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2月9日星期一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第一章 鴉片戰爭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一、清朝統治的衰落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幅員遼闊的土地上,居住著五十多個民族,其中漢族約佔全國人口的90%以上,少數民族分佈在全國60%以上的地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不斷加強,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體,共同創造了祖國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鴉片戰爭前,中國是清王朝統治下的一個獨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輕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佔著主要地位。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封建社會內部孕育著的資本主義萌芽逐漸增長。絲織、棉紡織、陶瓷、冶煉、造紙等部門,出現了具有資本主義因素的手工工場。但是,在封建生產關係的桎梏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因素發展緩慢。地主階級佔有大量土地,農民則很少或完全沒有土地。如乾隆年間,直隸懷柔縣郝氏,有“膏腴萬頃”;①乾隆、嘉慶之際,大學士和珅佔地8000餘頃;道光年間,直隸總督琦善25000餘頃。至於佔地幾千、幾萬畝的地主,為數就更多了。大量土地的集中,使得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淪為佃農或流民。乾隆時,湖南巡撫楊錫紱說:“近日田之歸於富戶者,大約十之五六;舊時有田之人,今俱為佃耕之戶。”②隨著土地的集中,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愈加沉重,當時的地租率竟高達50%以上。農民日益貧困,過著牛馬奴隸的生活,因此,農民與地主之間的矛盾趨於尖銳,社會更加動盪不安。過速的人口增長,也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全國人口約為二億零五百六十萬人,1812年(嘉慶十七年)增至三億三千三百餘萬人,到1835年(道光十五年)達四億多人,人口增長速度越來越快,而耕地面積不可能成倍增長。嘉慶年間全國人均耕地二畝多,道光年間已下降到不足二畝。這也造成流民增多,加劇了社會的動盪。自18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已經走上衰敗的道路。吏治日益腐敗,大小官吏貪風熾盛,營私舞弊,賄賂公行。乾隆時攬朝政二十多年的權臣和珅,用各種手段積累的不義之財竟達四億兩之巨,相當於當時清政府八年的財政總收入。地方官吏巧取豪奪,更是無孔不入。道光時詩人張際亮在給鴻臚寺卿黃爵滋的信中,對吏治的敗壞作了生動的揭露:“為大府者,見黃金則喜;為縣令者。嚴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錢米,易金賄大府,以博其一喜。至於大饑人幾相食之後,猶藉口徵糧,借名採買。驅迫婦女逃竄山谷,數日夜不敢歸里門,歸而雞豚牛犬一空矣。歸未數日,胥差又至矣,門丁又至矣,必罄其家產而後已。”①在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下,人民生活十分悲慘。軍隊也很腐化,武備廢弛。

鴉片戰爭前,清王朝擁有22萬八旗兵和66萬綠營兵。但不論八旗還是綠營,都已腐敗不堪。軍官不理營務,剋糧冒餉,花天酒地,士兵不勤操練,許多人竟吸食鴉片,聚開賭場。京城的八旗兵,“三五成群,手提鳥籠雀架,終日閒遊,甚或相聚賭博。問其名色,則皆為巡城披甲,而實未曾當班,不過僱人頂替,點綴了事”。外省軍隊,甚至出現了騎兵沒有馬,水勇不習水,武器生鏽,砲台失修的嚴重現象;若遇檢閱操演,騎兵便臨時僱尋馬匹,水勇僱尋漁戶冒名頂替。至於沿海水師,也大都老弱無用,戰船多半是薄板舊釘釘成的,“遇擊即破”。 ②這樣腐敗的軍隊,根本沒有戰鬥力。廣大人民生活每下愈況,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自18世紀末到19 世紀初,農民的反抗鬥爭連綿不絕。 1796年爆發的白蓮教大起義,遍及鄂、川、豫、陝、甘五省,參加群眾數十萬,綿延近十年。 1813年爆發的天理會起義,波及豫、魯、冀等省。林清率領北京郊區的一支兩百人的起義隊伍,在宮內太監的協助下,一舉攻入紫禁城,在隆宗門一帶與清軍展開激戰。嘉慶皇帝驚呼這是“漢、唐、宋、元、明以來未有之禍”。 ③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敗的情景,在一些有識之士的著述中,在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都有鮮明的反映。曹雪芹在小說《紅樓夢》中通過對賈府敗落的描繪,稱之為“末世”;而龔自珍在他的文章中則叫做“衰世”。龔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號定盒,一名鞏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1829年(道光九年)中進士,官至禮部主事。他是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近代中國維新思想的先驅者。龔自珍十分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寫下了許多“譏切時政” 的詩文,對清朝封建統治的腐敗作了大膽的揭露和批判。他描寫當時的社會情況時說:“自乾隆末年以來,官吏士民,狼艱狽蹶,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問年歲!”① 他認為當時的社會已經到了“日之將夕,悲風驟至”的“衰世”,如同行將萎落的花朵。他猛烈抨擊清朝吏治的黑暗和官僚制度的敗壞,寫道: “不論鹽鐵不籌河,獨倚東南涕淚多。國賦三升民一斗,屠牛哪不勝栽禾?”②他無情揭露封建士大夫們諂媚專制帝王的醜態,指出:“官益久則氣愈媮,望愈崇則諂愈固,地益近則媚亦益工。”③他對清朝封建專制制度下所出現的死氣沉沉的政治局面表示強烈的不滿:“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④ 他針對當時的“弊政”,提出了“更法”、 “改圖”、“變功令”的主張,希望在維護封建制度的基礎上實行某些社會改革。

二、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殖民擴張正當清朝國勢日趨衰微的時候,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卻非常迅速。英國在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在歐洲的一個大國推翻封建統治。而後,資本主義勢力與封建勢力經過半個世紀的反复較量,才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和資本主義制度。 1784年瓦特發明了蒸汽機,英國出現“工業革命”,機器工業逐漸取代工場手工業,生產關係和社會結構也發生急劇變化,工業生產的發展突飛猛進。從1770年到1841年的七十年間,英國棉紡織業用棉量增加了一百倍。交通運輸業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鐵路和輪船等現代交通工具開始了普遍使用。煤、鐵等其他工業產量也迅速增加。據統計,1820年英國工業生產量佔世界工業生產總額的50%,英國貿易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8%;1839年,英國的煤產量是法國、比利時、普魯士三國總和的三倍;1840年,英國貿易占世界貿易總額的25%,生鐵產量達139萬噸。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法國於1789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1830年工業生產應用蒸汽機650台,1839年增至2450台;從1815年到1840年,棉織品產量增加了三倍;從1814年至1840年、生鐵產量由10萬噸增加到35萬噸。法國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

美國於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在反對英國殖民戰爭勝利的基礎上,在美洲建立了第一個獨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 19世紀初期,美國比英、法落後,資本主義經濟還很弱小,奴隸制度在南部還佔統治地位。 1820年,美國的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六分之五,只有六分之一的人口從事工商業和其他職業。美國起步雖較晚,但發展速度卻很快。它的農業機器生產數量迅速超過歐洲各國。至1850年,鐵路總長達15000公里,居世界第一。俄國是一個長期處於封建農奴制的國家。從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它也開始了原始資本主義積累的過程,18世紀後期出現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 19世記初開始在棉織業中使用機器生產,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直到19世紀前半期,封建經濟仍佔統治地位。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始終伴隨著暴力和掠奪。 “掠奪是一切資產階級的生存原則。”①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資產階級開始尋找新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市場,開拓更為廣闊的殖民地。 “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範圍,如果不開發新的地方並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捲入世界經濟的漩渦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發展。”②以英國為首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早就對中國及東方各國懷有野心。 16世紀末,英國殖民勢力開始侵入印度,並予1600 年建立東印度公司,以壟斷東方貿易。之後,英國又對阿富汗、波斯、緬甸、印尼等國進行侵略滲透。 1637年,英國兵艦四艘駛抵中國廣東,不顧明朝政府的禁令,竟然闖入珠江,砲擊並佔領虎門砲台。中國軍民堅決抵抗,擊退侵略軍。 1793年,英國以祝賀乾隆皇帝八十壽辰為名,派遣馬嘎爾尼率使團來華,提出開放寧波、舟山、天津等地為商埠,割讓舟山附近的島嶼與廣州附近的地方,減輕稅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絕。爾後,英國兵船多次侵擾我國東南沿海。 1825年,英國爆發了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為了擺脫危機,英國資產階級更加緊推行殖民擴張,一些侵略分子不斷公開鼓吹武裝侵略中國。 1832年,英船“阿美士德”號竄到中國沿海測量港灣航道,調查港口情況,並繪製地圖。 1836年,英國政府代表、駐華商務監督義律,揚言要用武力對付中國。法國在亞洲的侵略目標主要是越南和中國。 1640年,法國開始對華貿易活動。法國在打開商品市場的同時,特別重視利用宗教作為侵略工具。 1660年,法國成立了中國公司。隨後,不斷派遣傳教士來華。 1698年,第一隻法國商船抵達中國,其中就有一批傳教士隨船而來。法國的天主教傳教士私入中國內地者日多。 19世紀30年代,法國工業進一步發展起來,因而也加緊向外擴張勢力。美國在獨立之後就極力向海外伸展勢力。 1784年,開始與中國通商。其對華貿易的開展較其他國家雖晚,但發展很快,商船數由1789年的15艘,增至1832年的62艘。 1835 年,美國組織東印度洋艦隊,執行其對遠東的“砲艦政策”。沙皇俄國本來同中國並不接壤。 16世紀下半葉,沙俄越過歐亞交界的烏拉爾山,迅速向東擴張。 17世紀中葉,武裝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和貝加爾湖以東地區。沙俄的侵略行徑,遇到中國軍民的抵制和反擊。 1689年,中俄兩國經過平等協商,訂立了《尼布楚條約》。 1727年,中俄雙方又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這兩個條約規定了兩國東段和中段邊界。東段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肯定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中段以西起沙賓達巴哈、東至額爾古納河(這段邊界目前大部分為蒙俄邊界)為界。清代我國的西部疆界在巴爾喀什湖。自18世紀初葉起,沙俄侵略者不斷侵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我國領土,相繼吞併了西部哈薩克和北部哈薩克。與此同時,沙俄還對我國進行經濟掠奪。在鴉片戰爭前的一個較長時期內,沙俄在對華貿易方面,比其他歐洲國家處於有利的地位。

西方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瘋狂的殖民擴張,使古老的中國面臨著一場空前的挑戰和危機。

① 昭槤,《嘯亭雜錄》卷2。 ② 《陳明米貴之由疏》,《皇朝經世文編》卷39,第8頁。 ① 張際亮:《答黃樹齋鴻臚書》,《張享甫文集》卷3,第24頁。 ② 黃爵滋:《敬陳六事疏》,《黃爵滋奏疏許乃濟奏議合刊》第47—48頁。 ③ 魏源:《聖武記》卷10,第33頁。 ① 《西域置行省議》,《龔自珍全集》上冊,第106頁。 ② 《已亥雜詩》,《龔自珍全集》下冊,第521頁。 ③ 《明良論二》,《龔自珍全集》上冊,第31頁。 ④ 《己亥雜詩》,《龔自珍全集》下冊,第521頁。 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90頁。 ② 《列寧全集》第3卷,第545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