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4月4日星期六

落日輝煌

落日輝煌:大清帝國崛起真相解密

努爾哈赤

清朝的崛起應該從努爾哈赤說起。

滿族的前身是女真民族,自古以來就一直居住在我國的東北地區。以漁獵和狩獵生活為主,東北最早的民族肅慎,現代史家多認為與女真有較為密切的淵源關係。而肅慎從舜、禹時代就已與中原有聯繫。周武王時,肅慎貢「楛矢石砮」,臣服于周。女真大體分佈在今長白山以北,東至於海,西至松嫩平原,北到黑龍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域,是中華大地上一個古來的民族,但在上千年的民族演進中,卻始終默默無聞,只是到了唐宋以後,才又一次顯於史書。女真族的完顏部落曾建立金朝,滅亡北宋,與南宋對峙。而留居東北的另一建州部落,到近世更盛,竟推翻明朝,建立了一度強大的大清帝國。出現了像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大帝等這樣的蓋世英雄人物。

明初,朱元璋為了壓制北元的殘餘勢力,開始在女真聚居的東北設立遼東指揮使司,目的是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明英宗時,為了籠絡女真各部,除在遼東地區直接派駐漢軍鎮守外,東北的管轄機構奴爾幹都司被撤銷,而通過直接任命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官員進行管理。

女真原有三大部:海西、建州、東海。清王室的肇基始祖努爾哈赤家族,即隸屬於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其首領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被明朝任命為建州衛左都督。建州女真經常受到海西、東海女真的欺淩,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遷,定居于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西老城)。

南遷後,建州部由於與漢地接近,漢族先進的文化對建州女真人的生活影響很大。女真社會迅速轉型,由傳統的半漁獵、半遊牧的生活方式逐漸向穩定的農耕經濟社會轉變,經濟開始繁榮,一躍成為女真各部最強大的部落。

愛新覺羅家族世受明朝冊封,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世襲建州左衛都指揮,父塔克世繼任為指揮。努爾哈赤本人也曾被明朝冊封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等。

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出生在明嘉靖三十八年,是家中長子。努爾哈赤10歲那年,生母病逝。其繼母刻薄,對努爾哈赤兄弟冷若冰霜。努爾哈赤只得寄居在外祖父、建州首領王杲家。十五六歲時就出外謀生,常往返於女真與漢地之間,販賣馬匹,廣交朋友,因此,對漢族的歷史文化十分熟悉。他漢文修養很深,對《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情有獨鐘,書中歷史人物叱吒風雲、縱橫捭闔的英雄事蹟,每每激蕩著他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而書中大量的政治智慧、軍事韜略,他則暗中揣摩學習,融會于心,作為自己有益的經驗,在以後的建國戰爭中,他甚至直接運用《三國演義》上的成例排兵佈陣。

建州女真由於還處在奴隸社會階段,掠奪成性。明朝對女真各部的統治,一方面以羈縻政策籠絡其首領,封官晉爵賞賜財物;一方面分化女真各部,使其部落氏族之間互相對立攻殺,以便分而治之。明朝總兵李成梁就利用建州各部的矛盾來加強統治。

在當時的建州女真中,數王杲實力最強。羡慕漢地的富庶,曾多次帶兵襲遼陽,殺死明朝官員。明廷怒不可遏,俘獲王杲到北京處死。其子阿台為報父仇,屢襲明軍。而建州女真部土倫城城主尼堪外蘭則依附明朝,在尼堪外蘭的説明下,明將李成梁兵圍阿台的老巢古勒城(今遼寧新賓)。阿台的妻子與努爾哈赤是堂兄妹,覺昌安為使孫女免于戰禍,願為明前驅,遂與其子塔克世入古勒城勸降阿台。

古勒城被圍,早已是風聲鶴唳。眼看勸降就要成功,尼堪外蘭出於嫉恨,入夜,讓埋伏在古勒城的內應大喊:「李太師有令,誰殺死阿台,誰就做古勒城的城主」。一時人心惶惶,城中大亂,明軍趁機攻城。努爾哈赤的祖、父就這樣同時死於明軍的炮火。

努爾哈赤悲痛欲絕,仇恨滿腔,但想到自己的力量還很弱小,不敢對明朝官員假以顏色,便將家仇歸罪於尼堪外蘭。他對明朝官吏說:「殺我父祖的,是尼堪外蘭,只要你們把尼堪外蘭交給我,此事就算完結。」但明朝官吏只把他祖父、父親的遺體交還給他,沒有交出尼堪外蘭。但為了安撫他,明朝官員賞給他良馬30匹,並於 1583年(明萬歷十一年),讓他襲封建州左衛都指揮使職。努爾哈赤發誓報仇,他回到家裏,翻出父親留下來的13副盔甲,以「遺甲十三副」作為最初起兵的資本。3個月後,努爾哈赤以報父仇為名,率領百餘人的隊伍,攻破土倫城,尼堪外蘭遠逃。努爾哈赤初試鋒芒,即獲聲勢。從此,25歲的努爾哈赤便正式拉開了統一女真各部、爭奪明朝天下的序幕。

努爾哈赤在一系列的征戰中,採用「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策略,恩威並用——

1584年,征服董鄂部;1585年,征服渾河部;1586年,殺死尼堪外蘭,征服蘇克蘇滸部和哲陳部;同時,完顏部的費英東、董鄂部的何和禮、雅爾古都部的扈爾漢三首領歸附,後均成為後金開國勳臣。

1587年,努爾哈赤建立費阿拉城,自立為王。費阿拉成了建州女真最初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也成了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根據地。

1588年,徹底征服完顏部。

努爾哈赤的快速崛起,引起了女真族海西、東海等其他各部的恐慌。

當時海西女真中葉赫部最為強大。1593年,葉赫部聯合了女真、蒙古、烏拉、輝發等九部聯軍3萬之眾,分三路進攻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聽到九部聯軍來攻,事先做好迎戰的準備。布下口袋,在古勒山下狹窄的山道邊,安放了滾木擂石,把精兵埋伏起來,馬銜枚,人不解甲,單等聯軍的到來。

第二天,努爾哈赤的哨兵來報告說敵兵眾多,大家聽了都很害怕。努爾哈赤給他們打氣說:「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此三者,我們都具備。敵兵雖然眾多,但都是烏合之眾而已,心不如我們齊整。真正交起手來,一定互相觀望。只要我們把最囂張的頭目殺死一兩個,敵人立刻就會作鳥獸散。」

不久,九部聯軍來到了古勒山下,先派出一百騎兵挑戰。葉赫部一個頭目嗷嗷叫著沖來,馬被絆馬索絆倒,建州兵上去就把他頭割了下來,另一頭目見狀,調轉馬頭就跑。這一來,九部聯軍的兵將無不爭先恐後地四散逃竄。努爾哈赤士氣陡升,揮師追擊。此役,共斬殺葉赫貝勒布齋等以下官兵4000余人,俘烏拉貝勒滿泰之弟布占泰,九部聯盟瓦解。努爾哈赤乘著勝利的餘威又接連攻滅了朱舍裏部和訥殷部,實力大增。

努爾哈赤經過10年對建州女真各部的兼併戰爭,統一了建州各部。其後,又經過20餘年征伐,相繼兼併了海西四部和東海女真各部,基本上完成了女真民族各部的統一。

努爾哈赤的統一,使女真擺脫了明朝的控制,也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最終形成。


建國立制

為適應當時政治、經濟需要,努爾哈赤創制了滿文。滿文的創制,使女真民族從此走出愚昧,向文明社會邁進。

金滅亡後,通曉女真文的人越來越少,到明朝中期已基本失傳。當時來往公文一般都採用漢文或蒙文書寫。在與朝鮮、明朝的交往中,使用漢文;在向女真人發佈軍令、政令時,使用蒙古文。但不管是漢文或蒙文,絕大多數女真人既看不懂,又聽不懂。於是,努爾哈赤決定創制本民族的文字,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

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命巴克什額爾德尼和紮爾固齊噶蓋,用蒙古字母拼寫滿語,創制滿文。滿文分新老滿文,努爾哈赤創制的無圈點滿文,為老滿文。其後,皇太極把它改進成有圈點滿文,是為新滿文。其後,滿語文成為清朝官方的語言和文字,頒行全國。從此改變了女真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歷史,也加速了女真民族的形成。對穩固後金政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滿文的創制,是滿族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皇太極時曾詔諭:「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

滿洲族的名稱自此正式出現。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還利用女真原有的狩獵組織形式,確立了兼有軍事、行政、生產三方面職能的八旗軍制。

八旗制度是由氏族公社的生產組織演變而來的。女真人的習慣,狩獵時各出一支箭,每10人中立一個總領,總領稱牛錄額真(牛錄,大箭的意思;額真,首領的意思),後來這個相當於狩獵小組組長的牛錄額真成為一級官名,牛錄成為最基層的組織。女真人屯墾田地,征丁披甲,納賦服役,都以牛錄為計算單位。

努爾哈赤便在此基礎上加以改組、發展、擴大和定型,創立八旗制度。後來因「歸附日眾,乃折為八」。努爾哈赤就規定每300人設一個牛錄額真;每5個牛錄為一個甲喇;5個甲喇為一個固山。固山就是旗,由親王擔任統帥,率領7500人。有特定顏色的旗幟,開始時只分黃、白、紅、藍四色旗幟。後又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這樣,共有八種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後來又逐漸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統稱八旗。

八旗制度是「以旗統人,以旗統兵」的兵民合一、軍政一體的社會組織形式。八旗士兵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八旗制度將女真的軍事、政治、經濟、行政、司法和宗族聯結成為一個組織嚴密、生機勃勃的社會機體,是清朝基本的一個核心社會制度,為清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同時,為向國家體制邁進,努爾哈赤還設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八旗旗主共議朝政,形成了政治、軍事的中樞決策機構。為了麻痹明朝,他繼續向明朝稱臣納貢,明朝廷認為他態度恭順,又封他為龍虎將軍。他還多次到北京,親自察看明朝政府的虛實。隨著軍事力量的日益強大,另立國號的時機已經成熟。1616年正月壬申日,他在八旗貴族的一致擁護下,在赫圖阿拉即位,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改元天命。他綜合蒙古特別是漢族政權模式,設官建署。在大汗之下設置了 5個理政聽訟大臣,參與決定國家大事。又在大臣下設理事官10人,負責訴訟檢查。這樣,大金就粗具了國家規模。

為了和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區別,歷史上把努爾哈赤的金國稱為後金。


傳檄討明

後金建立後,努爾哈赤深知,國家必須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因此他大力發展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組織屯田,還把戰爭中俘虜的漢人編為民戶,讓他們墾荒生產,加快了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的傳播。努爾哈赤很重視工匠,認為他們比金銀珠寶珍貴得多。在努爾哈赤的宣導下,建州地區的手工業很快就初具規模了。努爾哈赤還大力發展與漢族的貿易往來,僅在撫順一地,努爾哈赤每年都會有幾萬兩的利潤收入。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內部整頓,發展生產,後金兵勢漸強,勢力劇增。

1618年(天命三年,明萬歷四十六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都城赫圖阿拉燒黃紙、斬雞頭,祭告天地,正式發佈了討明檄文「七大恨」,扯起了公開反明的旗幟。

七大恨的主要內容是說明廷無辜殺害了他忠順明朝已久的祖父和父親;在與葉赫部的衝突中,偏袒對方和明廷不准女真人在邊境開荒種地等。

誓師完畢,努爾哈赤即親統步騎2萬進攻明遼東重鎮撫順,誘脅明軍守將李永芳投降,明軍在撫順周圍的堡寨都被後金軍佔領。明總兵張承蔭率部1萬增援,雙方展開激戰,張承蔭戰死,明軍死傷甚眾。之後,他又攻陷清河堡(今本溪市東北)及撫順城以東的明軍諸堡。殺守將鄒儲賢以下萬餘人,使明廷震駭。明朝遼東防務之所以接連失陷,主要是國內人民起義,重兵都被抽調回內地鎮壓起義去了,對東北便無暇自顧。

至此,明神宗方感到事態嚴重,派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並決定出兵遼東,大舉進攻後金。雙方由此展開了爭奪遼東的關鍵性一戰——薩爾滸之戰。這次戰役,對明與後金來說,都是決定性的經典戰役,史家稱:「明朝衰亡,後金興起,『肇於是戰』」。

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2月,明軍及盟友共約11萬人,號稱46萬,分四路限期合圍赫圖阿拉,想一舉割掉後金這塊腫瘤。努爾哈赤遂決定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將6萬兵力集結於都城附近,準備迎戰。2月29日,努爾哈赤偵知,明西路杜松軍已孤軍深入,進至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伙房水庫附近)。努爾哈赤遂很快調整八旗兵力,集中迎擊杜松軍。3月2日,兩軍激戰,杜松陣亡,明西路軍全軍覆沒。是夜,北路馬林軍得知杜松軍戰敗,不敢前進,進至尚間崖(在薩爾滸東北)後,將軍隊分駐三處就地防禦,以成犄角之勢。努爾哈赤則分兵進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每次都以步兵正面衝擊,以騎兵一部迂回到陣後夾攻,大敗馬林軍,奪占了尚間崖,北路明軍大部被殲。

而南路的劉綎軍因山路崎嶇難行,未能如約會師赫圖阿拉。西路、北路軍失利的消息也未得知,仍按原定計劃北進。努爾哈赤立即移兵南下,在阿布達裏崗(赫圖阿拉南)佈置埋伏,另以少數士兵冒充明軍,詐稱杜松軍已迫近赫圖阿拉,要劉綎速進。劉綎信以為真,拋棄輜重,輕裝急進。毫無防備地鑽入了努爾哈赤張開的布袋,劉綎兵敗身死。而坐鎮瀋陽的楊鎬,在得知杜松、馬林兩軍戰敗後,急忙令東路軍李如柏撤軍。李如柏畏敵如虎,撤退時被後金哨兵吹響的螺號嚇壞了,風聲鶴唳,以為遭遇到了後金的主力,驚恐潰逃,人馬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

薩爾滸之戰,歷時5天,以明軍的徹底失敗、後金軍的完勝而告終。薩爾滸之戰,成為中國戰爭史上集中兵力、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

從此,後金軍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由防禦轉入全面進攻;而明軍則完全陷入被動,直至最後滅亡。


寧遠大戰

努爾哈赤取得薩爾滸大捷後,氣勢如虹,橫掃東北。連克開原、鐵嶺、瀋陽、遼陽等70餘城,明軍潰不成軍。頻繁換將,也不能扭轉頹勢。由於朝臣與邊帥矛盾尖銳,互相掣肘,反而使努爾哈赤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機,而努爾哈赤是一個善於待機而用的人,幾乎戰無不勝。1625年3月,他將後金都城遷到瀋陽,改稱盛京,對明的京師地區構成嚴重威脅。

就在努爾哈赤40年戎馬生涯達於頂峰之際,青年袁崇煥戛然終止了他上升的步伐,並且把他推下了深淵。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萬歷四十七年考中進士。那年,時值明朝薩爾滸新敗,京師震恐。儒生多感,袁崇煥自然有一番慷慨陳詞,禦史侯恂聽後,認為他人才難得,就向朝廷保薦,而朝廷正缺乏經略遼東人才,袁崇煥遂獲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

那時,廣寧(今遼寧北鎮)巡撫王化弼不聽遼東經略使熊廷弼指揮,並在努爾哈赤向廣寧進攻時,帶頭逃跑。致使廣寧失守,明軍覆沒,後金軍直逼遼東的最後一道屏障山海關。而山海關一旦失守,北京就十分危險了,一時之間,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朝廷急忙換上兵部尚書孫承宗為遼東經略使,在此國難當頭,袁崇煥單騎出山海關考察形勢,返京後自告奮勇,請戍守邊防。

明熹宗遂批准撥給他20萬兩銀餉,負責督率關外明軍。

孫承宗懂兵略,知道不能被動地僅守山海關,而應把遠離山海關的寧遠(今遼寧興城),作為關外抗禦清兵的第一道防線。袁崇煥遂被派往寧遠駐守。

寧遠位於山海關以東200余裏,袁崇煥到任後,立即徵集士兵和百姓修築城牆。又從後方運來11門產自荷蘭的紅夷大炮,架設在城樓上,使寧遠成為一座固若金湯的軍事堡壘。

與此同時,孫承宗也在防線週邊的錦州、松山等地,派駐人馬屯田築壘,聲援寧遠。逐漸把防線從山海關向東推進了400多裏,許多失地被收復,整個遼東局勢開始向有利於明朝的方向發展。

可是,掌握朝政的宦官魏忠賢,卻很猜忌孫承宗,向他索賄不成,就借機撤了他的職務,換上自己的親信高第,來當遼東經略使。高第畏敵如虎,庸碌不堪,他一到山海關,就要求各路明軍收縮戰線,棄守關外疆土,退保山海關。袁崇煥堅決反對這種消極防禦策略,拒不撤兵,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了。

努爾哈赤善於待機而動,遂於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率兵13萬,號稱20萬,對寧遠孤城發起進攻。

當時袁崇煥手裏只有1萬多兵,眾寡懸殊,情形十分危急。

袁崇煥鎮定自若,與部下刺血明誓,激以忠義。制定憑城固守的兵略,不出城外野戰,孤守、死守、固守。並且堅壁清野,將城外糧食全部運入渤海覺華島中,將城外的民房和草料燒掉,不給後金軍留下任何東西。命參將祖大壽領一支兵馬出寧遠西北,作為外援,牽制後金軍。

正月23日,努爾哈赤率軍殺到寧遠,見寧遠防守滴水不露,就誘降袁崇煥,許以高官。袁崇煥不為所動。努爾哈赤連連獲勝,至此受挫,不由大怒。

24 日,努爾哈赤親自督軍大舉攻城,但後金軍沖到城下後,城中卻無動靜。正自詫異,突然間城頭火光沖天,弓箭和滾石如雨而下。後金軍死傷無數。後金軍頭頂盾牌,再次猛烈攻城,寧遠守軍又從城頭的垛口間,推出許多木櫃,一半隱在城內,一半懸出城外。原來木櫃中藏有身著盔甲的明軍兵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後便將木櫃拉回來,再裝矢石投擲。如此反復,後金軍傷亡慘重,始終接近不了城池。努爾哈赤命令士兵身披兩層鐵甲攻城,袁崇煥則命軍士架起紅夷大炮轟擊,後金兵士被轟得血肉橫飛,心生怯意,再不敢前行。努爾哈赤無計可施,被迫後撤。

25日,後金軍重整旗鼓,又來攻城。袁崇煥令將士用紅夷大炮連續轟擊,其中有一炮正中遠處在旗下的指揮之人。不久,後金軍的攻勢就停止了。而這一炮擊中的正是努爾哈赤本人。努爾哈赤被救回營後,即下令撤軍。袁崇煥看到敵人退兵,乘勝追擊了30裏,才得勝回城。

寧遠之戰,是努爾哈赤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敗仗,也是最嚴重的慘敗。

努爾哈赤在撤軍的路上,對部下說:「我自25歲起兵以來,久戎沙場。何敵不克,何堅不摧。沒想到小小的寧遠城卻遭到挫敗。」心中十分惱怒,傷勢加重,於8月11日在瀋陽去世,終年68歲。

袁崇煥初歷戰陣,即取得寧遠大捷,它是明朝自有遼事以來,對後金軍的第一次勝利。扭轉了明朝軍隊望風潰散的戾氣。而這卻是袁崇煥在後金兵鋒強盛、寧遠孤城無援的情勢下取得的。它打破了努爾哈赤不敗的神話。寧遠之戰後,原來許多降金的官吏和士兵又重新歸隊,山海關外的許多城池也再次被收復。

努爾哈赤死後,他的第8子皇太極繼位。皇太極繼承父親遺志,積極整軍練武,準備再攻明朝。

而袁崇煥也抓住機會,採取「以遼人守遼土」的方略,在一年時間裏就訓練出了一支勇猛頑強的「關寧鐵騎」。

天啟七年(1627年)5月,皇太極親率8萬精銳後金軍再度進攻遼西,在連續攻下大淩河、小淩河2個要塞後,兵圍錦州。此時袁崇煥已升任遼東巡撫,錦州是他修築的另一座關外重鎮,由大將趙率教守衛。11日,皇太極開始攻城。關寧鐵騎勇猛無比不說,又有先進的紅夷大炮等火器助陣,清軍傷亡很大。皇太極一直攻到 6月初,不能得手,佯為撤兵。目的是想半路誘伏明軍,袁崇煥不上當,令堅守營壘不出。皇太極無奈,只好再來攻城。袁崇煥整軍出城,與皇太極正面對陣。雙方數萬大軍攪在一起白刃相搏,戰事極為慘烈,直殺得天昏地暗,雙方死傷慘重,死屍填滿了溝壑。最後明軍退入寧遠堅守。後金軍攻城,明軍又以大炮轟擊,皇太極的白龍旗也被炮火擊碎了。皇太極怕重蹈努爾哈赤覆轍,只好退兵。路上被明軍伏擊,幾員大將陣亡。7月,敗退回瀋陽。

兩次寧遠大戰,袁崇煥表現出了如虹的氣勢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清軍始終無法越過錦州、寧遠一線,對山海關也只能望而生歎。


覬覦中原

袁崇煥經略遼東,使皇太極奪取北京的計畫受阻,皇太極苦惱至極,為了避開袁崇煥的鋒芒,便假道蒙古,避開山海關。為此,一、他征服朝鮮,打破了朝鮮與明朝的同盟關係,解除後顧之憂;二、與蒙古貴族結盟,娶兩位蒙古貴族女子為妻,尋找從蒙古向明朝進攻的道路。1629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避開寧遠、山海關,從長城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入關,進逼北京。歷史上稱此為「入口」之戰。

明朝大軍皆集于寧遠,山海關以西空虛。為保衛北京,只得緊急調邊兵入援。袁崇煥聞訊星夜馳援,統率諸路援軍重創後金軍于廣渠門外。但崇禎帝好猜疑,聽信謗言,輕易就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以袁崇煥「私通」後金軍罪,將其逮捕入獄。後被冤殺,崇禎皇帝自毀長城。從此明朝「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果然,袁崇煥死後14年,清軍入關就奪取了大明天下。

皇太極此人,有很高的漢文化素養,注重文教。醉心於中國歷代專制主義的封建統治,一改其父努爾哈赤屠殺文人的政策,並開科取士,一次即選滿、漢、蒙古生員200 人。天聰十年(1636年)4月,他在滿、蒙、漢等儒臣的捧表勸進下,正式祭告天地,受「寬溫仁聖皇帝」尊號,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國號大清,改元崇德,以天聰十年為崇德元年。

從此,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帝國——大清帝國正式進入歷史的冊頁,滿族也自此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一員。

下一步就是入關奪取明朝的天下了。而要奪取明朝的天下,首先得消滅在東北的一切明軍。因此,皇太極發動了松錦之戰。戰爭的結果是,錦州城內的祖大壽在被圍一年後投降,洪承疇投降。

松錦之戰,使明朝關外重鎮幾乎丟失殆盡,軍隊傷亡慘重。崇禎帝只好派兵部尚書陳新甲暗中與清議和,但屈辱的秘密和議竟被洩露出去,輿論大嘩,愛面子的崇禎帝只得把陳新甲當替罪羊殺掉,以挽回顏面。此後,清軍屢屢內侵,甚至肆意深入到山東德州一帶,如入無人之境,大肆劫掠財物,歷時長達7個月之久。

松錦之戰可說是奠定了大清朝的帝業。

皇太極一生娶了15位妻子,其中他與天聰八年娶的博爾濟吉特氏感情最深,在他崇德元年登基時即封她為關雎宮宸妃。在她生子之後,皇太極曾高興地發佈了大清的第一道赦令。崇德六年9月,松錦之戰正酣時,傳來宸妃病危的消息,皇太極竟不顧軍情緊急,趕回盛京,但宸妃已死。皇太極悲不自勝,數次哭昏過去,自此「聖躬違和」,身體迅速垮掉。崇德八年(1643年)8月9日,因思勞過度,與世長辭,享年52歲。清史稱他為「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確為至評。

後金政權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兩代60年的東征西討,創典立制,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明王朝在內外交困的雙重打擊下,已經趨於沒落。清人統一中國,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宮闈秘辛

皇太極死後,因生前未指定皇位繼承人,所以引起了諸王的爭鬥。當時,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14弟、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均擁有爭奪皇位的實力,且都志在必得。本來,按照推舉制原則,就能力、威望、地位與實力而言,多爾袞是最應該繼位的。但此時的情形已與努爾哈赤時的情形不同。大清政權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漢化很深,普遍主張子承父業,反對兄終弟及。據《清世祖實錄》記載,鑲黃、正黃二旗的圖賴、索尼、圖爾格、伊爾登等大臣,堅定主張擁立豪格;而多爾袞同母兄英親王阿濟格、弟豫親王多鐸以及郡王阿達禮、貝子碩托等所屬的兩白旗,則擁戴多爾袞。雙方勢均力敵,各不相讓。

而豪格作為皇長子,似乎比多爾袞更具人脈和優勢。因為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旗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關係不睦。因此,兩黃旗的八位重臣極力反對多爾袞繼位。

雙方活動頻繁,氣氛日益緊張,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圖爾格下令其親兵弓上弦、刀出鞘,護住家門,以防萬一,致使形勢變得劍拔弩張。

歷史上,在我國古代遊牧漁獵部族中,許多分裂、仇殺與消亡都是在此種情形之下發生的。主事的多爾袞若利令智昏,強行繼位,勢必遭到激烈反對,其後果難以預料。很有可能像我國歷史上那些迅猛崛起的遊牧漁獵部族國家一樣,經過反復自相殘殺之後,又迅速地煙消雲散在那廣闊無邊的山野大漠之中。

於是,8月14日,皇太極死後第5天,在大清帝國後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兩派再次發生爭執,大臣們有的佩劍上前,氣氛緊張。豪格憤而退出推選,想以退為進。多爾袞為免遭內訌,緩和矛盾,當機立斷表態說:我也贊成由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9子福臨為帝。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他舉行過冠禮之後,我們即行歸政。

多爾袞的折中方案,出人所料,也令擁立皇子繼位的大臣們無話可說。

因為福臨是只有6歲的小皇帝,攝政王多爾袞、皇太后孝莊遂成為人們關注的物件,特別是二人關係引起諸多遐想和猜測,發生出無數版本的傳聞和野史。其共同話題,就是清初的四大疑案之一「太后何以下嫁」。

當時立了皇子,兩黃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卻又說不出口。多爾袞以退為進,作為輔政王,成了實際的掌權者。這個妥協方案遂為各方所接受。

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後來的事實發展表明,在幾大政治勢力形格勢禁之下,特別是在漢民族政治文化的深刻影響之下,多爾袞的做法是顧全大局、防止內亂發生的唯一有效途徑。

多爾袞任攝政王統理國政,他憑其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才能,把大清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大清國勢日益強盛。時刻在準備著謀取中原。

就在八旗貴族因為內部矛盾爭吵不休的時候,明朝已是內外交困,無力抵禦。西元1644 年春,李自成農民軍和清軍一南一北,都在距明朝政治中心北京數百里之遙的地方窺視,究竟誰能逐鹿得手呢?

歷史的天平最初是向農民軍傾斜的。


鐵騎入關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這一年相繼出現了三個年號:崇禎十七年、永昌元年、順治元年。城頭變幻大王旗,北京這座千年古都,一年之內,紫禁城的龍椅上先後坐了三個皇帝。

李自成春節之後率40多萬大軍出陝西,一路望風披靡。凱旋入京,明崇禎帝自殺。李自成一面出榜安民,一面嚴懲明朝的皇親國戚、貪官污吏,大肆抄沒家產,充作軍餉。吳襄也在抄沒之列,當李自成得知吳襄乃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之父時,便讓吳襄寫信,勸降吳三桂。吳三桂猶豫不決,決定先帶兵入京視情況而定。在路上,碰到從北京逃出來的人,吳三桂一打聽,得知父親吳襄被抓,家產被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據為己有,不禁沖冠一怒。立即退守山海關,令全軍將士白盔白甲,誓言為君父報仇。李自成得知吳三桂不肯歸順農民軍,便親自率領20萬大軍,征討吳三桂。吳三桂連忙寫信給關外的清軍,向清借兵,表示如清兵支援,則「將裂土以酬」。

早有問鼎中原之志的多爾袞,一接來書,大喜過望。馬上寫信給吳三桂,答應出兵,並許諾他降清可以封王。

歷史的偶然性使吳三桂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吳三桂降清,使得歷史的天平開始向清朝一邊傾斜。

4 月4日,即吳三桂剛剛叛歸山海關之時,內院大學士范文程即上書多爾袞,認為「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是我非與明朝爭,實與流寇爭也」。主張立即出兵進取中原。他提出,「戰必勝,攻必取,賊不如我;順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賊」,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搶掠政策,「嚴禁軍卒,秋毫無犯」。即不僅在戰略上改變得城不守之策,在戰術上更要招攬中原民心。

在與農民軍的決戰中,多爾袞讓吳三桂打先鋒,自己帶領十幾萬清兵埋伏起來,瞅準時機發動突然襲擊。在雙方精疲力竭之際,清軍突然掩殺過來。農民軍猝不及防,亂了陣腳,敗下陣來。李自成這時才知道吳三桂已經降清。可以說,山海關戰役,多爾袞充分利用了漢族內部的階級矛盾,挾制了吳三桂,使他身不由己地充當了清軍入主中原的馬前卒。

山海關戰役是明清易代之際直接影響全國局勢發展的一場關鍵性戰役。

山海關戰役後,大順軍的形勢急轉而下,李自成慌忙退出北京,撤到山陝一帶休整力量,做長期抗清的準備。多爾袞則乘勝佔領了北京,同年(順治元年),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並定都北京,清政權實現了一次歷史性的大轉折。從此,清朝從偏居東北一隅的地方政權,一躍而成為統治全國的大清帝國。歷史翻開了它新的一頁。


康乾盛世

清軍是打著「為崇禎帝復仇」和「弔民伐罪」的旗號入關的,入關之初,為著統治的需要,不得不採取一些安撫政策,以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如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等。然而,清初的統治者骨子裏依然擺脫不了遊牧民族掠奪殘忍的本性,強行推行「圈地」、「投充」和「逃人法」等所謂「以夷變夏」的五大惡政,對於不馴服的民族,不知懷柔,接連製造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慘絕人寰的暴行。這種野蠻、血腥與歧視的做法,帶來的不是社會的穩定,而是更嚴重的混亂和經濟的凋敝,全國范圍內「反清復明」的聲浪,如波濤翻滾。直到康熙年間,這一浪潮才漸漸平息下來。

康熙皇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他於1661年8歲繼位後,韜光養晦,在他16歲那年,設計捕殺了權臣鼇拜,掌握了絕對的君權後,便開始實施他聖主的抱負。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樹。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的一代有為帝王。

他鞏固和加強了國家的統一,在統一中國的進程中表現出的雄才大略,與漢武帝、唐太宗相比,一點也不遜色。他平定三藩之亂;統一了臺灣;並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遏制了沙俄東擴的野心;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貴族的叛亂,強有力地鞏固了全國的統一,使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也使當時的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清朝版圖最大時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爾喀什湖和蔥嶺,北至漠北和外興安嶺,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東至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到南海諸島。康熙為清王朝的統治和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到乾隆時期,乾隆繼續沿著康熙的步伐前進,平息了今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的反抗,粉碎了新疆地區大小和卓木的武裝暴亂,又粉碎了廓爾喀對西藏的企圖,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統治。

在社會經濟方面,康熙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他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如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規定墾荒突出者給予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闢。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自後永不許圈」,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們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耕地面積的增加,再經雍正、乾隆的努力,出現了康乾盛世的繁榮局面。至雍正時全國耕地面積已達到9億多畝,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為了使農村生產秩序穩定,康熙還把蠲免錢糧作為恢復經濟的經常性的重要措施。1701年,他在全國各省分批實施「輪蠲」的優惠政策,每三年輪免一次。1712年,又進行賦役改革,實行「攤丁入畝」政策,宣佈以康熙五十年的丁額為准。以後「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大大提高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熱情。此措施一直持續到雍正、乾隆時期。

在文化建設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康熙字典》、《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中國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的清理和總結,延續了中華文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也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交匯融合。

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治世。從1662年起,到1795年止,中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歷時130多年,所實施的一系列緩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維護統一的政治、經濟措施,保證了社會的安定,促進了農業的快速發展,中國的人口也在「康乾盛世」時達到3億左右,把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成為和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以及開元盛世比肩的一個治世,且比任何一個治世延續的時間都要長。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它的建立,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明清易代,本是中國王朝數次更替中之一環,但它的特殊之處在於此時的中國已處於傳統社會的末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思想和不同於以往的社會思維。現代歷史學家有一個普遍的觀點,即中國在世界上由先進轉為落後大致也發生在明中期至清中期這300年間。清朝繼承了明朝初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晚明出現的「近代化」思想實行嚴酷的控制,其保守性、封閉性、反動性更加突出。經濟上,仍然以農立國;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綱常禮教,屢興文字獄;對外關係上長期閉關自守,盲目自大。因此,與同一時期西方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形勢相比,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所取得的這些成就則相形見絀了,中國已落後於世界發展的先進潮流,並且正在拉開這種距離,而舉國卻渾然不覺,這也是近代慘遭外強蹂躪的原因,而此時康乾盛世的餘音還在嫋嫋。

清朝,可說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的迴光返照!它有著落日的輝煌,更有著落日的沒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