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4月2日星期四

永恆之火

永恆之火:大元帝國崛起真相解密

蒙古史敘

蒙古族形成于13世紀初,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其主體是生活在額爾古納河流域一代的蒙古部,屬於東胡語系室韋的一支。在民族融合的形成過程中,逐漸吸收並形成包括匈奴、突厥等語系及東胡語系的其他民族在內的一個新的民族。

蒙古部在唐時才顯于史書,唐代史籍稱之為「蒙兀室韋」。這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在唐末五代時曾形成部落聯盟,統稱「韃靼」。後被契丹(遼)征服,部落聯盟瓦解。蒙古部落西遷到漠北高原,後來又遷徙到了鄂嫩河上游不爾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魯倫河一帶。繁衍出了乞顏、紮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其中有一支尼倫部,就是成吉思汗十世先祖孛端察兒所在的部落,孛端察兒的氏族被稱為孛兒只斤氏。到12世紀初,成吉思汗的曾祖合不勒統一尼倫各部,開始稱「汗 」,形成了韃靼部落聯盟之後的新的部落聯盟——蒙古部落聯盟。

當時,居住在漠北高原上的部落不下100多個。東面,是塔塔兒部,遊牧於貝加爾湖一帶;弘吉剌部,遊牧于哈爾哈河流域;西面,是克烈部,遊牧于杭愛山和肯特山之間;乃蠻部,遊牧于杭愛山和阿爾泰山之間;南面有汪古部,遊牧於陰山一帶,替金朝守護長城;北面有斡亦剌部,居住在葉尼塞河上游,以及分佈於貝加爾湖南岸、色楞格河及鄂爾渾河下游的蔑兒乞部等等。它們大小不一,文明程度也參差不齊,遊牧在草原上、主要從事畜牧業的被稱作「有氈帳的百姓」;居住在森林地帶的、主要從事漁獵業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其中蒙古部、塔塔兒部、克烈部、蔑兒乞部和乃蠻部相對而言,算是富庶的。但他們都受金朝的統治,被稱為「馬背民族」。

由此可見,「蒙古」的族名,最初只是漠北高原上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名稱。蒙古一詞,在古東胡語中,意為「永恆之火」,和其他東胡民族一樣,也是一個崇拜光明的民族。

蒙古各遊牧部族,逐水草而居,因此常為爭奪肥美的水草資源而爭鬥不休,展開血腥殺伐,而且這仇恨就像財產一樣一代一代繼承下來,鑄成血海世仇。不但搶水草,還搶女人兒童。因此,蒙古諸部落中的每一個人,包括婦女和孩童,自小就練就了一身騎射功夫,個個都很警覺、堅強。

在蒙古崛起以前,中國北方地區長期被契丹(遼朝)、女真(金朝)統治。華夏文明對他們影響很深,多行漢法,國家逐漸進入到封建階段。遼金時代,鹽鐵管理嚴格,對蒙古人和中原地區的互市貿易,加以限制,蒙古人即使用牲畜、馬匹、毛皮也換取不到內地的茶葉、絹帛、鐵器等物品,加之中原地區的富庶,常使蒙古各部鋌而走險,南下搶劫。當時在北方就流傳著這樣的民謠:「韃靼來,韃靼去,趕得官家沒處去」。金朝政權不堪其擾,就採取以夷治夷的策略。以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為代價,扶持一個蒙古部落,去打擊另外一個蒙古部落。當被扶持的部落強大以後,就聯合其他草原部落再予以打壓,這種平衡實力的遊戲從遼代就開始了,至金尤盛。

正是金朝統治者的挑撥離間,再加上蒙古諸部貧富分化的加劇,對立階級的出現,在成吉思汗出世之前,整個蒙古社會動盪不已,部落之間混戰不休。蒙古各部人民生活在苦難和仇恨之中,不得不流浪避仇,因此,對金朝統治者「怨入骨髓」。就是在這種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之下,人心思定,無不渴望過上一種和平安居的生活。成吉思汗應運而生了。


統一蒙古

成吉思汗是元帝國的創造者,姓孛兒只斤,名鐵木真(1162年~1227年),是古代蒙古族的傑出領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軍事家之一。《元史.太祖紀》贊他「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他是尼倫汗合不勒汗的曾孫,也速該把阿禿兒的長子。

他出生時,大漠南北,草原各部林立,互不服氣,征伐不已。鐵木真的母親訶額侖,出身于高貴的弘吉剌部。1161年秋,訶額侖同蔑兒乞部的赤列都結親,途經蒙古部駐地。當時乞顏部的首領也速該正在斡難河畔打獵,他貪圖新娘子訶額侖的美貌和嫁妝。遂發動族人打敗了蔑兒乞部人,把訶額侖搶來,這樣,訶額侖就成了也速該的妻子。第二年,也速該在和塔塔兒部人打仗時,活捉了其首領鐵木真兀格,這時族人來報,他的長子降生了。為慶賀勝利,也速該順勢就給自己剛剛出生的長子取名為「鐵木真」。

鐵木真9歲時,弘吉剌部的智者德薛禪要將自己的女兒孛兒帖許配給鐵木真,其父遂帶他到弘吉剌部去求親。但在返回的途中,塔塔兒部的首領鐵木真兀格之子劄鄰不合請他喝酒,並在酒裏下毒,也速該死於歸途。也速該臨終前要求鐵木真,在將來為他報仇時,要把高於車輪的塔塔兒男人統統殺掉。也速該死後,俺巴孩汗(蒙古部落首領,1146 年被金熙宗以「懲治叛部法」的罪名釘死在木驢上)的孫子塔里忽台,乘機煽動蒙古部眾拋棄鐵木真母子,這使他們一家從部落首領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難的深淵。因此,鐵木真幼年時期,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其母訶額侖便將家族振興的希望寄託在鐵木真身上,希望他將來能成為蒙古部的首領。但鐵木真的異母弟別克帖兒經常挑戰他的權威,這令鐵木真異常惱火。鐵木真13歲那年,因為和別克帖兒爭搶一隻烤魚而發生衝突。鐵木真與其弟哈撒兒一前一後,射死了別克帖兒。母親悲憤地說:「現在我們除了影子之外還有什麼?除了馬尾巴之外恐怕連鞭子也沒有,越是在這種時刻,越應該兄弟一心,這樣才能擔負起振興家族的大業。」鐵木真細思母親的教誨,深感有理,此後他很注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1175年,鐵木真14歲,一家人被迫遷居於青海子居住。

蒙古民謠說:「沒有逃避的地方,只有衝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

成吉思汗就是在這樣的動亂歲月中長大。重重的磨難沒有把他擊倒,反而越挫越勇。

鐵木真18歲那年,德薛禪根據婚約,將孛兒帖嫁給了鐵木真。但兩人結婚只有半年,孛兒帖就被蔑兒乞部的脫脫搶走,強迫嫁給赤列都之弟赤列格兒。這是蔑兒乞部對鐵木真家族的報復。為報奪妻之恨,鐵木真決定向強大的蔑兒乞部開戰。鐵木真與當時的草原英雄克烈部首領汪罕和劄答蘭部首領劄木合結為兄弟,並依靠他們的力量,打敗了蔑兒乞人,奪回了妻子。在回軍路上,鐵木真的長子降生了,鐵木真為他起名為「術赤」,義為「不速之客」。

1184年,鐵木真被部將推舉為乞顏部落的可汗。但是,鐵木真稱汗一事,卻遭到了劄木合的嫉恨,而草原上的各部貴族也害怕鐵木真的崛起,他們共同推舉劄木合為「古兒汗」,即眾汗之汗,組成13部大軍向鐵木真發動進攻,最初鐵木真失利,後來鐵木真則與汪罕合兵,猛烈反擊,劄木合的聯軍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了,劄木合投降了汪罕。

隨後,鐵木真於1196年進攻有殺父之仇的塔塔兒部,其首領劄鄰不合戰敗後服毒自殺。1202年秋,鐵木真集中兵力徹底消滅了這個古老的部族。塔塔爾部的滅亡,不僅使鐵木真報了殺父之仇,還使他統一了蒙古東部。由於鐵木真的強大,金朝授予他「紮兀惕忽星」(諸部統領)的稱號。隨即,他又率部迫降泰赤兀等部。

東部蒙古統一之後,鐵木真把目光投向了西部蒙古各部。1203年,鐵木真在土剌河畔,攻滅了因他的崛起而對他發動戰爭的汪罕。汪罕本人逃到乃蠻邊界,被邊將當作奸細殺死,其子桑昆也身死異鄉。汪罕的克烈部是當時蒙古草原上除塔塔爾部外最強大的部落之一,鐵木真擊敗克烈部後就為統一蒙古排除了巨大障礙。接著他又陸續消滅了乃蠻部等蒙古諸部,於1206年統一了蒙古高原。成為蒙古部名正言順的首領。

1206年,蒙古貴族們在蒙古族的發源之地斡難河源頭,舉行了一場忽裏勒台選汗大會,44歲的鐵木真被一致推舉為全蒙古的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意為擁有四海的強大者,蒙古汗國就此宣告成立。鐵木真成為蒙古歷史上第一個建立統一政權的君主。他打破了蒙古族原來的氏族組織,按照十進位的方法,把蒙古各部牧民統一劃分為十戶、百戶、千戶、萬戶,並相應設立了十戶長、百戶長、千戶長、萬戶長。直接分封給諸子、諸弟和功臣。在其領地內的牧民平時放牧,戰時則隨領主出征。此外,成吉思汗還創立了「怯薛制」,即挑選貴族子弟和自由民中「有技能、身體健全者」,組成一支萬人軍隊,由他直接指揮,分為四班,輪流入宮宿衛,「怯薛」在漢語中的意思是「番直宿衛」。這是蒙古軍的精銳,也是對地方加強控制的主要武裝力量。他創造了畏兀字書,蒙古族最初是沒有文字的,早期的命令,是較為原始的「刻指以記之」。攻滅乃蠻部落(該部在蒙古諸部中是最有文化的部落)之後,他命被俘的乃蠻掌印官維吾爾人塔塔統阿教蒙古貴族子弟識字。從此蒙古才有了文字和印信。成吉思汗的「大劄撒 」(法令)和「必裏克」(訓言)就是用這種文字紀錄的。

各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蒙古汗國由蒙昧狀態逐漸步入到文明社會,鞏固了蒙古各部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以後蒙古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元帝國的建立開創了有利的局面。

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草原後,便把目光落在了高原之南、甚至更遠的地方,下一步就是消滅女真族所建的金朝、黨項族所建的西夏和中原的趙宋王朝。


將伐南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之後,他首先確立的政治目標就是推翻金政權的統治,但是,金不論在人力、物力、資源和領土諸方面,新生的蒙古政權都不能望其項背。因此,成吉思汗制定了先取四周,去其羽翼,孤立金國,然後奪取肥沃的燕雲之地和金中都(今北京),最後聯宋滅金的戰略。

為此,在用兵金朝之前,成吉思汗為了孤立金國,削弱西夏與金朝的聯繫,曾在1205年、1207年和1209年,對西夏發起過三次進攻,迫使西夏訂立城下之盟。因為相對於強勢的金朝和宋朝而言,西夏王朝顯得最為弱小。西夏只得向蒙古稱臣納貢。三次戰爭使得西夏損失慘重,尤其是1209年蒙古對西夏的征伐,蒙古軍隊迅速擊敗了西夏,包圍了西夏京城中興府,西夏襄宗走投無路,不得已獻女求和,蒙軍掠奪了大量的珍寶財物滿載而歸。這次戰爭之後,蒙古政權徹底達到了戰略目的,為日後攻打金國奠定了基礎。

1211年,成吉思汗親自帶兵攻擊金國。但他深知,要打敗金國這樣一個上邦之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金國的軍隊「猛安」、「謀克」,其威名讓人聞而生畏,其界壕邊堡固若金湯,所以未敢輕舉妄動。為此,他從稱汗當年始,做了將近6年積極而又隱秘的對金戰爭準備。

首先,他利用往來于蒙金之間的使節、商人和居於陰山北部為金守邊的汪古部人以及金國的降人等管道,廣泛搜集金的政治軍事情報以及山川地理狀貌,從而盡得金的山川道路、宮廷情況、界壕邊堡佈置和長城防線的虛實。

1210 年,金國在西北界壕邊堡上築烏沙堡(今內蒙古烏盟興和境內),侵犯了成吉思汗的利益。他為了試探金國的實力,就派大將哲別對烏沙堡進行襲擾,「襲殺其眾,遂略地而東」。從而得知,金國構築的長達2000公里的界壕邊堡防線,並非不可逾越的天塹,金的軍隊「猛安」、「謀克」,也並非是不可戰勝的鋼鐵長城。成吉思汗心裏有底了。

恰在這時,成吉思汗得知金章宗完顏璟去世,而繼任皇帝是衛紹王完顏允濟時,極端蔑視。當初,成吉思汗曾入貢于金,接觸過衛紹王,認為他庸碌不堪。此時他還不知道鐵木真已被推舉為蒙古可汗的事,他派往蒙古地區巡視的欽差大臣,還像過去一樣頤指氣使,在召集各部落酋長集會時命鐵木真跪拜詔書。成吉思汗挑釁地問:「皇帝是誰?」欽差大臣告訴他是完顏允濟。成吉思汗鄙夷道:「我原本以為南方皇帝都是天上人,想不到竟然是這種蠢貨。」說罷,跨馬馳去。

如此羞辱上邦特使,其後果可想而知。金國決定設下圈套,誘殺成吉思汗,然後引兵蕩平蒙古。然而,金的「 軍」是由契丹及北方其他部族組成的武裝力量,雖表面上受制于金,卻與女真統治者離心離德,而傾向於新興的蒙古貴族,因此,多次給蒙古人報信。成吉思汗得報,遂於1211年2月,利用蒙古民眾對金「怨如骨髓」的仇金情緒,以為被釘死在木驢上的俺巴孩汗報仇的名義,「自將南伐」,從而拉開了蒙金戰爭的序幕。

蒙古民眾群情激奮,如虎狼之師,向金攻擊。金的西京(山西大同)立即陷落。蒙古兵尾追金軍,沿途截殺,攻破居庸關。居庸關是中國本部和塞北沙漠分界線上最險要的長城關隘,南距中都(北京)40公里,山勢險峻。居庸關既破,燕雲十六州便成了囊中之物。但由於蒙古兵力有限,不能長期佔領,只能燒殺飽掠而去。金很快收復了失地。1213年,蒙古兵再破居庸關,金國部隊損失慘重,橫屍150公里,中都再被包圍。此時,金朝內訌,金軍元帥給石烈胡沙虎殺死完顏允濟,另立完顏允濟的侄兒完顏珣當皇帝。是為金宣宗。金宣宗在蒙古軍兵臨城下時,束手無策,只能與群臣相對哭泣。有一個叫王守信的村夫,實際上是個神漢,吹噓自己比諸葛亮都強。金宣宗竟信以為真,以為此人真是古今未有的軍事家,委以軍都統的重任,他招募一些市井無賴充當士兵,教練進、退、跳、擲之村術,無非兒戲,荒誕不經。面對蒙古鐵蹄,後果可想而知。由此可以看出金的統治已是窮途末路,病急亂投醫了。完顏珣只得再次向蒙古求和,並獻出衛紹王之女岐國公主,再獻出童男童女各500人,馬3000匹以及大批來自宋帝國進貢的金銀綢緞,蒙古軍達到目的,在金軍的禮送下凱旋撤退。

中都兩次面臨蒙古族的威脅,隨時有陷落的危險。而黃河以北廣大地區經過蒙古鐵蹄的多次蹂躪,已殘破不堪。名義上是金朝的,實際上已經成為蒙古人的南方牧場。完顏珣遂決定南遷汴京(河南開封),稱南京,以躲避蒙古大軍的鋒銳。成吉思汗得報,怒道:「既然和解,而又南遷,國家如此無信,不滅何待?」立即三度南侵。駐守中都以南的軍發生了嘩變,投降蒙古。1215年5月,中都陷落。

1216年,成吉思汗為徹底解決金朝問題,派三摸合拔都率騎兵萬餘,由西夏出發,繞過潼關,遠程奔襲汴京。由於金朝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南移,收縮拳頭,力保黃河以南地區,因此在河南屯有重兵,防守嚴密,蒙古騎兵無功而返,甚至還可以說是狼狽渡河北去的。通過這次襲擾行動,成吉思汗明白了,金朝雖然沒落,但仍不失為強悍,實力不可小覷,想在短期內滅亡金朝根本辦不到。因此,他及時調整策略,轉而西征滅夏。


西征滅夏

正在這時,中亞的花剌子模王國(烏孜別克撒馬爾罕)訛答剌城的海兒汗,殺死了蒙古汗國一支450人的龐大商隊,成吉思汗派使交涉,其國王摩訶末又將交涉的正使殺死。成吉思汗怒不可遏,加速了他西征的步伐。成吉思汗是馬上皇帝,駿馬馳騁的速度開闊了他的視野,遼闊的蒙古草原只是他征服世界的圓心。他理所當然把草原民族馬蹄曾經跨越之處視為自己的領土。

成吉思汗的征討,其實早在1204年滅乃蠻部時就開始了。

當時乃蠻王子屈出律(又譯古出魯克)逃奔西遼,娶西遼帝耶律直魯古的公主為妻。但屈出律不思回報,反而在花剌子模權臣的幫助下,於1211年,篡奪了直魯古的帝位。雖然他依舊沿用西遼國號,但此時的西遼已非契丹人的西遼了。對蒙古汗國很不友好。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大將哲別率軍兩萬西征屈出律,屈出律被擒殺。西遼舊屬領土,盡歸蒙古。花剌子模是中亞大國,沒有西遼的緩衝,便直接感受到了蒙古的兵鋒所閃爍的寒光,就想趁蒙古在西方立足未穩,把它趕出這一區域。於是就發生了斬殺蒙古商隊和來使的事件。

1219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西征,他幾路進兵,分割包圍了各戰略重鎮,各個擊破,採用大規模屠殺、夷平城市、派被俘人眾打頭陣等殘酷手段,震懾敵人,蒙古大軍所到之處,雞犬不留。在強大的蒙軍攻擊下,訛答剌城迅速淪陷。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逃至里海孤島,不久病死。

花剌子模王子劄蘭丁逃入印度,成吉思汗派軍隊跟蹤追擊,深入恒河西岸。

1222年,蒙古大軍佔領了整個花剌子模和中亞,成吉思汗把花剌子模故地封給了他的次子察合台,建立了察合台汗國。

隨後,成吉思汗又令哲別、速不台率軍繼續西侵,北越太和嶺(高加索嶺),進入東歐斡羅思(俄羅斯)境內,1223年殲滅南俄聯軍8萬人於迦勒迦河畔(今烏克蘭喀爾科河)。不久,班師東歸。

1224年,成吉思汗率領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三個兒子由原路返回蒙古。

這次西征歷時8年,於1225年結束。大規模的屠殺和破壞,在歷史上罕見,給中亞各族帶來極大災難。

花剌子模王國的滅亡使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備受鼓舞,信心大增。在他死後,蒙古國又進行了兩次西征,拔都西征和旭烈兀西征,並先後建立了欽察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爾汗國。一度使蒙古國的領土橫跨歐亞大陸。成吉思汗的威名震撼了全世界,西方人因此稱他為「世界最偉大的征服者」。

在西征回軍後的第二年(1226年)秋,成吉思汗藉口西夏不遵守條約,又發動了對西夏的戰爭。這一次,他誓將西夏滅亡。但遇到了西夏軍民的頑強抵抗,蒙古軍經過將近一年的長期圍困,才攻下靈州(靈武縣)。靈州之役,西夏主力消耗殆盡,城陷後,西夏的首都興慶府已成為蒙古軍的囊中物。此時,成吉思汗卻染上熱病,舊傷發作,於 1227年7月12日病逝於六盤山。臨終留下三條遺囑,其中一條就是滅夏之計。不舉哀,不發喪。西夏人以為成吉思汗未死,懾于威名,便舉國投降。卻慘遭滅族,黨項民族自此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之中。


聯宋滅金

聯宋滅金,這是成吉思汗三條遺囑中最重要的一條。

西夏的滅亡,使金朝失去了犄角之助。成吉思汗死後,眾推其幼子拖雷監國,1229年,蒙古諸王、那顏,遵照成吉思汗遺囑,在和林召開忽裏勒台(大會議),擁戴窩闊台(元太宗)為大汗。窩闊台忠實執行成吉思汗臨終遺囑,積極與南宋聯絡,制定出聯宋滅金的軍事計畫。1232年,蒙古派使者前往南宋談判,應允滅金之後,平分金朝的土地,宋可得黃河以南之地。

再說金朝,自1215年南遷之後,君臣依然不知危殆,醉生夢死依舊,苟安偷生,得過且過。每當蒙古大軍壓境之時,君臣這時才有如喪考妣和天塌了的感覺;可當蒙古軍退兵之後,則又縱酒淫樂不知晨昏。宰相們研討時政,往往議而不決,無非是有個事幹而已,因循如此,國家亡無日矣!就連宣宗也並不以金王朝的命運和前途為念,關心的只是如何消遣奢華的生活。據野史記載,他曾要繡衣內史給他做一件大紅繡衣,並且囑咐不能讓耿直的監察禦史陳規知道。當繡衣做成並送給他時,他又不放心地問陳規是否知道此事,繡衣內史連忙說,宮中之事,他一概不敢向外傳播。宣宗聽罷,才松了一口氣,說:「若是陳規知道了,必然會以奢華規諫我,我實在害怕聽到規諫的話啊!」由此可見,金朝病入膏肓,是如何嚴重。

然而,在此危急存亡之秋,金王朝猶內鬥不休。因為龐貴妃得寵,其子完顏守純便和太子完顏守緒展開王位之爭,互相在朝廷拉幫結派。元光二年(1223年)12 月的一天晚上,宣宗病危,近臣都已經出宮了,只有一位年老的前朝資明夫人鄭氏在側。宣宗便將後事託付給她,讓她「速召皇太子主後事」。鄭氏還算公正,秉持宣宗遺詔這尚方寶劍,最終擊敗了龐貴妃母子,金哀宗完顏守緒得以繼承風雨飄搖之中的大金半壁江山。

哀宗繼位後,因成吉思汗正在西征途中,無暇東顧,金朝得以苟延殘喘。哀宗也和他的父親一樣,有著末世之人及時行樂的頹廢心態。對老百姓漠不關心,老百姓當然也對金朝的統治徹底失去了信心。就在哀宗繼位的1224年(正大元年)正月,一天,開封城內狂風大作,端門樓上的瓦片都被風掀落,當時有一身著麻衣的男子,對著承天門且哭且笑,瘋瘋癲癲地唱道:「吾笑,笑將相無人;吾哭,哭金國將亡。」這似讖語一樣的歌謠立即傳遍了京城,人心惶惶,都認為大金王朝的氣數已盡。

1231年,蒙古汗國皇帝窩闊台繼位後,便開始向金朝進攻。1232年初,兩國軍隊在鈞州三峰山展開生死決戰,金軍主力幾乎喪失殆盡。3月,蒙古大軍攻克中京洛陽,並遣使至汴京敦促哀宗投降。哀宗欲以親王為質,向窩闊台乞和,遭到拒絕。時汴京城又發生疫情,金哀宗出逃汴京,渡河到衛州(今河南衛輝)。蒙古軍追到衛州,哀宗驚慌,夜棄六軍,渡河逃到歸德(今河南商丘),身邊只有六七個親信相隨。

1233年6月,哀宗從歸德啟程赴蔡州(今河南新蔡),隨行也不過300餘人,50匹馬。當時由於宋、蒙聯合攻金的談判一時無果,所以哀宗到達蔡州初期,城內較有生機。哀宗遊樂本性依舊,於是大興土木,修建「見山亭」,以為遊憩之所,卻早忘了城外的烽煙。

而此時,蒙古都元帥塔察兒,正抓緊時機,再派使者至南宋襄陽,約攻蔡州。8月,宋、蒙雙方達成了協定。「冬十月,南宋孟珙、江海率師二萬,運米三十萬石,赴蒙古之約」。

12月,宋、蒙雙方的軍隊對蔡州城展開猛烈的攻擊。

1234年正月初十,蔡州城破在即,哀宗下詔傳位給總帥完顏承麟,承麟即位。此時,宋軍已破蔡州南門,然後招蒙古軍沖入城內,哀宗自縊身亡,承麟率部巷戰,最後為亂兵所殺,僅僅做了一天皇帝。

至此,金王朝在北方前後約120年的統治,淒然謝幕了。


爭奪汗位

金亡之後,蒙古與南宋也由此開始處於正面衝突狀態。

宋將孟珙如約前去接收河南地區的三京(開封、洛陽、歸德),蒙古則背棄前約,決開黃河阻擋宋軍,並多次在這一區域騷擾宋軍,揭開了宋、蒙之間或攻或防的戰爭序幕。但在窩闊台時期,蒙古軍的主力主要放在西征方面,他於1235年在和林召開忽裏勒台(大會議),決議遠征歐洲。因此對南宋,只是試探性的攻擊,雙方基本處於膠著狀態。

蒙古軍第二次西征的統帥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術赤之子拔都。一直打到現在的波蘭和匈牙利,佔領了整個東歐和伏爾加河流域的廣大領土。在捷克受阻。1242年窩闊台汗死,4月,訃報到達蒙古軍營,大軍便乘機回師。拔都則領本部留在欽察草原,建立了欽察汗國(俄羅斯編年史稱金帳汗國)。

1246年春,窩闊台之子貴由被立為大汗。貴由繼汗位不到三年就死了,1251年,蒙古的王公們推舉拖雷之子蒙哥為大汗。蒙哥決定由四弟忽必烈總管漠南中華大地的軍政事務,另外又派遣其六弟旭烈兀第三次西征(1252年至1259年),征服了波斯(伊朗)、敘利亞和伊拉克等西亞伊斯蘭國家,旭烈兀留居帖必力思,建立了伊利汗國。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國家,經過三次西征,整個蒙古汗國形成了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利汗國等四大汗國,與中央是藩屬關係。

1259年8月,蒙哥汗在進攻南宋時,被宋軍炮石射中,死於軍中。

「黃金家族」遂陷入汗位之爭的混亂之中。由於四大汗王為爭奪大汗權位,彼此爭鬥不已,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了遠離蒙古草原的欽察汗國和伊利汗國與元中央漸行漸遠。

當時,忽必烈正在圍攻南宋的鄂州,聽到消息後,起初他不願無功而返,因此對南宋展開猛烈的進攻,南宋朝廷震驚。在南宋當權的,是奸相賈似道,以玩蟋蟀出名。他懾於蒙古軍的威力,暗中派人乞和。恰在此時,忽必烈接到妻子的密報,他的弟弟阿裏不哥正調兵遣將,準備繼承汗位。忽必烈遂順水推舟,順勢答應了議和條件:南宋向蒙古稱臣,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讓給蒙古,另外每年進貢銀帛各20萬。

忽必烈於是匆忙撤兵北返,爭奪汗位去了。

1260年3月,忽必烈在自己的大本營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及多倫一帶),作了一番部署後,一反傳統的選汗儀式,先發制人召開忽裏勒台大會。在都元帥塔察兒、西路諸王合丹等擁護下,自立為汗。建元中統,以造成既成事實。

4 月,其幼弟阿裏不哥聞知大怒,也在阿藍答兒、阿速台等支持下,在和林召開忽裏勒台,即大汗位,佔據了漠北。阿裏不哥與忽必烈相比,因為得到了和林傳統的忽裏勒台貴族們的承認,具有正統性、合法性。但因為忽必烈手握重兵,又有中原漢族地主階級和一部分蒙古貴族的支持,互不相讓,經過4年內戰,終於在1264 年擊敗了阿裏不哥,奪得了蒙古汗國的最高統治權。建都燕京(今北京),改為中都。1271年11月,忽必烈取《易經》首句「大哉乾元」的話,昭告天下,正式定國號為「大元」,年號為至元。忽必烈為元世祖,蒙古尊稱薛禪汗。

1272年,他在燕京舊城的東北築新城,建設宮殿衙署。改都城中都為大都。

元朝的政治重心至此南移,政治目標也完全轉移到中原來了。


攻滅南宋

忽必烈在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後,野心勃勃,他要建立龐大的帝國,因此就加快了統一中國的步伐。當時,在歐亞大陸上,往來馳騁的都是蒙古人的駿馬,而只有在中原帝國傳統的管轄區域內,還有一個偏居一隅的南宋政權,在苟延殘喘。

這種情況,對於以戰為樂的忽必烈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恥辱。

1267年,忽必烈決定再次大規模南下攻宋,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甘休的氣概。

此一時也,元朝如旭日朝陽,噴薄而升;而南宋,則猶如枯藤、老樹、昏鴉,毫無生氣,只有哀鳴。雖然也出現了如文天祥這樣傑出的抗元名將名臣,但也只是迴光返照而已,阻止不了整個帝國向更深的黑暗裏滑落的趨勢。

在宋元長達5年的戰爭中,忽必烈採取大迂回、大包圍、大進攻的策略,直取四川、雲南,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轉變。南宋前後左右受敵,抗元防線上只剩下了西北的襄陽和樊城,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防重鎮。「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如若元軍攻下襄陽、樊城,則南宋門戶洞開,形勢會急轉直下。因此,雙方在襄陽都投入重兵,展開激烈的攻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宋元襄陽之戰。襄陽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

元軍圍攻襄、樊兩城的戰鬥從1267年冬開始。

南宋任命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11月,為打破元軍的包圍,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元軍,但被元軍打敗,宋軍傷亡慘重。1269年3月,宋將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元軍作戰,又被阿術打敗。7月,沿江制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遭到元軍的伏擊,宋軍大敗。9月,宋殿前副都指揮使范文虎率水軍增援襄陽,元軍水陸兩軍迎戰,宋軍又敗。

就這樣,宋元兩軍在襄樊週邊進行了長達3年的爭奪戰,但終因元軍包圍之勢已成,南宋幾次救援都未能成功,只好困守襄陽,敗局已定。

襄陽被圍6年,糧盡援絕,城中軍民析骨而炊,以紙為衣。多次向臨安泣血求救,賈似道卻隱匿軍情,始終不派援兵。1273年正月,樊城首先被元軍攻破,守將牛富率眾巷戰,身負重傷投火犧牲。荊湖都統制范天順力戰不支自殺。守將呂文煥孤立無援,於是獻襄陽城投降。

襄陽既失,南宋長江一線及以南的所有防線,從此處於極其被動的地步,而最要命的是,襄陽失守,嚴重打擊了南宋的民心士氣,南宋滅亡的喪鐘敲響了。

忽必烈遂派丞相伯顏督率大軍,以降將呂文煥為前鋒,由襄陽順漢水而下,進入長江,很快攻下鄂州。南宋守將或敗或降,沿江重鎮,相繼陷落。

值此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賈似道借母親去世之際,不思國難將至,反而乘機大擺排場,炫耀自己的權位。不久,度宗駕崩。賈似道遂立年僅4歲的趙显為帝,繼續操縱著南宋大權。

1275 年,在朝野壓力下,賈似道不得已親自督師抗元。13萬宋軍,從水路出發,船隻首尾相接達百餘裏,輜重無數。隊伍開到蕪湖(今安徽蕪湖),膽小如鼠的賈似道就迫不及待地派使者去元軍大營議和,請求稱臣送歲幣。遭伯顏拒絕,元軍很快進兵至安慶(今安徽安慶)、池州(今安徽貴池),宋軍士氣早已喪失殆盡,一觸即潰,後方督戰的賈似道也驚慌逃竄。

賈似道兵敗之後,元軍主力順長江東下,很快逼近臨安,南宋滅亡在即。賈似道喪師辱國,朝野震動,群情激憤,太學生及台諫、侍從官紛紛上疏請殺賈似道以謝天下。謝太后只得將賈似道貶為高州(今廣東高州東北)團練使,並派人監押。紹興府官員鄭虎臣,早年受過賈似道迫害,視為仇讎,主動要求擔任押送官。鄭虎臣一路之上,變著法兒羞辱賈似道,走到漳州時,瞅准機會,在賈似道入廁時,將他勒死了事。

1276年2月,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與元軍接洽。然而,文天祥前往元營和談時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后無奈,只得向伯顏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開城投降。

恭帝趙显被元擄住後,大臣陸秀夫等擁立8歲的衛王趙昺做皇帝,改年號祥興,遷居到廣東新會縣南80里海中的小島厓山,繼續抗元。1279年,在元軍風刀劍霜的追擊下,陸秀夫走投無路,只得背著末帝趙昺投海自盡,完成了封建時代一個忠臣應盡的氣節。

宋室在南中國153年的統治宣告終結,元朝最終完成了對中國的統一。


行省制度

正是元朝的統一,徹底終結了自唐末以來中國沒有真正大統一的分裂局面,譜寫了中國歷史上領土最為輝煌的篇章。

元朝開國後,一切政治制度和國家政權形式大都沿襲遼、金舊章。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各地分設11個行中書省及西藏宣撫司,行中書省官員任用漢人負責;改變了蒙古開國以來的諸侯世襲利祿制度,遵循中原漢族的傳統制度,奠定了此後元朝的政治體制規模。

元朝統一後,其疆域遼闊,中國的版圖達到了歷史的頂峰,僅嶺北行省就基本包括了今天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帝國的疆域北到今西伯利亞一帶,南到越南的占城、南海,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西南到達喀什米爾,包括今西藏全境,西北到達中亞地區的蔥嶺,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等。總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公里。

為了便於有效地管理這龐大的帝國,元帝國確立了行省制度,將全國劃分為中書省和11個行中書省以及總制院(1288年更名為宣政院)所管轄的吐蕃地區。

中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行中書省是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行省分天下之治。」

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行省長官有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等。路、府、州、縣設總管、府尹、州尹、縣尹。

行省是元朝統治時期廣泛設立於全國的地方大行政區,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行省制度淵源于魏晉的行台。北朝、隋和唐初,都曾置行台(或稱行台尚書省)於地方,以行使尚書省職權,多是因軍事需要而設的臨時性的分遣機構,意為代表中央行使權力。金初,曾置行台尚書省於汴京,以治理新征服的河南地。此後,行省的稱謂便較頻繁地使用了(以前通常簡稱「行台」)。後元人仿照金朝制度,在廣大的佔領地,相繼建立多個行中書省和行中書分省。隨著全國的統一,原來臨時性質的行省制度很快轉化成了固定、常設的地方大行政區劃了。行省掌管轄境內的錢糧、兵甲、屯種、漕運及其他軍國重事,統領路、府、州、縣;距離省治較遠的地方,則另設宣慰司統之,作為行省的派出機構。

當時全國共劃分為中書省和11個行中書省。中書省管轄大都(北京)及周圍的河北、山西、山東等腹心地區。其他11個行中書省管轄情況如下:

1.陝西行省,治京兆(今陝西西安),轄境包括今陝西及甘肅、內蒙古部分地區。

2.甘肅行省,治甘州(今甘肅張掖),轄境包括今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3.遼陽行省,治遼陽(今遼寧省),轄境包括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地區。

4.河南江北行省,治汴梁(今河南開封),轄境包括今河南省及湖北、安徽、江蘇三省的長江以北地區。

5.四川行省,治成都。轄境包括今四川省大部及湖南、陝西部分地區。

6.雲南行省,治中慶(今雲南昆明)。轄境包括今雲南省全境,四川、廣西部分地區,以及泰國、緬甸北部一些地方。

7.湖廣行省,治鄂州(今湖北武昌)。轄境包括今湖南、貴州、廣西三省之大部及湖北部分地區。

8.江浙行省,治杭州,轄境包括今江蘇南部,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西部分地區。

9.江西福建行省,治隆興(今江西南昌),轄境包括今江西省大部及廣東省、福建省。在福建行省(有時併入江浙行省)下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臺灣省。

10.嶺北行省,治和林。轄境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國全境、中國內蒙古、新疆一部分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

11.征東行省,治平壤,但行省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得自辟官屬,高麗國原有的政權機構和制度均不改變,財賦亦不入都省,與元朝國內諸行省性質不同。

元政府還在中央設宣政院,負責管理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在西藏委派官吏,駐紮軍隊,清查戶口,徵收賦稅。西藏正式成為中國的一個省級行政區。

明滅元後,雖改行省為承宣佈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行省。

元代行省制度的確立,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它是秦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有效地加強了對遼闊疆域的管轄以及加強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特別是對西藏、臺灣的管轄。行省從此成為我國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一直沿用至今。

行省制度的建立,適應了元政府管理遼闊疆域的需要,從而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和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以加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行省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對明清以及後來政治制度的影響,至深至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