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雲起龍驤

雲起龍驤:大明帝國崛起真相解密

游方行童

朱元璋祖籍是江蘇句容縣通德鄉的朱家巷,其祖先在元朝時世為淘金戶,到他祖父朱初一時,淘金所得已不足以養家糊口,朱初一舉家逃到淮河岸邊的泗州盱眙(今安徽盱眙)墾荒種地,但因為籍列淘金之戶,只得把所有收入變賣購買金子上繳,如此惡性循環,連溫飽也不可得。朱初一死時,家裏已是一貧如洗。為了使自己從淘金戶的名單中去除,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只好東遷西移,到50歲時,才在濠州鐘離縣(今安徽鳳陽)的東鄉定居下來,並於1328年10月21日生下了朱元璋,按習慣取名重八。因為在宋元時期,平民百姓往往以行輩、出生日期或父母年齡合算一個數目作為稱呼。朱元璋在叔伯兄弟中行八,故名。至於如今人們都知道他的大號朱元璋,則是他以後成氣候時特意為自己取的名字。

封建時代的皇帝,在出生時都有種種神秘的傳說,朱元璋也不例外。據《明史》記載:朱元璋的母親剛懷孕時,曾經做了一個夢,一個神仙給了她一粒閃亮的仙丹,讓她吃下,醒後猶齒頰留香,大為驚異。等到生朱元璋時,時值深夜,但見紅光滿屋,鄰居以為失火,忙奔走相救,結果是虛驚一場。人們從此認為,這孩子將來不得了。

雖然這孩子將來不得了,但現實生活卻異常殘酷,由於生活極端困苦,他不得不很小就為地主放牛牧羊。在放牛的過程中,他結識了少年夥伴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而這些人也成了他日後建立明朝的開國元老。

朱元璋17歲時,濠州發生旱災、蝗災和瘟疫,再加上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賦役沉重,人民啼饑號寒,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他的父親、長兄、侄兒和母親先後染上了瘟疫去世。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放聲痛哭,因為地無一壟,不知埋葬親人于何處。鄰居劉繼祖同情他們,給了他們一塊荒地,才將父母安葬。35年以後,朱元璋回憶此事時,仍難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寫道:「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

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朱元璋幼時曾經許願捨身皇覺寺,於是就去寺裏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但不久,寺院因災荒缺糧不得不遣散和尚,朱元璋只好帶上一個木魚和一隻瓦缽,外出雲遊化緣。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遊食到了廬州(今合肥),然後折而向西進入河南的光州(今河南潢川)、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於1347年又回到了皇覺寺。三年的流浪生活,使他走遍了豫皖兩省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同時也使他瞭解到民間疾苦,增長了社會見識。而山棲野處所受的風霜之苦,雖鑄就了他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世態炎涼所受的屈辱,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影響至為深遠。

朱元璋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他目睹國是日非、人民生活惡化的現狀,意識到天下大亂的風暴很快就會降臨。


民不堪命

元朝統治者為了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從建國之初就採取了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把全國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是最為高貴的民族;二等色目人,即中亞細亞人,也稱回回,因他們歸順元朝較早,頗得信任;三等漢人,主要是金朝時所屬的漢族人;四等南人,主要是南宋所屬的漢族人。四等人在政治、法律和經濟上的地位,都有不同的規定。第三等和第四等的漢人最受歧視,因為在蒙古人的眼中,漢人除了供給他們固定的田賦外,別無他用。比如,在法律上規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犯了罪分屬不同的機關審理。蒙古人毆打漢人,漢人不能還手;漢人殺蒙古人者償命,殺色目人者罰黃金40巴里失(一巴里失約折銀幣二兩),而他們殺死漢人者,只需交出一份埋葬費即可。地方機構中的達魯花赤掌握實權,而此職只能由蒙古人充任。此外,元政府還將每20家編為一「甲」,「甲主」由蒙古人擔任,實際上這20家就是「甲主」的奴隸,其衣服飲食,甲主可隨意索取;女子財產,也可隨心所欲。在甲主控制下的漢人不能打獵、不能持有兵器、不得集會拜神、不得學習拳擊武術、不得趕集趕場,甚至夜間走路也被禁止。

元朝政府在實行民族歧視、壓迫政策的同時,又對各族上層進行了拉攏和聯合,給予他們許多特權,以擴大蒙古貴族的統治基礎。

另外,元朝實行職業、戶籍分級制,把全國廣大百姓分為官、吏、僧、道、醫、工、匠、娼、儒、丐十級。在他們眼中,一向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最受尊敬的儒家知識份子淪落到連娼妓都不如的地步。

元朝統治者(貴族官僚、僧侶、地主)依靠政治上的強勢,強行佔有土地,致使許多中小地主和普通農民喪失土地淪為佃戶。每一新帝即位,就對貴族大臣們肆意賞賜,金銀鈔幣動輒數百萬以上,田地也愈千頃。如元順帝賜丞相伯顏土地,一次就達五千頃。土地高度集中,佃戶只能租種土地,但要交納六成甚至八成以上的高額地租。元朝統治者只知窮奢極欲,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因此,民間逃亡的、餓死的慘狀觸目驚心。此外,地主對佃戶還可隨意課派,若佃戶生男便供奴役,生女則淪為奴婢或妻妾。

元朝以喇嘛教為國教,僧侶享有無上的特權,甚至還可以幹預司法。元世祖封名僧八思巴為國師和帝師,由他掌管全國宗教事務及藏族地區政務,其法旨在西北地方(今西藏、青海一帶)與皇帝詔敕並行。元朝的許多皇帝都尊封有帝師,帝師的弟子被封為國師、國公等,他們都是當時社會的特權階層。元朝的寺廟是一種享有特權的經濟實體,它們佔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其土地的主要來源之一是皇帝「賜田」。元朝法律嚴格保護僧侶財產所有權,許多寺廟裏有皇帝頒賜的「護持」詔書,僧尼憑此享有免稅免役的特權。正是享有這些特權,所以番僧們經常為所欲為。像江南佛教總督楊璉真伽,駐紮杭州,把宋朝皇帝和大臣的許多墳墓,全都發掘,挖取陪葬的金銀珠寶。並且至少有50萬戶農民(約250萬人)被他編為寺院的農奴。喇嘛所過之處,隨從如雲,強住漢人住宅,把男子逐走,留下婦女陪宿。元朝第9任皇帝海山曾於1308年下詔:「凡毆打喇嘛的,砍斷他的手。凡咒駡喇嘛的,割掉他的舌頭。」喇嘛、番僧們如此囂張不法,主要是由皇帝在後面撐腰。

元統治者在政治、宗教和民族政策等方面的落後性和反動性,就使得國內形成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和階級對立局面。直至元朝末期,這種分化越來越嚴重。毫無生活希望的絕大多數百姓只有舉起反抗的大旗,反對暴政。在元統治的不足百年間,各種反抗鬥爭史不絕書,據記載,江南地區就有200餘起。僅1340年這一年,在山東、河北等省,就先後發生了300餘起農民反抗事件。這些起義,雖都還限於局部地區,規模也較小,但正如起於毫末的青萍之風,至元朝末年,已達到了風起雲湧的高潮,最終掀起了中國歷史上一場巨大的風暴。


雲起龍驤

雖然元朝統治腐敗黑暗至極,天怒人怨,但直接敲響元帝國滅亡喪鐘的,卻是黃河水災。

從至正五年(1345年)4月起,黃河就不斷決口,淹沒了河南、安徽、江蘇等大部分村莊、田地,農民流離失所。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徵發北方 13路民夫15萬人,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即今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省的交界地帶,修復黃河故道,派遣2萬軍隊監工。

自北宋末白蓮教在民間秘密結社以來,已成氣候。元政府所徵發的北方13路民夫,有很多是白蓮教徒。1351年,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及其門徒劉福通等人乘機進行宣傳鼓動,宣傳「彌勒佛誕生,明王出世」,進行秘密串聯,隊伍迅速發展到上萬人。並製造讖語:「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準備在時機成熟時舉行起義,並推韓山童為明王。

韓山童祖籍灤城。他的祖父曾被官府「以白蓮會燒香惑眾」的罪名,謫戍到廣平永年縣。元武宗、英宗時,一再下詔禁止白蓮佛事。韓山童接過父祖的衣缽,繼續秘密傳教。河南和江淮地區的人民,多隨從韓山童,加入秘密組織。他們提出「復宋」口號,並發佈檄文,抨擊「貧極江南,富稱塞北」 的不公平現象,號召廣大人民群眾推翻元朝的黑暗統治。史稱韓山童為「徐州盜」,由於保密工作不到位,就在起義發動之際,官府派兵搜捕,韓山童被俘犧牲,妻楊氏、子韓林兒乘間逃走。在此危急關頭,劉福通、羅文素、盛文郁、王顯忠、韓咬兒等韓山童周圍的起義領袖,把事先埋在黃河故道的單眼石人挖出來作為號召,於1351年5月在穎州(今安徽阜陽)起義,正式點燃了元末農民起義的烈火。各地白蓮會眾及其他農民軍相繼起兵回應,其中,徐壽輝、彭瑩玉在蘄水(今湖北浠水)回應起義。

因為信奉白蓮教的起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紅軍」或「紅巾軍」。

這樣,以劉福通為首的一支稱為北方紅巾軍,主要活動在江淮一帶;

以徐壽輝、彭瑩玉為首的一支稱南方紅巾軍,主要活動在江漢一帶。1351年10月,這支起義軍推徐壽輝稱皇帝,鄒普勝為太師。建立國號天完,年號治平,並建蓮台省,以蘄水為都城。徐壽輝建國稱帝,以實際行動表明起義者推翻元朝重建新朝的決心,影響巨大。

另有全國各地湧現出的不計其數的不信奉白蓮教的起義軍,主要有起兵於慶元(今浙江寧波)的方國珍起義軍和起兵于高郵(今屬江蘇)的張士誠起義軍。

1352年2月,郭子興和孫德崖等5人回應劉福通的號令,也在濠州(今安徽鳳陽)發動起義。郭子興,定遠人,平日經常聚眾燒香,是當地白蓮會的首領。郭子興、孫德崖及俞姓、魯姓、潘姓等起義首領,俱被劉福通封為元帥。濠州農民踴躍相從者,達數萬人。

在所有起義軍中,紅巾軍聲勢最為浩大,迅速演變成為抗元的有生力量。

這些起義軍各自為戰而又相互呼應,共同對元朝的腐朽統治發起了猛烈的衝擊。

1352 年,朱元璋收到了兒時夥伴湯和的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湯和的信不無炫耀,說自己已做了郭子興起義軍的千戶,希望朱重八也來共用榮華。朱元璋看過後,不動聲色,將信燒了,那時他還不打算去參加起義。但不久,朱元璋一個師兄私下提醒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這一來,朱元璋就走投無路了,恰逢皇覺寺又被元軍焚掠。於是,朱元璋放下缽盂,在這年的閏三月到濠州投奔了湯和,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時年,朱元璋25歲。

剛開始,朱元璋被湯和推薦到郭子興身邊當親兵。朱元璋天資聰穎,勇武過人,粗通文墨,很快顯示出很高的軍事才能,得到郭子興的讚賞,被提拔為親兵九夫長,成為郭子興的親信,有重要事情總是和他商量。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後,便由他收養。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就把養女馬氏許配他為妻。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這是一步很好的臺階,為他今後飛黃騰達打下了伏筆。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從前的小名了,於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朱元璋,字國瑞。

當時,劉福通為了便於號召天下紅巾軍,就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稱小明王,建立「大宋」政權,年號龍鳳。郭子興的濠州紅巾軍歸其指揮。朱元璋因為是郭子興的女婿,又英勇善戰,沒多長時間,就升任鎮撫,後升任軍隊的總管之職,成為「大宋」政權赫赫有名的青年將領。

濠州紅巾軍共立有5個元帥。郭子興為一派,孫德崖與俞姓、魯姓、潘姓3個元帥為另一派,彼此爭權奪利,矛盾極深。

1354 年9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便率兵投到了郭子興門下。郭子興一派實力大增,孫德崖心裏卻不是滋味,於是暗中極力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挑撥離間之下,趙均用將郭子興綁架到孫府暴打一頓,並準備殺掉郭子興。朱元璋聞訊後,夥同彭大,率兵救回了郭子興。但從此,兩派便水火不容了。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之間內訌不斷,不足以謀大事,遂決心遠走發展自己的武裝。於是,朱元璋向郭子興請命,回家鄉招募兵勇,南略定遠。在他的家鄉鐘離,朱元璋遇到了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24人,他們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再加上一個湯和,這些人都可以說是當時人傑。很快地,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計降張家堡驢牌寨地方武裝3000人,後又招降豁鼻子秦把頭的800人。朱元璋統率著這支隊伍,攻破定遠,又夜襲元將張知院於橫澗山。此後,連克懷遠、安奉、含山、虹縣,四戰四捷。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出壯漢2萬多人,編入部隊,並南下進攻滁州(今安徽滁縣)。

朱元璋的滁州之戰,在他的整個軍事生涯中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是他人生的轉捩點。其一,開始自成一軍。其二,他得到了自己的重要謀士、定遠名人李善長。李善長勸他學習漢高祖劉邦,知人善任,尤其在亂世,誰得人心,誰就可平定天下,因此要慎刑戒殺。朱元璋深以為然,從此調整策略。其三,他找到了自己的侄兒文正、外甥保兒(後來取名文忠),得知二哥、三哥及姐姐都去世了,不禁唏噓。此後,他就開始收養孤兒。在建立明朝之前,朱元璋共收養了20多個義子。

1355 年3月,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不久,郭天敘和張天佑都在戰鬥中死去,朱元璋遂成為濠州這支起義軍的最高統帥。不久,又攻下和州。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當塗)、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只能望江興歎。恰在此時,隸屬於紅巾軍的兩支巢湖水軍首領廖永安、俞通海,由於內部矛盾,率所部戰船千艘前來歸附,朱元璋遂建立起水師,仿佛如虎添翼。

1355年7月,朱元璋用巢湖水師南下,乘長江水勢,攻取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運回和州慢慢享用。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以示破釜沉舟的決心。將士們見無路可退,鼓噪而前,攻克太平,生擒元萬戶納哈出。

至正十六年(1356年)3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朱元璋乘虛而入,統率水陸大軍,攻破集慶(今南京),改集慶為應天府。並以此為根據地,發展成為一支強勁的軍事力量,但在名義上仍尊韓林兒旗幟,奉宋龍鳳年號,以令軍中。

此後,朱元璋命常遇春等將士四出經略,相繼攻取常州、江陰、常熟、徽州、揚州等地;迫元水軍元帥康茂才等降,招降康茂才等軍民50餘萬,聲威大震。7月,宋政權下令在應天設置江南行中書省和行樞密院,以朱元璋為行省平章兼樞密同僉。朱元璋自置官屬,逐漸淡出韓林兒的紅巾軍系列,傾向於獨立發展自己。

此時,徽州老儒朱升向他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高築牆是指加強軍事防備,鞏固後方;廣積糧是指發展經濟生產,儲備糧食,增強經濟實力;緩稱王則是指不要過早稱帝,以免樹敵過多。這三條建議極具戰略眼光,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於是,朱元璋就在應天屯田,興修水利,恢復農業生產。逐步壯大實力,並把軍事進攻的矛頭指向土地肥沃,盛產糧食絲綢的浙江一帶。

這時的朱元璋儘管擁有10萬兵力,聲勢已今非昔比,但是所占州郡極為有限,且在強敵環伺之中。東面和南面是元軍,在長江上游有徐壽輝、陳友諒,長江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西南鄰陳友定。雖然反元的大目標一致,但是張、徐不屬於紅巾軍系列,同小明王互為仇讎。此時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對朱元璋構成太大的威脅。而在北方,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正與元軍作殊死拼殺。朱元璋就在這種稍縱即逝的歷史夾縫中,獲得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朱元璋立足應天,開始有選擇地對外用兵,先後攻佔了鎮江、廣德、長興、江陰等地,消滅了周邊的元朝小股兵力,使勢力范圍進一步擴展和鞏固。然後,就將矛頭指向了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兩大勁敵:陳友諒和張士誠。


爭鋒江南

陳友諒和張士誠也是時事造就的英雄,就在朱元璋攻佔應天(南京)後,先是張士誠,後是陳友諒,他們都感覺到了這個對手的潛力。因此,對朱元璋十分提防。朱元璋與張士誠雙方從至正十六年(1356年)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就打了大大小小上百場仗。互有勝負消長。先是朱元璋力量不支,提出和談,張士誠不答應。後來形勢變了,朱元璋善用人才,手下謀士如雲,猛將如虎,徐達和常遇春就是兩隻斑斕猛虎,於1357年一舉攻克常州,之後又攻下了寧國,張士誠勢去,投靠了元朝江浙行省平章事達識帖睦爾,張士誠被授予太尉官職。

朱元璋擊敗了張士誠後,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徐壽輝、陳友諒身上,但當時陳友諒還沒有成氣候,還在徐壽輝手下當差。1360年,陳友諒暫時取得了太平、採石之戰的勝利,便以為得天下易如反掌,就殺死了早已是傀儡的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雖然陳友諒知道張士誠首鼠兩端,是個投機分子,但張士誠對朱元璋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可以團結和利用的力量,便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企圖平分朱元璋的領地。

陳友諒的艦隊非常厲害,太平、採石失手後,應天的大門就等於向陳友諒敞開了,陳友諒隨時可以登堂入室。朱元璋緊張萬分,雖有水師,但與陳友諒的艨艟鬥艦相比,簡直是蚱蜢小舟,不值一提。滿打滿算,統共才有水軍一萬,戰船一千條。應天眼看不保,在此千鈞一髮之際,朱元璋部將胡大海招納了一位能扭轉乾坤的人物:劉基(伯溫)。

劉基建策,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因此,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而後攻張,只有這樣才能統一江南,然後實現北上滅元、成就王業的宏圖。為此,劉基分析說,陳友諒表面上看,雖然勢大,但是他為人冷血。如倪文俊賞識他,提拔了他,他反而把他的頭顱獻給徐壽輝邀功請賞;大將趙普勝是他兩肋插刀的拜把兄弟,但他為了軍權,最終動了殺機;徐壽輝曾答應讓他當皇帝,但他沒有耐心等待,殺君自立。一切的一切,都說明陳友諒是一個背信棄義的人,一個心狠手辣,唯我獨尊,甚至自私至極點的人。他不顧後果地把自己置於被人唾駡的風口浪尖上,眾將早就心懷不滿了,故而不難戰勝,只要誘敵深入,擊之以伏兵,勝算必在握。

朱元璋深以為然,遂設誘敵深入、伏兵圍殲之策。降將康茂才與陳友諒是至交,於是修書一封,表示形勢危殆,願棄暗投明,約為內應,言辭至為懇切。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並約定在江東木橋一帶投降。

陳友諒果然中計。

6 月23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發現都是石橋,遍尋不見木橋,方知上當。急令撤退,但為時已晚,被朱元璋伏兵夾擊,陳友諒敗走。此役俘敵7000餘人,獲巨艦百餘艘,朱元璋乘勝收復太平。此後,一鼓作氣,連克安慶、信州(今江西上饒)。陳友諒敗逃九江。次年,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遠遁武昌。又分兵克南康(今星子)、蘄州、黃州,陳友諒所轄之龍興(今南昌)、吉安等地守將投降,朱元璋遂控制了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2月,張士誠認為是個機會,就派部將呂珍圍攻安豐(今安徽壽縣)。朱元璋聞訊,趕忙率軍至滁州解救小明王和劉福通。但為時已晚,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只救出了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這邊剛剛安頓停當,4月,陳友諒也認為報仇的時機已到,乘虛進圍朱元璋轄地洪都(今江西南昌),守將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以拖待變,率部苦守85日。到7月,朱元璋親率舟師20萬往援,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激戰。

陳友諒聯結大船為陣,士兵在船上行走如履平地。朱元璋則分軍11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激戰三日,戰況慘烈。陳友諒降將丁普郎,駕輕船禦戰,左沖右殺,始終無法接近陳友諒,被團團圍住,死得相當悲壯。據明史記載,他身受重傷,頭顱已無,猶執戟挺立,人以為神。後有人獻赤壁之戰成計,朱元璋遂火攻陳軍。陳軍以鐵鏈將大船相連,風助火勢,火接風力,重蹈三國時曹軍覆轍。陳友諒弟友仁敗死,陳友諒突圍出湖口,朱元璋又以步軍扼湖口,水陸伏擊,全殲號稱 60萬陳軍,陳友諒也被亂箭射死。只有張定邊帶著他的兒子陳理逃回武昌。

鄱陽湖水戰,從8月29日開始,至10月3日結束,一共進行了36天。以朱元璋的全面勝利,陳友諒的全面失敗而告終。鄱陽湖之戰,奠定了朱元璋問鼎天下的基礎,也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范例。

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韓林兒詔封為吳王,在應天即吳王位,置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佈命令。因此前張士誠已自立為吳王,歷史上為了將他與張士誠的吳區分開,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不久,朱元璋率軍西征武昌,陳理出降。至此,朱元璋佔領了長江中游廣大地區。顯然,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了。

張士誠是泰州(今屬江蘇大半)人,早年販賣私鹽為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於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1356年,移都平江(今蘇州)。1363年,張士誠在助元消滅了劉福通後,自認為有功,要脅元朝賜封王爵,未能如願。9月,再度叛元自立,在平江自稱吳王。元江浙行省平章事達識帖睦爾因失察自殺。

江南地區形成了張士誠與朱元璋兩個吳國並立的局面。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10月,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分別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等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11月,東吳杭州、湖州守將先後投降,平江成為孤城。張士誠困守平江,孤立無援,只能作困獸鬥。

1366 年12月,當徐達、常遇春包圍了平江,東吳旦夕可滅之際,劉基密稟朱元璋令,派大將廖永忠去滁州迎接小明王韓林兒南來應天,途經瓜步鎮(今江蘇六合)時,廖永忠暗中把船底鑿穿,小明王沉江而死。韓林兒既死,朱元璋順理成章地成為最高首領。於是,不再以龍鳳紀年,改明年(1367年)為吳元年。

朱元璋大軍把平江團團圍住,逼迫張士誠投降,平江城堅,張士誠拒絕投降。徐達則在平江四周,高築炮樓,高過城牆,設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並用襄陽炮日夜攻城。城內一片恐慌,外無援兵,突圍不成,彈盡糧絕,只能坐以待斃。士兵以老鼠、枯草為食;以屋瓦為彈,以樹枝為箭。張士誠目光短淺,治下不嚴。就在平江城破的最後一天,其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桃子剛送到口邊,就被適時發來的炮彈打得腦漿迸流,一命嗚呼。

1367年9月8日,徐達軍發動猛攻,進入平江城,張士誠及副樞密劉毅收餘部3萬,展開巷戰。兵敗,劉毅降。張士誠退入室中自縊未果,被解往應天。見朱元璋及李善長等,則破口謾駡。朱元璋氣急敗壞,命衛士以亂棍打死,連屍骨都燒成灰。張士誠臨終慨歎道:「此乃數也。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時年47歲,東吳政權滅亡。

朱元璋隨即分軍南下,指向割據浙東沿海的方國珍和割據福建的陳友定。方、陳二部都降附元朝而又自行割據,勢力孤弱。朱元璋指揮各部連續作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急速進兵。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即先後削平了浙東和福建。

至此,江南蕩平,朱元璋擁有了全國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便開始顯示出他的帝王野心了。他把「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作為他北伐的綱領性口號,這對深受民族壓迫的北方廣大人民來說,是具有何等巨大的號召力、感召力以及煽動性啊!


恢復中華

元朝的鐵騎是極剽悍的,所到之處,草木也為之哭泣,因此,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崩潰。

由前述所知,在元末的各路起義軍裏,朱元璋所部的戰區主要在南方,也主要與徐壽輝、張士誠的漢人軍隊作戰,幾乎沒有與元朝的主力部隊正面交鋒過或作過一次像模像樣的戰鬥。可以說,消滅元軍主力的不是他,而最終得到天下的卻是他。朱元璋何以撿到如此大的便宜?這是由當時的天下大勢決定的。

當時,劉福通擁韓林兒為帝,擁有安徽、江蘇、河南、山東等大片領土,並不斷向北方和西北進攻。徐壽輝稱帝于武昌,擁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張士誠稱王於蘇州,擁有江蘇、浙江等地。明玉珍據有四川、雲南,也欲稱帝。黃河以南的元朝主力主要就是這四支隊伍消滅的。朱元璋雖名義上隸屬于韓林兒的紅巾軍,實際上是一支獨立發展的武裝,只佔據安徽中部的滁縣、和州一小塊地方,部眾也不過兩三萬人。但他善於籠絡天下俊才,經常有高人給他出點子。當劉福通率軍四路出兵攻打蒙古之時,朱元璋借機在南方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李善長給朱元璋分析說,在張士誠和徐壽輝勢力中間,即從江蘇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狹長地帶,還在元朝手裏。這裏物阜民豐,據此可以成就王業。朱升給朱元璋分析說,金陵雖虎踞龍盤,只可悶聲發大財,不可過早稱帝,以免成為眾矢之的。就是在這種策略之下,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纏鬥了10年時間,以小搏大,以弱搏強,最終大獲全勝。

朱元璋之所以沒有後顧之憂,經略南方,最主要有兩點。

其一,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是伐元的主力,兵分四路向元朝進攻。劉福通在中路,佔領了中原及北方諸地,並遷都於開封;北路沿山西一直打到元朝的大都。東路打下了山東。西路一直打到陝西鳳翔。一時間,紅巾軍號稱百萬,從根本上動搖了元朝根基,劉福通也成為元朝重點對付的目標。

其二,就在元朝幾乎覆亡的時候,元朝的軍事天才察罕貼木爾,雖出身布衣,卻精通軍事,在戰爭中脫穎而出。短短10年時間,就建立起自己的軍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對抗紅巾軍,創造了幾乎百戰百勝的奇跡,維持了元朝搖搖欲墜的半壁江山。本來,按照劉福通的力量,完全能夠徹底推翻元朝。但劉福通的戰略出現重大失誤,由於分兵出擊,雖聲勢浩大,卻分散了力量,沒有集中兵力猛攻北京。結果被察罕貼木爾得以各個擊破。照這樣打下去,元朝的天下馬上就會雲散霧開,晴朗滿日了。

當時,起義軍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張士誠投降了元朝,徐壽輝被迫退出長江中下游地區,劉福通部活動的區域也越來越小。

如果察罕帖木爾揮師南下,首當其衝的就是朱元璋。以朱元璋當時的實力,與之相遇,無疑以卵擊石。

真是天亡元朝,在這形勢對元極為有利之際,元軍內部卻發生了嚴重內訌。

元朝悍將博羅帖木爾,出身貴族,對察罕帖木爾的布衣之身,即藐視又嫉妒,擔心他的實力和地位都將超過自己,竟然利令智昏,提兵向察罕帖木爾的軍隊進攻。於是,蒙古人拉開了同室操戈序幕。雙方軍隊在山西、河北不斷發生摩擦,就連元順帝也調停不了。將帥如此,而在朝廷內部,也是家敗出孽子,綽斯戩貴為丞相,竟然趁此天下大亂,私自大量印製假鈔,大發國難財。不僅如此,他還趁皇帝叫他出面調解博羅帖木爾和察罕帖木爾矛盾之機,「視南北兩家賂遺厚薄而啖之以密旨 」。博羅帖木爾送的錢多,就對他說:皇帝有密旨叫你去打察罕帖木爾;察罕帖木爾送的錢多,就對他說:皇帝有密旨叫你去打博羅帖木爾。結果使得元朝陷於一片混亂,形勢愈益紛亂險惡。

1361 年8月,朱元璋派遣使者與察罕帖木兒通好,以解除元軍這個威脅,集中兵力去攻打陳友諒。察罕帖木兒為了集中精力對付博羅帖木爾,也就同意與朱元璋通好。 1362年6月,察罕帖木爾被部將殺死。元軍經過幾年內戰,主力遭受重創,其軍事優勢逐步喪失。而察罕帖木爾一死,朱元璋再無後顧之憂了,於是傾全力和南方各支漢人武裝大打出手。此後,元朝雖有脫脫這樣的軍事天才出現,但不被元順帝信任,最終被讒言所毀,元軍軍心更加潰散。

因此,當1367年10月,南方的王者朱元璋回過頭來專注於北方時,卻發現北方的統治者已剩下一副空架子了,早已不堪一擊了。朱元璋採納諸將建策,制定「先取山東,撤其遮罩;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然後進兵元都」(《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六)的方略,遂命徐達、常遇春率軍25萬渡淮北上。明軍如鐵流滾滾,元軍望風披靡,一路幾乎兵不血刃,僅用8個月的時間,就全部佔領了當年察罕帖木爾用10年時間才收復的從陝西、河南到山東的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在徐達率北伐軍平定山東的凱旋聲中,朱元璋在南京告祀天地,即皇帝位,建國號「大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時年朱元璋40歲。一個新的王朝,就此誕生了。

經過16年的征戰,朱元璋終於圓了帝王夢,從一個橫笛牛背的小牧童、遭人白眼的小行僧,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譜寫了歷史上第二位平民皇帝的人生傳奇。

1368年7月,徐達率領的北伐軍逼近大都(今北京),對大都形成三面包圍之勢。元順帝驚恐萬分,慌忙帶著三宮後妃、太子倉皇出逃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奔向漠北。朱元璋遣使遺書,勸其投降。順帝作《答明主》一詩,回饋朱元璋。

詩曰: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台。

表示大元氣數已盡,當讓位於朱元璋。因此,其餘部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的將帥,也絲毫不作抵抗,全部逃跑。朱元璋僅僅用了10個月時間,以極小的代價就佔領了整個北方,一統天下,結束了元朝統治中國長達98年的殘暴統治。

洪武元年(1368年),湯和率領的南征軍滅方國珍、陳友定,福建、兩廣盡入版圖。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入川,夏主明升投降,四川平定。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藍玉平雲南。洪武二十年(1387年),馮勝、傅友德、藍玉奉命進攻遼東元朝殘將納哈出,遼東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已基本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朱元璋出身貧寒,起自民間,知道民間疾苦,生民不易。因此,在明朝建立伊始,就注意發展生產,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稱帝不久,外地州縣官來朝見,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民間財力匱乏,譬猶雛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而重在休養生息。」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議,鼓勵開墾荒地,並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他還採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於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規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全國墾田面積大幅度增加。呈現出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景象。

在歷代帝王中,朱元璋恐怕是除秦始皇之外第二個勤政皇帝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處理政務,接見大臣,批閱奏章,一直忙到深夜。他為了能使江山萬世長存,絲毫不敢懈怠,時刻做到警鐘長鳴。史學家彭勇教授在一篇論述朱元璋的文章中寫道:每日黃昏,他令人在道路上敲打木鐸,高聲叫喊:「和睦鄉裏,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五更時,又有人在城門譙樓上吹起號角,高聲唱道:「創業難,守成又難,難也難!」成為制度,人聞之,無不惕然。

有明一朝,朱元璋整肅吏治,懲治腐敗也是很有名的。他認為:「吏治之弊,莫過於貪墨」。為此,他制定了嚴刑峻法。規定,凡是發現有貪贓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送至京師。若是有敢阻擋者,即行滅家滅族。凡是官吏貪贓枉法者,一概發配到邊地充軍。官吏貪汙獲贓60兩以上者,處以梟首示眾、剝皮實草之刑。就是砍下頭顱,再剝下人皮,塞上稻草,擺到衙門公座兩邊,使坐堂官吏觸目驚心。

在所處理的一系列貪汙案件中,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最為典型。郭桓官至戶部侍郎,徵收浙西秋糧貪贓枉法,事發,被追贓糧700萬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吏均被處死,供詞牽連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殺者又有數萬人,追贓還牽連到全國許多富戶,以致中產之家大抵皆破產。像這樣大張旗鼓地嚴懲貪官汙吏和如此大規模地誅殺貪官汙吏,可以說從古未有。史載,「吏治煥然丕變矣」。

此外,當時天下既定,朱元璋卻對功臣放心不下,多所猜忌,就借胡惟庸案、藍玉案,大興黨獄。胡惟庸和藍玉兩案,史稱「胡藍之獄 」,凡被殺者4萬5千餘人,元功宿將死亡殆盡。就連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也被賜死,李善長時年已76歲了,家屬70余人也一同被殺。明朝開國功臣僥倖得以善終者,惟有湯和等寥寥數人。朱元璋如此殺戮功臣,實千古所未有。與宋太祖趙匡胤優待功臣相比,朱元璋如此鐵血無情,深為後世所詬病。朱元璋機關算盡,防備的就是怕功臣們圖謀不軌,篡奪皇位。結果是在朱元璋之後,他的另一個兒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他所屬意的建文帝朱允炆,奪得帝位。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好在明成祖朱棣雄才偉略,是明帝國最具開拓性的帝王。他上臺以後,勵精圖治,開拓進取。繼續朱元璋鼓勵墾田養植政策,發展經濟;遷都北京;他經營邊疆,派鄭和七下西洋。鄭和下西洋以後,僅永樂年間共有60多個國家的國王或使臣200餘次訪問中國。中國沿海居民也趁這股暖風,前往南洋經商,不少人僑居海外,對南洋的開發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催生了國內資本主義的萌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