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5年6月24日星期五

第二十三章 清朝

第一節 清太祖和清太宗

公元1644年至1911年這兩百多年,是我國歷史上的清朝時期。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位的一共有十位皇帝;但是,清朝以1644年為起點又是不夠準確的,這一年只是明朝滅亡(其實也並非最終滅亡),清兵入關,統一中國的開始,而“清”的立國還要早些,起碼還有兩位開國皇帝,所以,要從努爾哈赤寫起。

在我國的東北地區,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民族,曾稱肅慎、挹婁、勿吉、靼鞨、女真等。明朝時,東北女真分化為東海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歸屬明朝設置的軍政機構奴兒乾都司管轄。

1559年,努爾哈赤出生於建州女真一個貴族家庭,姓氏為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祖上曾在元朝、明朝任指揮使等職,但到了他的父輩,家道中落。十歲時,努爾哈赤喪母,他更開始過上艱苦的生活,以採集、狩獵、貿易等為生,到過許多地方,見識過不少世面,學會蒙語、漢語等,還了解到明朝的一些政治、軍事情況。

明朝萬曆十年即公元1582年,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在一場爭權奪利的糾紛中被明朝的軍隊誤殺,明朝邊吏道歉,還讓努爾哈赤襲封建州左衛指揮使,但他不滿;次年,即1583年,25歲的努爾哈赤以為祖父和父親報仇為名,拿出父親“遺甲十三副”起兵,開始了統一女真的戰爭,這事,史稱“努爾哈赤十三甲起兵”。

努爾哈赤起兵後,以十年時間統一了建州女真;又以二十多年時間征服了海西女真和東海各部,使得東北出現了一個以建州女真為主體的新興民族——滿族。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將部隊進行了獨具特色的軍事編制,即“八旗制度”。其具體編制是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統領;五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統領;五甲喇為一固山,即“旗”,設固山額真統領,並設左右梅勒額真作為副職。起初只有黃、紅、藍、白四旗,後又增加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旗,共為八旗(黃、紅、藍、白四旗亦稱正黃、正紅、正藍、正白四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6萬人。八旗隊伍兵雖不多,但乃是一支軍紀嚴明、能征善戰的勁旅。

萬曆44年即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自尊為“大英明汗”。他統一女真,雄據東北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要問鼎中原,取代明朝的統治。1618年,他公開打出反明旗幟,連破東州、馬根丹、撫順、清河等城。

努爾哈赤的建國稱汗與反明行動,震驚了明廷,於是,1619年,明朝派兵部侍郎楊鎬任遼東經略,坐鎮瀋陽,集結十多萬兵力分四路進攻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先採取各個擊破後採取集中優勢兵力的戰略,僅用了五天時間,即在薩爾滸消滅了明朝的三路大軍。薩爾滸大戰是滿清與明朝興亡的轉折點,戰後,明朝轉入守勢而努爾哈赤轉守為攻,掌握了對明朝的主動權,乘勢奪取了瀋陽、遼陽等七十餘城,並於1625年遷都瀋陽,改稱盛京。

1926年舊曆正月,努爾哈赤率兵攻打寧遠(今遼寧興城)。寧遠城有明朝名將袁崇煥率二萬人把守,運用西洋大砲,硬是打退了努爾哈赤十幾萬軍隊的多次進攻,八旗兵的屍體佈滿城外,努爾哈赤本人也中炮身負重傷,只好含恨撤退。這就是著名的寧遠之役。八月,努爾哈赤傷重身亡。有關努爾哈赤的死因,另一說是憂憤成病而死,享年67歲。但不管怎樣,努爾哈赤死於寧遠之役後,滅明之壯志未酬。

努爾哈赤手下有八固山即八旗軍,八旗軍的旗主有“四大王”“四小王”之稱,四大王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小王當時只有三個(鑲黃旗無旗主),即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此七人,除阿敏是努爾哈赤之侄,其餘都是兒子。努爾哈赤在生時,於1622年曾告誡八固山王(旗主),日後大家共理國政,若國君無道,可另立有德之人,國君死後也並非一定傳位長子。努爾哈赤死後,九月,大貝勒代善與諸貝勒擁立四貝勒皇太極,年號天聰。時鑲黃旗無旗主,由皇太極兼領,皇太極挾有兩黃旗,勢力自然超過諸王。皇太極即位後,率諸貝勒誓告天地,皇太極立誓敬兄長,愛弟侄;諸貝勒立誓擁護皇太極;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與諸貝勒對誓,表示合作團結。此情景,當是很感人的吧。在這儀式上,皇太極還宣佈設立八固山額真即各旗軍政長官,與旗主有隸屬關係。

需要說明的是,皇太極在即位之時,可以信誓旦旦,但在坐穩皇位後,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皇太極即位之初,還是依滿族舊制,與三大貝勒共同管理國政,並座受群臣朝賀,但是,不久,皇太極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先將阿敏削爵幽禁,繼之廢並座受賀的舊制,加強君權。莽古爾泰也在死後被剝奪爵位;唯有代善主動贊成廢除並座舊制,為皇太極所優禮。

皇太極即位後的任務,就繼承父親的遺志,滅亡明朝。1627年,他派阿敏攻打朝鮮,至平壤,渡大同江,朝鮮被迫議和。1628年,皇太極又攻打蒙古察哈爾部,迫使察哈爾部退出了西喇木倫河之外。他又親自率兵攻打寧遠、錦州,結果又被袁崇煥擊敗,這是明朝繼“寧遠大捷”後的“寧錦大捷”。

皇太極南下攻打明軍不利,知道山海關難以進入,於是,於1629年繞道龍井、喜峰等長城口下遵化,經順義、通州,直逼北京城。袁崇煥得知消息,即率軍堵截追擊,在北京城下展開激戰,次年2月,皇太極在關內停留了四個月後只得撤走。

皇太極南侵受挫,深感袁崇煥是最大的障礙,於是,他施行反間計,誣陷袁崇煥通敵,結果,糊塗的崇禎皇帝處死了袁崇煥,解除了皇太極的心腹之患,但由於袁崇煥給明朝經營的山海關、錦州一帶的防線仍很牢固,皇太極一時之間也難以攻破。儘管如此,但皇太極仍不斷攻擊蒙古察哈爾部和明朝其他州縣,將蒙古兵編為蒙古八旗;收降了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1934年、1936年、1938年,皇太極又進行了三次繞道入關,但也沒能攻至北京。

1636年舊曆四月,皇太極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所謂“清朝”,實際應該從這一年算起。皇太極的廟號為清太宗,努爾哈赤的廟號為清太祖。

1641年舊曆四月,清兵圍困錦州,切斷松山、杏山的援兵之路;明朝東北邊防統帥洪承疇、總兵吳三桂等率13萬軍隊支援錦州;八月,兩軍在松山一帶掀起大戰,結果,明軍大敗,喪失關外四城,吳三桂敗走寧遠。洪承疇率殘部入松山,清兵圍松山。1642年舊曆二月,清兵攻破松山,洪承疇被俘後投降;三月,清兵又攻破錦州,明朝總兵祖大壽投降。松錦之戰是清軍繼薩爾滸之戰後的又一次大捷,清軍不僅摧毀了明朝的東北防線,而且軍力大增,不僅有滿族八旗、蒙古八旗,而且還有了漢人八旗。

松錦之戰後,皇太極躊躇滿志,準備滅亡明朝,而就在崇德八年即1643年舊曆八月,皇太極突然病死,享年51歲。這時,離明朝的滅亡,不過就半年時間。清太宗皇太極一死,大清的皇位繼承權面臨一場激烈的爭奪。前面說過,滿清建國,並不受漢族嫡長子繼承制的約束,皇太極本人就不是嫡長子。皇太極死後,他的弟弟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太祖第14子)和皇太極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都想做皇帝,兩人劍拔弩張,差點就要發生武力衝突。這時,皇太極的妃子莊妃,認為由自己六歲的小兒子福臨繼位,可以化解矛盾。莊太后來自蒙古科爾沁部貴族博爾濟吉特氏,與姐姐及姑姑一起嫁給皇太極,所以,她也是屬於有強硬後台的。於是,她多方做說服工作,使得多爾袞也同意福臨繼位,由自己與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侄)共同輔政。和碩禮親王代善等王公大臣不願看到流血事件,也表示支持。豪格勢單力孤,只得放棄;而多爾袞也發誓:“如不秉公輔政,妄自尊大,天地譴之!”這樣,在大清最關鍵的時刻,避免了一場流血衝突,使得大清滅明的事業能夠繼續。於是,同月,福臨即位,是為清世祖,改次年年號為順治。因此,福臨也稱順治帝。順治帝年僅33歲的母親莊妃被尊為皇太后,俗稱莊太后。


第二節 清世祖和清聖祖

1643年舊曆八月,皇太極突然病死,六歲的福臨繼位,是為清世祖順治帝。順治即位時,明朝的氣數已盡,東北有清軍入侵,南有李自成、張獻忠攻打,已是風雨飄搖。不過,滅明之事並非他六歲小皇帝可為,而是要靠他的叔父多爾袞、阿濟格、濟爾哈朗、多鐸等人。

1644年舊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是時,總兵吳三桂擁數十萬大軍於山海關,處於清軍和李自成之間。李自成招降吳三桂,吳三桂接受招降,率軍離關向北京而來。但是,吳三桂行至半途,遇家人密報,說家父吳襄被囚,財產被抄,愛妾陳圓圓也被李自成部將劉宗敏搶去,登時勃然大怒,率軍返回山海關,並立即派人持書到清朝邀兵入關。多爾袞在寧遠接吳三桂書信,立即揮師西進。李自成得知吳三桂拒降,倉促率二十萬軍隊,並帶上吳襄和崇禎太子,急赴山海關,想繼續招降吳三桂。結果,李自成軍隊與吳三桂軍隊以及清軍在山海關一帶展開激戰,李自成戰敗,退回北京,殺了吳襄及吳氏全家,匆匆在武英殿舉行登極大典,次日即率軍撤出北京向陝西轉移。

1644年舊曆五月,多爾袞率清兵到達北京,許多明朝官員出城五里迎接。多爾袞從朝陽門入城,登武英殿受朝賀。多爾袞並非一介武夫,很有政治頭腦,並能聽取範文程、寧我完等漢人參謀的意見,他發佈告示,安撫州縣,並為崇禎帝發喪,令官民服喪三日。此外,他決定遷都將北京,從瀋陽接來順治皇帝。京城原明朝內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的漢族官員一律保留原職,另配滿族官員,共同處理政務。這應該是很得體的很得民心的做法,然而,漢族之民,很難忍受滿族人的統治,不甘心做“亡國奴”,而明室貴族,更是不想喪失自己的天堂,於是,南明小朝廷相繼建立。面對這種局面,多爾袞唯有採取武力征服,別無他法。於是,他派他的兄弟侄兒阿濟格、濟爾哈朗、多鐸、豪格、博洛、尼堪等,以及明朝降將洪承疇、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南下消滅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南明各小朝廷。到了順治三年即1646年消滅了南京福王政權後,南方的局面大體穩定了。

清軍在征服的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其間出現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殘暴行為。之所以出現“嘉定三屠”等暴行,又與多爾袞推行的一項政策有關,這項政策就是“薙發令”,即令所有漢族的男子,亦如滿族男子一樣,一律薙發。薙發就是將前部額頭以上頭髮剃去,後部餘留部分編成辮子盤於頭頂或垂於背後。多爾袞的意思,當然是以此使得入主中原的滿族人,不至於在髮型上成為“另類”,而一國之中,髮型統一,也具有征服的意義。明朝的男子習慣束髮,薙發這種並不美觀的髮型,理所當然受到了漢人的強烈抵制,於是,一方“反薙發”,一方是下檄“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矛盾激化必然造成流血殺戮事件,但殺戮破壞的程度遠不如李闖王。最後,多爾袞的“辮子政策”獲得成功,漢族男子都被迫薙發。不過,這種薙發,歷經兩三百年後,又習慣成自然,無辮者反而成了“異類”了,當民國初年,革命黨人發起“剪辮子”運動,不是又引起另一次恐慌嗎?看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風波》等便可知。時至今日,這種“辮子”還是很有用處的,一些編劇導演們,凡拍古裝片,都讓男人拖著“辮子”;大多數觀眾也以為封建時代的中國男人就是留“辮子”的,有辮與無辮,便成了時代的分界。此外,“旗袍”,顧名思義是旗人即滿族人的服裝,是滿清入主中原後的“舶來品”,而我們現在看電視劇,旗袍可能就穿在漢唐時女子的身上!

在征服南方、鞏固政權的過程中,攝政王多爾袞無疑是功勞最大的,被尊為父皇攝政王。他的權勢越來越大,以至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於順治四年即1647年停止輔政。順治五年即1648年,多爾袞又將侄兒、和碩肅親王豪格構陷削爵下獄而死,還將其妃子博爾濟錦佔為己有。順治六年即1649年,功績同樣卓著的多爾袞弟、和碩豫親王多鐸病死,時年36歲。據說多鐸在征服揚州時,搶得美女多人,其中有一位叫劉三季的,長發委地,光可鑑人,多鐸令其侍寢,三季寧死不從;多鐸北歸,剛好其妃子死去,答應以三季為繼室,三季才委身於多鐸。多鐸死後,多爾袞在朝中的政敵可能就剩下其兄和碩英親王阿濟格。阿濟格自恃功大,要求給與“叔王”的稱號,但被多爾袞拒絕。

多爾袞在朝中位高權重,而莊太后極其依重他,後有二人私通之傳說。不僅如此,滿族舊制嫂子下嫁叔子為正常事,多爾袞新近亡妻,便讓人向群臣提議,迎娶莊太后;群臣通過討論,同意太后下嫁攝政王。到了乾隆時,紀昀即紀曉嵐見到清初檔案,認為此事不成體統,不可彰之後世,請示乾隆全部銷毀,因此,莊太后下嫁給叔子攝政王多爾袞的事便變成了“傳聞”,無卷帙可尋了。

順治八年即1651年初,年僅39歲的多爾袞病死。死後被追尊為成宗義皇帝。攝政王多爾袞死後,和碩英親王阿濟格想步多爾袞後塵,想當攝政王,但是,已經14歲的順治帝不甘心仍受制於人,於是宣布親政,將阿濟格幽禁。不久,又責令阿濟格自盡。順治帝對攝政七年的多爾袞並無感激之情,相反還恨之入骨,一來恨他專權,二來,可能並不高興母親下嫁於他,總之,順治帝一親政,即接受近侍蘇克薩哈等的告發,說多爾袞私制帝服,謀圖不軌;鄭親王濟爾哈朗也證實其事。於是,順治帝削去多爾袞(到乾隆時,才恢復其和碩睿親王的封號)及其家屬的一切爵號,唯莊太后不予追究。而以前依附多爾袞的官員,全都入罪處罰。此外,順治又把正白旗改屬皇帝,從此兩黃、正白屬皇帝,稱“上三旗”,其餘為“下三旗”。

順治親政後,天下並未太平,尤其南方數省仍未征服。西南有李自成、張獻忠舊部,以及孫可望、劉文秀等勢力、湖廣有李定國等勢力;東南有鄭成功、張煌言等勢力,順治帝繼續派出經略洪承疇、平西王吳三桂,以及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繼茂(耿仲明子,耿仲明因部將犯法,懼罪自縊)、平南王尚可喜等繼續征討。到了順治十六年即1659年,南方基本平定。是年舊曆三月,清朝命吳三桂鎮雲南,尚可喜鎮廣東,耿繼茂鎮四川(後改鎮廣西、福建)。順治十七年即1660年,順治帝制定上述三藩的兵制,吳三桂轄五十三佐領,另綠營十營,每營一千二百人;耿、尚各轄十五佐領,綠營各六七千人。

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正月,清世祖福臨因天花病死於養心殿,年僅24歲。可能,一位皇帝病死,實在太平常了,也太不夠刺激了,所以,有關順治帝的死或者說下落,民間則流傳著另一種說法,更加浪漫些,傳奇些,悲壯些,這更符合一般民眾的欣賞心理。當然,也可能無風不起浪,也說不定事情真如流傳的版本呢。

且說順治帝長大以後,莊太后等為他立過兩位皇后,但他都不中意,第一位被廢,第二位也被打入冷宮。在妃子之中,有一位叫佟妃的,其祖輩與父輩為漢人,但都是清朝的開國功臣,後成為漢族旗人。原先滿漢是不通婚的,後清政府為了籠絡漢人,沖淡滿漢民族對立情緒,鞏固統治,實行了尊孔政策,順治帝親至孔廟祭奠孔子,推崇《四書》《五經》,提倡忠孝節義,並允許滿漢官民通婚。由於允許滿漢官民通婚,也打破了不從漢人中選妃的清宮舊制,所以,出身於漢族旗人的佟妃得以選入宮中。順治11年即1654年,15歲的佟妃生下一子,取名玄燁。然而,17歲的少年皇帝順治帝並不喜歡佟妃,當然也不喜歡她所生的兒子玄燁。那麼,順治帝有否意中人?原來,他有他的所愛,那就是另一位妃子,叫董鄂妃的,順治對她情有獨鍾,痴心一片。後來,董鄂妃也為他生了四皇子,但三個多月就夭亡了。順治17年即1660年秋,董鄂妃病死,順治帝傷心欲絕,不顧群臣反對,追封她為皇后;而自己,也悲不欲生,多次尋死自盡,不幾個月,也病死了。

從人性或愛情的角度看,順治帝能夠對一位妃子如此真心實意地鍾愛,並為她憂鬱而死,的確是令人感動的;但民間覺得這樣還不夠動人,傳說順治帝並非病死了,而是傷感過甚,乾脆離宮出走,遁入空門,到五台山當了和尚!而朝廷沒有辦法,只得假告大喪,掩飾過去。這真是一種更富有傳奇性的結局!寫書編戲以及觀書賞戲的人,肯定更喜歡後一種結局吧。因此,我們今天觀看某些電視劇,真的就是如此演繹的。

回頭還要說說董鄂妃。如果董鄂妃僅僅是滿族旗人之女,選入宮中,那也沒有多少故事性,於是,又有了另一種版本:原來董鄂妃並非滿人,而是漢人!而且不是一般的漢人,原為江南才子冒辟疆的愛妾,名叫董小宛!後為清軍所擄,輾轉入宮,大受順治寵愛,於是用滿族的姓稱董鄂妃。這故事,也說得有鼻子有眼的,於是,又為後世的小說編劇家們提供了廣闊的“戲說”空間。

不管怎樣,在1661年舊曆正月,清世祖順治帝病死或遁去了。去位前夕,就皇嗣問題他專門問過在朝中任職的德國人湯若望,在福全、玄燁、常寧三位皇子中,湯若望主張立玄燁,理由是他出過天花。當然,莊太后喜歡和看重玄燁,更極力主張玄燁繼位。於是,順治帝與莊太后共同商議,遺詔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佟妃八歲的兒子玄燁即位。正月初九,玄燁在莊太后的主持下舉行登基大典,改次年為康熙元年,玄燁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清聖祖康熙大帝。

前面講過,由於順治帝只愛著董鄂妃,因而並不喜歡佟妃以及二皇子玄燁,直到董鄂妃所生的四皇子夭折後,順治才對玄燁關注多些。玄燁的成長,全靠他的祖母莊太后。莊太后一切按帝王要求嚴格培訓使玄燁從小即養成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在登基大典時,莊太后在群臣百官面前問康熙有何願望,六歲的康熙答道:“臣無他欲,唯願天下治安,民生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可見他已經少年老成,初具帝王風範。

然而,康熙畢竟年幼,莊太后特意安排四大臣輔政,互為制約。四大臣開始輔政時,在順治帝陵前發誓,要同生共死,盡忠輔政。在開始幾年,也沒有發生大的矛盾,大事均由皇太后決策,然後再具體執行。但是,慢慢,鰲拜自恃戰功卓著,並救過皇太極,野心膨脹,開始結黨營私,陷害異己,輔政幾年來,已在各個重要部門安插了親信,如秘書院大學士班布爾善,吏部尚書阿思哈,兵部尚書噶褚哈,工部尚書濟世等,形成了一個鰲黨政治集團。四大臣中,索尼年老多病,不久又病死了,遏必隆膽小怕事,都不是鰲拜的對手,唯有蘇克薩哈敢於與之對抗。

康熙五年即1666年,鰲拜制造鑲黃旗與正白旗調換土地事端,藉以排擠蘇克薩哈。蘇克薩哈以及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和保定巡撫王登聯等均堅決反對。鰲拜欺13歲的康熙年幼,竟矯旨將蘇納海等三位大臣處以絞刑,並籍沒家產。康熙六年,康熙14歲,開始親政。蘇克薩哈提出引退,想迫使鰲拜也交出輔政大權;鰲拜反而利用此機會,聯合黨羽,給蘇克薩哈羅織了24條罪狀,奏請凌遲處死。剛剛親政的康熙很是吃驚,認為不可,但鰲拜瞪眼叫囂,迫使康熙批准,硬把蘇克薩哈及長子查克旦一起推上凌遲台,蘇克薩哈其餘六個兒子、一個孫子和兩個兄弟也被處斬家產籍沒。

面對如此囂張的鰲拜,14歲的康熙在謀求對策。他以對弈為名,將索尼之子、吏部右侍郎索額圖召入宮中謀劃方案。對弈之後,索額圖被調回宮中擔任一等侍衛,並負責從八旗子弟中挑選一些孔武有力的少年兒童,組成一個“善撲營”,每日在內苑陪伴康熙進行撲擊遊戲,鰲拜看到,認為是兒童鬧劇,全然不放在心上。在其後的兩年中,康熙對鰲拜表面還十分敬重,但暗中在作充分的準備。康熙八年即1669年,16歲的康熙認為時機已到,決定翦除鰲拜。在行動之前,他先已各種藉口將一些重要的鰲黨派遣出京,然後召他和遏必隆“入宮議事”。當鰲拜一進宮門,訓練有素的“善撲營”的少年兒童即將鰲拜生擒。康熙把他交付康親王杰書審訊,列出30條罪狀,最該論斬。行刑前夕,康熙召見鰲拜,問他有何話說。鰲拜無可抵賴,只有解開衣襟,讓康熙看自己救皇太極時留下的傷痕。康熙也念他昔日功勞大,免去死刑,改判終身監禁。不久,鰲拜即病死獄中。康熙翦除了鰲拜,其黨羽也根據罪行輕重處罰;蘇克薩哈、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等平反昭雪;任命索額圖為大學士,明珠為右都御史。

內患消除,康熙又面臨外患,即“三藩”問題。明亡之際,有多位明朝將領降清,並幫助清軍滅明,立下大功,其中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分別被封為平西王、靖南王和平南王。耿仲明死後,兒子耿繼茂襲父爵;耿繼茂死後,兒子耿精忠襲父爵。此三位藩王,分別留鎮雲南、廣東和福建,形成三藩擁兵自重,盤據南疆的局面,其中,又以吳三桂的勢力最大。吳三桂因愛妾陳圓圓被搶,“衝冠一發為紅顏”,引清軍入關,率軍助清佔領北京,奪回陳圓圓,然後入陝西進湖廣,由四川而貴州、雲南,甚至深入緬甸追擊南明桂王。坐鎮雲南後,他在昆明建造了豪華的平西王府,他並非專寵陳圓圓,后宮佳麗不下千人,其中一位愛妾叫連兒的,最得他寵幸。

康熙12年即1673年舊曆三月,年屆70的平南王尚可喜奏請告老還鄉,康熙帝趁機令其撤藩歸遼東。七月,吳三桂、耿精忠也奏請撤藩,但其目的是要試探朝廷的意思。康熙帝與武英殿大學士明珠等商議,明珠堅決主張撤藩,於是,康熙帝決定撤藩,而且三藩並撤。但朝廷使者到昆明時,吳三桂卻不肯服從,這年十一月,他殺死不肯追隨的雲南巡撫朱國治,囚禁朝廷使者,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假託收養著一位朱三太子,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舉行叛亂。靖南王耿精忠響應;此外,貴州提督李本深等也相繼響應。於是,三藩之亂爆發。尚可喜不肯追隨,但兩年後,襲封平南王的兒子尚之信也劫持其父叛附吳三桂。

面對來勢洶洶的三藩之亂,年僅20歲的康熙帝沉著應戰,發布檄文揭穿吳三桂叛亂的目的,斬殺吳三桂的兒子、附馬吳應熊,調兵遣將抗擊叛軍。康熙16年,尚之信兵敗投降;康熙17年即1678年舊曆三月,吳三桂見大勢已去,在衡陽匆匆舉行即位大典,國號為周,年號昭武,同年八月,67歲的吳三桂病死。其後,叛軍擁立其13歲的孫子吳世璠即位,改元洪化,隨即撤退貴陽。康熙20年即1681年,清軍進取雲貴,攻入昆明,叛軍投降,吳世璠服毒自盡。後耿精忠被凌遲處死。經過歷時八年的戰爭,波及滇、黔、川、桂、閩、粵、湘、贛、陝、甘十省的三藩之亂終於平息。

平定“三藩”後,康熙帝準備收復台灣。1681年正月,盤據台灣稱王的鄭經病死,兒子鄭克塽繼位。七月,康熙帝以鄭芝龍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準備攻台。1683年六月,施琅率領清軍水師攻打劉國軒軍,攻下澎湖,劉國軒投降。八月,施琅進赴台灣,繼而攻占台灣,鄭克塽投降。施琅建議在台灣駐兵屯守,以防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此提議為康熙帝所採納,封施琅為靖海侯。鄭克塽和劉國軒,後來也分別被封為公爵和天津總兵。

早在十七世紀中葉,沙俄侵略者開始竄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強佔尼布楚(今俄國涅爾琴斯克)和雅克薩(在今漠河東黑龍江北岸)等地,築城盤據。康熙初年,北邊的沙俄不斷侵擾我國邊境,康熙帝決定進行一場反侵略戰爭。1685年,康熙帝派將軍彭春、郎坦率領由八旗兵和福建籍藤牌兵組成的水陸軍隊,與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會師,驅逐盤據雅薩克的俄軍。黑龍江沿岸的各族人民也積極地投入這場反侵略戰爭。清軍進抵城下後,先諭其撤走,俄軍將領托爾布津不聽。清軍開始發炮攻擊,俄軍勢窮力竭,乃遣使約降,請准其退往尼布楚。彭春、郎坦許其所請,並毀城而歸。同年冬,俄軍又重佔雅克薩,建築土城。康熙帝獲悉後,於次年即1686年,使薩布素、郎坦等率軍再圍雅克薩。清軍擊殺托爾布津,於城的三面掘壕築壘,對城西沿江一面,駐泊戰船,以此長圍困敵。後清政府獲悉俄方已同意談判解決邊界問題,即停止進攻,把圍城的軍隊主動撤到璦琿城。1689年九月,康熙帝派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和舅父、內大臣佟國綱等與沙俄政府在尼布楚簽訂了《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和《黑龍江界約》,為中俄第一個界約,又稱《中俄尼布楚條約》。該約規定中俄以額爾吉納河、格爾必齊河為界,再由格爾必齊河源順外興安嶺往東至海,嶺南屬中國,嶺北屬俄國。烏第河和外興安嶺之間地方暫定存放另議。又規定自條約簽定之日起,兩國人民持有護照者,可過界來往,並許其貿易互市。

在反擊沙俄侵略的同時,西北的準噶爾部噶爾丹加緊擴張勢力,侵擾漢蒙地方。1688年,噶爾丹攻襲喀爾喀蒙古,喀爾喀部落瓦解,內遷求救。1690年,噶爾丹再進擾蒙古,康熙帝下令親征。八月,裕親王、撫遠大將軍福全、都統佟國綱等率軍與噶爾丹在烏蘭布通(今赤峰附近)交戰,佟國綱戰死。噶爾丹大敗退走。1691年,清政府分遣重臣駐守張家口、大同、寧夏,以防準噶爾部。康熙帝親自到口外撫慰喀爾喀各部首領,並閱兵示威。1696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以薩布素為東路軍主將,費揚古為西路軍主將。費揚古所率西路軍在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遇敵,大破之。當時噶爾丹的侄兒策妄阿拉布坦佔有阿爾泰山以西之地,青海各部亦乘機脫離噶爾丹。1697年,康熙帝再次親征噶爾丹,至寧夏(今銀川),令諸軍深入,噶爾丹兵敗自殺。清政府將其剩餘兵民撥歸策妄阿拉布坦。

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的勢力強大,竟然入侵西藏境內。1717年,準噶爾叛軍擊敗藏兵後進入拉薩,領兵抗敵的拉薩汗被殺,囚禁拉薩所立達賴,並將拉薩城洗劫一空。清廷得到消息時已經很晚,康熙帝派親隨侍衛色楞為主將,內大臣策旺諾爾布、將軍喀倫特、和禮等協同平叛。平叛軍深入藏區,環境異常艱苦,遭到重大損失,色楞與喀倫特戰死。1720年,康熙帝再派大軍入藏平叛,擊敗和驅逐了準噶爾人,收復了拉薩城。清軍又護送六世達賴喇嘛入藏,並於藏區駐軍守衛和管治。

康熙帝在鞏固四方邊境的同時,也深入內地民間,在位期間,他一共進行了六次的南巡。1684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九月出發,十月,視察黃河水利;渡江,到蘇州。十一月,到江寧。北返,途中視察高家堰水利。十二月,返京。1689年,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正月出發,至蘇州、杭州,直至錢塘江對岸而返,三月回京。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二月出發,三月至蘇州、杭州,折而北返,途中視察黃河水利,五月,返京師。1703年,康熙帝第四次南巡。正月出發,二月,視察水利,至蘇杭而返。三月,回京師。這年十至十二月,康熙帝還進行了西巡,歷經京畿、秦、晉一帶。1705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二月出發,四月,至蘇杭,北返,還至京師。1707年,康熙帝第六次南巡,也是最後一次南巡。正月出發,二月視察水利。四月,至杭州而返。清初,水患頻繁,康熙帝尤其重視水利工程,靳輔、於成龍(字振甲;因還有另一被康熙帝稱為“天下廉吏第一”的於成龍)、張鵬翮等重臣先後擔任河道總督。在南巡之中,他趁機訓斥和處罰一些失職的官員,也平反一些受冤屈的官員。靳輔任河道總督,長年奔走於黃河、淮河、運河等工地,在水利專家陳潢協助下,在治理水患方面取得很大成績。1688年曾受讒被罷,後康熙帝視察河工,恢復原職。當然,也有人對他的南巡事表示不滿,文人張符驤就寫了《竹西詞》和《後竹西詞》,對他第三次、第六次南巡進行譏諷。

康熙帝是個開明的皇帝,他善於學習,多才多藝,尤其喜歡接受西方先進的事物,但是,為了鞏固政權,他也使用一些極端的手段,“文字獄”便是典型的事例。

順治、康熙年間,浙江湖州人莊廷鑨召集學人編輯《明書》,稱努爾哈赤為建州都督,不書清帝年號,而書“隆武”“永曆”等南明年號。莊廷鑨死後,這事被告發。康熙二年即1663年,莊案結案,莊廷鑨被戮屍,莊氏家屬和刻字、印刷、為書寫序、校閱、賣書、買書、藏書的人,以及地方官吏,分別被處死刑七十餘人,或流放盛京與披甲人為奴。這事,史稱“莊廷鑨明史獄”。

如果說,莊廷鑨案時,康熙尚未親政,那麼,“《南山集》案”,就與康熙帝有關了。1711年,翰林院編修戴名世撰寫《南山集》,多采用方孝標的《滇黔記聞》一書所記述的南明事,因而或罪。1713年,“《南山集》案”定案,殺戴名世,戮方孝標屍,家屬充發黑龍江。文學家方苞因為該書作序,被革職。

在“南山集》案”的同時,還發生了一樁“江南科場案”。江蘇巡撫蘇伯行上奏:有數百人抬財神入學宮,稱科場不公。朝廷派張鵬翮去查辦,考官左必藩、趙晉解職受審。巡撫張伯行與總督噶禮有矛盾,互相揭發,中傷,致使這簡單的案子長期不結,並拖死多人。康熙帝認為張鵬翮辦事草率,改派穆和倫、張廷樞往審。二人認為張伯行的彈劾是無中生有,提議要將張伯行革職。但是,康熙帝卻認為“張伯行操守為天下第一,斷不可參”,反而罷了噶禮的職務。1713年,“江南科場案”也結案,左必藩被革職,趙晉等被判死刑。

康熙帝在位61年,在位期間,雖四鄰有外族侵擾,國內也有民族摩擦,但是,康熙朝基本是國富民安,並為其後的雍正朝和乾隆朝奠定堅實的基礎。不過,康熙晚年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就遇到很大的麻煩。康熙先後立過4位皇后,還有眾多妃子,生有35子20女。1675年,康熙冊立剛滿周歲的皇二子、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到了1702年,康熙因發覺太子“結黨妄行”,加上其他皇子的煽風點火,康熙廢了太子,連與太子關係密切的索額圖也撤職查辦,幽禁而死。皇太子被廢,反而增加了諸皇子的為太子位置的爭奪,1709年,康熙又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但是,到了1712年,康熙又以胤礽“行為乖戾”“大失人心”為由再度被廢並幽禁。

1718年,康熙以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統兵西征,駐西寧。出發時,凡不從征之王、貝勒等及二品以上大臣,均到城外送行,其隆重為清開國以來所未有。人們普遍猜測,胤禵有可能被立為皇太子。1721年,大學士王掞等見康熙帝年老體弱,請重立胤礽為皇太子。但是,卻被責令赴軍前效力,王掞因年老,由兒子代替。從這事,人們更覺得胤禵被立為皇太子更有可能。

1722年正月,68歲的康熙帝在乾清宮舉行“千叟宴”。到了十一月十三日,當了61年皇帝的康熙帝玄燁病死了。皇后之弟、步兵統領隆科多宣布遺命,由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繼位。是夜,鐵騎四出,京城戒備森嚴。隆科多等總理事務,命大將軍胤禵回京。二十日,胤禛即位,是為清世宗,年號雍正,故亦稱雍正帝。

至於康熙帝的死,史家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被胤禛和隆科多毒死的。之所以有如此說法,就是胤禛的被繼立,疑點重重,這就留待下一節再敘述了。


第三節 清世宗和清高宗

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清聖祖康熙皇帝病死。皇后弟、步兵統領隆科多宣布遺命,由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繼位。二十日,胤禛即位,是為清世宗。次年改年號雍正,清世宗又稱雍正帝。

康熙帝在世時,雖有35子,但反复思量比較,只剩下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可供選擇。由於康熙帝逝世前後,宮中情況復雜,康熙帝病榻旁有數子,胤禛在外但被急召回宮,後又曾三度獨自進見請安,而隆科多似控制著當時的局面,於是,民間便流傳雍正帝以陰謀手段矯詔奪嫡、謀父篡位的說法。一是“改詔”說:康熙帝傳位遺詔上原來寫的是“傳位十四子”,雍正帝與隆科多勾結,將“十”字改為“於”字,成為“傳位於四子”。此說當屬穿鑿附會,單從文字來說,無論滿文或漢文繁體,都難以將“十”改為“於”。民間還流傳“矯詔”說:康熙帝本下旨傳位胤禵,但此聖旨被隆科多隱藏,另擬一旨。上述兩說,都是由於當時並沒有文字依據所致。還流傳“下毒”說:康熙帝是被雍正帝和隆科多毒死。有的學者認為,康熙帝病重突然,死前,本想傳位胤禵,因為如果不准備傳位給他,就不應授他以兵權;但胤禵遠在西北,趕回京須得一月,所以只得傳位給另一亦滿意的皇四子胤禛。這反而是可信的說法。

雍正帝受到時人及後人猜疑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登基之後,殘酷迫害骨肉兄弟,這就很像靠政變上台的國君。康熙帝死後,胤禵也火速從西北趕回京城奔喪。胤禵沒有給雍正帝行禮,顯然這是不服雍正帝的繼位。雍正帝並不念他為同胞兄弟,即削除胤禵的王爵和兵權,喪事一過,還將他軟禁,連母親烏雅氏想見見也不許,致使烏雅氏一氣之下撞柱而死。其他胤褆、胤礽、胤禟、胤祀等也都受到革爵囚禁或賜死。胤禟被賜名“塞思黑”,滿語之意為“豬”;胤祀被賜名“阿其那”,滿語之意為“狗”。在雍正帝諸多兄弟中,唯怡親王胤祥受到善待。

除了清除自己的皇族兄弟,雍正帝還對扶助擁立自己登上皇位的有功大臣也不放過。年羹堯是康熙朝大將,與鄂爾泰、隆科多、田文鏡、李衛等都是雍正的心腹。年羹堯的妹妹還是雍正帝的妃子。雍正帝登基時,年羹堯手握重兵在四川,也間接遏制了撫遠大將軍胤禵。雍正即位後,年羹堯與隆科多更是雍正帝的左右手。雍正帝以年羹堯代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率岳鍾琪等平定青海羅蔔藏丹津。但是,年羹堯正因為功高,且傳說有當皇帝的野心,於是受到雍正帝的猜忌。雍正三年即1725年四月,雍正帝將他調離西安老巢,降為杭州將軍;9月,又將他捉拿回京問罪。雍正帝給他羅織了92條大罪,將其下獄,1726年初,責令其自殺。年羹堯獲罪,隆科多為其喊冤;年羹堯一死,隆科多自己也難保。1727年,雍正帝先通過處理“查嗣庭科場試題案”,再羅織罪名將隆科多永遠禁錮。次年即1728年,隆科多死於禁所。

雍正朝中,曾受到重用的大臣和將軍,主要是藩邸的親信鄂爾泰、田文鏡、李衛,以及張廷玉、李紱、岳鍾琪等。鄂爾泰曾任雲貴總督,兼轄廣西,後任軍機大臣;田文鏡曾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撫、河南總督等;李衛曾任浙江總督、直隸總督等;張廷玉曾任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保等;李紱曾任廣西巡撫、直隸總督;岳鍾琪曾任川陝總督、寧遠大將軍等。此外,雍正帝本人信奉佛教,他還倚仗一些得道高僧幫助處理政務,如西嶽華山住持長老文覺禪師、北京大覺寺住持性音禪師等,就被雍正帝封為“國師”。

雍正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即位後採取了一些與過去不同的治國措施和手段。一是密立儲君制。雍正帝吸取前朝的教訓,避免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出現混亂和爭奪,他提出秘密立儲君的辦法。他預先將寫有皇位繼承人的諭旨密封好放在宮內正中順治皇帝親書的“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又另書密旨藏於內府,以供核對。規定等皇帝晏駕,打開諭旨,由被指定的嗣君繼位。這一做法,對清朝其後的幾代的皇位繼承,的確起到良好的作用。二是健全了密摺奏事制度。以往臣下上呈奏章,一般要經過通政司,內閣閱後再呈皇帝,只有少數心腹人物才能直接向皇帝呈送秘密奏摺。這樣的做法,使得許多官員不敢向皇帝說真話。雍正帝規定各地總督、巡撫、提督、布政使、按察使等高級官員以及一些職務不高的親信官員,都有權用密摺奏事。凡持密摺奏事權者,每人配備特制密匣,鑰匙只有本人和皇帝才有,匣內內容也就只有本人和皇帝知道。通過這種制度,雍正帝全面準確掌握全國的各種情況,大大加強了皇權,也提高了辦事效率。三是成立軍機處。雍正朝以前的內閣制,雍正帝認為已很適合處理國事,為了提高處理國事的效率,他在張廷玉的協助下,成立了軍機處,軍機處具有和密摺奏事相同的機密特點,這個皇帝的秘書班子和辦事機關,凌駕於內閣之上,成為國家的權力中樞。雍正帝還趁機取消了諸王對下五旗即正紅、鑲紅、鑲白、正藍、鑲藍軍隊的統率權。

雍正帝即位後,還有一項很成功的改革,就是“改土歸流”。自元代以來,各王朝一直在我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苗、瑤、壯、白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土司的職務為世襲,僅名義上接受中央政府的冊封。土司們生殺予奪,驕奢淫逸,殘暴專橫,這種制度妨礙了國家的統一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雍正帝即位後,接受鄂爾泰提議,下令將這些地區的土司廢除,改成和全國一致的州縣制度,委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直接統治,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這些地區的控制。這事,史稱“改土歸流”。

在平定邊疆方面,雍正帝除了曾出兵平定青海羅蔔藏丹津貴族叛亂外,還鎮壓了準噶爾部貴族的騷擾。在對外方面,1727年,雍正帝與沙俄訂立了《中俄布連斯奇界約》和《中俄恰克圖界約》,劃定中俄中段邊界。

雍正帝加強統治的一項最嚴厲的措施,就是對民眾實行意識形態的控制,制造“文字獄”。

先說“查嗣庭科場試題案”。1726年,雍正帝聽人揭發,說內閣學士、江西正主考官查嗣庭所出試題是《大學》中的“維民所止”一句,是去“雍正”兩字之首。查姓為浙江海寧名門望族,查慎行、查嗣瑮、查嗣庭既是朝庭大官,也是大學問家。由於查嗣庭為隆科多舉薦,於是,處罰查嗣庭,也就是打擊隆科多。結果,這無中生有的“科場試題案”,除了查氏三兄弟枉死外,還牽連了數百人,浙江省的鄉試、會試各一科也被停止。

1729年,發生了“曾靜、張熙、呂留良案”。呂留良為浙江人,號晚村,是明清之際的學者、思想家。與黃宗羲、高斗魁等結識。明亡,呂留良散家財結客,圖謀復興,事敗,家居授徒,清廷舉薦,他誓死拒薦,並剪髮為僧,老死鄉間。1727年,湖南永興人曾靜,讀呂留良遺著,大受影響,使學生張熙到浙江訪求呂氏遺書,由此,與呂留良之子呂毅中、學生嚴鴻逵及嚴氏弟子沈在寬交往。1728年,張熙奉曾靜派遣,遊說漢人出身的川陝總督岳鍾琪反清,被岳鍾琪告發。1729年,雍正帝處理此案,自曾靜供詞中得知民間流傳他篡位奪權的說法。於是,雍正帝便作《大義覺迷錄》,為自己辯護,並故意將曾靜等人釋放。1732年,岳鍾琪因“不服調度”罪被革職拘禁,職務有張廣泗代。雍正帝又將“呂留良案”結案:已死去的呂留良、兒子呂葆中、嚴鴻逵被戮屍;殺呂毅中、沈在寬;呂、嚴孫輩被充軍為奴,牽連者亦分別治罪。曾靜與張熙雖沒有被處罰,但過三年乾隆帝即位後,他倆即被殺。

雍正帝雖有篡位奪權之嫌疑,有殺戮兄弟之凶殘,但是,他又是歷史上少有的勤勉皇帝。他精明強幹,辦事果斷,事無鉅細,必親躬過問。他夜以繼日處理朝政,甚少休息。他不僅自己勤於政事,也要求大臣們勤於政事。此外,他自己不喜奢華,也要求大臣做到廉潔奉公。他為了鼓勵農業生產,創造了“老農制”,責令各州縣官員每年在鄉里選擇一兩位勤勞樸實的老農,賜予八品頂帶。他經常明查私訪,掌握官員的優劣和政績,及時給予獎罰。典型的可舉“抄沒江寧三織造”事件。江寧三織造為金陵織造曹頫(曹雪芹父親)、蘇州織造李煦、杭州織造孫文成。這三家互為親戚,曹家尤其是曹雪芹祖父曹寅是康熙帝的包衣家奴和大臣,康熙帝南巡時他4次接駕。曹、李、孫三家,正是依仗著皇家的庇護,大量貪污和虧空公款,因而,雍正帝便拿他們來開刀,抄家籍產,以正紀綱。當然,雍正帝也有其短。他信奉道佛,晚年熱中修煉之術,在宮中養了不少道士和僧人;他也講求祥瑞,使得各地官員喜歡向他報告“吉祥景象”,以表明大清天下一派昇平。

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57歲的雍正皇帝突然在圓明園離宮中死去。雍正帝從患病到死亡僅三天,由於他在位時殺戮兄弟,清除政敵,仇家不少,自然又引起人們的諸多猜測,民間便流傳他不是一般的病死,而是被人暗殺而死。一是他死前不久處理了“呂留良案”,於是便有了呂留良孫女呂四娘入宮刺殺並取去雍正帝頭顱的傳說。二是,雍正朝後,凡侍寢的妃子,都要赤身裸體裹在被中,由太監背到皇帝寢宮,而清初是沒有如此制度的。由此,民間又有傳說,說的是呂四娘或其他仇人之女潛入宮中,當了雍正帝的妃嬪,在侍寢中將雍正帝殺死,所以,以後就有了這種制度。三是,乾隆帝繼位後,立即將宮中的道士驅逐,可能是道士的丹藥害死了雍正帝。總之,雍正帝在位13年後,在57歲的年紀時死去了。

1735年,雍正帝逝世,根據“正大光明”匾額後的諭旨,皇四子弘曆繼承皇位,就是清高宗,年號為乾隆,又稱乾隆帝。

乾隆帝即位後,首先做的事就是驅逐宮中的道士和僧人。乾隆帝又下令各地不准上報“祥瑞之事”。乾隆帝也廢除了“老農制”,因這制度其實已經被各地豪猾奸民利用。乾隆帝除了糾正父皇的這些“小”錯誤外,還推翻父皇以及祖上一些冤案,對宗室做到最大的體恤。他釋放並恢復了被雍正帝削去爵位的皇叔胤禵、胤褆等;釋放在雍正末年獲罪的將領傅爾丹和岳鍾琪;寬待父皇所定年羹堯一案株連的人員邱魯、汪景琪的親屬;他甚至還推翻清初順治皇帝所定的睿親王“叛逆案”,恢復了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其弟輔政王、和碩豫親王多鐸的爵位。惟有“呂留良案”,乾隆帝認為不處置曾靜和張熙反而不公,於是將兩人處死。

乾隆即位時已24歲,是雍正帝與皇后鈕祜祿氏所生的第四子,但是,奇怪的是民間關於他的身世有多種另外的說法。一說是避暑山莊的宮女李金桂所生;一說是漢族宮女李佳氏所生;還有一種說法最離奇,說他是浙江海寧陳世倌的兒子,被雍正帝換去的。這些難以考證之說,多是好事之徒所為。倒是乾隆即位不久,就遇到了一場宮廷政變,差點威脅到他的皇位。

乾隆帝即位後,以莊親王允祿為首,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近支宗室王公等組成的政治集團,他們互相勾結,與年輕的乾隆帝想對抗。康熙帝的廢太子胤礽已死,但是其嫡長子理親王弘皙以昔日東宮嫡子自居,心懷怨憤,是這個集團的骨幹分子。弘皙在府中私設宮廷機構,聽信一個叫安泰的巫師“祖師降靈”,問國家及本人前途,妄想登上皇位。1739年,乾隆帝覺察並決心除掉這個集團,經審訊,莊親王允祿罰俸5年,弘皙永遠監禁,安泰凌遲。

乾隆12年即1747年,金川地區(今四川省)的土司莎羅奔攻打鄰近土司,殺傷清兵,乾隆帝調張廣泗為川陝總督,出兵進攻,大金川之役開始。1748年,張廣泗攻大金川無成,朝廷加派大學士訥親為經略大臣,起用廢將岳鍾琪和傅爾丹,以4萬人對數千人,屢戰仍無功。朝廷以兵費浩大而問罪,改派保和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傅恆為經略大臣,跟隨出征的大將有傅恆之子福安康,以及阿桂、海蘭察、舒赫德等。張廣泗、訥親被調回京。張廣泗不服罪,被殺;訥親亦被勒令自殺。1749年,乾隆帝因屢攻大金川無成,恐“各省騷動可虞”,決定罷兵。幸好這時,岳鍾琪改變張廣泗戰略,避堅就隙,出奇不意,直逼大金川官寨,岳鍾琪單騎入寨,勸說莎羅奔投降。大金川之役結束。這場仗,歷時兩年,調兵7萬,耗資1000萬餘兩。

乾隆18年即1753年,新疆準噶爾部內亂:阿睦爾撒納率兵入伊犁,襲殺喇麻達爾扎,推達瓦齊為汗。車凌烏巴什率部內附。1754年,乾隆帝諭旨軍機大臣,擬乘準部內亂,發兵進攻,以結束數十年未了之局面。諸王大臣僅大學士傅恆贊成,其餘都畏怯退縮,被乾隆帝傳旨申斥。這時,阿睦爾撒納與達瓦齊又分裂,互相攻打,阿睦爾撒納兵敗,率部內附。乾隆帝任班第為定北將軍,永常為定西將軍,率阿睦爾撒納等攻準部。1755年,班第從烏里雅蘇台,永常從巴里坤,兩路進兵,沿途降者相繼。清軍入伊犁,獲羅蔔藏丹津。達瓦齊逃南疆,後被擒獲。但不久,阿睦爾撒納又反叛,殺死清將班第和鄂容安。1756年,定西將軍策楞等攻阿睦爾撒納,進至伊犁。阿睦爾撒納逃往哈薩克。清軍因天寒撤退。阿睦爾撒納又歸來,集合諸部,準部复亂。1757年,乾隆又命兆惠為西征大將軍,出兵攻準部。是年夏天,準部發生痘疫,死亡相繼。兆惠軍入伊犁,再定準部。阿睦爾撒納逃入俄國。是年冬,阿睦爾撒納患痘死。1758年,南疆回部首領大小和卓木霍集占和博羅尼都兄弟謀割據,乾隆派雅爾哈善領兵進攻,入庫車,霍集占兄弟逃走。兆惠攻葉爾羌,在城東結營,稱黑水營,被回部所圍。1759年,雅爾哈善因貽誤戰機,被殺。乾隆帝命富德率援軍與兆惠會合,解黑水營之圍,還駐阿克蘇。兆惠與富德經休整後,進攻喀什噶爾和葉爾羌,霍集占兄弟越過蔥嶺,投巴達克山部。巴達克山汗素勒坦沙殺二人,獻首於清軍。至此,天山南北路才平定。在平定霍集占兄弟的戰役中,回部人圖爾都和叔叔額色尹也協助清軍,立下戰功,三年後,他們受到乾隆的召見,圖爾都27歲的妹妹也被應召入宮,冊封為“容貴人”,後又進封“容嬪”“容妃”。這就是傳說中的“香妃”。

乾隆31年即1766年,發生攻緬甸之戰。是年,雲貴總督劉藻因調度失當,被革職,以楊應琚代之。劉藻自殺。楊應琚收復車裡(今雲南省景洪)等地,於是策劃興兵攻打緬甸。1767年,楊應琚攻打緬甸失敗,緬兵攻圍永昌、騰越等軍營。乾隆帝召還楊應琚,賜死。以明瑞為將軍兼雲貴總督,增調滿兵赴滇。是年秋冬,明瑞軍分兩路進入緬境,準備在阿瓦會合。1768年,明瑞軍糧盡,不得不退兵,到了離宛頂(今宛町鎮)二百里之小猛育被圍。明瑞親自斷後,與領隊大臣觀音保均戰死。部眾大部分退入宛頂。乾隆帝又任傅恆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率軍入滇。1769年,傅恆軍進入緬甸後,許多滿蒙將士染上瘴病死去,副將阿里袞亦病死。士兵已沒有了戰鬥力,聽見槍砲聲即股栗竄伏。乾隆帝得報,不得不下令撤兵。其時,傅恆亦染病,由阿桂主持軍事。1770年,清政府遷木邦、孟拱、蠻暮三土司於關內,分置大理、蒙化、寧洱三縣。傅恆還朝後,即病死。傅恆為滿洲鑲黃旗人,富察氏,乾隆皇后之弟,在軍機處20餘年,封一等公。

攻緬之役後,緊接著,小金川之役又開始。1771年,莎羅奔之侄孫索諾木與小金川僧人格桑侵犯鄰近土司,抗拒清軍。乾隆帝下令四川總督阿爾泰領兵討伐。阿爾泰駐軍打箭爐(今康定),半年不進軍,被乾隆帝賜死。再命桂林為四川總督,以溫福統兵進剿。1772年,乾隆帝以阿桂代桂林為川督。阿桂攻破小金川治所美諾,小金川人投降,僧格桑逃往大金川。1773年,小金川人又反叛,襲擊溫福大營,溫福戰死。乾隆以阿桂為定西將軍,阿桂再攻破美諾,平定小金川。1774年,阿桂、明亮領兵再攻大金川,索諾木以毒酒毒死僧格桑,獻其屍體,請求清軍退兵。阿桂不許,進攻更急。1775年,阿桂攻破大金川要地勒烏圍。1776年,索諾木投降,金川之役結束。大小金川之役,朝廷花費了7000萬兩,但對於鞏固“改土歸流”制度,維護西南地區的穩定和經濟發展,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大小金川戰役後,在乾隆一朝,邊疆還有多次騷亂和起義。

1781年,甘肅回民蘇四十三等起義,以原雲貴總督李侍堯為陝甘總督,阿桂鎮壓回民起義,殺蘇四十三等。

1784年,甘肅再有回民田五、馬四圭等起義,阿桂、福安康率兵鎮壓。李侍堯被革職。

1786年,台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起義。林爽文稱大元帥,年號順天,攻克彰化、諸羅,圍攻府城(今台南)。總兵柴大紀領軍抵禦,收復諸羅。乾隆帝派總督常青為將軍督師,調湖廣總督李侍堯為閩浙總督。常青作戰不力,起義軍更盛,部將莊大田攻府城,林爽文攻諸羅。乾隆帝撤常青職務,命福安康率海蘭察赴台。福安康解嘉義(諸羅改名)圍。林爽文失敗入深山被俘,次年在北京被殺。莊大田亦於次年初敗死。而總兵柴大紀也被革職,解至北京拿問,原因是見福安康時禮節不周,不久以“狡辯取死”被殺。

1788年,安南阮惠與國王黎氏爭位,清朝出兵幫助黎氏。兩廣總督孫士毅率兵出鎮南關,入國都,宣詔冊封黎維祈為安南國王。1789年,阮惠襲擊國都,黎維祈逃走。清軍倉皇渡富良江北撤,退入關內。乾隆帝革孫士毅職務,以福安康代之。阮惠求和,改名光平,受清朝封為王。黎維祈到北京,編入旗籍。

1790年,廓爾喀兵入西藏,向西藏索要歲幣。1791年,廓爾喀兵索幣不得,進攻後藏。乾隆帝命福安康為將軍,率海蘭察等入藏。1792年,福安康改稱大將軍,清軍深入廓爾喀,傷亡甚多,但廓爾喀也無力抵抗而求和,清兵撤出。

1795年,貴州苗民起義,參加者有漢人、土家人等。乾隆帝派福安康領兵鎮壓。

縱觀乾隆一朝,各地邊疆騷亂和起義不少,但都被傅恆、福安康父子,以及阿桂、海蘭察等平息或鎮壓。乾隆帝也因此而感到自豪,撰寫了一篇《十全記》記述戰事,誇稱“十全武功”,自稱“十全天子”。

乾隆帝為了加強統治,對民眾的思想尤其是讀書人的言論實行嚴厲的控制,因而制造了無數的“文字獄”。如雲、貴、山東發現的偽撰奏本、硃批案;山西王肇基獻詩案;江西劉震宇《治平新策》案;山西劉裕後《大江滂》案;常熟朱思藻集《四書》案;沈大章密造“逆書”案;……此外,福建林志功、江蘇閻大鏞、江西李雍和、甘肅王寂元、泰州知州賴宏典、華亭蔡顯、浙江齊周華、山陽柴世進、閩縣李浩、江西王錫侯、河南劉峨、李伯行、江西龍鳳祥、湖南劉翱……還有徐述夔、智天豹、王大蕃、石卓槐、祝庭諍、馮王孫、程樹榴、魏塾、戴移孝、艾家鑑、吳英、焦祿、吳碧峰、卓長齡、方國泰、海富潤、馮炎等等。上述諸人,多是因為編書著書作文寫詩,一語一句無端引來“罪過”甚至殺身之禍。

乾隆一朝發生了許多“文字獄”,並不等於說乾隆帝不重視文化建設。其實,清朝統治者包括乾隆帝,害怕的是民眾的“反清情緒”,他們在收集、編纂古代典籍方面是非常重視的。康熙帝、乾隆帝都是好學勤學博學之人,乾隆年間,清朝進入鼎盛時期,乾隆帝要編修一套類似《永樂大典》的叢書,於是,1773年,便成立了《四庫全書》館,正式開始《四庫全書》的編修工作。《四庫全書》館正式任命的編修人員先後共計360人,都是當時全國最有名的專家學者,其中最著名的有紀昀,以及戴震,劉統勳、劉墉父子等。經過10年的努力,1781年,《四庫全書》正式修完。這部巨大的叢書集古今圖書3500多種,共計79000餘卷。《四庫全書》編成後僅抄寫了7份,各裝訂成3600多冊,分別藏於北京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瀋陽故宮文溯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130多年間,除了邊疆有些戰事外,國家富強、社會安定,史家稱為“康乾盛世”。乾隆帝也學康熙帝一樣,先後進行了6次南巡。乾隆16年即1751年,乾隆帝第1次南巡。正月出發,三月至杭州,渡錢塘江,祭大禹陵而歸。5月,回至京師。1757年,乾隆帝第2次南巡。至蘇、杭而返。1762年,乾隆帝第3次南巡,正月出發,5月還京。在海寧時曾閱視海塘。1765年,乾隆帝第4次南巡,正月出發,4月還京。1780年,乾隆帝第5次南巡,正月出發,3月,在海寧視察海塘;5月還京。1784年,73歲的乾隆帝第6次南巡。正月出發,在海寧時視察海塘;4月,還京。乾隆帝每次南巡,雖則是顯示清朝國勢之強大,也視察了黃河以及海塘的水利,但更多的是遊山玩水,他那龐大的隨行隊伍都要給民眾造成很大的負擔。

1792年,乾隆帝83歲生日時,英國喬治三世派了幾艘皇家戰艦來華慶賀。訪華團有800多人,為首的是馬嘎爾尼勳爵。馬嘎爾尼這次來華,除了賀壽,還有其政治目的。他在熱河見乾隆帝,要求派員駐京,允許在寧波、舟山、天津通商,給舟山或廣州附近一島為居留地,准許傳教等。以上要求,都被乾隆帝駁回。馬嘎爾尼失望地率領戰艦南下廣州,由廣州啟程回國。

在前面的敘述中,我們或詳或簡提到了不少乾隆朝的重臣,如鄂爾泰、張廷玉、田文鏡、李衛、李紱、阿桂、傅恆、福安康、海蘭察、兆惠、舒赫德、李侍堯、張廣泗、柴大紀、紀昀(即才子紀曉嵐)、劉統勳、劉墉(俗稱劉羅鍋)等。此外,乾隆朝中,還有梁詩正、陳宏謀,尹繼善、慶桂父子,劉綸、於敏中、梁國治;當然,還有和珅、和琳兄弟等。

重點要介紹和珅。和珅,滿洲正紅旗人,紐祜祿氏,1750年生。生員出身。20歲時當宮中侍衛。由於善於討乾隆帝歡心,後被擢升為戶部侍郎,再被擢升為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封一等公。他的弟弟和琳,比他小3歲,也沾了他的光,由生員補吏部筆帖式,再擢升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等。後來,乾隆帝還把自己的小女兒和孝公主嫁給和珅的兒子豐坤殷德,和珅與乾隆帝成了兒女親家。有了乾隆帝這把大保護傘,和珅恃權專橫,結黨營私,貪得無厭,執政20餘年,大肆貪污和受賄,家中的錢財田產物業多得數不勝數。他的家奴也為非作歹,目中無人。1786年,御史曹錫寶奏和珅家奴劉全行為不軌。乾隆帝下諭,為和珅辯護。曹錫寶反而以所言“無實證”,革職留任。

乾隆50年正月初六,乾隆帝在乾清宮舉辦一次“千叟宴”,宴請60歲以上官員以及65歲以上其他人士共計3000人。乾隆60年即1795年,當了60年皇帝、已經快85歲的乾隆帝決定禪位給皇15子、嘉親王顒琰。他公開的原因是不希望在位時間超過祖父康熙帝,實際上他身體已大不如前,感到力不從心,自己不如當個太上皇,享受最後的日子。1796年正月元旦,清宮中舉行授受大典,清高宗乾隆皇帝正式將皇位禪讓給37歲的嘉親王永琰(改名顒琰),自己稱太上皇帝。嘉親王顒琰就是清仁宗,改年號為嘉慶,清仁宗又稱嘉慶帝。初四日,太上皇在皇極殿再度舉辦“千叟宴”,宴請70歲以上的皇親國戚、各級官員和各類人士。與宴者共計3056人,沒有入席只列名邀請的有5000人,再加上不夠年齡實際參加了活動的,共計8000人,可謂盛極一時,舉世無雙。

4年後即1799年正月,太上皇病死。乾隆帝在皇帝位60年,在太上皇帝位4年,享年88歲。


第四節 清仁宗和清宣宗

1795年九月,清高宗乾隆皇帝宣布明年禪位於第十五子嘉親王永琰,改名顒琰。1796年正月,舉行授受大典,清高宗稱太上皇。嘉親王顒琰繼位,是為清仁宗,改次年年號為嘉慶,清仁宗又稱嘉慶帝。

乾隆帝有17子,皇后富察氏所生的永璉和永琮是他最鍾愛的,但是都因病夭折。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皇后逝世,因死去的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沒有表現出十分哀痛之情,而被乾隆永遠排斥在皇儲之列。皇五子永琪、皇八子永璇等,不是早死於乾隆,就是有其他缺點使乾隆不悅。皇十一子永瑆,很有才華,很得乾隆喜愛,但是他只醉心於書法,是一位書法大家,與劉墉、翁方綱、鐵保齊名,對政治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拖到乾隆38年即1773年,在建儲上已沒有多少選擇餘地的乾隆帝決心秘密建儲,選中皇十五子永琰,手書其名藏於“鐍匣”,儲於“正大光明”匾後。因此,在授受大典前,人們一般也不知道繼位的是永琰。

顒琰也是個有心計的人,被選為皇帝,尤其是頭頂上還有一位太上皇,所以即位初年,一切只能聽太上皇的。乾隆帝禪位當太上皇,最反對者就是和珅。但是乾隆帝主意已定,和珅也沒有辦法。在立儲的前一天,和珅因為早知此事,便派人呈送給顒琰一柄玉如意,表示自己擁戴有功,但這種邀寵的做法反而令顒琰十分反感。顒琰登基後,想召自己的老師朱珪回京,但遭到和珅的阻撓;和珅又推薦自己的老師吳省蘭替嘉慶帝抄錄詩稿,以此窺探嘉慶帝對自己的態度,嘉慶帝在吟詠間故意不顯鋒芒,忍而不發。乾隆帝雖當了太上皇,但是仍不交權於嘉慶帝,他的旨意往往由和珅傳達給嘉慶帝,這使和珅更不把嘉慶帝放在眼裡。4年後,乾隆帝壽終正寢,嘉慶帝立即宣布和珅20條大罪,將和珅及其黨羽福長安、蘇凌河、吳省蘭等逮捕入獄,並令和珅自盡。和珅家產被抄,金銀財寶數額之巨,令朝野上下大為吃驚:金銀數百萬兩,當舖錢莊數十處,房屋上千間,良田上千頃,大車幾十輛……從和珅家抄出的家產總值8億多兩,相當於全國20年收入的一半還多!清出和珅這個大貪,得益的是嘉慶帝。所以民間有諺語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乾隆帝的十公主和孝公主,即嘉慶帝姐,下嫁和珅兒子豐坤殷德。十公主竭力為丈夫以及和珅的妻妾家眷求情,使他們得以保存。

嘉慶帝雖“吃飽”了和珅的家產,但是,就在他登基那年即1796年,天下就不安寧,在川楚陝地區,就爆發了白蓮教的大起義。乾隆帝晚年,在盛世的背後,已經隱藏著不少危機,吏治腐敗,貴族奢華,人口增長,物價高漲,人民生活日益貧困。別的不說,單說人口問題。按乾隆55年即1790年的“人口普查”,但是全國的人口是3億1百47萬。人口暴增,土地不增,加上兼併嚴重,農民失去土地,只有流離失所。學者洪亮吉就提出人口增加與糧食產量相矛盾的問題,希望朝廷注重和解決。但是,這矛盾在乾隆朝並沒有解決,到了嘉慶朝,矛盾更為突出了。

襄陽白蓮教教首齊林、姚之富等利用人民的不滿情緒,發動起義。清軍鎮壓,不久,齊林戰死,姚之富等奉齊林妻王聰兒為總教師,繼續領導起義軍。朝廷震驚,是時,清軍大帥福安康以及接替的大帥和琳相繼病死,朝廷命將軍額勒登保、德楞泰、明亮會師鎮壓川楚起義軍。王聰兒率領起義軍由豫入陝,再入川,與川中起義軍會合,各以青、黃、藍、白等號為記。1798年,朝廷命勒保以總統四川軍務兼任總督。王聰兒等渡漢水,謀攻西安,後又回湖北,在茅山遭明亮、德楞泰軍所圍。王聰兒、姚之富跳崖死。朝廷以額勒登保為經略,清軍明亮、恆瑞、德楞泰、楊遇春、楊芳、羅思舉等繼續追剿白蓮教餘部,先後攻殺王三槐、羅其清、冉天儔、冷天祿、張漢潮、高均德、冉天元、劉之協、王廷詔、徐天德、苟文明等部。1804年九月,才將白蓮教起義軍最後消滅。前後9年,朝廷共用軍費2萬萬兩,國勢進一步衰落。

在剿滅白蓮教起義軍的同時,在南方海面,又發生了蔡牽、朱濆等領導的起義。1804年,蔡牽將船隻集中到台灣鹿耳門,後在浮鷹洋面攻破溫州鎮水師。朝廷命浙江提督李長庚為總統,率兵鎮壓。李長庚與蔡牽在海上周旋了數年,雙方互有勝負。1807年,李長庚在廣東海面追擊蔡牽,中砲戰死。1808年,總兵許松年在福建海面與朱濆交戰,攻殺朱濆。1809年,李長庚部將王得祿、邱良功在浙江海面攻殺蔡牽。朱濆弟朱渥投降。在廣東海面,郭婆帶、鄭一嫂、張保仔等領導的起義軍長期與清軍水師對抗,在清兩廣總督百齡鎮壓與利誘之下,此時也相繼投降朝廷。

南方海盜剛平息,北方又出現危情。1811年春,白蓮教支派天理會的各地教首林清、李文成、牛亮臣、馮克善等,聚集河南滑縣,商議起義。1813年九月,李文成、牛亮臣等據河南滑縣起義,攻克長垣、東明、定陶、曹縣等地。李文成稱大明天順李真主。而林清則在京城發動起義,準備裡應外合,推翻清朝。在天理會起義之時,嘉慶帝正在城外祭陵打獵,紫禁城內並沒有特別的警惕。林清在城外,等著接應滑縣的起義軍,但是,他的手下200多名起義戰士,已迫不及待地分兩路進攻紫禁城的東華門和西華門。由於有太監做內應,進攻西華門的一隊很順利攻進皇宮中。由於起義軍攻入紫禁城,宮中的皇親國戚、后宮嬪妃都嚇得魂不附體,不知所措。幾位義軍戰士已經準備爬進養心殿,情況危急。這時,二皇子綿寧手拿一桿鳥槍,略為鎮定後,開槍將爬牆的義軍打死。這時,健銳營和火器營的清兵趕到,刀槍相接,最終將衝進紫禁城的一百多義軍消滅。而攻打東華門的義軍始終未能攻入。兩天后,林清被叛徒出賣,被捕就義。而滑縣的起義軍,也被強大的清軍包圍,李文成突圍無望,縱火自焚。天理會的起義最終失敗。嘉慶帝得知起義軍攻進皇宮的消息,馬上趕回北京。他把有關的官員革職查辦,又誇獎綿寧在這次危機中禦敵有功,封他為智親王。後來,還立他為皇太子。

紫禁城被起義軍攻進,這可是有清以來所沒有的大事變!還有一件事,也是有清以來所沒有的,那就是嘉慶帝遇刺事件。嘉慶8年即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那天早晨,正當嘉慶帝坐轎從西郊回宮,路過神武門將要進入順貞門之際,忽然從從西廂房山牆後衝出一位40來歲、披頭散發、手持利刃的漢子,直朝嘉慶帝的轎子撲來。在這危急時刻,四周衛士及隨輦而行的文武大臣都驚呆了,幸好定親王綿恩、御前侍衛扎克塔爾等即使清醒,合力制服那男子。這是有清以來皇帝第一次遇到謀刺,也是清代歷史上罕見的的大案要案。經審訊,那男子是內務府廚役,叫成德(一說陳德)。嘉慶帝下旨,一定要追查其幕後主使人以及同謀和黨羽。滿朝文武大臣都害怕成德招架不住,隨口拉扯到自己身上。但是,成德只承認喝醉酒所為,是一人所為,並無政治陰謀。經過四晝夜的嚴刑拷問,也沒有結果。嘉慶帝只好作罷,將成德凌遲處死,將他兩個兒子處以絞刑。一樁震動朝野的重案就此了結,並成為千古疑案。

嘉慶帝也是一位勤勉的皇帝,他希望持續“康乾盛世”,然而,乾隆朝晚期留下的社會問題甚多,已不是他一人之力可以解決的。再加上,一些得力大臣相繼逝世,如劉墉,死於1804年;紀昀,死於1805年;戴衢亨,死於1811年;法式善,死於1813年;劉權之,死於1818年。在勢單力孤的情況下,嘉慶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恐怕是禁鴉片。

早在雍正朝,鴉片已輸入我國;乾隆朝,輸入愈多。乾隆末年,達到每年4000多箱,對官吏、士兵與國民的毒害愈見明顯。嘉慶帝對此很憂慮,他說:鴉片煙性最酷烈,食此者能驟長精神,可是吸食久了,就會危及生命,大為風俗人心之害。嘉慶5年即1800年,他下令禁止鴉片進口,令粵海關官員嚴厲查禁。然而,當時吏治腐敗,賄賂風行,負責巡緝鴉片的官員往往與外商勾結,收受賄賂,掩護甚至參與鴉片走私活動。嘉慶帝深知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命令刑部為此制定法律以進一步嚴禁。刑部規定:凡侍衛、官員買食鴉片者,革職,杖一百,枷號兩個月;軍民等杖一百,枷號一個月。宮廷內太監有吸食者,一經發現,立即查辦,枷號兩月,再發往黑龍江為奴。至於各海關人員,作姦犯科者,處罰更重。嘉慶帝的這些法律,雖不能禁絕鴉片的走私輸入和流通,但鴉片的氾濫基本得到控制,這是於民於國都是很有益的。

嘉慶帝第一位皇后是孝淑睿皇后,生二皇子綿寧(有一兄早逝)和二女(一女早逝);皇后早死,其後所冊立的皇后為紐祜祿氏,生三皇子綿愷和四皇子綿析;此外,還一位如妃,生五皇子綿愉。在清朝皇帝中,嘉慶帝的后妃是最少的,他或許想由自己做出一個節儉的榜樣,重振紀綱,可惜未能達到效果。

嘉慶25年即1820年7月,嘉慶帝剛過了60歲大壽,他心情舒暢,於是決定圍獵木蘭。他帶著大隊人馬,到了熱河,安頓於避暑山莊。由於路途疲勞,本已身材肥胖的他,可能中了暑,在到達避暑山莊的次日,即病倒了。這一病來得突然,中午病情加重,傍晚時,嘉慶帝已時而清醒時而昏迷。這時,熱河上空烏云密布,突然一陣電閃雷鳴,接著傾盆大雨,嘉慶帝就在這時閉上了眼睛,駕崩了。由於當時遇到雷雨天氣,所以民間有傳聞,嘉慶帝是被雷電擊死的。

由於嘉慶帝是在皇宮外面死的,而且死得很突然,誰來繼承大統?身邊的大學士托津和戴均元在近侍的身上尋獲到藏有儲君名字的“鐍匣”。打開“鐍匣”,大臣們知道儲君是二皇子綿寧。另一說法是,嘉慶帝死得突然,其實當時並沒有找到“鐍匣”。皇后紐祜祿氏為大清江山著想,假託帝意寫了詔書,立綿寧為皇太子。

嘉慶帝在位25年,享年60歲。

1820年七月,嘉慶帝在熱河避暑山莊病死,38歲的皇太子綿寧繼位,改名旻寧,就是清宣宗,改次年年號為道光,所以又稱道光帝。

道光帝少年時,即聰穎好學,深得祖父乾隆帝的寵愛,乾隆帝常帶他參加騎射活動和圍獵,臨終前,也囑咐嘉慶帝立他為太子。在天理會攻打紫禁城時,其他皇子都驚慌失措,唯有他沉著應戰,用火槍射倒兩人,為援兵贏得時間。這勇敢的行為受到嘉慶帝稱讚,最終選擇他當太子繼承皇位。

道光帝是個有心圖治的皇帝。但是,他所面臨的清朝,吏治敗壞,財政空虛,民生困頓,內憂外患。他信任的大臣是曹振庸、穆彰阿、琦善等,但這些人並非得力之臣。道光帝下達了一些諭旨,通令各省杜絕隨意徵收勒索,裁革陋習,如在廣東禁止洋船偷漏銀兩;在直隸等地裁汰掛名吏役23900多人;裁兩湖鹽政,改歸總督管理等,但是,各項禁令都收效甚微。就在他即位那年,新疆大和卓木之孫張格爾開始作亂。到道光6年即1826年,張格爾攻陷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慶祥自縊。和闐、葉爾羌、英吉沙相繼失守。道光帝以楊遇春為欽差大臣赴新疆,命長齡總統軍事。1827年,長齡、楊遇春等收復西四城,張格爾在年底被俘,次年處死。到了道光10年即1830年,張格爾之兄尤素普又作亂,圍攻喀什噶爾、葉爾羌,朝廷又命令長齡領兵鎮壓。

長期困擾道光帝的,還是那鴉片問題。道光9年和10年這兩年,鴉片輸入各達14000餘箱,比嘉慶末年、道光初年每年4、5千箱的數量,增加了許多。道光帝命兩廣總督李鴻賓禁止鴉片輸入,又禁雲南種罌粟,各地則禁開煙館等,但鴉片走私禁而不止,各項命令也難成效。到了道光14年即1834年,鴉片輸入增至每年2萬箱左右,到1938年,更增至4萬多箱。中國每年買鴉片要花去白銀4千萬兩;鴉片戰爭前10年裡,從中國流出的白銀達到1億兩。

與此同時,英國的商船加緊活動,1832年,英國商船駛至閩、浙、蘇海面,再至山東海面;希望在廣州以外,另開口岸。1834年,英國取消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專利,派律勞卑為主務監督。律勞卑違例赴廣州,要求與總督盧坤會面,被拒絕。律勞卑派軍艦突入虎門,發炮轟擊,進至黃埔。後退至澳門。1835年,英船又到山東劉公島,想登岸,未成功,後離去。1937年初,英國在華商務總監督查理·義律到了廣州,暗中主持鴉片貿易。朝廷規定廣州對外貿易商行限為十三家(俗稱十三行)。

1838年,鴻臚寺卿、刑部侍郎黃爵滋上疏力陳鴉片為害之烈,主張嚴禁。湖廣總督林則徐上奏告湖南、湖北禁煙效果。又奏雲:“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也有反對禁鴉片的大臣,如太常寺少卿許乃濟,就上疏主張弛禁鴉片。道光帝權衡利弊,最終下決心禁鴉片,於12月31日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海口事件,節制全省水師。這一決定令禁煙派大受鼓舞,禮部主事龔自珍預感到如果禁煙,英國可能侵犯,建議加強戰備,不與妥協。思想家、文學家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建議制造槍砲,加強海防,抵抗外國侵略。後又將林則徐的西方史地資料《四洲志〉翻譯增補為《海國圖誌》。

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合作,加緊整頓海防,懲治鴉片走私,同時通知外國鴉片煙販子,限他們在3日之內交出所有鴉片,並具結保證以後永遠不夾帶鴉片來中國。林則徐堅決表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英國商務總監查理·義律極力破壞,指使英商拒絕交出鴉片和具結,還包括煙販外逃。林則徐斥責義律的不法行為,派兵包圍商館,迫使英販交出鴉片近兩萬箱,共計230多萬斤。6月3日,林則徐親自主持,在虎門海灘把收繳的鴉片傾倒在事先挖好的大池之中,用鹽滷和石灰把它銷毀。這個銷菸壯舉,一直進行了25日,才將鴉片全部銷毀盡淨。

虎林銷菸,體現了以林則徐為代表的中國人民禁煙的決心,英帝國主義分子對此大為惱火,他們多次制造事端,以破壞中國人民的禁煙行動。7月7日,英國水手在九龍尖沙嘴打死農民林維喜。林則徐為捍衛主權,令義律交出兇犯,義律拒不交出。8月15日,林則徐下令停止供應英人柴米食糧,並撤走在澳門的中國職員和工役,與英國侵略者針鋒相對。這事,史稱“林維喜事件”。10月,林則徐命令英船不得停泊在伶汀洋海面;11月,英國兵艦在廣州虎門口外的穿鼻洋挑釁,清水師提督關天培率軍英勇抗擊,擊傷英艦一艘。英軍落敗,落海者數十人。這事,史稱“穿鼻之戰”。

1840年6月,英國以中國人民查禁和銷毀鴉片為藉口,派出了一支以查理·義律堂兄喬治·義律為總司令、由48艘軍艦、4000多士兵組成的侵略軍,來到廣東海面,發動了鴉片戰爭。由於林則徐早已做好戰爭準備,廣州防守嚴密,英軍無從入手,於是轉攻廈門。這時調任浙閩總督的鄧廷楨,也同樣作了準備,結果英軍又被廈門軍民打敗。英軍再轉往防務空虛的浙江,攻陷定海。英軍繼續北上,侵犯天津的大沽口,要挾清政府談判。道光皇帝害怕,派琦善到廣州議和,撤除戰備,並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

1841年1月7日,義律乘琦善撤除戰備,以提出的條款未得滿足為由,命令英軍向穿鼻洋的沙角、大角砲台進攻。守將陳連升率軍堅決抵抗,擊斃敵人200餘人,因援兵不至,英勇戰死,砲台陷落。1月25日,琦善私自與義律在穿鼻簽定《穿鼻草約》,答應割讓香港,賠款600萬銀元,開放廣州為通商口岸,英軍撤除沙角、大角砲台,歸還定海等。此草約經廣東巡撫怡良揭發,道光帝不承認此約,將琦善逮問,改派皇侄奕山主持軍事,與英軍再戰。有些歷史學家研究認為,琦善並沒有和義律簽定《穿鼻草約》,是英國方面故意放出這樣的消息,逼清朝割讓香港。2月,英艦向虎門進逼。清軍提督關天培向總督琦善請求增兵,琦善不允。23日,英艦進攻虎門,關天培率清軍抵抗。25日,英軍從橫檔砲台登陸;26日,各砲台被攻陷。關天培在靖遠砲台率兵抵抗,負傷數十處,仍與英軍搏鬥,英勇戰死,虎門陷落。4月,奕山到廣州,倉促與英軍開戰。5月,英軍攻陷泥城、四方砲台,向廣州城內開砲。奕山害怕,在城牆上豎起白旗,派人與英軍議和,簽定《廣州和約》。29日,小股英軍騷擾廣州北郊三元里一帶。村民韋紹光等擊斃英軍十餘人。30日,附近103鄉民眾聚集,豎起”平英團“大旗,又在牛欄岡包圍來犯的英軍,殲滅英軍200餘人(一說數十人),生俘20餘人。英軍司令臥烏古率大隊來攻,失敗後退回四方砲台。31日,番禺、南海、花縣各鄉義勇數万人將四方砲台包圍。英軍向奕山求救,奕山竟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強迫各鄉義勇撤圍,並護送英軍退回軍艦。

《廣州和約》中規定,中方賠償英軍600萬元,賠償英商30萬元後,英軍撤兵。英方獲款後,又提出割讓香港、簽定正約等。未達要求,即撕毀和約,擴大侵略戰爭。1841年8月,英軍北上進犯廈門。閩浙總督顏伯燾與總兵江繼芸督師英勇抗戰,擊沉敵艦1艘擊傷5艘。後江繼芸戰死,砲台失守。9月,英軍從廈門北犯定海。清欽差大臣兼兩江總督裕謙派兵5000人守定海。9月底,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連日率部與敵激戰。10月1日,三總兵英勇戰死,史稱“定海三總兵”。9日,英軍攻鎮海外圍,提督餘步雲放棄砲台逃跑。10日,總兵謝朝恩戰死。定海陷落,裕謙悲憤投水死。浙江船民組織“黑水黨”參與抗敵。黑水黨首領徐保、張小火、錢大才等護送葛雲飛和鄭國鴻的遺體至寧波。13日,英軍又攻陷寧波。徐保等繼續在海上抗英。閩浙戰事令道光帝憂慮,派宗室大臣奕經為揚威將軍,率軍援浙。

1842年初,英軍攻入慈溪、奉化、餘姚。3月10日,奕經集中兵力萬餘人反攻寧波、鎮海失敗,副將朱貴戰死,提督餘步雲、段永福部潰退,奕經逃回杭州。5月,英軍攻乍浦,旗兵駐防營全部戰死。由於奕經在浙江失敗,道光皇帝決定對英妥協。英軍不許議和,並向長江進攻。6月13日,英國軍艦30餘艘進入長江口,迫近吳淞。清兩江總督牛鑑派人向英軍講和,年近70的江南提督陳化成堅決抗戰。16日拂曉,英艦向吳淞砲台進攻,陳化成下令開砲,打沉敵英艦8艘,擊傷多艘,擊斃英軍數百人。因牛鑑從寶山潰逃,英軍登陸,陳化成孤軍奮戰,和所部官兵英勇犧牲。7月初,英國軍艦沿著長江西上,一路上遭到軍民抵抗,直到8月才到達南京。

1842年8月29日,道光帝派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簽定結束鴉片戰爭的條約,即《南京條約》。《南京條約》共13款,主要內容為:中國向英國賠款210萬銀元;割讓香港;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收取進出口貨的稅率由中英共同商議等。

鴉片戰爭以及中英《南京條約》的簽定,使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中國社會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本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由於這個質的變化,歷史學家將鴉片戰爭前後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從遠古至1939年為中國的古代;由1840年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為中國的近代。

《南京條約》簽定後,英國嚐到了甜頭,但還不滿足,1843年7月,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開中國與外國協定關稅的先例。10月,有強迫清政府簽定《虎門條約》,英國取得最惠國待遇,英人得到永久居住權,給予外國侵略者在中國建立租界制造了藉口。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也希望分一杯羹。1844年7月,美國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美五口貿易章程》,即中美《望廈條約》;10月,法國強迫清政府簽定《中法五口貿易章程》,即中法《黃埔條約》;1845年11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定《上海租地章程》,即《上海地皮章程》,在上海劃出了“英租界”。

歐美列強對中國主權的侵犯,激起廣大人民的憤慨,如《南京條約》簽定後,英國侵略者要求進入廣州城,激起廣州人民的反抗,廣州將軍伊里布還在人民的聲討聲中憂懼而死。從1842年到1849年,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英人多次想進入廣州城,都無法實現。廣東人民還發布“斥英夷說帖”“反英揭帖”等,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號召人民抗英到底。

道光帝登基後,雖然他有力挽狂瀾之心,但清朝已處於衰落時期,積重難返,他無法阻止帝國主義的入侵,也無法挽救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命運。於此,是很難過多指責他的。道光帝還有一大優點,反而不應抹殺。他的優點就是節儉。在中國的皇帝之中,他應是最節儉的一位。他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處處講究節儉,躬親實踐,身體力行。如他每餐吃的只有四樣菜,有時甚至只得一碗豆腐燒豬肝。賜宴大臣也只有不多的幾個菜餚,以及打滷麵。他的服飾不多,不求華麗,甚至長年多穿舊褲,膝蓋處磨破了還叫人打上補丁。他登基時御用硯台有40方,他認為浪費,分賜內務諸臣,自己僅留下兩方。他將宮娥彩女大批放還出宮,皇子皇孫嫁娶等禮儀一切從簡。除了自己講究節儉,他也要求皇親國戚、大臣官員不准奢侈浪費,不得貪圖貨利。由於清朝統治階級已經腐敗不堪,道光帝的行為可以起到一定的影響,但終究無法改變整個社會的奢靡腐朽之風氣。

道光帝原有皇長子奕緯,次子奕綱,三子奕繼。但奕綱、奕繼早亡。奕緯長到23歲,一天師傅逼他背經書,說:“好好讀書,將來好當皇帝。”奕緯說:“我當了皇帝,先殺了你!”這事被道光帝知道,生氣地訓斥他,並踢了他一腳,結果不意踢中要害,幾天后死去。道光帝很傷心。幸而這時,全貴妃紐祜祿氏和祥貴人都懷了孕,但全貴妃知道祥貴人月妊比自己早一個多月,於是買通御醫,用催產方法早祥貴人6天誕下兒子,就是皇四子奕詝;祥貴人的兒子就是皇五子奕誴。道光13年即1833年,孝慎成皇后佟佳氏病故,全貴妃被冊封為孝全皇后。道光20年即1840年,孝全皇后暴斃,疑因與孝和睿皇太后不和,被太后毒死。死前,她將10歲的兒子奕詝託付給靜貴妃。靜貴妃亦生一子,就是皇六子奕訢。

道光帝非常喜歡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給予他們最好的教育和栽培。給奕詝安排的老師是杜受田;給奕訢安排的老師是賈楨。兩位皇子也很聰明好學,一樣出色。到了道光晚年,道光帝更鍾愛六皇子奕訢,不時流露出要傳位給他的意思。這種情況,使杜受田很焦急。從自身出發,他當然希望四皇子奕詝能繼承大統;而事實上,奕詝在武功和口才等方面又確實不及六皇子奕訢。於是,他要想辦法幫助奕詝。一次,外出打獵,杜受田囑咐奕詝不要發一槍一箭,並教他在父皇問及時如何應對。果然,奕訢獵物甚多而奕詝一無所獲。道光帝問其故,奕詝說:“時方春和,鳥獸孕育,不忍傷生,且不想以弓馬一技之長與諸兄弟爭高低。”這十分得體的說話,很博得道光帝的歡心,認為他心地仁慈,有君主之度。

1851年正月,在內外交困的局勢下,68歲的道光帝終於病重。臨終前,他要召見兩位皇子,他要對繼承人作最後一次考察。賈楨教導奕訢,如果皇上詢問治國安邦大計,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杜受田則教導奕詝,什麼也不說,只痛哭流涕。兩位皇子一如老師所教導的去做。結果,道光帝看到奕訢無視他的病痛,口若懸河,大談治國安邦的見解和抱負,並不高興;反而,他被奕詝的痛苦狀所感染,認為他仁孝,可當大任。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駕崩,領班大臣宣讀密諭:“着皇四子奕詝繼位。”

道光帝旻寧在位30年,享年68歲。


第五節 清文宗和清穆宗

1851年正月十四日,清宣宗道光皇帝病死,由其子奕詝繼位,是為清文宗。次年改年號為咸豐,清文宗又稱咸豐帝。

咸豐帝即位時剛20歲,他剛一即位,便麵臨著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這就是“太平天國”革命。

由於清政府對外妥協,導致鴉片戰爭的失敗。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要賠償巨額款項,對人民加重壓榨,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兩廣地區的人民更深受其害。洪秀全,廣東花縣人,農民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曾參加科舉不第。他在鴉片戰爭後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要求革命的形勢下,吸取西方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與同鄉、塾師出身的馮雲山以及族弟洪仁玕於1843年6月創立“拜上帝會”。1844年4月,洪秀全與馮雲山離開花縣,到廣西宣傳教義,組織群眾。是年冬,他們返回花縣,此後,洪秀全寫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著作,號召教徒信仰“皇上帝”,擊滅“閻羅妖”,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為後來的“太平天國”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們先後吸收了廣西籍人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胡以晃、秦日綱組成領導集團,進行起義前的準備。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等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舉行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軍隊號稱“太平軍”,洪秀全稱“天王”。參加金田起義、以後成為太平天國重要將領的,有廣西籍人李秀成、陳玉成、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曾天養、林啟容、李世賢、楊輔清、譚紹光、黃文金、陳得才、蒙得恩、范汝增、賴文光等;還有廣東籍人羅大綱、賴漢英、吳如孝等。洪仁玕亦往桂平,未趕上太平軍,中途折返。

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令清政府非常恐慌。咸豐帝令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起義。林則徐於鴉片戰爭初被革職,派往浙江,不久又充軍新疆,後起用為陝西巡撫、雲貴總督,因病辭職回原籍。接到諭旨,林則徐帶病趕往廣東,但到了潮州,即病死。咸豐帝又派李星沅為欽差大臣入廣西,李星沅調集一萬多兵馬,由廣西提督向榮指揮鎮壓起義。太平軍英勇奮戰,在大湟江口攻破清軍。不久,李星沅病死,咸豐帝派大學士、欽差大臣賽尚阿到廣西督辦軍務,命廣州副都統烏蘭泰為幫辦,並調蒙古都統巴清德協同指揮軍隊。8月,太平軍衝破清軍圍剿,攻下永安州。太平天國在永安休整併建制,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俱受東王節制。太平軍在永安停留半年,1852年4月從永安突圍,太平軍將領、原湖南天地會首領洪大全突圍時被俘,被清欽差大臣賽尚阿解往北京殺害。但是,太平軍還是重創清軍,擊斃四總兵,烏蘭泰滾下山崖免遭一死。太平軍攻桂林,在城外擊殺烏蘭泰。攻桂林不克,太平軍轉攻全州,敗於蓑衣渡,南王馮雲山中炮傷重身亡。9月,太平軍轉入湖南,經道州、郴州,進軍長沙,圍攻不下,西王蕭朝貴亦中炮傷重身亡。12月,太平軍進入湖北,攻下漢陽、漢口,圍攻武昌。1853年1月,太平軍攻克武昌,湖北巡撫常大淳等戰死。2月,太平軍沿江東下,連克九江、安慶、蕪湖、和州等。3月,太平軍兵臨南京城下。3月20日,攻克南京城,擊殺兩江總督陸建瀛。太平天國把南京定為天京,正式建立政權,頒布《天朝田畝制度》等綱領。與此同時,羅大綱率軍攻克江南重鎮鎮江;李開芳攻克江北重鎮揚州,肅清天京外圍的殘敵。

面對太平天國橫掃江南、定都南京這一局面,京師震動,清朝統治者十分恐慌,咸豐帝命欽差大臣向榮率清軍17000餘人到南京城東孝陵衛,成立“江南大營”;命另一欽差大臣琦善率直隸、陝西、黑龍江馬步各軍約萬人到揚州,成立“江北大營”。兩大營威脅著太平天國的天京。與此同時,咸豐帝鑑於八旗、綠營軍軍備鬆弛,紀律渙散,毫無戰鬥力,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紳舉辦團練,組織地方武裝。湖南湘鄉人曾國藩,道光進士,為穆彰阿得意門生。任吏部侍郎。此時,因母親逝世,在家守孝。他在湖南巡撫駱秉章的支持下,在其弟曾國荃以及羅澤南、彭玉麟、李續賓、江忠源、劉長佑、席寶田、劉松山、鮑超、郭嵩燾等的協助下,以羅澤南的湘勇為基礎,招募並訓練一支不同於綠營制度的軍隊——湘軍。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李鴻章在籍辦團練,不久亦當曾國藩幕僚。

為打破清軍的包圍,直搗清朝的都城北京,1853年5月,天王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率二萬人進行北伐。咸豐帝派直隸總督訥爾經額為欽差大臣,調兵堵截。北伐軍一路北上,曾進至開封、保定,嚇得咸豐帝準備逃往熱河。北伐軍又攻克滄州、靜海,迫近天津。但因孤軍深入,兵力薄弱,只得固守待援。1854年2月,北伐軍突圍南下;3月,吉文元在阜城戰鬥犧牲,後追封祝王。太平天國派曾立昌北上增援受阻。後北伐軍在連鎮和高唐等地與清軍周旋。1855年3月,林鳳祥在連鎮失陷是負傷被俘;5月,李開芳也在馮官屯失陷時被俘。兩人均在北京遇害。林鳳祥追封求王;李開芳追封請王。

太平天國北伐的同時,也進行西征。1853年6月,胡以晃、賴漢英、曾天養等率領太平軍沿江西上,攻克安慶,圍攻南昌,攻下九江,再分成兩支,一支佔領安徽廣大地區,安徽巡撫江忠源在廬州失陷是投水死。另一支直下湖北,10月,攻克漢陽、漢口。1854年2月,在黃州大敗清軍,乘勝三克漢口、漢陽、再克武昌。西征軍在湖北取得輝煌勝利後,進入湖南。這時,遇到了曾國藩剛剛訓練出來的湘軍的抵抗。太平軍鋒頭正勁,4月,攻占岳州,大敗湘軍,並乘勢進占湘譚,箝制長沙。太平軍與湘軍激戰7天,傷亡很大。5月,太平軍退出湘譚,突圍至靖港,又與被湘軍水師展開激戰,幾乎全殲湘軍水師,曾國藩羞恨交加,投水自盡,被隨從救起。太平軍雖取得靖港勝利,但無力乘勝消滅湘軍,曾國藩獲得喘息機會,再造戰船。此時,湖南益陽人、道光進士胡林翼率黔勇到湖北,增援曾國藩。7月,曾胡聯軍攻陷岳州;10月,反撲武漢,1855年1月,進逼九江。湘軍將領、湖南提督塔齊布圍攻九江半年未攻下,嘔血而死。儘管如此,湘軍漸漸顯示其不同一般清軍的威力。面對西征的不利局面以及湘軍的威脅,洪秀全決定先集中力量打擊湘軍。以石達開為統帥,率軍西援,在湖口和九江兩次戰役中,重創湘軍。2月底,佔漢陽;4月,第三度攻占武昌。1856年3月,控制江西大部,將曾國藩困守於南昌。

在西征的同時,太平天國展開一場破圍戰。1856年2月,吳如孝、秦日綱合兵,內外夾擊,大敗統帥托明阿軍,連克揚州、浦口,破清軍江北大營120座營壘。6月,回師鎮江,大破清營七八十座,江蘇巡撫吉爾杭阿自殺。太平軍又乘勢攻破江南大營,統帥向榮率殘兵逃至丹陽時病死(一說自縊死)。

這一時期,是太平天國的鼎盛時期。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制定和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這綱領體現了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土地平分、共享太平的願望,但是,這絕對的平均主義只是一種空想,而事實上,太平天國的領導集團進入天京後,包括洪秀全本身,也很快腐化享樂起來。除原有的“王”外,天王洪秀全還封了數十位王,每位王都有自己的府第和親兵。同時,東王楊秀清獨攬大權,挾制天王。1856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楊秀清居功自傲,更加專橫,逼天王封他為萬歲,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激化。於是,天王密詔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回京對付東王楊秀清。9月,韋昌輝帶兵3000人從江西入京,聯合燕王秦日綱,殺死楊秀清及其家屬;其後,韋昌輝又設埋伏,殺死楊秀清部眾2萬多人,豫王胡以晃,洪秀全妻弟、副丞相賴漢英等也死於這事變。韋昌輝控制天京,獨攬軍政大權。9月中旬,石達開回到天京,斥責韋昌輝的屠殺無辜太平軍將士。韋昌輝又想殺石達開。石達開逃到安慶,他在天京的一家老少全被韋昌輝殺死。石達開領兵回京,要求天王懲治韋昌輝。天王號召天京將士捉拿韋昌輝及其黨羽。結果,韋昌輝和秦日綱以及他們的家屬200多人全部被捉拿處死。11月,石達開回到天京,協助天王管理政務。但是,不久,天王對石達開也存疑忌,封自己長兄洪仁發為安王、次兄洪仁達為福王,還封蒙得恩為贊王,以牽制石達開。1857年6月,石達開被迫離開天京,並帶走20萬太平軍。這場“楊韋事變”以及石達開出走,使得太平天國事業由盛轉衰。

與太平天國起義相呼應的,有北方的捻軍與上海的小刀會以及各地的起義軍。

嘉慶朝,北方便出現“捻黨”,工作是護送私鹽,常與官軍對抗。鴉片戰爭後,捻黨武裝日益發展。太平天國起義,捻黨亦紛紛響應。1855年,首領張行樂統一北方捻黨,組成捻軍,與太平軍配合,與清軍作戰。捻軍主要將領有龔得樹、蘇天福、張忠禹、任化邦等。

天地會成員、廣東香山人劉麗川1849年到上海活動。1853年太平天國攻克南京後,劉麗川聯合陳阿林、周立春、潘起亮(潘可祥)、周秀英(周立春女)等組織上海小刀會起義,9月,佔領上海,派人上書天王,接受太平天國領導,但未果。在上海堅持鬥爭,周立春作戰負傷被俘,遇害蘇州。1855年2月17日,小刀會堅持18個月後突圍,劉麗川、周秀英犧牲;陳阿林突圍後流亡國外;潘起亮突圍後參加了太平軍,繼續戰鬥。

除了捻軍和上海小刀會,當時尚有廣東佛山的陳開、李文茂領導的起義;福建廈門黃位領導的小刀會起義;廣西南寧朱洪英、胡有祿領導的起義;還有山東宋景詩領導的黑旗軍起義;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民起義;姜映芳領導的貴州侗民起義;任武領導的陝西回民起義;杜文秀領導的雲南迴民起義;李文學、田以正領導的雲南哀牢山各族農民起義等。

面對太平天國以及各地的大小起義軍,咸豐帝疲於應付,他盡量依靠湘軍等地方武裝進行抵抗。國內的起義已弄得咸豐帝焦頭爛額,此時,英、美、法等帝國主義也趁亂謀利。1854年英美法三國就要求清政府修改《南京條約》,企圖擴大侵略權益,未成功。1856年10月8日,廣東水師檢查走私船隻,從中國船亞羅號上拘獲海盜。英國藉口該船在香港領過英籍登記證,橫加干涉,並利用“亞羅號事件”,發動侵略戰爭。與此同時,廣西西林知縣張鳴鳳,逮捕了作惡多端的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等人,並依法判處馬賴死刑。法國也以這“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為藉口,發動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與上次鴉片戰爭有關聯,所以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7年12月,英法組成聯軍,進攻廣州。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率兵抵抗。12月29日,廣州失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納投降,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虜,後被解往印度加爾各答。1858年,英法聯軍在俄美的支持下,北上侵犯大沽口。咸豐帝一面命令清軍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前往大沽辦理交涉。5月20日,聯軍戰艦炮轟大沽砲台。清軍參將沙春元、陳毅英勇戰死,總督譚廷襄、提督張殿元逃跑。英法聯軍攻占大沽砲台後,進犯天津。這時,俄國乘英法聯軍進攻天津,威脅北京的時候,在北方也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簽定條約。5月28日,黑龍江將軍奕山與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在璦輝簽約。這《中俄璦輝條約》,割去我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接著,俄國與美國以調停為名,誘迫清政府與列強簽約求和。咸豐帝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前往天津。6月13日,與俄國駐華公使普提雅廷簽訂《中俄天津條約》;6月18日,與美國駐華公使列衛廉簽訂《中美天津條約》;6月26日,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簽訂《中英天津條約》;6月27日,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簽訂《中法天津條約》。每一款條約,都使中國主權進一步喪失。事後,咸豐帝派蒙古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在大沽增添砲位,整頓防務。

1859年,不滿足於《天津條約》的英、法政府,藉口換約又率軍艦到大沽口,蓄意挑釁,拒絕在北塘登陸。6月25日,英法艦隊轟擊大沽砲台,清軍提督史榮椿率領守軍奮勇還擊,擊沉敵艦4艘,傷6艘,斃傷敵軍470多人,英國艦隊司令何伯受重傷。英艦懸掛白旗要求停戰,並在美艦的援助下狼狽退走。是役,史榮椿和將士36人戰死。

英法聯軍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歐洲,英、法統治階級揚言復仇。1860年7月,英法聯軍25000人再次進犯大沽口。僧格林沁因上年在大沽獲勝,驕傲輕敵,拒絕郭嵩燾等在北塘設防的建議,準備誘敵上岸,用騎兵衝擊。8月1日,在俄國公使的獻計下,英法聯軍從北塘登陸,12日,進攻新河、軍糧城。僧格林沁所部騎兵英勇抗擊,死傷3000人,戰敗潰退。21日,英法聯軍從後面圍攻大沽砲台,北砲台失守,南砲台投降,僧格林沁逃往通州。24日,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咸豐帝被迫派桂良議和,未果。咸豐帝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到通州議和。談判再破裂。9月18日,英法聯軍攻陷通州。22日,咸豐帝帶領后妃和一批官員倉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令其弟恭親王奕訢留守北京,負責議和。10月13日,英法聯軍攻入安定門,控制北京城。侵略軍一路燒殺搶掠,尤其在圓明園大肆搶奪珍貴文物。圓明園位於北京西郊,始建於康熙朝,歷經150餘年的經營,全園面積達到350公頃,號稱“萬園之園”。園內有無數獨特精美的建築物,有無數稀世珍寶。英法侵略者在搶掠了大量財物並大肆破壞後,竟喪心病狂地在7日至9日和18、19兩日,兩度放火將這座名園燒毀!24日和25日,恭親王奕訢秉承咸豐帝的旨意,分別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和法國全權代表葛羅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這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程度進一步加深,使中國人民的災難更加深重。

在道光15年即1835年,在北京一個滿洲葉赫那拉氏家庭,誕生了一位女嬰。女嬰的父親叫惠徵,滿洲正黃旗人,中層官員。他給女嬰取小名為蘭兒。咸豐元年即1851年三月,蘭兒入宮選秀,被封為懿嬪。咸豐6年即1856年,懿嬪生下了一位皇子,取名載淳。懿嬪封為懿妃。皇子周歲時又加封懿貴妃。懿貴妃不僅自己得寵,妹妹亦得嫁醇郡王奕譞。1860年英法聯軍攻到北京,咸豐帝帶著孝賢皇后和懿貴妃,以及一些皇公大臣逃往熱河。

在上一節中我們得知,咸豐帝其實是個用藥物催生的早產兒,本身就先天不足;由於皇帝的身份,私生活又不檢點,身體弄得更差;他在位期間,國家又正處於內外交困,使得他焦頭爛額。英法聯軍攻進北京,他還要逃出宮外。到了熱河後,他身體日益衰弱。1861年8月21日,他的病更加嚴重。22日,他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咸豐帝發布聖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此外,他還授予皇后“禦賞”印章一枚;授予皇子“同道堂”印章一枚,暫由其母懿貴妃掌管。這兩枚印章,是日後頒布詔諭的符信。23日清晨,咸豐帝病逝。

咸豐帝奕詝在位11年,享年31歲,死後葬於清東陵的定陵。

1861年8月23日,咸豐帝逝世,遺命皇長子也是唯一的皇子6歲的載淳繼承皇位,尊懿貴妃為皇太后,加“慈禧”徽號,處西宮,俗稱西太后;尊皇后紐祜祿氏為皇太后,加“慈安”徽號,處東宮,俗稱東太后。肅順等改次年年號為祺祥。

兒子當了皇帝,身邊有輔政八大臣,等兒子長大了便可親政,這本來是很好的事。但是,26歲的慈禧太后是個權力欲極強的女人,她不希望自己只當一位養尊處優的皇太后,她想自己親自掌握最高政權,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要剷除輔政八大臣,靠她自己的力量是做不到的,於是,她聯合慈安皇太后、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等一起行動。慈安皇太后是個沒有機心的女人,很聽慈禧太后的擺佈;奕訢身為皇弟、恭親王,留守北京處理棘手的外交事務,到頭來連輔政大臣也沒有份兒,心中怨恨可想而知;醇郡王奕譞是慈禧太后的妹夫,當然也願意幫忙。於是,9月5日,恭親王奕訢奉太后旨意趕到熱河,密謀政變。奕訢指使御史董元醇出面,奏請兩太后聽政,除八大臣外,再派親王二人參政,暗指奕訢、奕譞。此提議被八大臣駁回。10月26日,慈禧、慈安兩太后偕幼帝載淳與載垣、端華等離承德回京。肅順等護送咸豐帝靈柩隨後出發。兩宮太后回京後,即與奕訢商量對策。11月2日,奕訢示意大學士賈楨、周祖培等兩次奏請兩太后“垂簾聽政”,大臣勝保也上奏附和,並請以近支親王輔政。載垣、端華、肅順等不允。隨即,兩宮太后下詔,歷數載垣、端華、肅順等罪狀,將三人革職拿問;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退出軍機處。3日,任命奕訢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桂良、文祥等為軍機大臣。7日,下詔廢“祺祥”年號,改為“同治”。8日,下詔令載垣、端華自盡,處斬肅順。

1861年11月11日,載淳正式即位,就是清穆宗,又稱同治帝。兩宮太后垂簾聽政。這事,史稱“祺祥政變”;因這年為“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因政變的地方在“北京”,也稱“北京政變”。

祺祥政變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樁重要的事件,它是慈禧太后執掌政權的開始,從這一年起,開始了她對中國長達47年的統治。

回頭再說說太平天國的事。1856年9月,天京發生“楊韋事變”;1857年6月,石達開被迫出走,同是也帶走了20萬太平軍的精銳部隊,這兩件事,使天平天國革命遭受嚴重損害,武昌、鎮江、九江相繼失守,曾天養、羅大綱、林啟容(追封勤王)等將領均英勇戰死。清政府任命德興阿為欽差大臣,重建江北大營;又任命欽差大臣和春和幫辦江南軍務張國樑重建江南大營,天京被圍。洪秀全提拔李秀成、陳玉成、楊輔清、李世賢、黃文金等將領。李秀成和陳玉成都是廣西藤縣人,李秀成參加金田起義時28歲,而陳玉成只得14歲。他們都英勇善戰,屢立戰功,分別受封忠王和英王。李秀成和陳玉成成為太平天國後期的領袖人物。此外,洪秀全族弟洪仁玕於1859年由香港經江西、湖北到達天京,受封為乾王,總理政事。洪仁玕向天王提出《資政新篇》,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1858年7月,陳玉成、李秀成等主要將領在安徽樅陽鎮開會,討論破江北大營,通天京糧道,以解救天京的軍事計劃,決定統一指揮和聯合作戰的方針。9月,陳玉成、李秀成破德興阿軍於浦口,10月再克揚州,摧毀江北大營。湘軍曾國藩乘太平軍東下,派李續賓率精銳6000人支援廬州(合肥),連陷太湖、潛山、桐城、舒城、進攻廬州三河鎮。陳玉成在浦口大捷後迅速率兵往救,經過全椒、無為,繞至清軍背後,李秀成援軍繼續前進。11月14日,向李續賓大營發起進攻,次日兩軍決戰於三河。陳玉成等大破湘軍,李續賓自縊死(一說戰死),所部主力6000人全部覆滅。1860年5月,陳玉成、李秀成等攻克杭州,又回師攻破江南大營,張國樑逃至丹陽,落水溺死;和春在滸墅關自殺。太平軍攻克常州、蘇州,兩江總督何桂清從常州逃至上海,被逮問處死。因何桂清曾得大學士彭蘊章舉薦,彭蘊章因此被罷免。這一事期,太平天國革命力量再度振興。

但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美法俄等國支持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1860年9月,天王洪秀全調陳玉成、李秀成沿長江南北兩岸西征武昌,以解安慶之圍。1861年3月,陳玉成攻克黃州,逼近武昌,湖北巡撫胡林翼驚憂成病,嘔血而死。因受英國參贊巴夏禮的欺騙,陳玉成未攻武昌,回救安慶,在集賢關受挫折。6月,李秀成從江西進軍湖北興國,也受到英國領事金執爾的阻撓。安慶之圍未解,9月,安慶陷落,太平軍2萬人戰死。此時,贊王蒙得恩又病死。1862年,廬州也失守,陳玉成退往壽州,被混入捻軍並受太平天國封為秦王的部將苗沛霖出賣被俘,6月,在河南延津就義。兩年後,苗沛霖被英王舊部殺死。李秀成率太平軍東取上海,也受到外國勢力的干涉。清政府勾結英美法等國侵略者,由江蘇巡撫署兩江總督薛焰、蘇松太道吳煦於及外國洋行買辦楊坊出面,與美英領事密謀,組織了專門對付太平軍的“洋槍隊”,並引洋槍隊入上海城,阻止進軍上海的太平軍。英美的洋槍隊稱“常勝軍”,由美國人華爾統領,後華爾被太平軍打死,改由英國軍官戈登統領。法國的洋槍隊稱“常捷軍”,由法國軍官勒伯勒東指揮。此外,李鴻章在曾國藩的支持下,以團練為基礎編練淮軍7000人,1862年開赴上海;又依靠外國侵略者的支持,配備了洋槍洋砲。1862年,李秀成率領太平軍在上海和寧波與英法美侵略軍及淮軍進行英勇戰鬥。在中外軍事勢力的聯合進攻下,太平軍漸漸處於劣勢。1863年12月,蘇州失守,慕王譚紹光被叛徒刺死;1864年3月,杭州失守。

翼王石達開率領的20萬太平軍離開天京後,轉戰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雲南、貴州等省,1863年5月,準備到四川尋找根據地。結果,被四川總督駱秉章率清軍阻擋於大渡河,石達開強渡大渡河未成,部隊傷亡慘重。駱秉章派人誘降。石達開決定用自己的生命換取戰士們的自由,帶著5歲的大兒子和幾位將領走向清營。但是,清軍沒有履行諾言,將太平軍餘部2000餘人全部殘殺。6月,石達開與幾位部將在成都被凌遲處死。

1864年,天京被以湘軍為主力的清軍重重包圍。5月,天京糧食已盡,洪秀全亦已病重,他自知回天乏力,拒絕治療,並號召全朝將士吃百草團充飢,他自己也親自嘗試。6月,洪秀全逝世,終年51歲。曾國藩後來在上送朝廷的奏疏中,稱洪秀全是服毒自盡,雖不夠準確,但也不無道理。洪秀全死後,太平天國奉洪秀全長子、15歲的洪天貴為幼天王,後加福字,即洪天福貴。7月,天京即陷落,太平軍將士戰死或自盡者無數。

李秀成、洪仁玕等護送幼天王突圍。李秀成在城郊,被人出賣,被百餘名清兵抓捕,獻到曾國荃的營中,後又送至曾國藩處。曾國藩誘其投降,李秀成寧死不屈,他利用清軍提供的紙筆,寫了一份長達萬言的《親供》,後這份《李自成自述》藏於曾國藩家中,敘述太平天國革命的始末,成了研究太平天國運動的最可靠最珍貴的史料(也有學者認為是偽作)。次年,李秀成被殺害。城破時,幹王洪仁玕、堵王黃文金等護送幼天王至廣德,再經皖南入江西,準備與侍王李世賢會合。黃文金在途中病死。10月,幼天王與洪仁玕等在石城被俘虜,11月,在南昌遇害。天京陷落時,侍王李世賢率部戰鬥於漳州,1865年8月在鎮平(今廣東焦嶺)被太平軍將領康王汪海洋殺害。康王汪海洋為爭權殺害李世賢,後與清軍轉戰於贛、粵邊界,1966年2月在嘉應州(今廣東梅州)戰死。天京陷落時,扶王陳得才在安徽霍山被清軍包圍,寧死不屈,服毒自盡。天京陷落後,輔王楊輔清所守的湖州亦失守,他流亡各地,1874年在晉江為叛徒出賣,被捕遇害。遵王賴文光、首王范汝增在天京陷落後,北上加入捻軍,與先期援助捻軍的顧王吳如孝等繼續與清軍作戰。

太平天國革命堅持14年之久,戰鬥範圍涉及18個省份,建立自己的政權,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以及外國的侵略勢力。但是,太平天國革命畢竟是農民起義,自身存在著許多缺陷,如領袖腐化,任人為親,濫封王侯,內訌分裂等,甚至其“太平”的理想並沒有體現,反而上下等級深嚴,至於“平均地權”等設想,在戰爭的環境下更無從實現,所以,太平天國革命儘管轟轟烈烈,但在封建統治階級和外國侵略勢力的聯合打擊下,最終失敗也是必然的。

平息了太平天國革命,無疑是慈禧太后掌權後的一大“功績”。其時,北方的捻軍仍有很強大的力量。平息太平天國革命後,慈禧太后又命令曾國藩、僧格林沁等鎮壓捻軍。1855年,張樂行在雉河集召集各地捻黨首領會盟,被推為盟主。張樂行制定《行軍條例》19條,組成捻軍,建立五旗軍制,張樂行自領黃旗,蘇天福領黑旗,韓老萬領藍旗,侯世維領紅旗,龔得樹領白旗。1857年,張樂行與太平軍陳玉成、李秀成等會師霍丘,接受太平天國領導。此後捻軍轉戰豫、皖、蘇、魯各省,屢敗清軍,張樂行晉升為征北主將,又封沃王。1862年陳玉成犧牲後,張樂行受到清軍圍攻;1863年初在蒙城西陽集被俘犧牲。1864年天平天國失敗後,捻軍首領張宗禹等與太平軍遵王賴文光部會師,推賴文光為首領,整編軍隊,屢敗清軍。11月,在河南與僧格林沁軍作戰,殺死清將恆齡、蘇倫保。1865年5月,捻軍在曹州與僧格林沁軍再戰,18日,捻軍在高樓寨大敗僧軍;是日晚,在吳家店圍殲僧軍,斬清欽差大臣僧格林沁以及內閣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鰲。欽差大臣曾國藩亦因戰敗被撤職。1866年10月,捻軍分成東、西兩路軍,賴文光率東捻軍轉戰於湖北、河南、安徽、山東。1867年12月24日,東捻軍在山東壽光的彌河戰敗;1868年1月,賴文光突圍至揚州瓦窯鋪,被俘後在揚州就義。張宗禹率西捻軍進入陝西,配合回民軍作戰。後為援救東捻軍,經山西、直隸到山東北部,1868年在茌平南鎮徒駭河邊戰敗犧牲(一說失敗後隱居民間)。

隨著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失敗,各地的大大小小的起義,包括西北的回民起義,西南的苗民起義,亦相繼被鎮壓,清朝封建統治的危機得以緩和,統治者得以推行洋務新政。

1860年後,慈禧太后給予恭親王奕訢更大的權力。1861年初,清政府為辦理洋務而設立了一個中央機構,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任命奕訢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它的職責是:辦理外交事務,派出駐各國的公使,兼管通商、海關、海防、訂購軍火、主辦同文館和派遣留學生等項事務,並管轄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由於與外國的交往漸漸頻繁,清政府中漸漸形成了一個買辦化的封建官僚統治集團,被稱為洋務派。中央以恭親王奕訢以及軍機大臣桂良和文祥等為代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為代表,他們主張依靠外國援助開辦近代軍事工業等,鎮壓人民反抗,保持封建統治。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創辦同文館,是清朝最早的洋務學堂,專門培養翻譯人員;1863年,江蘇巡撫李鴻章在上海創辦上海同文館,亦稱廣方言館;1865年,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同年,李鴻章在南京創辦金陵機器制造局;1866年,閩浙總督左宗棠用法國人日意格開辦福州船政局,又稱馬尾船政局;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創辦天津機器制造局;1872年,李鴻章設立輪船招商局,總部設在上海,分局設在煙台、漢口、天津、福州、廣州、香港、橫濱、神戶、呂宋等地。此外,李鴻章開始用新式武器武裝淮軍。70年代起,清政府還採取官督商辦方式,開辦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唐山胥各莊鐵路、上海機器織佈局、蘭州機器織呢局等民族工業。

在洋務運動期間,有一樁事倒是值得大書一筆的。廣東香山人容閎,是第一個留學美國的中國人,他深知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他用了10年時間,奔走呼號,請求清政府派遣幼童留學美國。在他的大力推動下,在曾國藩、李鴻章的大力支持下,從1872年起到1875年,清政府選派了10到16歲的幼童共120人,分4批送到美國留學,分別入讀耶魯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學府。至於這批中國留美幼童的結局如何,需留到下一節再作交代。

鴉片戰爭以後,外國侵略者在軍事侵略中國的同時,還派出大量傳教士進行文化侵略。這些傳教士以征服者自居,在宗教外衣的掩護下,一方面向中國人民灌輸奴化思想,另一方面蒐集情報,配合本國的軍事行動。有的傳教士橫行霸道,任意欺壓中國人民,至於他們辦的那些慈善醫院和育嬰堂,更是披著治病行善的外衣,進行殘害病人、奴役兒童的罪惡勾當。中國人民自發掀起反洋教鬥爭,這些鬥爭被稱為“教案”。先後發生同治年間的“教案”就有“貴陽教案”“南昌教案”“衡陽教案”“酉陽教案”“揚州教案”“台灣教案”“天津教案”等。如天津教案,發生在1870年。6月21日,天津人民因育嬰堂虐死嬰兒數十人,聚眾到教堂說理。法國領事豐大業往見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公然開槍恫嚇,又在路上向天津知縣劉傑開槍,擊傷隨從一名。群眾怒不可遏,打死豐大業,焚毀法、英、美教堂及法領事署。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七國軍艦集結天津、煙台一帶逞威。清政府派直隸總督曾國藩到天津查辦,曾國藩又奏調李鴻章協同辦理,他們對侵略者完全屈服。後清政府派崇厚到法國道歉,將天津知府和知縣革職充軍懲辦愛國人民,殺死20人,充軍25人,並賠款修建教堂。曾國藩因處理天津教案而受到輿論譴責,調任兩江總督,1872年病死。

同治帝登基時才6歲,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但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之手。慈禧太后依靠奕訢、桂良、文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滿漢大臣,維持著清朝的封建統治。同治一朝,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以及各地的起義,洋務運動蓬勃開展,清朝似有中興氣象,過去的史家稱為“同治中興”。如果洋務運動能夠成功,能夠由此發展和振興我國的國防工業和民族工業,也是值得肯定的事業,可惜,洋務派的封建性,企業的壟斷性,再加上帝國主義的干擾破壞,不可能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

在宮廷內,慈禧太后則通過太監總管安德海、大太監李蓮英等,監視著慈安皇太后以及同治皇帝的活動。安德海仗著慈禧太后的恩寵,除了慈禧太后,誰也不放在眼內。同治8年即1869年,安德海以籌辦皇上大婚為由,請求慈禧太后讓他外出督辦。大清祖制,不准內監出宮,慈禧太后也吩咐他要秘密行事。但安德海離開宮後,即浩浩蕩盪,一路上盡顯威風,直隸官員見到他也唯唯喏喏,任他勒索金銀財寶。到了山東,山東巡撫丁寶楨不吃他那一套,將安德海的行為上奏恭親王,恭親王聯絡慈安太后,下諭旨急送山東,將其就地正法。慈禧太后聽到風聲,也即下諭旨,阻止殺安德海。丁寶楨想了個辦法,命下人將安德海押到巡撫衙門後堂,立即正法;自己穿好朝服,到前堂接慈禧太后聖旨。這就是丁寶楨“前門接旨,後門殺人”的故事。安德海被殺,慈禧太后也無可奈何,但是,對慈安太后則心懷忌恨,其後慈安太后死時,便有被慈禧太后毒死的傳言。

同治11年,也就是同治帝17歲時,慈禧太后不得不為他選皇后。西太后看中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同治帝卻選了蒙古狀元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同治帝完了婚,就意味著應該親政,這對於權力欲極強的慈禧太后來說,是難以忍受的。阿魯特氏知書識禮,穩重端莊,同治帝很喜歡,但慈禧太后卻遷怒於她,經常訓斥阿魯特氏皇后,後來甚至不准同治帝與她來往。同治帝心中怨恨,也賭氣不親近其他妃嬪,從養心殿搬到乾清宮西暖閣去獨宿。如此一來,同治帝未能生下一男半女。

同治13年即1874年十月,年僅19歲的同治帝得病。同治帝得的是什麼病?清代官書記載的是死於天花,而民間流傳甚廣的是:同治帝獨宿乾清宮,恭親王長子載徵常引誘他微服出宮,到妓院嫖妓,不幸染上梅毒。御醫不敢說出真相,說是天花。實情如何,今天難以考究。不管怎樣,病了37天,到了1875年1月,同治帝便在紫禁城駕崩了。

同治帝載淳6歲登基,在位13年,實際親政不足兩年,享年19歲。


第六節 清德宗

1875年1月,清穆宗同治皇帝載淳病死,由慈禧太后作主,立其妹與醇親王奕譞的長子、4歲的載湉為皇帝,是為清德宗。改年號為光緒,清德宗又稱光緒帝。

慈禧太后為何選擇載湉?這又有些故事。同治帝不是沒有後代,當時皇后阿魯特氏已懷有身孕,但慈禧太后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且不知皇后生男生女,所以不可能等待她生產。這一點,同治帝也是清楚的,那麼,他臨死前有否安排接班人?有的研究者認為,同治帝已病到糊糊塗塗,根本立不了遺詔;有的則認為,同治帝雖病重,但並非失去知覺,生前立遺詔不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有的認為,同治帝雖然已親政,但他是個懦弱的人,選擇接班人的事輪不到他作主,是慈禧太后說了算。有一種說法是,同治帝和皇后商量立了遺詔,指定了接班人,但這事被慈禧太后知道,撕毀遺詔,怒斥同治帝,打了皇后幾個耳光,同治帝經此恐嚇,病情加重,不久便飲恨死去。如此說來,同治帝生前有沒有立遺詔便成了一個疑案。就算同治帝立遺詔,他身邊的大臣如文祥、李鴻藻、翁同龢等也會跟他著想,他也會立一位自己下一輩“溥”字輩的人,作為自己的嗣子,如道光帝的長子長孫溥倫,這樣既合家法,又為皇后安排好後路,又能把慈禧太后置於太皇太后的高位,防止她繼續以皇太后之名垂廉聽政。但是,同治帝想到了,慈禧太后同樣想到,她之所以選擇載湉,是因為他與同治帝同輩,而且只得4歲,又是自己妹妹的兒子,這些條件,都符合慈禧太后自己能夠繼續垂廉聽政。一般來說,能當上皇帝,是天大的好事,但是,被慈禧太后選為當皇帝,就並非好事,這一點,作為生父的醇親王奕譞知道得最清楚,當慈禧太后選中自己的長子繼承皇位時,他居然悲痛得昏死過去。

有年長的後輩而不立,偏偏要挑一位年幼的同輩繼位,於繼承法不合,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傷害最大的,莫過於皇后,沒有了名份,充其量只是一位皇嫂。有的大臣便不服氣,如,內閣學士廣安,就要求慈禧太后在鐵捲上寫明,待皇后生下皇子,即讓他繼承大統,結果,慈禧太后將他大加訓斥一番。慈禧太后也知道,皇后存在一天,光緒帝的地位就一天不穩,因此,她變本加厲地排擠和打擊阿魯特氏,使她感到痛苦和絕望,不久,她吞金自殺不成,再絕食而死。她的死,距同治帝的死不過50多天。阿魯特皇后的死,驚動朝野,反應強烈,一些大臣不畏慈禧太后的淫威,直言上書。如御史潘敬儼,要求給阿魯特氏表彰,加封號。慈禧太后知道他在藉題發揮,怒斥一番後將他罷免趕走。直到幾年後,即1879年三月,吏部主事吳可讀還上書反對慈禧太后的做法,希望她不要破壞祖宗及朝廷的法規,力改前面的錯誤,以安同治皇帝在天之靈,杜絕朝野種種流言。吳可讀知道,一般的勸諫並無用,他採取的是“屍諫”的做法:他寫了一封1650多字的奏摺後,在蘇州三義廟題了一首絕命詩,然後服毒自殺。慈禧太后知道後,下旨不准臣下議論此事。

光緒7年即1881年,清廷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慈安皇太后暴死宮中。慈安與慈禧雖然都是“皇太后”,雖然慈禧有兒子當皇帝,但是,慈安畢竟是鹹豐帝的皇后,深得咸豐帝的喜愛,據說咸豐帝臨死前寫了個遺詔,收藏在慈安的手中,內容是,如果慈禧安分守己,則相安無事;如果她不尊禮節,就召集群臣,按朕的旨意,將她處死。後來慈禧知道這事,就處處討好慈安,取得她的信任,使慈安當著她的面將遺詔燒掉。沒有了遺詔,慈禧更加肆無忌憚,與太監李蓮英打得火熱,曾被慈安訓斥。李蓮英因善梳新髻而深得慈禧寵信,由於安德海在外犯事被殺,他由梳頭房太監擢升總管太監。儘管慈安生性柔弱,不善言辭,且沒有權力欲,但是,與慈安一起垂廉聽政,畢竟令慈禧不快,除掉慈安,自己大權獨攬,這樣的事慈禧是完全做得出,也是動機很充足的。所以,慈安太后暴死,朝野就懷疑不是一般的病死,在前一天還見過慈安的大臣左宗棠、方擢、李鴻藻也認為,慈安面龐紅潤,不像生病的樣子。那麼,慈安是如何死的?有說是慈禧夥同李蓮英將她毒死的,有說是慈安忍受不了慈禧的誹謗攻擊,服毒自殺的。至於慈安真正的死因是什麼,今天已不容易弄清楚了,但是有一點,是很明白的,那就是,慈安一死,慈禧就大權在握,再也沒有顧忌了。

在太平天國革命和捻軍起義期間,新疆發生了軍官阿古柏的叛亂,他侵占南疆和北疆許多領土,並投靠沙俄和英國等列強。光緒元年即1875年三月,朝廷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以金順為烏魯木齊都統,幫辦軍務。左宗棠整編西征大軍,率劉錦棠、金順、張曜等部六七萬人,討伐阿古柏和白彥虎等分裂勢力。左宗棠採取“先北後南”與“緩進急戰”的戰略,1876年6月收復烏魯木齊以及周邊城鎮;9月,攻克瑪納斯城,除伊犁外,北疆全部收復,阿古柏逃往南疆。1877年,左宗棠揮軍進攻南疆的叛軍,3月,攻克大坂城,收復吐魯番;阿古柏逃到庫爾勒,見大勢已去,服毒自殺。阿古柏死後,其兄伯克胡里和白彥虎仍佔據喀什和庫爾勒頑抗。此時,英國出面為伯克胡里求情,要求清朝許其自立為藩屬國。李鴻章表示可以退讓,左宗棠堅決反對,並揮軍攻擊叛軍,先後收復庫爾勒、庫車、阿克蘇、烏會、喀什、英吉沙爾等地。到年底,歷時一年半的新疆戰事結束,除伊犁仍被沙俄佔據外,新疆絕大部分均被收復。

左宗棠雖然收復新疆大部分地區,然而,伊犁仍被沙俄佔領。1978年10月,崇厚在沙俄脅迫下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依約中國僅收回伊犁,但被割去新疆多處地方,朝野紛紛反對,清廷未予批准;1880年,清廷又派曾國藩之子曾紀澤赴俄修訂《里瓦幾亞條約》,1881年2月,中俄在聖彼得堡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中國雖爭回一些損失,但通過此約,沙俄仍侵占了我國7萬多平方公里領土。

開始於同治年間的洋務運動,在光緒朝仍繼續發展。這段時期,支持和參與洋務運動的官員更多了。如沈葆楨,1866年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建大臣,主辦福州船政局,1875年任兩江總督健兼南洋通商大臣;張之洞,1889年任湖廣總督,開辦漢陽鐵廠和湖北槍砲廠,設立織布、紡紗、繅絲、制麻四局,籌辦蘆漢鐵路;劉坤一,1879年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曾紀澤,1878年出使英法,1880年兼駐俄公使,在英國訂購鐵甲軍艦,幫助李鴻章建立北洋海軍;丁日昌,1875年任福建巡撫,兼督船政,1880年會辦南洋海防,節制水師;丁寶楨,1875年任山東巡撫時,在濟南創辦山東機器局,1876年任四川總督,後又創辦四川機器局;郭嵩燾,1876年後任出使英國大臣,1878年兼駐法國大臣,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張蔭桓,1885年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大臣;盛宣懷,1873年任輪船招商局會辦,1880年辦電報局,1893年又辦華盛紡織總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洋海軍和南洋水師的建立。1874年,清政府籌劃海防,北洋大臣李鴻章主張在北洋建立水師。隨後開辦北洋水師學堂,訂購鐵甲戰艦,修築旅順、威海衛軍港。1885年,清政府設立海軍衙門。1888年編成北洋艦隊,共22艘,其中鐵甲艦9艘。丁汝昌任任海軍提督,軍事訓練由德國、英國人擔任。與此同時,清政府將廣東、福建、台灣、上海的軍艦劃歸南洋大臣統轄,稱南洋水師。

在洋務運動中,湧現了一批鼓吹學習西方的改良主義者。馮桂芬,江蘇吳縣人,提出“採西學、制洋器、籌國用、改科舉”等主張;王韜,江蘇吳縣人,主張變法自強,常為洋務派出謀獻策;容閎,廣東香山人,對清廷提出多項改革建議,包括派遣幼童留美學習的建議,後來,幼童留美計劃得以實現;薛福成,江蘇無錫人,1889年出使英、法、比、意四國大臣,稱讚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強調“工商之業不振,則中國終不可以福,不可以強”;馬建忠,江蘇丹徒人,主張廢除釐金,調整進出口稅率,振興工商業;鄭觀應,廣東香山人,提出“主以中學,輔以西學”的學習西方原則,提出“以兵戰對兵戰”,主張發展機器制造工業;嚴復,福建閩侯人,主張維新變法,大聲疾呼“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是已”;陳熾,江西瑞金人,提出以商業為中心的各部門經濟關係的理論;陳虯,浙江樂清人,提出設議院、興制造、獎工商、開鐵路等主張;何啟,廣東南海人,香港議政局議員,發表了許多有關新政的文章。

在此時期,也湧現出一批中國近代的資本家。唐廷樞,廣東香山人,開辦開平煤礦和建築唐山至胥各莊鐵路;徐潤,廣東香山人,開辦承德昇平銀礦、上海景綸針織廠;胡光墉,即胡雪巖,安徽績溪人,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在杭州開設慶餘堂中藥店;蔡錫勇,廣東人,協助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湖北槍砲廠、織佈局、馬鞍山煤礦等;陳啟源,廣東南海人,在南海創辦繼昌隆繅絲廠,為中國第一個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工廠;陸潤庠,江蘇吳縣人,在蘇州創辦蘇綸絲廠、蘇經絲廠;嚴信厚,浙江慈溪人,在各省設錢莊,經營匯兌,並開辦寧波通久遠麵粉廠、通久源紗廠及棉子炸油廠;葉澄衷,浙江鎮海人,在上海創辦綸華繅絲廠、在漢口投資燮昌火柴廠;黃佐卿;浙江湖州人,在上海創辦公和永繅絲廠、協隆紗廠;祝大椿,江蘇無錫人,開設源昌號,經營煤鐵五金商業,後又投資運輸業和房地產業;張繼勳,廣東大埔人,早年在南洋經商辦廠,後在山東煙台創辦張裕釀酒公司,又投資廣西三岔銀礦、廣東福惠玻璃公司等;薛南溟,薛福成子,在上海開辦永泰絲廠,在無錫開辦錦記絲廠、永盛絲廠;朱葆三,浙江定海人,開設新裕商行,經營進出口貿易,後又開辦華安水火保險公司……

洋務運動雖方興未艾,但是,清政府內的保守勢力很大,他們反對學習西方,反對改良,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強制召回留美幼童。在上一節中,我們提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容閎經過10年的努力爭取的派遣幼童留學美國的計劃得以實行。清政府原計劃是讓幼童留學15年後,按年分批回國,但計劃到第10年,由於清政府中保守派的強烈反對,1882年,留美幼童被強行召回,留學計劃夭折。儘管如此,這批留美幼童,由於接受過西方先進的教育,許多都成為清末民初軍政界、科技界和文化界的傑出人物。這120位幼童中,香山籍的就佔了39位,其中就有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內閣代總理蔡廷幹,外交總長及交通總長梁如浩,外交官歐陽庚,鐵路總辦鍾文耀,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律師張康仁等。此外,“中國鐵路之父”、廣東南海人詹天佑也曾是留美幼童。1881年,中國海軍的基礎建設已大規模展開。被清廷召回的94名幼童中,有41人被分配到包括北洋水師、廣東水師、福建船政、江南制造局、大沽魚雷局在內的海軍系統學習和工作,不久,他們便參加了中法海戰,不少人在戰爭中英勇犧牲。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1883年,法國強迫越南簽訂《順化條約》,把越南變成法國的“保護國”。12月,法軍向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挑起中法戰爭。戰爭初期,清軍作戰接連失利。清政府主和派李鴻章力主妥協,1884年5月在天津與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又稱《李福協定》,中方作出了很大的讓步,而這恰恰助長了法國侵略者的野心。6月,法軍向諒山的中國駐軍進攻。中法雙方又展開交涉。7月,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利用中法交涉的時機,率艦隊主力駛進福州馬尾港,和中國艦隊同泊一處。清會辦福建海防大臣張佩倫和船政大臣何如璋既不阻止,又不戒備。8月23日,停泊馬尾的法軍艦隊突然開砲攻擊,中國海軍倉促應戰,軍艦被擊沉7艘,官兵傷亡700餘人,福州造船廠亦遭炮轟。清政府被迫再次對法宣戰。戰爭在台灣、澎湖和越南兩個地區進行。10月,法軍攻占基隆,向台北進犯。清軍和當地人民在清台灣巡撫劉銘傳的指揮下,頑強抵抗,在淡水大敗法軍,粉碎了法軍奪佔台灣的計劃。1885年初,法軍進犯廣西邊境。3月,幫辦廣西軍務馮子材英勇抗擊,在鎮南關、諒山大敗法軍,重傷法軍前敵統帥尼格里。劉永福部黑旗軍也在臨洮大敗法軍。鎮南關、諒山和臨洮大捷,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軍,引起了法國政局的動盪,茹費理內閣因此倒台。但是,清政府卻派英國人金登乾為代表在巴黎與法國秘密議和。4月,雙方訂立《停戰條件》;6月,清政府授意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公使巴特納簽訂了《中法新約》,又稱《李巴條約》《越南條款》。按約,法軍退出澎湖和廣西,但是,法國侵略勢力卻伸入到雲南和廣西。這場戰爭的可悲之處是:戰勝國卻要被迫簽訂屈辱條約。

光緒13年即1887年,光緒帝17歲,慈禧太后不得不為他選皇后。慈禧太后特意將自己哥哥桂祥的二女兒給光緒為皇后,稱隆裕皇后。隆裕皇后其貌不揚,了無情趣,實際還充當慈禧太后的耳目,光緒帝一點也不喜歡。次年,禮部左侍郎長敘的女兒、他他拉氏兩姊妹同被封為嬪,就是15歲的瑾嬪和13歲的珍嬪。光緒20年,兩人都封為妃。有了瑾妃和珍妃,尤其是珍妃,光緒帝才心情好起來。光緒帝大婚以後,還未能親政;直到光緒20年即1894年,他才開始親政,但是,實際上,仍受慈禧太后控制。而當他親政後,偏偏就遇到了中日甲午戰爭。

中法戰爭後,外國勢力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和瓜分。1887年12月,清政府總理衙門大臣奕劻與葡萄牙全權代表羅紗在北京簽訂《中葡北京條約》,葡萄牙政府除確定了對澳門的佔領外,還取得領事裁判權等不少特權。1890年3月,清政府駐西藏幫辦大臣升泰與英國印度總督蘭斯頓在加爾各答簽訂《藏印條約》;1893年12月,清政府參將何長榮和英國政務司保爾在大吉嶺簽訂《藏印條款》。這兩個條約的簽訂,使得英國的侵略勢力伸展到中國的西藏。1894年3月,清政府駐美公使楊儒與美國國務卿葛禮山在華盛頓簽訂《中美華工條約》,此條約既保證了美國獲得大量廉價的華工,但在資源開發後,又排斥華工留美和入境。

在歐美列強侵略和瓜分中國的時候,在中國的東方,悄悄興起了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是日本國。1865年底,日本局勢混亂,不久,天皇駕崩,由皇太子睦仁即位,他就是明治天皇,當時他不滿15歲。15歲的孩子照例還少不更事,可是,明治既有智慧,又有膽略,他不願當一個傀儡皇帝,他願意與倒幕勢力合作,於是,1867年下了一道密詔,派一個老臣帶兵去討伐握著實權的德川幕府。在以前的幾百年裡,日本天皇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實權在幕府那裡。他們名義上只是大將軍,實際上自稱“大君”,大權獨攬,對外代表國家,對內主持政府,根本不把天皇放在眼裡。幕府由德川一家世襲,代代相傳,實際上他們的子子孫孫才是日本國家的元首。於是,雙方展開戰爭。德川戰敗。政府軍乘勝追擊,把德川圍困在江戶城中。由於城池堅固,德川負隅頑抗,明治天皇也一時對他沒有辦法。於是,雙方到了談判桌上。明治天皇作了讓步,只把德川的“大將軍”的頭銜取消了,又保留了他一部分領地和財產。德川甘願降為諸侯,交出國家的一切權力。為了防止德川死灰復燃,明治天皇遷都江戶,將江戶改名為東京。大權在握,明治天皇就放手大膽地進行“維新”改革,20年後,日本成了東方的資本主義強國。

明治維新後,日本的近代工業化發展很快,但因為國內資源匱乏,發展後勁不足,於是就把侵略眼光盯向鄰近的朝鮮和中國,只是苦於沒有藉口。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和日本出兵鎮壓。清政府派出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左寶貴、馬玉昆、韋紳阿等部2500人分批赴朝,駐紮牙山。日本在派兵的同時,實際在做著侵略的準備。6月,朝鮮政府與東學黨簽訂休戰和約,朝鮮內戰停止。中國軍隊準備撤兵,日本不但不撤兵,反而不宣而戰,6月25日,在豐島海面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陸軍想駐牙山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8月1日,中日同時宣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是年為甲午年)。

戰爭爆發後,國內輿論強烈,群情激憤,主戰呼聲甚高,是年已24歲的光緒帝,已有了自己的一些權力,他成了主戰派的首領,而慈禧太后傾向主和,但迫於輿論壓力,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9月15日平壤之戰爆發,清軍英勇殺敵,激戰中清軍高州鎮總兵左寶貴中炮犧牲,將士也傷亡不少。清軍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於午後4時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6天裡,狂奔5百里,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佔領朝鮮全境。回國後,葉志超被革職監禁。

在平壤之戰後,中日黃海之戰接著爆發。9月17日,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艦隊護送輪船運兵到大東溝,在返航途中,遭到原掛著美國旗後突然改掛日本旗的日本艦隊的襲擊。丁汝昌下令應戰,北洋艦隊與日本艦隊展開激戰。接戰之初,丁汝昌便從旗艦飛橋跌落受傷,仍堅持督戰。日本海軍見中國主力鐵甲艦定遠、鎮遠在前面,則繞向側後進攻威遠等艦。中國艦隊還擊,重創日本旗艦松島以及赤城、比叡、西京丸等艦。中國致遠艦英勇作戰後負傷,砲彈用盡,管帶鄧世昌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敵艦吉野,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250人壯烈犧牲。經遠艦管帶林永昇指揮將士配合定遠、來遠兵艦英勇作戰,擊傷敵艦多艘,後中彈陣亡。經遠艦官兵亦奮戰到最後,戰艦沉沒,壯烈犧牲。濟遠艦幫帶沈壽昌,在管帶方伯謙畏敵藏匿的情況下,在舵樓司舵,下令開砲還擊,擊傷日艦吉野,自己亦中炮陣亡。這場海戰雙方參加的軍艦各12艘,實力相當,中國損失戰艦4艘,日本旗艦松島等4艘受重創。

黃海之後,李鴻章指令海軍“避戰自保”,陸上防務亦不作加強。日軍乘勢攻陷旅順口,直撲威海衛和遼東。1895年1月,日軍出動軍艦25艘護送陸軍20000人在劉公島榮城灣登陸,抄襲威海衛砲台,並以軍艦封鎖港口。28日,日軍進攻砲台,南砲台經過3天激戰後被攻陷,北砲台不戰自潰。日軍佔據南北砲台後,對港內轟擊,港口砲台與港內軍艦的愛國官兵堅決抵抗,軍艦定遠、靖遠先後被擊沉。北洋海軍中的外國人煽動部分士兵水手譁變,誘逼海軍提督丁汝昌投降。堅持到2月11日,丁汝昌拒絕投降,被迫自殺。所餘軍艦11艘被日軍掠去,北洋海軍於此全部覆滅。

甲午戰爭的失敗,尤其是海軍的失敗,原因多方面,而其中一個原因,則直接與慈禧太后有關。慈禧太后為了自己日後的享樂,公然通過總理海軍衙門醇親王奕譞,多次挪用海軍的軍費用於頤和園的修建,估計有二三千萬兩,致使北洋海軍在建軍後未添購一艘軍艦,未再更新一門大砲,導致海軍實力落後於日本,儘管北洋海軍將士在黃海海戰中英勇戰鬥,也終因軍備落後而失敗。

威海衛陷落同日,清政府決定派李鴻章作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在談判過程中,李鴻章也曾與日方抗爭過;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共11款,附有《另約》《議訂專條》各三款。主要內容為:中國承認朝鮮完全“自主”;中國割讓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2萬萬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人在中國通商口岸任便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片面的最惠國待遇;中國不得逮捕為日本軍隊服務的中國人。這個不平等條約表明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已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機。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回國內,舉國嘩然。拒和廢約,遷都再戰的呼聲震動京城,全國各地也掀起反割地反投降的鬥爭。光緒皇帝也認為割地太苛刻,難以接受;但是,慈禧太后和奕訢等人反對毀約再戰,西方列強也暗中支持日本。此時,正進行選拔進士的考試即會試,一兩千名舉人聚集在京城。廣東南海人康有為,早年博覽群書,21歲時去了一趟香港,令他眼界大開。1888年,他上京參加會試,趁機寫了一篇5000字的《上皇帝書》,建議光緒帝趕快實行變法。建議書落到守舊的主考官徐桐的手中,令他內定進士第三也被取消。回廣東後,1891年,他在廣州長興里開辦“萬木草堂”的學館,宣傳自己的主張,學生有陳千秋、梁啟超、麥孟華、徐勤等。這次,他和學生、廣東新會人梁啟超也在北京應試,他們聯絡來自全國各省的1300多名舉人到松筠庵開會,商議請願,反對政府批准《馬關條約》。會後,康有為用兩夜一天時間,寫了長達14000多字的《上皇帝書》。這“萬言書”寫好後,各省舉人都簽了字,康有為將萬言書送上朝廷。但是,萬言書被投降派官員截留,並沒有送到光緒帝的手中。漢朝開始,士人應朝廷徵召入京,都由官府派車馬接送,稱“公車”;後來,也將舉人上京應試稱為“公車”。這次康、樑等舉人的請願事件,史稱“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並不成功,光緒帝迫於投降派的壓力,於5月2日還是批准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中有中國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的規定,俄國為了自身利益,聯合德、法兩國進行干涉。日本也知道遼東半島不易獨吞,於是,1895年11月8日,日本駐華公使林董與清政府全權大臣李鴻章在北京簽訂《遼南條約》,同意由中國增加賠款3千萬兩,“贖回”遼東半島。隨後,俄、德、法三國以乾涉還遼“有功”,強迫清政府給予租借軍港、修築鐵路、開採礦山的特權。

翁同龢是江蘇常熟人,咸豐狀元,後擔任咸豐帝和光緒帝的師傅。他主張抵抗列強,主張社會變革,他的學問、人品、思想對光緒帝很大影響。他與光緒帝、大學士李鴻藻(1897年病逝)、侍讀學士徐致靖、侍讀學士文廷式、刑部侍郎李端棻、內閣學士張百熙、刑部主事張元濟等結成“帝黨”,對抗慈禧太后、恭親王奕訢、北洋大臣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等結成的“後黨”。他看到康有為的《上皇帝書》後,大為讚賞。他不惜一品大臣的身份屈尊私訪康有為,兩人會面,足足談了兩個多時辰。臨別,翁同龢還向康有為要了有關變法的書,如《日本變法考》《泰西新政摘要》《俄彼得變政記》等。在與康有為會見的第二天,翁同龢就向光緒帝密報了會見情況,還介紹光緒帝看康有為的書。帝黨看到了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的的興起,決定利用維新派的力量,通過變法從後黨手中奪取實權;維新派則希望通過帝黨的支持實現其參政的目的。

1895年7月,翁同龢接受康有為的建議,令人草擬新政詔書,準備呈送光緒帝陸續頒行,但是,遭到後黨的斷然拒絕。帝黨與維新派意識到,欲速則不達,必須制造變法的輿論,團結更多的力量。從1895年夏天開始,維新派積極制造輿論,組織學會,創辦報刊,開辦學堂。8月,康有為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11月,文廷式出面組織強學會;同月,康有為到上海組織強學分會;1896年8月,汪康年、黃遵憲在上海創辦《時務報》;1897年10月,嚴復、夏曾佑在天津創辦《國聞報》;1897與1898年,譚嗣同、黃遵憲、唐才常、梁啟超等匯集湖南長沙,由於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等大力支持,湖南維新運動蓬勃開展。

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俄國強租旅大,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機日深。康有為趕赴北京,向光緒帝痛言危局,提出立即變法。光緒帝本擬召見康有為,遭到恭親王奕訢阻撓,改為王、大臣傳詢。1898年1月24日,翁同龢、榮祿、李鴻章、張蔭桓等會晤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光緒帝命康有為條陳所見,進呈所著書籍。4月,變法空氣日濃,康有為乘時鼓動帝黨官員上書,敦促變法。

1898年6月11日,在維新派的支持,亦包括身邊珍妃的支持下,終於下了決心的光緒帝,發布《明定國是詔》,變法從此正式開始。16日,光緒帝召見康有為,商討變法具體步驟和措施。光緒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陸續頒布了幾十道有關改革政治、經濟、財政、軍事、文教等方面的新政詔令。然而,變法運動危及到封建守舊分子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抵制和反對,除湖南外,其他各省督撫未能推行新政。在《明定國是詔》頒布後4天,慈禧太后即下了三道諭旨,罷黜翁同龢;新授二品以上大員須到太后前謝恩;任命榮祿署直隸總督,兼領董福祥、聶士成和袁世凱三軍。後黨的目的是要打擊和限制帝黨,以及控制駐守京城附近的北洋三軍。針對後黨的反變法措施,帝黨亦有抵抗。7月3日,光緒帝召見梁啟超,賞六品卿銜;8月10日,下諭獎湖南巡撫陳寶箴;9月4日,將阻撓變法的禮部尚書懷塔布等6人革職;5日,賞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四品卿銜,代皇帝批閱奏章,草擬諭旨,史稱“軍機四卿”;11日,徐致靖根據康有為的授意上《密保袁世凱折》,因袁曾加入強學會,表示傾向維新,可以爭取,以加強帝黨的軍事力量,防備不測;12日,光緒帝即下旨令袁世凱來京覲見;榮祿得知此消息,即將聶士成軍移駐天津陳家溝,董福祥部移駐北京長辛店,並根據懷塔布、楊崇伊等的建議,準備在天津閱兵時廢光緒帝……

9月13日,光緒帝決定開懋勤殿,以便選拔維新人士擔任新政顧問。14日,光緒帝就此請示慈禧太后,遭到嚴斥,光緒帝預感自己帝位難保。15日,光緒帝賜楊銳密詔,命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等速議良策。17日,光緒帝又發出明諭和密詔,由林旭帶出,命康有為、梁啟超等商量對策。18日,康有為、譚嗣同等商議,認為只有爭取袁世凱,別無他法,決定譚嗣同連夜去京郊法華寺對其遊說。譚嗣同見到袁世凱,要求他在天津閱兵時保護光緒帝,誅殺後黨。袁世凱慷慨答應,並說:“誅榮祿如誅一狗耳!”但是,當譚嗣同一離開,袁世凱即趕往天津向榮祿告密;而榮祿亦即趕往北京到頤和園報告慈禧太后。19日下午,慈禧太后匆忙趕回皇宮。21日,慈禧太后發布詔書,宣布臨朝訓政。並下令拿辦康有為及維新派,幽囚光緒帝於中南海瀛台。

這次變法,從6月11日開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剛好103天,史稱“百日維新”。1898年為戊戌年,又稱“戊戌維新”或“戊戌變法”。

政變發生時,譚嗣同在寓所和梁啟超正在苦籌辦法。譚嗣同,湖南瀏陽人,父親譚繼洵曾官至湖北巡撫。譚嗣同從小志向遠大,師從大儒歐陽中鵠,又跟大刀王五(王正誼)學武藝。從1884年起,譚嗣同遊歷祖國各地,行程8萬餘里,目睹民族衰亡的危機,堅定為祖國獻身的念頭。1896年認識康、梁後,他即跟隨其從事維新運動,並在運動中發揮重要的的作用。當政變發生、逮捕康有為的消息傳來時,梁啟超勸他逃跑,他執意不肯,反勸康、梁逃跑,自己留下來,並說:“如果沒有人因變法而死,我們就無法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康、梁逃亡後,他與大刀王五密謀救光緒帝,不成功;許多人勸他出走,他一一拒絕,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曾任“軍機四卿”的楊銳、林旭、劉光第,以及維新派人士康廣仁(康有為弟)、楊深秀亦被捕。28日,清政府將譚嗣同等六人斬首於北京菜市口刑場,史稱“戊戌六君子”。

戊戌維新時頒布的新政,除了京師大學堂(1912年5月改為北京大學),隨著政變的發生全部被廢除。除此之外,帝黨官員徐致靖、李端棻、文廷式、張百熙、張元濟、陳寶箴、江標、黃遵憲等數十人被革職。至於光緒帝,慈禧太后則將他幽囚在中南海的瀛台,那裡是一個孤島,在其後的日子裡,光緒帝每天由太監監視著坐船到對岸,然後上朝,但不能說一句話。退朝後,仍回到四面環水的瀛台,過著囚徒一樣的生活。不過,維新派並沒有忘記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等逃到海外,1899年在加拿大成立保皇會,在美洲、南洋、日本也建立組織。1899年冬,唐才常、林圭、沈藎等由日本回國,1900年在上海成立自立會,推容閎、嚴復為正副會長。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還在漢口組織自立軍,起兵救光緒帝,但不久失敗,唐才常等20餘人被殺。面對這種形勢,慈禧太后與榮祿、剛毅、徐桐等商議,想廢掉光緒帝,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即皇儲,但外國勢力不允許。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注意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瓜分,在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同時,勞苦大眾則採用另一種反抗形式,那就是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源自義和拳等民間秘密結社,同白蓮教和八卦教有源流上的關係,最初流行於山東、河南等地,以設拳廠、練拳術等方式組織群眾。參加者大多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群眾。1896年,江蘇、山東發生大刀會反抗德國教會的鬥爭;1897年,山東曹州德國傳教士唆使教徒壓迫人民,激起公憤,11月,鉅野縣農民殺死兩各德國傳教士,德國趁機派軍艦侵占膠州灣。山東大刀會和義和拳的反教會的鬥爭,都相繼被山東巡撫毓賢和袁世凱鎮壓下去,首領朱紅燈、本明和尚被殺。1899年,義和拳改稱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逐步由山東擴展至華北、東北各省,京津一帶聲勢尤為浩大。

由於義和團在京津蓬勃發展,各國公使決定調兵到北京干涉。此時,慈禧太后也想利用義和團來對抗外國勢力,因此,派清軍配合義和團作戰,以阻止聯軍入侵津京。1900年6月10日,英國艦隊司令西摩爾率各國侵略軍2000餘人,由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犯。義和團奮起抵抗,拆毀鐵軌,埋伏鐵路沿線狙擊。14日,義和團將侵略軍包圍在廊坊和楊村之間。18日,義和團在清軍董福祥部的配合下,向廊坊猛烈進攻,侵略軍死傷300人,西摩爾狼狽後撤,敗回天津。

在八國聯軍向北京進攻的同時,英國藉機勾結我國東南各省督撫進行分裂中國的侵略活動。1900年6月,英國駐上海代理總領事華崙策動大賣辦盛宣懷,聯絡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各國駐上海領事協議,在上海商定《東南保護約款》,規定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歸各省督撫“保護”。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總督袁世凱等也加入了“東南互保”。“東南互保”的目的是破壞義和團的反帝鬥爭,使東南各省在帝國主義侵略津京時袖手旁觀。

廊坊之戰後,帝國主義增加兵力,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的軍隊組成聯軍,聯合大舉進犯天津大沽。此時,朝廷中產生了主戰和主和兩派,董福祥、榮祿、剛毅等主張圍攻各國使館;袁昶、徐用儀、許景澄、立山、聯元等則反對,結果5人被殺。慈禧太后的態度猶豫不決,但不久,大沽砲台失守,慈禧太后不得不發布對外宣戰的諭旨,寄望義和團能配合清軍阻擋八國聯軍的進攻。曹福田、張德成指揮的義和團配合清軍聶士成、馬玉昆等部英勇抗擊,多次打退聯軍的進攻。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聶士成中炮犧牲;直隸總督裕祿逃至楊村後自殺;從江蘇領兵來援的巡閱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敗至通州亦自殺。

8月4日,八國聯軍由德國將領瓦德西任統帥,集結兵力2萬人,自天津沿運河兩岸進發,一路掠奪財物,殘殺人民。8月13日,八國聯軍攻占通州,消息傳到北京,光緒帝提出與各國議和,但慈禧太后害怕聯軍把他列為“禍首”懲處,堅決反對,決定出京到西安暫避。在倉皇出逃之前,慈禧太后沒有帶上光緒帝喜愛的珍妃,而是殘忍地將她推到一口井中弄死!慈禧太后要處死珍妃,最主要的原因,是珍妃支持光緒帝進行維新變法。之後,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換上平民的衣服,帶著隆裕皇后和謹妃,以及端郡王載漪、吏部尚書剛毅、刑部尚書趙舒翹,還有2000官兵,從紫禁城後門出走,往西北方向逃命。當晚,到了昌平縣,但進不了城,只能在野外忍飢挨餓地淒涼地過了一夜。第三日,慈禧太后一行到了懷來縣,總算弄到一點吃的和穿的。9月7日,她們一行到了山西的崞縣。10日,到了太原。10月1日,慈禧太后前往西安,一路到處搜刮勒索,鬧得人心惶惶。26日,她總算到了目的地西安。

在逃亡途中,慈禧太后不斷頒發諭旨,為了推卸自己“宣戰”的責任,他將主戰派剛毅、徐桐處死(一說剛毅在逃亡途中病死,徐桐自縊死)。此外,她命令清軍對自己曾經利用過的義和團“痛加剷除”。與此同時,她指令慶親王奕劻及李鴻章為議和大臣,與八國聯軍議和,只要列強承認她的地位,不將她列為“禍首”,什麼條件都可以接受。

回頭再說八國聯軍的事。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曾殘酷鎮壓義和團的毓賢被指為排外仇教的“罪首”,革職充軍新疆,後在蘭州處斬。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以北京為基地,派兵四出擴大侵略,先後搶占山海關、保定、正定、井陘等地,危及山西;又北出長城,進犯宣化、張家口一帶。在天津的侵略軍還南下竄犯,直到山東邊界。侵略軍四處搶掠破壞,中國的文物珍寶又遭到了一次浩劫。這時,有一個人,據說在制止侵略軍暴行方面起到一些作用。有一位傅彩云者,早年在蘇州被賣為妓,後被狀元洪鈞納為小妾。洪鈞後擔任駐俄、德、奧、荷四國公使,傅彩雲與之同行。在歐洲,傅彩雲見過一些上層人物,還學會點德語等。90年代洪鈞回國後病死,傅彩雲重操舊業,在上海、天津、北京為妓,改名曹夢蘭,又改賽金花。所結識者,均當時的達官顯貴與名流。八國聯軍入北京後,賽金花憑著她會點德語,結識了聯軍統帥瓦德西。她曾勸瓦德西盡量減少對老百姓的搶掠騷擾。後來,德國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殺死,克林德夫人提出很多苛刻條件,包括要慈禧太后嘗命、光緒帝賠罪,弄得議和大臣李鴻章也沒有辦法。還是賽金花,通過瓦德西去勸說克林德夫人,說中方願意建立一座大牌坊以紀念公使,並派光緒帝之弟載灃到德國道歉,才平息事件。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全權代表奕劻、李鴻章與英、美、德、俄、日、奧、法、意、西、荷、比11國的代表在北京簽訂《辛丑議定書》,又稱《辛丑各國和約》,簡稱《辛丑條約》。條約共12款,附件19件。主要內容:中國賠款銀4億5千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折和9億千多萬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將東交民巷劃為使館界,由各國駐兵管理,中國人不得居住;拆毀大沽砲台等軍事設施;永遠禁止中國人參加與“諸國仇敵”的各種組織;承認“縱信”義和團的錯誤,懲辦得罪外國的官員等。這個條約從政治、經濟、軍事個方面都擴大和加深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統治,並表明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辛丑條約》的簽訂,全國人民無比悲憤,但是,慈禧太后卻鬆了一口氣。10月6日,她帶領大隊人馬,浩浩蕩盪離開西安。沿途,她再度勞民傷財,弄得雞犬不寧。11月6日,她在開封度過她67歲生日;1902年1月7日,她回到北京,結束了她1年零5個月的逃亡生活。回到北京10天后,她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各國駐華使節和夫人,完全不知喪權辱國的羞恥。而光緒帝依然回到瀛台,重過囚徒生活。由於珍妃已死,光緒帝萬念俱灰,再也不接近任何女人,身體也因憂病而越來越差。至於那位李鴻章,在簽訂《辛丑條約》時,已78歲,簽約後不久,他便病死。臨死前,他推薦袁世凱繼承他的職務。

沙俄在參加八國聯軍進攻津京的同時,又單獨出兵侵占東三省。在《辛丑條約》簽訂後,俄國不肯撤兵。因利害關係,英、美、日出面乾涉。1902年4月8日,俄國駐華公使雷薩爾與清外務大臣奕劻在北京簽訂撤兵條約即《交收東三省條約》。但是,到了1903年,俄國依然遲遲不撤兵,反向清政府提出更多無理要求。於是,中國人民掀起了一場“拒俄運動”,留日學生秦毓鎏等還組織“拒俄義勇隊”,要求上前線抗擊沙俄。但是,這次運動遭到清政府的鎮壓。

俄國賴在東三省不走,嚴重侵犯了日本在華的利益,1904年2月,日本在與俄國談判破裂後,決定以武力解決問題。於是,一場慘烈的日俄戰爭在中國的土地上爆發。2月8日夜,日本海軍襲擊俄國在旅順口的艦隊,揭開了戰爭的序幕。其後,雙方在中國的東北和朝鮮進行了海陸軍的激戰。戰爭持續了1年半,日軍參戰兵力約110萬;俄軍為120萬。日軍傷亡、被俘約21萬人,損失艦船91艘;俄軍傷亡、被俘約27萬人,損失艦船98艘。日軍在戰場上雖然節節勝利,但人力、物力消耗殆盡;俄軍接連失利,國內醞釀著革命危機。最後,雙方都不願打下去,在美國的調停下,1905年8月,日俄在美國樸次茅斯談判,簽訂《樸次茅斯和約》。這場戰爭,對中國絲毫沒有好處,除了東三省遭到更大的破壞外,戰後,我國東北北部仍為俄國占領;而南部,則是日本的勢力範圍。

在日益殖民地化的時候,中國的有識之士都會苦苦求索:中國,如何避免亡國的命運?誰能挽救苦難的中華民族?洪秀全式的農民起義行不通,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改良也行不通,中華的複興,必須走另一條道路。這時,一位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行者出現了,他就是廣東香山縣人士孫文。至於孫文和他的戰友們的革命歷程,我們留到下一節再介紹。

1908年11月14日,一身病痛的光緒帝在這天突然死去。清德宗載湉在位34年,而實際上沒有幾年是親政的,享年38歲。


第七節 清溥儀

1908年11月14日,清德宗光緒帝載湉病死。光緒帝真的是病死嗎?和清朝多個皇帝一樣,死因總有可疑,這又使得歷史學家很有興趣地去考究一番了。

對光緒帝的死,清朝的官方宣布當然是病死的,但是,外間總不大相信。而這個不相信,也是空穴來風。首先,光緒帝雖然平時已多病,身體很羸弱,病死是不奇怪的,但是,在一兩天之內即病重而死,這就不大正常了。其次,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光緒帝就死在慈禧太后的前一天!慈禧太后當時已73歲,要死也不奇怪,但是,她死的前一天,38歲的光緒帝先死,這就總覺得有蹊蹺。聯想到34年間兩個人的關係,以及由他們牽涉到的其他人,這就不能不讓外間判定,光緒帝不會是病死的,而是被害死的。

那麼,光緒帝被誰害死?在慈禧太后病重,隨時會歸西的情況下,誰最害怕光緒帝名正言順地親政?很容易便找到這兩個人,一是李蓮英,一是袁世凱。太監總管李蓮英,即小李子,長期依仗著慈禧太后,狐假虎威,他以及他手下的太監,都是監視光緒帝的爪牙,如果慈禧太后一死,光緒帝親政,他絕不會放過李蓮英。慈禧太后身邊的女官德齡,在她後來所寫的記實著作《瀛台泣血記》中,就肯定是李蓮英下毒害死光緒帝的。第二位是袁世凱。在戊戌維新中,袁世凱出賣光緒帝,致使維新失敗,光緒帝被囚。如果光緒帝親政,不可能不拿問袁世凱。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就談到是袁世凱使人送去一杯藥,光緒帝便突然死去的。

其實,最可能害死光緒帝的,正是慈禧太后本人。她在病危中,深怕自己死後光緒帝親政,繼續推行維新變法,所以,在自己死前,先將光緒帝弄死。慈禧太后完全有這個動機,這個必要。有一件事最值得深思:在光緒死前的一天,清廷以光緒的名義,向全國發布了兩道諭旨。其一是命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在宮中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其二是,授載灃為攝政王。這兩道諭旨,肯定不會出於光緒帝的本意,肯定是慈禧太后的安排。這兩項安排,她必須要在自己和光緒帝死前完成。為了保險,她要看到這事的真正實施,所以,光緒帝必須先她而死……

從以上分析,光緒帝被害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在封建社會中,國王和皇帝被害死的事觸目即是,並不奇怪。現代考古學家對光緒帝的遺物進行了科學化驗,發現砷的含量嚴重超標,說明光緒帝很可能是被砒霜毒死的。

那麼,慈禧太后又為何選到溥儀為繼承者?這原因又很複雜。咸豐帝之弟醇親王奕譞生有7子。嫡福晉就是慈禧太后親妹葉赫那拉氏,生4子,一、三、四子早死,二子就是載湉,過繼給慈禧做兒子當皇帝,就是光緒帝。二側福晉劉佳氏生三子,就是載灃、載洵、載濤。1891年醇親王奕譞死,諡號“賢”,後稱醇賢親王。8歲的兒子載灃繼承王位,為第二代醇親王。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德國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打死,聯軍統帥瓦德西公開要光緒帝17歲的五弟載灃前往德國,為克林德事件道歉。載灃到德國後,受到德國皇室的隆重禮遇。為了籠絡載灃,慈禧太后將心腹大臣榮祿之女嫁給載灃,他們的兒子溥儀便在1905年誕生。戊戌政變和鎮壓義和團運動後,慶親王奕劻和北洋大臣袁世凱位高權重,慈禧太后不放心袁世凱,逼其交出北洋兵權。1908年慈禧太后病重時,她聽到一個令她震驚的消息:袁世凱策劃廢掉光緒帝,擁立奕劻之子載振為皇帝。因此,慈禧太后拿定主意作最後安排。她令慶親王奕劻去視察東陵工程;同時將袁世凱的親信段祺瑞所部六鎮北洋軍調離北京,令陸軍部尚書鐵良所統轄的第一鎮進京換防。然後,她再發布諭旨,令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其子送宮中教養。奕劻知道消息趕回北京時,已經既成事實,唯有嘆息而已。

11月14日,光緒帝死去,慈禧太后終日料理大事,至晚才休息。11月15日,她一早便起,召見軍機大臣、皇后、監國攝政王及其福晉,談話多時,以新帝名義下一道諭旨,尊光緒皇后為隆裕皇太后。慈禧太后並未想到自己很快也要死去,不料,午飯時分,她突然暈倒。她自知末日已到,急召隆裕皇太后及攝政王載灃等,安排後事。她認為,有自己親侄女以及光緒帝親兄弟攝政監國,自己也去得放心。傍晚時分,統治了中國47年之久的慈禧太后終於死去了。

慈禧太后統治的半個世紀,中國迅速走向衰敗,這和她的專橫跋扈、奢侈腐化、無知媚外等所作所為有著直接的關係。似乎很難找出她還有些什麼優點,如果實在要挖掘出一點,那麼,為楊乃武與小白菜平反昭雪,可以算她做的一件好事吧。此案說的是,同治、光緒年間,餘杭有個賣豆腐的人叫葛品連,妻子畢氏美艷,人稱小白菜。縣令劉錫彤之子強姦並逼小白菜與他私通成姦。後舉人楊乃武愛上小白菜,準備納她為妾。此時,葛品連剛好得急病死去,劉錫彤之子賣通葛品連母親,告楊乃武與小白菜合謀用砒霜毒死自己兒子。官府開棺,驗屍草率,認定毒殺,並將小白菜與楊乃武屈打成招,判處凌遲處斬。案卷層層上呈,皆無異議,至都察院,翁同龢認為疑點不少,在京的浙江籍官員亦呼籲重審。於是,慈禧太后下令刑部重審,終使楊乃武與小白菜得以平反昭雪,劉錫彤等十多位官員或革職或充軍。

慈禧太后死後,還要帶走大量稀世珍寶,她的陪葬品多得數不勝數,光是她的壽衣,就鑲著大珍珠420粒,中珠1000粒,小珠4500粒,大小寶石1135塊。但是,到了1928年,卻有一位土匪將軍孫殿英,用炸藥炸毀她的墓門,盜走她墓穴內的珍寶,她的屍骨也遭到褻瀆,這恐怕是尊貴了一輩子的太后所預計不到了。

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死去,清朝進入了最後的階段,迎來了最後一位皇帝。經過半個多月的準備,1908年12月2日,清廷為3歲的溥儀舉行登極大典,接受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的朝賀,定年號為宣統,因此,溥儀又稱宣統帝。這天,天氣寒冷,溥儀在紫禁城太和殿的龍椅上坐不住,又哭又鬧,攝政王載灃跪著扶住他,嘴上不停地說:“別哭,別哭,這就完了,這就完了。”攝政王的話彷彿是預言,預示著清朝的統治很快就完了。

在清朝末年,中國人已開始走向世界,或遊學,或遊歷,尤其是在廣東等省。而在30年前曾派遣最多幼童留美的香山縣,更是形成風氣,不少人通過香港或澳門,到檀香山,到南洋、到美洲生活、工作和學習。在上一節中,我們講述了《辛丑條約》的簽訂,清政府要向列強賠償巨款4億5千萬兩。1900年為庚子年,這筆賠款通稱“庚子賠款”,簡稱“庚款”。1909年,美國政府與清政府協定,清政府可以每年利用美國政府退還的部分“庚款”,派遣學生留學美國。於是,便出現了一批“庚子賠款留學生”,其中便有香山人、後來曾任民國政府代理外交部長的唐悅良等。

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人中,還有一位香山籍人,他就是孫文。

1866年11月12日,在廣東省香山縣的翠亨村,農民孫達成家妻子楊氏誕生了一位男孩。他乳名帝象,入學時叫孫文,17歲到香港讀書時取號日新,兩年後取字德明,20歲在香港中央書院上學時,改號為逸仙;1897年,他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革命黨和日本人叫他“中山”;辛亥革命後,學者章士釗將孫姓與“中山”連用,從此,“孫中山”這名字才被普遍稱用至今。

孫中山出生貧家,兒童時便要幹農活,故他曾感嘆說:“生而為貧困之農家子”,“早知稼穡之艱難”。後他大哥孫眉離鄉背井到了夏威夷謀生,經營農牧業兼商業,他家境才好起來。七八歲時,村中有位太平天國老兵,常給孩子們講述太平軍反清的故事,令他很神往。9歲入村塾,接受傳統教育。1879年,13歲的孫中山隨母親到夏威夷檀香山讀書,他感慨說:“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1883年7月,孫中山回鄉,因與好有陸浩東破壞村中北極殿,反對迷信活動,得罪村民,被大哥送到香港讀書。1885年,年僅19歲的孫中山在父母包辦下與商人之女盧慕貞結婚。是年,中法之戰,中方取得鎮南關大捷,迫使法國內閣下台,但腐敗的清政府卻與法國簽訂投降賣國的《中法安南條約》。孫中山說:“餘自乙酉中法戰敗之年,始決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之志。”於是,他結識了三合會首領惠州人鄭士良,並與同鄉楊鶴齡、新會陳少白、順德尢列志同道合,被人同稱“四大寇”。

1892年,孫中山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香港西醫學院。畢業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他說:“懸壺於澳門、羊城兩地以問世,而實則為革命運動之開始也。”1993年冬,孫中山邀集陸浩東、鄭士良、陳少白、尢列以及任清海軍管帶的同鄉人程璧光、程耀寰、程奎光兄弟等在廣州南園的抗風軒開會。在會上,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華夏”的鬥爭口號,並打算成立一個團體,但因人數不多,沒有組成。這段時間,孫中山也受到改良主義思想家鄉人鄭觀應等影響,向清政府提出改良主張。1894年1月,孫中山在翠亨村,閉門10多天,寫出了長達8000多字的長信準備呈給李鴻章,史稱《上李鴻章書》。6月,孫中山與陸浩東北上天津,憑著鄭觀應和王韜等著名維新派人士的推薦信,孫中山順利將上書轉到李鴻章手中。但是,李鴻章並沒有接見孫中山,更沒有採取他信中的政治主張。這次北上的碰壁以及沿途的所見所聞,使孫中山感到“和平方法,無可複施”,必須“以傾覆而復更之”,才能挽救中國。

1894年10月,孫中山再到檀香山,聯絡發動當地華僑,11月24日,孫中山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大會通過《興中會章程》,孫中山領大家舉行宣誓儀式,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1895年1月,孫中山回到香港,2月,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甲午戰爭失敗,《馬關條約》簽訂,康有為、梁啟超等“公車上書”,孫中山採取的卻是武裝鬥爭的形式,決定發動廣州起義。10月,興中會選舉孫中山為起義總指揮,孫中山、鄭士良、陳少白潛入廣州,楊衢雲留在香港,分頭準備。但是,由於準備不足,加上起義計劃洩露,起義還沒有正式發動就被鎮壓,陸浩東等被捕遇害。1895年的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但它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也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武裝鬥爭的起點。而陸浩東,則是為共和獻身的第一人。

由於廣州起義流產,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受到清廷的懸賞通緝,孫中山遠赴美國,再轉歐洲。1896年10月,他在英國倫敦被清廷駐英公使館軟禁,幸得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的老師康德黎和孟生的營救,才避免遣送回國處以極刑的厄運。這段時間,孫中山主要到世界各地宣傳革命,並創辦報紙,成立興中會分會。1900年義和團在北方蓬勃發展,孫中山決定在廣東惠州發動起義響應。10月,鄭士良在惠州三洲田領導起義,屢敗清軍,後因日本政府阻撓,起義失敗。史堅如為配合起義,以炸藥轟炸兩廣撫署,謀刺署理總督德壽,不中而被捕,英勇就義。這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二次武裝起義。在其後數年,孫中山依舊在世界各地宣傳革命,籌集革命經費,爭取各國政府和民眾支持,成立留學生革命組織,同時,還要和以康有為為首的保皇黨進行論戰。

這一時期,除了興中會,其他革命團體紛紛興起,上海有蔡元培、章太炎等組織的中國教育會和愛國學社;龔寶銓、蔡元培的光復會;長沙有黃興、陳天華、宋教仁、劉揆一等組織的華興會,黃興、馬福益、劉揆一組織的同仇會;武昌有劉靜庵、張難先組織的科學補習社,劉靜庵、曹亞伯組織的日知會;東京有秦毓鎏、葉瀾組織的軍國民教育會等。各革命團體大造革命輿論,令清廷感到恐慌。1903年夏,上海《蘇報》支持中國教育會和愛國學社的活動,聘章士釗為主筆,章太炎、蔡元培等為撰稿人,發表推薦鄒容《革命軍》和章太炎駁斥康有為改良主義政見的論文,鼓吹革命。清政府勾結上海租界工部局,於6月底逮捕太炎,鄒容不久亦入獄,《蘇報》被封。章、鄒二人在會審法庭上堅持鬥爭,成為轟動國內外的政治事件。後章、鄒被判監禁,1905年,鄒容病死在獄中。

面對人民革命情緒的高漲,清廷除了鎮壓外,慈禧太后也想通過一些懷柔手段拉攏資產階級上層分子,抵制革命,於是,清廷提出,準備立憲,並宣佈於1905年7月,派出五位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他們是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在北京出發時,革命黨人吳樾進行暗殺,炸傷載澤和紹英。出行推遲。後徐世昌、紹英罷行,改派山東布政使尚其亨、順天府丞李盛鐸接替徐世昌和紹英,隨載澤出行。1906年歸國,呈請實行君主立憲政治。

為與清廷的預備立憲相呼應,各地的保皇派也加緊活動。在美國的康有為,要將海外170餘埠的保皇會改名國民憲政會。江蘇、浙江等省的君主立憲派張謇、湯壽潛等為促進清政府立憲,在上海組成預備立憲公會,進行改良主義的政治活動。梁啟超、蔣智由等在日本成立政聞社,發表宣言,創辦《政論》,鼓吹君主立憲,反對革命主張。1908年,清政府為抵制迅速發展的革命,欺騙人民,也頒布了《憲法大綱》。這《憲法大綱》除了允諾給人民一些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權利外,重要的是保護皇權的世襲和不可侵犯。隨後,各省便成立地方諮議局,選派一批官紳和資產階級上層分子當議員,江蘇張謇、湖北湯化龍、湖南譚延闓、浙江湯壽潛、四川蒲殿俊等後來都出任諮議局局長。

清廷企圖實行的君主立憲制,並不能迷惑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孫中山的革命主張,是要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國家。1905年7月,孫中山到了日本東京。孫中山與黃興、宋教仁等會面,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尤其是清廷的所謂預備立憲,他們認為革命團體必須頭腦清醒,如果各自戰,勢必力量分散,無助革命的成功,應該聯合起來,成立一個統一的組織。在日本友好人士內田良平、宮崎寅藏等的協助下,8月20日,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等分任執行、評議、司法等工作。中國同盟會的政綱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第一次公開闡述了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

中國同盟會成立後,立即組織各種的鬥爭和武裝起義。1905年12月,陳天華在東京參加抗議日本政府《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的鬥爭,憤而投海自殺,留下絕命書,鼓勵同志誓死救國。陳天華是同盟會成立後第一位犧牲的會員。1906年,同盟會策動湖南會黨與礦工起義。劉道一、蔡紹南從日本回國,聯絡會黨首領龔春台,相約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三處同時發動。12月初,起義爆發,聲勢浩大,屢敗清軍。清政府調集數万軍隊鎮壓,起義軍終至失敗,劉道一犧牲。計劃支持萍瀏醴起義的劉靜庵被捕,後死於獄中。1907年,徐錫麟、秋瑾準備在皖浙兩省同時起義。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槍殺清巡撫恩銘,率巡警學堂學生攻占軍械局。後起義失敗,被捕後英勇犧牲。徐錫麟失敗後,清政府發現紹興大通學堂主持秋瑾與之有聯繫,派軍隊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不屈,15日就義於軒亭口。秋瑾號鑑湖女俠,就義前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句子。

至於孫中山,則繼續在南方領導武裝起義。1907年5月,命余既成率眾在潮州黃岡起義,6日後失敗,此為第3次起義。6月,命鄧子瑜率眾在惠州七女湖起義,10日後失敗,此為第4次起義。9月,命王和順等在欽州王光山起義,連破防城等要地,10餘日後失敗,此為第5次起義。12月,命黃明堂等在鎮南關起義,並親自指揮,7日後因糧彈不濟失敗,此為第6次起義。1908年3月,命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此為第7次起義。4月,命黃明堂率眾於雲南河口起義,此為第8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在廣州發動新軍起義,事敗殉難,此為第9次起義。

經過9次起義皆失敗,孫中山並沒有氣餒。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開會議,決定再次發動廣州起義。會議後,孫中山到歐洲、美國和加拿大籌款。黃興、趙聲在香港組成統籌部,派人至新軍、巡防營和會黨中活動,各地同盟會員紛紛趕來參加。1911年4月,黃興等選拔800人組成先鋒隊即敢死隊,在廣州陸續設立秘密機關30餘處。計劃佔領廣州後,即分兵大舉北伐,通知各省革命黨人相機響應。因事前走漏消息,清兩廣總督張鳴岐嚴加戒備,遂即改變起義計劃。在實力尚未集中而又不得不發的情況下,4月27日,黃興率敢死隊攻入兩廣總督衙門,分隊與大量清軍展開激烈巷戰。起義軍奮戰一晝夜,終因傷亡過大,被迫退卻。喻培倫、方聲洞、林時爽、李文甫、林覺民、徐廣滔等100多人英勇犧牲。清政府要死難者曝屍街頭,以此儆眾。後革命黨人潘達微以紅十字會的名義,冒死收屍,得七十二具,葬於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起義領導人之一的趙聲也於起義失敗後逃往香港,不久即病死。孫中山對是役犧牲了許多同盟會的精英感到非常悲痛,但他高度讚揚同志們的戰鬥精神,稱“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

早在1909年初,攝政王載灃攝政時,首先就將出賣自己哥哥光緒帝的袁世凱罷免。他重用滿族大臣,如奕劻,任外務部總理大臣,兼管陸軍部;端方,川漢鐵路大臣;趙爾豐,駐藏大臣兼川滇邊務大臣再署四川總督;瑞澄,湖廣總督;鐵良,陸軍部尚書、江寧將軍……1911年5月,清政府決定裁撤軍機處,改設內閣,任命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那桐、徐永昌為協理大臣,善耆、載澤、載洵、蔭昌、紹昌、溥倫、壽耆、梁敦彥、唐景崇、盛宣懷為各部大臣。閣員共13人,滿人佔9人,漢人佔4人,其中皇族又佔7人,故被外間稱為“皇族內閣”或“親貴內閣”。

這皇族內閣一成立,就面臨著一場聲勢浩大的民眾保路運動。在這之前,1898年4月14日,清政府駐美公使伍廷芳與美國美華合興公司在華盛頓簽訂了《粵漢鐵路借款合同》15款;1899年5月18日,清政府工部左侍郎許景澄與英德銀團代表在北京簽訂《津鎮鐵路借款草合同》35款。而這一次,也就是在1911年5月20日,清政府郵傳部大臣盛宣懷與英、法、德、美4國銀行團代表在北京簽訂《粵漢川漢鐵路借款合同》25款。這實際上就是將已由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又將築路權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廣東、湖南、湖北、四川人民強烈抗議和反對。其中,以四川省為最激烈。6月,川漢鐵路股東代表在成都開會,當場成立保路同志會,推立憲黨人浦殿俊、羅倫為正副會長,各縣保路同志會亦先後成立。至8月下旬,保路運動發展為罷課罷市和抗糧抗捐的群眾鬥爭。清政府下令鎮壓。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屠殺請願群眾,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憤怒。同盟會會員乘機在各縣組織同志軍,發動武裝起義。清政府派端方從湖北率新軍入川,這樣,湖北尤其是武漢三鎮,清軍的兵力便顯得薄弱了。

同盟會早在湖北進行革命活動。湖北的新軍中許多官兵都同情和支持革命。所謂新軍,是一支不同於八旗舊式軍隊和湘軍、淮軍的新式軍隊。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派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北洋新式陸軍。之後張之洞等總督也在地方編練新式陸軍。到了1911年,全國有新式陸軍26鎮,每鎮包括步、馬、炮、工程、輜重等兵種,額設官兵12500多人。清政府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藉以鞏固其垂危的封建統治。但在革命黨人的積極活動下,各省新軍中的下級軍官和士兵傾向革命的人日多,反而成了反清武裝起義的重要力量。同盟會下屬的文學社和共進會聯絡湖北新軍和會黨,趁端方率鄂軍入川之機,決定於10月9日在武昌舉行武裝起義。

9日上午,共進會領導人孫武檢查炸彈時失事受傷,在漢口的機關被破壞,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聞訊,改定當夜發動。因送信人未能到達砲營,號砲未響,各營未動,而武昌的機關又被破壞,彭楚藩、劉堯澄、楊宏勝三人被捕遇害。蔣翊武被迫出走。10日上午,清湖廣總督瑞澄和第8鎮統制張彪將按名冊捕人,形勢緊迫,革命黨人暗中聯絡在當晚起義。晚7時,工程營熊秉坤打響第一槍,佔領楚望台軍械局,各營奮起,向總督府進攻。瑞澄、張彪等逃走,11日,革命軍於是佔領武昌。當時,孫武和蔣翊武都不在場,起義士兵聚集到湖北諮議局,在諮議局議長湯化龍的參與下,缺乏政治經驗的革命黨人用槍強推清軍協統黎元洪出任軍政府都督,發表宣言,號召各省起義。1911年是舊曆的辛亥年,這就是辛亥首義的武昌起義。武昌起義引發的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則稱辛亥革命。

武昌起義爆發後,在全國得到迅速響應,各省革命黨人紛紛行動起來,有的舉行武裝起義,獲得成功;立憲派也贊成革命,促使某些省市政權的瓦解;有些省市的督撫,也見風使舵,搖身一變,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到了11月底,清政府所能控制的地區,只剩下直隸、山東、河南、奉天、新疆等。11月,武昌和江浙先後倡議由各省派代表集會,討論建立臨時政府。15日,有10省代表到上海開會,其中有立憲派代表參加。議決推武昌政府為中央軍政府。30日,14省代表在漢口英租界開會,制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另一方面,革命的勝利使清政府極為震驚,10月27日,清廷不得不起用實際掌握北洋軍大權的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授予指揮湖北軍事的全權。11月1日,清軍攻陷漢口。同日,攝政王載灃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交出全部軍政大權,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這時的袁世凱,在清朝與革命黨之間權衡利弊,所以指示軍隊,打打停停,在窺測方向。黃興、宋教仁等革命黨人手中沒有多少武裝力量,他們想以大總統的位置,利誘袁世凱倒戈,推翻清朝政權。11月27日,清軍攻陷漢陽。12月1日,雙方停戰,派出代表商討大局。12月2日,江浙聯軍攻克南京,代表會議決定以南京為中央臨時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隨即自武漢齊集南京。國內報紙已盛傳,孫中山將被擁戴為首任總統。12月18日,袁世凱的代表唐紹儀和革命軍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開始和談。12月21日,孫中山從法國返抵香港。在與廖仲愷、胡漢民等商討時,孫中山拒絕了胡漢民等提出在粵組織武裝進圖全國的建議,強調從速建立統一的革命政府為當務之急。孫中山隨即北上,12月25日到達上海。12月29日,17省代表會議以16票的絕對多數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到南京就職,發布《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告全國同胞書》等文件,正式宣告中華民國誕生。

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感到大總統的位置已難以到手,立即撤消和議代表,造成談判破裂的形勢,迫使革命勢力妥協。帝國主義列強也拒不承認南京臨時政府,並且制造外國干涉的空氣。當時的形勢,也出現反复,如湖南立憲派譚延闓就策動新軍管帶梅馨發動兵變,殺害了軍政府都督、同盟會員焦達峰和副都督、同盟會員陳作新。同盟會員、新軍第6鎮統制吳祿貞也在北方被暗殺。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孫中山被迫退讓。1月22日,孫中山聲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即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得到孫中山的保證後,加緊逼迫清帝退位。他密奏隆裕皇太后,說進攻南方有困難,列強準備干涉,在此情況下,清帝應該“禪位”,以順民心。1月6日,隆裕皇太后召集御前會議討論。溥倫、奕劻主張退位;攝政王載灃和溥偉反對。一些皇族宗室的少壯派良弼、溥偉、鐵良等結成集團,堅決反對清帝退位,反對與革命政府議和,被稱為宗社黨。他們主張訓練皇帝親軍,發動暴動倒袁。恰好在當天,袁世凱在北京王府井的街道,遭到北方共和黨人楊禹昌等人炸彈的襲擊,袁世凱的隨從10多人喪命,袁世凱僥倖逃脫,之後稱病不露面。為防宗社黨首領良弼,他密召親兵侍衛,伺機行動。10天后,良弼遭到同樣遭遇。在天津兵站司令部任副官的四川人彭家珍,武昌起義後加入同盟會,任京津同盟會軍事部長。他與張紹曾等策動起義。1月26日,他在北京良弼的家門前炸傷良弼,自己亦重傷犧牲。29日,良弼傷重而死。良弼一死,宗社黨也就解體。這時,袁世凱又指使部下段祺瑞聯合28名戰將,從湖北前線打來電報,請求共和,並請袁世凱派全權代表與南方對話。

良弼之死,宗社黨解體,加速了隆裕皇太后接受清帝退位的決定。2月1日,她再次召集御前會議,決定清帝退位。溥儀登基後,3歲小兒什麼也不懂,即使到了1911年,他才6歲,也無親政能力,政事由攝政王載灃處置,而國家大事,實則由隆裕皇太后決定。隆裕皇太后是位平庸的婦人,“共和”是什麼,恐怕她是弄不清楚的,面對袁世凱的逼迫,她也是沒有多少主意的。隆裕皇太后更是包辦婚姻的犧牲品,一生鬱鬱寡歡。她在宮中沒有什麼貼心人,太監小德張是她唯一信任的人。小德張原名張春喜,入宮後改張蘭德,後慈禧太后賜名小德張。他是繼安德海、李蓮英之後清宮中最得寵的太監。袁世凱深知小德張在隆裕皇太后心中的份量,所以,除了以武力相威逼外,據說他還買通小德張,小德張再向隆裕皇太后進言說:所謂“共和”,只是將載灃的權力移交給袁世凱而已,清皇室還一樣住在紫禁城內。隆裕皇太后信以為真,於是力排眾議,贊成共和。當然,也有人認為她是真心贊成共和並同意清帝退位的,如歷史學家辜鴻銘,就將她比作普魯士的路易斯王后。

2月4日,隆裕皇太后詔令袁世凱與南方革命黨磋商退位的條件。袁世凱主張優待皇室、皇族,革命黨人為了結束清朝統治,建立共和國,也被迫通過了袁世凱訂立的《優待條例》,條例上規定:皇帝尊號不廢,待以國君之禮,每年供其新幣400萬元費用,暫住宮中,以後遷居頤和園;宗廟陵寢及其私產,派兵保護;皇族世爵依舊,私產保護,免於當兵,享有一般公民權;滿、蒙、回、藏王公世襲與宗教信仰依舊,各族與漢族平等。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接受了革命政府對清皇室的優待條件,代表宣統皇帝正式頒布退位詔書。就這樣,統治中國268年之久的清王朝終於宣告結束,同時,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也宣告結束。

2月13日,袁世凱向臨時政府正式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嚮臨時參議院辭職。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3月11日,孫中山公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華民國的憲法。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4月5日,臨時參議院決定臨時政府和該院遷往北京。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所篡奪。孫中山在後來也承認,他這次“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從1912年開始,是中華民國時期,在此後的38年間,中國又進入了幾個很特殊的時期,發生了許多很複雜的政治事件和重大戰爭,但是,這些,應是另外的書稿承擔的任務了。

還要作些交代的,是隆裕皇太后、攝政王載灃以及末代皇帝溥儀。在被迫宣布清帝退位第二年即1913年,隆裕皇太后便病死,享年45歲。攝政王載灃在民國時期,過著平民生活,倒是活到了新中國成立,1967年才逝世,享年62歲。

經歷最複雜的,便是宣統皇帝溥儀。溥儀在位期間,是個無知小兒,沒有什麼可寫的。辛亥革命後,由於有《優待條例》,他仍住在紫禁城,在皇宮內享受著清朝遺老遺少的參拜並逐漸長大。令他想不到的是,1917年,在他11歲那年,黎元洪總統府和段祺瑞國務院發生府院之爭。6月,黎元洪召江蘇督軍張勛入京調停。張勛率軍入京,反而逼黎元洪解散國會後,又驅走黎元洪,並於7月1日擁清室復辟,改民國6年為宣統9年。張勛復辟遭到全國人民反對,段祺瑞以反復辟為名,在馬廠誓師討張,張勛兵敗,溥儀做了12天皇帝後,又被趕下台。

1921年,溥儀15歲,娶皇后婉容、淑妃文繡。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攝政內閣決定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廢除皇帝稱號並將其驅逐出宮。鹿鍾麟將軍到紫禁城宣布了這一決定,溥儀及其家族不得不搬出紫禁城,先後在醇親王府、日本公使館、天津日租界、天津張園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康有為、鄭孝胥、羅振玉、熙洽、張景惠等遺老的影響,溥儀逐漸滋生對國民政府的仇恨,夢想復辟大清王朝。

1931年,文繡與溥儀離婚,成為當時一大新聞。九一八事變後,溥儀在侵華日軍的策劃下潛到東北的長春,1932年3月,他被立為偽滿洲國執政。1934年3月,又改偽滿洲國皇帝。其間,婉容因私情被軟禁,溥儀納“妃子”譚玉玲,5年後譚病死;又納“福貴人”李玉琴。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溥儀準備逃往日本,婉容失散後病死,李玉琴流浪回到家鄉,溥儀與弟弟溥杰,以及張景惠等偽滿大臣被蘇聯紅軍俘虜,押到西伯利亞集中營關押5年。1950年8月,溥儀等偽滿戰犯被移交給新中國,先後在哈爾濱和撫順兩個戰犯管理所關押10年,接受改造。1959年12月,溥儀獲特赦釋放,成為一名公民,並被安排在全國政協文史研究委員會任專員,後又擔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62年4月與李淑嫻女士結婚。

1967年10月17日,溥儀病逝於北京,享年62歲。

最後,還是循前例,談談清朝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情況。

1、農業的發展

清代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首先表現在荒地的大量開墾、耕地面積的擴大。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耕地面積為526萬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統計數字,達到851萬頃;到1725年(雍正三年),達到890萬頃。

清代人口的增長也很迅速。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人丁數字是1913萬。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為2462萬。這只是丁數,不是人口總數。乾隆以後,統計方法變了,總括大小男婦數。1741年(乾隆六年),全國人口總數為1億4300多萬;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又增加到3億100多萬;1840年(道光二十年),更增長到4億1200多萬。人口的大量增加,表明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同時,也給社會造成了巨大壓力。

在水利的興修上,當時也取得了很大成績。明末清初,由於黃河下游堵塞,多處決口,黃、淮合流,給兩岸農田造成嚴重災害。康熙時大力修治黃河,通過廣大民工十來年的辛勤勞動,終將“淮黃故道,次第修復”,暫時緩和了黃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脅。另外,康熙時,勞動人民還完成了永定河的修浚工程。當時,每年用在治河上的經費達三百萬之巨,足見康熙帝對治河的重視。雍正時,又擴大修築江、浙的海塘,使沿海地區的肥沃農田免受海潮的侵襲,還將部分海灘闢為良田。其他各地也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

由於注意精耕細作,農田的單位面積產量也有顯著提高。如稻米生產,在江浙、湖廣、四川、福建等省的膏腴之區,一般都畝產兩三石,多者可以達到五六石,甚至六七石。康熙時在江南大力推廣雙季稻,使單位面積產量進一步提高。由於“蘇民精於農事”,達到了“五年耕而餘二年之食”。台灣稻米的總產量也很高,一年所產足夠四年之用。北方京、津等地試種、推廣水稻,也取得較好的收成。

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有進一步的發展。如棉花,在明末基本普及的基礎上,種植更加盛行。不僅江蘇、浙江、湖北、河南、山東、河北等省都是著名的棉產區,而且東北也成為重要的棉花產地。在松江府屬諸州縣,“務本種稻者,不過十分之二三;圖利種棉者,則有十分之七八”。河南的棉花也大量輸出。植桑養蠶也很興盛,如浙江、江蘇、廣東的一些地區,農民都大量種植桑樹。特別是浙江省,“蠶桑之利甲天下”,其中有一些地區,“尺寸之堤,必樹之桑”。所獲之利,比種稻往往多出四五倍,甚至十餘倍。甘蔗的種植在廣東、福建、台灣等地也十分普遍。廣東一些地方種植的“白紫二蔗,動連千頃”。台灣更是“蔗田萬頃碧萋萋”。菸葉的種植也已推廣到全國各地。在“江南、山東、直隸,上腴之地,無不種煙。而耳聞於他省者,亦如之”。清代經濟作物的發展,為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2、手工業生產的發展

明末清初,因長期戰亂,手工業生產也遭到嚴重破壞。大約經過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後,手工業才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絲織業在清代手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當時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雖然清朝統治者在江寧、蘇、杭設有織造衙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江南絲織業的正常發展,但清代民間絲織業還是發展很快。如江寧的織機在乾、嘉時達到三萬餘張,而且比過去有許多改進,“織緞之機,名目百餘”,所產絲織品暢銷全國。即使在偏遠的貴州,絲織業也得到很大發展。道光時,貴州遵義綢“竟與吳綾、蜀錦爭價於中州”,招致了秦、晉、閩、粵各省客商競來購買販運。

清代的棉織業在江南一些地區也日益發達。棉紡織工具有顯著改進。如上海的紡紗腳車,可“一手三紗,以足運輪(名腳車),人勞而工敏”。織布機也有一些改進和革新。當時的棉布生產,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上海的“梭布,衣被天下,良賈多以此起家”。蘇州的“益美字號”,因大家譽其“布美,用者競市”,“一年消布,約以百萬匹”,結果“十年富甲諸商,而布更遍行天下”,“二百年間,滇南漠北,無地不以益美為美也”。蘇布“名稱四方”,可見信譽之廣。無錫也盛產棉布,乾隆時,“坐賈收之,捆載而貿於淮、揚、高、寶等處,一歲所交易,不下數十百萬”,有“布碼頭”之稱。

清代,江西景德鎮仍是全國制瓷業的最大中心。到乾、嘉時,不說官窯,單“民窯二三百區,終歲煙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數十餘萬”。除景德鎮外其他各地的制瓷業也都發展起來。據統計,乾隆時全國著名陶瓷品產地共有四十餘處,遍布各地。如直隸武清、山東臨清、江蘇宜興、福建德化、廣東潮州等地的窯場,都有很大的規模,所產瓷器色彩鮮豔,精美異常。

制糖業在台灣、福建、廣東、四川等地都很發達。康熙至乾、嘉之際,台灣的種蔗制糖極盛,每歲產蔗糖“六十餘萬簍”,“簍一百七八十斤”,內銷京津及江浙各省,外運南及呂宋,東至日本等國。廣東的蔗糖也販運四方。此外,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甘蔗種植和制糖行業,也日益發展起來。

礦冶業在清代也有進一步發展。雲南的銅礦,貴州的鉛礦,廣東、山西、河南、山東的鐵礦,開采的規模都比較大。如雲南的銅礦,至乾、嘉極盛時,全省開辦的銅廠有三百多處。其中有官督商辦的大廠,也有私營的小廠。“從前大廠(砂丁)率七八萬人,小廠亦萬餘人,合計通省廠丁,無慮數百十萬,皆各省窮民來廠謀食”。1740年(乾隆五年)至1811年(嘉慶十六年)間,雲南銅礦的最高年產量達到1467萬餘斤。乾隆時,貴州鉛礦年產黑鉛也達到1400多萬斤。廣東的鐵冶規模也很大。廣東佛山鎮的鐵器制造業也很發達。那裡有鑄鍋業、炒鐵業、制鐵線業、制釘業和制針業等行業,而尤以鑄鍋業最為有名。所鑄鐵鍋不僅行銷國內各地,而且也大量輸出國外。

商業的繁榮清代前期,商業貿易十分繁榮,各種商品行銷海內外,四方流通聯繫更加密切。如河南、東北的棉花供銷各地,而棉花卻又仰給於外省。廣東佛山鎮的各種鐵器,行銷全國,當時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說法,其他如蘇州的絲、棉織品,南京的綢緞,景德鎮的瓷器,廣東、台灣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銷各地。特別是江南絲織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廣大的國內外市場。例如南京所產的綢緞,幾乎行銷遍全國。

3、經濟發展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也更加繁榮。北京、南京、蘇州、杭州、揚州等著名大城市都很繁華。如蘇州“五方雜處,人煙稠密,貿易之盛,甲於天下”,“洋貨、皮貨、綢緞、衣飾、金玉、珠寶、參藥諸鋪,戲園、遊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幾千萬人”。這種情景在風俗畫《盛世滋生圖》中有形像地反映。其它如天津、濟南、開封、太原、廣州、廈門等地,也都是商業繁榮的都市。

各地中小市鎮的發展更為突出,這是隨著農產品商品化和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而興起的。如湖北的漢口鎮,“戶口二十餘萬,五方雜處,百藝俱全”,商業往來,以“鹽、當、米、木、花布、藥材六行最大,而各省會館亦多”。廣東的佛山鎮,乾、嘉年間已發展成有622條大小街巷和數十萬人口的工商業大市鎮。河南的朱仙鎮,也因地處南北水陸交通要道,也成為一個有名的商業市鎮。

由於經濟作物種植的不斷擴大,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相應的發展,農村市場也隨之發展起來。這種農村市場,在江浙地區十分活躍,尤以蘇、松、嘉、湖、杭等地特別發達。如蘇州府的震澤鎮,在明代只有數百家,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到清代乾隆年間,“居民且二三千家”,“棟宇鱗次,百貨俱集,以貿易為事者,往來無虛日”。北方的農村集市也有很大發展。但規模、數量還是繁榮程度,都比不上南方。

清代還出現了不少財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號,兩淮的鹽商,廣東的行商和各地的糧商、布商等,資財都達到數十萬至數百萬兩。他們盤剝的巨額利潤,主要仍停留在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範圍內。
清朝的對外貿易,比以前也有所發展。中國出口的貨物有茶葉、陶瓷器、生絲、綢緞、棉布、紙張、紙傘、乾果、線香、煙草、鐵鍋、家具、糖、人參、牛馬、穀物、豆、羊肉、麥粉等,進口的商品多為毛織品、五金、玻璃、珊瑚、玳瑁和各種香料、海味等奢侈品。在嘉慶以前,中國在國際貿易上始終保持著出超的地位。

4、失去經濟現代化的兩次機遇

但是,由於清朝統治者盲目自大,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地大物博,無需同外國進行交易,再加上害怕中國人同外國人接觸對他們的統治不利,因此採取了閉關自守政策。清廷不斷下達各種有關海外貿易的禁令,對中國人出海經商和外國人來華貿易,都有種種嚴厲的防範和限制。這不僅嚴重地阻礙了對外貿易的正常進行,而且也影響了國內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失去兩次經濟現代化的良好機遇。在300年前,在世界經濟現代化啟動的前夕,中國仍然是世界財富的中心,也是世界經濟的兩個中心之一,另一個是崛起的歐洲。當工業革命悄悄改變歐洲經濟體系的時候,中國還沉睡在“中央之國”的迷夢裡。在世界經濟現代化的300年裡,中國喪失了三次經濟現代化的良好機遇,在清朝就有兩次。

第一次是1793年錯失第一次工業革命擴散的機遇。英國工業革命發生在1763年前後,1825年英國議會解除機械出口限制,工業革命向歐洲大陸擴散。1793年,也就是工業革命開始後的第30年,英國國王喬治派使者訪華,請求建立外交關係。當時的清朝皇帝乾隆,拒絕與英國建立外交關係,使中國工業化的起步晚了約70年。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錯失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步的機遇。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朝沒有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反而用幻想來欺騙自己,拒絕去認識外面的世界,拒絕改變舊制。當時的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正在醞釀之中。1870~1913年以電氣化為主要特徵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美國、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家抓住機遇並獲得成功。儘管1860~1894年的洋務運動是中國工業化的起步,但這種工業化是被迫的和被動的。

19世紀40年代,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上海等地開埠,開闢租界。到50年代,隨著外國資本主義開設的工廠企業出現,才產生了首批近代產業工人。此後,在清朝官辦工業企業和中國民族資本工業企業中,也產生了近代產業工人。與此同時,在中外資本經營的近代航運業、碼頭倉棧業和商業金融業中,還有一批船員、苦力和店職員。例如,到清末,上海已有一支以產業工人為主體的約5萬人職工隊伍,數量雖然還很小,但表明與大工業生產相伴而來的上海工人階級已經產生。除了上海,天津、唐山、濟南、鄭州、武漢、長沙、福州、廣州等城市都產生了一定數量的工人階級。在重工業方面,也只有一些造船業、採煤業、採礦業,一些規模不大的槍砲廠等。值得驕傲的,是廣東南海人詹天佑主持修築的京張鐵路。京張鐵路建於1905至1909年,是中國人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一條工程巨大的鐵路。還有廣東恩平人馮如,1909年在美國自行制造出一架萊特式飛機,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飛機制造公司。

5、文學藝術

清朝長達268年,產生了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學者,以及許多文學家和藝術家。

著名的思想家、學者有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杭世駿、洪亮吉、阮元、林則徐、龔自珍、魏源、俞越、王闓運、嚴復、辜鴻銘等。

文學家有錢謙益、歸莊、尤桐、毛奇齡、陳維崧、朱彝尊、屈大均、張潮、戴名世、曹寅、方苞、劉大櫆、紀昀(紀曉嵐)、趙翼、姚鼐、張惠言、吳汝倫、林琴南等。

文學批評家有毛宗崗、金聖嘆、劉熙載等。

小說家有蒲松齡,著《聊齋誌異》、吳敬梓,著《儒林外史》、曹雪芹,著《紅樓夢》、高鶚,續《紅樓夢》、程偉元,整理《紅樓夢》、李汝珍,著《鏡花緣》、文康,著《兒女英雄傳》、劉鶚,著《老殘遊記》、吳沃堯,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李寶嘉,著《官場現形記》、黃小佩,著《廿載繁華夢》、曾樸,著《孽海花》,等。

詩人詞人有吳偉業、宋琬、施潤章、王士禎、查慎行、納蘭性德、趙執信、沈德潛、嚴遂成、袁枚、張維屏、周濟、陳澧、莫友芝、李慈銘、馮煦、黃遵憲、陳三立、鄭文焯、朱孝臧、況周頤等。

史學家有章學誠、汪中、夏曾佑等。

書畫家有藍瑛、王時敏、普荷、蕭從雲、朱耷(八大山人)、王翬、吳歷、惲壽平、石濤、王原祈、華喦、汪士慎、好鳳翰、金農、鄭燮(鄭板橋)、任熊、虛谷、居廉、翁方綱、何紹基、趙之謙、吳友如、任頤等。



清朝年號
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
年齡
在位
年齡
死時
年齡
世系
順治世祖福臨崇德八年八月(1643.10)61824皇太極之第九子
康熙聖祖玄燁順治十八年正月(1661.2)86169福臨之第三子
雍正世宗胤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1722.12)451358玄燁之第四子
乾隆高宗弘曆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10)256089胤禎之第四子
嘉慶仁宗顒琰嘉慶元年元旦(1796.2)372561弘曆之第十五子
道光宣宗旻寧嘉慶二十五年八月393069顒琰之第二子
咸豐文宗奕詝道光三十年正月(1850.3)201131旻寧之第四子
同治穆宗載淳咸豐十一年十月(1861.11)61319奕詝之第一子
光緒德宗載湉光緒元年正月(1875.2)43438奕詝之侄
宣統 溥儀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1908.12)3361載湉之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