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9月25日星期四

環繞中原地區的十個小國

第二節 環繞中原地區的十個小國



  唐末和梁、唐、晉、漢四朝,黃河南北廣大地區遭受嚴重的戰爭破壞。唐末楊行密割據淮南,阻止北方的戰亂波及長江流域,南方諸國得以穩定內部,發展經濟,雖然也不免有戰爭和暴君,比起北方來,卻顯得較為安寧。全中國政治統一是符合人民基本利益的好事,但在五代大亂的情況下,南方立國分治,並不是壞事。南方民眾受統治者的禍害輕一些,這就是諸國應該暫時存在的理由,一切以廣大民眾的利益為標準,不能單憑統一與分治的形式來判斷好壞。北漢立國的性質是完全反動的,不得與南方諸國同等看待。

  

  一 吳國(八九二年——九三七年)

  

  八九二年,楊行密據有淮南鎮。九○二年,唐昭宗希望他攻宣武鎮朱全忠,封為吳王。吳國建都揚州,逐漸擴地,到九○九年,共有二十七州。九○五年,楊行密死,子楊渥繼位。九○八年,權臣徐溫殺楊渥,立楊隆演,軍政大權全歸徐溫執掌。自然,楊行密留下的許多舊將,還是擁護楊氏政權的。徐溫以嚴可求為謀主,立法度,禁強暴,提倡節儉,頗得民心,在楊氏政權中自成一個勢力。九○九年,徐溫兼任升州(江蘇南京市)刺史,使養子徐知誥治升州。當時諸州長官多是武夫,專管軍務,不理民事,徐知誥改變舊習,選用廉吏,修明政教,招延士人,得進士宋齊丘為謀主,在徐氏勢力中又自成一個勢力。九一七年,徐溫愛升州繁富,築金陵城,自居城中,執掌吳國大政,使徐知誥為潤州(江蘇鎮江市)團練使,使子徐知訓居揚州,管理國政。徐知訓驕橫淫暴,侮辱吳王及吳國舊臣。九一八年,吳將朱瑾(八九七年,被朱全忠戰敗,投降楊行密)憤恨,殺徐知訓。徐知誥即日從潤州渡江入揚州,徐溫只好讓徐知誥管理國政。

  徐知誥改變徐知訓的作法,對吳王表示恭敬,對文武眾官表示謙遜;又以吳王名義免收九一六年以前欠稅,九一七年以後欠稅,待有豐收年時再補繳。這樣,不僅吳王和文武眾官都滿意,也取得民眾的好感。吳國原有丁口錢,又按田畝收稅錢,錢貴物賤,民眾極為不便。徐知誥用宋齊丘策,廢除丁口錢,田稅改為繳納穀帛。徐知誥改善政治,減輕賦稅,江淮間民眾樂於開闢荒地,發展農桑,吳國愈益富強。儘管上面有吳王和徐溫,徐知誥的勢力從此穩固不可動搖。楊行密懂得爭取軍心和民心,因而造成吳國,徐溫從楊渥手中奪取政權,也是依靠軍民歸心,徐知誥更著重在爭取民心,擴大自己的勢力。此後,楊氏王室和徐溫勢力逐漸在削弱,徐知誥勢力逐漸在強盛,等到徐知誥足夠強盛時,吳國自然要滅亡。

  徐溫夾在兩個勢力的中間,想尋求出路。嚴可求勸徐溫用子徐知詢代徐知誥掌國政。徐知誥逐嚴可求出揚州。徐溫計謀不成,不能再向下面有所作為,只好轉向上面。九一八年,徐溫請吳王稱帝,藉以提高自己的官位。楊隆演不敢答應。徐溫勢力比楊隆演大,九一九年,楊隆演被迫稱吳國王,改元,用天子禮,表示吳是獨立國,不再是唐朝的一個舊藩鎮。徐溫得到的官爵自然非常高大,封郡王,主要官職是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甯國節度使。他本來執掌吳國軍政大權,有這些官職,並不能增加什麼新權力,只是使群臣感到他要奪取吳國王位。楊隆演被迫稱吳國王,很不滿意,九二○年,憂鬱成病,臨死時,群臣議後嗣,有人提議徐溫繼位。徐溫板著面孔說,我絕對不存這個念頭!楊家即使沒有男子,有女也可以立。敢亂說的斬。他看到當時滅楊氏,很可能引起內亂,拒絕繼位的意思大抵在此。向上面尋出路,只得到一些官爵,實際上並沒有尋得出路。徐知誥卻取得參知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的官職,僅次於徐溫的政治地位更加確定。楊隆演死,弟楊溥立。九二七年,徐溫要率諸藩鎮入朝,逼吳王稱帝,臨行得病,使子徐知詢往揚州代徐知誥執政。徐溫死,這個計畫落空,滅楊氏的人肯定是徐知誥,徐溫想自己的兒子代楊氏做皇帝,完全無望了。

  徐溫死後九天,徐知誥使楊溥稱帝,自任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九二九年,令徐知詢入朝,收回徐溫留在金陵的軍隊,擁徐溫、徐知詢的文武官,都改擁徐知誥,徐知誥勢力成為吳國唯一的勢力。九三一年,徐知誥仿照徐溫的作法,出鎮金陵,執掌吳國大政,使子徐景通留揚州管國政,任宋齊丘等為吳宰相,輔助徐景通。九三七年,徐知誥廢吳皇帝楊溥,自稱皇帝(唐烈祖),國號唐,建都金陵。唐烈祖改姓名為李昪(音弁bian),兒子徐景通改姓名為李昪。

  吳國自楊渥時起,政歸徐溫,楊氏卻仍保持國君名位數十年,原因是楊行密留下的一部分將士擁護楊氏政權。到李昪稱帝時,廬州節度使周本還自稱楊家老臣,不能事二姓,憤恨病死。徐溫不敢輕率行事,徐知誥經營到年老才實行禪讓,足見轉移政權必須有步驟。在北方,武夫憑暴力劫奪,忽起忽滅,經歷了梁、唐、晉三朝,在吳國,只轉移一次。徐溫、徐知誥謹慎緩進,遠比北方武夫有識見。換姓本是統治階級自己的事情,但往往因此傷害民眾,唐代替吳,國內免於戰亂,在五代時期是少有的現象。

  吳先後凡四十六年。

  

  二 南唐(九三七年——九七五年)

  

  吳國自楊行密死後,實際執政的徐溫、徐知誥,都能留意民事,吳國安寧,起著保障長江流域不受北方武夫侵擾的作用。唐烈祖即位後,尤其堅持保境安民政策,不敢輕易動兵。九四○年,晉安州(治安陸,湖北安陸縣)節度使李金全降唐。唐烈祖派兵去接應,臨行時戒諸將不得入安州城。諸將違命入城,晉軍擊敗唐軍,殺唐諸將,監軍杜光業及兵士五百人被俘送開封。晉主石敬瑭送杜光業等還唐。唐烈祖不受,使杜光業等回開封。他這樣做,意思是要唐、晉和好,避免戰爭。早在九一九年,吳越國主錢鏐攻吳常州。徐溫大破吳越軍,乘勝與吳越講和,實行休兵息民。唐烈祖繼續與吳越和好。九四一年,吳越國府大火,宮室庫藏幾乎燒完,吳越國主錢元瓘受驚發狂病。唐群臣勸出兵滅吳越。唐烈祖說,我不做幸災樂禍的事,遣使去慰問並送禮物。朝臣馮延己愛論兵說大話,曾譏笑唐烈祖說,鄉下老那能成大事。馮延己無知狂妄,唐國民眾需要休息,唐烈祖的政策是符合民眾需要的。

  唐烈祖著重在內政的改善,自九一八年管理國政以來,以“興利除害”為目的,陸續變更舊法很多,即位後,刪定為《升元(唐烈祖年號)條》三十卷,通行全國。嚴禁 “壓良為賤”,不許買良人(平民)子女為奴婢,立文據要通過官府審查。田租按田好壞定租稅多少,民間感到平允。調兵興役及他賦斂,都按稅錢多少為標準,使貧戶減輕些負擔。為國事死亡的人,得領撫恤錢三年。他自己生活節儉,不愛聲色,專心聽政,以夜繼晝。他希望活得長久些,誤信道士的邪術,服用丹藥,九四三年,中毒病死。臨死對李璟說,我吃金石,本想益壽,反而傷生,追悔不及,你以後要警戒。

  李璟繼位(唐元宗),信任陳覺、馮延己、馮延魯、查文徽、魏岑等五個邪佞人,唐人稱為五鬼。閩國內亂,九四五年,唐元宗使查文徽率兵攻閩。閩兵大敗,唐破建州(治建安,福建建甌縣)獲閩國主王延政。閩民苦於連年內亂,王延政任用楊思恭,專事聚斂,號稱楊剝皮,尤為民眾所痛恨。唐軍得到閩民的援助,取得勝利,破建州後,縱兵大掠,閩民失望。唐元宗認為查文徽等有功,不問大掠之罪。汀(治長汀,福建長汀縣)、泉、漳(治漳浦,福建漳州市)三州相繼降唐。九四六年,泉州將留從效逐走刺史,唐即任留從效為泉州刺史。唐軍得勝,主要是閩國內亂,並不是唐能用兵,唐人卻想乘勝進取福州。陳覺自稱能勸說福州割據者李仁達來投降。陳覺到福州,遭李仁達薄待,回到劍州(南唐新置,治劍浦,福建南平縣),擅自發兵,使馮延魯為將,圍攻福州。唐元宗也就使魏岑率兵去助攻。李仁達向吳越國求救,吳越兵入福州助守。九四七年,唐軍被吳越軍擊敗,士卒死二萬餘人,軍需損失無數,國庫耗損過半。戰爭的結局是吳越得福州,唐得建、汀、漳三州,留從效得泉州。九四九年,留從效奪取漳州,唐給清源節度使名義,承認留從效的割據。

  楚國內亂,九五一年,唐元宗命邊鎬為將,率兵入長沙滅楚國。九五二年,楚辰州(治沅陵,湖南沅陵縣)刺史劉言遣將王逵攻長沙,邊鎬等逃回唐。劉言佔有楚國嶺北土地,降附周朝。九五三年,王逵殺劉言。九五六年,潘叔嗣殺王逵,周行逢殺潘叔嗣。周世宗授周行逢武平節度使名號,湖南全境為周行逢所有。王逵將攻長沙,問部將孫朗能否成事。孫朗說,我在金陵數年,唐政事看得很清楚,朝上無賢臣,軍中無良將,忠佞無別,賞罰不當,這樣的國家,不亡算是幸運,那能兼併別國。我請為你作前驅,取湖南好比拔一根草。孫朗所見完全真實,唐元宗和宰相馮延己等卻驕傲自滿,居然想吞併天下。邊鎬敗後,唐元宗開始感到困難,議休兵息民。有人說,但願陛下數十年不用兵。唐元宗說,我將終身不用兵,數十年算什麼。意思是自己壽命比數十年還要長。昏人正在說夢話,九五五年,周世宗命李穀督十二將攻唐壽州。

  周軍來攻,唐君臣才知道“國難”來臨,可是用作元帥的劉彥貞,貪暴齷齪,家中積財巨萬,做節度使多年,不曾用過兵,卻專會搜括財物,奉迎權貴。五鬼中魏岑等人稱譽劉彥貞文武全才,古今少有,唐元宗就用他來對抗周軍。東正陽(在淮水東岸)一戰,唐軍大敗,死一萬余人,周軍殺劉彥貞等。唐君臣大恐慌,五鬼一類人多少退後一些,良將劉仁贍等因而得任用。唐軍取守勢,抵抗周軍也還有力量。周世宗親臨前敵督戰,周軍也不免久戰疲勞。九五八年,戰事以唐獻江北淮南十四州,對周稱臣奉正朔作為附屬國而告結束。唐元宗使陳覺請求周世宗,說江南不產鹽,願得江北海陵(江蘇泰縣)鹽田。周世宗只許每年給唐國鹽三十萬斛。唐失去江北和鹽稅,食鹽又不能自給,國力比戰前大為低落。九六一年,唐元宗死,子李煜(音鬱yù)繼位(唐後主)。

  唐元宗秉性庸懦,愛好文學,又喜歡聽歌頌自己的話,所用大臣大抵屬於這兩類人。馮延己、馮延魯、江文蔚、潘佑、徐鉉、韓熙載等都因擅長文學得美官,唐文學比別國都興盛。二馮尤其長於諂諛,與陳覺等“五鬼”為佞臣首領。唐元宗用馮延己為宰相,說明文學加諂諛是他用人的標準。唐後主好讀書,善作文,工書畫,知音

  

  律,是個高級文士,政治上卻是個昏君。即位後,更提倡文學和諂諛,並且還喜愛聲色奢侈及高談佛理。他有宮女名窅(音杳y3o)娘,輕麗善舞,用帛纏足,纖小彎屈象新月,著素襪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上跳舞,飄飄然有水仙乘波的姿態。相傳中國婦女纏足從那時候開始。荒淫到如此,不亡何待!他也知道將要亡國,與臣下日夜飲酒作文章,表示憂愁。潘佑上書極諫,唐後主怒,投潘佑獄中,潘佑自縊死。知道將亡,但拒絕救亡,確是十足的亡國之君。九七五年,宋軍入金陵,俘唐後主,南唐亡。

  南唐先後凡三十九年。

  

  三 前蜀國(八九一年——九二五年)

  

  八九一年,王建據西川,後來兼併東川和漢中等地,共有四十六州。九○七年,王建自稱皇帝,國號蜀(前蜀),建都成都。

  蜀主王建目不知書,喜與文士談論。當時唐名家世族,多避亂在蜀,韋莊、張格、毛文錫等文士百餘人,都得到優待,史稱蜀國“典章文物有唐之遺風”,實際是唐朝的腐朽習氣具體而微地搬運到蜀國。做一個小國皇帝,屢次加尊號,接連改元,經常有龍見、麟見之類的祥瑞,信任宦官,養大批義子,諸如此類,都是腐朽景象。蜀主晚年尤其愛好女色,軍政大權交給宦官唐文扆(音以yǐ)。九一八年,蜀主病重將死,養子王宗弼殺唐文扆。蜀主任用宦官宋光嗣為樞密使,執掌軍政大權。他到死總覺得宦官最可信任,可稱真正有唐之遺風。蜀主王建死,子王衍繼位。

  蜀主王衍擅長浮豔文學,荒淫無度,國政委宋光嗣等一群宦官,自己與韓昭等號稱狎客的一群佞臣,飲酒賦詩,尋求快樂。他曾作詩說“有酒不醉是癡人”;某次宴飲,王宗壽(王建養子)涕泣勸諫,狎客們起哄說,嘉王(王宗壽封號)酒醉發瘋了。醉與不醉,癡與不癡,在這裏是完全顛倒的,蜀國的前途是什麼,可以不言而喻。九二五年,在中原恢復唐遺風的唐主李存勗,遣李繼岌郭崇韜率兵攻蜀,王衍投降,前蜀國亡。

  前蜀先後凡三十五年。

  

  四 後蜀國(九二六年——九六五年)

  

  九二五年,唐莊宗任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九二六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頓吏治,減少苛稅,境內漸安。九三二年,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得東川地。九三四年,稱帝,國號蜀(後蜀),建都成都。當年,蜀主孟知祥死,子孟昶繼位。蜀主孟昶時,契丹滅晉,晉國秦、成、階三州附蜀,蜀又攻取鳳州,疆土擴張與前蜀相同。後蜀君臣務為奢侈,甚至溺器也用珍寶裝飾。九六五年,宋軍入蜀,孟昶投降,後蜀亡。

  後蜀先後凡四十年。

  蜀地富庶,前後兩次立國,境內都還算安寧,雖然君臣奢侈成風,民眾受害比北方終究輕一些。唐朝流亡士人生活優裕,腐朽環境培養出腐朽文學,蜀與南唐同為五代時期文學的重鎮。

  

  五 吳越國(八九三年——九七八年)

  

  八九三年,唐昭宗任錢鏐為鎮海節度使,駐杭州。八九六年,得越州,唐任為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九○七年,梁封錢鏐為吳越王。吳越擁有十三州土地,是個弱小國,在吳國威脅下,錢鏐必須向北方小朝廷稱臣、納貢,藉以牽制吳國。錢鏐經常回到臨安故鄉,他的父親錢寬總是躲避不見。錢鏐找著錢寬,請問緣故。錢寬說,你現在作國主,三面受敵(北、西有吳,南有閩),與人爭利,怕禍及我家,所以不願見你面。錢鏐涕泣受教。錢鏐也知道小國處境的危險,因此力求自保,不敢懈怠。他很少安臥,用小圓木作枕,熟睡中頭小動便落枕覺醒,稱為警枕。寢室中置粉盤,想起事情即寫在粉盤上。令侍女通夜等候,外面有人來講事,立即喚醒他。九一九年,吳徐溫與錢鏐講和,兩國息兵,但錢鏐仍不敢疏忽。九三二年,錢鏐病將死,告繼位人錢元瓘說,子孫要好好奉事中國(北方小朝廷),切勿因換姓廢事大的禮。這是吳越的國策,一直遵守到國滅,因為它始終是個弱小國。

  吳越自錢鏐時起,賦稅繁苛,小至雞、魚、雞卵、雞雛,也要納稅。貧民欠稅被捉到官府,按各稅欠數多少定笞數,往往積至笞數十以至百餘(一說五百余),民尤不勝其苦。自然,另一面是吳越君臣不勝其樂。北宋時開封人稱“余杭百事繁庶,地上天宮”,統治階級的天宮,建築在民不勝其苦的基礎上,開始建築這座天宮的人就是錢鏐。錢鏐留心收買名士,皮日休(當是黃巢失敗後,逃來依靠錢鏐)、羅隱、胡嶽等都得到優待,自己也學吟詠,與名士唱和。他做節度使時,有人獻詩,詩中有 “一條江水檻前流”句,他以為諷刺,暗殺獻詩人。羅隱聲名大,曾作詩議笑他出身寒家,卻欣然不怒。歷代繼位人也都重視文士,錢元瓘作詩一千篇,有《錦樓集》流傳士人間,錢弘佐能作五、七言詩,經常宴會,得士人心。凡是替錢氏讚美的記載,都是那些文士寫的,當然不會說到剝削的殘酷。《五代史記》說,錢氏佔據兩浙將近百年,並沒有什麼善政,“虐用其人(民)甚矣”,這是愜當的評語。

  錢鏐也做了些有益的事情,他修築錢塘江石堤(從六和塔至艮山門),保護杭州城;鑿平江中妨礙行舟的巨石,增進海上交通;造龍山、浙江兩閘,阻遏海潮內灌。又自嘉興松江沿海濱到太倉、常熟、江陰、武進,凡一河一浦,都造堰閘,蓄泄有時,不畏旱澇。當時米價每石只值五十文,可見浙西農業有很大的發展。兩浙民間稱他為海龍王,當是承認他在水利上有成績,但也斥責他的窮奢極侈,大興土木,居處營造得象龍宮那樣壯麗。他推廣州城周圍三十裏,大造台榭,特別加工建築自己的府署,版築斧斤聲晝夜不停。兵民怨恨,有人深夜裏用白土在他的門上寫道“沒了期,侵晨起,抵暮歸”。他看見,也寫道,“沒了期,春衣才罷又冬衣”。這說明他不愛惜民力,也決不肯悔改。錢元瓘營造府署,比錢鏐更加奢侈。九四六年,府署大火,錢元瓘避到那裏,火就跟著來到,府署幾乎燒成白地。史家說是上天示罰,其實,民眾被迫服勞役,無有了期,怨恨之極,自然會有人焚燒這個暴君的居處。錢弘佐繼位,免境內租稅三年,就是想和緩民憤。吳越君臣奢侈成習,竭民力來經營土木工,杭州終於成為江南名勝地。

  九七五年,宋滅南唐。吳越失去屏障,不再能自立,九七八年,錢鏐獻納國土,吳越亡。

  吳越先後凡八十六年。

  

  六 楚國(八九六年——九五一年)

  

  馬殷佔據湖南,與鄰國吳為世敵(楊行密殺孫儒,馬殷是孫儒殘部)。楊行密以尊王(唐朝)討賊(梁)為號召,受吳威脅的小國,以奉事朝廷(北方小朝廷)相對抗。馬殷任高鬱為謀主。高郁勸馬殷向梁進貢稱臣求封爵。九○七年,梁封馬殷為楚王。九二七年,唐封馬殷為楚國王。馬殷受冊封,正式建國,仿照天子禮制,立宮殿,置百官,只是名稱上略加改變,表示不敢上比朝廷。楚與吳越兩國在吳國的東西兩側,北方小朝廷利用兩國來牽制吳國,因此,吳越國王得兼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高職,楚國每年進貢茶葉不過數萬斤(一說二十五萬斤),卻得在中原自由通商,開封及襄、唐等州置邸賣茶,獲利巨大。

  楚國富庶,戰事稀少,馬殷縱情女色,諸子驕奢,各謀繼位。九二八年,吳徐知誥與楚戰,吳兵敗,向楚求和。楚丞相許德勳對被俘吳將說,我楚國雖小,舊臣宿將還在,願吳朝不要費心。等到眾駒爭槽(指馬殷諸子爭位),才是你們動手的時候。九三○年,馬殷死,遺命諸子,兄弟相繼。諸子馬希聲、馬希範相繼嗣位。馬希範奢侈無度,賦稅苛重,學士拓跋恒上書勸諫,說“足寒傷心,民怨傷國”,願減輕賦稅。馬希範大怒,斥退拓跋恒。九四七年,馬希範死,眾駒開始爭槽,一部分楚臣擁立馬希廣為楚王,另一部分要立朗州(治武陵,湖南常德市)節度使馬希萼(音餓è)。馬希萼爭位不勝,九五○年,向南唐主李璟稱臣求助。馬希萼攻入長沙,殺馬希廣,自立為楚王。九五一年,馬希崇推倒馬希萼,派將官押送到衡山縣囚禁,馬希崇自立為楚王。押送將官擁馬希萼為衡山王,向南唐求救。這時候郭威正在滅漢,不能出兵助楚,馬希崇只好向南唐稱臣。南唐主令邊鎬率兵入長沙,馬希崇投降。邊鎬令馬希崇率族人入朝。馬族人重賂邊鎬,希望留居在長沙。邊鎬笑道,我國家同你馬家,做了六十年仇敵,但也不敢存滅你楚國的念頭。現在你們兄弟爭奪,困窮自滅,如果還想有什麼打算,怕你們受不了。馬希崇無話可對,率族人及將佐千餘人號哭上船,來到金陵。南唐使馬希萼居洪州,馬希崇居揚州。槽被眾駒爭掉了,馬家人得保存生命還算是幸運。

  楚先後凡五十六年。

  

  七 閩國(八九三年——九四五年)

  

  八九三年,王審知得福州。九○七年,梁封王審知為閩王。王審知提倡節儉,減輕賦役,與民休息,在位二十九年,境內安寧。他收用唐流亡士人為輔佐,建立學校教本地士人,開闢海港,招來外國商賈,獎勵通商,文化經濟一向落後的福建,開始發展起來。九二五年,王審知死。此後,繼位人都是暴君,經常發生內亂。九三三年,閩主王延鈞(王審知次子)稱帝,國號閩。九四○年以後,建州節度使王延政與閩主王延羲不和,起兵互攻。九四三年,王延政在建州稱帝,國號殷。殷國小民貧,戰事不息,王延政鑄大鐵錢,一錢當銅錢一百文,又使楊思恭加重賦稅,籌措費用。九四四年,朱文進殺王延羲,自立為閩主,王氏子孫不論老幼全被殺死。南唐主李璟出兵攻殷。九四五年,閩國舊臣殺朱文進,迎王延政為閩主。王延政改國號為閩,使侄王繼昌鎮福州。閩將李仁達殺王繼昌,佔據福州。南唐兵攻破建州,王延政被俘,閩國亡。

  閩先後凡五十三年。

  

  八 南漢國(九○五年——九七一年)

  

  九○五年,唐任劉隱為清海軍(嶺南東道)節度使。九○七年,梁封劉隱為大彭郡王。嶺南離中原較遠,唐末,中朝(唐朝)士人多來避亂;唐時大臣得罪,貶竄到嶺南,子孫往往流寓不返,唐所任地方官,遭亂不得歸朝,都客居在嶺南。劉隱招集這三類士人,作為輔佐,又使弟劉岩率兵平定嶺南東西兩道諸割據者,擁有嶺南,建立起劉氏政權。九一一年,劉隱死,劉岩繼位。劉岩用士人為諸州刺史,不讓武夫作地方官,這是嶺南較為安靜的一個原因。九一七年,劉岩自稱皇帝,國號越(次年改國號為漢),建都廣州。九四二年,劉岩死。劉岩及歷代繼位人都是暴君,《舊五代史》說“一方之民,若據爐火”。到九七一年,宋兵入廣州,南漢最後的暴君劉(音廠chǎng)投降,南漢亡。

  南漢先後凡六十七年。

  

  九 南平國(九○七年——九六三年)

  

  九○七年,梁任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給兵五千作牙兵,衣食由梁朝發給。荊南鎮舊轄十個州,唐末,為鄰道侵奪,高季興到鎮,只有江陵一城。高季興招集流亡,民漸複業。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輔佐,以唐進士梁震為謀主,暗中準備割據。九二三年,唐莊宗滅梁,高季興親自入朝,得到優待。九二四年,受封為南平王。唐明宗時,高季興得歸、峽(治夷陵,湖北宜昌市)二州,合荊州共有三州,在十國中是最小弱的一國。

  五代時期,吳、南唐與中原統治者對立,封鎖江淮漕路,南方諸國進貢(實際是通商)中原,或走海道,或走江陵,江陵成為內地南北交通的中樞。北方商人買茶,也必須到江陵,在五代時它是最大的茶市。九二八年,楚馬殷使將軍王環等擊荊南,高季興大敗請和。馬殷責王環不乘勝取荊南。王環說,江陵在中朝(中原小朝廷)及吳、蜀的中間,四面受敵,應該讓它存在,作楚國的屏障。小弱的南平國在各強國間起緩衝作用,不被鄰國吞併,原因在此。高季興的繼位人高從誨,對南北稱帝諸國,一概上表稱臣,藉以得些賞賜,遠如閩、漢,也不例外。南方諸國貢使路過荊南,高季興和高從誨常掠奪貢物,拘留使者,等到受損國來質問或發兵來討,即歸還並請和。諸國嗤笑高氏奪攘苟得,不知羞恥,都叫高從誨為高賴子(無賴)。

  這個小國經濟不能自立,政治上也就不得不當賴子,當時南北諸國君主都是漢族,高氏耍無賴,還算是窮國君的本色。九四七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入開封,高從誨也去稱臣進貢,得了些賞賜,那真是不知羞恥的十足無賴。

  九六三年,宋兵往湖南滅割據者周保權(周行逢子),路過江陵,南平國主高繼沖納地歸降,南平亡。

  南平先後凡五十七年。

  

  十 北漢國(九五一年——九七九年)

  

  九五一年,郭威滅漢,殺河東節度使劉崇子劉贇。劉崇據河東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劉崇向遼國求援,遼主要求建立父子之國的關係,劉崇只願奉遼主為叔皇帝,自稱侄皇帝。遼主希望中原分裂多事,也就承認叔侄關係,允許行冊封禮。劉崇得遼援兵,攻周晉州,被周兵擊敗,劉崇一時不敢再動兵。九五四年,周太祖死,劉崇以為機會來到,約會遼兵大舉進攻。周世宗大破北漢兵于高平,並進軍圍太原城。周軍退歸後,劉崇死,子劉承鈞繼位。劉承鈞尊遼主為父皇帝,遼主稱劉承鈞為兒皇帝。北漢依靠這個可恥的關係,保境自守。周世宗時,王樸獻用兵先後策,主張收復幽燕後,再出兵滅北漢,原因就在它是遼的附屬國,被擊時遼自幽燕出援,對周很不利。

  劉崇做事,都向遼主稟告。劉承鈞初立時,卻往往自己作主,不先告遼國。遼主遣使來譴責,劉承鈞惶恐謝罪。此後事遼愈恭,而遼待北漢愈薄。當然,遼不願北漢滅亡,危急時還是要來援救的。九六八年,劉承鈞死,北漢內亂。九六九年,宋太祖親自率兵攻北漢,擊退遼援兵,引汾水灌太原城。北漢堅守危城,遼也繼續增兵來援,宋軍無功退回。九七九年,宋太宗又親征北漢,這時候宋已統一南北,國勢增強,遼用重兵守幽燕,援北漢只有大同一路兵。宋軍擊敗遼兵,猛攻太原城,北漢主劉繼元投降,北漢亡。

  北漢先後凡二十九年。

  正當梁、唐、晉、漢四個小朝廷在北方混戰大破壞的時候,南方諸國戰爭稀少,一般處在和平狀態中,人口增加,經濟和文化都向上發展。南唐、吳越兩國更顯出繁盛景象。唐朝中期以後,軍政費用極大部分取給于江、淮財賦,殘酷的搜括,並不能填補無底的巨壑,如果沒有農民起義軍打碎唐朝這一架腐朽機構,南方經濟將萎縮下去,無有止境。南方成立諸割據國,固然賦役還是繁重,但開始立國的君主,一般都還知道一些立國的方法,為自己生存計,不得不對民眾讓些步或做些有益的事,比起唐朝來,情況多少有些改善。民眾在這有限的改善下,也就算是得到休息,足以從事生產了。諸割據國繼位者多是奢侈昏暴人,按時間說,大體上已是周和宋進行統一戰爭的時候,二三十年間,南方諸國陸續歸於消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