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12月5日星期三

馬踏天下

元朝
西元1271年-西元1368年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蒙古族統治者建立的統一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其創建者為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曆十一帝,凡九十八年。從成吉思汗建國算起,曆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元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其疆域之廣,居中國各朝之冠。

蒙古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興安嶺北段、額爾古納河以東地區。唐代蒙古之名始見於史籍。蒙古族後西遷至蒙古高原,從事遊牧畜牧業。金泰和四年(西元1204年),蒙古孛兒只斤氏族的貴族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西元1206年),蒙古諸部在斡難河源的不而罕山(今蒙古的必兒喀嶺)召開大會,鐵木真被公推為蒙古大可汗,尊稱“成吉思汗”(1206—1227年在位),意為「四海之王」或「可汗的可汗」。後世尊其為元太祖。立國于漠北,建立了蒙古政權。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繼成吉思汗於1227年滅亡了西夏之後,成吉思汗三子窩闊台在即位後又進一步南侵,於1234年滅亡了金朝。1235年,他把首都定于和林(今蒙古之哈爾和林),並遣拔都率兵西征。1241年,窩闊台汗死,由其妻乃馬真後攝政。四年以後,窩闊台汗之長子貴由被選為大汗(1246年-1248年),即後來所稱的元定宗。貴由死後,其妻海迷失後攝政了三年,最後術赤次子拔都不顧察合台、窩闊台兩家後裔的反對,於1251年擁立拖雷之長子蒙哥(元憲宗)為大汗(1251年-1259年)。此後,蒙古大汗之位即由拖雷一系所襲。

蒙哥死後,中統元年(西元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即位。隨後戰勝了爭奪汗位的阿裏不哥(忽必烈之弟),平息了漢人的叛亂,鞏固了統治。至元八年(西元1271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正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建都於大都。使蒙古人正式入主中原。忽必烈也就成了後來的元世祖。

至元十三年(西元1276年),元軍攻陷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南宋恭帝及謝太后。至元十六年(西元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中消滅了南宋流亡官員和宋軍殘部所重建的行朝,南宋王朝滅亡。

蒙古以遊牧民族而入主中國,所憑藉的是強盛的武力。統一全國後,元室唯恐漢人不服,遂施行高壓的統治方式。即:

強分民族等級:元朝把全國人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域、中亞各族人和西夏人)、漢人(包括北方曾受遼金統治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南人(原來南宋境內的漢人及其他部族)四等。在政治上,規定中央和地方高級官吏,必須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漢人最多只能做到副職。在法律上,蒙古人無故殺死漢人、南人,只是罰錢了事;漢人或南人殺死蒙古人,常會受到滅族的處分。

實行軍事管制:元朝為了加強對漢人的防範,在全國各地置兵駐防。又立裏甲制,以二十家為一甲,蒙古人為當然「甲主」,負責監視全甲居民。禁止漢人、南人打造和私藏武器,不得打獵、聚眾、學習武藝,其至不准夜行。

掠奪民間財富:蒙古人習慣了遊牧生活,在滅金亡宋初年,曾大量奪取農民耕地,改做牧場;民間的馬匹,都被沒收充作軍用。統一中國後,對民眾徵收的苛捐雜稅更層出不窮。農具、鹽、茶、酒、醋等日常用品,全部收歸國營。

壓抑士人地位:蒙古人自身文化水準較低,鑒於漢族傳統士人地位高、影響大,難以管理,便加以打擊。據部分載籍所雲,當時社會的職業有官、吏、僧、道、醫、工、獵、倡、儒、丐十等,儒生的地位僅在乞丐之上。

元的高壓政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都造成不少負面的影響,加速了自身的滅亡。

元朝的軍、政體制與前代相比是較為健全的。中央政府的軍、政統治機構,主要由中書省、樞密院、禦史台構成。中書省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樞密院執掌軍事,禦史台負責督察。地方行政機構,分別為行省、路、府、州、縣。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簡稱。以後行省由中央臨時派出機構轉為地方常設的最高行政機構。除中書省直轄的腹裏(河北、山東、山西)和宣政院管理吐蕃以外,元朝在全國設有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雲南、甘肅、江浙、江西、湖廣等十個行省。行省握有很大權憲,統轄路、府、州、縣的政務,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事等等。元代行省制度是自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一個重大發展。

元朝軍事制度是蒙古舊制和中原王朝軍制的結合體。忽必烈建國後,保留了成吉思汗創立的四怯薛輪番入侍宿衛制度。元朝宿衛軍隊一般在萬人以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到元末曾先後設置三十余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鎮守全國各地的是鎮戍軍。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蒙元入主中原,結束了長期南北對峙的局面,成為一個空前強大的王朝。加強了國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相互聯繫,民族融合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加之蒙古西征後,在歐、亞各地建立了四大汗國,因此東西方的交通遠勝於漢、唐時代,大大促進了中外文化交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世祖時來到中國,居住了十幾年。記述他在東方見聞的《馬可波羅行記》一書中,著重描繪了元代中國的風土人情,盛道東方之富庶和文物之昌明,大都等中國城市的繁華景象。從此,大大激發了西方人士的探奇之心,促成後來哥倫布等人的地理大發現。

蒙元的統治者雖然重武輕文,但元代在經濟、文學、藝術等方面,仍有其獨到之處。

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但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的廣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棉花的種植範圍進一步擴大,為棉紡織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業尤為興盛,那裏出產的“烏泥涇被”名聞遠近。當地農家婦女黃道婆,從黎族人民學到了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她把這些技術在家鄉傳播開來,並改進了棉紡織工具,為棉紡織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元朝畜牧業的發展體現在牧地的擴大、牧養設施的改進等方面。元朝的手工業生產除官辦作坊外,民間手工業比較發達,行業種類超過前代。特別是新興棉紡業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瓷器、印刷業也有較大進步。由於驛傳制度的完善和海運的開通,國內外交通空前發達,商業比唐、宋時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城市繁榮,盛況空前,出現大都、杭州、泉州、廣州等聞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經常停泊著數百艘海船,大量貨物在那裏彙集和起運。至今屹立在泉州附近的六勝塔,就是當年引導海船進出港口的燈塔。

元朝在詞和民間通俗文學的基礎上,發展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曲。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兩種。散曲是由詞發展而成的一種近於民謠的新詩體,可供清唱,又叫清曲;雜劇除歌唱的曲子外,還有道白、表演,實際上是劇曲或戲劇。元代的散曲用詞清新古樸,多世俗詞句,常以不拘一格的體制塑造鮮明形象。著名的散曲作家包括有「曲狀元」之稱的馬致遠,以擅長雜劇而出名的關漢卿以及張可久、喬吉等等。像馬致遠膾炙人口的《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通過對一幅秋郊夕照圖的描繪,委婉地刻畫出旅人飄泊天涯的心境,成為經典名作。

元朝的雜劇,成就極其輝煌,優秀的戲曲作家輩出,而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若以作品藝術性之高及對後世影響之深而言,則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堪稱不朽的傑作。《竇娥冤》通過貧苦婦女竇娥含冤負屈被官府誤判死刑的劇情,揭露官場的黑暗,並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思想。《西廂記》則講述相國之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勇於衝破封建樊籠,歷經千辛萬苦,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為世世代代中國人所傳頌。

元朝在其他藝術方面的成就也不小。書畫方面,元初書壇三大家趙孟、鮮于樞和鄧文原,提倡「專以古人為法」,深研晉、唐先賢的書法,對元代及後世書法的影響甚大。其中趙孟以一代文豪兼工書畫,他精通各種書體,而他的畫也是山水、樹石、人物、走獸無一不工,實為元代書畫的一代名家。建築方面,元代有很多宏偉的建築,其中元大都的建設可為典範。大都為元之國都,也是13-14世紀世界上最宏偉壯麗的城市之一。它花了十八年的時間建成,其嚴整的規劃佈局,建築的技術、藝術水準都是當時世界上罕見的。元代統治者為了修建這座規劃龐大、輝煌宏麗的都城,調集全國各地大量優秀工匠,同時,大量西域人也為大都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才華。明、清的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造和擴建而成的。陶瓷藝術在元代也有進一步的發展,其特色是青花瓷器的製作。青花是用氧化鈷作顏料在陶胎上描繪紋樣,然後上白地藍花的透明釉加彩繪。中國青花瓷的發展,便運用唐代三彩技術並學習、改良西亞的青花技術而來,到了元代中葉臻於成熟,其工藝水準超於前代而遠銷世界各地。

自從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後,全國各地的抗元鬥爭,始終未曾止息過。漢族的反抗本已使元室統治不得安寧,而元朝皇室又經常內哄,宮廷政變、後妃之禍、權臣專政不斷出現,使國家的元氣大傷。末代皇帝元順帝的執政時間雖然不短,但他不理朝政,恣意淫逸,使元朝統治更加岌岌可危。當時正好水旱疫疾及地震山崩等災害相繼而作,民生困頓,饑荒四起,而元室卻仍然縱情揮霍、濫發錢鈔,以致「物價騰踴,價逾十倍」。老百姓終於忍無可忍,鋌而走險,由白蓮教所創立之紅巾軍大起義爆發了。白蓮教原是民間的秘密宗教團體,混合了佛教、彌勒教、明教等內容,鼓吹「明王出世」、「彌勒降生」。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和劉福通等擬於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聚眾起事,以紅巾為號,以韓為明王。因事機不密,韓山童被捕處死。同年五月,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阜陽)起事,組織紅巾軍四處攻城掠地。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迎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1367年)為小明王,立國號曰宋,建都於亳州(今安徽亳縣),旋又先後移駐安豐(今安徽壽縣西南)、汴梁(即開封)等處。從此,倒元之鬥爭愈演愈烈。

劉福通起事後,各地群雄紛紛響應,起初大多奉韓林兒為主,後來逐漸發展為割據勢力。在元末起事的群雄中,最值得注意者是平民出身的朱元璋。他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下集慶(今江蘇南京),並以此為根據地,改稱應天府。後來朱元璋先後掃平群雄,統一江南各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率兵北伐。次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至正二十八年(西元1368年)八月,明軍攻陷大都,元順帝北逃,結束了蒙元對中國的統治。以後,逃到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元朝國號,史稱北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