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5年6月16日星期四

第十五章 唐前期

第一節 唐高祖

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是我國歷史上的唐朝時期。唐朝的歷史比較長,共289年,所發生的大小事件很多,歷史家大都把它分為三個階段,即前期、中期和後期(有的歷史學家以安史之亂為界限,分為前後兩個時期)。這三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政治特點。

公元618年至公元741年,屬於唐前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央統治集團內部進步傾向和腐朽傾向的矛盾,由於進步傾向起著主導作用,因而保持長期的強盛狀態。唐前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峰。

公元618年五月,李淵篡奪了隋朝政權,改國號為唐。他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就是唐高祖,唐高祖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追縊夫人竇氏為太穆皇后,追封三子李元霸為衛王,其餘的開國元勳也都加官進爵。

唐高祖其實是一個昏庸無能的人,並沒有創業的才幹,晉陽兵變是李世民發動的,攻取長安也是李世民的功績,不足二十歲的李世民是唐朝的實際創造者。唐朝建立之初,全國各地存在著許多割據勢力,唐朝的首要任務是通過兼併來求得全國的統一,而能肩負這場兼併戰爭重任的,也只有秦王李世民。

先說李密擊敗宇文化及以後,準備進洛陽城,但是王世充先在洛陽城內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李密佔據洛口倉,他認為東都早晚可以取得,更加驕傲自信,王世充糧食儘後,抱著死裡求生的機會,率精兵二萬人進攻李密軍,結果李密軍大敗,部將單雄信、秦瓊、程咬金、羅士信等投降了王世充。李密無路可走,只得率殘部二萬人投奔唐朝,隨同的有王伯當、魏徵等。當時徐世勣守黎陽,魏徵寫信勸他早降,於是徐世勣出投降了唐朝。秦瓊、程咬金、羅士信先投降了王世充,知道他成不了大事,也來投降了唐朝,李密到了唐朝,唐高祖拜他為光祿卿上柱國,封邢國公,但這仍使李密很失望,嫌待遇不夠優厚。不久,他和王伯當出關謀叛變,被唐將盛彥師伏殺。李密從一個農民起義軍領袖變成隋朝的降臣,又變成唐朝的叛臣,結局是可悲而又可恥的。

再說宇文化及逃到魏縣後,自稱皇帝,國號許,唐高祖派堂弟淮安王李神通進攻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敗走聊城,當時河北大部分已被竇建德佔據,竇建德自稱夏王,建都樂壽(今河北獻縣),年號王鳳。竇建德領兵進攻聊城,擒拿宇文化及,宇文智及等,全部殺死,裴矩被竇建德任用,蕭皇后及隋焬帝幼孫楊政道被嫁到突厥去的隋朝義成公主接走。宇文化及、封德彝等後來投降了唐朝。

唐朝建立之初,王世充(鄭國)和竇建德(夏國)是唐朝兩股最大的敵對勢力,而要擊敗王世充和竇建德。必須先消滅關中附近的割據者。

公元618年,佔據隴西自稱皇帝的薛舉領兵進攻長安,薛舉病死後,其子薛仁杲繼續攻唐。李世敏領兵大破薛仁杲軍,薛仁杲投降,被押送長安斬首,於是隴西併入唐境。

公元619年,唐朝又滅掉了自稱涼帝的李軌,河西五郡併入唐境。佔據幽州的羅藝投降唐朝,唐高祖賜他姓李,封燕郡王。但是,佔據晉北一帶的劉武周,乘唐朝勢力入關,大舉進攻晉陽。劉武周手下有宋金剛、尉遲恭(尉遲是個姓,尉遲恭字敬德)、尋相等大將,異常勇猛,晉陽留守齊王李元吉向朝廷求救。唐高祖派裴寂、李孝基等領兵前往救援,結果被劉武周打敗,李孝基等被俘(後李孝基被殺)。李元吉棄晉陽逃歸長安,裴寂也敗還,於是關中震驚。唐高祖準備放棄黃河以東土地,但李世民認為。晉陽是國家的根本,河東是京城的財源,決不能放棄。唐高祖派李世民率兵自龍門(今陝西韓城縣境)渡河,進擊劉武周軍。

公元620年,李世民與劉武周經過了多次的激戰,打敗了劉武周軍,尉遲恭、尋相投降,劉武周、宋金剛逃入突厥,被突厥殺死。唐朝又得到了并州。在這場戰爭中,李世民身先士卒,曾經一日八戰,兩日不食,三日不解甲。打敗劉武周以後,李世民又出關進攻王世充,大軍屯北邙山,邊營逼洛陽。王世充所屬的河南州縣,已相繼降唐,王世充困守洛陽城,遣使竇建德求救。當時竇建德的勢力很強盛,他攻破了唐的相州城(今河南安陽縣),又攻破黎陽,連李神通、同安公主(唐高祖妹)、魏徵、李世勣(徐世勣降唐後賜姓李)等都被他俘獲(李世勣不久逃歸長安)。竇建德想和王世充合力擊敗唐兵,乘機滅王世充,再攻唐奪取天下。

公元621年,竇建德在曹州(今山東曹縣)擊破孟海公軍,即率本部兵及孟海公、徐園朗所部,共十餘萬人進軍至成皋。李世民使李元吉圍洛陽,自率精銳三千五百人阻擊竇建德軍。李世民兵雖少,但士氣高漲,而且手下勇將如雲,屈突通、殷開山、李道宗、李世勣、秦瓊、程知節(咬金後改名知節)、尉遲恭等都是當時著名的戰將。竇建德被阻不能前進,軍心散亂。謀臣凌敬和他的妻子曹氏都勸他改道進攻上黨(今山東長治縣),使唐兵還救關中,洛陽之圍便可自解。但竇建德驕傲自信,布陣二十里和唐軍決戰。李世民開始不交戰,等到過了中午,竇建德的士兵飢疲,都坐下爭著飲水時,出兵猛擊,結果竇建德軍大敗,竇建德受傷被擒。曹氏率數百騎逃回洛州(今河北永年縣),解散餘眾,率裴矩等降唐。李世民回軍至洛陽城下,王世充絕望,率群臣三千餘人到軍門投降。李世民殺了罪大惡極的單雄信、朱粲等十餘人。朱粲是個極端殘忍,捉人當軍糧的野獸,被民眾聚攻,投奔王世充。斬首後,洛陽民眾爭投瓦礫擊他的屍體,傾刻成個大堆。唐高祖殺了竇建德、孟海公、但免了王世充死罪,準備流放蜀地,不料,王世充在囚禁處被仇人獨孤德殺死。

李世民一戰消夏、鄭兩個大國,黃河南北廣在地區都成為唐境,唐朝的統一事業基本上完成了,其他的較小的敵對勢力,在唐朝的打擊下紛紛被消滅。

唐滅夏、鄭二國後,派李孝恭、李靖率軍自夔州(今四川奉節縣)順流而下,圍攻梁國的江陵城,梁帝蕭銑外無救兵,只好開門出降,梁境全為唐所有。

竇建德失敗被殺後,舊將高雅賢、範願等推劉黑闥為主,起兵反唐,殺唐魏州刺史和貝州刺史,又大破李世勣軍,半年間,唐所得夏國舊州縣都被黑闥佔有,已降唐的徐園朗又判唐,依附劉黑闥。劉黑闥又勾結突厥,兵勢更盛。公元622年,他在洛州自稱漢東王。唐高祖派李世民、李元吉率軍擊敗劉黑闥,劉黑闥逃奔突厥。當李世民回到長安以後,劉黑闥引突厥兵入侵,十來天又取得全部舊地,仍在洛州建都。竇建德失敗後,魏徵又回到唐朝,當上太子洗馬(洗馬是官名)。這時勸太子李建成親自率兵攻打劉黑闥,不要讓功勞全讓給李世民佔有。於是李建成請求出征,唐高祖派他和李元吉同往。公元623年,劉黑闥戰敗逃走,被唐兵擒獲殺死。劉黑闥臨刑時,悔恨地說:“我本在家種菜該多好,都是高雅賢害得我有今天!”徐園朗在逃走時,路上被農民殺掉。

杜伏威和輔公祏在公元620年已投降唐朝,杜伏威受封為吳王,任江、淮以南安撫大使。公元622年,杜伏威入朝,被留在長安。公元623年,輔公祏起兵反唐,在丹陽自稱宋帝。唐高祖殺了杜伏威,派大將軍李孝恭、李靖、李世勣等分路進攻。公元624年,輔公祏棄丹陽出走,被農民捕獲,送唐營斬首,淮南、江南全入唐境。

其它如高開道、林士弘、梁師都等亦都先後被消滅了。唐朝開國以後,用了短短五、六年時間,很快地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隋末農民起義雖然轟轟烈烈,但沒有取得統一的行動,其領導人如李密、竇建德、杜伏威等也缺少才略和革命的堅定性,因此,代表統一傾向的唐朝很自然奪得了全部政權。

唐朝能夠順利地建立,秦王李世民的功勞無疑是最大的。唐高祖封他為天策上將,位在諸王公之上。李世民建立天策府,設置官屬,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虞世南、張亮、閻立本、高士廉(李世民舅)、張公謹、侯君集、尉遲恭、秦瓊、程知節、段志玄都是他的幕行。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十分忌恨李世民,他們勾結在一起搞陰謀,準備除滅李世民。李建成的目的是想保住太子的地位,而李元吉則想先殺李世民,再殺李建成,自己當太子。一場激烈的骨肉相殘的鬥爭隨著國家的統一而爆發了。

李建成、李元吉勾結唐高祖的妃子張婕妤、尹德妃等,常在唐高祖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昏庸的唐高祖漸漸對李世民產生猜疑。李元吉誣告李世民的摯友,兵部尚書劉文靜謀反,結果劉文靜被殺。唐高祖雖然猜疑李世民,但又離不開他,當時突厥時時入侵,邊境一有戰爭,唐高祖就派李世民出征,打退突厥以後,對李世民的猜疑又更加深。

公元626年,李建成、李元吉加緊活動,並準備謀殺李世民,一次,李世民隨唐高祖到李元吉的府上,李元吉已埋伏好武士,想乘機刺殺。李建成發覺尉遲恭、秦瓊在外面,便阻止了這次刺殺。一天夜裡,李建成召見李世民,請他喝酒,把毒藥下在酒裡。李世民喝後,突然覺得心痛、吐了很多血。李神通扶他回去,急忙解救,才不致被害死。唐高祖慰問李世民的病情,他看到他們兄弟間的矛盾很深,決定讓李世民到洛陽,把陝州以東歸他統轄。李建成、李元吉知道後,怕李世民獨霸一方,更難對付,於是勸說唐高祖。昏庸的唐高祖又改變了主意,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勸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但李世民不忍這麼做。

李建成、李元吉認為秦王府中有很多勇將,想引誘他們為自己出力,暗地送了一車金銀器具給尉遲恭,尉遲恭拒不接受,李元吉派壯丁夜裡來暗殺尉遲恭,尉遲恭知道消息,把家裡的門開得很大,靜靜的躺在床上不動,刺客多次走到他的庭院,始終不敢進寢室。李元吉又在唐高祖的南前說尉遲恭的壞話。唐高祖捕獲尉遲恭,準備處死他,經李世民背堅決請求,才使他獲釋。他們又用同樣的方法對付程知節和段志玄,並把房玄齡、杜如晦調離秦王府,長孫元忌、高士廉、侯君集、尉遲恭等日夜勸李世民採取行動,但李世民遲遲不能下決心。

正巧突厥入侵,李建成推薦李元吉領兵出征,李元吉請求讓尉遲恭、程知節、秦瓊、段志玄隨行,並挑選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充實軍隊,其目的是要奪去李世民的兵將。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謀,到時假裝在昆明池設宴為軍隊錢行,乘機殺李世民及其手下的將兵,不料,太子宮中的官員王晊把這陰謀告訴了李世民,在府中幕僚的慫恿和支持下,李世民下了決心要殺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入朝,把李建成、李元吉與張婕妤、尹德妃等的淫亂行為及他的陰謀告訴了唐高祖,唐高祖有了醒悟,叫李世民次日早朝參見,審訊他倆。然而,李世民卻另有一行動方案。

次日,李世民帶著長孫無忌等入宮,把軍隊埋伏在玄武門,張婕妤知道了上一天唐高祖和李世民的談話內容,派人密告李建成。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覺得事情有變,於是一起進宮,打探消息。一到玄武門,他倆發現情形不妙,立即調轉馬頭逃走。李世民跟上去叫住他們,李元吉拉弓射李世民,因為心情緊張,三次都拉不開弓弦。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尉遲恭率領七十名騎兵趕到,李元吉被射下馬。李世民的馬跑到樹林下,被樹枝絆倒了,李世民倒地,李元吉突然很快趕到,奪下李世民的弓,將要扼死他。尉遲恭躍馬來救,李元吉逃走,被尉遲恭追趕射死,東宮(太子所居的宮)和齊王府的兵將奔赴玄武門,和李世民的部隊展開激戰。尉遲恭拿李建成、李元吉的頭給東宮和齊王府兵士看,他們的鬥志頓消,很快就散走了。

當事變發生的時候,唐高祖正和大臣裴寂、蕭瑀、陳叔達等坐著船在海池裡(海地在太極宮內),尉遲恭穿戴著盔甲,拿著長矛,跑來報告情況,唐高祖大驚,對裴寂等人說:“沒想到今天居然看到這件事,該怎麼辦啊?”蕭瑀、陳叔達說,李建成、李元吉妒忌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天已被秦王誅滅。秦王功蓋宇宙,全國都擁護他,如果讓他當上太子,交給他國家政務,就沒事了。唐高祖說:“好,這是我的夙願。”於是派宇文士及宣讀皇帝的手令,命令各軍受秦王指揮,又派裴矩到東宮說明情況,局勢很快安定下來。這一天,唐高祖頒布詔書,立李世民為太子,全國的軍政大事都歸他處決。李世民殺盡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其他同黨同謀,一概不予問罪。太子洗馬魏徵、太子中允王珪常勸李建成早些除滅李世民,李世民召見他們,問道:“你們為什麼在離間我們兄弟?”魏徵說:“先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李世民素來看重他的才幹,立即改容道歉。本來屬於仇敵的魏徵,王珪,後來都成了李世民的親信重臣。

這一場宮廷政變,是唐初重要的政治事件,歷史家稱為“玄武門之變”。北宋司馬光在他主編的《資治通鑑》裡對此有詳細生動的記敘。唐高祖貪圖酒色,昏庸無能,他寵信的大臣裴寂又是一位見風使舵,專好阿諛逢迎的人物,加上李建成、李元吉兩位兇惡的野心家,當時唐朝的前途實在十分危險,李世民發動這場宮廷之變,於國於民都是大有好處的(現代有的學者否定玄武門之變的進步性,有待於探討)。

玄武門之變後不久,唐高祖下詔書,宣布傳位給太子李世民,他自稱太上皇。這樣,唐高祖李淵的政治生活也就算完結了。李淵在皇位九年,在太上皇位又九年,死時七十一歲。葬於獻陵(今陝西三原縣東)。


第二節 唐太宗

公元626年,唐高祖傳位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唐太宗立王妃長孫氏(隋大臣長孫晟之女)為皇后,長孫皇后和順節儉,是唐太宗的一位好助手。唐太宗即位時下詔大赦天下,減免租賦,並釋放宮女三千多人;次年,改年號為貞觀。

唐太宗即位時,國內雖已統一,但四鄰邊境並不平靜,為了維持國內的統一局面,為了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唐太宗在邊境上發動了幾次自衛反擊戰爭。

公元627年,唐太宗剛即位不久,燕郡王李藝(即羅藝、歸唐後賜姓李)起兵反唐,入據幽州(今陝西彬縣)。唐太宗派長孫無忌和尉遲恭領兵討伐。李藝兵敗,逃至烏氏(今甘肅涇川縣),被部將殺死,叛亂也被平息了(演義小說中說他有個兒子叫羅成,是瓦崗軍大將,那也是虛構)。

公元629年,東突厥(突厥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大舉入侵。為時,東突厥為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統治。頡利可汗是個反复無常的傢伙,連年入侵中原,攻破城邑,擄掠人口和財物。唐太宗即位時,他率大軍進到渭水與突厥對陣。頡利見唐朝軍容齊整,不敢決戰,要求講和。唐太宗同意講和,頡利取得大批金帛,心滿意足領兵退走。唐太宗決心消滅東突厥,他每天在顯德殿前教習將士們射術。幾年內諸衛府兵都成了精銳。這次,唐太宗派李世勣、李靖、柴紹、薛萬徹(原李建成部將)、李道宗、蘇定方(原竇建德部將)等分道出擊,大破東突厥。突利可汗降唐。公元630年,李道宗俘獲頡利可汗,東突厥完全崩潰,當時降唐及被俘的男女多至數十萬人。唐太宗採納了中書令溫彥博(原在羅藝處當司馬)的主張,把這些突厥降眾遷置到河套以內。隋煬帝的蕭皇后和幼孫楊道政被李靖接回長安,唐太宗將蕭氏召入后宮,時時叫她談一些隋朝的故事。

公元635年,唐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等率兵分六路進攻唐朝西部的吐谷渾國。自隋末開始,吐谷渾的伏允可汗經常往東入侵,這次,李靖等大敗吐谷渾軍,伏允兵敗後自殺。唐太宗立伏允的嫡子慕容順為西平郡王、吐谷渾國可汗。

公元640年,侯君集率兵滅了西突厥的附屬國高昌(佔鄯善、吐魯番兩縣地),設置西州。在交河城(在吐魯番西北)設置安西都護府。公元644年,安西都護郭孝恪率兵滅焉耆國(今焉耆回族自治縣);公元648年,又滅龜茲國(今庫車縣)。疏勒國(今咯什市)和于闐國(今和田縣)都依附唐朝,唐朝在這些地方駐兵鎮守,完全控制了天山南路。

公元641年,唐朝和吐番和親,當時,吐番已成為唐朝西南一個敵國。松贊乾布當了吐番贊普(即國王)後,統一了西藏高原的許多部落,以拉薩為政治中心,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奴隸制政權。松贊乾布愛好唐朝的文化,幾次向唐朝求婚,於是,唐太宗派李道宗護送宗室女文成公主入吐番與他成婚,松贊乾布親自出遠地迎接。他特地在拉薩按照唐朝的樣式,為文成公主建築了城郭和宮室。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唐朝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使得藏族的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自此,唐與吐番一直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友好關係。

唐太宗除了迫不得已,對外很少用兵。他認為中國是漢族和少數族共有的中國,他定出“偃武修文,中國即安,四夷自服”的方針,採取緩和階級矛盾及各族間矛盾的方法,專心改善政治,以求國內和平。

隋朝是唐太宗的一面鏡子。隋朝的盛衰興亡,給了他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農民大起義,使這個出身大貴族的雄豪子弟,不得不在事實前面,認識了勞動民眾的巨大威力。他曾對朝臣們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剝削民眾來奉養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了身也就斃命,君富了國也就滅亡。所以人君的災禍,不是從外面來,總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費財物,多費財物就要加重賦稅,加重賦稅民眾就要愁苦,民眾愁苦國家就有危殆,國危了人君那得不喪亡?我以經常想這個道理,所以不敢縱慾。”

在唐太宗的身邊,當時有一大班傑出的文武大臣。中書令房玄齡、尚書右僕射杜如晦是他的左右手。房玄齡善謀,杜如晦善斷,唐初的各種典章制度,多是由他倆訂定的,時人合稱“房杜“。可惜杜如晦於公元630年便病故了。另外,魏徵(初任諫議大夫,後任秘書監等),是唐太宗一位重要的諫臣,唐太宗有什麼麼疑難,總要請求魏徵,而魏徵又常常犯顏直諫,糾正了唐太宗的不少錯誤。至於心術不正的裴寂、封德彝等人,處在英明的皇帝唐太宗手下以及眾多的剛正大臣之中,很難施展他們的伎倆。在隋朝時稱為奸臣的裴矩,身在當時那種氣氛之中,也漸漸變得忠直。

唐太宗在位期間,繼續推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租庸調製、府兵制和科舉制,並作了一些改動。均田制規定,每個十八歲以上的男子受田一百畝,其中二十畝可以傳給子孫,叫做“永業田”;八十畝歸農民使用,死後由政府收回,叫做“口分田”。按照租庸調製,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納穀物二石,叫做“租”;納絹二丈或布二丈五尺,叫做“調”;服徭役二十天,也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做“庸”。推行這兩個制度,目的是迫使農民接受封建國家的控制,負擔租稅、徭役。但農民有土耕種,生活多少能得到改善。府兵制為北魏宇文泰所創建。唐太宗分全國為十道,共置府六百三十四個,每府有府兵千人左右。男子二十開始服兵役,充當府兵的,平日務農,農閒操練,徵發時自備兵器資糧,輪流保衛京師,防守邊境。府兵制多少能減輕民眾服兵役的勞苦,對生產的影響不大。唐太宗繼續推行和改進科舉制度,通過各級考試來選取官吏,打破了魏、晉以來的士族特權制。科舉制中的進士科,主要考詩賦,由此也可以產生不少文學家和詩人。

由於唐文宗採取了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政策和製度,減輕了民眾的負擔,加上社會能夠保持長時期的安寧狀態,因此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據史書上記載,貞觀年間,人口增加,社會安定。有一年全國被判決死刑的人僅得二十九個。糧食增產,米價下跌,一斗米只三文錢。東到海邊、南至五嶺,住家外邊的大門都不用關閉,旅行的人不用隨身帶糧食,道旁隨處都可以弄到飯吃。這些記載或許有粉飾,但“貞觀之治”卻是歷史家們一致肯定的。

唐太宗之所以取得貞觀之治,其原因很多,但有兩條具體措施那是不容忽視的。這兩條措施就是納諫和用人。

在封建帝王中,唐太宗應是最善於納諫的人。他能虛心傾聽不同的意見,包括一些十分刺耳的意見。他曾對蕭瑀說:“我少時喜愛弓箭,得好弓十幾張,自以為再不會有更好的弓。近來拿給制弓的匠人看,他們竟說都不是好弓。我問其中的道理,匠人說,木頭的心不直,就會使木頭歪斜,弓是強硬,但射出的箭卻不直,我才知道過去的鑑別不夠精確。我是用弓定天下的,認識它還不全面,何況天下的事情很多,難道都能了解嗎?“他問魏徵,做皇帝怎樣才能明辨是非,魏徵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對群臣說:“人想知道自己的模樣,必須藉助鏡子,君主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依靠忠臣。我辦事有什麼得失,你們就暢所欲言吧!”他下令給京城任職的官員,凡五品官以上的都要到中書省輪流值宿。他頻繁地接見他們,向他們了解民間的疾苦和政治的得失。諫議大夫魏徵、王珪,起居郎(專門記錄皇帝言行的官)杜正倫、褚遂良等隨時都注意著他的言行。特別是魏徵,形狀相貌不過中等人,但很有膽略,善於說服皇帝改變錯誤的主意。他每次都犯顏苦諫,有時遇到唐太宗大發脾氣,魏徵神色不變,唐太宗也只好收斂怒氣。有一次,唐太宗準備到終南山遊玩,行裝都已整治好,但後來怕魏徵批評自己勞民傷財,因此沒有去。唐太宗曾得到一隻極好的鷂鷹,自己就把它架到臂上,正好望見魏徵來了,連忙把鷂鷹藏於懷中。誰知魏徵向他報告的事情太多了,時間長了,這只鷂鷹竟悶死在他懷裡。當然,對魏徵的犯顏言直諫,有時他也受不了。有一次,他退朝回到宮中,憤怒地喊道:“總有一天要殺死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后問殺夜誰,他說:“魏徵常常當眾羞辱我。”長孫皇后當即向他道賀,說:“魏徵忠直,正因為陛下是明主。”他聽了怒氣才平下去。他曾對群臣說:“人家都說魏徵態度粗暴,我看起來卻覺得更加柔媚。”顯然,這是因為他知道,魏徵的所為,正是幫助他避免亡國之禍。

能否知人和能否用人,是判斷人君賢愚的一個重要標準。唐太宗能知人,又能用人,是歷史上少見的明君。他在即位時,對群臣申明用人的規矩。他說:“人君必須大公無私,才能服天下人的心。我和你們每天的衣食,都是從民取得,所以設立官職,要為民眾做事。應當選用賢才,不該按關係的親疏、資格的新舊定官職的大小。”他曾要封德彝推舉賢才,過了很久沒有推舉出來。唐太宗責問他,他說:“我不是不盡心去辦,只是當今沒有奇才。”唐太宗駁斥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你自己不能知人,怎麼可以妄說今世沒有奇才!”貞觀年間湧現出眾多的文武奇才,無疑這是唐太宗善於用人的結果。魏徵、王珪本是他的仇敵,他不僅化敵為友,而且讓他們擔任專門挑自己毛病的諫議大夫。馬周少年孤貧,後到長安。在中郎將常何家當食客。公元631年,他代常何上書,所議論的二十多件事,都很受唐太宗賞識。問明情況,唐太宗即日召見,封監察御史,後來馬周一直當到中書令,向唐太宗提出了不少正確可行的意見。戴冑原來只是個兵部郎中,唐太宗因他忠清公直,使得當時天下沒有冤獄。對待功臣,唐太宗沒有聽信讒言,胡亂猜忌。有人向他報告尉遲恭想謀反,唐太宗把他們叫來詢問,尉遲恭說:“我跟隨陛下,身經百戰,九死一生。如今天下已足,你怎麼反而懷疑我謀反呢!”說完,他脫下衣服,露出滿身的傷疤。唐太宗流淚憮摸著他的傷疤,還要將女兒嫁給他。尉遲恭說:“我聽聞糟糠之妻不下堂。我妻子雖然很醜陋,但在一起共患難很久了。”唐太宗也就不提此事。功臣犯了罪,唐太宗也能做到不姑息遷就。濮川刺史龐相壽犯貪污罪被撤職,因他曾是秦王府幕僚,唐太宗可憐他,想讓他官復原職。後經魏徵規勸,唐太宗便送他一些帛,打發他走。有一次在翠微殿,唐太宗總結了自己取得成功的五條原因。他說:“(第一)自古帝王多數妒忌比自己才能強的人,我見到別人的才能,好像就是我自己的才能;(第二)一個人的品德才能不會樣樣具備,我用人總用他的長處,避免他的短處;(第三)人君升進賢能的人,喜歡得要把他抱在懷裡,黜退差劣的人,恨不得要把他推到溝裡。賢能的人我敬重他,差劣的人我可憐他,我使他們都得到恰當的安排。(第四)人君常憎恨正直,明殺暗殺,歷朝都有。我即位以後,褒獎正直,從沒有黜責過一人;(第五)從古以來,都是看重中華,輕視夷狄,我獨不取這種偏見,愛護他們像一家人一樣,因此他們的部族都來依附,對待我像對待父母一樣。“唐太宗提到的五條原因,其中有四條都是知人用人。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大哭,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就在這一年,唐太宗在凌煙閣內畫上二十四個開國功臣的圖像,他們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恭、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紫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勣、秦叔室。

唐太宗取得了貞觀之治,但並沒有因此而忘乎所以,他常常記住隋煬帝的下場,認為“前事不遠,事屬之師”。他知道創業難,守成也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連年豐收,他認為是一喜,邊境平安,是二喜。但是“治安則驕侈易生,驕侈則危亡立至,此一懼也。”

當然,不能認為唐太宗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作為封建帝王,他的這些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統治,他和他的父兄一們,也貪圖美色。李元吉被殺,他把弟婦楊妃納為已有(因此而追封李元吉為巢王,諡一個刺字,史稱巢刺王;又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諡一個隱字,史稱隱太子)。隋煬帝的蕭皇后從突厥接回長安後,也進入了他的后宮。長孫皇后死後(公元635年),他又納了武士彠(公元635年病逝)的十四歲的女兒武曌(這是武則天為自己的名創造出來的一個漢字,讀照),稱她媚娘,封為才人。事實上,到了貞觀後期,唐太宗不再能很好的納諫,逐漸拋棄了輕徭薄賦的政策。修建翠微宮(在今西安終南山)和玉華宮(在今陝西宜君境)為避暑之用,又徵發江南、劍南發工造船,準備遠征高麗。公元643年,宮廷中更發生了一場變亂。

長孫皇后生三子,長子李承乾,被立為太子;次子李泰,封魏王;三子李治,封晉王。太子承乾年少時還沒有什麼過失,長大後變得荒唐無恥。太子的侍從官於志寧、張玄素等時時規諫,但太子毫無悔改之意,甚至還派遣親信紇幹承基刺殺於志寧。因紇幹承基不忍下手,於志寧才沒有遇害。魏王李泰多才藝,深得唐太宗喜愛。李泰有奪取太子地位的野心,被太子知道,太子想將他暗殺。當時,漢王劉元昌(唐太宗庶弟)因為法亂紀,常受唐太宗的遣責。侯君集攻破高昌國,立有大功,但因有貪污行為受到審查。太子便勾結他們倆人,此外還有李安儼(中郎將)、趙節(唐高祖外孫),杜荷(杜如晦子、唐太宗女婿)等,組合成一夥,準備發動宮廷政變,剛好這時,唐太宗七子、齊州都督齊王李祜起兵作亂,唐太宗即派李世勣領兵前去平息,執李祜送京師斬首。李祜造反一事,牽連到紇幹承基。紇幹承基被捕下獄。他為了求生,揭發了太子一伙的陰謀。結果,唐太宗將他們全部逮捕。廢太子李承乾為庶人,李元昌、侯君集等統統處死。這時,魏王李泰想謀求太子地位,唐太宗也曾口頭答應,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堅決反對,認為晉王李治仁厚。於是,唐太宗立李治為太子,將李承乾、李泰徙往外州。太子柔弱昏懦,唐太宗很不放心,隨事都要教誨他,如見太子吃飯,就說:“你知道耕種的艱難,你就常常有飯吃。”如見騎馬,就說:“你知道馬的勞逸,不用盡它的氣力,你就常常能騎它。”如見乘船,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猶水,君猶舟,不可不慎。”然而,就是這個諄諄教誨兒子的父親,於次年卻發動了一場以失敗告終的侵略高麗的戰爭。

唐朝初期,朝鮮半島上共有三個國家,北方為高麗(包括遼東半島),西南為百濟,東南為新羅。公元642年,高麗西部酉長泉蓋蘇文(泉是姓)殺高麗大臣百餘人,又殺國王高建武,立高藏為國王。蓋蘇文專擅國政,用嚴刑立威信,高麗內部動盪不安。唐太宗覺得有機可乘,公元644年,決定親率大軍前往進攻。大臣褚遂良等勸阻他不必親往,他不聽從。於是,留房玄齡輔太子守長安,蕭瑀守洛陽,唐太宗率領長孫無忌、李世勣,尉遲恭、李道宗、契芯何力(突厥降將)、阿史那社爾(東突厥處羅可汗次子)等,統率數十萬軍進攻高麗。唐太宗破遼東城(今遼陽市),又取白岩城(在今遼陽市東北)、蓋牟城(今遼寧蓋平縣)。接著,唐太宗進軍安市城(今營口市),高麗將軍高延壽、高惠真率兵十五萬人來救援。李道宗獻計說:“高麗全國兵都在這裡,平壤守備必弱,請給我五千精兵,直攻平壤,這樣,數十萬敵兵必然潰敗。”唐太宗卻想擊敗高麗軍主力,到平壤城下受降,滿足自己的驕心,因此當作沒聽見。唐軍猛烈圍攻安市城,高麗軍民堅守不屈。在這次戰役中,農民出身的下級軍官薛仁貴表現得很英勇,唐太宗在陣前封他為游擊將軍。唐軍屢攻安市城不下,當時天氣寒冷,草枯水凍,糧食又快用完,兵馬無法久留,戰無不勝的唐太宗只好從安市城下退兵回國。唐太宗深悔不該出兵,嘆道:“魏徵如果活著,一定不讓我走這一趟!”

公元646年,唐太宗派李世勣、李道宗等北攻薛延陀國(在今外蒙),將它滅亡。鐵勒部、回紇部等亦都歸附唐朝,唐朝完全控制了北方廣大的疆域。

公元647年,唐太宗又派李世勣、牛進達分別率陸海兩軍侵擾高麗。此外,又派各路偏師,輪番攻擊,企圖使高麗民眾無法耕種,不戰而降。

公元648年,唐太宗派阿史那社爾率軍遠征西突厥,滅龜茲國,完全控制了天山南路。這一年,房玄齡病死。

公元649年,李靖病死。李靖是唐初軍事家,著有《李衛公兵法》(李靖封衛國公)。而就在這一年,唐太宗本人也患痢疾,不久病危。當時太子李治晝夜不離側,有時幾天食不下飯,頭上也出現了白髮。唐太宗哭著說:“你能這樣孝順,我死去也沒有遺恨了。”其實,太子也不是個正經人,在侍病期間,他卻和父親的妃子武媚娘勾搭上了。不料,唐太宗卻讓媚娘出家當尼姑,太子很是悲傷。唐太宗臨死前,召長孫無忌、褚遂良入臥室內,托囑後事,說:“太子仁孝,你們也知道,好好地輔佐他吧!”又對太子說:“有無忌、遂良在,你不用擔心。”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享年五十三年,死後葬於昭陵。


第三節 唐高宗、唐中宗和唐睿宗

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太子李治繼位,就是唐高宗。唐高宗立妃子王氏為皇后,次年,改年號為永徽。永徽初年,太尉長孫無忌、尚書右僕射褚遂良、此外,還有司空李勣(唐太宗死後,李世勣因避諱,改單名勣)、尚書左僕射於志寧等貞觀老臣同心輔政,還能保持四海安寧,有貞觀時期的遺風。但是,宮廷之中,變亂卻不斷發生。

公元652年,房遺愛(房玄齡次子)和妻子高陽公主(唐太宗第十八女)陰謀發動宮廷政變,高陽公主因驕悍淫亂,曾受到唐太宗的責罵。唐高宗即位以後,高陽公主、房遺愛便聯絡與唐高宗不和的薛萬徹(娶唐高祖第十五女丹陽公主,但當時公主已死)、柴令武(柴紹子,娶唐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想廢唐高宗,擁荊王李元景(唐高祖第七子為帝),但是密謀被洩露,唐高宗派長孫無忌審理此案。長孫無忌也是個心術不正的人,他藉此機會把吳王李恪(唐太宗之子,唐太宗在世時曾想立他為太子)也牽連進去,於是李元景、李恪、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處死。長孫無忌又以追究餘黨為名,竟將屢立戰功的江夏王李道宗(原來封任城王)等流放嶺南,李道宗在途中病死。

公元653年,唐高宗即位已三年,但王皇后沒有生兒子,王皇后的母舅吏部尚書柳奭和長孫無忌等商議,請立后宮劉氏所生子李忠為太子,歸王皇后撫養。當時,唐高宗寵愛蕭淑妃,王皇后與蕭淑妃之間勾心鬥角。唐高宗想起了出家為尼的武媚娘,一天,便以燒香拜佛為名到寺院去探望她,當時,武媚娘雖已二十九(唐高宗才十十六歲),但還保持著一種美媚姿態,唐高宗想召她入宮,而王皇后對此也不加阻擋,還想以武媚娘來奪蕭淑妃之寵。於是,唐高宗便中武媚娘偷偷蓄發,不久,便召她入宮,封她為昭儀。武昭儀野心勃勃,而且手腕多端,除了極力討好唐高宗以外,還籠絡后宮眾嬪妃,很快,蕭淑妃便失寵。武昭儀下一步的計劃就是陷害王皇后。武昭儀生下一女後,王皇后也疼愛這嬰孩。有一天,王皇后到武昭儀那裡,和那嬰孩逗玩一會。王皇后走後,武昭儀偷偷將嬰孩扼殺死。不久唐高宗來到,武昭儀假裝與他談笑,揭開被子,看著死嬰大哭。唐高宗問左右,左右說剛才皇后來過。唐高宗果然中計,恨王皇后害死自己的女兒,想將她廢去。唐高宗知道,要廢去王皇后,必然要得到大臣的同意。於是,一天晚上,唐高宗帶著武昭儀到長孫無忌家,一起飲酒談笑,當即封長孫無忌三個小兒子為朝散大夫。席間,唐高宗提到王皇后沒有兒子,長孫無忌已經醒悟,顧左右而言他,唐高宗和武昭儀悻悻離去。第二天,唐高宗又派人送十車金寶贈給長孫無忌,又派禮部尚書許敬宗(隋大臣許善心子)去勸說。結果,長孫無忌將他罵了一頓。唐高宗不敢妄自行動,武昭儀卻在暗中營謀。

公元655年,武昭儀生下一子,唐高宗很高興,取名李弘。武昭儀因為有了兒子,多了一重希望,又想出一條毒計。她叫人雕一木偶,上面寫著唐高宗的名字,用針戳住,偷偷埋在王皇后的床下,然後密告唐高宗。唐高宗查出此事,勃然大怒,決定廢去王皇后。一天退朝後,唐高宗召長孫無忌、李勣、於志寧、褚遂良到內殿,李勣託病不去。唐高宗說出廢王皇后,立武昭儀的想法後,褚遂良等當即反對。第二天,唐高宗在殿上提起這事,褚遂良又反對,並將笏板放在殿階,解巾叩頭流血,說:“我將笏板還給陛下,請求歸還舊里。”唐高宗大怒,命令人將他帶出去。當時武昭儀躲在屏風後,禁有住大喊:“為何不殺死這傢伙!”侍中韓瑗也涕泣苦諫,但唐高宗不予採納。當晚,唐高宗密召李責入宮,和他商量,李責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再問外人!”唐高宗得到李責默許,終於下了決心。許敬宗以及中書舍人李義府積極為唐高宗、武昭儀奔走造輿論。許敬宗到處說:“耕田佬多收了十斛麥子,也想變換妻子,何況天子呢!”唐高宗見時機成熟,先貶褚遂良為潭州都督,然後下詔廢王皇后,還有蕭淑妃也廢為庶民,移置冷宮,實際上是囚禁起來。武昭儀受冊禮,登上了皇后的寶座。李勣、於志寧、長孫無忌等屈服於武皇后,雖保住官職,但已失勢。為武皇后奔走效力的許敬宗、李義府都得以加官。李義府容貌溫恭,與人說話必微笑,但心裡非常狠毒,當時人們叫他做“笑中刀”(成語“笑裡藏刀“來源於此)。

武昭儀未當皇后時,處處迎合唐高宗,但當上皇后以後,漸漸驕姿起來,準備與唐高宗爭權。唐高宗開始畏懼她,不覺想起了王皇后,蕭淑妃的好處。一天,唐高宗見武皇后不在宮中,偷偷至冷宮看望王、蕭二人。但這事被武皇后知道了,她派人把王、蕭二人的手足截去,投入酒甕中,王、蕭二人哀號恨罵了幾天,相繼死去。王皇后臨死時,詛咒道:“願後世我生為貓,阿武為鼠,時時扼住阿武的喉嚨!”武皇后竟然心虛起來,下令不准宮中養貓。第二年,武皇后又慫恿唐高宗廢太子李忠為梁王,立自己所生的李弘為太子。這樣,武皇后的地位基本上穩定了。

唐高宗即位後,原來臣服於唐朝的西突厥首領阿史那賀魯叛唐,自稱沙缽羅可汗,攻掠西域各地。公元655年,唐高宗命程知節為蔥山(今蔥嶺)道行軍大總管,率前軍總管蘇定方等攻沙缽羅,沙缽羅兵敗逃走,公元657年,程知節又率兵攻西突厥,部將王文度妒忌蘇定方戰績,故意擾亂作戰部署,結果無功而還。王文度被治罪,程知節被免官。唐高宗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總管,率領阿史那彌射,阿史那步真(二人均為西突厥降將)分兩路進攻沙缽羅。沙缽羅大敗,其本人也被唐兵擒獲,西突厥滅亡,唐朝在碎葉水(今中亞楚河,在蘇聯境內)的東面和西面,分別設昆陵、蒙池二都護府,這樣,廣大的西北地區全部為唐所有。

公元659年,武皇后的權勢已經很大,但她想到還有一些貞觀老臣如唐高宗母舅長孫無忌等還沒有消滅,心裡仍不安。於是,她指使中書令許敬宗,誣陷長孫無忌,將他放逐到黔州,不久,又逼他自縊死。又殺柳奭、韓瑗,貶於志寧為滎州刺史。貞觀老臣中,只有一個李勣,因阿附武皇后,還能保住官職。

公元660年,唐高宗因患眼疾,朝中大事常委託武皇后處決,武皇后雖然生性殘忍,詭計多端,但她聰明敏捷,又常涉獵書史,因而辦事很果敢,與唐高宗並稱“二聖”,這是武皇后實際掌權的開始。

這一年,新羅國因受高麗和百濟的入侵,上表求救,唐高宗派遣蘇定方等率兵十萬渡海,與新羅國合力攻破百濟國,置熊津等五個都督府。公元661年,蘇定方又率大軍進攻高麗,圍平壤城,但高麗軍死守平壤,蘇定方屢攻不下。這時,百濟人起兵抗唐,收復大部分國土,唐將李仁願、李仁軌守熊津城不走。公元663年,百濟國王扶餘豐引日本國救兵與唐軍相拒,劉仁願、劉仁軌等擊敗日本兵,燒日本戰船四百艘,百濟國境全部被唐軍佔領。唐軍聯合新羅,威脅高麗南方。

正當唐軍滅百濟,攻高麗的時候,回紇、鐵勒等部又叛唐,進攻唐邊境。唐高宗派薛仁貴等領兵前往討伐,回紇聯絡鐵勒九姓部落,合兵十餘萬,拒擊唐軍。薛仁貴帶著數十騎,在前面開路。兩軍相遇,薛仁貴三箭射死三人,回紇兵嚇得回馬就逃。薛仁貴領兵追擊,戰勝了九姓突厥於天山,因而軍中作凱歌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公元666年,高麗國王泉蓋蘇文死,兒子泉男生、泉男健、泉男產爭權,泉男生派遣兒子泉獻誠到唐朝求救。唐高宗得到這個機會,以援為名,派遣大將契芯何力率兵攻高麗。接著,又派遣李勣、薛仁貴等統率大軍援助。由於高麗內部分裂,失去了抵抗能力。到公元668年,李勣攻破平壤城。高麗全境被唐軍佔領,分置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個州,在平壤置安東都護府,行施唐朝的統治權。公元669年,李勣病死,死時七十五歲。李勣是唐朝開國功臣中最長壽的一人,晚年因阿附武皇后,時受封建史家的譏諷。

公元670年,唐朝又和吐番作戰,吐番自松藏乾布死後,和唐朝的關係又惡化,吐番與唐朝爭奪西域天山南路。唐高宗派薛仁貴等領兵西征,由於將領間不和,結果大敗而歸,唐朝退出西域四鎮。公元672年,吐番又攻滅吐谷渾國,威脅著唐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唐朝出兵進攻吐谷渾故地,但仍舊敗還。

武媚娘當上皇后以後,其家中人也得以封官進爵。她母親楊氏封榮國夫人,姐姐封韓國夫人,異母兄武元慶、武元爽以及堂兄武惟良、武懷運亦都當上大官。但武皇后生性殘忍,無論親疏貴賤,順她則生,逆她即死。武元慶等因對她有戒心,她將他們四人先後害死。韓國夫人因受唐高宗寵愛,武皇后便將她毒死。唐高宗封韓國夫人的女兒為魏國夫人,武皇后又將她毒死。

武皇后生有四子一女,長子李弘立為太子,次子李賢封為雍王,三子李哲封為英王,四子李旦封為殷王,女兒封為太平公主。早在公元664年,唐高宗感到自己無權,行動不自由,便和侍郎上官儀密謀廢武皇后,並命上官儀草擬了詔書,準備付諸於行動。不料,此事被武皇后知道,便大吵大鬧。唐太宗又驚又怕,忙把此事推到上官儀身上,由於上官儀曾服事過廢太子李忠,武皇后叫許敬宗誣陷他倆,結果,上官儀被殺,李忠賜死。上官儀是唐初詩人,因所作詩歌婉媚工整,適合宮廷需要,稱為“上官體”。上官儀被殺後,兒媳鄭氏配入內庭,生下一女兒,取名上官婉兒。十多年後,她卻成為武皇后身邊一個炙手可熱的人物。唐高宗想廢武皇后不成功,後來想禪位給太子李弘,保住李家天下。李弘仁孝謙謹,對母親的所作所為甚為不滿。蕭淑妃生有二女,一個封義陽公主,一個封宣城公主,蕭淑妃被害以後,武皇后將她倆幽禁起來,過了三十歲也不准出嫁。太子李弘看不過眼,上書請求她們出嫁。武皇后很生氣,於是故意將兩位公主許配給下等侍衛。

公元675年,李弘唐高宗到武皇后處,武皇后親賜酒食,李弘回去後,毒發身亡。親生兒子也毒死,可見武皇后心狠手辣。李弘死後,雍王李賢被立為太子(史稱章懷太子)。由於武皇后殺人太多,心裡也不安穩。尤其是王皇后和蕭淑妃,似乎常常站立在她身旁,所以她帶著唐高宗到洛陽居住,留太子李賢監國。李賢容止端莊、性情溫厚、而且聰敏過人。據說,小時候讀書,過目不忘。李賢處理政務,十分能幹。他還招集當時學者張大安等註釋范曄的《後漢書》。後漢政權落在母后外戚手中,他這一舉動,當然引起武皇后的猜忌。

公元680年,武皇后召太子李賢到洛陽,卻指使侍中裴炎等人搜索東宮,結果報告搜出了兵器,太子被誣告謀反,廢為庶人。太子身邊的一班人如張大安等不是被殺就是被逐,四年後,李賢遷於巴州(今四川巴中),被迫自殺。李賢被廢後,英王李哲(原名李顯)被立為太子。李哲性情庸柔,事事不敢違武皇后意,武皇后總算放心了。

公元681年,西突厥入侵,唐高宗派禮部尚書裴行儉領兵出征。裴行儉善於帶兵,也善於用兵,兩年前,他就曾擊敗西突厥,俘獲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這次,他又領兵殺向朔方,在艱苦的環境下,出色地擊敗了西突厥,俘獲可汗阿史那伏念。次年,裴行儉病逝。

公元682年,東突厥阿史那骨篤祿叛唐,攻掠并州,唐高宗派薛仁貴領兵討伐,平息了戰亂。次年,薛仁貴病逝(演義小說中稱他有子薛丁山,娶竇仙童、樊梨花等,都是虛構)。與此同時,吐番也入侵河源,唐高宗派婁師德領兵討伐。婁師德進士出身,後來從軍,是個有文有武的大將。婁師德八戰八勝,擊退了吐番。唐高宗時,靠著李勣、薛仁貴、劉仁軌,裴行儉,婁師德等武臣猛將,總算能保住邊境的平安。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重,遺詔裴炎等輔佐太子,不久便死去。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享年五十六歲,死後葬於乾陵。

公元684年,太子李哲即位,就是唐中宗。唐中宗尊武皇后為皇太后,武太后臨朝稱制,一切政事,均由武太后裁決。又立妃子韋氏為皇后,封裴炎為中書令,劉仁軌為尚書左射射。唐中宗是個弱柔昏庸的人。他身處一種險惡的環境,說話卻不知分寸。他想提升韋皇后的父親豫州刺史韋玄貞為侍中,裴炎認為韋玄貞無功,入朝再三諫阻,氣得唐中宗怒罵說:“我把天下給韋玄宗,也無不可,何況區區一侍中呢!”裴炎害怕起來,轉告武太后。武太后抓住了把柄,和裴炎密謀廢唐中宗。裴炎見風使舵,即阿附武太后。一天上朝,裴炎突然宣讀太后敕令,宣布廢唐中宗為廬陵王。唐中宗愕然道:“我有何罪?”武太后說:“你想把天下讓給韋玄貞,還能說無罪?”唐中宗無言以對。就這樣,唐中宗即位才一月便廢除,幽禁在一所房子裡。次年,他和韋氏被遷徒到房州(今湖北房縣),他大慨沒有想到將來會有復位的一天。

唐中宗被廢以後,武太后本想自己當皇帝(歷史上沒有這個先例),但大臣們都擁立豫王李旦為皇帝,就是唐睿宗。但唐睿宗必須居住在別宮殿,所有政務,都只能由武太后處決。武太后執掌全權以後,積極為日後登位作準備。她大改地名和百官名,如東都改為神都、中書令改為內史、侍中改為納言等,作為改朝換代的一個步驟。她身邊的寵臣如許敬宗,李義府等早已死去,裴炎見風使舵,靠不住,於是,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她將侄兒武承嗣(武元爽之子)、武三思(武元慶之子)等一個個提拔上來,成為自己的羽翼。這樣,一大批內官外官遭到排擠和貶謫。

還是在公元684年,遭受貶謫的李敬業(李勣孫子)、李敬猷(李敬業弟)、唐之奇、杜求仁、駱賓王、魏思慍等人集中在揚州。他們密謀起兵推李敬業為帥。為了增強號召力,他們找到一個相貌類似故太子李賢的人奉為主,詐稱李賢未死。又叫駱賓王寫了一篇聲討武太后的檄文。駱賓王頗有文才,這篇繳文寫得很精采,它斥責武太后“入宮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攙,狐媚偏能惑主“。它揭露她”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复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於重任。“它寫起兵之勢是“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鳴則山岳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最後一句尤其醒目,它寫道:“請看今日之域中,究是誰家之天下!”李敬業起兵後,很快聚眾十餘萬人,一面屯淮陰等地,一面渡江攻下潤州。

李敬業起兵,武太后大怒,即追削李勣官爵,還要發塚破棺,恢復徐姓(下文應稱徐敬業),裴炎奏清武太后歸政,武承嗣揭發他的外甥在徐敬業軍中,結果裴炎被斬首都亭。武太后派大將李孝逸,監軍魏元忠領兵三十萬前往討伐。徐敬業沒有聽取魏思溫率大軍直取洛陽的建議,想先攻下金陵作根據地。結果,李孝逸先在淮陰擊敗徐敬猷,再集中兵力進攻徐敬業,徐敬業敗走海陵(今江蘇泰州),被部將王那相殺死,其他人都被李孝逸擒殺,只有駱賓王不知所終。

公元685年,武太后已六十出頭,但她淫性猶存,於是將她在出家做尼姑時已勾搭上的一個和尚馮小寶召入宮中(另一說法是馮小寶姓楊,賣菜洛陽市,由千金公主引進),讓他當白馬寺主管,改名薛懷義,於是,懷義成了武太后公開的情夫,恃勢驕橫,連武承嗣,武三思以下各親貴都像奴僕尊重主人一樣尊重他。有一天,宰相蘇良嗣在朝堂遇見懷義,懷義驕橫無禮,蘇良嗣大怒,令人將他拉下去,打了幾下嘴巴。懷義向武太后拆苦,武太后不希望懷義過分橫行,就說:“你應該出入北門,南牙(尚書省等官府在宮南)是宰相往來的地方,你不要觸犯他們”。

公元686年,武太后為了防止唐臣的繼續反抗,使用酷刑加以鎮壓,她在朝堂放四個銅匭,其中一個收受告密文書,有些告密人,她還親自召見,如此一來,朝臣人人自危,不知什麼時候禍從天降。來俊臣因告密,受到武太后任用。還有索元禮(胡人),周興等被提升為專辦謀反案件。來俊臣與其黨造《告密羅織經》,酷吏按經文佈置,被告人就無法自辨。他們造出多種可怕的刑具,使被告忍受不住酷刑,寧願承認謀反罪以求早死。武太后任用來俊臣、索元禮、同興為首的二十三個酷吏,先後殺唐宗室貴戚數百人,大臣數百家,刺史、郎將以下的官員不計其數。麟台正字陳子帛上疏諫阻,說:“大獄一起,不能無濫,冤人吁嗟,咸傷和氣,群生癘疾,水旱隨之。人既失業,則禍亂之心,怵然而生矣。”但武太后沒有理睬。

公元688年,豫州刺史越王李貞,絳州刺史韓王李元嘉,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軌、邢州刺史魯王李靈夔等起兵討伐武太后,但很快被鎮壓下去。武太后大殺唐宗室,株連無數。當時,唐宗室幾乎被滅盡,而在朝臣中,正直而又有骨氣者,恐怕只剩下侍御史狄仁傑,侍郎李昭德等幾人了。

公元689年,武太后帶領唐睿宗,太子李成器以及文武大臣,四方酋長,到洛水祭祀受圖,規模和氣氛都搞得非常隆重,這是一幕假戲真做。武承嗣預先使人鑿石為文,刻“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字,塗上赤色,使人獻上,詐說從洛水中得到的,因而,武太后假戲真做。實際上,這是女皇登基的演習。

公元690年,和尚法明等十人獻《大雲經》四卷,說武太后是彌勒佛下生,應當取代唐朝作天子。武太后頒布《大雲經》,命令各州都建造大雲寺。接著,唐睿宗等六萬餘人上表請政國號,武太后算是順從眾議,宣布改唐為周,立稱號為聖神皇帝。她自從當上皇后,經過三十六年費盡心思的經營,終於得到了皇帝的稱號。


第四節 武則天

公元690年,武太后改國號為周,自稱皇帝,因她的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歷史上稱她為武則天。從她稱帝到退位的公元705年這15年,歷史上稱為武周時期。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

武則天登基後,降唐睿宗為皇嗣,太子李成器為皇太孫,皆改姓武。其他武姓子侄一個個封王進爵,其中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武則天的愛女太平公主原來嫁給薛紹,此時薛紹已死,武則天毒死了武攸暨(侄子)的妻子,把太平公主嫁給了他。

武則天從一個普通的皇妃,一步一步登上了女皇的寶座,不容否認她具有非凡的政治手腕。為了達到登基的目的,她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殺戮來掃清自己前進的道路,而這一點,是有他的思想根基的。武則天從前在唐太宗宮中時,唐太宗一匹壯馬名叫獅子,非常暴烈,沒有人能製服它。武則天對唐太宗說:“我能製服它,但要有三件器手:一是鐵鞭,二是鐵撾,三是匕首。用鐵鞭打它的身,不服,用鐵撾打它的頭,再不服,因匕首割斷它的喉。“當時,唐太宗很稱讚她的氣概。她就是用制服壯馬的方法來駕御群臣的。

在上一節裡,我們已經提到,武則天鎮壓唐臣的一條措施就是使用酷吏和酷刑,結果,弄得朝臣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但是,當她達到稱帝的目的後,她為了緩和過度緊張的群情,便開始拿酷吏來開刀,她登基不久,有人告發周興謀反,她便派來俊臣去審問。來俊臣假意和周興喝酒,問周興:“犯人不肯認罪怎麼辦?”摜用酷刑的周興回答說:“這容易,拿個大甕,周圍用炭火烤,把犯人裝進去,什麼事他會不招呢?”來俊臣按周興的辦法準備好甕,周圍加上火,於是對周興說:“我奉命來審問老兄,就請君入甕吧。”周興嚇得慌忙服罪。次年(公元691年),武則天殺索元禮,流放周興到嶺南,周興被仇家殺死於途中。武則天把濫殺的罪名都加在他的身上,實際上,他倆從來都是禀承她的指使行事的。武則天留下最大的酷吏來俊臣,顯然還認為他在必要的時候能起到某種特殊的作用。

公元692年,王慶之等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對此,武則天遲疑未決。大臣岑長倩、格輔元、歐陽通表示反對。武承嗣勾結來俊臣誣陷岑長倩三人謀反,結果,三人均被殺死。王慶之繼續入宮懇請,武則天仍下不了決心,她把鳳閣(即中書省)侍郎李昭德找來商量。李昭德說:“陛下身有天下,應該傳給子孫,自古以來,哪有侄為天子,為姑立廟的呢!”武則天也醒悟過來,於是賜給李昭德一根仗,如果王慶之再入宮,就用這根仗將他驅逐。李昭德出門,剛好碰到到王慶之。李昭德滿腔怒火,命令朝士用仗將他活活打死。

由於李昭德為人正直剛毅,頗受武則天的信任和重用,武承嗣十分嫉恨他,但又無可奈何。朝中大臣除李昭德外,還有狄仁傑、魏元忠、樂思晦、李安靜、任知古、裴行本等人,也都敢於同武承嗣作對。武承嗣又勾結來俊臣,先以謀反罪殺了樂思晦、李安靜二人,後又羅織罪名,將狄仁傑、魏元忠等七人拘捕下獄。本來都判處死刑,後經武則天干預,才將七人貶謫或流放。

李昭德目睹武承嗣的所為,密言武則天說:“武承嗣權力太重,恐怕會養成篡奪帝位的危險。”武則天說:“我沒有想到這裡。”即免去武承嗣的宰相職。武承嗣也詆毀李昭德。武則天說:“我任用李昭德,才覺安心,他替我分勞,你怎能和他比較。”趁著李昭德參政,一些忠直大臣,如朱敬則、週矩、嚴善思等都上疏請求緩刑,剎住告密之風,武則天也表示同意。監察御史嚴善思正直敢言,他審理告密事件,發現其中大部分是誣陷,共查出誣陷者八百五十餘人,反將他們治罪,羅織經從此失敗,告密之風也漸漸剎住。

武承嗣一時板不倒李昭德,又陰謀除滅皇嗣李旦。他買通武則天身邊一個寵婢團兒,叫她誣陷李旦的妃子劉氏和竇氏(李隆基生母),說她倆常常詛咒武則天。武則天大怒,將她倆殺死。武承嗣又指使團兒等誣陷李旦謀反,武則天令來俊臣審訊李旦身邊的人。眾人遭受酷刑,準備招供,忽有樂工安金藏大呼道:“皇嗣未有謀反,為什麼硬說他反!我願剖心出示,替皇嗣表明真情!”說著,就取刀自剖其胸,五臟皆出,鮮血滿庭。武則天知道這事,親自前往驗視,令醫生將安金藏搶救過來。武則天嘆息道:“我有兒子,不能自明,累得你這樣。”即命令停止審訊,一場大獄,才算免除。

公元693年,婁師德昇任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即宰相),掌管朝政。當時,武則天已經登基三年,江山算是坐穩了,心情也特別高興,經常宴賞群臣,接受四方朝賀。據說初春的一天,後苑中百花還未開放,武三思、太平公主等阿諛她說,百花沒有得到陛下的敕令,不敢開放,武則天即下敕令。果然,次日早晨,百花相繼開放。武三思等人爭獻諛詞,逗得武則天眉飛色舞。但是,獨有牡丹花不肯開放,武則天氣怒,下令將它們移出苑外,貶滴洛陽,所以牡丹花又稱洛陽花。

公元694年,武三思提議,鑄銅鐵造一天樞,銘刻武則天的功德,立於端門之外。對此,武則天當然樂意,於是,用錢百萬億,收集銅鐵二百萬斤,鑄成一座柱形的天樞。天樞高一百五尺,直徑十二尺,共有八面,刻有各種歌功頌德的銘文。鑄這天樞無疑是一大浪費。武則天一方面接受四方的歌頌,一方面過著荒淫腐化的生活,和尚懷義是武則天的情夫,受封為輔國大將軍鄂國公,他恃寵驕橫,無法無天,成為洛陽城中一大惡霸。後來,武則天漸漸疏遠了懷義,御醫沈南璆得到寵幸,懷義惱怒,一天半夜,他偷偷在宮內天堂放火,大火延及明堂,燒成灰燼。

公元695年,武則天因懷義屢屢在外宣揚她的醜事,決定除滅他。她召太平公主商量,太平公主很快就想出一計。一天黃昏,太平公主派武則天一心腹召懷義入宮。懷義行至殿階,見只有幾名婦女,所以不加防範,被預先埋伏在那裡的武攸寧(武攸暨堂兄)等擒殺。

太平公主誘殺懷義後,又引美貌的男子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陪伴武則天。不到幾天功夫,張易之、張昌宗便成為宮中炙手可熱的人物,甚至連武承嗣、武三思等人也要搶著去巴結,親自為他們執鞭趕車,稱張易之為五郎,稱張昌宗為六郎。

公元696年,唐朝的東北邊境發生了戰爭。當時,居住在遼河流域的契丹部族日益強大起來。由於唐朝邊關官吏虐待契丹部眾,激起了他們的反抗。李盡忠、孫萬榮舉兵攻陷營州。武則天聞訊,即派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領兵前往討伐。結果,武三思連遭契丹伏擊,大敗而歸。武則天又派武攸宜為清邊道大總管,招募全國囚犯組成軍旅出征,結果,武攸宜也未能擊退契丹,契丹攻陷冀州,河北震動。武則天再派武懿宗為行軍大總管。領兵二十萬前往。武懿宗到趙州後,聞契丹殺來,慌忙退至相州,契丹又攻陷趙州。武氏子弟在朝中作威作福,到了戰場個個都是草包,只有婁師德、狄仁傑等在拼命抗擊。當時,突厥默啜可汗願意與唐朝和親,出兵襲擊契丹。契丹兩面受敵,李盡忠驚死,孫萬榮兵敗被殺,一場東北邊境的危機總算消除了。但是,唐朝對此也要付出代價,次年,武則天將分居在六州的突厥降眾歸還了突厥。

公元697年,李昭德任監察御史,和酷吏來俊臣的爭鬥十分激烈。來俊臣依然奸詐暴虐,陷害忠良,李昭德準備揭發他的罪惡,除滅這一凶神,但是,他還未動手,來俊臣先誣陷他謀反,結果,李昭德被拘捕下獄。來俊臣愈加恣肆,陰謀將廬陵王李哲、皇嗣李旦、太平公主及武承嗣、武三思等全部除滅,好讓他獨攬朝政。太平公主、武承嗣等知覺後,共同揭發他的罪惡,來俊臣被拘捕下獄。中丞吉頊勸武則天殺來俊臣、武則天同意,但是,卻將李昭德和來俊臣一起斬首。來俊臣被殺後,仇家爭咬他的肉,立刻咬盡,挖出眼球,剝去面皮,剖腹取心,蹋成泥漿。武則天看到群情憤激,隨即下製書,歷舉來俊臣的罪惡,並且加以滅族罪,說是“以雪蒼生之憤”。其實,沒有她的撐腰,來俊臣怎麼敢肆無忌憚?!

來俊臣死後,經婁師德的推薦,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同平章事(即宰相)。婁師德推薦狄仁傑,並沒有讓他知道,而狄仁傑卻經常排擠婁師德,婁師德並不計較。一次,武則天問狄仁傑:“婁師德算得上是知人嗎?”狄仁傑卻說:“我和他是同行,並沒有聽聞他有知人薦賢的事。”武則天說:“我任用你,就是婁師德推薦的,可以算得上是知人了吧?”狄仁傑慚愧萬分,後來對別人說:“婁公盛德,我為所容,到今天才知道,實在愧對婁公啊!“婁師德以器量大而著稱,有一次,他和他弟弟談及忍耐,他弟弟說:”被人吐唾沫到臉上,自己將他舔乾,總算忍耐了吧?“他說:“被人唾面,須讓它自乾,如果將它拭淨,就是違背了對方的意思了。”正因為他有這種器量,三十年間,大小冤獄,他也沒有殃及,公元699年,他因病死去。

公元698年,武承嗣、武三思都想謀奪太子的地位。因為武則天是女皇帝,在繼承問題上不得不陷於難以解決的困境。她變李姓的唐朝為武姓的周朝,當然想傳位給武姓的人。她覺得武三思不錯,想立他為太子。在一次宴會上,他詢問宰相大臣的意見,大家都不做聲,其實是表示反對,因為朝臣們毫不猶豫地公認國家是唐朝的國家,狄仁傑則公開提出反對意見,請求她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應該立即召還廬陵王李哲。吉頊也慫恿張易之、張昌宗在武則天跟前提出同樣的請求。武則天考慮再三,終於召回李哲,立他為太子,取消了李旦皇嗣的名號,改封為相王。日夜謀求作週皇帝繼承人的武承嗣,這回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竟活活的氣死了。

公元699年,突厥又入侵唐朝。突厥默啜可汗幫助唐朝擊敗契丹後,武則天遵守前約,與突厥和親,送武承嗣次子武延秀到突厥和默啜可汗的女兒結婚。不料默啜可汗要將女兒嫁給李姓子弟,不承認武延秀的身份,並發兵南侵,聲稱要反週為唐。突厥兵很快攻陷定州、趙州,逼近相州。武則天派狄仁傑率軍北征,打退了突厥兵。在西方邊境,大將唐休璟、郭震(字元振,歷史上多稱郭元振)也打敗了吐番的入侵。

公元700年,狄仁傑病死。狄仁傑當宰相後,武則天對他十分信任,把政事都委託給他,稱他為國老。狄仁傑有魏徵的忠直和膽量,常在武則天面前爭論曲直,而武則天每每又能聽從。有一次,狄仁傑跟隨武則天出遊,疾風將他的頭巾吹落,馬受驚而亂跑,武則天即命太子上前去抓住馬絡頭,將驚馬控制住。狄仁傑每次入宮見武則天,武則天總不讓他下拜,說:“每見你下跪,我也感到身子痛。”武則天曾叫狄仁傑推薦個能人,狄仁傑問:“不知陛下任用他做什麼?”武則天說:“想任用他為將相。”狄仁傑便推薦荊州刺史張柬之,後不張柬之被提升為宰相。此外,狄仁傑又推薦姚崇(原名元崇、元之)、桓彥範、敬暉等幾十人,後來都成為名臣。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盡在公門。”狄仁傑說:“薦賢為國,非為私也。”狄仁傑死後,武則天哭著說:“朝廷完了。”以後朝廷發生什麼大事,朝臣不能處決時,武則天總是嘆息地說:“老天為什麼這麼早奪去我的國老!”

狄仁傑死後,宰相如蘇味道、李嶠等人才能都遠遜狄仁傑。蘇味道辦事模棱兩可,當時人們稱他為蘇模棱。武則天便選拔了韋安石、崔玄暐、張嘉貞、朱敬則、姚崇等人執掌朝政,又派魏元忠為蕭關道大總管、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防禦突厥和吐番的入侵。因為有這班大臣合力輔佐,當時的社會還算安寧和興旺。

武則天雖然年近八十,但情慾不減,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依然受到她的寵幸。張氏兄弟在宮中作威作福,朝臣很多都拜倒在他們的門下。當時人們阿諛張昌宗,說他似蓮花般美麗。內史揚再思則說:“你們的話顛倒了,應是蓮花似六郎。”駙馬武攸暨、武三思等人和張氏兄弟終日混情嬉戲,宮中弄得污穢不堪,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婉兒,當她十四歲的時候,生得妖治艷麗,加上她天資聰慧,頗有文才,武則天便命她掌詔命,制誥詔書,多出於她的手筆,上官婉兒很快加入這個淫穢的集團中。

公元703年,魏元忠被召回朝廷,武則天提升他為宰相,洛陽令張昌儀是張昌宗之弟,素不守法,魏元忠屢加訓斥;張易之的家奴為非作歹,被魏元忠逮住,用仗打死。因此,張氏兄弟十分痛恨魏元忠,於是誣陷他說過“武則天老了,不如依附太子,才是久安之計”這樣的話。武則天大怒,要親自審問魏元忠。張昌宗特地找了鳳閣舍人張說(字道濟),要他做假證。鳳閣舍人宋璟、侍御史張廷珪、左史劉知幾知道這事,都勸說保持氣節,毋污青史。結果張說沒有作假證,還痛責張昌宗。武則天將魏元忠、張說同時下獄。大臣朱敬則等上書力諫,二人才免才一死。張氏兄弟的勢力日盛一日,宮廷內外,誰稍有違意,即受處治。太子李哲的長子李重潤(原名李重照),女兒永泰郡主偶然談及張氏兄弟的醜事,被他倆知道,入訴武則天。武則天命內侍將李重潤兄妹活活打死。又賜永泰郡主丈夫武延基(武承嗣長子)自殺。

公元704年,武則天病重,張氏兄弟在宮中侍疾。大臣們都在密切注視著事態的發展,而張氏兄弟也預感到,武則天一死,他們也有殺身之禍,於是也偷偷組織黨徒,以防不測。不料,有人告發張昌宗想謀反,武則天極力保護他,但御史中丞宋璟則力爭要殺。張昌宗被送到肅政台受罪。但是,宋璟正在審問,宮中出特敕赦免。宋璟又恨又悔,說:“剛才就應打碎這小子的腦袋,現在後悔無及了。”武則天叫張昌宗到宋璟處謝罪,宋璟拒絕不見。

公元705年,張氏兄弟仍在宮中,暗中圖變。宰相張柬之、崔元暐以及敬暉、桓彥範、袁恕已等密謀誅殺張氏兄弟,邀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共同行事,李多祚同意。張柬之令敬暉、桓彥範、李湛等同為羽林將軍,掌握禁兵。之後,張柬之等先率羽林兵五百餘人到玄武門,派王同皎(太子女婿)、李多祚、李湛到東宮迎太子。太子到玄武門後,率兵擁入內殿,斬殺了張易之、張昌宗,然後直趨長生殿。武則天聽到聲響,驚問:“誰在作亂?”張柬之等說:“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之命將他們誅殺了。”武則天怒視太子說:“你竟然這樣?現在他倆被殺,你回東宮去吧。”桓彥範等逼武則天傳位給太子,此時的武則天已沒有過去製服烈馬那種威勢了,只好簽應傳位。這年冬天,她病死了,遺制說:“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表示又回到了李家來當皇太后。武則天在皇后位二十八年,在皇太后位六年,在帝位十五年,實際掌權四十五年(從公元660年算起),共活了八十一歲,死後也葬於乾陵(唐高宗墓)。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皇帝,她靠權謀和誅殺登上歷史舞台。她在位期間,殺人無數,包括自己的親生兒子,但是,她的誅殺僅限於宮廷裡,對廣大民眾沒有多少危害。她生活腐化,供養和收羅了不少佞人,使得他們作惡多端,但是,她也提拔和任用了眾多有才能的文武大臣,只要不被她懷疑為謀反者,她也能從酷吏、親信的陷害中保全他們。她還開創殿試制度,親自考試貢士;規定九品以上的官和百姓可自行薦舉;規定五品官都可升入士流,這些措施大大打擊了門閥制度。她性情多疑暴戾,但有時也能納諫。過去的歷史學家們對武則天的褒貶不一,但有一點恐怕是大家都承認的,在她統治的半個世紀裡,儘管晚年有不少弊政,但國家基本上保持了貞觀時期的統一和強盛。以她之後的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的政治與之相比,那就更加鮮明了,因而應該說,她對歷史是有貢獻的。


第五節 唐中宗、唐殤宗和唐睿宗

公元705年,唐中宗李哲復位,將國號恢復為唐,並恢復唐朝的一切制度,結束了武周時期。唐中宗同時恢復了韋氏皇后的地位。

武則天本人剛退下舞台,唐中宗、韋皇后又重演唐高宗、武皇后的故事,唐中宗比唐高宗更昏懦,而韋皇后只有暴行,並無武則天的政治才能。昏懦加昏暴,演來形式頗相似,結果卻完全不同。

唐中宗和韋皇后被幽禁房州時,同甘共苦,感情很深,唐中宗曾向韋皇后發誓說:“將來有出頭之日,一定讓你為所欲為,不加禁止。”韋皇后復位以後,理所當然學武則天的樣子,干預朝政。張氏兄弟被誅殺以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朝邑尉劉幽求都勸張柬之、敬暉及早除滅武三思等人,但張柬之、敬暉卻不以為然,認為武三思等人不可能再得勢。事實恰恰相反,武三思等人不但沒有失勢,而且比以前更加顯赫。唐中宗第七女安樂公主,是韋皇后赴房州途中所生,當時解衣作襁褓,所以取名裹兒。唐中宗還京都後,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唐中宗和武三思之間就有了一條紐帶。唐中宗復位後,將上官婉兒納入后宮,拜她為捷舒,仍讓她掌詔命。這上官捷舒與武三思有姦情,她又慫恿韋皇后與武三思私通。這樣,韋皇后與武三思之間就有了一條扯不斷的紐帶。不久,武三思被拜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婉兒也進封為昭容。這樣,韋皇后、武三思、上官昭容勾結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專權腐化的集團。

張柬之、敬暉等萬萬沒有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步田地,此時才慌張起來,請唐中宗削弱武三思的權力,但已經晚了。張柬之、敬暉等便密謀先除滅武氏勢力。然而,武三思已獲悉張柬之等人的意圖,想出了一條奸計,和韋皇后日夜在唐中宗面前讒言,說張柬之等五人恃功專寵,將不利於朝政,不如封他們為王,奪去他們的權柄。唐中宗聽信了他們的話,封張柬之、敬暉、桓彥範、崔玄暐、袁恕已五人為王,全都解除職務。

公元706年,武三思因五王仍在京師,心中不安,又請唐中宗調他們分別到外地當刺史。駙馬都尉王同皎目擊時事,十分氣忿,常私下責罵武三思。武三思誣陷他謀反,唐中宗派御史大夫李承嘉等審視,王同皎被處死,牽連被殺的有張仲之等多人。處士韋月將上書請誅武三思,唐中宗看罷,要將韋月將斬首,黃門侍郎宋璟極力諫阻,韋月將被流放嶺南後遭殺害,而宋璟也被貶出京師。武三思又指使親信中書舍人鄭憚再告張柬之等五人,他們又被貶至僻遠地方當司馬。但武三思還不死心,又想出一計,派人偷偷到天津橋(在洛陽)畔,出榜揭示韋皇后的穢行。唐中宗得知後大怒,命李承嘉速查此事,李承嘉已得到武三思密囑,報稱是張柬之五人幹的,於是唐中宗將他們流放得更遠,武三思私改制令,派週利用追殺他們五人。薛季昶當時已貶至儋州(海南島儋縣),聽聞五人遇害,也服毒自殺。武三思除滅了一批異已,更是權傾內外,眾多的佞臣都拜倒於他門下,甘心充當他的走狗。武三思曾對人說:“我不知此間何人為善,保人為惡。與我善者就是善人,與我惡者就是惡人。”

公元707年,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勸唐中宗速立太子,唐中宗沒有和韋皇后、武三思等人商量,立兒子衛王李重俊為太子,韋皇后只有一子,就是李重潤,已被武則天仗死。由於太子不是她所生,所以韋皇后很感厭惡,而安樂公主李裹兒,自請唐太宗立她為皇太女。想有朝一日取代太子的地位,唐中宗沒有同意,但允許她開府設官,干預朝政。武三思因唐中宗立太子沒有和他商量,更是心懷忌恨。他們三人聯合起來,共同排擠太子。太子氣忿難平,與魏元忠、李多祚兩人密謀除滅武三思。魏元忠不敢參與,但也不反對;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當即同意。於是,李多祚率羽林兵三百餘人,擁著太子直殺入武三思的家。當時武三思正與武崇訓夜飲,不防被太子擒殺,羽林兵又把武三思家男男女女全部殺光。太子和李多祚又斬關入宮,準備再殺上官昭容、安樂公主和韋皇后。唐中宗、韋皇后等統統躲往玄武門樓,李多祚一時攻不進去。右羽林大將軍劉景仁等領兵殺出。唐中宗乘機在樓上高喊:“你們都是我的衛士,不要跟隨李多祚反叛!”李多祚手下兵不多,兵士聽唐中宗這麼一喊,反戈一擊,李多祚被殺死。太子李重俊逃出京城,在途中被部下殺死,一場叛亂總算平息了。

太子、李多祚兵敗被殺,韋皇后、安樂公主等藉口追究太子的同謀,想陷害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便指使兵部尚書宗楚客告發他倆。唐中宗不想牽連到他倆,二人總算免了禍。宗楚容等又誣諂魏元忠,魏元忠被貶往避遠地方,在途中病死。

韋皇后、安樂公主殺李重俊後,覺得事情很順手,愈益肆無忌憚,她們大賣官職,不論什麼人,只要出錢若干就給官職。這種官當時稱為“斜封官”,有同正、試、攝、檢校、判、知官等名目,人數多至幾千人。出錢較少的人可到吏部候選,一年有數万人。武崇訓被殺以後,安樂公主又嫁給武延秀,武氏勢力依然很盛。安樂公主開府設官以後,眾多趨炎附勢的人物都投靠到她門下。她強佔民田、民房、大興工役、建造宮室,過著十分奢侈腐化的生活。武延秀娶安樂公主後,又與韋皇后私通,搞得一塌糊塗,只瞞著一個唐中宗。上官昭容的勢力也很大,她慫恿唐中宗開館修文,增設學士,由她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這樣一來,朝士紛紛依附於她,以求仕進。上官昭容大造庭苑,供自己享受,並和兵部侍郎崔湜勾搭上。她還挑選一些美男子獻給韋皇后,讓他們穿著女裝,晝夜在宮中淫亂。除了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昭容外,郕國夫了、崇國夫人(兩人為韋皇后妹)、沛國夫人(上官昭容母)、長寧公主(安樂公主姐,韋皇后所生)等亦都仗勢欺人,請謁受臟。朝臣之中。除了侍中蕭至忠較為正直外,其余宗楚客、楊再思、韋巨源、崔湜等都是狐群狗黨,唐中宗受制於韋皇后,又處於眾多的奸佞之中,乾脆不理朝政,終日沈緬於酒宴聲色,變著花樣尋求刺激。當時,政出多門,濫官充溢,府庫空竭,民不聊生。

公元710年,許州參軍燕欽融上書指責韋皇后淫亂,干預朝政。安樂公主、武延秀及宗楚客等朋比為奸,危害社稷,唐中宗召燕欽融當面詰問。然後打發他走,宗楚客指使衛士打死燕欽融,唐中宗當時看到,又氣忿又難受。宗楚客通告韋皇后,韋皇后慌張起來,和新近招納的情夫散騎常侍馬秦客,光祿少卿楊均密謀毒死唐中宗。安樂公主希望韋皇后臨朝稱制,自己做皇太女,也參與合謀。次日,馬秦客製成毒餅,由韋皇后獻給唐中宗。唐中宗吃後不久,便被毒死了。

唐中宗李哲兩度即位。第一次即位才一個月被廢黜,幽禁了十四年。還都後當了六年太子,第二次即位,在帝位六年,不料被自己的妻女合謀毒死。唐中宗享年五十五歲,死後葬於定陵。

公元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唐中宗。韋皇后令韋家子弟及重要黨徒分統兵士五萬人屯守京城,照武則天故事,準備臨朝稱制。這一邊,太平公主找上官昭容和幾位大臣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韋皇后臨朝攝政,由相王李旦參謀政事。遺詔公佈以後,宗楚容與韋皇后密謀,然後由他聯絡朝官,奏請皇后臨朝,罷相王參政。韋皇后即令相王李旦為太子太師,她自己臨朝攝政。幾天后,太子李重茂即位(歷史上稱他為唐殤帝),當時他十六歲。尊韋皇后為皇太后。

韋太后臨朝攝政後,令堂兄韋溫總掌內外兵馬,韋家子弟統領南北軍,準備不久學武則天的樣子,自當女皇帝。韋太后深知,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是自己最主要的政敵,所以每天和韋溫、安樂公主等商量,準備除滅他倆。

相王李旦的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早已註意韋、武集團的舉動,暗中在積蓄力量。他曾任潞州別駕,在潞州(今山西長治)募集了一批人。後罷官回京師,仍秘密招集勇士,特別在羽林軍中號稱“萬騎”的隊伍中結識他們的豪傑,等待時機到來。李隆基得知韋太后、安樂公主等人的陰謀,即與太平公主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暕、內苑總監鐘紹京、前朝邑尉劉幽求等密謀發動宮廷政變。當時恰好萬騎受到韋家子弟的虐待,軍官葛福順、陳元禮向李隆基訴苦,李隆基把打算告訴他們,他們極力擁護。夜晚,李隆基改換服裝,領劉幽求進入苑中,與鍾紹京等會合。葛福順入羽林營,殺死統領的韋璿、韋播,羽林兵都願意為李隆基效力。於是,李隆基等領兵去攻玄武門,一直殺入宮中,先斬死韋太后,再殺武延秀、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天明,李隆基去見父親李旦,叩頭謝罪,李旦哭著說:“社稷宗廟,全靠你保住了,還有什麼罪?”李隆基又下令收捕韋、武黨徒,韋溫、宗楚容、韋世源等統被擒殺,韋、武兩家及其黨羽幾乎全部殺盡了。李隆基受封平王,其餘薛崇暕、鐘紹京、劉幽求等都加官進爵。

這時,由太平公主出面,恢復了唐睿宗(即相王李旦)的帝位,李重茂仍受封溫王。這場由李隆基發動和領導的宮廷政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消滅了稱霸朝廷達半個多世紀的武氏集團,野心勃勃的韋後想重演武則天的故事,卻以慘敗告終。

公元710年,唐睿宗恢復了帝位。唐睿宗也是一個昏懦的人,他之所以能恢復帝位,完全是依靠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力量,所以他沒有立長子李成器而立有功的三子李隆基為太子,並使太平公主干預朝政。此外封李成器為宋王、李成義為申王、李隆範為岐王、李隆業為薛王。以姚崇為兵部尚書、宋璟為吏部尚書。姚、宋二人,同心合力,革除唐中宗時的弊政,罷免斜封官,提拔賢良,賞罰分明,政事開始好轉。

但是,唐睿宗是妹妹太平公主這個時候又登上了政治舞台,成為朝廷中一位炙手可熱的人物。太平公主在兩次宮廷政變中都立了大功,唐睿宗很敬重他。把她擺在與太子平起平坐的地位。宰相們有事上奏,唐睿宗總要問有沒有同太平商量過,也要問沒有同三郎(即太子)商量過。他這種昏懦表現,無形中助長了太平公主的專橫,也自然要引起公主與太子間的衝突。開始。太平公主因太子年輕(當時李隆基二十五歲),並不把他放在眼裡。後來她發現,太子頗具才略,不是等閒之輩。

公元711年,太平公主與太子的矛盾已公開化,她專力排擠太子,開府設官屬,把持朝政,七個宰相中,五個是她的私人,其余文武官、依附她的有一大半,她屢次製造流言,中傷太子,幸虧朝廷中還有姚崇、宋璟、張說等耿直大臣,太子才不至遭誣害。姚崇等又諫勸唐睿宗,應命太子監國,將太平公主和武攸暨安置東都,才能保障朝政的安穩。唐睿宗採納這建議,將太平公主和武攸暨安置在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但很快又召他倆回京。不久,武攸暨病死,太平公主又和崔湜勾搭上了。此外,竇懷貞,岑曦、蕭至忠、薛稷等人都成了她的瓜牙,姚崇、宋璟、張說等又遭貶謫。

公元712年秋,有慧星出現在太微垣帝邊,太平公主指使術士對唐睿宗說:“慧星出現,國家有變,大慨是皇太子要當天子了。”太平公主的目的是挑撥唐睿宗與太子的關係,慫恿他殺掉太子。不料,唐睿宗已不想當皇上,趁這機會“傳德避災”,將帝位傳讓讓給太子,自己當太上皇。太平公主弄巧成拙,反悔不已。

唐睿宗李旦兩度即位。第一次在位六年(但無預政事),第二次在位三年,在太上皇位四年後病死,享年五十四歲,死後葬於橋陵。


第六節 唐玄宗(開元年間)

公元712年,唐睿宗退位,自稱太上皇,太子李隆基即位,就是唐玄宗(又稱唐明皇)。唐玄宗雖然已在帝位,但是並沒有掌握多大的實權,凡三品官以上的任免,以及重刑要政,都要奏知太上皇,才能執行。同時,太平公主仍仗著太上皇之勢,擅權用事。唐玄宗的親信王琚勸唐玄宗及早行動,誅殺太平公主,唐玄宗猶豫未決,而太平公主卻準備廢掉唐玄宗。

公元713年,唐玄宗改年號為開元。太平公主加緊密謀,準備毒死唐玄宗,但被王琚所聞,未能得手,她又召集黨徒密議,崔湜提出用羽林軍入宮殺唐玄宗,大家都讚成。左散騎常侍魏知古揮得風聲,即告知唐玄宗,唐玄宗馬上召集岐王李范、薛王李業(兩人因避唐玄宗名,減去隆字),兵部尚書郭元振、內給事高力士(宦官)、龍威將軍王毛仲等商量定計,決定先發製人。次日,唐玄宗先設伏兵於殿中,然後召蕭至忠、岑曦以及羽林軍將領常元楷、李慈等入殿。蕭至忠等人不知是計,結果統統被擒殺。竇懷貞聞訊,自縊身死。太上皇知道事變,即下詔書將軍國大事交與唐玄宗處理,唐玄宗放膽行事,派兵擒拿太平公主,迫令自殺,其餘太平公主的私人及黨徒崔湜、薛稷等人不是處死就是流放。

唐玄宗除滅了太平公主及其黨徒,政權才切實掌握在手中。唐玄宗知道姚崇是個難得的人才,即召還他,任命他為宰相。唐玄宗在開元年間,是勵精圖治的皇帝,為求得國內的安寧,他曾顯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現在用人和納諫上。

姚崇是一個有才有能有辦法的政治家,他上任時,就向唐玄宗提出禁用宦官、貴戚干預政事,禁止佛寺道觀的營建、獎勵群臣勸諫等十條建議,唐玄宗都表示接受。他在相位期間,推行各種積極的富國強民的措施,穩定了社會秩序,當時關東連續發生嚴重的蝗災,老百姓很多都焚香設祭,不敢捕殺。在姚崇的主持下,朝廷派出專使,督察州縣官吏大力捕蝗,並規定他們把各州縣捕蝗勤惰的情況上報,這才使得連年蝗災,不至發生飢荒。公元716年,姚崇的兒子和親信受賄犯罪,姚崇自請退位,推薦宋景自代。宋璟堅守姚崇所製訂的政策,寬賦役,省刑罰,禁銷惡錢,選擇人才,使百官稱職。公元720年,宋景因受唐玄宗猜疑被罷相。姚崇、宋璟是唐前期的賢相,時人稱為“姚宋”,與貞觀時期的“房杜”齊名。

姚崇、宋璟之後,張嘉貞、張說、李元纮、杜暹、韓休、張九齡等人都先後被唐玄宗任用為宰相。這些人各有所長,都能直言諫諍、補救缺政。韓休與蕭嵩同作宰相,韓休正直,見唐玄宗有過失,即上書指陳。一次,唐玄宗照鏡子,默默不樂,左右人說:“韓休作宰相,陛下比以前瘦了,為什麼還要用他?”唐玄宗說:“我是瘦了些,天下人卻一定肥了。蕭嵩來奏事,一味順從我的意旨,他退下去,我總是不敢放心。韓休常常力爭,他退下去,我睡得很安穩。我用韓休,是為國家,不是為我一身。”在姚崇等人的輔佐下,唐玄宗在開元年間(公元七一三年至公元七四一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當時經濟繁榮,人口驟增,人民生活安定,唐朝成為亞洲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舊史家譽之為“開元之治”。開元年間是大唐帝國發展的最高峰。

在開元年間,唐玄宗對一些制度進行了改革,這在當時並不顯出重要意義,可是,到了唐中期和後期,卻產生了巨大的惡果。唐玄宗採納張說的建議,將府兵制改成募兵制。府兵制是寓兵於民的一種兵制,而募兵制則使兵農分離,兵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唐玄宗在邊境的一些重要的區,設置管轄幾個州的軍鎮,又稱藩鎮,主將叫做節度使。當時有河西、隴右、幽州(後改稱范陽)、劍南、朔方、天兵(後改稱太原以北,又改稱河東)、安西、北庭、平盧、嶺南節度使。節度使除帶領軍隊,還兼管行政和財政。宰相往往出任節度使,節度使有功,也往往入朝作宰相。唐玄宗設這樣的官,目的是在對外侵略,結果卻給野心家們製造了培養勢力和割據稱王的條件。募兵制和設置節度使造成了唐中期的禍亂。宦官高力士在除滅太平公主時立有功勞,唐玄宗封他為監門將軍,管領內侍省。從此,宦官人數逐漸增多,開元年初就有三千餘人,而且,他們的地位日益顯赫。宦官楊思勗屢次出擊南方少數族人,殺戮極慘,曾一次斬殺六萬人,唐玄宗給他輔國大將軍稱號,後來又加封驃騎大將軍,封虢國公。開元末年,高力士掌握宮中政事,外間進奏文表,都得先經高力士閱看,小事便直接處理,大事才告訴唐玄宗。唐玄宗曾說:“高力士值班,我才睡得安穩。”宦官除了在宮中掌握大權,還被派到軍中充當監軍。由於宦官都是出身於寒微人家,唐玄宗認為這些沒有家庭和家族的閹人最忠實可靠。在重用宦官的同時,唐玄宗採用禁閉諸王的措施,防止他們掌握權力,爭取帝位。唐玄宗對兄弟、皇子一般都比較友愛,然而他對他們又懷著猜忌心,因此他們過著優厚的生活,卻沒有絲毫權勢,還要受到宦官的監視,信任宦官和禁閉諸王造成了唐後期禍亂。

唐玄宗是個半明半暗的皇帝,到了開元後期,他已經失去了勵精圖治的雄心,自然不能納諫,當時宰相張九齡遇事力爭,他很不耐煩,發怒問道:“事情都得照你的辦才行麼?”他在位年久,驕侈之情日益增長,他想要一個順從意旨的人,自己可以縱情享樂。於是,老奸巨滑的李林甫便登場了。

唐玄宗即位後,立妃子王氏為皇后,因王皇后沒有兒子,唐玄宗便立次子李瑛(原名李嗣謙,趙麗妃所生)為太子,後來唐玄宗納武惠妃,生下李瑁,封壽王。唐玄宗十分寵愛武惠妃,而武惠妃野心很大,想當皇后。她生下兒子以後,更加驕恣,常在唐玄宗面前誣陷皇后。公元724年,唐玄宗終於廢了皇后。唐玄宗想立武惠妃為皇后,但遭群臣反對,武惠妃雖然沒有當上皇后,但她甚得唐玄宗寵愛,不少官員都想巴結她,李林甫是唐朝宗室,小名哥奴,原為御史中丞。李林甫厚結武惠妃,又求高力士傳語給武惠妃,說願盡力何護壽王。武惠妃便在唐玄宗的面前替李林甫說好話,公元735年,李林甫當上禮部尚書兼宰相,位在張九齡之下。李林甫知道張九齡是位直臣,不除掉他,自己就無法掌握大權,施展伎倆,於是他勾結武惠妃,誣陷張九齡;唐玄宗也因張九齡遇事力爭,很不耐煩,於是,公元736年,罷張九齡相位,重用李林甫。李林甫為了蔽塞唐玄宗耳目,自專大權,告戒諫官們說:“現在明主在上,群臣專心順從就成了,用不著多說話,你們見過朝會時儀仗隊裡的馬匹麼?它吃的是三品食料,叫一聲便斥去不用了,後悔那裡還來得及!”李林甫平時說話很甜美,內心卻非常狠毒,當時有人說他“口有蜜,腹有劍”(成語“口蜜腹劍”來源於此)。諫官們都不想因多說話而掉腦袋,諫諍的路被李林甫絕了。

李林甫排擠了張九齡後,接著便要陷害太子。他指使駙馬都尉楊洄(娶壽王妹咸宜公主)告發太子及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等謀反,李林甫和武惠妃又在一旁吹吹風,唐玄宗一怒之下便廢太子李瑛及李瑤、李琚為庶人,不久又迫令三子自殺,並連坐數十人。太子死後,李林甫一再勸唐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唐玄宗猶豫未決,剛好這時武惠妃得病死去,唐玄宗聽從高力士的建議,立忠王李嶼為太子,改名李享,這一年是公元738年。

除李林甫外,開元末登歷史舞台的,還有兩個重要的人物,一個是安祿山,一個是史思明。安祿山是胡人,本姓康,初名軋犖山,父親死後,隨母嫁給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祿山。安祿山懂得九蕃語言,驍勇善戰,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派他領兵討伐。他恃勇輕進,被契丹打敗。張守珪將他囚送京師,請求斬首。唐玄宗愛惜他的才幹,將他赦免。不久,又提升他為平盧兵馬使。到公元741年,再提升他為營州都督。史思明是突厥人,原名史窣幹,和安祿山先後一日出生,少時為鄰居,長大以後一直很親愛,他也在張守珪手下服務。有一次,張守珪派他到京師奏事,唐玄宗召見他,和他談了話,十分有好感,因此賜名思明。安祿山、史思明都是靠唐玄宗的賞識發跡起來的,但是他的卻成為日後“安史之亂”的製造者。

唐玄宗在開元前期是大有作為的,但到了後期,他日漸驕恣腐化,他指使宇文融等人強化對人民控制,加緊搜刮民財,供自己享受,又任用奸相李林甫,斷絕了諫諍之路,疏慢了朝中直臣。再加上安祿山,史思明等野心家的出現,開元之治很快變成了天寶之亂。

唐前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峰,社會經濟十分繁榮,尤其表現在農業、手工業等方面。唐朝的農民在生產實踐中,改進了犁的構造,製成了曲轅犁,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唐朝興建的水利,也比過去大為增加,經過農民一百多年的辛勤勞動,大量的荒地重新開闢出來,糧食豐富,糧價低廉。手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手工業作坊。當時的織綿業,印染業、陶瓷業、造紙業、冶煉業等都很發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也有了發展。國內交通線可以通達全國各個邊遠地區,沿途沒有驛站、旅店。長安和洛陽是當時世界著名的大都市,揚州、廣州則是著名的外貿港口。唐前期,四鄰邊境基本上是平靜的,雖然契丹、突厥、吐番等時有侵擾,但唐朝在軍事上始終佔有優勢。公元710年,唐朝把金城公主嫁給吐番贊普尺帶珠丹,漢藏人民有了更進一步的交往。唐朝和外國的關係也日益密切,當時不少新羅人,日本人、波期人,大食人,天竺人等紛紛來我國經商、學習或長期居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