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10月4日星期日

南北朝(下)

疆域及行政區劃

南朝政區承襲東晉,實行州郡縣三級制。而僑州郡縣雙頭州郡也因為土斷而變成一般州郡。自東漢末期實施的州郡縣三級制,到隋平南朝陳後改為州縣二級制而結束。南朝的州設刺史,郡設太守,只有丹陽郡因為是首都所在地而設尹。縣設令、長。自宋以後,令多於長。與郡同級的有王國和公國,設內史和相。還有特為習稱民及僚族俚族等少數民族設置左郡、左縣和僚郡、俚郡。例如有南陳左郡、東宕渠僚郡等。當時州郡縣有等級之分,大致上以距離首都遠近為品級高低之分,諸州佐吏則按州的等級設置官員。揚、荊二州還有「二陝」之稱呼。

南朝疆域方面,南朝宋繼承東晉疆域,基本上為二十二州上下。河南地於太初四年(422年)之後逐漸被北魏併吞,改以淮水為界。南朝齊基本上同南朝宋為為二十二州上下,可是相繼失去雍州沔北及淮南豫州之地。南朝梁時州郡設置和疆域變化很大,因北伐獲得淮北之地,一度達河南地。又開拓閩、越、平俚洞,破牂柯。到539年共有大小不一的一百零七個州。侯景之亂後,北齊佔領江北淮南之地,西魏佔領漢中巴蜀。西魏又受蕭詧之託,率軍奪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國西梁。南朝陳成立後國土不多,至569年開始陸續收復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並且一度奪下北齊長江以北之地(573年577年)。到陳末時受北周入侵使得國土減少,僅剩長江以南至交廣地區。

北朝政區承襲十六國,如同南朝一樣為州郡縣三級制。然而州轄區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級直接管理縣,使得郡級逐漸虛級化,到583年隋朝正式定為州縣兩級制。北魏也設有僑州郡縣和雙頭州郡(如南雍州),並將州郡縣按人口數分等級。為了防範新附或異姓叛變,於406年將各級行政長官分立三位,其中州刺史方面須一位為宗室。北魏原設有負責地方軍政的行台及管理數州軍事的都督。到北齊定為行台制,北周則為總管制,都是負責數個州郡軍事與行政的政區單位。北齊因為州轄區越分越細,於是設置行台兼管數州民政及軍事[13]。西魏則改稱都督為總管,性質同北齊行台。北周時,總管一般兼任駐州刺史,並以所駐之州為名[14]。北魏還特為鮮卑本族或其他民族(漢人除外)設置領民酋長來管理該族,地位只次於州刺史。又延續十六國政區,設有管理州境內其他民族的護軍。其地位等同郡守,至457年廢除。還有鎮戍制,於重要的軍事要地設鎮。鎮由鎮將管理,下置戍,由戍主管理。其中又以鞏固首都平城六鎮[15]最重要,至孝文帝遷都後勢微。六鎮民變後,北朝的鎮戍專管軍事,不再具政區性質。

北朝疆域方面,北魏自代北之地(今山西省北部)崛起,至439年統一華北而結束五胡亂華時期。其屢次入侵南朝宋,佔領山東、河南與淮北地。又取南朝齊淮南地及南朝梁漢中劍閣一帶。至此疆域北至漠南草原,西抵西域東部,東達遼西,南達江漢流域。在擴充領土期間,州郡多因時制宜,到487年開始整頓。到北魏孝明帝之後領土減少,州郡濫置。魏分東西後東魏有八十州,西魏有三十三州。北齊建立後,開始整頓政區規劃,廢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縣。北齊江淮之地後被南朝陳佔領。西魏屢次攻佔南朝梁巴蜀之地與江漢之地。北周武帝滅北齊,取南朝陳江淮之地,領土大大擴充。到隋高祖開皇八年(588年)11月時南征南朝陳,開皇九年(589年)3月底統一南北。


外族


政治體制

南朝宋之後設有門下省,至此確定了三省制度。門下省負責獻計策和勸諫皇帝,參與機密之事,又成為大權掌握的機構。北魏在北魏孝文帝以後,官制模仿南朝,至唐代仍沿用。北周時按周禮,設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是隋唐之後六部體制的源頭。


軍事制度

在南北朝時期,朝代常因為軍權流入權臣手中而更替。南朝的軍事制度大至延續兩晉兵制,然而世兵制衰落,所以以募兵制為主。北朝在軍事制度方面,在北魏初期採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統一華北後逐漸成為世兵制。北朝後期出現府兵制,成為隋唐兵制的基礎。

南朝兵種以步兵和水軍為主,騎兵較少。兵源原本來自世兵制。但是因為戰爭的消耗、士兵的逃亡和被私家分割,部分兵戶變為民戶,兵源趨於枯竭,於是改以募兵制為主。南朝軍隊區分為中軍(亦稱台軍)及外軍。中軍直屬中央,平時駐守京城,有事出征。在南朝宋時,宋武帝劉裕加強皇宮兵力,以圖扭轉東晉以來外強內弱的局面。然而,由於宗室自相殘殺而失敗,歷朝屢次有篡位之事發生。外軍則歸各地都督管制。都督多兼刺史,而且常與中央抗衡。

北朝方面,北魏軍隊在初期以鮮卑騎兵為主力,其補給是由各部自行掠取。在統一華北過程中,漢族逐漸加入軍隊。當攻城戰增加後變為步、騎兵混合。之後步兵成為主力兵種。北魏統一華北後,軍隊分為中軍鎮戍兵州郡兵。中軍在平時守衛京城,有事則成為對外作戰的主力。鎮戍兵是為保衛邊防而設置的。鎮相當於州、戍相當於郡。初時僅設於北部邊境,後來擴展到南部邊境。州郡兵,是維持諸州治安的軍隊,有時也充作鎮戍兵或是隨軍出征。北魏後期也逐漸形成固定的兵戶。

東魏北齊的軍隊主要由六鎮鎮民和洛陽的鮮卑兵所組成,在北齊時又編成「百保鮮卑」。另外,也選漢族勇士來防備邊界。西魏北周受到鮮卑族傳統和漢文化的影響,於550年創立府兵制。該制度將遷至關中的六鎮軍民編成六軍,並設立八位柱國大將軍。西魏權臣宇文泰為最高統帥,西魏廣陵王元欣無實權,其他六個柱國則分領府兵,各督署2大將軍。北周時又擴增柱國人數,並將兵權集中在皇帝手中。府兵雖為主力,但仍有守衛京師的中軍、地方的鎮戍兵及州郡兵等其他軍隊。而且由於世家豪族勢力強大,大都擁有實力不弱的私兵。府兵制的特色為平時為民,戰時為兵,達到兵農合一的目標。後為隋唐兵制採用,並影響之後的歷代兵制。


人口

南北朝時,在北方、南方諸族與漢族在民族與文化上混成,形成新的南北漢族,最後在隋唐時混合成新漢族。

魏晉南北朝戶口流動表
年代戶數口數備註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2,495,804戶16,163,863人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3,770,000戶約22,620,000人此為晉朝戶口最多時期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戶9,987,935人十六國春秋》-前秦錄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906,874戶4,685,501人
南梁梁武帝太清三年(548年不詳約11,030,000人
南陳陳宣帝太建九年(577年600,000戶2,400,000人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5,000,000戶30,000,000人文獻通考》說「此時戶口最盛,比晉太康倍而餘」。
北魏於爾朱榮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時(534年3,375,368戶未詳
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年3,032,528戶20,006,880人
北周靜帝大定年間(581年3,599,000戶約9,009,600人
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7,000,000戶約40,000,000人
隋高祖開皇十七年(597年不詳44,500,000人
隋世祖大業五年(609年8,907,546戶46,019,956人此為隋朝戶口最多時期,隋初僅三百五十九萬戶。
註:本表數據源自[16]。數據僅比較差異,實際上的戶口數會比較高。這是因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戶口數據受到部曲、軍戶或是戰亂等因素使得有隱瞞或不列入統計。


經濟(從缺)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其他


文化


學術思想

經由三國兩晉朝期時儒學獨尊的地位被破除後,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已經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現了以法治國、務實求治的主張和「無君論」等有價值的觀點,也產生了消極頹廢、遁世遊仙的思想,影響最大的是玄學思想。


文學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發展迅速,其中南朝風格偏向華麗纖巧,而北朝風格偏向豪放粗曠。南朝文學代表是駢文,講究格律、詞藻、用典。內容多脫離實際生活,抒發一些富貴閒愁。以庾信應揚的文章為代表。而北朝代表人物是北地三才,即邢放魏收溫子升。敘事長詩以南朝的《孔雀東南飛》和北朝的《木蘭詩》為代表。民歌方面,由與南北文化不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樂府詩集》即有「豔曲興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的說法。

在文學研究方面,劉勰的《文心雕龍》成為中國第一部系統文藝理論巨著。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編選的《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這兩部巨著都對後來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道教影響了中國藝術及科學。例如《遊仙詩》等文學,描述神仙飄逸之妙或藉由神仙之說抒發情懷。道教名士陶弘景陸修靜均擅長神仙文學


宗教

陶弘景像。

本時期的道教的改革頗多成就,十六國晚期的寇謙之東晉靈寶派的影響,製作《雲中音誦新科之誡》等經八十餘卷,在精義經理方面無所創新,卻明確聲稱要清理道教,除去五斗米道的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嚴格齋戒禮拜,使道教組織更為嚴密,道規教儀更為完備。南朝劉宋的陸修靜則收羅以往道教典藉,參考當時的制度級佛教修持儀式,改革五斗米道。寇謙之與陸修靜的改革使道教的教規、儀範逐漸定型。而後的陶弘景繼續吸收儒佛兩家思想,充實道教內容,構築道教神仙譜系,敘述道教傳授歷史,主張三教合流,對後世道教的發展影響極大[17]

佛教在南北朝的蓬勃發展,已脫離先前依附儒、道的困境,於北魏南宋時開始流行並逐漸中土化,時人對菩薩的信仰十分流行。當時的佛教逐漸產生出學派,例如北朝譯經之冠的菩提流支,譯出《入楞伽經》,乃禪觀最重要的經典依據;《往生論》則為曇鸞所倡他力、易行思想等淨土一系的基礎;《十地經論》則有勒那摩提慧光等所形成的地論學派,以及曇無讖翻譯的《大般涅槃經》(北本),形成涅槃學,傳入南朝後,弘揚更廣。佛教的高度發展也導致政府抑制、儒道二教激烈的問難。由於大量寺廟與僧侶減少稅收與兵源,各國開始限制信仰佛教的人數與撲滅佛教。其中北魏太武帝周武帝的排佛運動最有名,與後世的唐武宗合稱三武滅佛。佛教進入劉宋代愈為一般人士所好,從而引起與儒教及道教為種種問題而論爭。如「三世因果之真偽」、「精神之滅不滅」、「佛之在否」等問題盛為諍論。隨著佛教的傳播,發展佛像、壁畫、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其中敦煌千佛洞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成為中國造像藝術寶庫之中的瑰寶。


藝術

南北朝時藝術興盛,南方以繪畫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為主。

畫論、畫史在此時期已建立,如謝赫的《畫品》,提出繪畫品鑑的六法,而其中的「氣韻生動」說更被歷代畫評家奉為最高水準。所謂的氣韻生動即「因有氣而顯示出生命的活力,因有韻動而自然覺得有感人的動感」。

在佛像石窟雕像上,北朝石窟造像,著名的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天龍山石窟等。石窟藝術最雄偉的是雲岡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豐滿,兩肩寬厚,衣褶線條緊貼身軀而雕,莊嚴中寓有慈祥,表現出佛的胸懷氣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態,給人以恬靜的美感。洛陽永寧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殘像最為精緻,面目傳神。

雲岡石窟。

隨著山水詩的出現,長期以來的以表現人物為主的繪畫傳統開始轉變,山水景色也成為繪畫的內容。南朝還有不少以人物畫著稱的畫家,也有人在團扇上畫 出「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的山水。南齊謝赫撰著了研究繪畫理論的《古畫品錄》,而他所總結的「六法」,已不僅限於人物畫,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南朝陵墓雕刻方面,歷代帝王、貴族陵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獸等。石獸又稱避邪,由獅子造型演變而來,有驅邪、求福或升天之含意。其中已齊武帝陵前的天祿(雙角石獸)、齊景帝陵前的麒麟最具代表。風格承襲漢代石獸雕刻,善於利用整塊石材,已洗練的手法表現雄偉的氣勢。

魏晉南北朝是楷書發展的青年期,其中南北朝的碑刻是楷書的寶庫。北朝碑刻即所謂的魏碑書法,魄力雄渾,氣象渾穆,體態多變,著名的有《龍門二十品》、《張猛龍帖》、《鄭文公碑》、《石門銘》等,以及眾多的墓誌銘文。南朝有名的碑如《爨龍顏碑》、《瘞鶴銘》等。


科技

《齊民要術》詳細描述北魏後期的農業技術。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期間,由於邊疆民族內遷、北方人群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混成。由於儒學一統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興起,使得學術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國為了生存或戰爭,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確保某些地區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這些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提升。

酈道元從小志於地理學研究。由於當時地理著作不夠完備,所以他在各地做官之際進行實地考察。然後他以《水經》為藍本,完成《水經註》。《水經註》為陸地水文地理,他以水道為綱,詳細描繪其本身性質與週邊環境,為中國古代地理學做出傑出貢獻。

賈思勰北魏農學家,家境較為富裕,他面對當時的天災人禍及連年飢荒,主張重視農業,並以齊民謀生為己任,所以決定寫出一本農書。他所寫的《齊民要術》在中國或世界的農學史上均佔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以當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特別是山東地區為重點。描述當時農業生產概貌,並介紹中國傳統農業細耕和多種經營方法和包括食品加工技術在內的農業科技的高超水準。

祖沖之南朝宋人,家族歷代成員大多熟悉天文歷算,所以祖沖之從小對天算有興趣。他平生著作豐富,天文方面有《上「大明歷」表》、《駁議》;數學方面有《綴術》、《九章術義註》、《重差術》。他在科學有三大成就,一,在張衡、劉徽的基礎上,將圓周率數值精準道小數點後七位數字。二,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歲差」數值記入曆法運算中,他還將閏月規則修整,這是唐代之前最好的方法。三,在機械方面,他還製作出指南車木牛流馬千里船(即腳踏輪船)、水力運轉的水碓模,以同一原動輪帶動碓和磨作功。


帝王年表

參見:南北朝君主列表


參見


參考資料


注釋

  1. ^ 北魏的首都於398年遷至平城,於493年遷至洛陽。
  2. ^ 2.0 2.1 南朝梁的首都於552年遷至江陵。
  3. ^ 與陳同時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內。
  4. ^ 4.0 4.1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
  5. ^ 東吳時都城叫建業,東晉改稱建康。
  6. ^ 《南史·侯景傳》:侯景曾求婚於世族,但被「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理由拒絕。侯景深深記恨,回答說:「會將吳兒女以配奴!」。當建康城破後,侯景屠殺南朝世族,將剩餘貶為奴隸。建康城已成為「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顏之推《觀我生賦》亦述:「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
  7. ^ 梁元帝與江陵被圍城時放火焚燒圖書十四萬卷,自稱「文武之道,今夜盡矣!」被視為中國的文化浩劫之一。
  8. ^ 《南史·陳本紀下第十》及聞隋軍臨江,後主曰:「王氣在此,齊兵三度來,周兵再度至,無不摧沒。虜今來者必自敗。」孔範亦言無渡江理。但奏伎縱酒,作詩不輟。
  9. ^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詔:「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
  10. ^ 其實,此時的鮮卑貴族已不喜戰事。《魏書卷七·高祖紀》:丙子,詔 六軍發軫。丁丑,戎服執鞭,御馬而出,群臣稽顙於馬前,請停南伐,帝乃止。仍定遷都之計。
  11. ^ 懷荒鎮首先舉兵,而後沃野鎮鎮民破六韓拔陵擴大聲勢後,秦隴有莫折念生萬俟醜奴;關東有杜洛週鮮於修禮葛榮等人。
  12. ^ 玉壁之役後期,西魏軍造謠高歡中箭病危。高歡於退軍途中帶病召集群臣,請斛律金高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曲中高歡親自和唱,哀慟流淚,隔年即去世。
  13. ^ 北齊設有東南、北、南、西、西南、河南、山東、朔州、豫州、揚州、河陽、建州、徐州等道,每道都設立行台。
  14. ^ 北周先後設有江陵、河陽、隴右、陝西、玉璧等總管。
  15. ^ 北魏共設有沃野鎮(今內蒙古境內),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縣西),撫冥鎮(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柔玄鎮(今內蒙古興和縣西北)和懷荒鎮(今河北張北縣)。
  16. ^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三章〈大動亂時代的人口流動與民族融合〉,第124頁。
  17. ^ 陶弘景受梁武帝尊崇,常派人向他諮詢國政,時人稱之為「山中宰相」。


外部連結

Commons-logo.svg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前朝
十六國
晉朝東晉
中國朝代後朝
隋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