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9月7日星期日

北朝的興亡

第六章 黃河流域各族大融化時期——北朝

第一節 北朝魏、齊、周的興亡



  一 統一黃河流域以前的代國
  
   東漢時期,匈奴衰落,鮮卑族逐漸興起。自東漢至魏,鮮卑大人檀石槐、軻比能征服許多遊牧部落,相繼組成巨大的軍事行政的聯合體,西接烏孫國,東到遼河流 域,東西一萬二千里,南北七千餘裏,塞外匈奴舊地,全被鮮卑族佔領。鮮卑連年侵擾幽(河北省北部)並(山西省)二州邊境,成為漢魏北邊新起的大敵。鮮卑族 長期停頓在原始社會階段上,以畜牧射獵為業,生活簡單樸野,刻木作符信,沒有文字。檀石槐以後,開始行世襲制度,各部大人不再推選。軻比能得中原降人,造 兵器甲盾,並學文字和兵法。檀石槐、軻比能兩部,魏晉間隱沒不顯,繼起的強部有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慕容拓跋兩部在東晉時期,先後參與中原爭奪戰。慕 容部接受漢文化,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在遼河流域建立燕國,佔領中原五六十年。拓跋部比匈奴、羯、慕容鮮卑、氏、羌都落後,對漢文化有緩慢的接受又有頑強的 抵抗,儘量保持遊牧部落的生活方式,憑藉它的高度野蠻性——殘酷的屠殺和貪婪的擄掠,終於戰勝大小割據者,宋文帝元嘉年間,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 混亂的局面。

  據魏收的《魏書》所記,拓跋部的酋長毛,曾組成三十六個部落,其中 包括九十九個氏族的部落聯盟,毛被推選為大酋長。東漢擊走北匈奴,拓跋部酋長詰汾正在這時候南遷,經歷“九難八阻”,走出了高山深谷,率部眾進入匈奴舊地 遊牧。詰汾立了這個大功,在部落間頗有威望。他的兒子力微,併吞強大的沒鹿回部,其他部落大人都來歸附,力微成為統率騎兵二十余萬的大酋長。力微遷居盛樂 城(山西大同市西北三百餘裏),祭天,表示自己擁有大權力。諸部大人來助祭,只有白部大人不來。力微殺白部大人,諸部畏服,拓跋部從此正式取得了統率權, 力微也取得了大酋長世襲權。由於貴族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形成,部落聯盟也就進化為原始的國家。在這個原始國家裏,原始公社的制度並無大改變,大酋長和四部 大人共同管理訴訟事,沒有法律和監獄,議定了就判決。沒有文字,只在木片上刻花紋用以記大事,號令約束全憑言語。但大酋長既然世襲,表示財產私有制已在發 展,不同于財產完全公有的原始社會,應該說是國家的開始。

  二六一年,力微遣長子 沙漠汗到魏都洛陽當質子,魏國給與金帛等賞賜,並允許互市。晉武帝時,沙漠汗歸國,諸部大人在路上迎接。沙漠汗用彈弓射落飛鳥,諸部大人大驚,說他學得晉 人的異法怪術,如果繼位,一定要改革舊俗,對大人們不利。力微也懷疑沙漠汗晉化,允許諸部大人在路上殺死沙漠汗。拓跋部一開始就表現了拒絕高級文化、保持 舊習俗的頑固態度,和慕容部走著不同的道路。

  力微死後,屬部離散,經過內亂十七 年,二九五年,力微少子祿官繼承大酋長位。這個繼承權本來屬於沙漠汗,祿官不敢違反長子繼承的慣例,分國為三部,自己率一部在東,居濡源西(濡音nuān 河北宣化縣西);沙漠汗長子猗 率一部在中,居參合陂北(山西大同市西);猗 弟猗盧率一部在西,居盛樂。這時候正是西晉八王作亂,代郡失意士人衛操、衛雄、箕澹等十餘人投奔拓跋部,猗 用這些士人作將相,並多招避亂晉人來歸附。猗 出巡,有洛陽大商人攜帶金帛貨物跟隨著做買賣。繁畤(山西繁畤縣)鉅賈莫含得猗盧器重,常參與軍國大謀。猗 猗盧得到漢人的幫助,國力愈益強盛。猗 、祿官先後死去,三○八年,猗盧總統三部。西晉並州刺史劉琨和前趙對抗,主要是依靠猗盧的助力。三一○年,劉琨請晉朝封猗盧為代公,割陘嶺以北地(山西代 縣西勾注山以北)給猗盧。三一四年,進封代王。猗盧得晉人輔助,已經是封建專制性質的國王,可是拓跋部還是“國俗寬簡,民未知禁”。這就是說,拓跋本部和 附屬部的貴族及平民,自力微以來,仍保持原始社會的舊習慣,君與臣、官與民的關係,並無嚴格的法律和制度來區別尊卑主從。猗盧做了國王,對各部大人不能行 施絕對的權力,各部大人依慣例要同掌政權,也不能容忍國王一人專斷。猗盧為提高國王的地位,用極殘酷的刑罰壓服部屬。違犯了他的軍令,全部落都被殺死。前 後殺死上萬人。拓跋本部和屬部驚駭思亂。三一六年,猗盧子六脩違令,猗盧往討,被六脩擊敗。猗盧逃匿民家,有婦人認識他,告訴六脩,猗盧被殺死。猗盧的戰 敗和被殺,正反映著封建國王的權力和鮮卑舊俗間的對抗。

   猗盧死後,國中大亂,新舊猜忌,互相殘殺。所謂新舊,就是鮮卑人稱舊人,歸附的晉人及烏桓人稱新人。新舊鬥爭主要是晉人與鮮卑人間的鬥爭,也就是封建勢 力與原始社會殘餘勢力(各部大人)間的鬥爭。猗盧信任新人,引起舊人的憎恨,這時候舊人起來壓迫新人,新人首領衛雄、箕澹率晉人及烏桓人三萬家逃歸劉琨, 原始社會殘餘勢力在代國又佔優勢。

  代國經過多年內亂,三三八年,什翼犍即代王 位。什翼犍在石勒都城襄國作質子十年,受漢文化影響,即位後,始設官職,分掌政務;始制法律,規定叛逆、殺人、奸盜等罪的刑罰;用漢族人燕鳳為長史,許謙 為郎中令。代國開始確立了國家的體制。國王的權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部大人的議政權比過去縮小了,但仍統治著自己的部落。三三九年,什翼犍召諸部大人議建 都,連日不決。母王氏說,我們祖先,一向遊牧為業,現在築城定居,如果有敵兵來,往那裏逃避。三四○年,什翼犍建都盛樂,在故城南築盛樂新城。定居以後, 農業也逐漸開始。三六七年,前燕兵經過盛樂附近,損毀穄(高粱)田,什翼犍怒,出兵擊燕兵。當時在代國的非鮮卑人,統被稱為烏桓,其中自然有漢族人。鮮卑 人以畜牧為業,種穄田的人應是漢人和漢化的非漢族人。代國開始有農業,雖然在經濟上並不占主要地位,但總是一個進步。

   三七六年,前秦苻堅出大軍擊代國,什翼犍使白部、獨孤部禦秦軍,都被秦軍擊敗。又使南部大人劉庫仁率騎兵十萬禦秦軍,又大敗。什翼犍率諸部逃漠北,遭當 地高車等部攻擊,不得遊牧,聞秦軍稍退,還歸盛樂。不久,庶長子寔君殺什翼犍,並殺諸弟,部眾潰散,國中大亂。秦軍滅代國,分為河東河西兩部。苻堅命劉庫 仁統率河東部,後來又兼統河西部。什翼犍長孫拓跋珪得到劉庫仁的保護,待機恢復代國。

   鮮卑拓跋部一向在北荒遊牧,詰汾以前的酋長推寅和詰汾的父親鄰,都曾謀南遷,兩人都被部眾稱為推寅,意思是鑽研有智慧。南遷是拓跋部的共同願望,詰汾南 遷成功,威望和權力自然要增進;新牧地遠比北荒肥美,生產力前進了,自然要推動部內貧富的變化。力微取得大酋長世襲權,開始形成了雛形的國家。這樣的國 家,奴隸制度應是它的發展道路,可是,它所接觸到的卻是封建制度的漢族社會。猗盧得漢族士人商人的輔助,又受晉朝的封爵,想做一個封建專制獨掌大權的國王 是很自然的。這對諸部大人所代表的原始社會殘餘勢力不能不發生矛盾。什翼犍引用漢族燕鳳許謙等人作輔佐,在盛樂附近出現農業,意味著代國是這樣的一個國 家,經濟上主要依靠鮮卑人的畜牧業,其次才是烏桓人(主要是漢人)的農業;軍事上主要依靠鮮卑諸部大人,政治指導上主要依靠漢族士人。三五○年,後趙國崩 潰,什翼犍主張乘機進兵中原,爭奪霸權,諸部大人反對出兵,什翼犍只好放棄自己的主張。進兵中原,是國王和政治指導者的想法,出戰怕損失,是諸部大人的想 法,這也反映國王和諸部大人間的矛盾,而諸部大人的勢力是不弱的。沙漠汗的被殺,猗盧、什翼犍的興起和死後的離亂,都是封建勢力和原始社會殘餘勢力間鬥爭 的表現。什翼犍在位三十九年,有利於封建勢力的發展和鞏固。九年後拓跋珪又得複國,並且開始進行黃河流域的統一戰,力量的主要來源就是這個封建勢力。

  
  二 強盛的魏國
  
   三八六年,拓跋珪受諸部大人的推戴,即代王位。拓跋珪用張袞為長史,許謙為右司馬,政治指導者仍屬漢族士人。同年,拓跋珪改國號為魏,表示不再受晉朝的 封號。拓跋珪的首要措施是務農息民,取得後燕(慕容垂)的援助,藉以抵禦內部諸部大人的不穩定性。這些過著遊牧生活的部大人,叛服無常,不懂得在一個固定 的國家內服從一個國王對自己有什麼利益。三八七年,拓跋珪定出一條有效的辦法,就是頒賜群臣將士各有差(每次戰勝後,按戰功分賞虜獲物)。從此拓跋部成為 堅強的好戰集團。三八八年,魏攻庫莫奚(奚是東胡種),大勝,獲雜畜十余萬頭。三八九年,大破解如部,獲男女雜畜十余萬口,又大破高車(高車本名敕勒,也 寫作鐵勒)諸部落。三九○年,大破高車袁紇(回紇)部,虜獲生口馬牛羊二十余萬口。三九一年,大破拓跋部的世仇劉衛辰部(南匈奴的別支),獲馬三十余萬 匹,牛羊四百余萬頭。黃河以南(河套)各部落都來歸附,魏佔有河南廣大牧地,國富兵強,準備進取中原。三九五年,在參合陂大破後燕太子慕容寶軍,俘獲文武 將吏數千人,器甲資財無數。三九六年,拓跋珪率大軍四十余萬人攻後燕,奪得並州。又率大軍出井陘(河北井陘縣),與後燕軍連年大戰。三九七年,攻破後燕國 都城中山(河北定縣),大河以北諸州郡全為魏有。是年,拓跋珪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市)。三九九年,改號稱皇帝(魏道武帝)。南北朝對立的形勢,基本上形成 了。

  魏道武帝有戰必勝,迅速建立起封建大國,是由下列幾個原因造成的。

   在軍事方面,主要是利用班賜群臣將士各有差的辦法,使得諸部大人和鮮卑兵知道戰爭中擄掠的利益比遊牧大得多,願意跟隨他力戰,很少發生叛逃事。在班賜物 中,自然包括奴隸。許謙從軍攻劉衛辰部,有功,受賞得僮隸三十戶(僮隸戶也稱隸戶,是失去自由但有自己的家室的人,還不算是奴隸,這種人的來源主要是被俘 的敵國民戶)。大將長孫肥屢立戰功,受賞得奴婢數百口,牲畜上千頭。王建有功,受賞得奴婢數十口,雜畜數千頭,又受賞得僮隸五千(千疑是十的誤字)戶。安 同有功,受賞得妻妾及隸戶三十,馬二匹,羊五十口。張濟有功,受賞得奴婢百口,馬牛數百,羊二十餘頭。李先有功,受賞得奴婢三口,馬牛羊五十頭。依據這些 事例看來,受賞數量並不大,為什麼能夠激發好戰心呢?崔浩諫阻魏太武帝攻宋的信裏說,“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將,從陛下征討,西滅赫連(夏),北破蠕蠕(柔 然),多獲美女珍寶,馬畜成群。南鎮諸將,聞而生羨,亦欲南抄(攻宋),以取資財”。這裏說得很清楚,好戰的目的在於大肆擄掠,班賜只是承認擄掠為合法的 一種形式。魏自四八四年(魏孝文帝太和八年)起,才制定俸祿,在這以前,文武百官以擄掠貪污為正當生活。擄掠人口尤為武官致富的重要手段,最大的人口擄掠 者就是魏皇帝。東晉安帝時(與魏道武帝同時),仇池公楊盛上表敍述魏國情形,說魏國妃妾都住瓦屋,有婢女千余人,織綾錦,酤酒,養豬羊,牧牛馬,種菜蔬, 販賣謀利。魏皇帝利用婢女來養活妃妾,可以推想文武百官也是靠奴婢、隸戶來養活。魏國由於軍事上的巨大勝利,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集團下至一部分鮮卑士兵,各 佔有多少不等的奴隸,有向奴隸制度發展的趨勢,這對一個暴發的落後社會說來,走奴隸制度的道路,是很自然的。可是,它受到漢族封建制度社會的影響,不可能 順利地發展起來。雖然如此,這種趨勢卻一直保持到鮮卑統治最後崩潰(北周)的時候。

   在政治制度方面,也由於軍事上的巨大勝利,魏國佔領了漢族居住的廣大土地。要統治漢族,首先得接受封建制度。猗盧、什翼犍在漢族士人輔助下,封建制度已 經在代國起著推進社會的作用。魏道武帝得並州,開始成立正規的政治機構,自刺史、太守(地方長官)、尚書郎(中央辦事官)以下官,一般都用文人(漢族士 人)。他留心招納,士大夫來軍門求見,不論老少,一概引入談話,儘量錄用。三九九年,在平城立太學,置五經博士,增生員共三千人。命郡縣大索書籍,送平 城。四○一年,親祭先聖周公先師孔子。魏國用大量漢族士人作文官,魏皇帝依靠這些漢族文官的支持,才建立起封建政治制度的統治機構。這個機構所統治的人, 自然,主要是漢族勞動民眾。三九七年,魏大軍攻後燕國都中山,屢戰不勝,軍中大疫,兵士死去什之五六,諸將都想北歸。魏道武帝說,有民就有國,我不怕沒有 民。意思是說,鮮卑人走了,我有漢官漢民也可以立國。諸將聽了這些話,才不敢再說北歸。這裏說明魏皇帝的支持者,固然鮮卑族是主要的,但已經不是唯一的支 持者,也說明軍事上依靠鮮卑族,政治上卻必須依靠漢族士大夫,否則,就無法在中原立足。

   在經濟方面,以舊都盛樂新都平城為中心的魏國本土,農業的重要性愈益增進,鮮卑族的貴族也逐漸轉化為地主,畜牧業漸轉到次要地位。什翼犍時,代國已有穄 田。拓跋珪即代王位,首先重視農業(“務農息民”)。三九五年,後燕慕容寶攻魏,收魏穄田百余萬斛,說明魏國本土已有相當規模的農業。三九八年,滅後燕, 徙後燕境內吏、民及徒何(鮮卑)等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余萬口到魏京,給內(魏本土)徙新民耕牛,計口授田。又徙後燕國太守、縣令、豪強二千家到魏 京,無疑也要給予田地。當時劃平城周圍為畿內,畿外分四方、四維,置八部帥各管一方一維。這種方、維帥是朝廷派遣的地方官,不同於原有的部大人。在方、維 內居住的部落,被解散為普通民戶,分地定居,不許自由遷徙,部落君長大人也被當作普通民戶看待。四○四年,諸部子孫失業賜爵者二千餘人,當是對這些部落君 長大人的不滿表示讓步。方、維帥功課農耕,按農業成績定方、維帥的功過。四○○年,魏道武帝親耕藉田,為百姓作表率。貴族和跋將死時,告訴諸弟說,水北 土地瘠薄,你們可移居水南,耕種良田,廣興產業。農業比畜牧業利厚,足見貴族在有農業條件的土地上,興農求利,不願繼續保持畜牧業。耕田人裏大多數是從中 原遷來,計口授田的新民和分地定居的鮮卑人,他們耕種小塊土地,每年給皇帝(最高地主)繳納租賦;還有一部分是為貴族豪強種地的佃戶和隸戶。這些都是封建 制度下的關係,因此魏國是封建制度的國家,雖然原始社會的殘餘和奴隸制度的趨向同時並存,但並不能阻止鮮卑社會的封建化。

   魏道武帝建立起由鮮卑人漢人組成的大國以後,迫切地尋求穩定皇帝統治權的方案,任用大批漢官為魏國制定各種制度,提倡農業,解散遊牧部落,都是這種方案 的表現。這方面,他取得了成就。但在另一方面,漢族與鮮卑族間的矛盾,鮮卑貴族與魏皇帝間的矛盾,卻迫使他陷於精神失常,直到發狂被殺,成為鮮卑社會急劇 變化中的犧牲者。

  張袞是魏道武帝的第一謀士,最得信任。張袞薦中原名士崔逞,崔 逞即被重用。魏道武帝攻中山,軍中乏食,向群臣問計。崔逞說,桑椹可以補助食糧,古人說過,鴞鳥(鳴聲惡劣的一種鳥)吃了桑椹,鳴聲會變好。崔逞說這些 話,可能是出於無意,也可能是譏刺鮮卑軍的殘暴。他聽從崔逞的獻計,令民繳桑椹當租,心裏卻痛恨崔逞有意侮辱。又命張袞崔逞寫信給東晉雍州刺史郤恢(郤音 戲xì),指定要在信裏侮辱東晉皇帝。張袞崔逞只稱為貴主(指晉帝),他看了很不滿意。不久,殺崔逞,貶張袞。後燕大官封懿來降,他詢問燕國的事情,嫌封 懿對答簡單,認為士人看不起自己,不讓封懿做官。魏道武帝出身遊牧部落的大酋長,性情兇暴,習慣於殺人。三九五年,俘獲慕容寶軍四五萬人,在參合陂一起殺 死。後來攻中山城,城中軍民死力防守,魏軍不支,幾乎潰敗。他使人到中山城下問守城人,你們為什麼死守不降?守城人說,我們寧願戰死,不能象參合陂那樣被 殺。他得到這個教訓,以後作戰,不敢任意慘殺。四○二年,桓玄在東晉作亂,一批晉官要奔降魏國,魏道武帝聽到這個消息,非常喜歡。等了好久,這批晉官分別 逃到南燕和後秦去了。他很奇怪,派人去探問原因。答復是,晉官原來是想投奔魏國的,半路上聽到崔逞被殺事,臨時改變主意,決計到燕秦去。魏道武帝深為懊 悔,也算是得了個教訓,此後對士人不得不寬容些。他要取得漢族士人的助力來統治漢族民眾,可是漢族士人和民眾,對鮮卑族的統治,總是存在著或隱或顯的矛 盾,他無法消除這個矛盾,而且還必須壓抑自己所體現出來的遊牧族的野蠻性,抑鬱久了,會變成神經失常的人。

   尤其緊張的是鮮卑貴族與魏皇帝間的矛盾。鮮卑族原始社會的殘餘勢力,猗盧以來,雖然逐漸在削弱,但對皇帝集權仍是一個有力的阻礙。魏道武帝在政治、經濟 上的措施,是要解散部落勢力,催促鮮卑社會加速封建化,在這樣急劇變化中,皇帝與貴族間表現出特殊的緊張狀態。四○六年,他下了一道詔書,說人們以為漢高 帝起于布衣(平民)而有天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要知道漢高帝受天命做皇帝,決不是憑爭奪得來。他勸臣下安分知足,才能“保榮祿于天年(善終),流余慶於 後世(死後有子孫)”。接著又下一道詔書,勸臣下不要爭奪名位權利。這都反映當時貴族爭奪官爵甚至要奪取帝位,使得他驚慌失措,煩悶不安,或幾天不吃飯, 或通宵不入眠,自言自語,見神見鬼,覺得朝官和內侍,都懷有惡意。事實上鮮卑大臣穆崇、拓跋儀也確實想殺死他。他留心臣下言語行動,一有可疑,便親手擊 殺。只有漢族大臣崔宏、崔浩父子不被猜疑,其餘朝臣人人自危,不敢見他的面。四○九年,他被兒子拓跋紹殺死。《魏書》說魏道武帝是因為吃寒食散得的病,其 實這只是一個不重要的原因,主要原因還在於無法解決上述兩個矛盾特別是對鮮卑貴族的矛盾。

  魏道武帝是有力地推動鮮卑社會前進的積極人物。他滅後燕國,建立強大的魏國,為結束十六國長期混亂、統一中國北部作了準備,在這一意義上,他對中國歷史也是有貢獻的。

   四○九年,魏明元帝殺拓跋紹,即魏帝位。他採取拓跋部四部大人與大酋長共同管事的慣例,命長孫嵩、安同、崔宏等八大臣共聽朝政,號稱八公。又使燕鳳、封 懿等共議政事。鮮卑貴族和漢族士人都有人參與朝政,魏國緊張局面得以緩和。四一五年,魏國連年霜旱,畿內民多饑死。有些朝官建議遷都鄴城。崔浩周澹二人反 對遷都,說,山東人(指太行山以東的漢人)不知鮮卑人虛實,以為人畜眾多,稱為“牛毛之眾”(象牛毛那樣多)。如果現在遷去,山東人看到鮮卑人數有限,一 定要發生輕侮心。不如等待明春草生,取馬牛乳和蔬菜充饑,挨到秋熟,難關就渡過了。魏明元帝贊成崔浩的意見,說,只有崔浩周澹二人合我的意,但怕挨不到來 秋。最後決定挑選最窮困的國人(鮮卑人)到山東定、相、冀三州,令漢民每戶出租米五十石來養活這批窮國人。從崔浩這些話裏可以看出,首先是鮮卑統治者深怕 漢族民眾窺見底細,因為鮮卑人數比漢民少得多;其次是魏國本土農業已經遠比畜牧業重要,並且有一批脫離畜牧業又不農耕的窮國人。這批人是鮮卑兵的主要來 源。明元帝時,北方柔然已成強敵,魏處於防禦地位,無力大舉進攻(四二三年,築長城二千餘裏,保衛平城);南方後秦姚興,佔有黃河以南諸州郡,國勢正盛。 四一七年,宋武帝滅後秦,取黃河以南州郡,魏守黃河北岸,無力渡河爭奪土地。魏用兵機會大減,窮國人也就愈益增多,遇天災就要餓死。四二二年,宋武帝死, 魏明元帝立即大舉渡河攻宋,崔浩極力諫阻,他堅決不聽。顯然,鮮卑統治者和窮國人上下一致的好戰心,決不肯放棄攻宋的機會。和宋軍經過多次苦戰,四二三 年,魏奪得司州(治洛陽)全部,兗州、豫州的大部分。魏在黃河以南取得許多州鎮,確立了南北朝對立的形勢。

  四二三年,魏明元帝死,魏太武帝繼位。鮮卑族到魏太武帝時期,武功達到最高峰,完成了黃河流域的統一戰爭。魏太武帝和魏道武帝一樣,是魏國傑出的皇帝。

   魏太武帝依靠崔浩的謀略和鮮卑人的慓悍,戰無不勝。四二四年至四二五年,大舉出擊柔然,迫使它逃奔漠北,暫時不敢南侵。四二六年,出兵攻夏國,取長安 城。四二七年,攻破夏都城統萬。四二八年,俘獲夏主赫連昌。四三一年,攻取夏最後都城平涼,夏國亡,魏取得關中。四三二年,出兵攻北燕國,圍龍城,不克。 四三六年,滅北燕國,魏取得遼河流域。四三九年,出兵滅北涼國,魏取得涼州。自三○四年開始的十六國大亂,到這時候黃河流域才得到統一,勞動群眾比割據時 期多少安定了一些。

  魏國在戰勝中,俘獲人畜財物不可數計,諸將受皇帝班賜,再加 上私自擄掠,正如崔浩所說,“多獲美女珍寶,馬畜成群”,個個成了大富豪。早在四一三年,魏明元帝遣將擊破越勤、倍泥部落,獲馬五萬匹,牛二十萬頭,人二 萬餘家。這些被俘的人,計口受田,不當作奴隸看待。可是戰勝軍歸來時,班賜將士牛馬奴婢各有差。這裏所賜的奴婢,當是戰爭中在另一種情況下俘獲的人,被貶 為奴婢。《魏書》記俘獲,有些稱男女或新民,有些稱生口,前者指民戶或隸戶,後者指奴婢,身分自有區別。將士私自俘獲的人,應是屬於生口類。魏太武帝時俘 獲的生口數量更大,不僅班賜給出戰的將士,而且還班賜給留台文武(未出戰的在朝文武官)生口繒帛馬牛各有差。出戰和未出戰的文武官都分到生口,出戰將士又 有私有生口,再加上鮮卑兵受賜和私有的生口,魏國在魏太武帝時,奴隸制度的趨勢,比魏明元帝時又大進一步,也就是說,魏國存在著大量的奴隸,從事生產來供 養文武官和鮮卑兵。

  魏太武帝統一北方後,連年出擊柔然和西域諸國,獲得多次勝 利,最後自然要進攻南方,企圖削弱宋國並掠奪更多的生口和財物。四四九年,魏太武帝出兵大破柔然,擄獲人口和牲畜共一百余萬。柔然大敗後衰弱,再不敢大舉 來侵犯魏邊塞。四五○年,魏太武帝親率大軍攻宋。這時候正是宋文帝在位,國力強盛。魏宋大戰,魏軍不能攻破宋國重要城鎮,只能在城鎮外大殺大掠,儘量破 壞,使居民遭受極其慘重的損害。宋軍民痛擊魏軍,魏軍也死傷大半。四五一年,魏太武帝只得退兵回平城。他用兵沒有受過這樣的挫敗,大為國人所怨恨;鮮卑人 從來沒有遇到這樣的死傷,此後害怕同南朝作戰。四五二年,魏太武帝被宦官宗愛殺死。

   鮮卑拓跋部人數本來不是很多。魏得黃河南北州郡後,更顯得本部人太少。每有戰爭,驅迫漢人和非鮮卑人(所謂“雜夷”)臨前敵,讓鮮卑騎兵在陣後督戰,不 顧前面士兵的死傷,一味強迫前進,戰敗了,鮮卑騎兵便首先逃走。魏國用這樣的方法來保存本部人,使得鮮卑人只發揚遊牧族的殘暴性,卻消失了遊牧族的悍戰 性,再加上不牧不耕,專事擄掠,多年來養成的墮落性,鮮卑拓跋部實際上已經衰弱了。經攻宋一戰,它的衰弱現象暴露出來,從此,魏國由強盛轉到衰弱的階段 上。

  
  三 由衰至亂的魏國
  
   魏太武帝的繼位者魏文成帝在位時(四五二年至四六五年),是魏國衰弱時期的開始。這時候,對外戰爭基本上停止了,國內漢族勞動民眾和鮮卑統治者間的矛盾 便升到第一位。魏文成帝屢次下詔,斥責地方官侵害百姓,以營家業。又斥責地方官串通大商富賈,重利盤剝民財,共同分贓,規定官商犯贓十匹布以上,處死刑。 又詔令平民(良家)因窮出賣子女為奴婢,得贖還子女。又禁止貴族和士族與百工伎巧卑姓通婚,理由是“貴族之門,多不率法(奉法),或貪利財賄,或因緣私 好,在於苟合,無所選擇”。所謂貪利財賄,就是貴族士族和大商富賈通婚,官商勾結來盤剝民眾。他下了這些詔書,並不能減輕民眾的痛苦。魏文成帝親到河間郡 鄚縣(鄚音莫mò河北任丘縣北)鎮壓攻取富戶的貧民,十五歲以上男子全被慘殺,十五歲以下男子,當作生口班賜隨從各官,這也並不能抑止民眾的反抗。到魏孝 文帝時,漢民的反抗,規模愈益擴大,有政治才能的魏孝文帝採取各種措施,暫時和緩了這個危機。

   鮮卑拓跋部從來就是一個以擄掠為職業的落後集團。軍事上靠擄掠來鼓動軍心,政事上也同樣靠擄掠(表現的一種形式是貪污)來使用百官。史稱“魏百官不給 祿,少能以廉白(清白)自立者”,確是當時的實在情形。地方官直接統治民眾,經常的、普遍的、殘酷的貪污行為,民眾受害尤為深切。在拓跋部武力削弱的時 候,民眾反抗貪污政治的活動便廣泛地開展起來。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就在這一年,青州人封辯自號齊王,聚眾千餘人起事。平陵(山東曆城縣東)人司馬小 君聚眾起事。此後,民變連年發生,有的聚眾至五千餘家。至於攻取富戶財物被稱為劫盜的貧民,更是遍地蜂起。四七三年,魏國定出一條法令,就是:縣令能平一 縣劫盜的,兼治兩縣,能平兩縣的兼治三縣,三年升為郡守;郡守能平兩郡至三郡的,三年升為州刺史。這自然是一種空想。四七七年,下一道詔書說,諸州刺史以 下地方官,縱奸(豪強)納賄,違法營私,鬧得盜賊並起,攻掠愈甚,你們百官都替我想個辦法。四八○年,出布帛一百萬匹及伐齊所得俘虜班賜群臣。四八一年, 攻齊,獲得三萬餘口,以一萬余口班賜群臣。從敵國擄掠人口,分一部分給群臣,想阻止群臣的貪污,鮮卑統治者就是用這種暴行來處理政治問題的,當然絲毫也不 能阻止貪污。四八三年,魏孝文帝下詔說,我很想知道百姓的疾苦,每有從州郡來的人,我問他們地方官苛虐的情況,他們都不肯說實話。本該斬首,現特從寬放他 們回去,以後不得再欺騙。這種聊以解嘲的詔書,對貪污現象確實到了無法可施的地步,但是,民眾反抗貪污政治的浪潮,迫使魏國不得不尋找可施行的辦法。

   四八四年,魏孝文帝才決心實行俸祿制。魏國舊制:戶調:帛二匹(寬二尺二寸,長四十尺為一匹,六十尺為一端),絮二斤,絲一斤,谷二十石。許多州郡縣不 產絲帛,只產麻布,因此,又令每戶出帛一匹二丈,存放州庫,作為由官府委託商人調換布帛的費用。這裏就有一批商人在為官府調換布帛的形式下同享貪污的利 益。魏孝文帝所定新制是,每戶增調帛三匹(疑是原調二匹外新加一匹),谷二石九鬥,作為百官的俸祿。產麻布各地即用麻布充稅,不再換絲帛。另增調外帛二匹 (一匹二丈,外再加二丈,湊足二匹),作為廢除商人的費用。班祿以後,官得贓一匹,即處死刑。地方官刺史以下各官,犯贓發覺,被殺死四十餘人。行均田制 後,規定地方官得收公田租,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縣官六頃。地方官不願意受祿,淮南王拓跋佗出面,請求恢復斷(無)祿制。魏孝文帝堅決執行新制,嚴厲懲 罰貪官,開國以來的貪污積弊,一時顯得頗有變化。

  史書都說魏孝文帝於四八五年, 採取李安世的建議,實行均田制,又於四八六年,採取李沖的建議,立三長制。按李安世疏中說,“州郡之民,或因年儉(荒年)流移,棄賣田宅,漂居異鄉,事涉 數世,三長既立,始返舊墟(故鄉)”。這裏明說立三長在前,建議行均田在後。事實上也只有校正戶籍以後,才有可能按戶口奴婢牛具分配田地,如果按照立三長 前的大戶(三五十家成一戶)分田,每戶得田太少,無法進行耕種,因此,兩事先後,當有錯誤,這裏假定立三長在四八五年,行均田在四八六年。

  魏孝文帝在三年內實行班俸祿、立三長、行均田三大改革,民眾對鮮卑統治的反抗,多少有些趨於緩和。當然,反抗還是繼續著。四八七年,魏孝文帝問高祐如何止盜。高祐說,要精選地方官,更要停止勳臣貴族作地方長官(州刺史、郡太守),足見改革的實效並不大。

   魏國的本土,即平城周圍的畿內,形勢也很不穩定。鮮卑平民不畜牧不耕作,三分之二是遊手浮食人。鮮卑貴族過著奢侈腐朽的生活。工商人家(魏道武帝滅後燕 時遷來)積儲大量財富,連一些奴僕也衣食精美。這樣的現象,畿內特別顯著地呈現著:農夫吃不到糟糠,織婦穿不上短衣,無力進行生產;另方面卻是官庫裏穀帛 充盈,商市上寶貨滿列。到街上看,很多是衣服華麗的人,到家裏看,更多的是衣食匱乏的人。一遇荒年,就有許多人餓死。四八七年,大旱,魏孝文帝只好讓大批 貧民出境去求食。魏國本土鮮卑兵力已經衰弱,農民大都窮困不能生活,作為根據地的畿內,不再有控制山東的實力,如果山東諸州郡有大變,鮮卑統治的崩潰將很 難避免。

  鮮卑統治者利用漢族士人來統治漢民,漢族士人也利用鮮卑統治者來保持士 族壓迫漢民眾的利益。但是,漢士族與鮮卑貴族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平等,士族處在屈服地位,並不是甘心願意的。崔浩的遭遇,可以表現士族與鮮卑貴族的關 系。崔浩出身北方第一名門,是魏太武帝最信任的謀士。他力主恢復五等封建制,認為秦始皇廢封建立郡縣是弊政。道教主寇謙之也贊成他的主張。本來魏道武帝已 定王公侯子(廢伯男二爵)四等封爵,崔浩的父親崔宏受封為白馬公,他自己也曾封為武城子,後來又襲封白馬公。顯然崔浩的主張,不是要改四等為五等,而是要 世家大姓的首領在本人勢力所在地,按勢力大小受五等爵號,也就是要魏皇帝承認世家大姓歷代相傳的割據勢力為合法。這種議論反映漢族割據勢力受鮮卑地方長官 (州刺史郡太守很多是鮮卑貴族)的壓制,要求象西周那樣,諸侯各治自己的國,對王室只保持朝貢關係(崔浩力爭用漢族士人數十人作郡守,也有反對鮮卑貴族的 意義)。漢士族最講究禮制,鮮卑族卻非常落後。鮮卑拓跋部人頭髮打成辮子(稱為索頭),男女服裝便於騎馬,漢士族以衣冠自詡,當然看不慣遊牧人的習俗。拓 跋部人同姓通婚(四八四年才下詔禁止),更被看作野蠻。其餘不合漢族禮制的事自然還很多。魏太武帝令崔浩撰國史,崔浩把拓跋部醜事都直書不諱,《魏書•崔 浩傳》說他“盡述國事,備(詳盡)而不典(不雅觀)”,並且刻石立在大路邊,讓來往的人都看見。魏太武帝和鮮卑人大怒。四五○年,崔浩被囚,受盡侮辱後 (崔浩排斥佛教,也是被報復的一個原因)才滅族。他的親戚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也都滅族。崔浩智謀無雙,善於估計利害,他做這個危險事,也反映出 漢族和鮮卑族在文化上的尖銳矛盾。崔浩被慘殺,士族與鮮卑貴族間的不和卻並未中止。鮮卑人自四五○年大戰後,害怕同南朝作戰,當時北方的柔然早已衰弱,南 朝成為唯一的敵國,如果北方士族回應南朝的北伐,鮮卑統治將很難應付這個危局。四八九年,魏孝文帝向群臣訪問安民的方法,李彪提出幾條,其中一條是應在河 表七州人中,選擇高門,召來京城,同中州人(鮮卑貴族)平等待遇,給予官做。這樣,可以調和新(新選七州高門)舊(鮮卑貴族),也可以阻止士人投向南朝。 李彪所稱河表七州,就是荊、兗、豫、洛、青、徐、齊七個與南朝接近的州。魏孝文帝很注意李彪的建議,此後行政著重在利用漢士族和調和漢士族與鮮卑貴族間的 關係。

  大河南北諸州郡是魏國的真實根基,居住在這個地面上的是漢士族和漢民眾, 鮮卑統治者依靠偏遠的畿內和不多的鮮卑人想控制全國,事實上有極大的困難。四九三年,魏孝文帝自平城遷都洛陽,實行與漢族同化。魏孝文帝深慕漢文化,所以 要變鮮卑俗為華風,但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適應政治上的需要。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統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礙,決計遷都。

   魏孝文帝不敢提出遷都的主張,召集群臣,宣稱要大舉攻伐南朝。以任城王拓跋澄為首的文武百官紛紛反對。魏孝文帝發怒道,國家是我的國家,任城王想阻撓用 兵麼!拓跋澄反駁道,國家固然是你的國家,但是,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有危險,怎能不說話!退朝後,魏孝文帝召拓跋澄到宮中談真心話。魏孝文帝說,我 們鮮卑人起自北方,徙居平城,這是用武的地點,不能作文治的中心(意思是說,現在武力已不可靠,必須用政治來維持國家)。我想以用兵為名,率領眾人遷都中 原,你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改為全力擁護,贊助遷都大計。魏孝文帝出動二十萬人(號稱三十萬)的大軍,宣稱南伐。到了洛陽,仍騎馬上路,表示還要繼續 進軍,群臣跪在馬前,叩頭哭求不要再前進。魏孝文帝說,你們既然不願南伐,那末,就得聽我的話,遷都到洛陽。群臣不願遷都,但更不願南伐,只好承認遷都。

   魏太武帝滅夏國,在河西建立大牧場,養馬二百余萬匹,牛羊無數。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四九四年,就建立起河陽牧場(在河南汲縣地),養軍用馬十萬匹,每年 從河西牧場選馬到並州牧場,過些時又遷到河陽,使馬匹習慣內地水土,不至死傷。四九五年,選鮮卑勇士十五萬人組成宿衛軍。同年,魏宮人和文武百官全部遷到 洛陽。魏孝文帝準備了自衛的武力,同時著重進行鮮卑族的漢化和諸州士族門第的評定。按照“以貴襲貴,以賤襲賤”的規則,官職按門第高下來分配。低級地方官 (縣官)從低級士族中選取,讓這些士人也有仕途。魏國經這次大改革,政治制度與南朝完全相同,漢士族滿意了,魏國統治權也確實穩定下來了。鮮卑貴族和一般 鮮卑人不甘心對漢士族作這樣的讓步,四九六年,魏太子元(本年,改拓跋為元)恂謀逃回平城,許多高級貴族數次謀據平城自立一國,都遭到魏孝文帝的嚴厲鎮 壓。此後,漢士族(包括南朝文武降臣)成為魏國的有力支持者。

  魏遷都洛陽,與南 朝鄰近,更顯得南朝對自己的威脅。四九七年,魏孝文帝親率大軍攻齊,想擴大疆域,無功退回。四九八年,魏孝文帝起大軍攻齊,又無功退回。四九九年,齊將陳 顯達攻魏,魏孝文帝帶病去抵禦,陳顯達敗退,魏孝文帝也在歸路上病死。這三次戰爭,說明魏國武力已經衰弱到和南朝相等的程度。

  魏孝文帝死後,魏國進入內亂時期。

   四九九年,魏宣武帝繼位。他寵任奸佞,國政大壞。貴族豪門,競尚奢侈,魏宣武帝下令嚴立限度,節制放蕩,可是最放蕩的就是他本人。他迷信佛教,養西域僧 三千餘人,擇嵩山形勝處造閒居寺,備極壯麗。貴族仿效,佛教大行,洛陽城內造五百餘寺,州郡共造寺廟一萬三千餘處。寵臣元暉作吏部尚書,定價賣官,大郡二 千匹,次郡減半,下郡又減半,其餘各官都按等級出售。佛寺的發達和官吏的貪污,說明民眾遭受嚴重的剝削。四九九年,幽州人王惠定聚眾起事,自稱明法皇帝。 此後,連年有人聚眾起事。五一四年,幽州沙門劉僧紹聚眾起事,自稱淨居國明法王。起事人揭出明法做號召,足見民眾深感政治黑暗的痛苦。

   五一五年,魏孝明帝繼位。胡太后擅權,荒淫殘虐,無惡不作。她相信佛法能減輕罪過,大興寺塔,在宮側造永寧寺,又在伊闕口(在河南洛陽)造石窟寺,土木 工都極壯麗。永寧寺尤為宏偉,有高丈八尺的金像一軀,普通高度的金像十軀,玉像二軀。九層浮圖(塔)高九十丈,上刹(相輪)又高十丈。夜靜,塔上鈴鐸聲可 聞十裏。僧房一千間,都用珠玉錦繡作裝飾。自佛教傳入中國,這樣的塔廟,還是第一次出現。魏宣武帝初年,在龍門山鑿一百尺高的佛龕(音堪kān)兩個,魏 孝明帝又鑿一龕,前後凡二十四年,耗費八十萬餘工。其他營建寺塔,佈施僧眾,賞賜寵臣,所費不貲,卻從不對貧民施些小惠。宗室權豪,也競賽淫侈,窮極享 樂。

  高陽王元雍有奴僕六千,使女五百,元雍吃一頓飯要費錢數萬。河間王元琛與元 雍比富,駿馬十餘匹用銀槽餵養,招集王公宴飲,食器有水晶(玻璃)鍾、瑪瑙碗、赤玉壺,製作精巧,都不是中國產物。章武王元融看了懊惱,臥床三天不能起, 其實元融財物並不比元琛少。魏君臣驕奢如此,不待言,民眾遭受的是什麼災難。

  魏 孝文帝為統治漢民眾,對漢士族大讓步,遷洛以後,內遷的鮮卑貴族同漢士族融合在一起,統治力加強了。但是,鮮卑族內遷部分和守邊部分間卻因此發生衝突。早 在魏明元帝時,魏築長城防柔然,自赤城(河北赤城縣)西至五原(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長二千餘裏。魏太武帝在長城要害處設武川、撫冥、懷朔、懷荒、柔玄、 禦夷六個重鎮,保衛平城。六鎮外,又有沃野(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右翼旗境)等鎮。任鎮將的都是朝廷親貴,鎮將部下各軍官也都是鮮卑貴族。這些守邊軍官 不僅受優厚的待遇,而且官職眾多,升 遷容易,例如沃野鎮自鎮將以下各官多至八百餘人,至少有五分之二是冗官閒職。魏太武帝大破柔然以後,邊鎮戰事稀少,守邊官不再留意邊防,卻專心發財致富。 各官選部下精壯兵,迫使到邊外擄掠,有時被柔然擄去當奴隸,有時擄得財物歸來,全部被各官奪去。老弱兵裏面,如有人略會一些技藝,便被迫作手工,苦役百 端。其餘老弱兵或入深山伐木,或在田地上耕耘,或經營商業,一切利益全歸各官所有。守邊兵一部分是鮮卑平民,一部分是鮮卑化的各族人(包括漢人及其他非鮮 卑人)。他們應得的軍食軍衣都被各官扣去,窮得無法生存,往往在路上倒斃。守邊官 與守邊兵之間,關係一向是惡劣的。魏孝文帝遷洛以後,內遷貴族仕途通達,排斥守邊貴族,號為“府戶”,當作僕役看待,一生不得上進。朝中權貴還刻剝各鎮, 少給衣食,各鎮軍官自然更殘酷地刻剝守邊兵。守邊兵對守邊軍官切齒,守邊軍官對鎮將和朝官(內遷貴族和漢士族)切齒。此外,隨從魏孝文帝內遷的普通鮮卑人 和宿衛軍人,被看作寒人或武人。寒人永無入仕的希望,武人不列清流,不得任高官美職,這種人也對朝官切齒。為各方面所切齒的朝官,分成派別,爭奪權位,又 互相切齒。這樣,鮮卑族內部的分裂,愈來愈深刻,到魏孝明帝時,鮮卑政權已經失去大多數鮮卑人的支持,並且為守邊兵所仇視。

   魏孝文帝死後,貪污政治又盛行。貴族士族求官的人太多,吏部尚書(掌選用人才)不敢選拔招怨。五一九年,魏國行停年格,只按求官人的年資依次序補官,不 再論人才高下。又削減百官俸祿,補助皇室的浪費。這種措施,實際是正式恢復貪污政治。後來,索性按納貨多少出賣官職,只有貪污人才得做州郡長官,郡縣小吏 職也得出錢購買,自然,小吏也全是貪污人。民眾窮困,人心浮動,本來漢民眾和漢族以外的一切非鮮卑族民眾,都是反對鮮卑統治的,到魏孝明帝時,民眾推翻鮮 卑統治的要求愈益迫切了。

  魏朝廷專力防備民眾的反抗和南朝梁兵的進攻,卻沒有注 意邊鎮守兵的起事。五二三年,懷荒鎮人(守邊兵)殺鎮將于景。接著沃野鎮人破六韓(姓)拔陵(名)聚眾起事,殺鎮將,改元真王。破六韓拔陵開始發出反魏的 號召,各鎮人紛起響應,各地也紛紛聚眾起事。五二四年,高平鎮(甘肅固原縣)人赫連恩等起事,推敕勒酋長胡琛為高平王。破六韓拔陵攻破武川、懷朔兩鎮。其 餘四鎮也起事反魏。秦州(甘肅天水縣)人莫折(姓)大提(名)起事,殺魏刺史,自稱秦王。南秦州(甘肅成縣)氏人張長命等起事,殺魏刺史,據城回應莫折大 提。莫折大提攻破高平鎮,殺魏鎮將。莫折大提死,子莫折念生繼位,自稱天子,設立百官。涼州小軍官于菩提等殺魏刺史據城起事。秀容(山西忻縣)人乞伏 (姓)莫於(名)聚眾起事。南秀容牧子(地位類似奴隸的牧人)萬于(姓)乞真(名)聚眾起事。營州(治龍城)人就德興聚眾起事,自稱燕王。夏州(治統萬 城)一帶胡人起事,圍統萬城。關中一帶蜀人(被遷徙到夫中的蜀人)起事,攻長安城。汾州(治蒲子城,山西隰縣境)一帶胡人起事。在這一年裏,魏國北境西境 東北境都發生戰事,魏朝廷依靠漢士族的協助,控制黃河南北諸州郡,還可以出兵去抵禦,互有勝敗。總的趨勢則是反魏勢力在擴大,魏勢力在削弱。

   邊地上的戰事,一時未必就會推倒魏朝廷,只有到了內地也發生戰事,在內外夾攻下,魏朝廷的崩潰,才無可避免。五二五年,柔然可汗阿那瓌(音規guī)攻 沃 野鎮,破六韓拔陵軍大敗,部眾二十萬人投降魏朝。魏朝使降眾到內地冀(治信都,河北冀縣)定(治盧奴,河北定縣)瀛(治樂成,河北獻縣)三州求食。柔玄鎮 人杜洛周起兵,據上谷(河北懷來縣),改元真王,懷朔鎮人高歡等人歸附杜洛周。五二六年,沃野鎮降人鮮於脩禮等起兵據左城(河北唐縣境),攻定州城,又攻 破燕州城(京京昌平)。鮮于脩禮死,葛榮代統部眾。葛榮在博野縣(河北博野縣)境擊殺魏大將元融,自稱天子,立國號為齊。這時候戰事的重心移到河北,魏控 制力進一步削弱,漢民眾也紛紛起兵反魏。五二七年,葛榮攻破信都城。五二八年,杜洛周攻破定州城和瀛州城。葛榮殺杜洛周,並統杜洛周部眾。葛榮所部數十萬 人號稱百萬,佔有冀、定、瀛、滄(治饒安,河北鹽山縣西南)、殷(治廣阿,河北隆堯縣)五州地。沃野鎮和六鎮的鮮卑人(包括鮮卑化的漢人)降魏後到三州以 及隨從杜洛周等大量內遷,數量是巨大的。他們是變兵,是尋求生存的流亡者,是根本不知生產為何事的破壞者。他們毫無紀律,專事屠殺擄掠,葛榮攻破滄州城, 居民被殺十之八九。他們橫行河北諸州郡,象滄州城那樣,破壞都是極其慘重。腐朽昏亂的魏朝廷,造成這個大禍殃,漢族民眾又遭受一次大屠殺。

   五二四年,秀容人乞伏莫于、萬於乞真等聚眾起事,都被秀容酋長爾朱榮鎮壓下去。爾朱榮擁有部落八千余家,馬數萬匹,散家財接納豪強,侯景、賀拔(姓) 岳、高歡等人先後來投靠,兵勢強盛,養成了一個新起的勢力。爾朱榮駐兵在晉陽(山西太原市),五二八年,魏孝明帝怨胡太后攬權,密令爾朱榮率兵來洛陽,脅 迫胡太后。爾朱榮令高歡為前鋒,行至上黨(治壺關,山西壺關縣),胡太后殺死魏孝明帝。爾朱榮立長樂王元子攸為魏帝(魏孝莊帝),舉兵攻洛陽,殺胡太后, 召魏百官二千余人齊集淘渚(在河南孟縣),爾朱榮責百官驕侈成俗,貪虐釀亂,下令全部殺死。爾朱榮入洛陽,魏朝百官除了一些殘餘舊人,其餘都由爾朱榮部屬 任職,元氏的魏朝實際上已經滅亡了。

  爾朱榮殺朝臣太多,不敢在洛陽久居,率兵歸 晉陽。葛榮軍南下,前隊已過汲郡城(河南汲縣),洛陽受威脅。五二八年,爾朱榮親率騎兵七萬,以侯景為前鋒,在鄴城北大破葛榮軍,陣上擒獲葛榮。爾朱榮收 用葛榮部將武川鎮人宇文泰等,讓餘眾數十萬人散居各州郡,歸地方官管理。六鎮人內遷作亂,算是告一結束。當然,這些不事生產的鮮卑流民,在地方上還是依靠 殺掠漢民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以爾朱榮為首的爾朱氏集團,擁有強大的兵力。魏國在兇暴愚蠢的爾朱氏集團支配下,從統一的形式轉向分裂的形式。

   五二八年,梁武帝遣將軍陳慶之率兵數千人護送魏降人北海王元顥至洛陽爭魏帝位。五二九年,魏孝莊帝逃往河北,陳慶之入洛陽,元顥改元稱帝。梁兵入魏境, 一路取得三十二城,接戰四十七次,每戰必勝,這並不是由於梁兵強大,而是魏國有人擁護元顥。爾朱榮擊敗陳慶之,殺元顥,爾朱氏勢力仍得支配魏國。魏國西境 胡深、莫折念生等部,五二六年,都併入萬俟(音莫其mòqí姓)醜奴(名)部,攻掠關中,想奪取長安。五三○年,爾朱榮使爾朱天光為雍州(治長安)刺史, 賀拔岳、侯莫陳(姓)悅(名)為左右大都督,入關擊萬俟醜奴。爾朱天光等擊殺萬俟醜奴,魏國西境全部收復。賀拔岳部將宇文泰鎮守原州(即高平鎮),他在當 時豺狼般的諸將中,較有政治才能,多少留意些民事,在關西取得了一些聲望。

  爾朱榮想奪取帝位,卻只知道暴力脅迫,魏孝莊帝想保存帝位,卻只知道殺爾朱榮洩憤。五三○年,爾朱榮自晉陽來朝,魏孝莊帝伏兵殺爾朱榮。爾朱兆等攻入洛陽,俘獲魏孝莊帝,送到晉陽殺死。

   爾朱兆使部將晉州(治白馬城,山西臨汾縣)刺史高歡統率六鎮流民。這種流民就是葛榮餘眾。葛榮敗後,一部分余眾二十余萬人流入並州,受爾朱部入虐待,窮 困無以為生,大小二十六次反抗,都遭到爾朱部殘酷的鎮壓,被俘殺將近半數。高歡本是葛榮部屬,統率流民,大得流民的愛戴。五三一年,高歡率流民到山東,得 殷州趙郡大族李元忠、冀州大族高乾高敖曹兄弟協助,據有冀殷二州地。高歡對鮮卑流民說,葛榮行軍沒有紀律,百萬人一敗就潰散。你們既然推我為主,第一,不 得侵犯漢人,第二,要服從我的號令。鮮卑流民表示願受約束。鮮卑化的漢人高歡,從此成為鮮卑流民漢大姓聯合勢力的領袖。高歡立元朗為魏帝(魏後廢帝),與 爾朱氏所立魏前廢帝對抗。爾朱兆率大軍來攻,被高歡擊敗。五三二年,高歡取鄴,爾朱兆爾朱天光等率大軍來攻,又被高歡擊敗。爾朱兆部將斛斯(姓)椿(名) 等在洛陽大殺爾朱氏和其徒党,爾朱氏勢力被消滅。高歡入洛陽,取消前後兩個廢帝的帝號,立元脩為魏帝(魏孝武帝)。魏國的政權,從爾朱氏轉到高歡手裏,高 歡自居晉陽,控制洛陽的魏朝廷。

  爾朱天光出關攻高歡,戰敗被殺。賀拔嶽占有關西,以宇文泰為輔佐。五三四年,侯莫陳悅殺賀拔嶽。賀拔嶽部眾推宇文泰為主,攻殺侯莫陳悅,關西為宇文泰所佔有。

  魏孝武帝被高歡脅迫,五三四年,逃出洛陽,投奔宇文泰。高歡立元善見為魏帝(魏孝靜帝)。從此魏分為東西兩國。洛陽逼近關中,高歡使魏孝靜帝遷都鄴。此後,洛陽到潼關路上,成為高氏宇文氏兩大勢力的決鬥場,繁榮超過南朝國都建康的洛陽城,又一次定為灰燼。

  
  四 東魏與北齊
  東魏五三四年至五五○年
  北齊五五○年至五七七年
  
  儘管魏孝武帝只是個擁空號的皇帝,但是,高歡失去了他,也就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宇文泰也就一躍而成為高歡的政治勁敵。高歡深悔自己的失算,擁立魏孝靜帝后,形式上竭力表示恭敬,以魏丞相名義積極地剷除元氏勢力,培養高氏勢力。

   高歡的政權,武力主要依靠居住在並州的六鎮流民,必須滿足這些鮮卑人的貪欲,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可是,鮮卑人的貪欲是無限的,這就必然要過度地侵犯漢 士族和漢民眾,當時西方宇文泰行西周禮制,南方梁武帝制禮作樂,都在招引中原士族,漢民眾更是從來傾向于南朝,如果漢士族和漢民眾反抗高氏政權,鮮卑武力 也就不能存在。高歡在這樣的形勢下,進行各種措施,求得相對的一致,完成創業的任務。《北齊書》說他把握時機,變化若神,固然是諛辭,但高歡也確實有些政 治才能,足以建立起高氏的齊國。高歡制定為他的繼承人所遵行的措施,主要有下列幾條:

   高歡確認自己是鮮卑人,他的政權是鮮卑人壓制漢人的政權。他以晉陽為主要根據地,和六鎮流民結合在一起,作為高氏政權的根基。自認鮮卑人的意思,是想保 持鮮卑人的野蠻性。齊文宣帝(高洋)的太子高殷,溫和好學。齊文宣帝嫌高殷懦弱,得漢家(鮮卑人稱漢族人為漢家)性質,不像是自己的兒子。高殷曾奉命去親 手殺人,高殷割了幾刀,還沒有割下頭來。齊文宣帝大怒,拿馬鞭打高殷,認為這是懦弱的表現,不堪繼承自己的帝位。代表六鎮流民的高氏一家人,堅守鮮卑人與 漢人的分界,按照鮮卑人習俗,以殺奪為能幹,以兇暴為英雄,他們的政權,始終是含有高度野蠻性的鮮卑人政權。高歡和他的一家人知道,漢士族與漢化了的元氏 政權關係是密切的,要消滅元氏政權的殘餘,必須取得漢士族的助力,但高氏能給漢士族的待遇,決不能比元氏優厚些,漢士族給高氏的助力,也決不能比給元氏的 更多些。這樣,高氏政權唯一可靠的支持者,只能是六鎮流民,因此決定了高氏政權不能不是鮮卑人政權。

   高歡確定鮮卑人是支持自己的第一種力量,同時,也爭取漢士族作為支持自己的第二種力量。他對漢人自稱是勃海大族高氏的子孫。五三一年,高歡率六鎮流民到 山東,認信都守將高乾高敖曹為族叔,使長子高澄行族孫禮,拜見高敖曹。嫁女兒給華陰大族楊愔(音因yīn),引用大族清河崔 (音靈líng)、博陵崔暹等高級士族。這些士人擁護高氏政權,但和鮮卑勳貴存在著矛盾,高氏統治者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有決定政權存亡的意義。高敖曹是高 歡部下著名猛將,所率士兵全是漢人。鮮卑人對待漢士人態度傲慢,見到高敖曹卻不敢放肆。高歡對軍隊講話,總是用鮮卑語,高敖曹如在行列,高歡就改用漢語。 高敖曹有武力,為鮮卑人所畏憚,其餘士人都是些文官,忍受鮮卑輕侮,當然不會心服,要進行隱蔽形式的鬥爭。高歡自居晉陽,五三六年,使長子高澄居鄴,控制 東魏朝廷。五三八年,高澄廢停年格,選拔賢能人補官。所謂選拔賢能,就是收買有聲名的士族,使脫離元氏政權。高氏政權中漢士族的成分增加了,漢士族與鮮卑 勳貴間的矛盾也隨著發展起來。漢士族對待鮮卑勳貴的態度大抵有三種。第一種以李元忠為代表。李元忠和高乾是最早協助高歡在山東獲得立足地的功臣,後來李元 忠常做大官,卻不問世事,只是飲酒消遣,得到的財物都分給窮人。高歡曾要李元忠做僕射,高澄說他是醉人,不可任要職。李元忠的兒子勸他節酒,他說,我覺得 作僕射並不比飲酒快樂,你愛僕射,你不飲酒就是了。這是消極抵抗鮮卑勳貴的一種表現。另一種以杜弼為代表。杜弼也是輔佐高歡的舊臣。高洋將滅魏稱帝,問杜 弼,治國該用哪種人。杜弼答:鮮卑人只會騎馬坐車,治國還該用中國人(漢士人)。高洋以為譏刺自己,懷恨許久,終於殺杜弼。杜弼輕視鮮卑勳貴,是漢士族的 普遍心理,鮮卑勳貴與漢士族總是互相輕視的。還有一種以楊愔為代表。楊愔是高歡的女婿,與鮮卑勳貴有類似的地位,對鮮卑勳貴的鬥爭也較為顯著。齊文宣帝將 立漢人李夫人為皇后,高隆之高德政(漢人)想討好鮮卑勳貴,堅稱漢婦人不可為天下母。楊愔力爭,齊文宣帝立李夫人為皇后。李後生太子高殷。高殷即帝位,楊 愔輔政,抑制鮮卑勳貴。高演(齊孝昭帝)篡奪高殷帝位時,婁太后(高歡妻,高演母)責駡李後說,我母子那可受你漢老婆擺佈!楊愔等都被殺死。這是漢士族與 鮮卑勳貴爭權的鬥爭,失敗者自然是漢士族。高歡至齊文宣帝還能使用漢士族,得他們的助力,齊孝昭帝以後,漢士族的地位更低,鮮卑勳貴也就不能獨力支持高氏 政權。

   高歡要滿足鮮卑勳貴的貪欲,只好讓這些人去做州郡長官。鮮卑勳貴殘害漢民眾,比虎狼更凶毒。五三七年,高歡部將劉貴來見高敖曹,有人進來說,治河役夫多 溺死。劉貴說,一錢漢(意謂漢人生命只值一文錢),隨他死!高敖曹大怒,拔刀斫劉貴,劉貴奔逃回營。高敖曹發兵要攻劉貴營,各將勸解許久才停止進攻。鮮卑 人就是這樣看待漢民眾的,這遲早會引導高氏政權歸於滅亡。高歡也懂得這一點,他採取的措施是:對鮮卑人說,漢民是你們的奴隸,男人為你們耕田,婦人為你們 紡織,送給你們粟帛,讓你們溫飽,你們為什麼欺壓他們。對漢民眾說,鮮卑是你們的雇客,受你們的粟帛,替你們打仗,讓你們安居,你們為什麼仇恨他們。高歡 治軍,法令嚴肅,鮮卑兵卒的兇暴可能有些限制,這種雙方勸解,也許有一些作用。不過,漢民眾最感痛苦的還是鮮卑勳貴的貪暴。杜弼因文武百官太貪污,請高歡 予以懲治。高歡說:“杜弼,我告訴你:文武官貪污,早成了習慣。現在將帥家屬多在關西,宇文泰常來招誘,人情去留沒有定;江東還有蕭衍老翁,專講究文章禮 樂,中原士大夫南望羡慕,認為正統所在。我如果過急地整頓綱紀,不相寬容,怕將帥都投宇文泰,士大夫全歸蕭衍,人物流散,我還立什麼國!你安心等待,我不 會忘記這件事。”五三七年,高歡將出兵和宇文泰作戰,杜弼請先除內賊。高歡問內賊是誰,杜弼答,諸勳貴掠奪百姓的就是。高歡說,諸勳貴出入戰陣,百死一 生,雖然貪鄙,沒有他們卻不成,那能用常法來要求他們。高歡與宇文泰兩次大戰後,局勢逐漸穩定,五四四年,開始整頓綱紀,懲治貪污。高歡使高澄出面立威, 自己在必要時出來和緩高澄與勳貴間的衝突。高澄使崔暹、宋游道嚴糾貪污,最大勳貴司馬子如等人都受到懲罰。當然,這只是表示反對貪污的一種姿態,並不能禁 止貪污。遠自北魏內亂時起,縣官多由權貴派自己的奴僕去做,要他們替自己搜括財物(五六六年,齊武成帝才改用士人做縣官,士人未必不貪污,一般說來,比奴 僕也許好一些),直接治民的縣官是奉命搜括的權貴家奴僕,貪污積習如何能革除。

   高歡比較均平地分配田地給民眾,這是高氏政權得以建成的重要原因。他雖然無法革除貪污積習,但也定些補救的辦法。高歡令沿河各州及渡河津口設立穀倉,分段 漕運,供軍食並備饑荒。又在濱海各州煮鹽,補助軍費。五四○年前後,山東連年豐收,谷一石只值錢九文,民眾困苦多少減輕了些。地方官收戶調,不按舊制,民 眾尤感不便。高歡確定絹長四十尺為一匹,不許額外勒索。又劃一鬥尺,禁止私造。五四四年,派遣括戶大使,分行諸州,查出無籍民戶六十余萬,使與有籍民戶均 平負擔徭賦。高歡一方面行施這些補救的辦法,另方面保存魏孝文帝所定的三長制。元孝友說,法令規定一百家為族,有族長一人;二十五家為閭,共有閭長四人; 五家為比,共有比長二十人,一百家共有長二十五人。長免一切徭賦,還要侵奪所管各家。苦樂不均,羊(被管各家)少狼(長)多。元孝友建議,一閭改為二比, 計一族可省十二個長,國家可增加十二個丁的徭賦。高歡不採納這個建議,因為正需要大量的狼來監視民眾。

   高歡的敵國,西有宇文泰的西魏,南有南朝的梁國。高歡使侯景為河南大將軍,統轄黃河以南諸州郡,將兵十萬對付梁國。侯景是高歡部下最有謀算的大將,一向 輕視高澄和其他戰將,公然對人說,高王(高歡)在世,我不敢有異心,他死了,我不能與鮮卑小兒(高澄)共事。高歡不得已還是重用侯景,以便自己專力對付當 前的主要敵人宇文泰。

  五三七年,高歡攻西魏,前鋒竇泰在潼關內戰敗,被宇文泰殺 死,高歡收兵退去。同年,高歡大舉渡河入關中,與宇文泰軍大戰,高歡軍敗,退回河東,喪失戰士八萬人。宇文泰大舉進軍到洛陽,侯景燒洛陽城內外官府和民 居,存留的不過十之二三。五三八年,宇文泰與侯景戰,宇文泰戰敗。五四三年,高歡與宇文泰在邙山大戰,宇文泰敗,逃回關中。東西魏經兩次大戰,證明勢力相 敵,雙方利在守不利於攻,消滅對方的企圖都暫時放棄,各自注意本國內部的整理。

   高歡自五三二年入洛陽,至五四七年死,前後十六年的經營,完成了滅東魏立北齊的條件。高歡死後,侯景起兵反高澄,被高澄擊敗,投奔梁武帝。五四九年,高澄 正準備受魏禪,被奴隸蘭京(梁人,被俘後配廚房作奴)殺死。高洋繼承高澄的地位,五五○年,高洋滅東魏,自立為齊皇帝(齊文宣帝)。

   齊文宣帝重用楊愔,嚴禁貪污,開始制齊律,分民戶為上中下三等,富戶稅錢,貧戶出力。魏孝昌(魏孝明帝年號)以來,豪家大族,公主勳貴,紛紛建立州郡, 甚至一百家的小城,便稱一州,三四家的小村,也立一邵,州刺史郡守縣守為數至多。五五六年,齊文宣帝下詔省去三個州,一百五十三個郡,五百八十九個縣。這 些政治上的措施,有助於齊國內部的穩定。齊文宣帝選健鬥的鮮卑人充宿衛軍,號稱“百保鮮卑”,又選勇武的漢人充防邊軍,號稱“勇士”。連年出擊柔然、突 厥、契丹,大部獲勝利。五五五年,發民一百八十萬人築長城,自夏口(居庸關)西至恒州(治平城)九百餘裏。五五六年,又築長城東至於海。前後所築東西凡三 千餘裏,大抵十裏置一戍,要害處置州鎮凡二十五所。這些軍事上的戰守措施,有助於齊國邊境的安靜。齊文宣帝雖然殘虐淫亂,但在他統治時期,齊國還是一個強 盛的國家。

  五五九年,齊文宣帝死。五六○年,高演奪高殷的帝位,自立為帝(齊孝 昭帝)。五六一年,齊孝昭帝死,高湛(齊武成帝)繼位。齊武成帝殘虐淫亂,又是一個暴君,賦役繁重,民眾怨苦,政治情形遠不及齊文宣帝時。他怕自己死後, 帝位又被諸王奪去,五六五年,禪位給兒子高緯,自稱太上皇帝,監護高緯。五六八年,齊武成帝死。高緯比以前幾個齊皇帝更奢侈昏暴,民眾窮困,無法生活。五 七三年,殺朝中上書諫諍的諸漢官。被殺漢官的家屬發往北邊,婦女罰作官奴婢,幼男被閹割,財產被沒收。五五九年,齊文宣帝大殺姓元的人,前後殺死七百餘人 (《北史》說三千人),只有幾家得免。現在高緯又大殺漢官。這兩次大殺,表示高氏政權與漢化的鮮卑士族分裂,最後與漢士族分裂,在齊國政治中心的鄴城裏, 高氏政權已經喪失了支持者,它只剩下軍事中心的晉陽了。這時候,正是周武帝在位,周國達到最強盛的時期。

   五七六年,周武帝率大軍向晉陽進軍,沿途經多次苦戰,逼近晉陽。高緯逃往鄴城。周軍圍晉陽,晉陽人堅守不降,童兒女子也投磚石來抵抗,六鎮流民是擁護這 個鮮卑政權的。周軍攻破晉陽後,向鄴城進軍。五七七年,周軍到鄴城下,朝官紛紛出降,士卒莫有鬥志,高緯出逃被俘獲。周滅齊,得州五十,郡一百六十二,縣 三百八十,戶三百三萬二千五百,人口二千萬餘,又得以李德林為首的中原名士。周在文化上比齊落後,周武帝重用李德林,說我從前看李德林為齊朝所作公文,以 為是天上人,想不到今天為我所用。周武帝統一黃河流域,為隋統一全中國作了準備,自北魏內亂以來,只有這一次戰爭是有積極意義的戰爭。
  

  五 西魏與北周
  西魏 五三五年至五五七年
  北周 五五七年至五八一年
  
   宇文泰據關西,民貧兵弱,勢力遠不敵高歡。五三四年,魏孝武帝逃出洛陽,投奔宇文泰,從此,宇文泰政治上可與高歡為敵。五三五年,宇文泰殺魏孝武帝,立 元寶炬為魏帝(魏文帝),宇文泰完全控制了魏朝廷。宇文泰不象高歡那樣,有六鎮流民可供兵力,又有大批魏國朝臣可供使用。宇文泰要擴大自己的勢力,唯一的 道路,只能是竭力爭取漢士族(主要是關西漢士族)和漢民眾,這就使得這個鮮卑人所建立的政權,非力求漢化不可。當然,他並不甘心讓鮮卑人融化在漢族裏,恰 恰相反,他要參加統治集團的漢人鮮卑化,藉以保持鮮卑人政權。

  五三五年,宇文泰 重用蘇綽,制定計賬(預計次年徭役的概數)、戶籍等制度。獎勵清廉,厚賞河北太守裴俠,嚴禁貪污,宇文泰的內兄王超世犯貪污罪,依法處死刑。五四一年,宇 文泰改革政治,講求強國富民的方法,蘇綽贊成他的主張,建議減官員,置正長(《北周書》作二長,當是正長之誤。蘇綽奏上《六條詔書》中說“黨族閭裏正長之 職,皆當審擇”,又說“夫正長者,治民之基”。隋仍周制,五家為保,置保長;五保為閭,四閭為族,置閭正族正),並行屯田制以補充軍資。蘇綽又作《六條詔 書》:一、清心,二、敦教化,三、盡地利,四、擢賢良,五、恤獄訟,六、均賦役。宇文泰完全採納蘇綽的建議,令百官都得誦習《六條詔書》。州刺史郡守縣官 不通六條及計賬法,不許做官。又設學校,選取小官作學生,白天治公事,晚間入學校講習。宮門外置紙筆,讓士民論時政得失。西魏政治顯然比東魏好一些,字文 氏政權開始趨於鞏固。

  五四三年,宇文泰與高歡在邙山大戰,宇文泰戰敗。在這次大 戰中,諸舊將都無功,只有耿令貴、王胡仁、王文達等三個關西人立戰功,宇文泰改三人名,王胡仁賜名勇,耿令貴賜名豪,王文達賜名傑,以表彰功績。於是廣募 關中隴上一帶的豪強來充實軍旅。宇文泰創立府兵制,選拔體力合格的民眾充府兵。府兵免本身應納的租庸調,每歲農閒時受軍事訓練。府兵一人所用馬匹糧食武 器,由六家供給。共有百府,每府設一郎將,分屬二十四軍統率。最高將帥有宇文泰及漢人李弼、李虎(唐高祖李淵的祖父)、趙貴等共八人,號稱八柱國。八柱國 中字文泰總督中外諸事,元欣是魏宗室,不管軍事,其餘六個柱國,每人各統兩個大將軍,共十二大將軍。其中漢人有李遠、楊忠(隋文帝楊堅的父親)、王雄等三 人。每一大將軍各統兩個開府,每一開府統率一軍。府兵是漢民眾,高級將帥有六個漢人,中級軍官多是關隴豪強,顯然,宇文政權不僅在政治上依靠漢士族,而且 在軍事上也同樣依靠漢豪強和漢民眾。因此,宇文泰必須力求漢化。他表示要行《周禮》,令蘇綽盧辯依《周禮》改定官制。五五六年,實行新官制,宇文泰為太 師、大塚宰,李弼為太傅、大司徒,趙貴為太保、大宗伯,獨孤信為大司馬,于謹為大司寇,侯莫陳崇為大司空。其餘百官,都仿《周禮》。太師、太傅、太保是三 公或三孤,地位最高,漢人占兩位,足見宇文政權中漢人勢力是大的。周武帝滅齊後,又增加了大批漢士族。

  宇文泰出身散亡了的鮮卑宇文部,西魏君臣是鮮卑拓跋部人(漢臣及少數宇文部人除外),宇文氏滅西魏,拓跋部人自然並不甘心,八柱國十二大將軍裏很多是拓跋部人,宇文部人反居極少數。後來宇文政權輕而易舉地轉移給隋文帝,漢士族勢力的增長和拓跋部人的歸附是重要的原因。

   宇文泰想用漢人鮮卑化的方法來抵消鮮卑人的漢化。五五四年,宇文泰使改姓元的人(包括魏帝)都再姓拓跋。魏孝文帝改鮮卑人複姓為單姓,宇文泰使改單姓的 人一律恢復複姓。宇文泰又使漢將帥改姓鮮卑姓,如李弼賜姓徒河氏,趙貴賜姓乙弗氏,楊忠賜姓普六茹氏,李虎賜姓大野氏,耿豪賜姓和稽氏,王勇賜姓庫汗氏。 宇文泰不僅使漢將帥改用鮮卑姓,並且使各將帥所統率的士卒都改姓將帥的鮮卑姓。宇文泰以為自將帥以至所統率的府兵都用一個鮮卑姓,可以恢復鮮卑部落的原來 組織,保存鮮卑人的原始面貌,政權儘管漢化,政權的掌握者還是姓鮮卑姓的人,漢化也就對鮮卑政權無害了。事實上宇文泰這一作為,只能引起元氏為首的漢化鮮 卑人的不滿,更引起廣大漢人的不滿,楊堅作周相時,下令被改姓的文武官都恢復原姓。

   宇文泰處境比高歡差。高歡的擁護者是反對元氏政權的六鎮流民,東魏朝廷上的掌權大臣都是高歡自己的部屬,又自稱是渤海高氏,對爭取漢士族也比較容易些。 宇文泰的擁護者是賀拔嶽舊部,將帥與宇文泰是同僚的關係,魏王公大臣隨魏孝武帝來關中,在西魏朝廷上元氏君臣還保持相當大的勢力,漢士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山 東,關西名門較少,不能給宇文泰更多的助力。高洋稱帝后,齊國正在強盛時期,宇文泰以討叛伐罪名義出兵無功,未曾增長自己的威望。但是,宇文泰終究樹立了 卓絕的威望,這主要是從對梁國戰爭中取得的。侯景滅梁國,繼起的是梁國諸王內部大亂。五五三年,宇文泰遣大將尉遲迥率兵攻蜀,當年就取得全蜀。五五四年, 宇文泰遣於謹、宇文護、楊忠率兵五萬攻破江陵,俘獲梁元帝,據梁國王公以下及百姓家男女數萬口作奴婢,分賞三軍,驅歸長安。宇文泰從來沒有獲得過這樣的大 勝利,宇文氏有可能代替元氏政權了。

  五五六年,宇文泰死,諸子年幼,不能統率諸 將帥,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得於謹的全力支持,繼宇文泰執掌政權。宇文護使西魏帝封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覺為周公,準備滅西魏。五五七年,宇文覺登天王位,建立 周國。這一年,宇文護殺宇文覺,立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為天王。五五九年,宇文毓改稱皇帝(周明帝),顯示宇文氏政權已經進一步得到鞏固。五六○年,宇文護 殺周明帝,立宇文泰子宇文邕為帝(周武帝)。五七二年,周武帝殺宇文護,取回全部政權,周國進入強盛時期。

   周武帝是解脫了鮮卑舊俗,真正接受漢文化優良部分的英明皇帝,最明顯的表現是在周國內釋放奴隸和雜戶。五六五年,下詔:被俘作奴的江陵人,凡年在六十五 以上,一律放免;所有公私奴婢,年在七十以上,官代為贖免。這裏雖然只釋放一些老年奴婢為庶人(平民),但比擄掠人口為奴婢,死不肯釋放的鮮卑舊俗,終究 是文明了些。他這樣做,也可能是當時還沒有親掌大權,避免觸犯鮮卑勳貴的利益。殺宇文護後,他的做法就不同了。五七三年,下詔:凡江陵所獲俘虜充官口(官 奴婢)的人全部釋放為民。五七七年,滅齊,下詔:齊武平(高緯年號)三年(五七二年)以來,河南諸州被齊擄掠作奴隸的人,不問官私,全數放免為民。早在四 三九年,魏太武帝滅北涼國,擄掠沮渠氏宗族及吏民三萬戶,驅到平城供奴役,稱為隸戶。早在四六九年,魏獻文帝奪劉宋青(治東陽,山東益都縣)齊(治曆城) 二州地,擄掠青齊居民,驅到平城,一部分供奴役,稱為平齊戶(與隸戶同類),一部分作奴婢,分賜百官。鮮卑人每次作戰,都要擄掠人口作官私奴婢,被擄後得 作隸戶、平齊戶等總稱為雜戶的人,還算是較為幸運的。這種雜戶父子世代相傳,為數甚大,遍佈在各州郡,與奴隸同是最受壓迫的社會階層,他們的大量存在,是 鮮卑野蠻統治的一個顯著標誌。周武帝滅齊,下詔:“凡諸雜戶,悉放為民”,從此齊舊境內不再有雜戶名稱。又下詔:永熙三年七月(五三四年,魏孝武帝入關投 宇文泰的一年)以來,去年十月(五七六年,周武帝大舉伐齊)以前,凡東魏及齊國人被擄掠在周國作奴婢以及江陵平民被擄掠作私家奴婢的人,一概放免為平民。 如舊主人還必須共居,可留男子為部曲,婦女為客女。五七四年,周武帝滅佛教,佛寺中所有僧祇戶、佛圖戶(雜戶)自然也得到釋放,齊國佛教極盛,滅齊後,得 釋放的僧祇戶、佛圖戶,數量很大,可以想見。十六國大亂時,即使象劉淵劉聰石勒石虎那樣的殘暴人,都還不大量擄人作奴隸,最落後的鮮卑拓跋部進入山東,才 開始大量擄人。自三九七年魏道武帝破後燕中山,二百年間戰爭頻繁,奴隸和雜戶不斷在增加,周武帝毅然釋放官私奴婢和雜戶,確實是北朝唯一的英明皇帝。南北 朝連年交戰,南朝也擄北方人作奴婢,南朝統治者同樣表現了野蠻性,周武帝這一英明措施,比南朝統治者也是文明得多。

   周武帝生活樸素,勤政愛民,統率將士,賞罰嚴明。五七七年,頒行《刑書要制》,凡執武器合群強奪布帛一匹以上,不執武器合群強奪五匹以上,各級監管官物 的官員自盜官物二十匹以上,詐取官物三十匹以上,正長隱沒五戶及十丁以上,隱沒地三頃以上,都處死刑。這是過度從重的刑法,為禁止貪污特別是齊舊境的貪污 積習,行重刑的用意也還是有可取之處。

  周武帝滅齊,頒發劃一的權衡度量,通行全國。又令山東諸州舉賢才,上縣六人,中縣五人,下縣四人,到朝廷共論政治得失。又令山東諸州保送通一經以上的儒生到朝廷。這些人自然是山東諸州的士人,他們做了官,宇文政權中山東士族的成分增加了。

  五七八年,周武帝死。他的繼位者周宣帝是個荒淫狂亂的人。五七九年,周宣帝傳位給兒子周靜帝,自稱天元皇帝。五八○年,周宣帝死,周宣帝后父楊堅掌握政權。五八一年,楊堅稱帝(隋文帝)滅周國,建立起隋朝。

  自西漢末王莽以下,用禪讓形式奪取帝位,都要經過長時期的執政和排除多種的阻撓,才能新舊相代,像楊堅那樣容易而迅速地取得帝位,以前不曾有過,根本原因就在於宇文政權中漢人勢力遠遠超過宇文氏勢力。
  
  六 北朝北境外的強國
  
   北朝和南朝南北對立。北朝和北境外強國也是南北對立。這些北境外強國都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發展、以擄掠人口和財物為專業的遊牧國家,對北朝 的威脅是嚴重的。北朝對南朝要攻、守、和、戰兼施,對北境外強國也要攻、守、和、戰兼施,所以北朝的處境比較複雜,對付北境外強國,在政治上佔有重要地 位。
  
  柔然國
  
   力微時,拓跋部掠騎(擄掠人口的騎兵)捕獲一個不知姓名的幼童作奴隸,給名為木骨閭(意為頭禿)。木骨閭長大後,免奴為騎兵。猗盧時,木骨閭逃走,集合 逃亡人百餘,投奔紇突鄰部。木骨閭死,兒子車鹿會勇健,自立一部,號稱柔然。木骨閭子孫以鬱久閭為姓,鬱久閭即木骨閭的變聲。魏道武帝征服高車等部,獨柔 然部不服,三九一年,魏擊破柔然,遷部眾到雲中(治在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三九四年,柔然貴族社侖率部眾數百人逃往漠北。四○二年,社侖征服高車諸 部,雄據漠北,兵馬強盛,自號豆伐可汗(可汗猶匈奴人稱單于,據《通鑒》所記,拓跋部先世酋長也稱可汗)。原先柔然人戰敗逃走時,讓母牛在前,驅牛群跟著 走。母牛走得疲乏,便伏地不起,牛群也就無法前進。別部人教柔然人改讓犍牛在前,柔然人說,母還不能行,何況它的兒子,始終不肯試一試。因此,柔然畜群常 被追兵擄去。豆伐可汗學得了一些魏國兵法,開始組織軍隊,以一千人為軍,置軍將一人,一百人為幢,置幢帥一人。上陣的人,力戰有功,擄獲物得歸私有,作戰 不力,就得處死或痛加鞭打。將帥用羊屎記兵數大概,後來漸知刻木記數。豆伐可汗據有西至焉耆(西域),東接朝鮮,南臨大漠的廣大牧地,逐漸南移,攻掠魏國 北境,成為魏國的強敵。

  四二三年,魏明元帝要奪取宋河南州郡,先在北境築長城二 千餘裏,設立戍鎮,防柔然侵入。四二九年,魏太武帝怕宋文帝北伐,對群臣說,一定要先滅柔然,免得腹背受敵,我決心大舉攻柔然。魏太武帝自率大軍襲擊柔 然,大獲全勝。得柔然降人三十余萬落,馬一百余萬匹,牲畜數百萬頭。柔然可汗率殘部逃走。魏軍又襲破高車,得降人數十萬落,馬牛羊百余萬頭。魏遷柔然高車 兩部降人到漠南魏邊鎮上使從事耕牧,繳納貢賦,大大增加了魏國的人口和財富。魏國獲得這一大勝,才能出兵南禦宋兵,東滅北燕,西滅夏國,完成統一北方的戰 功。四四九年,魏太武帝準備攻宋,先出兵擊敗柔然,擄獲人口和牲畜百余萬。柔然經兩次大敗,國力衰弱,不敢侵犯魏邊境。四五○年,魏大舉攻宋,進兵至長江 北岸瓜步山。

  魏國為充實畿內,保衛平城,遷徙戰敗被俘獲的柔然、高車等部和山東 諸州郡漢人到六鎮及平城等地。這種大量移民與鮮卑拓跋部兵民雜居,逐漸鮮卑化,語言習慣同於鮮卑,可以說是鮮卑人了。魏國用鮮卑貴族作鎮將及各級軍官,對 這種移民是當作隸戶、營戶(雜戶的一種)看待的,要他們當兵,也要他們供各種役使,他們是被壓迫的鮮卑人。柔然衰弱以後,魏邊禍減輕了,可是邊鎮上兵民和 軍官間的關係卻愈益惡劣了。魏國慣例,邊鎮每年秋冬兩季,分東、中、西三路出邊遊擊,防柔然來攻,仲春收兵歸鎮。四七一年,魏大將源賀以為遊防往來疲勞, 不可持久,建議招募健兵三萬餘人,在三路上築三個城屯田,冬季講武,春季耕種。四八四年,高閭以為北方遊牧部落長於野戰,短於攻城,建議在六鎮北再築一條 新長城,要害處開門,門旁造小城,置兵守衛。高閭說,築新長城有五種好處:一是免得每年秋冬出兵遊防,二是舊長城以北可以放牧,三是以逸待勞,四是六鎮可 以安居,五是可以預儲糧草。為免出兵遊防,源賀高閭兩人的建議,應是有利於魏國的良計,可是鎮將和軍官的利益卻在於乘柔然衰弱,以游防為名,驅迫守邊兵出 境去擄掠人畜。鎮將和軍官既是貴族,魏朝廷也就不會採納兩人的建議,只會讓鎮將和軍官對邊鎮兵民儘量進行殘虐的壓迫。

  五○六年,柔然可汗派使人到魏國請和,魏朝廷驕慢地對使人說,你們的祖先社侖是魏國的叛臣。你們現在衰微了,大魏只許你們稱藩,不能和你們通和。魏遷都洛陽以後,北邊很少有戰事,各鎮逐漸被看作荒遠地區,不再留意邊鎮內部醞釀著什麼禍患。

  五二○年,柔然內亂,阿那 可汗投奔魏國。魏使阿那 居住在柔玄懷荒兩鎮中間的邊外牧地,阿那 收集部眾,號稱三十萬。五二三年,沃野鎮民破六韓拔陵起事,六鎮相繼回應,敕勒(高車)東西兩部附從破六韓拔陵,魏無力進擊,只好退守恆州。阿那 為魏攻破六韓拔陵,五二五年,擊殺破六韓拔陵。破六韓拔陵余眾二十萬人降魏,內徙冀定瀛三州,鮮于脩禮葛榮等人率這些流民在河北起事,邊鎮居民大量內徙。阿那 佔有魏北方舊境,仿漢制設立侍中等官,信任漢人淳于罩,使掌管文書,柔然又成為大國。

  五三四年,魏分裂為東西兩國。高歡宇文泰都要接交柔然,減輕後顧之憂。五三六年,高歡使東魏孝靜帝嫁公主給阿那 為妻,約兩國和親。五三八年,宇文泰使西魏文帝娶阿那 女為後。宇文泰與柔然連兵,謀伐東魏,高歡不得已娶阿那 女為正妻。阿那 收受東西魏的贈物,不再攻掠邊境。
  
  突厥國
  
   《周書•突厥傳》說突厥酋長姓阿史那,世代居住在高昌國的北山裏。柔然可汗社侖征服高昌國,擴地西至焉耆。突厥部落被柔然役屬,遷到金山(阿爾泰山) 南,為柔然做鐵工。五五一年,鐵勒部將要出兵攻柔然,突厥酋長土門襲破鐵勒,得鐵勒降眾五萬餘落,突厥從此強盛起來。土門向阿那 求通婚,阿那 大怒,使人去辱駡土門,說,你是我的鍛奴(辱駡為奴,並非真奴隸),那敢說出這種話!土門也發怒,殺柔然使者,派人到西魏求通婚,宇文泰使西魏文帝嫁公主 給土門為妻。五五二年,土門襲破柔然國,阿那 自殺。土門獲大勝,自號為伊利可汗。五五四年,齊文宣帝大破柔然兵,生俘數萬口,柔然余眾向東遷移,又被齊營州刺史邀擊,俘獲名王數十人。五五五年,齊文 宣帝築長城防柔然南侵,自率精騎追擊到懷朔鎮,大破柔然兵,又追逐到沃野鎮,俘獲酋長及生口二萬余人,牛羊數十萬頭。柔然大敗後,已不能立國。五五六年, 突厥木杆可汗滅柔然國。突厥又西破噠(音亞達 yà dā),東逐契丹,北並契骨(吉爾吉斯),轄地東起遼海,西至西海(鹹海),長萬里,南至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貝加爾湖),長五六千里,突厥代替柔然成為 北方的強大國家。

   齊與周連年交兵,兩國都爭取突厥作自己的外援。五六三年,周武帝謀與突厥連兵攻齊,向突厥請婚,願娶突厥女為後;齊武成帝也遣使向突厥請婚,送禮比周更 多。最後,突厥允許與周通婚,出騎兵十萬,自恒州分三路進來,會合周兵攻晉陽。齊兵擊敗周兵,突厥驚駭,引兵出塞。自晉陽以北七百餘裏,被突厥兵沿路大 掠,人畜不留。五七二年,突厥木杆可汗死,弟佗缽可汗立。佗缽可汗分國為東、中、西三部,自居中部。周國與突厥和親以來,每歲送給突厥繒絮錦彩十萬段,突 厥人往來長安,每歲常有千數人,周國供給上等衣食,盡力優待。齊國怕突厥入寇,也送給大批賄賂。佗缽愈益驕橫,對臣下說,只要我在南的兩個兒子(周齊)常 常孝順,我不愁沒有財物使用了。周武帝為了專力對齊,屈意交接突厥,滅齊的第二年,五七八年,周武帝親率大軍分五路北伐突厥,在路上病死,周軍退回。此後 突厥屢寇邊境,五七九年,周修齊文宣帝所築長城,防備突厥。突厥輕侮中國的局勢,到隋文帝時才改變過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