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4月26日星期日

中國斷代史系列

(只含章目)

中華遠古史 王玉哲 著

第一章 原始群居的社會生活
第二章 婦女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
第三章 父系氏族公社
第四章 唐、虞、夏與先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上)
第五章 商王朝前期的歷史——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下)
第六章 商代階級國家形成
第七章 商代後期奴隸的數量、“眾”或“眾人”的身分及商的社會屬性
第八章 商代後期的經濟發展
第九章 商代後期的社會組織與政治機構
第十章 商代的文化、科學與藝術
第十一章 先周族的來源及其社會發展
第十二章 周王朝的建立
第十三章 西周的政治及其發展
第十四章 西周的社會經濟
第十五章 西周的衰微、滅亡


殷商史 胡厚宣胡振宇 著

一、國事概要篇

第一章 商族起源
第二章 殷商世系
第三章 商都屢遷
第四章 殷商方國

二、政治制度篇

第五章 殷王制度篇
第六章 殷商史官
第七章 圖騰崇拜
第八章 奴隸遭遇

三、社會生活篇

第九章 農業生產
第十章 天文氣象
第十一章 醫藥衛生
第十二章 居住環境

四、學術文化篇

第十三章 殷商文字
第十四章 宗教思想

五、工藝美術篇

第十五章 銅陶骨玉
第十六章 蠶桑紡織


西周史 楊寬 著

第一編 西周開國史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周的起源和興起
第三章 周的開拓和克商
第四章 周朝的創建和東征的勝利
第五章 東都成周的營建和中央政權和創設

第二編 西周時代的土地制度、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

第一章 井田制的生產方式和村社組織
第二章 西周金文所見的貴族私有土地制度
第三章 論西周時代的農業生產
第四章 “籍禮”新探
第五章 西周時代的奴隸及其從事的生產
第六章 西周發達的手工業生產

第三編 西周王朝的政權機構、社會結構和重要製度

第一章 西周中央政權機構剖析
第二章 西周王朝公卿官爵制度的分析
第三章 維護貴族權勢的重要官爵世襲制
第四章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第五章 西周春秋的鄉遂制度和社會結構
第六章 西周春秋的宗法制度和貴族組織
第七章 西周王朝統治所屬少數部族的“荒服”制度
第八章 代表貴族政權等級的列鼎制度
第九章 規定貴族服飾等極的“命服”制度

第四編 西周王朝的軍政大事

第一章 論周武王克商
第二章 釋何尊銘文兼論周開國年代
第三章 西周初期東都成周的建設及其政治作用
第四章 西周王朝歷代對四方的征伐和防禦
第五章 西周春秋時代對東方和北方的開發
第六章 《穆天子傳》真實來歷的探討

第五編 西周時代的楚國和曾國

第一章 西周時代的楚國
第二章 曾國之謎解釋

第六編 西周時代的文化教育和禮制

第一章 西周時代的衣食住行
第二章 西周大學(辟雍)的特點及其起源
第三章 《周易》的“筮佔”及其哲學思想
第四章 陰陽五行家的起源
第五章 “大蒐禮”新探
第六章 “射禮”新探
第七章 “鄉飲酒禮”與“饗禮”新探
第八章 “冠禮”新探
第九章 “贄見禮”新探
第十章 “冊命禮”儀式
第十一章 出征、出獵和執駒的禮制
第十二章 重要祭禮簡釋

第七編 西周王朝的衰亡和東遷中原

第一章 西周後期王室逐步衰落
第二章 周人東遷和平王東遷


春秋史 顧德融 朱順龍 著

第一章 春秋時代開始前後的社會歷史背景
第二章 諸侯的改革與大國的爭霸
第三章 春秋時代的社會經濟
第四章 春秋時代的疆域和地方組織
第五章 春秋時代的政治制度和軍事制度
第六章 春秋時代的社會構成和階級鬥爭
第七章 春秋時代的思想、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
第八章 春秋時代的禮儀和風俗

戰國史 楊寬 著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春秋戰國間農業生產的發展
第三章 春秋戰國間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第四章 春秋戰國間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
第五章 戰國前期各諸侯國的變法改革
第六章 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及其重要製度
第七章 七強並立的形勢和戰爭規模的擴大
第八章 合縱、連橫和兼併戰爭的變化
第九章 秦的統一
第十章 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
第十一章 戰國時代科學和科學思想的發展
第十二章 戰國時代文化的發展


秦漢史 林劍鳴 著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秦王朝的建立
第三章 秦王朝的統治
第四章 農民大起義和秦王朝的滅亡
第五章 地主階級內部的場廝殺——楚漢戰爭
第六章 西漢王朝的誕生和漢初的統治
第七章 漢武帝統治時期中央集權的加強
第八章 武帝時期的民族關係
第九章 繁榮興旺的“昭宣中興”時代
第十章 西漢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十一章 西漢王朝的衰落
第十二章 “新”朝的出現和王莽改制
第十三章 綠林、赤眉起義和“新”莽的滅亡
第十四章 東漢王朝的出現
第十五章 東漢前期的政治
第十六章 東漢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十七章 東漢後期的腐敗統治
第十八章 黃巾大起義和東漢的滅亡
第十九章 秦漢時代的社會生活
第二十章 秦漢時代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


魏晉南北朝史 王仲犖 著

第一章 三國分立
第二章 封建關係的加強
第三章 西晉的暫時統一及其崩潰
第四章 十六國
第五章 東晉王朝的建立及其政治
第六章 南朝的政治與經濟
第七章 北朝的政治與經濟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邊境各族
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第十章 魏晉南北朝的哲學思想與宗教
第十一章 魏晉南北朝的經學、史學與文學藝術
第十二章 魏晉南北朝的科學技術


隋唐五代史 王仲犖 著

第一章 隋代的政治與經濟
第二章 唐王朝的建立與唐代政治
第三章 唐代的經濟
第四章 唐代的政治制度與軍事制度
第五章 唐代少數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民族關係的加強
第六章 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擴大
第七章 唐末農民大起義與唐王朝的衰亡
第八章 五代十國的政治與經濟
第九章 隋唐五代的學術與宗教
第十章 隋唐五代的文學藝術與科學技術


宋史 陳振 著

第一章 宋王朝的建立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第二章 宋初的統一戰爭和與遼及党項的關係
第三章 宋初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戶籍、賦稅和役法的改革與變化
第四章 宋初的行政制度與軍事制度
第五章 北宋中葉的改革浪潮(上):慶曆新政
第六章 北宋中葉的改革浪潮(下):王安石變法
第七章 北宋中後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八章 北宋中後期的行政制度、法制、賦稅與役法
第九章 北宋中葉思想、文化的革新
第十章 北宋末年的腐朽統治及其滅亡
第十一章 南宋與金對峙政局的形成
第十二章 南宋中期的政治、軍事形勢
第十三章 南宋晚期的腐朽統治元滅南宋
第十四章 南宋的社會經濟
第十五章 南宋的行政制度、軍事制度、法制、賦稅和役法
第十六章 南宋的學術、文化與宗教
第十七章 宋代的科學技術
第十八章 宋代的教育與科舉
第十九章 宋代的社會生活


遼金西夏史 李錫厚 白濱 著

上篇 遼金史

第一章 遼朝的建立
第二章 遼朝的興盛
第三章 遼朝衰亡與金朝建立
第四章 金滅北宋及對中原的間接統治
第五章 金朝鞏固在北方的統治
第六章 金的衰亡
第七章 遼、金的社會經濟結構
第八章 遼金的重要經濟領域
第九章 文化及社會生活

下篇 西夏史

第十章 党項的興起與夏州政權的建立
第十一章 西夏王朝的興亡
第十二章 西夏的政治制度
第十三章 西夏的經濟制度
第十四章 西夏的宗教與文化
第十五章 西夏與周邊王朝及民族的關係


元史 周良霄 顧菊英 著

第一章 蒙古族的起源
第二章 12-13世紀初蒙古諸部的社會狀況
第三章 成吉思汗一蒙古與大蒙古國的建立
第四章 蒙古國的繼續擴張與發展
第五章 元朝的建立
第六章 全國的統一
第七章 統治制度(上)
第八章 統治制度(下)
第九章 社會經濟
第十章 社會階級與結構
第十一章 中期的政治概況
第十二章 元末人民大起義
第十三章 文化
第十四章 與外國的聯繫與經濟文化交流


明史 南炳文 湯綱 著

第一章 元末農民大起義和明朝的建立
第二章 明初全國統一的完成明太祖的治國政策
第三章 從永樂到宣德治國政策的演變
第四章 明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農民反對封建統治的鬥爭
第五章 明初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經營和管理
第六章 明初的中外關係和鄭和遠航亞非各國
第七章 明中期的政治(上)
第八章 明中期的政治(中)
第九章 明中期的政治(下)
第十章 明朝中期的民族關係反對外來侵略的鬥爭
第十一章 明代中、後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十二章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第十三章 明代中、後期的階級狀況(上)
第十四章 明代中、後期的階級狀況(下)
第十五章 明朝後期的政治(上)
第十六章 明朝後期的政治(下)
第十七章 明後期中央政府與邊疆各族的關係
第十八章 滿族的興起和後金的擴展(上)
第十九章 滿族的興起和後金的擴展(下)
第二十章 明後期的中外關係
第二十一章 推翻明朝北京中央政權的農民大起義
第二十二章 南明政權及農民軍餘部的擁明抗清
第二十三章 明代的哲學、史學、地理學和宗教
第二十四章 明代的文學藝術
第二十五章 明代的科學技術
第二十六章 明代的圖書事業


清史 李治亭 著

第一編 山海關外開基立業

第一章 從傳說到歷史
第二章 女真再度復興
第三章 創建後金政權
第四章 對明廷的戰爭
第五章 後金發展受挫
第六章 皇太極改革
第七章 後金蓬勃發展
第八章 清史新紀元

第二編 入主中原

第一章 定鼎北京
第二章 削平群雄
第三章 重建新王朝
第四章 鞏固與擴大統一
第五章 清初思想與文化

第三編(上) 康熙開創盛世新局面

第一章 由亂走向大治
第二章 長城內外一家
第三章 穩步進入盛世
第四章 思想文化昌盛
第五章 康熙晚年政治
第六章 雍正承前啟後
第七章 發展邊疆大一統
第八章 嚴控意識形態

第三編(下) 盛世達到全盛

第一章 高宗的治國思想
第二章 盛世的雄姿盛容
第三章 大一統空前擴大
第四章 多民族關係的新格局
第五章 18世紀的社會生活
第六章 盛世時期的對外關係
第七章 文化教育之極隆
第八章 盛世降下帷幕

第四編 嘉慶道光中衰

第一章 仁宗施政圖新
第二章 社會危機四伏
第三章 由治入亂
第四章 道光力挽頹勢及失敗
第五章 變亂四起
第六章 嘉道之際學術新思潮

第五編(上) 鴉片戰爭與清朝命運

第一章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第二章 鴉片戰爭爆發
第三章 國家衰弱的全面暴露
第四章 太平天國與清朝對峙
第五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六章 宮廷內爭

第五編(下) 清王朝最後五十年

第一章 同治政體新變動
第二章 太平天國與捻軍最後失敗
第三章 辦洋務始末
第四章 慈禧獨操政柄
第五章 邊疆危機與對策
第六章 帝國主義列強武力侵華
第七章 救亡圖存的嘗試
第八章 晚清思想文化巨變
第九章 辛亥革命與清朝遜國

資料來源:易文網


























另附:中國國民黨黨史

節錄自:中國國民黨簡史

  引言

本黨創造民國、捍衛民國、建設民國, 黨史與國史自有其不可分性;但黨對國家,乃是以革命奮鬥作貢獻, 故敘述黨史,自應以革命事業之進展與革命精神之所在為內涵。

以往先進同志之黨史著述,有的以「組黨、宣傳、革命」分篇,有的以「與中會、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分章,有的以「創建民國、討袁護法、北伐、抗戰、反共復國」分期,自各 有其卓見。本編依據 總裁訓示之國民革命歷史任務分期,歷史之脈絡既更鮮明,革命之使命亦極肯定,當可有助於本黨同志對黨史系統之瞭解,與對本身任務之認識。

  總裁訓示革命歷史各期任務之要旨是:

第一期國民革命,為自 總理倡導革命,至辛亥革命成功。其歷史任務為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其革命本質是民權革命。

第二期國民革命,為自民國元年至民國三十四年,其歷史任務為捍衛國並達成中國之自由平等;民其革命本質是民族革命。

第三期國民革命,為自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以後之革命。其歷史任務為消衛中共,建設三民主義的新中國;其革命本質,是以民主主義中心,並使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同時開展,同時完成的總的革命。
  
當前,我們正在國民革命的第三期。

一、第一期國民革命

  本黨自 總理首倡革命以迄民國成立,乃是國民革命的第一期。

  第一期國民革命的對象,是不以平等對待國內各民族的滿清專制政府;革命的本質則是政治革命,亦即以民權為中心的革命。民權革命的成就,是推翻了君主專制,創建了中華民國,達到了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並頒行約法,成立議會政治的規模,確定了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這第一期的國民革命,起自赤手空拳,只憑 總理卓越的領導,和革命同志的理想、抱負與勇敢犧牲, 而終於「鼓動風潮,創造時勢」,達成了革命目標。

  這是本黨革命事業的創造時期,有歷史的、時代的、國內的和國際的各種因素,我們要在這裡作簡略的敘述。

(一)興中會的成立

  民國紀元前七十二年,西方的英國帝國主義,以印度為根據地,向中國傾銷害人的鴉片,被我們堅決的抵制。當時,英國看透了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竟然向中國發動了戰爭,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而且是世界上最不光彩的鴉片戰爭 。

  這場戰爭清朝打敗了,和英國簽訂了一個屈辱的「南京條約」。這個條約,是近中國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包括割地、賠款、開闢商埠,以及鴉片暢銷中國內地的權利。

  由這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開其端,西方的、北方的、東方的帝國主義者,便都挾帶著洋槍大砲,向中國來侵略。結果,滿清政府都訂下了不平等條約,各國都得到欺侮中國人、剝削中國人的權利。於是,中國變成全世界各強國的殖民地, 國父還起了個名詞叫做「次殖民地」,比殖民地還不如,比殖民地還痛苦。

  向中國侵略的帝國主義者,每一個都窮凶極惡;其中,以日本和俄國為最凶最狠最惡。我們最近九十多年,所受的最大災禍,可以說就是這兩個侵略者所造成的。

  民國紀元前十八年,也就是甲午年,這一年的夏天,日本借朝鮮問題向中國開戰,滿清政府的海軍陸軍都不堪一擊,打了一個大敗仗。結果,馬關條約斷送了臺灣、澎湖,也日本侵占了朝鮮半島。就因 為如此,幾千年的堂堂大國,竟開始被人密謀「瓜分」了!

  於是, 總理孫中山先生感於國家民族前途的危殆,就奮起領導革命,來挽救中國的命運。

  那一年的秋天,他帶著陸皓東同志遊歷北京、天津、武漢等地,觀察全盤形勢後,認定滿清已經腐敗到不可救藥,非推翻滿清不能救中國,於是轉赴國外,開展革命救國大業。

  他到了美洲檀香山,得到了他哥哥孫德彰先生的支持,聯絡當地的愛國華僑,進行組織革命黨的活動。 就在當年十月二十七日(陽曆十一月二十四日)的夜晚,一群仁人志士,組成了一個具有遠大正確目標的革命政黨「興中會」。

  我們的革命大業,從此展開;中國的命運也從這一天開始得到轉機。

(二)第一次革命起義

  總理創立興中會於檀香山之後,十二月間,就帶了鄧蔭南等幾位同志,回到香港。在香港, 總理召集陳少白、鄭士良、陸皓東等人,舉行會議,決定擴大組織展開革命行動。

  民國紀元前十七年的二月三日,興中會的總會正式成立於香港,地點在士丹頓街十三號,門口的招牌掛的是「乾亨行」。興中會這時正式發表了宣言和章程,參加的同志都作了秘密宣誓,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鑒察。」同志們並且密傳著「恢復高臺,振興中華」的口號,這口號在臺灣興中會同志當中,一直相傳,直到五十年後光復臺灣。

  總會成立之後,二月二十日舉行一次決定性的幹部會議。第一、決定首次大舉起義於廣州。第二、通過採用陸皓東同志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做為革命軍旗。起義大計決定之後, 總理就前往廣州布置。到了八月二十二日,在香港召開起義前之最後一次會議,決定利用重陽佳節,一舉占領廣州。

  九月八日,廣州城內的革命黨人,都準備好了,只等約定由香港出發的大隊同志趕到就立即發動。誰知到了九月九日的早晨,忽然接到香港方面負責同志楊衢雲打來的電報,說:「貨不能來」,須請「展期二日」。於是,在廣州的同志臨時緊急決定;把黨人立即遣散,待命再舉;同時電報楊衢雲,叫他:「貨不要來,以待後命。」但楊衢雲發了「貨不能來」的電報之後,接著卻又讓香港的黨人和武器上了船。等到 總理「貨不要來」的電報到達時,輪船已經向廣州進發了。

  就這樣,香港開來的革命黨人不但延遲了到達廣州的時間,而且滿清政府已經有了準備,當輪船一抵達廣州碼頭,就被捕走了四十多人。同時,廣州城內也展開了搜捕,陸皓東等同志也因此而被捕犧牲。第一次革命起義雖然這樣的失敗了,但是,這一轟轟烈烈的舉動,震撼了滿清政府,也開始喚醒了沉睡中的中國同胞。全世界都開始報導了「中國革命」的新聞,革命的火燃起了!革命的花朵怒放了!


(三)同盟會的結合與奮鬥

  第一次革命起義失敗,優秀的革命青年陸皓東等人為拯救中國首先流了熱血;但革命的鮮血不是白流的,它爆出了萬丈光芒,照亮了此後革命大業的前路。總理再接再厲,走遍了全球,向各地的中國人,從事喚起國魂的努力。他在美洲,喚回了各地會黨的靈魂,使他們重現「反清」的原始面目;他在倫敦,從大英博物館裡,找出了西方強國的弱點,創造了民生主義,完成了三民主義的思想體系;  

他在歐洲喚起了留學生,組織革命團體。當國內國外的中國知識青年都在他的呼喚下,有了革命的覺醒,紛紛創立革命組織的時候,一次全國革命青年大結合的形勢,業已成熟。

  民國紀元前七年七月二十日(陽曆八月二十日),各地中國青年革命團體的重要人物,聚集於日本京,以純潔無私的革命團結願望,以隆重悲壯的宣誓結盟方式,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一致推舉中山先生為總理,一致擁載 中山先生統一領導中國革命大業,一致信守「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誓言;隨後, 總理並宣佈「中華民國」國號,提出「三民主義」目標,發表「國民革命」宗旨,制頒「革命方略」以指導革命。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是我們中國革命青年的第一次大結合,由於這一結合使國民革命步入成功階梯,確定了革命之必勝必成。

  然而,革命大業雖已步入必然成功的途徑,但革命的進程卻是十分艱辛的。

  同盟會成立以後,民國成立以前的七年之中, 總理領導同志不斷的起義,各地同志自動舉義更是屢仆屢起。單以 總理直接領導指揮的大規模起義,連興中會的兩次起義在內,就有十次之多,這十次起義是:

   第一次起義 在民國前十七年九月九日,地點在廣州,革命先烈陸皓東等人犧牲了。

   第二次起義 是民國前十二年閏八月十五日,地點在惠州,因為日本的牽制而告無功。但卻犧牲了一位日本籍的革命友人山田良政。同盟會成立之後,起義更為加緊,其順序為:

  第三次起義 是民國前五年四月十一日,地點在廣東饒平縣的黃崗。

  第四次起義 是民國前五年的四月二十二日,地點是在惠州的七女湖。

  第五次起義 是民國前五年的七月二十四日,地點是在廣東欽州。

第六次起義 是民國前五年十月二十六日,地點是在廣西鎮南關。

第七次起義 是民國前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地點在廣東欽州。

  第八次起義 是民國前四年三月二十九日,地點在雲南河口。

  第九次起義  是民國前二年正月初三日,地點為廣州。


  以上每一次起義,都有許多革命志士為革命犧牲,而規模最大、犧牲最重的一次,則是第十次起義,時間是民國前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地點在廣州。因為這一役犧牲的革命烈士,都葬在黃花岡,後來就俗稱為「黃花岡之役」。

  廣州三二九之役,驚天地,泣鬼神,是第一期國民革命最悲壯的行動,總理記述這一歷史,曾說:「是役也,集各省革命黨之精英與彼虜作最後之一搏,事雖不成,而花岡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而國內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又說:「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所以,三二九之役實為革命成功的前奏。

(四)武昌起義,舉國響應

  總理為同盟會制定之「革命方略」,十分重視長江流域的活動。辛亥三二九廣州之役以後,就把革命軍事的目標重點,轉向長江流域。七月間,陳其美、宋教仁、譚人鳳等同志,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統一推動長江流域的起義計畫,並把目標集中在武漢方面。因此,譚、宋不斷的秘書奔走於滬漢之間,和漢口方面的居正、孫武等同志協籌進行。由於那時四川省已由革命黨策動爆發「保路事件」,滿清政府對武漢也加強防備。而駐紮武漢的新軍卻有不少人參加了革命黨,八月十八日,武昌的革命機關被破獲,新軍中的革命同志聽說名冊被搜去了,都顯得人人自危,乃迫不及待急謀起事。於是,就在第二天│八月十九日,也就是陽曆十月十日的夜晚,由工程營的革命同志熊秉坤、金兆龍、程定國等首先發難。革命的聖火就點燃起來了!

  工程營裡槍聲響起,第二十九標和第三十標的同志蔡濟民、吳醒漢等人就立即響應。不一刻,各地革命同志分路齊出,攻占楚望臺,奪取了軍械庫;隨即進入武昌城,圍攻總督衙門。滿清的總督瑞澂和督署的文武官僚紛紛倉皇逃走,於是武昌光復,接著又光復了漢口、漢陽。

  武漢革命軍依據 總理手訂的「革命方略」,成立軍政府並處理外交,各國的領事素來都很景仰 總理,乃一致拒絕滿清總督瑞澂的支援請求,而宣告中立。

  由於同盟會同志早已深入各省,這時相繼起義,於一個月之內光復了十五行省。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陳英士同志光復上海,蔣介石同志光復杭州,並與各省革命軍隊會師光復了南京,使革命黨有了更重要的根據地。因而,各省代表得以集會決定:在南京設立臨時政府。

  總理其時正在美洲為革命奔走籌款,聞悉武昌起義,立即轉赴歐洲展開革命外交。而國內革命發展迅速,同志們紛紛馳電促請回國主持大計,乃於十一月六日(陽曆十二月二十五日)返抵上海。國人聞 總理回國,民心大定,革命軍心尤其受到鼓舞。各省代表即在南京開會,選舉 總理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十二月十三日為陽曆的一月一日, 總理由上海到南京,就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宣布採行陽曆,以這一天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月元日,中華民國於是正式誕生。


  (五)中華民國的開國規模

  總理於就任臨時大總統時,舉行我國政治制度上有史以來首次的「元首對國民宣誓」,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他的誓詞是:「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我們中國素重信誓,而這項政治道德由開國的大總統首先提倡,實在值得大書特書。從此以後就職宣誓,就成了全國公務人員,對人民真誠負責的表示。

  宣誓之後,向全國發表宣言,列舉了行政上的五大方針,第一是求民族的統一,第二是求領土的統一,第三是求軍政的統一,第四是求內政的統一,第五是求財政的統一。在對外方面,他並且揭舉了「世界大同」的理想和意義。

  隨著展開了各項開國的建設,和繼續革命的奮鬥。大致的歸納為以下的幾項:

  第一、設立了第一個民意機關─臨時大總統就任之後,首先電請各省推舉參議員,組織臨時參議院,作為民主共和國的最高民意機關。

  第二、建立了民國政府─臨時大總統就任之後,立即以民主共和國的方式組織政府,先以「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通過於參議院,隨後根據這個法律提名各部總長,咨請參議院同意,而於三日之內完成了民國政府的組織。

  第三、制定了民主國家根本大法─參議院成立之後,臨時大總統即向參議院咨送「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草案」,經過最高民意機關一個多月的討論,於三月八日三讀通過,三月十一日由大總統頒布施行。這是我們中華民國憲政歷史上的第一部根本大法,也就是憲法的前身。

  第四、頒行了各種民主法制─總理在臨時大總統任內,為了奠定民主基礎,頒行了多項民主政治的制度和法令,例如:政府組織法、參議院法、文官考試令、政府公文程式令等等。特別是,頒行了許多徹底改革舊制度、樹立新觀念和申張基本民權、革除社會惡習的法令,例如:革除「大人」、「老爺」稱呼,實行男人剪辮、女人放足、禁絕鴉片、禁止刑訊、禁止體罰、禁止買賣人口、解放「蛋戶」、保護華僑,以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等等,都是基於民主精神的重要設施。

  第五、結束了清朝統治和數千年君主專制政體─ 總理於民國政府建立後,即派伍廷芳為民國代表,向袁世凱提出「清朝退位」的條件,一定要滿清皇帝下臺,使中華民國統一。終於,清朝的皇帝在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宣布退位。從此結束了滿清政府二百六十八年對中國的統治,也結束了中國數千年以來的君主政體。

  這些開國最重大工作都做了,中華民國已奠定其基礎, 總理實踐其誓詞,躬身引退,於民國元年四月一日親臨參議院,行解職體,宣告解職。這是多麼偉大的胸襟!

  我們中華民國的開國氣象和規模,又是多麼光輝偉大而令人嚮往!


二、第二期國民革命

  從中華民國開國,到對日抗戰勝利,這長長的三十四年,是我們國民革命的第二期。第二期國民革命的對象,是國內的軍閥,和侵略我們的帝國主義者。

  依革命對象和奮鬥步驟,第二期國民革命經歷了兩個階段。

  前一個階段從民國元年到民國十三年,是由我們的 總理孫中山先生領導,為保障民國,拯救同胞,而與北洋軍閥戰爭,並和世界列強作艱苦的抗爭。

  後一個階段從民國十四年到民國三十四年,是由繼承 總理革命大業的總裁 蔣公領導,完成了打倒軍閥,統一中國的使命;並且直接對帝國主義者展開奮戰,最後獲得了勝利,取消了列強加諸我們的不平等條約。這長長的三十四年的奮鬥,歷程十分的艱苦,成就也十分的偉大。

(一)第二期國民革命面對的情勢

  本來依照 總理所訂的「革命方略」,建立民國的工作,應按照「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的步驟,循序進行,求一治而不復亂,以措國基於永固。因此,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之初,總理就編定北伐軍為六軍,分別從湘鄂、南京、淮陽、煙台、關外山陝六個地區,向北平包圍前進;並由京津同盟會在北京地區策應,準備一舉收京,以期除惡務盡,把革命軍軍徹底完成。

  可是這時候,在革命的對方,全部武力和政治權力都交到了袁世凱的手上。而在革命黨的內部,則產生了許多歧異的意見;有的志得意滿,認為民國成立,革命成功,只等做官享福了;有的畏難苟安,見獵心喜,認為可以和平談判;有的更荒唐,喊出了「革命功成,革命黨消」,不要革命黨了!偏偏這時北方的革命失利,吳祿貞被刺於石家莊,王金銘失敗於濼州,張鍾端失敗於開封;而武漢方面的黎元洪,本來就不是革命者,此時竟表現了離心離德。於是,北伐無形受阻,「和談」則勢在必行,姑息妥協的氣氛瀰漫全黨。

  總理為了徹底推翻專制政體,奠定中華民國國基,才同意了多數同志的主張,與袁世凱作了「清帝退位、南北停戰、總統讓袁」的三項協議。

  二月十二日,清帝溥儀宣告退位, 總理隨即實踐諾言,向當時的臨時民意機構推薦袁世凱為大總統。為了保障民國,維護民權,又不得不立即跨越「軍法之治」而制頒「約法」,以使毫無民主認識之袁世凱有所遵循。並請參議院決定:袁世凱必須宣誓忠於民國,始可就任,藉以保證對民國和民權的尊重。但是,袁世凱不是不個革命者,他附和革命推倒清廷,只是為了取得大總統地位。到他的目的已達,就轉過頭來和革命為敵,並很快的背叛了中華民國。

  大家必須知道當時的形勢;在袁世凱來說,他不但掌握著滿清政府遺留下的全部完整的實力,同時取得了革命的果實,做了名正言順的大總統。在革命黨來說,一方面許多革命同志,誤以為「革命功成」,而把革命軍解散;另一方面許多革命同志,真的迷信「革命黨消」,而把革命同盟會改組成普通政黨了。這樣,袁世凱力量形成了極強,革命黨力量相對的變成了極弱,形勢如此,袁世凱乃對革命黨下手!革命事業也招致了嚴重的頓挫。

  我們的第二期國民革命,就是在這種艱難危險的局面之下展開的。


(二)國民黨與二次革命

  中華民國元年的八月二十五日,同盟會裡一些熱衷於政治活動的同志,聯絡了另外四個政團─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黨,合併改組,成了 「國民黨」。這個黨以同盟會為基礎,選舉 總理為理事長;但是 總理雖然勉強同意他們的組黨活動,實際並不贊成這種「放棄革命」的做法,所以不肯執行理事長的職權,而指定由策動組黨最力的宋教仁同志代理。

  國民黨的表面聲勢,十分浩大,當時在參議院裡,占有絕對的多數。接著,當年冬天舉行全國性的選舉,在國會裡,在各省議會裡,又都得到了大多數的席位。宋教仁同志這時發表「大政見」,鼓吹「責任內閣」,準備推行政黨政治。結果卻使「權力第一 」而毫無民主觀念的袁世凱,大為緊張,竟於民國二年三月二十日,不擇手段的把宋教仁刺殺了!

  宋教仁被刺之後,引起了公憤,袁世凱就一不做二不休,積極佈置對國民黨用兵。六月間,他下令把屬於國民黨籍的幾個省都督免了職,並且立即向南方進兵。到了七月十二日,國民黨的江西省都督李烈鈞,首舉義兵,宣佈討袁。接著,黃興響應於南京,柏文蔚響應於安徽,許崇智響應於福建,譚延闓響應於湖南,陳炯明響應於廣東,熊克武響應於重慶,劉鐵響應於鄂西,劉古香響應於柳州,陳其美和蔣公中正則響應於上海,當時雖然氣勢磅礡但兵力卻很有限,革命同志以劣勢的兵力倉促起義,面對著袁世凱早已佈下的精銳大軍,很快的,各路都遭到了失敗。這在歷史上,就稱為「二次革命」。


(三)中華革命黨討袁成功

  「二次革命」失敗了,革命的武力幾乎全部消失;這時候,剩下的虛有其表的「議會多數」,就任袁世凱宰割了!他下令解散國民黨,取消國會和各省議會當中的國民黨籍議員資格,然後全面的逮捕,盡毀國民黨的組織,使每一個國民黨員,在國內都無存身之地。

  總理檢討這次失敗的原因,認為最重要的有三方面:

第一是由於民國開國之時,同志們未能遵照 總理的意旨,按照「革命方略」進行。

第二是由於把革命黨「同盟會」改為普通政黨「國民黨」,喪失了革命精神。

第三是由於民國成立後,黨員意見分歧,不肯服從黨魁,使領導中心鬆懈,以致喪失力量。

  針對這三項缺失, 總理乃作了扭轉乾坤的決定,重組革命黨,把革命事業重新開創。國民黨的忠貞同志們,追隨 總理,秘密組黨,相約「犧牲自己之生命、自由、權利,服從 總理孫先生,再舉革命。」─這個新組成的黨,定名「中華革命黨」。

  民國三年七月八日,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於日本東京,隨即頒行「革命方略」,成立軍政府,全面展開革命行動。到了民國五年六月,袁世凱終於敗亡。

  我們應該計算一下:從民國元年八月國民黨成立,到民國二年十一月國民黨被全面摧毀,因為喪失革命精神,不到一年半就失敗了!從民國三年七月中華革命黨成立,到民國五年六月袁世凱敗亡,因為恢復了革命精神,不到兩年就勝利了!由於此一經驗教訓,可以認識革命精神的重要。


(四)革命武力與革命節操

  袁世凱敗亡之後,他的軍刀四分分裂,形成了割據地盤的軍閥。這些軍閥,互相攻戰,此仆彼起,專做禍國殃民的事。然而,此時革命的武力,仍然還沒有建立起來。

  直到民國六年, 總理領導護法運動,受國會推選為「護法軍政府大元帥」時,才到廣州得到二十營的兵力,開始編練革命軍。

  這一支軍隊, 總理交給陳炯明管領;為了使它成為革命軍, 總理特派 蔣公中正襄助陳炯明,去進行整頓,經過三年的苦心經營,擴增到十餘個旅。但是,陳炯明竟然懷著私心,破壞了革命的建軍計畫。

  民國十年, 總理受國會非常會議選舉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平定了兩廣,決定統軍北伐,肅清軍閥,拯救同胞。十一年五月,北伐大軍出師,不料在前方節節勝利的時候,陳炯明竟和北洋軍閥勾結,在後方做出了忘恩負義,謀害 總理的叛逆行為。

  民國十月年六月十六日清晨兩點鐘,陳逆炯明在廣州稱兵叛變,砲轟總統府,幸虧叛軍當中的軍官天良不泯,在叛軍出發之前一刻,潛出向 總理報告。當時 總理以正氣所在,決定坐鎮府中指揮平逆,有侍衛同志數人見叛軍來勢凶猛,合力強挽 總理出府,穿越叛軍步哨,步行到海軍司令部,和海軍司令一齊登上軍艦,召集海軍和艦長,指示討逆方略;並且令外交總長通告各國,宣布討伐叛逆。

  那時候,剛從廣東返回浙江故鄉的 蔣公中正,聽到了 總理蒙難的消息,義憤填膺,決定立即前往廣東,與 總理同生死,共患難。他把家事託付給張人傑同志,洒淚登程,逕奔粵海,於二十九日抵達 總理所駐之永豐軍艦,日夜附侍 總理策劃討逆軍事。 總理至此如得長城,乃授給他以水上指揮全權,與叛逆搏戰。結果,相持了五十多天,到了八月九日,因為得到北伐軍反攻失利的確實消息,才相偕離粵,前往上海。到達上海那一天,正值大風大雨,而到碼頭迎接接的有一萬多人,他們並且冒著風雨等候三天了,由此可見國民對於總理安危的關心。 總理乃即向國內外發表宣言,報告事變經過,並向全黨同志指示今後方針,自此,全黨全國同申義憤,一致討賊,不久便把陳逆炯明驅出了廣州。民國十二年二月, 總理重返廣州成立大元帥府,展開了更為澎湃壯闊的革命事業。

  在這一次歷史上重大的事變中,最值得我們效法的,是 總裁 蔣公當年慷慨赴難的忠義行為,這不但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高道德的表率,更是革命黨員忠勇奮鬥精神的昇華, 總理於事後告訴同志們說:「疾風然後知勁草,盤根錯節然後見利器」,真是無限感慨。 總理並為 蔣公所撰的「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作序,說「陳逆之變,介石赴難來粵,入艦日侍予側,而籌策多中,樂與予及海軍將士共死生,茲紀殆為實錄。」

  我們讀到這段歷史,覺得民族正氣充塞其間,革命感情奔騰其上,不禁興起無限景仰效法的心情。這段歷史所反映的革命情操,所放射的革命光輝,實在是古今中外青史上,最悲壯、最光榮、最感人的史頁。


(五)總理為革命事業確立基礎

  民國八、九、十年之間, 總理為革命事業重建基礎,精心設計。他在民國八年的十月十日,宣布擴大改組中華革命黨,確定「中國國民黨」的名稱。這個名稱是一個永久名稱,一直用到今天,用到永遠。這個名稱表示和民國元年的國民黨,在歷史上一貫相連,但在精神上卻是有所分別的。

  在民國十年十月十日, 總理正式以所著三書確定為「建國方略」:

第一是「孫文學說」,那是心理建設的寶典。

第二是「實業計畫」,那是物質建設的寶典。

第三是「民權初步」,那是社會建設的寶典。

他並且著手撰寫「三民主義」的正式稿本,作為國家建設的寶典:可惜,文稿還沒有全部完成,就被陳炯明判變的炮火燒毀了,這真是一件無可彌補的損失。

  民國十二年 總理再回到廣州,積極的重整黨務,重建革命武力,並重新整理三民主義,於是,他做了三項最大的、影響全國全人類千年萬世的工作:

  第一件工作就是改組中國國民黨,普建各級組織,展開宣傳訓練和民眾運動。民國十三年的一月二十日,歷史性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開幕。這次大會,確定了「徹底革命」的目標。對內要打倒軍閥。求全國之統一;對外要廢除不平等條約,求中國之獨立自立;要將三民主義實行於全國,宏揚於世界。

  第二件工作就是講演三民主義。 總理的三民主義思想,創立於興中會時期,發表於同盟會宣言,而準備在民國成立之後付之實現。但因環境因素所限,未能順利實行。而三民主義理論的本身,雖經多次演說,也曾有簡本發行,正式的完整著作卻被陳炯明燬去。因此, 總理決定以有系統的講述。向黨員們傳授。就在一全大會時期, 總理開始面對黨的重要幹部,作逐次的演講,從一月二十七日開始,每星期演講一次,連續講了一十六次,包括民族主義六講,民權主莪六講,民生主義四講,這就是今天大家所讀的三民主義。講到八月二十四日,因為北伐軍事和北上大事忙碌,民生主義並沒有講完。以後 總理北上,積勞病逝於故都,這三民主義到了民國四十二年,始由繼承革命大業的總裁 蔣公補述了「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而予以全部完成。

  第三件工作就是創立黃埔軍校,建立真正的好革命軍。 總理要建立好的革命軍,是多年以來的期望,但是以往付託非人,直到重新開府廣州,改組了中國國民黨,才排除萬難,才排除萬難,在黃埔得到一片土地,創立了黃埔軍校,選拔 蔣公中正為校長。擔任創校練軍的責任。民國十三年六月十六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福, 總理以隆重的大典制頒訓詞,囑咐 蔣校長率領革命青年,以一當百,精誠團結,完成國民革命的使命。

  總理為革命工作建立了穩固不拔的基礎,我們的國民革命事業,從此一日千里,光芒萬丈。


(六)革命大業的繼往開來

  民國十三年的九月, 總理再度督師北伐,這時北方的革命同志和傾向革命的軍人,全力推翻了北洋政府,一致電請 總理北上共商統一大計。

  總理為了和平統一中國,決定北上。十一月十三日,他離開廣州,到黃埔向 蔣校長和軍校學生再致懇切的訓示,然後經上海、日本,北上故都。因是而旅途勞頓,身體不適;但仍然在十二月三十一日抱病抵達北京。誰知道 總理長期憂國憂民,所患的竟然是嚴重的肝癌,醫藥罔效,終於在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與世長辭了!

  總理遺留下偉大的革命事業基礎,也遺留下沉重的革命擔子,這副擔子,就加在當時的蔣校長的肩上。

  遵照 總理的訓示,真正的好革命軍在 蔣校長手裡建立起來了。民國十三年的秋天,第一戰掃平了帝國主義支持的廣州商團;民國十四年的春天,第二戰擊垮了陳逆炯明的主力;民國十四年的夏天,第三戰蕩平了盤據廣州的楊希閔、劉震寰的假革命;民國十四年的秋天,第四戰徹底的消滅了陳逆炯明的全部力量。廣東省全部平定,鞏固了革命的根據地。同時廣西省的軍閥也被打倒,革命的力量乃集中到中央。於是,依照 總理所訂頒的「建國大綱」成立國民政府,建立國民革命軍。


七)誓師北伐完成統一大業

  國民革命軍編成之後,中國國民黨任命 蔣公中正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賦予「繼承 總理遺志,實行北伐,統一中國」的任務。民國十五年的七月九日,豪壯慷慨北伐誓師盛典,在廣州舉行。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印信;中央監察委員吳敬授,授予國民革命軍的軍旗,並由 總理的哲嗣孫科奉 總理遺像,授予蔣總司令。 蔣總司令隆重宣誓,矢勤矢勇繼承 總理的遺志,完成黨國的重託,並向民眾發表宣言說:「中正今茲就職,僅以三事為國人告:第一、必與帝國主義者及其工具,為不斷的決戰,絕無妥協調和的餘地。第二、必與全國軍人一致對外,共同革命,以期三民主義早實現。第三、必使我全軍與國民深相結合,以人民之軍隊,進而要求全國人民共負革命之責任。」

  全場五萬多軍民歡聲雷動,北伐大業從此展開!

  國民革命軍出發北伐的時候,只有八個軍,總兵力也只有十萬人。當時面對的軍閥武力,在一百萬人以上。幾個大軍閥是:吳佩孚的軍隊約二十五萬,孫傳芳的軍隊約二十萬,張作霖的軍隊約五十萬;另外還有各地大小軍閥,各擁兵三數萬不等。國民革命軍勇猛精進,次第掃蕩,先打倒在武漢的吳佩孚,再打倒在南京的孫傳芳,然後驅逐了擅行號令全國的張作霖,不到兩年,就統一了全國。


(八)抵禦外侮與復興民族

  國民革命達成了全國統一之後,便即遵照 總理的遺教,展開了國家建設。

  民國十七年十月,北伐軍事結束,軍政時期告終,中國國民黨依據「建國大綱」的建國程序,頒布「訓政綱領」,進入訓政時期;同時改組國民政府,選舉 蔣公中正為國民政府主席,領導建設工作。

  民國二十年五月,國民政府 蔣主席秉承 總理遺志,召開國民會議於南京,制定了「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作為我國頒布憲法前的根本大法。於是,全國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都次第蓬勃展開。

  正當我國勢蒸蒸日上之際,處心積慮侵略我國的日本,深恐中國強盛起來,就故意製造事端,突然掀起「九一八事變」;而國際共產黨陰謀策動他的「中國支部」中共,竟趁國難當頭,擴大叛亂,形成心腹的大患。我們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國家民族真是危險萬分。幸賴領袖 蔣公,安內攘外,領導有方,使我們在驚濤駭浪之中,正確的走向民族復興的大道。

  我們一方面積極的為抵禦外侮作準備,一方面為徹底消滅赤禍安定民生而奮鬥。經過五年的努力,北方拒斥日寇於長城一線,南方則造成了對中共五次圍剿的勝利。到了民國二十五年的五月五日,政府正式公布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並且決定在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召開國民大會,把國家建設推向憲政時期。這是 總理「建國大綱」所懸的目標,也是 蔣公領導建國工作的鵠的。

  這時,我們政府在嚴重的內憂外患交相煎迫下,勵精圖治、整軍經武;全國同胞更在「新生活運動」的實踐之中,培養出高度的自尊與自信。民國二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 蔣公五十華誕的時候,全國國民為敬愛 領袖而熱烈展開了獻機祝壽運動,使我們中國成為具有現代國防空軍的國家。這種偉大的民族感情,對於國際的侵略者,是一種震驚,他們看到全中國激昂的民心,看到中國人崇敬領袖的志節,也看到中國在 蔣公領導下進步驚人;尤其是日本軍閥認為不在這個時候對中國下手,就永遠不會有機會了!於是,不顧一切,在民國二十六年的七月七日,發動了全面進攻中國的戰爭,那就是「盧溝橋事變」。


(九)八年抗戰獲得最後勝利

  日本軍閥這一次發動的侵略戰爭,是以「滅亡中國」為其唯一的目的,因此,大批日軍源源的開到中國,接著又在海上挑起大規模的戰爭。他們誇稱:要「三月亡華」。

  從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起,我們一直忍辱負重,埋頭建設,作雪恥復仇的準備。我們當時的原則是:「和平未至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這原則是最高領袖 蔣公的名言。他並且說:「最後關頭一到,只有地無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拼我們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的生存,到了這時候,決不容中途妥協,唯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以贏取最後的勝利。」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時候, 蔣公正在盧山,對全國高級文武官員和高中以上校長進行「明恥教戰」的訓練,他面對這些重要幹部,並且邀集各黨各派領袖,發表談話,沉重而堅決的告訴大家:「現在就是最後關頭。」「這不僅是中國的存亡問題,而且也將是世界人類禍福之所繫。」他這一莊嚴果決的宣告,帶領我全國軍民進入了歷史上最神聖最偉大最悲壯的革命戰鬥旅程。

  從此,全中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都在最高領袖 蔣公的領導之下,英勇赴敵,浴血作戰,直到最後勝利。

  我國的對日抗戰,進行了八年。頭四年,我們獨力艱苦的抵抗侵略;其時,國際瀰漫著對侵略者的姑息,終於使德、意、日結為「軸心」,釀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四年,我們站在同盟國的一邊擔任亞洲戰場的主力,為全世界人類的自由安全,負起了重大的責任。

  在這神聖的八年抗戰中,我們要特別指出一個重大的歷史關鍵,那就是中國國民黨重新確定領袖制度,選舉 蔣公中正為全黨總裁,執行黨章中「總理」一章的職權。從此,統一意志集中力量,而順利達成了第二期國民革命任務。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頑強的日寇向我們投降,我們的抗戰獲得了最後勝利。


(十)不平等條約的廢除

  不平等條約,是侵略者加予我們中國人的枷鎖,也是滿清和北洋軍閥替中國人留下的恥辱。「廢除不平等條約」,是我們第二期國民革命的基本目標, 總理在世的時候,曾為此而奮鬥不歇; 總理逝世的時候,更諄諄的以此囑告國人;繼承 總理領導全民奮鬥的 蔣總裁,終於達成了這個革命目標。

  不平等條約壓迫中國人,已逾百年之久;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努力,也進行了數十年。我們北伐時期,宣示和帝國主義作不斷的決戰,就是為了廢除不平等條約。民國十六年,我們收回了漢口和九江的英租界;民國十九年墨西哥首先自動的放棄了「領事裁判權」;但是,由於日本侵略,使這項奮鬥又遭受到嚴重阻礙,我們的革命也更形艱苦。

  抗戰是一篇血的史詩,我們全民英勇的浴血抗戰,使西方強國,知道中華民族是不可輕侮的。到了太平洋戰爭發生,他們必須依賴我們並肩作戰時,更發現,中國是應受到尊敬的!於是,在民國三十一年的雙十節,民主自由的盟邦美國和英國,同時自動的宣佈取消一切在華特權,願意和我們重新締結新的平等互惠條約。隨著,全世界曾經享受在華特權的國家,都自動的取消了在華特權,簽定了平等新約。我們國民革命「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奮鬥,至此完全勝利成功。

  最高領袖 蔣總裁,在民國三十一年雙十節的下午四點鐘,親自向全國宣佈了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喜訊。

  「求中國之自由平等」我們已得到實現,乃進一步依據 總理民族主義「濟弱扶傾」的遺教,負起「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正義責任。 總裁在開羅會議中,具體的宣示支持亞洲各民族戰後獨立的主張,今天,「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已經成為事實,這乃是國民革命對世界人類的貢獻。


三、第三期國民革命

  對日抗戰勝利以後,是我們國民革命的第三期。

  第三期國民革命的對象,是國際共產黨為赤化中國而豢養支持的中國共產黨。

  第三期國民革命的本質,是人民生活方式和中華倫理文化的保衛戰,是三民主義實行於全國,弘揚於世界的思想戰。

  這一期的革命奮鬥,任務更為艱鉅,經歷更為艱苦,我們要對人類世界所作的貢獻,也更為偉大。

  現在我們正在這個偉大的革命奮鬥時期當中。


(一)光復臺灣

  中華民國前十八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滿清政府打敗了,把我們的領土─臺灣割讓給日本。我們的 總理孫先生,病心國土的淪喪,關念民族的苦難,乃以「恢復高臺,振興中華」為己任,創立了革命的組織─興中會,糾合仁人志志,展開國民革命運動。

  經過了半個世紀的奮鬥,從推翻腐敗的滿清,削平禍國的軍閥,到全民浴血苦戰而打敗強暴的日本,
我們才把臺灣收復,使受盡外人奴役苦難的同胞重溫祖國的親情。 

  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是臺灣正式光復的歷史性日子,是苦難親人帶著滿腔熱情和滿眶熱淚返本歸宗的日子,也是中國人骨肉團圓揚眉吐氣的日子,更是歷經苦難的臺灣同胞,世世代代歡樂幸福的開始。中華民族,也自此進入了一個新的充滿憂患與希望的里程。

(二)實行憲政

  國民革命,是為了建設一個富強康樂的三民主義新中國。實行憲政就是我們達成建國目標的一個最重要的革命步驟。

  我們曾經在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五日,公布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並且已經確定在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召開國民大會,實行憲政。但是,那年七月就發生了盧溝橋事變,我們的行憲建國大業,被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砲火阻撓了。

  抗戰勝利,軍事結束,中國國民黨為貫徹「還政於民」的初衷,決定以制定憲法作為第一件大事。於是,在大戰之後,千頭萬緒之中,首先排除一切的困難和阻撓,於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召開了制憲國民大會。

  國民大會制定了「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章第一條就明白指出:「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

  這是國民革命先烈之血所寫下的建國目標。是 總理崇高的理想,是總裁偉大的功業,是全中國國民幸福的實現和保證。因此,在憲法的前言中,作了如下的莊嚴的宣布:

  「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託,依據 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的遺教,為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制定本憲法,頒行全國,永矢咸遵。」

  民國三十六年的元旦,憲法正式公布;並且確定,以當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為憲法實行日期。全國國民,為此而歡欣鼓舞,無限興奮。

  憲政開始,我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大會,於三十七年三月集會於南京,依據憲法選舉第一任總統, 總裁受到全民擁戴而當選。

  五月二十日, 總統正式就任,中國的革命建國進入了憲政時期。


(三)新的國難來臨

  正當我國革命進入憲政時期,朝著憲法所定的目標--建設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義共和國」的理想,向前邁進的時候,卻遭逢又一次嚴重的國難!

  這一次國難,比革命以來的歷史國難都更嚴重,它自許多方面向我們夾攻。

  我們的革命,曾經克服過許多次內憂外患,按照革命的歷史經驗,任何打擊都不能動搖我們的!然而,可怕的則是革命性陣營的動搖。對於這一次新國難來臨,我們必須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態度,來體認它。新國難的因素,有內在的,有外來的。

  以客觀的態度來追溯新國難的原因,首先須知道,我們本身在那個時候,具有嚴重的「內傷」。這內傷就是:經過八年的全面對日苦戰,元氣幾乎喪盡了,當勝利一旦到來,人心立即鬆懈,此時最容易滋長的心理便是「苟安」,最容易接受的宣傳便是「和平」;為了獲得和平苟安,對於問題的真假和任何危險都不加以太多的考慮。

  其次是大戰之後,經濟、社會以及教育各方面,都是需要時間來休養生息,以恢復元氣。尤其是經濟遭受大破壞之後,所帶來的必然是道德沉淪,更需長期的從「衣食足、倉廩實」的努力上,去加以重整。然而,由於外來因素,使我們失去了這個機會。這一點影響非常重大,也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今天我們檢討既往,是應該特別記取這教訓的。

  造成「新國難」外來的因素,直接的是:蘇俄和中共相互勾結,裡應外合,摧殘我們中國。間接的是:「雅爾達秘約」鑄成了大錯;馬歇爾的調停,又中了共黨圈套。

  我們現在都已經知道:中共原是蘇俄侵略中國的工具,最初是「第三國際中國支部」;其後滲入本黨企圖篡奪,為本黨發現而予以清除;後來又在各地進行武裝叛亂,被我們五次圍剿,已經近於消滅。但是,抗戰一起,他們的殘餘份子,利用了這個時機,藉「共赴國難」的口號,表示輸誠服從蔣委員長,服膺三民主義,願在最高領袖領導之下對日作戰,而得到了我們的寬恕,准許他們自新。然而,整個八年抗戰,他們並不抗日,卻專門暗算國軍,發展地盤。到了抗戰勝利,又得到蘇俄的直接援助,劫奪了東北日軍一百萬人的全部武器,乃趁著大戰之後國力疲敝的時刻,瘋狂的進行叛亂。

  在抗戰勝利初期,我們有足夠力量去消滅中共;偏偏在這個時劇,蘇俄依據「雅爾達秘約」掩護中共於外,美國又派馬歇爾來到中國再三要求政府「停止作戰」於內。迫著我們和中共「談談打打、打打談談」。而此時,中共直接得到積極的補充加強,判亂的力量和規模就更大更凶了。

  這仍然不是我們的致命傷,只要全國團結在 領袖的領導下,仍然可以戡平禍亂的。然而,中共也知道這一點,他們就惡毒的,從國內到國際,展開了對我們 領袖的攻擊。

  我們的 領袖,如日月的光明,任何外來的誣衊,都對他無損。可是,我們革命陣營本身,卻出了一些不肖分子,竟然喪失鬥志,如同附魔中毒似的,跟著敵人的調子,要求 領袖下野,而與中共進行和談。 領袖對於個人的進退本不縈懷,就在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宣布引退。

  這是一個全中國人痛苦的日子,我們失去了領導中心,士氣、民心、政治、社會,都立即受到震盪,不一年,竟失去了整個的大陸國土。


(四)革命陣容的重整

  大陸淪陷之後,一般人心渙散,士氣不振,幸賴 領袖的遠見,經營臺灣為反攻復國的基地;更賴 領袖的威望,造成了金門、登步兩次軍事大捷,臺灣基地乃獲穩固。

  這時,正如 領袖所說:「在一個艱難困苦的時期,喪心者投降,無恥者叛黨,灰心者逃避,煩悶者怨懟!」只有忠貞的革命同志,追隨著革命的 領袖,作重振革命精神的努力。這情景,和民國二年, 總理重振革命精神的歷史,是多麼的相似啊!

  大陸淪陷於鐵幕以後,在中共專制殘暴的壓迫下,同胞們病苦待救;倖脫虎口的人,更感於國家不能失去 蔣公的領導,大家一致渴望領袖復出,來拯救國家民族。民國三十九年三月一日,領袖終於俯順全民的請求,在復興基地復任總統職務。

  蔣公復職以後,在復興基地重整革命陣營,實行生聚教訓,先做了幾件大事:

第一、改造中國國民黨。

  民國三十九年八月五日,在 總裁親自主持之下,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成立,辦理黨員歸隊,嚴整黨的紀律,加強黨的組織。到民國四十一年十月,黨的改造完全成功,重新振作起高昂的革命精神。

第二、整編國民革命軍。

  民國三十九年, 蔣公指示進行了國軍的整編,並重建軍中政治工作組織;同時,建立了良好的兵役制度,使國軍常保堅強精銳。從此,有了六十萬常備大軍,和生生不已的後備力量,作為保衛基地、反共復國的武力基礎。

第三、建設臺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

  蔣公指示:「我們不怕不能光復大陸,掃除匪偽的極權暴力;我們只怕不能腳踏實地,在臺灣樹立收復大陸以後建國的模範省。」因此,建設臺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即成了我們的建設方針。在這個方針之下,首先做了兩件基本工作:

  其一是實行土地改革自「三七五減租」進而實行「耕者有其田」,復興了臺灣農村,鞏固了基地的社會。

  其二是實行地方自治自民選議員,進而實行民選縣市鄉鎮長,使民權伸張,基層獲得鞏固。

  這些,都是為光復大陸重建中華創造模範。此後,我們不斷的推進各種建設,遂使臺灣家給戶足,安定繁榮,成了民族復興的基地。


(五)生聚教訓的成就

  我們在臺、澎、金、馬這個復興基地上,從事生聚教訓,準備反共復國,在全體軍民努力之下,歷盡艱苦,克服萬難,從近乎一片廢墟的景象,建築起一座均富安和樂利的三民主義樂園。我們所經歷的道路是:

  第一、政治方面自從 蔣公於民國三十九年三月一日復行 總統職權,國家領導中心重新鞏固之後,依據三民主義的建設方針,逐步在臺灣實施地方自治,強化「國家之礎石」;並親切聯繫全球的僑胞,使海內外達成了堅強而和諧的民族團結。隨後,依憲法召開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及確定由立、監兩院委員繼續執行職權,而維護民主憲政的正常運行;更於六十一年六月訂頒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補選辦法,同年十二月選舉國大代表、立法委員,六十二年二月,選舉監察委員,使民主憲政得以因應各種情勢而繼續而前發展。

  第二、軍事方面自從民國三十九年整軍完成,我們實已成為自由世界反共的前衛,民國四十七年的一場臺海戰役,不僅鞏固了臺灣海峽的海防,並且使共黨從此不能在海上越出一步,這對於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局勢,具有極大的影響。同時,共黨集團內部也自此發生巨大變化,共黨之循環鬥爭,中共、蘇件之分裂對立,均自此而加劇。近年我們的國防軍事,致力於科技的提高與武器的自力發展,成效卓著,被國際視為軍事強國。

  第三、教育方面我們復興基地上的教育發展,不僅迅速的普及,而且也迅速的升高,自民國五十七年起,國民教育已從六年延長為九年,現在正計畫以職業教育為主再作延長,已列入本黨十二全大會政綱之內。同時,我們已使高等教育變成了多數人都能接受的教育,這不但促成了各種建設的突飛猛進,更提高了我們的國民素質與國家地位。

  第四、經濟方面從民國四十二年開始實施第一次四年經濟計畫我們很快的脫離了外援的依賴,很快的突破了農業經濟的局限,限快的把國民經濟發展起來;到了民國六十一年,我們進一步展開了大魄力的十項建設,此十項建設自民國六十五年起,次第完成;從民國六十六年起,接著繼續展開了十二項建設;現在,又展開了十四項建設,此計劃之完成,即可使我們正式步入開發國家的行列。而且我們所從事的建設,乃是物質建設和精神建設並重,其對國民之實質福祉,更必勝於一般的開發國家,此即民生主義經濟之特色。

  第五、社會方面政治、軍事、教育、經濟各方面的進步,都一定帶動社會的變化;我們各種建設進步迅速,因而社會的變化也非常顯著,我們十分重視「弊隨利生」的情況,所以在社會建設方面著重自根本做起的倫理建設。在我們倫理建設的努力之下,國民對於民族文化的體認已普遍加深,社會上教忠勵孝講信修睦的精神,將可使致富圖強與安和樂利的理想,得以兼顧而實現。

  以上各方面的建設,乃是根據 總裁「建設三民主義模範省以作重建大陸的藍本」的方針,本於三民主義「倫理、民主、科學」兼顧並進的原則,而遂步推進的,於今可謂生聚教訓有成,只待機運到來,作光復大陸使全中國長治久安的最後努力。


  四、革命聖火的傳承與開展

(一)承先繼往的忠忱

  民國六十四年的四月五日,是吾黨、吾國、吾民的最為沉病的日子,這一天的深夜,在一片晴朗的景象中,忽然天色陡變,雷雨交加,隨之而傳出了驚天動地震撼人心的不幸消息,我中華民族救星、世界偉人、本黨總裁 蔣公,於是晚十一時五十分突以心疾崩逝,全黨全民立即陷入極度的哀慟情緒中。是時正逢中南半島局勢逆轉,亞洲幾致全面動搖,益使舉世為驟失反共導師而無限震悼。

  蔣公遺囑期望全黨同志與全國同胞,努力完成當前國民革命四大任務,即:「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並且告誡大家:「絕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懷憂喪志。:::願愈堅此百忍,奮勵自強,非達成國民革命之責任,絕不中止!」大家深體 蔣公之遺意,化沉默為壯志,化悲痛為力量,一致奮起,誓遵遺囑,向四大任務努力邁進。

  四月二十八日,本黨十屆中央委員會舉行臨時全體會議,為繼承總裁遺志,而作了如下決議:

  第一、敬謹接受 總裁遺囑,全力遵行。
  第二、建議保留黨章中「總裁」專章,藉申哀敬,並為全黨永久之紀念。
  第三、依黨的歷史往例,中央委員會設主席一人,並為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綜攬全般黨務。

  全國同時代表全黨一致的願望,推請蔣經國先生為中央委員會主席,賦予領導全黨、繼承 總裁遺志、完成革命大業的歷史使命。

  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本黨在復興基地舉行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追認十屆臨時中央全會以上的決議,並修改黨章,將總裁四項遺志訂入黨章「總綱」之中,切實奉行:同時於保留「總裁」專章以作永久紀念之後,增訂「主席」一章,選舉主席,蔣經國先生受全黨擁戴而當選。從此,我全黨同志,均以繼承 總理與 總裁志烈之感情,相隨蔣主席經國,作同心同德的奮鬥。

(二)啟後開來的新運

  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本黨中央常務委員嚴家淦先生,以現任總統盱衡革命全局,深感愈接近最後成功,困難愈多,衝擊愈大,非有堅忍弘毅與睿智如蔣主席之領導,實不足以克服重重險阻,達成反共復國之艱鉅任務,因而向中央至誠建議,請向即將舉行之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次全體會議提案,提名蔣經國先生為下屆總統候選人,以副全黨全國之期望。

  本案經中央常務委員會與中央評議委員主席團,於六十七年一月七日召開會議,一致決議向十一屆二中全會提案;二月十四日,本黨舉行十一屆二中全會,通過提名蔣主席經國為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本黨候選人;三月二十一日,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六次會議舉行總統選舉,蔣經國先生以一一八四票之絕大多數當選。

  六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為我中華民國進入新紀元的開始,蔣總統經國先生宣誓就任,向全致詞指出:「在國民革命脈一貫的今天,我們又面臨了新的時代和環境的嚴格考驗,面臨了榮或辱、自由或役的強烈戰爭。」現在的時代,不是個人主義的時代,而是要人人貢獻智慧能力、人人同享幸福成果的時代:「今天我們復國建國共同的行動方向,就是要充實國家力量、增進國民生活、擴大憲政功能、確立廉能政治,以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

  蔣總統就職以後,正如以上所說,我們遭受了許多嚴酷無情的考驗,都由全民人人貢獻智慧能力,而一一予以克服;民國七十三年,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再選舉蔣經國先生連任總統,國家力量與國民生活固獲不斷增進,而擴大憲政功能的努力更是勇往直前,尤其是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宣布解除戒嚴,及解除外匯管制,並於十一月開放民眾前往大陸探親,此種大無畏與大魄力的作為,贏得了舉世的欽敬。

(三)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使命

  六十年代,我們所受最大的衝擊,在政治上是國際姑息氣氛瀰漫,竟致友邦背信毀約,與虎謀皮;在經濟上是一再爆發能源危機,導致全球性的經濟萎縮。但我們對此等衝擊,都以「民族定力」與「自立自強」精神,予以突破,政治上愈挫愈奮,經濟上愈戰愈強。這正如蔣主席經國先生六十九年四月四日「回顧苦難而充滿希望的五年」專文中所指出的:「當世界經濟接連爆發危機的時候,由於我們一齊致力於國家基本建設,不但阻止了不景氣的趨勢,還保持著經濟的繼續成長;當美國背信毀約承認共匪的時候,大家固然恥痛切心,但一樣無畏無懼,團結奮起。因此,本來低估我們的國際人士,懷疑中華民國何以能夠愈挫愈奮﹖我們的答覆是:這應該歸功於磅礡的『民族定力』!」

  自從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美國卡特政府背信毀約與中共建交,中共的統戰花招,隨即層出不窮的施展出來。但是,安危與禍福的基礎,並不是建立在表面形勢上,而是建立在本身的是非善惡上。當美國中共建交使中共不得不稍微開啟鐵幕之後,所有暴政的真象既為外人所見,我們實行三民主義福國利民的事實也逐漸為大陸同胞所聞。如今,國際姑息氣氛,自然因為對中共殘暴與落伍懷著失望,而日趨暗淡;大陸上的同胞,則由「經濟學臺灣」、「政治學臺北」,進而「要三民主義,不要共產主義」!

  民國七十年三月二十九日,本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臺北近郊陽明山中山樓揭幕。蔣主席致詞勗勉全黨同志,堅苦卓絕,繼往開來,集合全民智慧力量,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目標。大會一致選舉經國先生繼續擔任本黨主席,並通過「貫徹復興基地民生主義社會經濟建設」、「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要案,於四月五日發表大會宣言後,圓滿閉幕。

  民國七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蔣主席經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以高票選舉為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翌日,復選舉臺灣省主席李登輝先生為副總統。總統、副總統於五月二十日就職,旋提名俞國華為行政院長。蔣總統於就職致詞時,強調今後施政當本「國家利益第一,民眾福祉為先」的一貫方針,為民主法治而奮鬥。俞國華院長則以推動十四項建設為中心任務,期使中華民國逐步進入已開發國家之林。

  民國七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本黨召開第十二屆三中全會,蔣主席親自主持。他要求黨務革新,並以黨務革新帶動政治革新,以開創國家民族的新局面。六月二十四日復鄭重宣布:在國家力求革新進步的道路上,我們維護國家安全的決心不變,我們推動民主憲政的決心不變,我們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信心也不變。

  民國七十六年六月以後,蔣主席展開大幅度的政治改革。七月一日,明令公布「動員勘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十五日,宣布臺灣地區解除戒嚴。同日,蔣主席在中央常會中特別就此事發表談話,說明本黨的基本立場:「唯有恪遵憲法,反對共產主義與反對國土分裂,我們才能達成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目標;也唯有讓中國統一在民主政治制度之下,世界和平才有希望。」

  其他改革,如屠宰稅的廢步、田賦的取消、大陸探親的開放、充實中央民意機構的策劃、開放新辦報紙登記與組織政黨等,都是大開大闔的作為,贏得舉世一致的讚譽。蔣主席同時也要求本黨同志要對歷史負責,對民眾交代。他說:「本黨是執政黨,一切作為,要向全民負責,要為國家的治亂負責,也就是要對歷史負責。凡已決定要做的,以及肯定對國家民眾有益而應做的,必須全力貫徹執行,以求對民眾有所交代。」


五、現階段的任務與方向

  (一)李主席登輝先生接下了重擔

  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十三日,蔣主席經國先生不幸病逝於臺北。同日,副總統李登輝先生依憲法規定繼任總統。一月二十七日,本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議決議由李先生代理主席職務。同年七月七日,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臺北林山中正體育館舉行開會典禮,次日上午在陽明山中山樓召開第一次大會,正式推舉李先生為中國國民黨主席,擔負起領導全黨開創新局的重責大任。李主席隨後發表當選談話指出:

「中國國民黨是一個有主義、有理想、有原則、有光榮歷史和長期執政經驗的政黨。九十多年來,肩負了建立和保衛中華民國的重責大任。又在復興基地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曾有的富足和繁榮,證明本黨所奉行的三民主義,確實是救中國的唯一道路。今後本黨唯有更徹底的實行三民主義,才能為國家開拓更光明的前途。」

  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本黨歷史上是一次承先啟後的大會,除了鞏固本黨的領導中心外,大會還通過了「弘揚三民主義思想案--邁向民主、均富、統一的新中國」、「中國國民黨政綱案」、「中國國民黨現階段黨務革新綱領案」、「中國國民黨黨章修訂案」及「中國國民黨現階段大陸政策案」等五大中心議題,充分顯示出前瞻性、進步性的精神。大會在十三日發表標題為「中國問題的真解決」的宣言之後閉幕,宣言中明確指出:「民主、均富、統一」是本黨開拓新中國前途的總目標,而這目標的達成也就是「中國問題的真解決」。

  民國七十九年二月十一日,本黨舉行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通過提名李主席登輝先生與李元簇先生為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副總統本黨候選人。三月二十日,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八次會議舉行總統選舉,李登輝先生以高票當選,次日,李元簇先生當選副總統。五月二十日,李主席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他在致詞時,以「開創中華民族的新時代」與國人相期許。並宣示將於最短期間,依法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革新憲政體制,確立政黨政治,促進中國的統一與富強,為中華民族開創一個更恢宏璀璨的新時代,使全世界所有的中國人活得有意義,有尊嚴!

(二)推動憲政改革

  中華民國憲法依據本黨總理孫先生五權分立的原則而制定,「明權能之分,合中外之長」,有其不可磨滅的優點,亦為中華民國立國法統的根源。但是隨著時代潮流以及國內外政經情勢的改變,民眾和社會更有了新的需要,因此憲政改革,乃成為必不可緩之事。然而,憲政改革並非改弦更張,置立國精神、法統尊嚴及多年累積之行憲經驗於不顧,而是依據當前環境的需要,作必要且具前瞻性的修訂。其積極意義,在使憲法精神與日俱新、與時俱進,不僅在法理上更合於國情,而且規範更完備,制度更適切,運用更靈活,俾能充分發揮其根本大法的功能,為我國民主政治奠立長治久安的宏規。

  本黨為執政黨,負有建立健全民主政治的使命,對於憲法的修訂,應負主導責任。本黨為使憲政改革循序漸進,且避免對社會產生重大的衝擊,在修憲的程序上,採取「一機關兩階段」的修憲方式,亦即先由第一屆國民大會進行第一階段的程序修憲,為受現實環境影響,長期無法進行的中央民意代表改選確立法源基礎,再由新選出的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進行第二階段的實質修憲。

  民國八十年四月,第一屆國民大會召開第二次臨時會議,三讀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共十條,重點在調整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產生的類別與比例:其中以自由地區為主體,比例最高,僑居國外國民之代表仍予維持,名額減低;大陸地區則例入全國不分區名額中,藉以表明中央民意代表的全國性意義。會議同時三讀通過「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四月三十日,李總統登輝先生正式宣告:「動員戡亂時期於民國八十年五月一日零時終止」,從此由於國家處於非常時期,實施了四十餘年的動員戡亂體制,正式走入歷史。

  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之選舉於八十年十二月舉行,翌年三月二十日第二屆國民大會臨時開幕,展開第二階段的條憲工作。為了使此項工作順利進行,本黨中央先於民國八十年八月,成立「修憲策劃小組」,針對憲改相關議題進行廣泛的諮詢與深入的研究,期能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形成黨的修憲方案,提出國民大會作為抉擇的參考。第二階段的憲政改革重點在因應國家新的政經情勢,充實民主憲政的基礎,共增修憲法條文八條,調整國民大會的職權範圍;增訂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審理政黨之解散事項;改變監察委員的產生方式;並賦予地方自治及省市長由人民直接選舉的法源依據。

  本黨推動憲政改革,就是誠心誠意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具體表現。面對若干反對勢力的無理訴求,改革的道路顯得十分崎嶇而艱辛,但本黨必能按照預定步驟,踏實進行,期在必成。確信絕大多數民眾對本黨主張都會贊同並支持。


(三)主導國家統一

  實現國家的統一與富強,為本黨一貫努力的目標。由於中共竊據大陸僭立共黨政權,才造成臺海兩岸長期分裂的局面。事實上,本黨在臺灣號召反共復國,就是要使中國人能夠在自由民主統一的制度下,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近十數年來,國際情勢與大陸情況都有很大的改變,本黨促進國家統一的努力也加快了腳步。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蔣故主席經國先生對本黨十一屆四中全會致詞時,即曾宣布:「中國必須統一,中國必須富強,中國人必須能過免於恐怖和不虞匱乏的日子,是每個中國人的共同願望。」

  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是本黨的決策。這一決策的依據,是三民主義在中華民國復興基地臺灣建設成功的啟示,與共產主義為害中國,並已為多數國家所唾棄的事實。蔣故主席經國先生在「中國之統一與世界和平」專文中,曾提出一個極富啟示性的問題:「試想,如果把我們臺灣復興基地的經驗和成就,按照人口、土地資源的比例去推算,一個民主、自由、統一的三民主義新中國,將使中國人民獲得怎樣的福祉﹖又將對全世界提供怎樣的積極性貢獻﹖」

  李主席登輝先生於就任八任總統的講話中,提示所有的中國人,應共謀以和平與民主的方式,達成國家統一的共同目標。民國七十九年十月,他更進一步以具體行動,在總統府內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邀集各界具有代表性的人士,集思廣益,共同策進未來中國統一的大業。本黨所追求的統一,是光榮的統一,也是以增進全體中國人永久福祉為前提的統一;這一光榮卻也異常艱鉅的任務,必須在本黨主導下始能順利的達成。

  民國八十年三月,李主席以總統身分核定了國家統一委員會經慎思熟慮並參證多方面因素而擬訂的「國家統一綱領」,使統一大業的進行,有了確切的依據。「綱領」明定統一的目標,為「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其進程則依近程的交流互惠、中程的互信合作與遠程的協商統一,分階段逐步推動;兩岸商談的原則是:理性、和平、對等與互惠。此一「綱領」的制定,本於兼顧理想與現實的態度,以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考量,並以全體同胞的永久福祉為依歸,大公無私,情理兼顧,應為世界各地的中國人所接受、所認同,並共同努力期其早日實現。

  然而,國家統一的道路上仍有不少阻礙,一是中共的堅持「一國兩制」,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為對等商談的對象;一為日趨囂張的臺獨言論與行動,對國家統一工作構成破壞與威脅。處此困難境地,本黨的責任更是無比的重大;未來的國家前途,實取決於本黨力量之盛衰,而本黨力量之盛衰,又繫於黨是否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革新、進步。


(四)厲行黨務革新

  本黨自建黨以來,一直是個善於掌握時代和適應潮流的黨;從不忽略與漠視環境和時勢的變化,而能作適時適度的因應。能守經更能達變,乃是本黨歷史上的特色。

  民國七十五年三月,蔣故主席經國先生曾對出列席十二屆三中全會的同志們,講述過民國建國以來本黨奮鬥的艱苦歷程,用以勗勉大家要強化黨的功能,邁向勝利的新里程。他要求中央常務委員會「實實在在做好黨的工作」,「以黨的革新帶動行政革新」,「以行政革新帶動全面革新」,希望做到:「使我們的黨更團結,更能夠與民眾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堅固不可破的,合乎時代的,永遠是松柏長青的中國國民黨。」

  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承先啟後,開拓國家光明前途」的決議案,要求以民國七十五年為「黨務再革新的出發點」,黨務革新逐成為本黨現階的一項重要任務。

  民國七十七年七月,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本黨「現階段黨務革新綱領」,主要精神在調整的組織結構,強化組織功能,加強政策領導及決策程序。次(七十八)年六月,李主席登輝先生於十三屆二中全會開會典福致詞時,指出本黨「要以最大的決心,隨時檢討惕厲,調整、強化本黨組織,吸收培養建國人才,調和增進民眾利益。」--繼續依循現代化與民主化的大道前進。全會通過「革新黨務,為國舉才,落實輔選動員,達成政治任務」案,規定黨務革新的主要工作是:

(一)、調整組織機構─其原則為:「中央精簡,省級整合,地方充實。」
(二)、擴大組織發展。
(三)、改進幹部政策。
(四)、強化訓練功能。
(五)、活絡基層工作。
(六)、籌辦黨員互助制度。
(七)、實施電腦管理。

  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六日,李主席在中常會講話檢討黨務,針對黨務革新,進一步指示:「迅速成立黨務革新推動小組」。同月十二日,復指示加速執行黨務革新工作,以使本黨成為一個民主化與現代化的全民政黨。同時指示:該小組即由中央委員會宋秘書長楚瑜召集副秘書長及有關同志負責執行;由組織工作會承辦秘書業務。黨務革新工作,在各單位積極的配合下,至八十年七月,中央精簡部分已告完成,並於八月七日向中常會提出「黨務革新─中央精簡貫徹執行情形報告」。省級及地方,亦於十月間大致告成。

  目前,本黨正面臨著非常的局面,必須調整組織與機能,改進觀念與做法,在民主憲政的體制下,循政黨政治的常軌,為國家利益與民眾福祉而奉獻心力。本黨在國內受到絕大多數同胞的認同,在國外尤為三千萬華僑所熱心支持,即在國際政黨組織與活動方面,本黨亦積極參與,受到歡迎與重視,並為「太平洋民主聯盟」暨「國際民主聯盟」的正式會員。本黨近年來推動的國際活動,是全民外交的一環,也是協助政府拓展外交新局的一種方式。


六、再創一個新紀元

  民國八十二年八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臺北市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本次大會出列席人員數近二千五百人,規模之盛大與人數之眾多,在本黨歷史上是空前的。李主席登輝先生於開會致詞時,昭告同志:「我們正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本黨在臺灣地區成功地融合西方文明中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哲學,在中國土地上,創造了第一個實行政黨政治的民主社會,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局,已經構成「一個歷史的新開端」。李主席並提示同志:「站在此一歷史的轉捩點上,本黨所負的責任,實是無比的重大。如何經由本次大會的召開,堅持民主原則,促進全黨團結,加速國家建設,推動統一業,實乃我全體同志共同的責任。」李主席在致詞中也對黨及國家未來的發展,提出具體的目標:就本黨的發展而言,「我們必須重新發揮組織功能,提振同志士氣,在激烈的政黨競爭中,贏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為本黨的發展,再創一個新的紀元」;在國家的建設上,「本黨是臺灣經驗的創造者,也是未來中國希望的孕育者」,我們當前努力的重點,除了要在政治上求革新,在文化上求充實,在外交上求破外,更要徹底落實國家建設六年計畫,振興經濟,提昇國民生活品質,「期於本世紀紀束前,能將中華民國建設成一個民主、自由、均富的現代化國家」。

  大會於八月十八日上午進行黨主席的選舉,李主席登輝先生以一千六百八十六票,得票率為百分之八十二點五三,高票當選連任,這是本黨首度經由全體出席代表票選產生的黨的領導人,亦是本黨落實黨內民主化的具體表現。大會同時通過設置副主席若干人以輔佐主席,並經李主席提請大會一致同意由李元簇、郝柏村、林洋港、連戰四位同志為副主席。

  大會的成果至為豐碩,分別通過了「黨章修正案」與「政綱案」,及「現階段政治任務提示」、「厚植國力積極推動國家建設案」、「中國國民黨現階段黨務發展綱領案」等中心議案,其中尤以黨章的修正,深具劃時代的歷史意義,依黨章規定,本黨屬性已由「革命民主政黨」進而為「民主政黨」,「以實現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宗旨,負有建設中華民國為自由、民主、均富、統一的民主共和國的使命。」

  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現已開始履行職責,對於當前面臨的重大政治任務精詳策劃,步步落實,排除萬難,勇往直前,期為中華民族奠定長治久安之穩固基礎。民國八十三年四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在臺北陽明山中山樓召開,針對第二階段所未完成的修憲議題進行熱烈的討論,修正通過「對第二屆國民大會第四次臨時會代表同志政治任務提示案」,包括總統、副總統直接民選;修正總統、副總統之罷免案提出;行政院長副署權調整;國民大會設置正副議長;立法委員任期調整為四年;國大代表及立法委員之待遇及報酬,應以法律規定;及山胞名稱改為原住民等七項修憲議題,交付黨籍國大代表據以擬具「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修正案」,提出於第二屆國民大會第四次臨時會,以完成第三階段的修憲任務。

  本黨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對國家、對民族、對同胞,都負有重大的責任。本黨也是個大黨,有光榮的歷史,有完美的主義,有明智的領導,有卓越的人才,更有長期執政的經驗與優良政績表現,必能贏得民眾的信賴和支持,開創更為輝煌的時代。誠如李主席登輝先生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閉會典禮致詞中所強調:「中國國民黨是一個有理想、有擔當、有作為、負責任的政黨,本黨開國建國的光榮歷史,是沒有任何政黨可以比擬的!本黨今後的地位也是沒有任何政黨可以取代的!本黨的前途一定是光明遠大的!」「讓我們以更開闊的胸襟、更宏觀的格局,為促進國家的統一,開創中華民族的新局,克盡我們每一個人最大的責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