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3月20日星期五

大漢雄風

大漢雄風:大漢帝國崛起真相解密

鄉下痞子

劉邦是沛縣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家小有薄產,因此小時候也讀過一些書,但他絕非本分的讀書人,平時也討厭生產勞動,遊手好閒,在生活上也多有失檢點,是一個十足的酒色之徒。劉邦經常到沛縣城遊逛,噌吃噌喝,與賣狗肉的樊噲是朋友。劉邦天天到他那裏去吃狗肉,而又從不給錢。樊噲很討嫌他,就從街東移到街西,但劉邦很快就能找到他;樊噲無奈,天不亮就去趕集,但劉邦比他起得更早。諸如此類的無賴之舉,使劉邦在鄉間的名聲很差,老大不小了,還沒有哪家女兒願意嫁給他。但他為人仗義豪爽,喜歡結交朋友。經常想入非非,要幹大事。因此,他的父親十分不待見他,多次責駡他不務正業,是個「無賴」,不如自己的二哥劉仲會經營。但他很會搞關係,經朋友幫忙,當上了秦的泗水亭長,並與郡縣小吏們的關係搞得如火如荼。

單父(今山東單縣南)人呂公和沛縣的縣令是至交,為躲避仇家而移民到了沛縣。聽說縣令的貴客來了,縣裏的豪傑公曹都來巴結拜賀。那時拜賀有送禮錢的習俗。蕭何時任沛縣主吏,為宴會司儀,宣佈:「凡賀禮不滿一千錢者,請堂下就坐。」劉邦也是賀客之一,他根本沒有錢,就在拜帖上寫到:「賀錢一萬。」呂公被他的豪氣所震懾,不但親自出門迎接,還恭請他上席就座。呂公視劉邦相貌、氣度非凡,當場表示願意招他為婿。劉邦大喜過望,白吃後還騙了一個老婆,天大的好事都讓他遇到了。因此就娶了呂雉為妻,就是後來著名的呂後。她為高祖生了一兒一女,女兒是魯元公主,兒子是惠帝。

劉邦成家後,為了照顧家庭,不得不回家幫著幹一些農活。有一次,呂後和女兒正在田中薅草,一個過路老人因向呂後討水喝,便恭維說,你們都生得「貴相」。老人走後,劉邦也來到田中,呂後把相面之事告訴他,他馬上追上那位老人,請他也為自己相面。老人說:「剛才你夫人和兒女所以是貴相,就是因為有你,你的相貴不可言。」劉邦聽了非常高興。

秦王朝末年,秦始皇修驪山墓需要大批勞力,劉邦曾受命負責押送一批民工到驪山。在回來的路上,正碰上秦始皇坐在華麗的車上出巡,那威武的氣勢,森嚴的儀仗,真讓人羡慕,劉邦不禁脫口讚歎道:「大丈夫生當如此啊!」

此後,他再一次以亭長的身份押送一批刑徒去驪山,刑徒們不願意就此送死,在路上紛紛逃亡。劉邦估計到了驪山,這些刑徒也差不多跑光了。自己無法交差,很是鬱悶。一天,夜宿豐邑西邊的大澤裏時,劉邦喝多了酒,仗著酒勁,也不計後果如何,就把刑徒身上的繩索解開,讓他們逃命。當時有十幾個刑徒願意跟著劉邦一起逃亡,劉邦和他們痛飲了一頓酒,就連夜帶著他們逃亡到了芒碭山(今河南永城市東北)。在半道上,有一條大蛇擋了去路,眾人要退回去再找出路。劉邦此時酒壯英雄膽,拔出劍來,把那條大蛇一斬兩段。但大蛇冤氣不散,每晚夜吼,說:「赤帝子要做天子。」要劉邦給他封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高祖斬白蛇的故事。

當時關中一代民間盛傳:「東南有天子氣」。人們至此才意識到可能應在劉邦頭上。

劉邦在芒碭山躲藏了起來,但和外邊的聯繫異常緊密,因為這裏離他的家鄉很近,呂後經常派人和他聯繫,傳遞情報。劉邦利用斬蛇帶來的神異之事,為自己大造輿論,呂後也在後面推波助瀾。她對投奔劉邦的人們蠱惑說,要去尋找劉邦很容易,因為在他藏身的地方,經常有五彩祥雲籠罩天空。沛縣及附近的青年人聽說後,很多人都去投奔他。這樣一來,劉邦利用迷信和自己仗義的名聲,很快拉起了一竿隊伍,成為時人公認的沛中豪傑。


劉邦起義

秦二世元年(前209)7月,陳勝、吳廣率900名戍卒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首舉義旗,反抗暴秦,全國影從。陳勝、吳廣攻佔陳(今河南淮陽)後,建立了「張楚」政權。這時,沛縣縣令為了保全自己,也想回應起義。縣主吏蕭何、獄掾曹參就向縣令建議,只有召集早先那些抗秦逃亡之人,才有號召力。縣令遂派樊噲去找劉邦。劉邦於是帶著幾百人的隊伍和樊噲一起回到沛縣城。

縣令一看劉邦這氣勢,就有些膽怯,害怕自己指揮不了劉邦,就關了城門。又想把欲為內應的蕭何、曹參殺掉。蕭何、曹參遂鼓動百姓造反,百姓積怨已久,於是殺了縣令迎接劉邦進城,推舉他為沛公,共謀起義的大事。

劉邦在縣衙裏,設壇祭祀,正式宣佈起兵反秦。接著,蕭何、曹參和樊噲等人分頭去招兵買馬,沛縣子弟踴躍參加,隊伍很快發展到了3000人。

這一年劉邦48歲。

劉邦佔領沛縣城後,就積極向外發展。他首先攻佔了胡陵和方與(均在今山東金鄉縣),秦泗水郡丞率兵鎮壓,被劉邦打敗,並趁勢佔領了豐邑,讓自己的同鄉雍齒據守。雍齒出生富豪大家,很看不起劉邦。當時熱衷於割地稱王的陳勝部將周市,已投到魏王咎門下。聽說雍齒與劉邦貌合神離,就煽動他脫離劉邦,並封他為豐邑侯。劉邦率兵在外作戰,雍齒乘機將沛獻給魏。劉邦外戰無獲,又無法歸沛,對雍齒恨得咬牙切齒。

後雍齒又由魏降楚,跟隨項羽同劉邦作戰。後來,陰錯陽錯,雍齒又由楚歸漢,並屢立戰功,幫劉邦滅楚立了大功。雍齒可說是第一反復無常的小人。但在劉邦稱帝,大封劉姓和親戚為王為侯之後,引起了異姓將領的猜疑而生反叛之心時,劉邦又把雍齒作為棋子利用了起來。一日,劉邦在洛陽行宮復道上,見一幫武官打扮的人聚集在水濱,沿著沙灘坐著,交頭接耳,不知為何?問張良,答是聚謀反叛。劉邦大驚失色。張良反問:「主公平生最恨何人?」劉邦答:「雍齒幾次叛我,又幾次歸降於我,欲殺而無機會。」張良說:「現封雍齒為侯,方可無虞。」劉邦遂封雍齒為什邡侯,看到劉邦的仇人都獲封了,眾將領也就安定了下來,都堅信劉邦不會虧待自己了。

在劉邦沛城起兵的同時,原楚國貴族的後裔項梁、項羽叔侄也在吳中起兵(今江蘇吳縣)。他們殺了會稽郡守,很快組成了一支8000人的江東子弟兵,成為抗秦的主力。其他一些六國貴族也都紛紛起兵,自立為王。

秦二世元年12月,陳勝被車夫莊賈所殺。項梁於是在次年(前208年)6月,在薛縣(今山東滕州市東南)召集各部將領,決定立楚懷王之孫叫心的為楚王(也稱懷王)以為號召,定都盱眙(今江蘇盱眙)。

劉邦幾次攻沛,都未能如願,反而損兵折將,不得已,就主動到薛縣投奔項梁,得到項梁支持。項梁撥給他10員猛將、5000士卒,再攻下沛縣後,也就迅速壯大起來了。

這時,秦大將章邯已經攻滅魏國和齊國。到了7月,楚軍經過休整,開始向秦國反攻。楚軍連連勝利,項梁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驕傲起來,別人進諫也不聽。9月,章邯得到秦關中的援兵後,乘項梁不備,突然夜襲定陶(今山東定陶)。結果楚軍大敗,項梁被殺。劉邦和項羽,此時正在陳留一帶作戰,聞項梁戰死,就主動撤退以保存實力。章邯在擊殺項梁後,認為楚國已不再構成威脅,就渡河進攻趙國。趙王向楚懷王求救。楚懷王和眾將商討後,決定分道伐秦:一路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上救趙;一路以劉邦為將,趁秦後方空虛,西進關中,直搗秦的老巢。

楚懷王便和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就是說,誰先進入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


西征入關

當時在將領的人選上,項羽主動要求西征,但楚懷王和眾將領認為,項羽為人殘暴,過去攻下襄城時,幾乎把襄城居民殺光,大失人心;而劉邦比較寬厚,是能夠取得秦人信任的合適人選。就是在此背景下,前208年末,劉邦率領著不足一萬人的部隊,其中多數是新招集的陳勝的散卒,從碭郡出發,西征入關。

當劉邦的軍隊路過陳留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南)時,在高陽擔任小吏的酈食其求見。他知道劉邦出身低賤,憑藉武力打天下,一向對高談闊論的儒家嗤之以鼻,常罵儒生是「豎儒」、「腐儒」。曾經拿儒生的帽子當尿盆,以此來污辱儒生。酈食其少年時就嗜好飲酒,常混跡於酒肆中,所以謁見劉邦時,就自稱「高陽酒徒」,指自己是一個嗜酒而放蕩不羈的人。

那時劉邦正在洗腳,忽報有位戴著儒冠的年輕人求見,非常憤怒,說:「我以天下大事為重,沒有時間接見讀書人。」酈食其久等不見召,瞪大眼睛,手握利劍,叱駡看門人說:「你再進去對沛公說,我是高陽酒徒,非讀書人!」看門人報告劉邦,劉邦一聽是高陽酒徒,連腳都來不及擦,趕忙起身迎接,賜酒款待。

酈食其見了沛公,只拱一拱手,傲然說:「你不是想誅暴秦嗎?為何這樣慢待長者?你是想助秦攻諸侯呢,還是率領諸侯破秦?」問得劉邦啞口無言,不知所措,敬謝不遑:「願聞先生破秦之策。」酈食其慷然說:「烏合之眾,也想攻打強秦,不過是驅羊入狼群而已。」 遂向他獻計,利用他和陳留縣令是故交的關係,勸說他投降。如不投降,也可以作為內應,如此,大事可成矣!劉邦覺得有理,就採納了酈食其的建議。

酈食其來到縣城,向縣令陳說利害,希望他能投降劉邦。但陳留縣令忠於秦朝,予以拒絕。酈食其就在當天夜裏,暗殺了陳留縣令,並將縣令人頭拋到城下。劉邦趁勢引兵攻打縣城,城上守軍見縣令已死,遂開城投降。劉邦進城,收拾兵器和糧食,所獲甚多。遂利用陳留的物質條件,很快擴充軍隊至幾萬人。

前 207年3月,劉邦離開陳留,繼續向西前進,想通過函穀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直接進入關中,但在洛陽東與秦軍作戰失利。韓王成派自己的丞相張良幫助劉邦,劉邦性格狡詐,卻善於用人。遂採用張良之計,迂回前進,避免攻堅,南下繞道秦軍主力相對比較薄弱的武關,準備從那裏進入關中。劉邦讓韓王成留守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以牽制秦軍。主力則進攻南陽郡,將宛城(今河南南陽市)團團圍住,以懷柔的辦法,對敵人分化瓦解,招降秦官員,予以封侯拜爵,宛城不戰自降。其後,武關以南的丹水、湖陽、析縣等秦軍守將,無不望風而降。


約法三章

與此同時,在河北作戰的項羽,善於攻堅,威名遠揚;經過兩年攻堅戰,破釜沉舟,于巨鹿一役全殲秦朝20萬主力,又坑殺降卒20萬,威震天下。參加河北會戰的各路諸侯王,無不膝行而見項羽。

起義軍的節節勝利,震動了秦廷,也激化了內部矛盾。西元前206年8月,就在劉邦自武關入秦,最先順利進入關中,逼近鹹陽的時候,秦相趙高殺死二世,派人向劉邦求和,被劉邦拒絕。9月,秦王子嬰即位,誅殺趙高,派兵在嶢關抵擋劉邦。劉邦率軍繞過嶢關,在藍田之南大破秦軍。子嬰不得已,乘坐素車白馬,用帶子系頸,捧著印璽向劉邦投降,秦亡。

10月,劉邦入鹹陽城,以「關中王」自居。

劉邦滅秦進鹹陽,諸將搶佔秦府庫財物;而蕭何則獨去接收秦丞相禦史的文書檔案,因而使劉邦得以詳細瞭解全國地理民情。

劉邦留戀豪華的宮殿,準備住下好好享受一番。樊噲提醒他勿重蹈秦亡的覆轍,劉邦不以為然,直到張良再次進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灞上」。劉邦這才將軍隊撤退到了灞上(今陝西西安東)。

鑒於秦亡的教訓,劉邦便召集秦民,對他們說:「你們受秦的苛法很久了,我來是為你們除害的,不必害怕。」並與之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律一律廢除。約法三章可視為漢代最早的立法或立法的開端。這個約法是劉邦針對秦朝法網太密,不得人心而發的權宜之計,以此取得人心,以便贏得秦民的支持。於是「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史記.高祖本紀》)。但他推辭道:「民間苦秦久矣,生民不易。」這樣,「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為秦王 」。

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後,聽說劉邦先進了鹹陽,於前206年12月,也引兵入關。

劉邦手下有個叫曹無傷的將官,想投靠項羽,他偷偷派人告訴項羽:劉邦入鹹陽,就是想稱王。

項羽軍至函穀關,見城門緊閉,非常憤怒。當即命當陽君英布攻破函穀關,接著率40萬大軍駐紮在鹹陽附近的鴻門(今陝西臨潼東)。準備搶奪鹹陽,一舉消滅劉邦。

項羽的軍師范增,也亟勸項羽,趁此機會趕快除掉劉邦。他說:「劉邦以前是個貪財好色的傢夥,現在他進了鹹陽後,分文不取,美女也不要,可見是有大野心的,現在不消滅他,後患無窮。」

項羽因此下令犒勞士兵,準備次日一早就向劉邦進攻。當時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項羽抗衡,只有10萬人馬,完全處於劣勢,處境十分危險。

就在這大難臨頭之際,項伯的仁慈之心,拯救了劉邦將要覆亡的命運。


鴻門之宴

項羽的叔叔項伯,和劉邦的謀臣張良是老朋友,張良曾救過他的命。見項羽要進攻了,他怕張良會遭到危險,就連夜馳入劉邦軍中,勸張良逃走。

張良卻說沛公有大難,我不能丟下劉邦不管。

張良不但不逃走,反而將消息透露給了劉邦,並安排了劉邦與項伯的見面會。於是,劉邦設盛宴款待項伯,還和他約為兒女親家,請項伯幫忙,向項羽解釋,消除誤會。項伯答應了,並進一步給劉邦出點子說:「你最好明天親自去給項王賠罪。」劉邦答應了。於是項伯連夜返回,把劉邦的話全部告訴了項羽,並勸告項羽說:「 沛公不先破關中,你能順利入關嗎?人家有大功,不該這樣猜疑他,應該真誠相待才是。」項羽聽了,便取消了進攻計畫。

第二天絕早,劉邦即率張良、樊噲和100多名騎兵來到項羽的營帳,卑辭言好,向項羽賠禮。

劉邦畢恭畢敬地說:「我跟將軍同心協力攻打秦國,將軍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沒想到先進了鹹陽,今天在這裏和將軍相見,真是幸事。哪知道有小人從中挑撥離間,產生誤會,這實在是不應該啊!」

項羽見劉邦這麼低聲下氣地跟他說話,滿肚子的氣都消了,也誠懇地說道:「這都是你手下的曹無傷說的。要不然,我也不會這樣。」

劉邦告訴項羽,自己只是看守鹹陽,日夜盼項王來,如大旱之望雲霓。項羽竟相信了劉邦的假話,還盛宴款待。

范增坐在項羽旁邊,幾次向項羽使眼色,暗示項羽該動手了,可是項羽卻視而不見。他又幾次舉起身上佩戴的玉器,暗示項羽下決心,趁機殺劉邦,可是項羽假裝沒看見。范增無奈,就離席去找到項莊(項羽的堂兄弟),讓項莊到酒桌前舞劍助興,借機刺殺劉邦。

項伯看出了項莊的用意,也趕緊拔劍陪舞,用身體擋著,暗中保護劉邦,項莊一直沒有機會得手。

張良一看情況緊急,趕緊離開宴席,找到樊噲,說:「情況十分危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成語即由此來。

樊噲立刻手持盾牌和利劍,直接闖入軍帳,頭髮上豎,眼睛瞪得特別大,連眼角都要裂開了。

項羽警惕地握劍問道:「這是什麼人?到這兒來做什麼?」

張良馬上回答:「這是替沛公駕車的樊噲。」

項羽這才放心,稱讚說:「好一個壯士!」吩咐賞他酒和一隻半生不熟的豬腿。

樊噲接過酒肉,斥責項羽說:「沛公攻下鹹陽,沒有占地稱王,還封了倉庫,關了宮室,秋毫無犯,還軍灞上,等著大王到來。這樣有功的人,不僅沒有得到封賞,還聽信小人挑撥,想殺害有功的人,這是在走秦王的老路!」

項羽聽了,沒有回答,只說:「坐吧!」樊噲就挨著張良坐下了。

過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張良和樊噲都跟了出來。劉邦帶著樊噲借這個機會從小路跑回灞上去了。

估計劉邦差不多回到大營了,張良才進去對項羽說:「沛公不勝酒力,先回營去了。他叫我奉上白璧一雙,獻給將軍;玉鬥一對,送給范先生。」然後告辭。

謀士范增看見項羽優柔寡斷,放跑了劉邦,非常生氣,把玉鬥摔在地上,用劍擊個粉碎,說:「小子真是不能成大事!將來奪取天下的,定是劉邦,我們等著做俘虜吧!」

劉邦回到灞上,立刻殺死了告密的曹無傷。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當時項羽依仗自己勢力強大,輕信劉邦,使劉上下班邦藉故得以逃回了大營。


楚漢戰爭

鴻門宴後,項羽即率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史記.項羽本紀》)。在當時群雄並立之局勢下,項羽不知收買人心,大肆屠殺立威,以為自己已得了天下,遂於前205年2月,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尊楚懷王為義帝(後又遣人襲殺之),自立為西楚霸王,相當於皇帝,管轄梁、楚九郡。項羽的腦子裏面充滿了衣錦還鄉的念頭。他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於是東歸故鄉,建都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又實行裂土分封制度,分封天下為18個諸侯王。劉邦被封到最偏僻的漢中地區當漢王,管轄巴、蜀、漢中41縣,國都在南鄭(今陝西南鄭)。並三分關中,把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封於此,以阻劉邦東出。

4月,項羽遣諸侯各自就國。項羽也把擄掠來的財寶美女帶歸彭城。命令下來,劉邦沒有辦法,只好前往南鄭。項羽當時只給了他3萬士兵,加上自願隨從的幾萬人,也不到10萬人。暫時無法和項羽抗衡,只能坐待時機。為了防備其他諸侯的襲擊,也為了消除項羽對他的猜疑,劉邦接受張良建議,把漢中通往中原的棧道燒毀了。這樣,從陳勝開始反秦到秦滅亡,長達3年的滅秦戰爭結束了,天下暫時獲得了安定。

但是,項羽分封諸侯,並不能收歸天下人心,就連被封的人也不滿意。劉邦雖然來到了南鄭,但他並不甘於受封為漢王,同時也對關中之地分封給秦的三個降將感到極端不滿。只是由於自己勢單力孤,所以才沒有立即起來反對項羽。

而齊國的田榮、趙國的陳餘及起義將領彭越等人,因未獲封王,對項王非常不滿。

可以說,項羽的分封建國,是開歷史的倒車,也埋下了新的矛盾的種子。

因此,當分封之事剛告一段落,田榮即反於齊地,自立為齊王。接著彭越、陳餘等人也相繼起來反對項羽。

一時之間,諸侯混戰,天下大亂。

劉邦感到形勢對自己有利,也以替楚懷王報仇為藉口,乘項羽出兵攻打其他諸侯時,決定出關與項羽爭鋒天下。恰好丞相蕭何又向他推薦了將才韓信,他便拜韓信為大將,讓他全權部署作戰計畫。

前205年5月,劉邦以蕭何為丞相,留守巴蜀,安撫和管理後方,他親自和韓信率領大軍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東),迅速佔領了關中全境,於是,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正式拉開了序幕。

楚漢戰爭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劉邦處於下風,屢次被項羽殺得大敗而歸。後來,劉邦離間了項羽和范增,才逐漸佔據了上風,最後將項羽徹底打敗。

11月,正當項羽與齊、趙激戰時,劉邦已率兵出關向中原進軍了。迅速拿下了河南,攻克洛陽。一時聲威大震,隊伍很快發展到56萬人,各路諸侯看到劉邦聲勢浩大,紛紛歸附。

項羽並沒有立即回師迎戰,他準備把齊國徹底擊破後,再全力對付劉邦。

但此時的漢軍已是今非昔比,於次年4月,攻下了楚都彭城。老巢被劉邦佔領,項羽這才急了,親率精兵3萬,返救彭城。當時劉邦在彭城置酒慶功,宴請各路諸侯。楚軍在清晨向漢軍發動襲擊,一日之中,大破漢軍,漢軍沿穀、泗二水敗逃,被殺死的就有十幾萬人。到了靈璧(今安徽宿縣西北)東濉水上,又被項羽追上,再被斬殺十幾萬人,「濉水為之不流」。劉邦僅與數十騎狼狽逃脫,路上恰遇女兒和兒子。為了減輕車子的重量,劉邦幾次把女兒和兒子推下車去,只顧自己逃命。其父親與妻子,也被楚軍抓獲。各路諸侯看到劉邦大勢已去,也紛紛舍他而去。

劉邦退到滎陽,收集逃散的士卒,構築工事。又得到蕭何從關中派來的增援部隊,連60歲以上的老人和不滿15、16歲的青年都被征入伍。同時韓信也收攏被打散的軍隊前來會合,漢軍又重整旗鼓。5月,在滎陽南邊京、索之間,擊破楚軍,這才暫時阻擋住了楚軍的鋒芒,使其不能越滎陽而西。兩軍開始在滎陽一帶對峙。

在此期間,劉邦採納張良的計謀,派軍隊深入項羽的後方,破壞其根據地,使項羽處於前後受敵、窮於招架的境地。遂派韓信開闢北面戰場,消滅燕、趙、代、魏和三齊;派彭越深入項羽腹地,流動作戰,騷擾項羽的運輸線。又大施反間計,說服英布叛楚。英布乃項羽手下猛將,英布降漢,項羽頓失一支可以倚重的偏師,不得不分兵平叛,而削弱了正面戰場的兵力。但項羽畢竟不是一般人物,他首先派兵截斷了漢軍的運糧通道,最終將滎陽的漢軍圍困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紀信假扮劉邦,乘坐著劉邦的車出東門詐降,結果項羽的大部分軍隊被吸引住,劉邦趁機從西門突圍逃走。項羽沒有抓住劉邦,一氣之下燒死紀信以洩憤。

項羽佔領滎陽後,接著又攻克重鎮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劉邦無奈,只好向項羽求和,提出以滎陽為界,滎陽以西歸漢,項羽想答應劉邦,但范增卻不同意,說現在正是消滅漢軍的好時機,錯過這個機會,放虎歸山,就後患無窮了。

劉邦見范增從中作梗,就採用了陳平的離間計,使項羽逼走了范增。前203年10月,成皋被劉邦收復。劉邦攻佔成皋後,立即進圍滎陽。項羽聽說成皋失守,立即回師。劉邦撤圍後退,兩軍在滎陽東北的廣武山形成對峙。

楚漢雙方對峙了10個月,因為有關中和蜀地的支援,劉邦逐漸占了上風,而項羽則兵源、糧草不足。劉、項的軍事力量發生了明顯的逆轉。項羽為了使劉邦投降,就將他的父親押到兩軍陣前,揚言要烹食劉翁,以此要脅劉邦,哪知劉邦根本不予理會。一副無賴嘴臉說:我與你曾約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要殺你的父親,也請分給我一杯湯喝吧!

劉邦地痞的嘴臉暴露無遺。

當時楚軍的後方,不斷遭到彭越的騷擾,項羽不勝其擾。此時韓信也攻佔了齊地,三分天下的大勢已成。韓信成了劉邦和項羽爭相拉攏的對象。項羽連忙派人去遊說韓信,以三分天下為條件,希望韓信反漢聯楚。

當時,韓信手下的謀士蒯通對他說:「將軍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挾難賞的大功,楚漢的命運都掌握在你的手中,你偏向哪方,哪方就會取得勝利。但歸楚,楚不信;歸漢,漢王震恐。你不如擁兵自重,誰也不幫,自立為王。讓劉、項內耗,大王只作壁上觀。這樣一來,將來的天下就是你的了。」韓信不聽。

就是在此情況下,項羽急於從滎陽戰場上脫身,最後在辯士侯公的說和下,劉、項約定:以鴻溝(今河南滎陽、中牟一帶)開界,「中分天下」,東西分治。西邊屬漢,東邊歸楚。項羽送還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

鴻溝之約後,項羽領兵東返,劉邦也想遵約引兵西去。張良、陳平卻進諫說:「漢已據有天下大半,諸侯又歸附,楚已兵疲糧盡,這是天要亡楚,不可錯失良機,養虎遺患啊!」劉邦醒悟,立刻毀約,命令向楚軍追擊。

前202年10月,劉邦在陽夏之南追上項羽。他遣使與韓信、彭越約期會師,合擊項羽。

到了固陵(今河南太康西),韓、彭兩軍卻故意未至,項羽向劉邦發起攻擊,漢軍大敗。劉邦只好攖城固守。

但韓信最終念著劉邦對自己的好,於是遣使修書,給劉邦寫了一封信,說齊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所以請求劉邦立他為假齊王(代理齊王)。劉邦看罷來書,勃然大怒。正要發作,一旁的張良踩腳示意,劉邦醒悟,馬上改口:「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封就封個真齊王,當假王幹什麼!」於是,立遣張良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並徵調他們的部隊攻楚(《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和彭越這才答應立即進兵,剿滅項羽。漢軍會合各路援軍共30萬人,佔據了絕對優勢。到12月,項羽退至垓下,落入了漢軍的重重包圍圈。夜深人靜,漢軍唱起了楚國蒼涼的民謠,使項羽誤以為楚地盡失。項羽就在這「四面楚歌」之中,無法入眠,起身飲酒,陪伴他的是寵姬虞美人,還有一匹名叫「騅」的黑駿馬。這位末路英雄面對絕境,慷慨落淚,即興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反復高歌,虞美人在旁應和,淒慘的情景、失敗的無奈,令一代豪傑潸然淚下。走投無路的項羽,率800騎兵突圍,被漢軍追擊,在拒絕了屬下東渡烏江捲土重來的建議之後,最後在烏江自刎而死,為楚漢戰爭畫上了句號。

有人認為,項羽之敗,不敗於軍事,不敗於政治,而敗於劉邦的背信棄義、陰謀詭計。

所以2000多年來,中國人一直對劉邦打敗了項羽而憤憤不平。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甚至還寫下了「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著名詩句,以表達對項羽的崇敬和惋惜。

實際上,「楚漢戰爭」初期,楚軍在兵力上是占很大優勢的,他多次擊敗漢軍,但是項羽性情殘暴,統率的部隊殺人放火,失去民心,楚軍逐漸由強變弱。而劉邦則注意收攬民心,善於用人,勢力逐漸強大,終於反敗為勝。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也。


漢承秦制

前 202年正月,在楚漢戰爭最緊要的關頭,韓信和彭越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劉邦開始假意推辭,後韓信等諸將又勸,劉邦遂於前202年2月初三,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極大典,正式稱帝,定國號為漢。就這樣,時勢把一個泗水亭長鑄就成了叱吒風雲的英雄,創建了布衣將相之局的漢家天下。

同時,封妻子呂氏為皇后,兒子劉盈為太子。

開始時,劉邦將都城定在洛陽,後在婁敬的關說下,遷往長安。

歷史上有一種通稱,叫「漢承秦制」,即漢朝的規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繼承秦朝的。這是漢朝對民族歷史的最大貢獻。也就是說,他雖然推翻了秦朝,卻繼承並維護了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的帝國體制。他接受了皇帝稱號,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地方是郡縣制,基層組織是裏,十裏為亭,十亭為鄉,與秦制完全一樣。使秦開創的社會制度得以完整地延續下來,使初建的封建一統制度沒有斷檔。

但與秦不同的是,高祖除了繼續推行郡縣制,也部分恢復了封建制,封建了大批異姓諸侯王、同姓諸侯王。漢初,先是分封了7個異姓王,後削平異姓王,同時又分封了9個同姓王,他們都是高祖的子、侄、兄弟。

高祖熱衷於分封制,是在於他錯誤地總結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所得出的結果,以為秦朝之亡,是因為廢除了封建制,所以才「孤立而亡」,他希望同姓諸侯王能起到 「藩屏」的作用。在諸侯王國以外,高祖還分封了許多侯國。這些侯國的地位與縣相等,大多是封賞給有功之臣的。這樣一來,漢代的地方制度就是郡縣制度和諸侯王國並行,形成了漢初奇特的「郡國制」。

他在封建同姓諸侯王時宣佈:「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其目的顯然想仰仗劉氏宗室的血緣關係,構築皇權的屏障。與秦完全的郡縣制相比,顯然是歷史的倒退。由於這些王國封地大,權力重,儼然獨立王國,最終事與願違,釀成了其後幾乎傾覆帝國的吳楚「七國之亂」。

儘管漢朝承秦制,但秦的敗亡卻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和教訓。秦朝的敗亡表面在於暴政,深層的原因在於反傳統反封建的同時卻缺乏政治理想。短暫的秦帝國在用法家制度統一文字、錢幣和度量衡的時候,卻未能統一帝國內部遼闊土地上的文化。法家在摧毀了秦帝國精英文化(焚書坑儒)的同時也試圖摧毀平民文化。漢人劉向有句話切中肯綮,他認為秦政之失的根本在於「上小堯舜,下邈三王」,就是秦對傳統的蔑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本來就有十分豐富的修齊治平理想,但秦統治者一概唾棄。

漢朝建立伊始,便注意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來詮釋傳統文化,並把構建新思想新文化放在第一位。立足於社會現實,對當代歷史進行深刻反思,成為漢朝君臣的自覺意識。清淨無為的黃老思想適逢其會,成為治國的指導思想,使法家的嚴酷得到緩和。這種「無為而治」,反映了人民厭惡暴政,渴望寧靜安定生活的願望。劉邦之所以欣賞黃老之學,原因就在於此。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起於社會底層的皇帝,他不受傳統禮制的束縛,制定政策注重符合社會實際。他為後人建立了一個穩定成功的統一帝國的范例,作為一個全然由華夏文明自身孕育出來的偉大王朝,大漢帝國在最深的層面影響了此後中國兩千多年的全部歷史。


文景之治

漢朝開國之初,國力衰弱,百業凋零。《資治通鑒》描述當時的狀況,甚至連天子出行都找不到4匹同樣顏色的馬,將相出行只能坐牛車。劉邦出身平民階層,深知秦因暴政而亡的前車之鑒,深感奪取天下的不易與百姓生活的艱難,所以格外注意用溫和的方式統治國家。儒生陸賈建議他實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政策,劉邦認為很好,並付諸實踐。在秦賦稅制度基礎上,採取了輕徭薄賦政策,將稅率定為十五分之一。與之前秦王朝的橫徵暴斂相比,這種措施無疑深得人心,也促進了農業生產。

匈奴自秦以來就是中國北方的嚴重邊患,為了保證人民能有一個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漢高祖採用「和親」策略,以屈辱換和平,出嫁公主,贈送絲綢、糧食等物品,與匈奴冒頓單于約為兄弟,以緩解其襲擾,漢、匈之間的關係暫時出現了和平,從而給中原人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生產環境。

由於以上措施和政策的施行,漢初的農業生產大大發展,經濟很快得到了恢復。

到惠帝、呂後統治時期,繼續致力於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整個社會「衣食滋殖」。

西漢文帝、景帝相繼即位後,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施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在40年左右的時間裏,政治穩定,經濟上始終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出現了封建社會第一次「盛世」景象,史稱「文景之治」。

文帝劉恒(前203~前157),是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為薄姬。前196年,劉邦平定陳豨叛亂後,被封為代(今山西平遙縣西北)王。前180年閏9月,呂後死,諸呂作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因為劉恒仁孝,被擁立為帝,是為文帝。從此,中國歷史開始進入了文景盛世時代。

漢文帝即位後,繼續以「黃老之學」為治國思想,多次下詔勸課農桑,常頒佈減省租賦詔令。目的就是鼓勵農業發展,減輕人民負擔。使凋敝的社會經濟較快地得到恢復。如前178年和前168年,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從漢初的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此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制。前167年,又宣佈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賦也由過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減至四十錢,徭役也由一年一服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僅十餘錢至數十錢。此外,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國有山林川澤,允許人民漁獵采樵,從而促進了農副業的發展;文帝十二年,又在全國廢除了關卡制度,使商品能夠在更大范圍物暢其流,富商大賈周遊天下,加強了各地區間的經濟往來,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繁榮。也使得文帝時期的社會財富積蓄很快,戶口也增加很快,呈現出家給人足、國家富裕的喜人景象。

對於苛刻的秦律,他在高祖、呂後改革的基礎上,又作了重大改革。廢除連坐法,又將黥、劓、刖等幾種酷刑,分別改為笞三百、五百代替。秦法規定,只要犯罪,就沒有刑期,得終身服勞役。文帝則重新制定了法律,根據情節輕重,規定服役期限;罪輕的甚至可免為庶人。正是文帝政務寬厚,「禁網疏闊」,每年天下斷重罪者僅400人,人民也都自謹守法,社會秩序相當和諧寬鬆。

而且,文帝對周邊的少數民族也以懷柔為主,不輕啟戰釁,以免生靈塗炭。呂後時,南越王趙佗因不滿諸呂亂政,一度脫離中央自立為帝,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後,把趙佗在真定的祖墳修葺一新,對趙氏家族施以厚恩,並派陸賈二度出使南越,曉以利害,最終說服趙佗去帝號,歸附了中央。對於北邊的匈奴,繼續採取和親定邊之策,厚賄匈奴;另一方面,又採取積極防禦政策,「募民徙塞下」(晁錯建議),把一些奴婢、罪人和平民遷徙到邊塞屯戍,編以什伍,亦農亦兵。開後世屯田之先河。它既起到了鞏固國防的目的,也促進了邊境的開發。雖然匈奴屢次背約犯邊,但文帝基本上以守為主,除前177年5月,匈奴右賢王又至上郡殺掠吏民,搶掠牲畜,文帝實在忍無可忍了,才派丞相灌嬰率8萬輕騎逐匈奴於塞外,這是文帝時期唯一的一次對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勝。以漢當時的國力,要和匈奴一戰,勝負也未可知,但文帝怕煩擾百姓,只詔令邊郡嚴飭武備而已,他甚至親自出巡邊境軍營,檢閱軍隊,卻不輕言興兵。

然而,文帝針對匈奴的戰爭步伐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為了對付匈奴騎兵,文帝不但鼓勵民間養馬,「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國家也在西北邊境設立了36個牧馬場,從事牧養的軍卒達3萬之眾,為的就是實現有朝一日不戰則已、一戰必亡匈奴的宏圖大志。這些措施,不但當時對防備匈奴大規模的入侵起到了警示作用,也為後來武帝大規模北擊匈奴做了充分的物質準備。

在中國歷史上,文帝是一個勵精圖治、具有遠略,而且自奉甚儉、謙遜克己的有為君主。他在位23年,史稱其「 宮室苑囿車騎服禦無所增益」。他提倡儉約,禁絕奢侈,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臺,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人十家之產,於是作罷。文帝一朝,國家的財政開支都是以節制和縮減為原則,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搜括,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對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復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這是「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在臨終前,針對當時盛行的厚葬風氣,要求薄葬省繁,縮短治喪期,不得驚動百姓,民間嫁娶祭祀如常。一切娛樂活動照常進行,不能因為皇家的葬禮而打亂正常的社會生活。漢文帝一生為民,他開創的治世,不但贏得了歷代史家的高度讚譽,也得到了對立階級的尊崇。如西漢末年赤眉軍攻佔長安,西漢皇陵均被破壞,唯有文帝的霸陵被明令保護。

前157年,漢文帝去世,終年46歲,太子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

景帝(前188~前141年),繼承了父親文帝休養生息、無為而治、輕徭薄賦的政策,刑法甚至比文帝時還輕。他對文帝的政策僅僅作小小的調整。節省、愛民一如文帝。如文帝時將肉刑改成了笞三百五百,但時有打死人的現象,這不符合體恤百姓的初衷。所以,景帝又減輕了笞刑的次數,同時規定了刑具的長短、寬窄,竹節也要削平,中途不得換人。如他改變了當時不准百姓遷移的政策,允許百姓從土地貧瘠的地區遷移到土地肥沃的地區,使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一開發了土地資源,二也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景帝在提倡黃老學派的同時,也讓包括儒家學說的其他各派存在、發展,這為後來董仲舒儒學的發展以及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確立提供了前提條件。

在對待匈奴方面,景帝對文帝的政策幾乎是照單全收,繼續與匈奴和親,以安撫為主。對於匈奴的南下騷擾,也是以積極防禦的態勢對待,不輕易興兵。同時在匈奴的邊界地區設立關市,和匈奴貿易,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騷擾。

景帝的安定國家、發展經濟的方針使漢朝的經濟日趨繁榮。

前141年,景帝去世,終年48歲,在位16年。

歷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父子40年執政時期呈現出的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譽為「文景之治」。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到了景帝后期,漢王朝國庫裏的錢多得堆積如山,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裏的糧食也由於陳陳相因,以至腐爛不能吃了。

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大漢雄風

漢武帝劉徹(前157年~前87年),是漢景帝劉啟的第10子,其母是歷史上有名的二婚皇后王娡。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54年。武帝是最具雄才大略的偉大帝王,他建立了西漢王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功業,他的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最強大的帝國。

景帝去世後,武帝繼位,定前140年為建元元年。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立並使用年號的皇帝,此後代成定例。

他登基之初,雄心勃勃,想將文景之治的盛世繼續下去。但由於文帝皇后竇氏在世,權力都歸竇氏一門,而竇氏作為太皇太后,對黃老的「無為而治」學說極為推崇。雖然竇氏一門在朝中炙手可熱,但武帝並不甘做碌碌無為之君。他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為了抑制過重的相權,他變古創制,設立中朝、尚書台,通過平衡相權來加強自己的權力。但少年天子的雄心勢必與他的祖母竇太皇太后的執政理念發生衝突,武帝多次受到訓斥,一些親信大臣也被罷免甚至下獄致死。武帝只得暫時收斂他的鋒芒,養精蓄銳,繼續沿著父祖生前開闢的與民休息之路亦步亦趨。軍事上消極防禦,避免與匈奴決戰。外交政策的屈辱,倒也換來了漢王朝增強實力的機遇。《史記.平准書》記載,經過文景之治到武帝初年,「國家無事,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整個國家呈現出一片富庶豐足的景象。有如此雄厚的物質做基礎,也為他日後對匈奴的戰爭提供了保障。

所幸在武帝執政的第4個年頭,即前135 年,竇太皇太后死了。在葬禮完畢之後,武帝立即將竇氏的人馬一杆子捋淨,任命受到排擠的田蚡為相,盡廢黃老之學,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儒學在中國獨領風騷兩千餘年鋪平了道路。因為儒學的核心就是忠君,是中央集權體制(但武帝也並不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同時推崇法家,形成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有了這種思想作指導,武帝就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他採納以縱橫家起家的主父偃的建議,推出「推恩令」: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以外,其他的兒子在本侯國內還可以再行分封,這就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並規定,侯國不得享有政治權力,僅有物質上的特權,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就徹底肅清了諸侯王分裂的隱患,鞏固了中央政權。元鼎五年(前112),漢武帝乾脆又以諸侯酎金(祭祀太廟時諸侯助祭的獻金)成色不足為由,一次削去106名諸侯的爵位,至此,全國盡行郡縣。這也是此後兩漢400年間,雖有外戚、黨錮之禍,但無藩鎮之亂的原因。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君主權力,武帝將全國分成了十三個監察區,每區派出一名刺史,對地方進行監督。他還確立了察舉制度,「舉賢良文學」以擴大統治基礎。刺史有向中央考察和推薦官吏的責任,也允許官吏和百姓上書評議政事。武帝通過這種方式最大限度地選拔出了有德有才的人。另外,頒佈「算緡」、「告緡」令,徵收商人資產稅,打擊富商大賈;將冶鐵、煮鹽、釀酒等國家戰略物資收歸中央管理,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增加了戰爭物資儲備。

武帝經過苦心經營,打擊匈奴的軍事、經濟、政治條件已全面成熟。於是武帝揮動著如椽大筆,開始書寫起江山豪情了。因為他清楚,忍氣吞聲的和親外交,只能換取短暫的和平,並不能遏制匈奴日甚一日的襲擾活動,漢朝的邊患依舊嚴重,而遙遠的西域也對漢朝首鼠兩端。

況且武帝是一個勇猛剛毅、具有持久開拓雄心和征服野心的人,絕不能容忍匈奴再踏入漢關半步,他要一削父祖幾代人所受的鳥氣。

他即位後的第八年(元光二年,前133年),毅然拋棄了行之近70年的和親祖制,開動了整個國家的戰爭機器,全力出擊匈奴!這一聲巨吼,響徹了44年之久,匈奴從此全面衰落,再不敢南下而牧馬。

漢武帝第一次運籌帷幄,初試身手,是馬邑之戰。此役有勝有負,面對朝中重臣的群起反對,反而更加激起了武帝踏平匈奴的江山豪情。他不拘一格選人才,年輕的衛青家奴出身,因為能力卓著,他破格提拔,任為主帥。其勇氣和魄力,令人歎為觀止!

44年間,漢武帝八攻匈奴,而其中以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等三大戰役,規模最為龐大,都以漢朝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1.衛青指揮的河南、漠南之戰。

從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開始,武帝派遣年輕將領衛青率大軍突襲被匈奴所盤踞的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平原)。衛青引兵北上,出雲中,沿黃河西進,擊敗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所部,全部收復了河南地。武帝遂設置朔方、五原兩郡,築朔方城,並移內地民眾10餘萬屯田戍邊。漢朝由此有了一個戰略進攻的基地,也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而匈奴失去這一戰略要地,不但失去了肥美的牧場,也失去了進犯中原的跳板,因此,極不甘心,此後多次出兵襲擾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區。

於是武帝又發起了漠南之戰。

元朔五年(前124年)春,他採取以偏師牽制敵人,以主力消滅敵人的戰術,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率主力軍出朔方,進入漠南,反擊匈奴右賢王;以李息為偏將軍出兵右北平(今內蒙古寧城西南),牽制單于、左賢王,策應衛青。此役衛青襲破右賢王汗帳,俘敵1萬多人,凱旋歸師。前124年2月和4月,衛青又兩度率騎兵出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又前後殲滅匈奴軍隊1萬多人,擴大了對匈奴作戰的戰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卻漠北一帶,遠離漢境。為漢武帝接下來實施的河西之役提供了必勝的條件。

2.霍去病指揮的河西之戰。

河西即現在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又稱河西走廊。它為內地至西域的通路,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元狩二年(前121年)3月,霍去病率精騎萬人出隴西,越烏鞘嶺,翻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千里進擊,與匈奴軍鏖戰於皋蘭山下,連戰皆捷,殲敵9000餘人,斬殺匈奴王數人。同年夏天,漢武帝再次命霍去病統軍聚殲河西匈奴軍。此役,霍去病率精騎數萬出北地郡,繞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縱深達1000多公里,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與河西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漢軍以風捲殘雲之勢,大破匈奴各部,殺敵3萬餘人,收降匈奴渾邪王部眾4萬,全部佔領了河西走廊。匈奴人在逃亡途中,悲歌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武帝設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移民實邊戍守生產,打通了通向西域的道路。

3.衛青、霍去病指揮的漠北戰役。

漢武帝為了徹底殲滅匈奴主力,確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的具體作戰方針。元獰四年(前119年),漢武帝集中精騎10萬,組成兩大軍團,分由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另以步兵幾十萬,馬匹10餘萬配合行動。衛青、霍去病受命後,各率精騎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霍去病與衛青相約在漠北與匈奴進行會戰。衛青出塞後,即橫渡大沙漠,北進幾百公里,直撲單於本部,一舉殲滅匈奴軍19000人,挺進到寘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端),盡燒匈奴營帳和積粟而還。而霍去病出代郡後,北進1000餘公里,渡過大漠,與匈奴左賢王交戰,盡殲其精銳,俘獲屯頭王、韓王以下7萬餘人。左賢王及其將領棄軍逃逸,霍去病乘勝追殺,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東),並於此舉行祭天儀式(封狼居胥)。然後凱旋班師。此時的霍去病才21歲,被封衛大司馬。兩年後病死,年僅23歲。霍去病一生四戰匈奴,戰功赫赫,開拓了河西走廊,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更留下了激動人心的千古名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至今聽來,猶叫人熱血沸騰。

漠北之役是漢匈間規模最大,戰場距中原最遠,也是最艱巨的一次戰役。是役,共殲匈奴9萬餘人。匈奴經漢軍幾次打擊,被迫遠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銳減,此後再也無力南下,「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開始走向衰落了。

漢武帝王道霸道,交錯為用。在對匈奴用兵的同時,還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把新疆正式納入了中國版圖。接著又平定了夜郎、南越,征服了閩越和東甌政權,在西南先後建立了七個郡,分別置於漢帝國的直接管轄之下。漢武帝還派兵從海陸兩道攻入朝鮮,設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如此蓋世武功,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因此被後人贊為「冠于百王」。可以說,武帝是第一個奠定中國遼闊疆域的皇帝,現代中國版圖的基本框架在武帝手中基本已勾勒成形。西漢也在武帝手中進入了鼎盛時期,他第一次實現了漢民族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崛起。

如果說,劉邦是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統一起來的話,那麼,漢武帝就是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的人。

漢朝使中國社會真正呈現出了一個民族大融合,經濟大發展,社會大進步的局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