都尉,縣令,疊次下降,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劉秀時,可以說,赫赫皇族的血統早已稀釋。到王莽正式稱帝后,又盡廢劉氏為侯者。舂陵劉氏一族便徹底失去了祖先的爵位,又規定劉氏不得為官,全部由貴族之身降為一般平民。但劉欽的皇族身份,還受尊重,因此娶了新野豪族樊重之女。

劉欽共育有6個子女,3女3子,劉縯是長子、劉秀行三。

據范曄《後漢書》記載:西漢建平元年(西元前6年)12月甲子夜,劉秀出生,當時劉欽為濟陽(商丘)縣令。劉秀出生之夜,縣舍出現異兆,紅光滿屋,夜明如晝。恰巧這年冬天,濟陽縣的田裏長出一顆嘉禾,一莖九穗。被認為是好兆頭,故而取名劉秀。在兩漢之交,「天人感應」學說最盛,劉欽心中暗喜,認為有此祥瑞,此兒當貴不可言。劉秀9歲時,劉欽去世,由叔父劉良領養。劉家此時,雖淪為白衣階層,但家風猶在。在當時的南陽一帶,劉家屬於典型的豪族詩禮之家,雖然破落,但架子不倒。因此,劉良對劉秀撫循甚篤,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

這也是南陽豪族的治家特點。如樊氏,其族長樊重是劉秀的外公,「世善農稼,好貨殖。重性溫厚,有法度,三世共財,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劉秀受舅家影響甚大:勤稼穡,善貨殖經營,為人謹厚,勤儉治家,重義輕財。

南陽自漢興以來,人才薈萃,又有古遺風,民風剽悍,多以經商致富。在南陽獨成一體的地理單元中,豪強地主比比皆是,這些豪族無不好理家、善理財、兼顧農商,有遊俠之風,對於鄉鄰向來不吝嗇,有樂施好賜之名。在地方上人望很高。除劉氏一族外,還有鄧氏、樊氏、李氏、陰氏等豪門,這些豪族都聚在南陽。在這些南陽豪族中,因劉氏家族是皇族,聲望最高。豪族之間互相聯姻,盤根錯節,可以說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光武一朝的一個顯著政治特點,就是以姻親關係將功臣宿將結成政治關係,彼此親厚,位居要職,凝聚成強大的政治核心。因為光武時期,皇權威重,限制豪強,外戚大多能自守禮節,恭謹行事。但到了竇憲以後,外戚日益驕橫。宦官和外戚兩大惡勢力輪番執政,成為東漢的亂源。

南陽一帶的豪族子弟的最大特點,就是遊學之風濃厚。如劉縯、劉秀、朱佑、陰識、鄧禹、劉隆、朱岑等都曾到長安遊學,儒學政治理想遂成為他們共同的追求。

天鳳二年(15年),劉秀21歲。因為王莽推崇儒學,制禮作樂,尊重知識,全面復古,長安學術空氣濃厚,劉秀遂決定去長安遊學。在去長安之前,他到新野樊家。因都有姻親關係,劉秀兄弟因此與陰氏兄弟相交甚厚,也便認識了陰識的妹妹陰麗華,陰麗華美麗無比,使劉秀春心大動;之後到長安,又見執金吾威風凜凜,很是羡慕。認為人生在世,莫過於娶美妻,當高官,因此感慨道:「當官要當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

劉秀在長安期間,得中大夫廬江許子威授《尚書》。結識了鄧禹、嚴光等人。

劉秀名為皇族後裔,實際上也是一個貧困生。但他不是腐儒,很有經濟頭腦,因資用匱乏,他就跟同學韓子合夥買了一頭驢,由從僕牽著,在長安街頭出租拉腳,收取酬勞。與同鄉朱佑共買蜜合藥,街頭叫賣,賺回學費。《後漢書》又說光武好吏事,他一眼就能洞察真偽,他還在大司馬嚴尤面前逞口才。所以在他26歲回到南陽後,因有著長安太學生的金字招牌,就有很多人找他代理訴訟,收取「律師」費。

劉秀與其兄不同,精於計算,亦農亦商,安分守己,為人勤勉,終日勞作不覺疲倦。

王莽末年,全國出現大饑荒,因為劉秀勤勉,唯獨他種的莊稼取得了大豐收。他便做起長途販運的生意,囤積居奇,高價出賣穀物。如若按階級成分劃分,劉秀是知識份子經商致富的典型,在社會上應屬於紳商一類。

劉縯一開始並不看重劉秀,甚至輕視他,常譏笑他胸無大志,只知種田置業,像高祖的二哥劉仲一樣,並不與之謀。當時豪族首領一般是家族長子,劉縯是長兄,擁有絕對的權威,《後漢書》記載他「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劉縯散盡家財,結交了許多亡命之徒,這些人常常橫行不法,劉縯因此成為地方一霸,小吏也不敢過問。當時南陽豪族李通,其同母弟申徒臣是個神醫,劉縯多次上門請他到舂陵為家人看病,都被拒絕,很駁面子,他一怒之下,派賓客殺了他。李通何許人家?其父李守為王莽宗卿師,李家也是宛城的名門望族。這下事情就鬧大了,官府捕牒甚急,劉秀一家不得不四散躲避,母親被安排到新野娘家,劉秀投奔到二姐夫鄧晨家。

劉縯早有造反的圖謀,在此情況下,趁勢聚集8000人宣佈舉兵起事,組成舂陵軍。造反是要殺頭的,因此避匿的劉氏子弟,都很恐懼,怨恨說:「劉伯升害苦了我們。」聽說劉秀也參加了起義,又都吃驚道:「謹厚者亦復為之。 」人心為之丕變,相隨與共者大為增加。鄧晨「將賓客會棘陽」。陰識正在長安遊學,得到消息後,連夜棄學而歸,帶著賓客千餘人投奔。

由此而知,舂陵軍一開始就有別于平林、新市和下江軍,這是一支以豪族地主為核心的武裝,是由劉氏宗親故舊、賓客鄉親組成的隊伍,具有很強的團體意識。組織性強,所向披靡,遠非農民起義軍可比。


劉玄登基

劉縯起兵後,很快與綠林軍的新市、平林兵合軍一起,殺新野尉,佔領了湖陽。這時,舂陵軍和綠林軍都自以為功大,在分配戰利品時,差點發生內訌,好在劉秀重義輕財,趕緊收攏舂陵軍所獲,全部給了綠林軍,才化解了一場兵戎相見的危機。而王莽已感到危機了,因為南陽是他的封地,老巢起火了,他能不急?遂派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樑丘賜,帶領10萬新莽軍往討。而舂陵軍和綠林軍是新興的軍事集團,氣勢威猛。地皇三年(22年)12月,甄阜﹑梁丘賜留輜重於藍鄉,南渡黃淳水,前臨沘水,依兩水紮營。被劉縯抓住弱點,潛師夜起。迂回新莽軍側後,偷襲藍鄉。舂陵軍自西南攻甄阜,下江兵自東南攻梁丘賜。結果在南陽藍鄉大敗新莽軍,斬殺甄阜、梁丘賜,並殺死士卒兩萬餘人。

接著又在淯陽(今南陽縣南)打敗了增援的新朝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嚴尤、陳茂棄軍逃走,舂陵軍和綠林軍於是圍住了宛城。

藍鄉、淯陽之戰的勝利,充分顯示了劉縯的軍事才能。舉國震動,每天來投奔的百姓絡繹于道。劉縯似乎也有些志得意滿了,便自號為柱天大將軍。而「王莽素聞其名,大震懼」,乃布下賞格,誰砍下劉縯的頭顱,可封爵為上公,食采邑5萬戶,賞黃金10萬斤(黃銅)。並且命令把他的頭像掛在長安各官署及天下各鄉亭,作為箭靶子,「旦起射之」。當時,由於劉氏當興的讖語到處流傳,起義軍便商量著要立劉氏宗室的後人為皇帝,按能力和威望來說,劉縯自是不二人選。但由於劉縯性情剛毅,又不經商議就自號柱天大將軍,引起了綠林豪強的嫉妒。最後在爭吵聲中,新市、平林、下江之師的意見佔據了上風,劉縯為了義軍的團結,也不便再說什麼。地皇四年(西元23年)3月,生性懦弱的劉玄遂被立為帝。劉玄在淯水之濱,登壇稱帝,恢復漢制,建都南陽,建元「更始」,史稱「更始帝」。拜陳牧為大司空,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為成國上公,朱鮪為大司馬,劉縯為大司徒,劉秀受封為太常偏將軍。

這樣,更始政權粗具國家體制,可以與長安的王莽新朝分庭抗禮了。

《後漢書》記載他登基時「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沒有一點皇帝之威和自豪感,反而戰戰兢兢,可見一開始就是傀儡。「由是豪傑失望,多不服」。但也由此埋下了劉玄等人嫉恨劉縯的種子。

更始政權建立後,分兵三路出擊,劉縯攻宛城;劉秀、王鳳、王常北上攻潁川、昆陽、定陵、郾;平林軍攻新野。5月,劉縯打下了宛城。而劉秀的北路軍也很快席捲了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北)、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等四郡,得到牛馬財物無數,穀數10萬斛,運至宛城。而平林部攻新野,久不能下。新野縣宰登城高呼:「得司徒劉公一信,願先下。」表示只要劉縯來,他就投降。劉縯來到新野後,郡宰立馬投降。劉縯的威名由此可見一斑。


昆陽大戰

王莽於是再徵召42萬大軍,命令大司空王邑、司徒王尋前往南陽鎮壓。他甚至把上林苑中飼養的虎、豹、犀、象等動物驅趕南下,想以聲勢嚇人。並且將一個高過丈餘,腰有十圍的凶壯巨人名叫巨毋霸的大力士,改名為「巨母霸」,封為壘尉,即防守堡壘之人,派上戰場。表面看來,確實聲勢煊赫,王莽遂把這支部隊命名為「 虎牙五威兵」,號稱100萬。於西元23年夏季,南下與嚴尤、陳茂會合。

王莽的百萬大軍經過潁川郡時,「旗幟蔽野,埃塵連天,鉦鼓之聲聞數百里。」正好與劉秀所帶的在昆陽北邊陽關聚(今河南禹縣西北)巡查的幾千人遭遇。漢軍見新莽軍太盛,不待命令就爭相逃命。當時北伐軍總共才有2萬人,且分散在所佔領的四郡。一時集中不起來,即使集中起來,也會被這百萬雄師碾為齏沫。劉秀等人哪敢正面與之交鋒,沒辦法,也就跟隨眾人退回昆陽據城死守。漢軍將士們無不內心怯懦,驚魂未定,皆言不可抵擋,商量著逃跑的辦法,士氣低沉如暮雲。劉秀這時顯露出了他臨危不懼的英雄本色,他說昆陽是軍事重鎮,不能丟。現在敵強我弱,逃也免不了一死;唯有拼死一戰,或有勝機。但因劉秀資歷淺,在更始諸將領中威望不夠,認為他「素日小敵怯,何來大敵勇?」所以沒有多少人信服。劉秀表示,願身先士卒,殺出重圍,去郾城、定陵搬兵。他只要王鳳、王常等人死守昆陽就行,等待援軍。當時昆陽守軍只有八九千人,劉秀遂帶著驃騎大將軍宗佻﹑五威將軍李軼、偏將軍鄧晨等13名心腹騎兵,由南門乘黑夜殺出。

新莽將領王邑很輕視漢軍,並不把這十幾匹人馬放在心上,認為是逃兵而已;而更始將領王鳳則認為這十幾匹馬,要想沖過新莽的陣營,那也簡直就是神話。因此,就在昆陽被重重包圍的情形下,決定投降。但王邑拒絕了,他說:「百萬雄兵,所過當滅,今日屠此城,以血礪刃,豈不快哉!」決心屠城立威,因此不肯接受王鳳的投降。王鳳頓成哀兵,唯有死守。昆陽城堅,王邑一時攻取不下,形成僵局。

劉秀到郾城、定陵一帶遊說,郾城、定陵兩縣都是舂陵子弟兵,義氣千秋,甘願同生共死。因此他先帶回來1000多人組成先頭部隊,回兵救昆陽。王邑自恃兵力雄厚,驕妄輕敵,「意氣甚逸」,又自以為是,和王莽一樣,都是「腐儒」角色,迷信「聲威」之類虛的東西,並不把這股小部隊太當回事,僅派幾千人的巡邏隊阻擋劉秀。劉秀一改平日儒雅的形象,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衝鋒陷陣,來回衝殺,接連斬殺幾十個新莽兵。軍威大振,更始將領讚歎道:「偏將軍是見小敵怯、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居前。請助將軍!」於是紛紛忘死,殺向敵陣。就這樣,劉秀首戰告捷。

劉秀不但勇猛,而且極有智謀,他寫了一封宛城已派大軍增援昆陽的書信,不日即可抵達,在送往昆陽途中,故意丟棄於地。王邑軍撿到後爭相傳看,王邑得知後大驚,加之新敗,軍心遂如秋草遇霜一樣,立時搖落。

而劉秀由於首戰告捷,個個意氣昂揚,恨不再戰。於是劉秀又在陸續趕來的援軍中,挑選精壯,組成一支3000人的敢死隊,如狼嚎叫似的向王邑的大本營猛衝。新莽軍本就是徵召來的各地郡兵,鬥志不強,又新敗怯敵,恐懼像瘟疫一樣蔓延。王邑又擔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營堅守陣地,不准擅自出兵。這等於自捆手腳,只能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因此雙方剛一交鋒,陣腳即亂,那些虎、豹、犀、象,首先傷了自己人,又不像訓練場上可以收攏。不多時,司徒王尋就死於亂軍之中,副帥一死,士氣頓挫。而堅守昆陽城內的王鳳守軍,趁機殺出城外,夾擊王邑軍。王邑腹背受敵,加之此時天助劉秀,風狂雨驟,滍川盛溢,王邑軍驚恐,爭著逃命,互相踐踏,溺死者不計其數,浮屍百里,水為之塞。王邑﹑嚴尤﹑陳茂輕騎踏著死屍渡水而去,一口氣跑了上百里才停下。王邑回到洛陽只剩下長安勇敢數千人。百萬雄師就這樣一敗塗地,王莽的主力遂告覆沒。漢軍則戰果輝煌,盡獲武器輜重。

昆陽之戰,遂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絕妙戰例。

劉秀一戰成名,與其兄劉縯成為漢軍雙壁。

從此,王莽再也沒有能力和更始抗衡了。各地豪傑聞訊後紛紛樹立反莽大旗,撞響了新莽王朝徹底覆滅的喪鐘。


劉縯之死

劉縯破宛城和劉秀昆陽之戰大捷,使兄弟二人威名大盛,正所謂功高震主也。劉秀此人不事張揚,回到南陽後,很低調,除熱熱鬧鬧地娶了心儀中的美人陰麗華外,幾乎不提在北方的勝利;而劉縯則不同,才能外露,性情剛毅,為部下所擁戴,但也使下江、新市、平林軍將領們心中不安,更為更始大臣特別是朱鮪、李軼所妒。

劉秀有察人之明,勸他防備李軼其人,說他「亦素好事」,「不可復信。」劉縯不聽,還把妹妹劉伯姬嫁給李軼的兄長李通為妻,以消解前怨。但李軼早已「諂事更始貴將」,表面上與劉秀兄弟親近,暗地裏卻與朱鮪一起策劃著謀害劉縯的陰謀。

此時,在北方赤眉、南方綠林軍的連續打擊下,王莽政權僅剩下洛陽、長安兩座孤城。推翻新朝已是指日可待了。更始帝乃分東西兩路大軍,東攻洛陽和西進長安,劉秀與王匡帶東路軍攻打洛陽。劉秀一路攻城掠地,進展順利,連下河南﹑陳留﹑潁川21縣,但在進攻父城縣時,由於把守父城縣的潁川郡掾馮異深得人心,劉秀遇到挫折,久攻不下。不巧馮異出城巡視時,落入漢兵的陷阱。而馮異的堂兄馮孝和同郡名士丁綝、呂晏等都在劉秀營中效力,其母也在潁川城內,得到劉秀供養,遂勸馮異降漢。馮異說:「有老母之命,願勸降所轄五城。」劉秀知其為信義之人。乃放馮異回去,馮異以其威信,勸降洛陽以東州縣,盡降劉秀。不料在此關鍵時刻,劉秀卻匆匆忙忙地趕回宛城去了。

原來,在南陽的劉縯部將劉稷,對庸碌的劉玄被立為皇帝,早就心存不滿,又見劉縯遭人嫉恨,非常憤怒,說:「本起兵圖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為者耶?」意思是說,我提頭打天下,是為劉秀兄弟;要是為更始,我怎會如此用命?

這話被李軼彙報給了朱鮪。

劉玄就故意封劉稷為「抗威將軍」,劉稷表示,「士可殺不可辱!」對這一具有侮辱性的封號決不接受。更始帝遂以謀反的罪名逮捕了劉稷。劉縯知道後,直言犯諫,甚至在朝堂上與更始諸將吵了起來,李軼、朱鮪趁機進讒言,更始本來就畏懼劉縯,有劉縯在,他無時無刻不感到如芒在背,因此,就在當天以抗旨之罪,一併誅殺了劉縯和劉稷。

劉秀得知哥哥被殺,強忍悲憤,匆忙回南陽向劉玄請罪,以解除他的疑懼。

劉秀回南陽後,對人謙恭,行事低調,且不為哥哥服喪。劉縯的部屬來弔唁,劉秀也不與他們交談,唯自責而已,劉縯部屬大為失望,紛紛離他而去;加之劉秀性情儒雅,為人謙和,劉玄便認為他對自己構不成威脅,又看到劉秀如此效忠自己,就有些過意不去,於是拜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劉秀的韜光養晦之術,終於成功。

此時,兩路大軍進展神速,東路軍很快攻下洛陽,西路軍也迅速攻克武關,直取長安。

更始元年(23年)9月,王莽被殺,頭顱被傳到宛城懸門示眾。

王莽既死,劉玄命令到洛陽建都。因為劉秀在長安學過《尚書》,懂得禮儀規矩,劉玄就派劉秀先行進駐洛陽,任司隸校尉。劉秀安排夫人陰麗華回新野後,路過父城時,除劉秀誰也不降的馮異,開門奉牛納酒迎接。在此之前,馮異已十多次打退路過的更始諸將的進攻,單等劉秀。劉秀遂任命馮異為主簿,分管文書檔案、州郡輿圖等,稱讚他為漢初的蕭何。同時任命馮異舉薦的苗萌、銚期、叔壽、段建、左隆等為掾史,組成自己的核心班子。

更始帝來到洛陽之後,長安三輔(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官吏,都到洛陽迎接,看到更始諸將「皆冠幘,而服婦人衣,諸於繡镼」,就是說他們戴著古代賤者的帽子,束簡易的頭髮,穿婦人的衣服,又露出半條胳膊。無不嗤笑,認為成不了氣候。而看到劉秀官屬經過時,一個個衣冠楚楚,儀錶堂堂。那些曾經穿過漢家官服的漢室舊臣,無不激動得流下熱淚,說:「不復見漢官威儀久矣」,由是「識者皆屬心焉」,「賢者蟻附」(《東觀漢記》)。顯然,劉秀已經贏得了足夠的聲望,而聲望就是一種軟實力,它甚至比硬實力還要有力量。


北循河北

漢室恢復,天下傳檄而定,人們對更始帝都抱著一線希望,連赤眉軍的一些將領也歸順了更始。而河北一帶的豪強武裝,還首鼠兩端,因此,朝廷上急需派一位能幹的大臣,前去河北說服他們歸順更始。劉秀認為,劉玄身邊庸才纏繞,自己在更始朝廷,不但發揮不了才能,說不定哪一天哥哥的悲劇就會在自己身上重演。而到河北去是遠禍的機會,也可以就此獨立發展。於是就求叔叔劉賜幫忙,劉賜時為更始帝宰相,曾為劉玄復仇,劉玄對他心懷感激。劉賜就向劉玄建議:派劉秀徇行河北。因在劉家子弟中,「獨有文叔可用」。但大司馬朱鮪等諸將反對,說一旦放行,等於龍歸大海,虎嘯深山,對劉秀將難以節制。劉玄狐疑不決。但入河北等同於深入險地,除了皇帝所賜的節旄,並無兵權,沒人願去。在左丞相曹竟的關說下,更始帝才任命劉秀為破虜將軍、代行大司馬職。

劉秀持節北徇河北,雖然手中沒有軍隊,但有代行大司馬事的朝廷授權,權力也相當大,可以代表朝廷任命二千石以下的地方官員,也有專行誅殺之權。而劉秀在更始朝所建立的聲望,此時發揮了作用,人們對更始朝廷越失望,對劉秀寄望越厚。劉秀到河北鎮慰州郡,所到部縣,立即召見二千石﹑長吏﹑三老﹑官屬,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封賞將領,任命郡太守,宣佈去除王莽苛政,恢復漢官名。吏民皆喜,加之河北百姓思漢,因此爭持牛酒迎勞。很快就在他周圍,聚集了不少英雄豪傑。河北接近胡地,民風剽悍,人多豪俠,多慷慨悲歌之士。劉秀遂逐漸成為眾望所歸的可以安定天下的唯一人物了。

此時,劉秀建國的二十八宿將差不多都先後追隨他到了河北,組成了劉秀最精幹的幹部隊伍,這也是劉秀很快能在河北站住腳跟的另一原因。

如東漢開國勳臣、南陽名人鄧禹,星夜疾馳,在鄴城追上劉秀,對著劉秀盡訴肺腑之言:「願在明公處立尺寸之功,以求名垂青史。」

劉秀的二十八宿將之一耿純也在邯鄲道上,等候劉秀,發誓終身相隨劉秀,為打造漢室江山,不知用禿了多少戈矛。

馮異在劉秀處於最難的困境中投奔劉秀,惺惺相惜,很快就成為劉秀心腹。劉秀到邯鄲後,立派馮異與銚期到各個屬縣,錄囚徒,存鰥寡,組建隊伍。

王霸獄吏出身,後西學長安。當初漢兵起,劉秀過潁陽,王霸率賓客上謁,跟隨劉秀在昆陽擊破王尋、王邑。劉秀渡河徇河北時,他擔任功曹令史,當時劉秀的賓客都覺得沒有前途,紛紛離去,只有他還跟著。劉秀感慨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疾風知勁草啊!」

鄧晨是劉秀的姐夫,已被更始政權拜為河北常山太守,自是劉秀的左臂右膀了。

朱佑作為劉秀的護軍,隨同劉秀到了河北。

祭遵是大儒,也以更始政權門下吏的身份追隨劉秀到了河北。

傅俊在襄城時,以亭長身份加入劉秀軍,宗族母弟都被襄城縣令殺害。當得知劉秀去河北後,就帶著十來個賓客,連夜追趕劉秀。

馬成是郟縣令,當聽說劉秀去河北後,就高掛烏紗,背著行李,在蒲陽徒步追上劉秀。

賈復原是最早的起義將領,自立為羽山將軍,更始政權把他編到漢中王劉嘉那裏,他見更始政權混亂,遂辭別劉嘉,帶著劉嘉的推薦信投奔劉秀,在河北柏人縣追上劉秀,後成為劉秀的一員勇將。

劉隆是漢宗室,被更始拜為騎都尉,當劉秀去河北後,一直追到射犬才追上。

此外,追隨光武去河北的還有偏將軍臧宮、堅鐔、陳俊、杜茂等。

這些都是光武中興的名將,名列雲台二十八將之位。這些人多為南陽或者潁川人,他們跟著劉秀九死不悔,不少人為此家破人亡。因此在民間傳說中,說這些二十八將如同天上二十八顆星宿,環繞著北斗星,也就是團結在劉秀周圍。

但劉秀剛到河北時,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甚至險些丟了性命。

當時邯鄲有個算命先生,叫王郎,在漢宗室、趙繆王兒子劉林的支持下,利用人心思漢、「天命正統意識」,聯合大豪強李育、張參等,詐稱王郎是漢成帝兒子劉子輿,在更始元年12月,進入邯鄲城,佔據原趙王王宮,立王郎為天子,劉林為丞相,李育為大司馬,張參為大將軍。結果河北的老百姓居然相信了他們。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詐子輿、興王郎」的政治鬧劇拉開了序幕。

王郎興起後,即傳檄天下,說即便是推翻王莽建立大功的更始政權也是不合法的,只有他才是正統皇帝,結果,河北、遼東竟有許多州郡相附。

當時邯鄲是劉秀進入河北後最早鎮撫的城市,他留任钜鹿人耿純為騎都尉,鎮守邯鄲。所以當王郎稱制後,立刻捉拿耿純,耿純拿著符節帶著官吏連夜逃走。

劉秀從邯鄲出發北行,到下曲陽,說服和成郡卒正邳彤以一郡降漢,劉秀仍任命邳彤為和成郡太守。又繼續北上,到中山、真定後又到盧奴,在此被耿純追上,說王郎反了。檄文取劉秀首級者封十萬戶侯。眾人議論不定,感到形勢危急。

恰好上谷太守耿況派兒子耿弇到長安向劉玄送賀禮,碰到王郎稱帝,耿弇的隨從說:「劉子輿乃成帝正統,舍此不歸,遠行安之?」都跑去歸降王郎。耿弇沒法,又聽說更始派劉秀持節徇河北,現正在盧奴,於是北上拜謁。劉秀見他年幼便留用為署門下吏。

為討伐王郎,劉秀派王霸北去薊縣募兵,竟被當地人嘲笑,王霸滿面羞慚而退。

看到募兵如此艱難,只以懷柔政策,怕最後也是性命難保。因此,部屬們紛紛要求南歸,回長安更始朝廷去。劉秀就召集官屬計議,耿弇反對,建議劉秀召集漁陽、上穀兩郡兵攻邯鄲。劉秀大為高興,指著耿弇對大家說,「他是我北邊地方的主人啊!」

不久,有人報稱,邯鄲兵殺過來了,要取劉秀性命。劉秀大驚,立刻出城南逃,但薊縣百姓圍住他,大聲嚷嚷著不讓他走,都想抓住劉秀領賞。銚期魁梧,是個莽漢,瞋目大呼,作執戟欲刺狀,百姓畏懼讓道,才得以逃出城去。但官屬已散失大半,輜重行李盡失。耿弇也與劉秀走失,於是決定北上搬兵。

劉秀一行逃命到了饒陽,又渴又餓,就想到傳舍(驛站)混頓飽飯吃。劉秀自稱是王朗的邯鄲使者,進入傳舍招呼傳吏做飯。由於大夥都餓壞了,像爭吃搶飯一樣,令傳吏懷疑。就故意在堂上擂鼓大叫:「邯鄲將軍到了!」大家一時嚇得面無人色。劉秀鎮定,想,若邯鄲將軍到,跑也是無用的,於是索性重新坐下,說:「請邯鄲將軍進來相見。」傳舍中人要看門的把門關起來,門長說:「天下事未可知啊!」劉秀等人才得以從容駕車而去。

之後他們再也不敢到傳舍吃飯,就在草舍內過夜,饑一頓飽一頓的。

就這樣漫無目的地逃命,向南到下曲陽,再到南宮,又到下博城西,遑惑不知所往,再往南就是邯鄲了,豈不是自投羅網?這時忽然有個白衣老父等在道旁,給他們指路說:「去此80裏,信都郡還在更始政權手裏。」

信都太守任光,是南陽宛人,曾與劉秀一起參加過昆陽戰役。是更始帝直接委派的信都太守,拒絕承認王郎,但周圍郡縣都已投降王郎。遂成孤城,只有4000守兵。此時和成郡邳彤也正派2000精騎尋找劉秀,於是同入信都。不久邳彤來了,立即召開了「信都會議」,會議決定:一、像當年在舂陵起義一樣,與擁有26 萬人馬的農民武裝城頭子路、力子都聯絡,結為友軍。二、重金募兵。三、劉秀拜任光為左大將軍,將兵跟從;邳彤為後大將軍,將兵居前;以李忠為右大將軍,萬修為偏將軍隨同征伐。劉秀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武裝。

隨後,任光多作檄文,傳到钜鹿界中,又虛張聲勢,夜晚到處舉火,堂陽縣震驚惶怖,其夜即降,之後貰縣也投降了。

此時,臨縣昌城人劉植歸降劉秀。耿純也在家鄉聚集宗族賓客2000餘人,燒了房屋,自斷後路,在育縣和劉秀會師,劉秀拜耿純為前將軍。

真定王劉揚是漢宗室,原依附王郎,有眾10萬,劉植與他有交情,在劉植的勸說下,決定歸順劉秀,但提出一個條件,就是將外甥女郭聖通嫁給劉秀,這就是劉秀的第一任皇后郭皇后。有了劉揚的相助,劉秀實力大增。劉秀採取打和拉的策略,又鎮壓和收編了銅馬等數十萬農民起義軍,成為主力,關西稱劉秀為銅馬帝。

此後,劉秀的原部屬鄧禹、馮異、銚期也在各地招兵買馬。耿弇回到上穀後,也積極說服父親耿況以及郡功曹寇恂出兵,漁陽郡太守彭寵,安樂縣令吳漢也相約起兵,攻下涿郡、中山、钜鹿、清河、河間等22縣。最後和劉秀會師于廣阿。劉秀見之甚歡,皆拜他們為偏將軍。

王郎擅自稱帝,更始政權當然不能容忍了,遂派謝躬帶10萬大軍前來征討,圍住了邯鄲。

此時劉秀也率軍南下,與王郎大將倪宏、劉奉的數萬大軍在钜鹿展開決戰。

謝躬與劉秀大軍雙雙取得勝利,王郎主力被殲。王郎夜棄邯鄲,被王霸追上斬首。

劉秀平定了河北王郎,聲威日盛,更始政權開始提防他了。更始二年(西元24年),劉玄封劉秀為蕭王,派使者令劉秀交出兵權,歸謝躬節制,回長安伴駕。

劉秀羽翼已豐,就以河北未靖為由,拒絕聽從更始政權的調遣,這標誌著和劉玄分道揚鑣了。

謝躬在河北,雖表面上和劉秀相安無事,但終是心腹之患。謝躬一開始也在策劃如何消滅劉秀軍,只因劉秀勢力擴張太快,兵強馬壯,一時猶豫,他想先多消滅農民起義軍,吞賊自大後,再解決不遲。總之,雙方戒心很重。但劉秀為人儒雅,對謝躬勤於職事常常讚不絕口,說:「謝尚書真吏也。」時間一長,謝躬認為劉秀愚誠,就多少解除了一些警報,起碼不像先前那樣戒心十足了。

一天,劉秀對謝躬建議,可聯兵攻打在射犬的赤眉、青犢、上江、大彤、鐵脛、五幡的起義軍,謝躬認為可行。當謝躬大軍出動時,劉秀暗派吳漢和岑彭兩支軍隊潛回邯鄲,策反謝躬大將陳康。陳康久慕劉秀威儀,遂開城門迎入吳漢。謝躬回城不知變故,只帶了幾百騎兵,被吳漢一刀斬於馬下,隊伍隨即也全部歸降了劉秀。

射犬戰役後,青犢﹑赤眉軍被樊崇徵調西入函穀關,開始進攻關中。

就這樣,劉秀在短短時間內,基本控制了河北地區,為建立東漢王朝奠定了基礎。


重建漢朝

再說劉玄由洛陽遷都長安後,大封漢宗室,重用親信,排斥異己,大肆誅殺起義軍首領,人心因此離散。劉玄有著紈絝子弟本色,一日威臨天下,就要盡情享受,不管是鮮衣美食、風月情色,他都要。他封趙萌女兒為皇后,讓趙萌專擅朝政。自己則夜夜笙歌於帳闈之間。大臣們求見,都要通過趙萌。誰要非議趙萌,就是死罪。更始帝活脫脫就是秦二世在世。朝綱廢黜,趙萌和他的親信遂大肆收受賄賂,賣官許願。只要出一定數目的錢,都可得到一官半職。甚至連宮裏修腳捶背的、做飯喂馬的、倒馬桶奶孩子的,也都有官職或爵位。當時就有民謠諷刺道:「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可見封賞有多濫,官品有多低。

朝廷如此烏煙瘴氣,使天下英雄寒心,因此有很多能人志士都偷偷地跑了,或隱居,或追隨著大司馬劉秀的足跡北上。

劉玄政權如風雨中飄搖的危巢,時刻都有傾覆的危險;而劉秀則如旭日初升,其冉冉上升之勢,不可阻擋。

赤眉軍首領樊崇等,因與劉玄決裂,於更始二年(24年),在弘農(今河南靈寶)擁立漢宗室、15歲的放牛娃劉盆子為帝,並兵分兩路西攻長安,討伐劉玄。而險被更始帝殺害的綠林軍將領王匡、張卬等人,在傷心之餘,也與樊崇聯合,西攻長安。更始三年9月,劉玄投降,不久被絞死。

這真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綠林、赤眉二軍各立天子、相互水火不容,又缺乏政治遠見,只知殺戮,使富庶的關中地區滿目瘡痍,百姓思治,劉秀因此得到喘息,趁機在河北收買人心,在綠林、赤眉的隕落過程中,一枝獨秀地逐步壯大起來了。

赤眉軍雖然推翻了更始政權,但掠奪殺戮成性,關中的豪強地主遂堅壁清野,建堡自衛。長安城米糧匱乏,赤眉軍被迫退出長安。而劉秀在鞏固了河北後,認為攻取關中的機會到了,遂派鄧禹率六裨將引兵西向,在赤眉軍東歸途中,在宜陽(今河南宜陽西)設下伏擊圈,然後重兵圍殲阻擊。赤眉軍陷入被動,屢屢失利,最後全軍覆沒。堅持了10年之久的綠林赤眉大起義至此徹底失敗了。

而屯駐在洛陽的更始朝大司馬朱鮪﹑舞陰王李軼,雖擁兵30萬,也早已被劉秀派馮異拒于孟津,隔河相持,不使其北進河北。

馮異利用和李軼當年的情誼,策反李軼。李軼此人,是一個反復無常的小人,見更始敗局已定,就想投靠新主。但又害怕劉秀報復當年陷害劉縯的事,欲降而又不自安。馮異便寫信給他擔保,李軼大喜。遂復信表明心跡。馮異見策反有效,就放心大膽地北攻上黨兩郡,獲勝後又南下收復成皋以東13郡縣,得降者十餘萬,勢力得到進一步擴充。

洛陽危在旦夕,朱鮪急了,命武勃率精兵萬人,進攻馮異。兩軍戰於士鄉,馮異斬武勃及士卒5000餘人。朱鮪幾次催李軼出戰,李軼始終按兵不動。但劉秀討厭李軼,遂實施借刀殺人之計,故意把李軼復信的內容洩漏出去,朱鮪得知後勃然大怒,派刺客結果了李軼。洛陽守軍從此軍心搖動,互相猜忌,投降的逃亡的,日夜不斷。

而劉秀大軍的燕、趙主力還源源不斷地到來,把洛陽城圍了起來,朱鮪只有緊閉城門自保。

至此,天下再也沒有什麼力量可與劉秀為敵了,將領們歡天喜地,紛紛進言,強烈要求劉秀上尊號,繼皇帝位。

恰在這時,劉秀原在長安太學的同學強華,從關中捧著赤伏符來,赤伏符明明白白寫到:「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表示他繼承了西漢的火德,是「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的真命天子。漢時讖緯迷信盛行,利用讖書作為其承受天命的依據,大家都會深信不疑。因此,群臣上奏說既有天命佐證,再推辭就是逆天了,不可。劉秀遂在更始三年(25年)6月,于鄗縣南千秋亭五城陌(今河北柏鄉內)設壇告天,即皇帝位。重建漢政權,改更始三年為建武元年,大赦天下,改鄗為高邑。劉秀就是漢光武帝。不久攻下洛陽後,遂定都于此,史稱東漢。

東漢王朝建立後,全國范圍內的地方割據勢力還有漁陽的彭寵,南郡的秦豐,梁地的劉永,齊地的張步,盧江的李憲,東海的董憲,漢中的延岑,夷陵的田戎,隴西的隗囂,安定的盧芳和巴蜀的公孫述等。劉秀採取集中力量、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方略,立即出動大軍渡河南征。首先是掃蕩更始政權在各地的殘餘勢力,在消滅了關東(函穀關以東地區)割據勢力,徹底控制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後,繼而揮師西進甘隴。于建武六年,收復河西,關隴豪強竇融歸附。建武九年(33年)正月,平定天水,消滅了佔據隴西的隗囂。隴西平定後,公孫述割據的巴蜀便成為劉秀統一大業的最後一個障礙。建武十二年冬,劉秀在做好充分準備後,派兩路大軍兵發巴蜀,攻破成都,公孫述傷重身亡。至此,經過12年削平群雄的戰爭,漢光武帝劉秀終於完成了重新統一全國的偉業。

劉秀才兼文武,在位期間,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安定民生。他釋放奴婢、刑徒。使流民返回農村,安居樂業。他又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與民休息,使民間漸富。又頒佈抑制豪強令,維護皇權。又整頓吏治,裁減冗員,提倡節儉。使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後漢書•循吏傳》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通過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使戰爭留下的創傷很快得到醫治,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東漢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也奠定了東漢前期80年間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對外則北擊匈奴,安撫邊裔部族,重建大漢雄風,使東漢王朝達到極盛,歷史上稱之為「光武中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