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12月30日星期日

漢書

《漢書》,又名《前漢書》,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東漢班固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它沿用《史記》的體例而略有變更,改「書」為「志」,改「列傳」為「傳」,改「本紀」為「紀」,刪去「世家」。全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記載了上自漢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歷史。《漢書》的語言莊嚴工整,多用排偶,遣辭造句典雅遠奧,與《史記》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中國紀史的方式自《漢書》以後,都仿照它的體例,纂修了紀傳體的斷代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漢書》為己任,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漢書》的主要部分。漢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隨從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東觀藏書閣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故漢書前後歷經四人之手完成,歷時四十多年。注疏漢書者有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


寫作動機

班彪鑒於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止於武帝太初時間,太初以後便闕而不錄。後揚雄、劉歆等雖為綴續,但多鄙俗失真,不足以踵繼<史記>,班彪乃發憤繼續前史,終作成「後傳」(列傳)六十五篇。同時班固以班彪所續前史未詳,遂本其父所作,潛精研究,續成其書。

班固亦有歌頌漢朝功德之意。<漢書敘傳>中,班固曾述其撰書之旨謂:「雖堯舜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後揚名於後世,冠德於百王」故知班固撰<漢書>以頌漢朝之功德。


體例及內容

〈漢書〉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的記載,以西漢一朝為主,上起漢高祖元年,下終王莽,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全書包括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凡一百篇,共八十餘萬言。至唐代顏師古以〈漢書〉卷帙繁重,便將篇幅較長者分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為現行本<漢書>一百二十卷。〈漢書〉中所載漢武帝以前之紀、傳,多用〈史記〉舊文,武帝以後之史事,則為新撰。〈漢書〉體例因大多沿〈史記〉,故「列傳」各篇後均附以「贊」,即仿〈史記〉篇末「太史公曰」的體例。此外,又仿「太史公自序」之意,作「敘傳」,述其寫作動機、編纂、凡例等。

〈漢書〉所記內容,以西漢一代為主,尤其是「紀」和「列傳」,祇記西漢的歷史人物,但「表」和「志」的內容,則上自遠古,下至於秦,其他也有許多涉及西漢以前的歷史,現將其內容簡述如下:

〈漢書〉中的「紀」共十二篇,主要是記述西漢一朝十二帝王的興廢。「紀」是以編年體方法記事。第一篇是「高祖紀」,最後一篇是「平帝紀」。由於班固不承認王莽之政權,所以王莽不列入帝紀而改置於列傳中。

〈漢書〉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記>舊表而新增漢武帝以後之沿革。前六篇的記載包括漢初同姓諸侯之〈諸侯王表〉,異姓諸王之〈異姓諸侯王表〉,高祖至成帝之〈功臣年表〉等。後二篇為〈漢書〉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和<古今人物表>,其中<古令人物表>一門,班固把歷史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為標準,分為四類九等,表列出來;<百官公卿表>則詳細介紹了秦漢之官制。


〈漢書〉中的「志」共分十篇,是專記典章制度的興廢治革。「志」即〈史記〉的「書」,〈漢書〉十「志」,是在〈史記〉八「書」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而成的。〈漢書〉將並〈史記〉「禮書」、「樂書」併為「禮樂志」;「律書」、「曆書」併為「律曆志」;改「天官書」為「天文志」;「封禪書」為「郊祀志」;「河渠書」為「溝洫志」;「平準書」為「食貨志」;又新增刑法、五行、藝文、地理四志。其中如〈地理志〉詳述戰國、秦、漢之領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勢風俗及高門大族與帝王之奢靡等。〈五行志〉集有關五行災異之說而編成。〈天文志〉則保存上古至哀帝元壽年間大量有關星運、日月蝕等天文資料。〈刑法志〉則概述上古至漢之刑法及點出文、景用刑之重,更指出武帝進用酷吏而導致之惡果。〈食貨志〉則詳述上古至漢之經濟發展。〈溝洫志〉則言上古至漢之水利工程,並言治河之策。各志內容多貫通古今,而不專敘假述西漢一代事蹟。

至於〈漢書〉中的「列傳」共七十篇,仍依<史記>之法,以公卿將相為列傳,亦以時代之順序為主,先專傳,次類傳,再次為邊疆各族傳和外國傳,最後以亂臣賊子王莽傳居末,體統分明。至於傳的篇名,除諸侯王傳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標題。〈漢書〉列傳於文學之士的傳中,多載其人有關學術、政治的文字,如〈賈誼傳〉載〈治安策〉;〈公孫弘傳〉載〈賢良策〉等,此皆〈史記〉沒有收錄的。而列傳中的類傳有〈儒林〉、〈循吏〉、〈游俠〉、〈酷吏〉等,此外又新增〈外戚列傳〉、〈皇后列傳〉、〈宗室列傳〉,此亦為〈史記〉所沒有的。在四裔方面,有〈匈奴〉、〈西南夷兩粵朝鮮〉、〈西域〉等三傳。「列傳」最後一篇是〈敘傳〉,述其寫作動機、編纂、凡例等。又「列傳」各篇後均附以「贊」,說明作者對人或事的批評或見解。「列傳」以記載西漢一代為主。


史學地位

〈漢書〉內容充實,資料學富,編排極富條理,〈漢書〉能流傳至今亦非偶然倖致,而是「潛精積思二十餘年」之成果,故其在中國史學上自有不可取代之地位,茲分析如下:

首先,〈漢書〉創立了紀傳體斷代史的楷模。由於〈漢書〉的體例包括有帝紀、表、志及列傳等,體例完整,又以記載西漢一代為主,開創了斷代成書的先例,成為紀傳體斷代史的典範,在中國二十五史中,大多屬於此體。此外,班固又廢〈史記〉「世家」以入「列傳」,改「書」為「志」,又稱其書之大題為〈漢書〉,皆為後世史家所本。以後正史多稱為「書」,如〈後漢書〉、〈唐書〉等。凡此種種改易,幾成後世正史一成不變之規。

從不同角度……你會有新發現 其次,〈漢書〉確立並擴大了書志的範圍。〈漢書〉不僅改「書」為「志」,而且多有補充擴大,如新增了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此「十志」價值甚高,對後世的貢獻影響甚大。其中〈食貨志〉是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珍貴資料,而後來正史多有〈食貨志〉;〈溝洫志〉是記述水利灌溉、治水患、開河渠等珍貴資料;而〈漢書〉新創的〈藝文志〉成為中國目錄學史現存一部最早作品,不少古代書籍,仍可在〈藝文志〉中見到;而〈地理志〉則成為研究中國地理的重要參考資料。同時,〈漢書〉又把〈史記〉的〈大宛列傳〉擴充為〈西域傳,又把〈史記〉匈奴、南越、 東越、朝鮮、西南夷等列傳合併成〈匈奴傳〉,增加了漢武帝以後的史實,這些記載不但為研究古代中國各民族歷史最珍貴資料,亦是研究古代東亞和中亞各國之最寶貴文獻。

此外,〈漢書〉所用材料,內容充實。關於漢武帝以前之事蹟,班固多採用<史記>文字,但亦有所增補,提供了不少新的史料。至於漢武帝以後的史料,主要由班彪的「史記後傳」六十五篇為依據,又博採<七略>及劉歆、揚雄等人的論著,資料博洽,記載詳備,對後人研究西漢歷史,提供了極寶貴的史料。

另外,〈漢書〉實增補〈史記〉材料的不足。由於班固生於司馬遷後百多年,有不少新史料的出現,故有〈史記〉無傳而〈漢書〉為之增立者,〈漢書〉亦有增補〈史記〉「世 家」、「列傳」的事蹟,使後人對西漢歷史事件獲得更全面之了解。〈漢書〉亦有根據新史料更正〈史記〉錯謬之處,如韓信擊豹一事,〈史記〉記是在漢三年,〈漢書〉則更正為漢二年。

最後,〈漢書〉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班固在書中能利用豐富材料,通過選擇提煉對人物作栩栩如生之刻劃。由於班固本人又是辭賦名家,書中不免多用華麗之辭藻,文字近於駢偶,故〈漢書〉實已開六朝駢儷之風。

總而言之,班固是斷代史的創造者,也是改善紀傳體史書體例的成功者,而〈漢書〉不僅於正史體例和史書體制,方面有極大成就,即其於史料和外國史等亦貢獻甚大。


評價

中華書局1962年版漢書扉頁後世學者對《史記》、《漢書》的評價大異,或褒《史記》貶《漢書》,或褒《漢書》貶《史記》。唐朝以前比較重視《漢書》,宋朝以後較看重《史記》。

晉人張輔論班固、司馬遷說:「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班固敘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同,不如遷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監誡,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不如二也。毀貶晁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遷既造創,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又遷為蘇秦、張儀、范睢、蔡澤作傳,逞辭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辯士則辭藻華靡,敘實錄則隱核名檢,此所以遷稱良史也。」[1]

鄭樵對於《漢書》有過批評的激烈,他認為班固寫史「斷漢為代」,缺乏會通,使古今的聯繫中斷,「……自《春秋》之後,唯《史記》擅製作之規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會通之旨,司馬遷之門戶自此衰矣。」(《通志》總序)。

另外鄭樵《通志》裡還說:「班固浮華之士,全無學術,專事剽竊。」因為班固寫過《兩都賦》、《幽通賦》的文章,故而說他是「浮華之士」,又說「遷之於固,如龍之於豬,奈何諸史棄遷而用固。劉知幾之徒尊班而抑馬!」(《通志》總序),已近乎人身攻擊,有失學者風度。

清人章學誠說:「遷書通變化,而班氏守繩墨,以示包括也。就形貌而言,遷書遠異左氏,而班史近同遷書。蓋左氏體直,自為編年之祖;而馬班曲備,皆為紀傳之祖也。推精微而言,則遷書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遷書也遠。蓋遷書體圓用神,多得尚書之遺,班氏體方用智,多得官禮之意也。」[2]


注釋
(1) 新《晉書》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2) 章學誠,《書教》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