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5年6月3日星期五

第二章 奴隸社會

第一節 夏朝

約在公元前二千二百年左右,是中國歷史上夏王朝的開始。古文獻一再提到,比商朝更早的是夏王朝,夏朝的存在是不容懷疑的。但是,由於年代久遠,了解夏朝的情況,仍然只有依靠古文獻上所記載的一些傳說。

夏,又稱夏后氏,是古代的一個部落名。相傳其首領就是禹,所以又稱夏禹。夏禹因治水有功,在虞舜去世後,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在眾多的部落中,夏后氏部落又是最強大的,它的疆域已經超出黃河流域的範圍,南方,夏的勢力一直到達長江流域;東南方,夏的勢力已到達浙江一帶。夏的農業生產已經比較發達,已經開始修築一些灌溉和排水的溝渠。同時,已經有了銅器的鑄造,禹所鑄的九鼎就是明證。

夏禹晚年,也像堯、舜一樣,物色接班人。最初四岳推舉皋陶。皋陶曾被舜任為掌管刑法的官。但是皋陶早死,四岳又推舉伯益。伯益又作伯翳和柏翳,相傳伯益善於畜牧和狩獵,被舜任為虞,管理畜牧業;後又助夏禹治水有功,被選為繼承人。夏禹去世後,按理應由伯益繼位,但夏禹的兒子啟已不滿這種舉薦制,他覺得父親辛辛苦苦才享有天下,理應由自己去繼承,於是,他與伯益爭奪王位,殺死伯益,自己當上了首領。對於啟繼位一事,也有另一個版本:夏禹死後,伯益推讓,三年喪畢,跑到箕山去躲避。於是,四岳便擁立啟繼位。這兩種說法,第一種似更可信。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使得私有財產也隨之出現,爭權奪利的殺戮亦不可避免,氏族公有製這種社會形式必然會瓦解。

公天下制被破壞,自然有人出來反對。其中一個部落首領有扈氏,對啟奪位不服,進行武裝反抗。啟與有扈氏戰於甘澤,結果有扈氏被啟消滅。啟從這件事中,也吸取了一些教訓,從此嚴格要求自己,博取了人們對他的信任。果然,才過了一年,大家都覺得由啟來繼承王位很合適,加上伯益已死,啟也就名正言順當穩了首領。啟繼承禹這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意味著“舉薦”“禪讓”的終結,王位世襲制度開始建立。而王位世襲制的建立,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變革,它是家庭、私有製、階級和階級剝削已經存在的標誌。歷史學家把啟作為我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開國國君(也有的歷史學家認為禹是夏朝第一位國君)。夏朝先後建都於陽城(今河南登封東)、斟鄩(今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夏啟晚年,他的幾個兒子都要繼承王位,其中小兒子武觀鬧得最兇。夏啟把他放逐到黃河西岸,武觀在那裡反叛,夏啟派大將彭伯壽領兵討伐,平息叛亂。

夏啟坐穩王位以後,逐漸改變了簡樸的作風,開始腐化起來,成天好酒耽樂,相傳在位九年便死了。

夏啟死後,大兒子太康繼承了王位。太康比他的父親更加荒淫,丟開國事不管,常帶領親信到洛水北岸去打獵,一去數月,樂而忘返,而把大權交給有窮氏首領后羿。后羿是個被神化了的人物,相傳是堯時代的人,是個神箭手,那時天上突然出現了十個太陽,植物枯死,猛獸長蛇為害,后羿射去九日,又射殺猛獸長蛇,為民除害。又傳說他有妻子叫嫦娥,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藥,嫦娥偷吃後,奔向月宮,變為蟾蜍。實際可能的,他是有窮氏部落首領,善於射箭。他也是個野心家,看到太康失去民心,而自己又掌握著政權,於是,便乘機奪取夏朝的首都,不讓太康回來。太康只好帶著人馬,來到夏陽,最後死在那裡。這事,史稱“太康失國”。

后羿逼走了太康,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為傀儡王,自己掌握國家大權。大權在握後,后羿也開始追求享樂,他喜歡射箭,喜歡打獵,後來,他乾脆把大權交給了親信寒浞,自己去尋歡作樂。寒浞也是個野心家,他收買了后羿的家奴,謀害了后羿,並繼承了后羿的妻妾和全部家產。后羿專權八年,夏朝的大權落到了寒浞的手中。而仲康當了傀儡王,鬱鬱不樂,不久便也死去。

仲康死後,兒子後相繼承王位。大權仍掌握在寒浞的手中。後來,後相不堪當傀儡,逃出都城投靠同姓的斟灌氏和斟鄩氏。寒浞派兒子過澆滅了斟灌、斟鄩兩族,殺死了夏后相。

在夏后相被追殺時,他的妻子後緡已有身孕,從牆洞爬出,逃回娘家有仍氏。不久,後緡生下仲康的兒子少康。少康長大以後,做了有仍氏的牧官。這時寒浞已死,他的兒子過澆掌權,過澆知道少康的下落後,派一個叫椒的大將去追捕少康。少康逃到有虞氏,做了櫥官。有虞氏首領虞思很看重少康,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並封給他一塊叫綸的地方。從此,少康立志復國。在同姓部落有鬲氏的幫助下,他組織武裝,召集了夏朝的舊官將,與兒子季杼一起從綸地領兵,殺奔舊都城安邑,打敗過澆的軍隊,並把過澆殺死,奪回都城。

太康失國,被后羿和寒浞篡權,共經歷了六十八年,又被少康恢復,史稱“少康中興”。少康又稱杜康,相傳他發明了釀酒,所以,後世以杜康借代酒,曹操詩云:“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少康死後,傳位於兒子季杼。

季杼是個很能幹的人,他發明了打仗穿的盔甲,大大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他繼續和東夷部落鬥爭,後來遠征東海,降服了東夷族,進一步擴大了夏朝的疆域。夏朝的統治到了季杼,這時才趨於鞏固。

季杼死後,兒子槐繼位。槐死後,兒子芒繼位。芒死後,兒子洩繼位。洩死後,兒子不降繼位。不降死後,弟弟扃繼位。扃死後,兒子胤甲繼位。胤甲死後,不降的兒子孔甲繼位。這些帝王,一代不如一代。

孔甲是個無道昏君,特別好鬼神之事,又肆行淫亂,夏朝的政權日益動搖。傳說當時天降二龍,一雌一雄。孔甲尋找會養龍的人,果然找到一個。後來,雌龍死去,養龍者偷偷把龍肉煮了給孔甲吃,孔甲吃得很甘美,命令再煮。養龍者難以找到龍肉,更怕龍死的事讓孔甲知道,嚇得逃之夭夭。後來雄龍也死,孔甲把龍的涎沫藏在盤中,以為吉祥。

孔甲死後,兒子皋繼位。皋死後,兒子發繼位。發死後,兒子履癸繼位,他就是夏朝最後一個王,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夏桀。

夏桀粗壯有力,能把鐵鉤拉直,把鐵索扭斷。他喜歡攻伐,在有仍會合諸侯,攻滅有緡氏。又曾討伐有施氏,有施氏首領害怕,以女兒妹喜送夏桀。妹喜是位美女,立即得到夏桀的寵愛。夏桀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一座華麗的傾宮,裡面有酒池肉林,供他吃喝;有無數的宮女,供他享樂。夏桀殺人不眨眼,稍一興起,即濫殺人。他身邊有位奸臣叫於莘,專給他出壞點子。夏桀更加胡作非為。有位正直的臣子叫關龍逢,多次向夏桀直諫,夏桀不但不聽,把他囚禁,後又殺死。由於夏桀暴虐荒淫,夏朝的政權也就腐敗不堪。

正當夏朝的勢力日漸衰落的時候,處於黃河下游的商國日益強大起來。商國是夏朝的屬國,祖先是契。傳說帝嚳的妃子簡狄某天在河裡洗澡,見一隻大玄鳥生了一個蛋,簡狄把那蛋吞下肚,不久便生下契。契助夏禹治水有功,夏禹賜他姓子,封在商地。第三代首領叫相土,把勢力範圍擴大到渤海一帶。相土還是馬車發明者。第七代首領叫王亥,不僅發明了牛車,還教商人進行貨物交換,商業活動開始於商,今天的“商人”“商業”等詞,來源於此。傳說王亥到有易氏部落進行交易,與首領綿臣的妻子幽會通姦,被綿臣殺死。王亥的兒子上甲微進兵有易,殺死綿臣,滅了有易這小國。

夏桀之時,商國由契的十四代孫子湯掌政,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湯又稱商湯、武湯、成湯、武王、成唐、天乙、大乙、高祖乙等。與有莘氏通婚。商湯看到夏桀的殘暴,失盡民心,便積極準備進攻夏朝並取而代之。夏桀有所覺察,把商湯抓去,關在夏台監獄。由於商湯善於應付,並賄賂左右,後被釋放。商湯回國後,更加積極作滅夏的準備,同時,加緊籠絡老百姓。

有一天,商湯外出,見一個人張著四面網在捕鳥,口中念道:“從天上落下來的,從地面往上飛的,從四面八方來的,都掉進我的網裡來!”商湯對他說:“趕快撤掉三面網,留先一面就夠了。”那人說:“一面網怎麼能捕鳥?”商湯說:“你張著一面網,對鳥喊道:'鳥兒啊,你們願意往左就往左飛,願意往右就往右飛,實在不想活的,就進我的網裡來吧!'”這就是成語“網開一面”的出典。商湯的話很快傳開,人人都說他心地善良,對鳥也這般仁慈,都擁護他。

要成就大業,還得有人輔助。而商湯幸運地獲得一位能人的輔助。這位能人叫伊尹。伊尹名伊,一說名摯,尹是官名。原是商湯岳父家的奴隸,後作陪嫁,到了商湯家。商湯並不知道他是個人才,只打發他到廚房乾活。伊尹故意把飯菜做得時好時壞,招惹商湯來問話。有一天,商湯果然來了,伊尹就利用這機會,用做菜打比方,他說:“做菜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處,菜吃起來才有味。治理國家也和做菜一樣,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這一比方,說動了商湯的心,商湯發現他是個人才,解除了他的奴隸身份,並任命他為右相。伊尹幫助商湯籌劃進攻夏朝的大計。

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商湯就發表一個宣言,開始滅夏戰爭。首先,他攻打臨近的葛國(今河南寧陵),之後,再征服十多個部落小國;然後,攻打夏朝東部的部落國韋國(今河南滑縣)、顧國(今山東範縣),直逼夏的都城。夏桀聽說商湯帶兵來攻打,悔恨地說:“早知如此,我真後悔當初不在夏台殺了他!”夏桀親自帶兵到鳴條迎戰,但士兵不聽他的指揮,夏桀大敗,帶著妹喜逃到昆吾國(今河南許昌東)。商湯又滅了昆吾國,夏桀又帶著妹喜再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最後雙雙餓死在南巢山上。

就這樣,夏朝從夏啟開始,到夏桀,共傳十三代,十六王(期間經歷后羿和寒浞篡國),經歷了四百多年,終於被商滅亡了。

附:夏帝系表

啟——太康——仲康——後相——少康——季杼——槐——芒——洩——不降——扃(不降弟)——胤甲——孔甲(不降子)——皋——發——履癸(桀)



第二節 商朝

大約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即距今三千四百多年以前,商湯正式建立了我過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朝。還是由於年代的久遠,了解商朝的情況,仍然只能依靠古文獻中有限的史料和傳說,以及甲骨文中的有限記載。

商湯在推翻夏朝的過程中,向四方征伐,大大擴展了商這個奴隸制王朝的統治區域,影響及於黃河上游。商朝不僅牢牢地控制了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連遠處四方的氐羌部落,也都向商朝臣服。

商朝建立初期,伊尹又幫助商湯制訂了各種典章制度,設置了尹、作冊、史、馬、亞、射、戍、小臣、卿士等官職。規定官員一定得勤懇工作,要做出顯著成績,否則就會受到嚴厲的責罰,甚至被罰作奴隸。因此,商初的官吏都不大敢胡作非為,政治上比較安定,經濟上比較繁榮。商初的都城在亳(今山東曹縣),以後多次遷都。

商湯在侯位十七年,在王位十三年,共三十年,相傳壽一百歲,死後葬於濟陰(今河南偃師)的桐宮。

商朝的繼承法是兄死弟繼,沒有弟弟,才傳給兒子。商湯沒有弟弟,死後理應傳位給長子太丁,可是太丁早死,所以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繼位。過了三年,外丙死了,就由他的弟弟仲壬繼位。又過了四年,仲壬也死了,這時,由伊尹作主,叫太丁的兒子太甲繼承了王位。太甲是商湯的孫子。

相傳太甲繼位以後,伊尹一連寫了三篇文章給他閱讀,教他如何做一個好君主。太甲讀了這些文章,開始還能照著做,把國家管理得比較好。但是,到了第三年,他就忘乎所以,胡作非為,把祖宗留下的法律制度全給破壞了,老百姓也給他壓迫得喘不過氣來。伊尹一再規勸,太甲毫無悔改之意,於是,伊尹就把他趕下台,放逐到桐宮看守墳墓,伊尹暫時管理國家。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宮,是要他思祖業之艱難,改正錯誤。太甲在桐宮三年,果然閉門思過,又接觸到民間,知道百姓的疾苦,決心痛改前非。於是,伊尹親自帶領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亳都,把政權交還給他。太甲接受過去的教訓,更加勤懇地治理國家,商朝的統治更加穩固了。

對於上述史事,又有另一版本。仲壬死後,太甲當立,伊尹放逐太甲,自己篡位。太甲被放逐後,生活民間,因知人民疾苦,決心復國。七年後,他潛回都城,殺死伊尹,重登王位。之後,他勵精圖治,結果“諸侯歸殷,百姓以寧”。這一說法似乎不可信。伊尹輔佐商湯起,犯不著到了太甲時才篡位。唐朝杜甫有贊諸葛亮詩云:“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也是肯定伊尹的。

太甲死後傳位給兒子沃丁。沃丁在位八年後,伊尹病死,相傳當時大霧三天。沃丁以天子之禮安葬伊尹,挑選一位賢臣咎單為宰相,國家還較安定。沃丁死後,弟弟太庚繼位。太庚死後,兒子小甲繼位。小甲死後,弟弟雍己繼位。雍己死後,弟弟太戊繼位。

太戊是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他在位時,商朝政治衰落,他任用伊尹之子伊陟和巫咸治理國家。伊陟勸其努力修德,他聽從勸導,衰落的商政得以復興。巫咸又作巫戊,相傳他發明鼓,是用筮占卜的創始者,又是個占星家。

太戊死後,兒子仲丁繼位。仲丁死後,弟弟外壬繼位。外壬死後,弟弟河亶甲繼位。河亶甲死後,兒子祖乙繼位。

祖乙繼位時,商朝又衰落,祖乙用巫賢治理國家,國家復興。甲骨文稱為“中宗祖乙”,與太乙(湯)、太甲合稱“三示”。意思是他的功績與商湯、太甲同樣傑出。

祖乙在位七十五年,兒子祖辛繼位。祖辛死後,弟弟沃甲繼位。沃甲死後,祖辛之子祖丁繼位。祖丁死後,沃甲之子南庚繼位。南庚死後,祖丁之子陽甲繼位。陽甲死後,弟弟盤庚繼位。

仲丁以後,商朝又再度衰落,王室內部紛爭不斷,“兄死弟繼”的制度遭到破壞;原來臣服於商的一些地方部落乘機擺脫控制,向商朝進攻;君主和奴隸主對人民的壓榨和殺戮更加厲害,使得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十分尖銳,奴隸們大批逃亡。加上水澇、乾旱等自然災害,多次的遷都,使得商朝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

盤庚是商湯的第九代孫,商朝的第十九個王。他是個有心計的人,善於觀察形勢,他想出了一個挽救商朝的辦法,就是把都城遷到殷。殷是現在的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是個比較富庶的地方。盤庚遷都的決定招至了許多人的反抗,特別是奴隸主貴族。盤庚發表了兩篇演說,用軟硬兼施的手段,終於把都城遷到殷。到了一個新地方,人民不習慣,奴隸主貴族也乘機鬧事。盤庚又發表了一篇演說,才制止了騷亂。幾年以後,局面安定下來了。

盤庚遷殷,又一度復興了商朝。自盤庚遷殷直到商朝滅亡,共二百七十三年,再沒有遷過都。商代的歷史,以盤庚遷殷為界限,可劃分為前期和後期,歷史學家也把遷殷後的商朝稱為殷朝。

殷這座都城後來因戰火及其他災難被毀,因而,商朝以後的古人也不了解商代的歷史。清代末年,在一些中藥舖裡,陸續發現刻有符號文辭的甲骨。這種甲骨上的符號文辭有刻劃的,也有朱書、墨書的,證明了商代已有毛筆。古董商追根求源,確認來自安陽小屯村的殷墟,經學者研究考證,這應是我國最早的文字。當時的考古學家以及政府已經意識到,挖掘殷都廢墟具有十分重大的價值。1928年以後,殷墟被陸續挖掘,出土了成千上萬件商朝的歷史文物。從出土文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商朝時候的農業、畜牧業已比較先進,手工業如製陶、骨器,玉器雕刻等也很發達,最重要的是青銅器的製作業。在出土的青銅器中,司母戊大方鼎,是現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在殷墟中,還出土了約十萬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學者把這中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已經發現的最早的文字,為我們研究商朝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因甲骨文的發現和出土,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從商朝開始。從出土的文物和墓葬遺址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到奴隸社會的一些狀況。在奴隸主的墓葬中,往往有幾十甚至幾百個奴隸殉葬,可見奴隸們只是“會說話的工具”,他們從事著最繁重的勞動,被剝奪一切權利,生命是毫無保障的。

盤庚在位二十八年,死後由弟弟小辛繼位。小辛死後,弟弟小乙繼位。小乙死後,兒子武丁繼位。

武丁當太子的時候,父親小乙想讓他知道點人民的疾苦,讓他居住在民間。由於他居住在民間,他結識了一位很有才能的奴隸,叫說(音悅)。武丁當了王以後,一心想要復興商朝,但三年之中,他都不發表意見,只是默默地思考。原來他已有心要讓說來當自己的輔佐,只是擔心奴隸主貴族反對,只好想了一個辦法。一天,武丁假裝夢中笑醒,即對手下人說:“我夢見先王,他給我推薦了一位大賢人,名叫說,你們快給我把他找來!”手下人根據他所說的名字、相貌、身材,畫成畫像,四處張貼尋找。不久,果然在傅巖(山西平陸縣北)找到了說。說當時正在築牆。當時的奴隸是沒有姓的,由於說在傅巖被發現,“傅”就成了他的姓。武丁把傅說請到宮裡,拜他為宰相,奴隸主們雖不服氣,但想到是先王推薦的賢人,也不敢反對。傅說輔佐武丁,僅僅三年,商朝又興旺發達起來。除了傅說,武丁還重用一位叫甘盤的大臣,力求鞏固統治。

武丁在位的時候,不斷對外用兵。先後對北方的土方、鬼方,西方的羌,東方的夷,南方的虎方用兵。對羌曾一次出兵一萬三千人以至三萬人;對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這些史實何以知之?1976年,在殷墟挖出了一個大墳墓,從出土文物中得知,原來這是武丁其中一位叫婦好的妻子的墓。讓人驚嘆的是,婦好還是一位領兵打仗的統帥,曾徵集兵員,征伐羌、夷、土方等族。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位國王,也是有名的國王,在位五十九年,死後被祀為“高宗”。武丁的繼承者是兒子祖庚。

祖庚死後,弟弟祖甲繼位。祖甲是一位很聰明很有才幹的人,當年,武丁就想廢祖庚而立他為太子,他覺得不仁義,逃到民間。等他繼位以後,很能體諒人民的疾苦,國家也較為安定。祖甲死後,兒子廩辛繼位;廩辛死後,弟弟康丁繼位;康丁死後,兒子武乙繼位。武乙是個昏君,把國家弄得一團糟。有一次,他在河渭之間打獵,被暴雷震死,兒子文丁繼位。文丁死後,兒子帝乙繼位;帝乙在位時,商朝已日益衰敗。那時候,東南一帶是東夷族的老家,東夷漸漸強大起來,常與商朝爭奪奴隸。帝乙曾對東夷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但沒有取得勝利。帝乙死後,兒子帝辛繼位。帝辛又叫紂(一作受),是商朝最後一個王,俗稱商紂王。

據說紂王身材高大,力氣驚人,也長得漂亮,是個有文有武的人。紂王繼位後,就要完成父親未能完成的事業,消滅東夷族。他對東夷發動了多次進攻,一直打到長江下游,俘虜了成千上萬的東夷人。紂王攻克東夷,也把中原的文化逐漸傳播到東南地區,對於開發我國東南和長江下游地區起到一定作用。

紂王也是一個殘暴的君主,生活極其荒淫腐化。他住的王宮用玉石做門,黃金做柱。王宮內設酒池肉林,盡情享樂。他還建造了一座十丈高的鹿台,富麗堂皇。紂王寵愛著一位妃子,叫妲己。妲己喜歡看殺人,紂王就隨便把老百姓拉去砍頭、剁腳、剖肚子,供她觀賞。他們還製造了一種叫炮烙的刑具,那是一根用銅鑄成的空心柱子,中間燒紅炭火,把人脫光衣服綁在柱上,活活燙死。

紂王的荒淫殘暴,也引起了統治集團內一些有識之士的憂慮不安。貴族商容規勸他,他把商容廢黜;貴族梅伯規勸他,他把梅伯殺死。他的異母哥哥微子啟勸他要有所收斂,他不聽,微子啟只好出走。他的堂兄箕子也勸過他,他不但不聽,還把箕子囚禁起來。最後,連擔任少師的他的叔父比干也看不過眼,多次規勸他,他卻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有幾竅!”他居然殺死比干,剖開肚子,取出心來欣賞。這樣一來,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規勸他了。紂王只知道沉迷酒色,殺人取樂,卻不知國破身亡的災禍就要來臨。

商朝末年,渭水流域興起了一個國號叫周的強國。周的祖先姓姬,始祖名叫棄。傳說棄是有郃氏女子薑源在曠野中踐踏了巨人的腳跡後,便懷孕生下了一個兒子。她認為不祥,曾棄之於路,後見他命大不死,決定撫養,所以取名棄。棄長大後,聰明有才智,在堯時擔任農師,封於郃(今陝西武功),被尊為農神,號稱后稷。棄子孫世代重農,到后稷三世孫公劉時,遷居於豳(今陝西彬縣東北),改善農業,頗有積蓄,部落也興旺起來。自公劉起又傳了九世,到了古公亶父的時代。周人因受薰鬻戎狄的逼迫,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居到岐山之南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在那裡修築城郭宮室,設立官司,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周國。古公後來被尊稱為太王,因為周朝王業實際從太王開始。

周太王生了三個兒子:太伯、虞仲(又叫仲雍)和季歷。季歷生子姬昌,太王愛姬昌,希望姬昌能夠早日得到繼承,太伯、虞仲因此逃往長江下游。太王死後,季歷繼承周國。季歷時周國逐漸強大,商王承認季歷做西方的霸主,號稱西伯。商王文丁感到周國的威脅,找個藉口殺了季歷。兒子姬昌繼位,仍稱西伯,亦稱伯昌,但為了敘述的方便,稱他為周文王。“文”是死後的諡號,並非當時的稱謂,漢文帝、唐太宗、宋真宗等皆然。

周文王十分重視農業,施行仁政,而且求賢若渴,因此四方能人如散宜生、閎夭、太顛等都來投奔他,原為商臣的辛甲,也背商投周,當了周的史官。由於能人匯集,周治理得很好。到了周文王晚年,周國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商紂王害怕了,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縣西北)。周文王的臣子散宜生等用有莘氏之美女、驪戎的好馬和珍寶賄賂紂王,後來紂王就把周文王釋放。文王回國後,決心尋找機會,推翻商朝,報仇雪恨。文王的遭遇,和當年商湯的遭遇幾乎一模一樣。

商湯推翻夏桀靠伊尹的輔助,周文王同樣需要一位文武雙全的能人幫助籌劃滅商大計。一天,文王外出打獵,在渭水的支流磻溪邊上遇到一個釣魚的老人。老人七八十歲,他用直鉤釣魚,鉤上也沒有釣鉺,而且離水三尺。他邊釣邊叨唸:“願者上鉤喲!”文王很奇怪,就和他攀談起來。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炎帝的後代。他曾朝歌(商都,今河南湯陰縣)宰過牛,在孟津賣過酒,但不會做生意,都虧了本。從談話中,文王發現他是一個眼光遠大、學問淵博的人,正是自己所要找的輔佐。於是,文王把薑尚立為國師,後升為國相,總管全國的政治和軍事。文王的父親太公季歷在世時,就想得到這樣一個人,所以尊稱他為太公望。後人省去一個望字,稱他為姜太公。

姜太公果然是人才,輔佐文王整頓政治和軍事,對內發展生產,對外政府其他的部落,開拓疆土,不多久,周文王已經控制了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可是,周文王未能實現自己的滅商願望,就病死了。周文王當周國的國君五十年,死後他的兒子姬發繼承了王位,就是周武王。武王尊稱姜尚為師尚父,繼承父親遺志,決心消滅商朝。

周武王繼位第二年,在孟津會盟各路諸侯,試探一下其他部落和小國的態度。到了日期,趕來會盟的諸侯首領有八百多,紛紛表示願意跟周武王起兵討伐。第四年春天,周武王出動了三百輛兵車,三千名勇猛的先鋒,四萬五千名士兵,會合各部落和小國的支援部隊,浩浩蕩盪從孟津向商都朝歌進發。武王還用木頭做了一個文王的雕像,用車載著一齊出征。走到半路,忽然有兩個人攔住武王所坐的戰車,邊哭邊喊:“你啊,父親死了不安葬,還要發動戰爭,這是孝嗎?你身為臣子,想殺掉國君,這是忠嗎?”原來這兩個人是孤竹國的兩個王子,一個名叫伯夷,一個名叫叔齊。父親臨死時,遺命讓叔齊繼位。父親死後,叔齊要讓位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命令啊!”於是就逃走。叔齊也不肯繼位,追上伯夷一起出走。這時,他們剛好碰到武王領兵伐紂,於是就扣馬哭諫。武王很生氣,左右隨從也準備把他倆殺了。姜太公說:“這兩位是義士。”於是把他們勸走了。武王繼續率領大軍,來到離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北)。

紂王聽到周軍進攻的消息,慌忙召集大臣商討應戰的辦法,因主力軍遠在東南戰場,倉促間抽不出軍隊,只好將大批奴隸和俘虜武裝起來,開赴前線,著名的牧野之戰爆發了。在激烈的戰鬥中,商軍中的奴隸和俘虜紛紛起義,掉轉戈矛,和周軍一起殺向紂王。紂王大敗而歸,當夜,見大勢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武王趕到鹿台,親自向紂王的屍體射了三支箭,把妲己也斬了。

就這樣,商朝經歷了三十個王,共四百九十六年(一說六百二十九年),終於被周武王消滅了。周武王建立了周朝,自稱天子。周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三個奴隸制大國。

順便交代一下伯夷、叔齊的下落。他倆聽說商朝被周武王滅亡了,就到首陽山上隱居下來。他們認為吃周朝的糧食是一件可恥的事,所以每天只採點野菜來充飢。有位農婦見到了,就說:“你們雖然決心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這山上的野菜草木也是周朝的呀!”他倆聽了,就連野菜也不吃,最後都餓死了。武王伐紂是正義的事業,伯夷、叔齊雖被後人尊稱為高士,但實際上是兩個不識時務的傻瓜。

附:商朝帝系表

湯——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紂)



第三節 西周

大約在公元前1027年(有的史書說1066年),周武王姬發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由於西周尤其是西周前期還沒有史籍記載,所以,有關它的歷史只能靠後世史書的描述,不一定很準確。

周武王在猝然間取代了商朝的統治地位,如何牢固控制所佔領的地盤,便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周武王采取籠絡的辦法,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商朝的舊地,通過他來控製商朝的遺民,而把商地分為三部分,封弟弟姬鮮于管(今河南鄭州),封弟弟姬度於蔡(今河南上蔡),封弟弟姬處於霍(今山西霍縣),各據一部,監視武庚,稱為“三監”。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周朝“分封制”的開始。

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國王分封諸侯的制度。商代已開始分封諸侯,有侯、伯等稱號。周滅商後,武王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雖對天子有服從命令、定期朝貢和提供軍賦力役的責任,但在他在封國內有世襲的統治權。這種分封制連同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由父系家長制演變而成,到周朝逐漸完備。周王是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改變商的以弟繼兄制;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貴族的最高家長。諸侯以封地為氏,如上面提到的“三監”鮮、度、處分別稱為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再簡稱管叔、蔡叔和霍叔。諸侯的地位也是由嫡長子繼承,世襲的嫡長子稱為宗子。諸侯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軍師太公望功勞最大,受封於齊,建都營丘(今山東臨淄);弟弟周公姬旦受封於魯,建都曲阜;同姓弟召公姬奭受封於燕,建都薊(今北京)。這就是後來春秋戰國時的齊國、魯國和燕國的來由。周公和召公都是以長子赴國,自己留在京城輔政。

武王滅商,建立了周朝以後,認為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可以過些太平日子。但是,他還有一事擔憂,就是自己年老,而兒子尚幼,不知如何繼位。果然,過了兩年,他就病倒了,他怕死後兒子年幼受欺,臨死前囑周公先行攝政,掌管國事。武王死後,長子姬誦繼位,就是周成王。

周成王繼位時,還是個小孩子(有的史書說是襁袍小兒)。文王有十子,長子伯邑考,早死;二子武王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鐸,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處,九子康叔封,十子聃季載。周公懾政後,哥哥管叔對此不滿,聯合蔡叔散佈流言,說周公打算謀害成王,竊取王位。周公是個能乾而又識大體的人,他一面懇切地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意圖,一面努力為國家辦事。據說他常常忙得不可開交,有時洗一次頭要中斷三次,吃一頓飯也要多次吐出食物放下筷子去處理政事。

武庚看到管叔、蔡叔與周公不和,認為時機已到,便與他倆串通起來,再聯合東夷中的各個部落,發動了復國戰爭。這時,周公內受猜疑,外有叛亂,處境十分艱難,幸好召公等大臣理解他,支持他,於是,周公為了保衛周朝的天下,以成王的名義,親自出師東征,授姜太公征伐東方諸侯的大權,經過三年連續艱苦的戰鬥,終於平定了武庚和管、蔡的叛亂。武庚、管叔被殺,蔡叔被擒,遭流放而死。這場戰爭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周公平定了武庚和管、蔡的叛亂後,他將朝歌為中心的殷地封給弟弟康叔,建立衛國,管理商朝遺民;又將商丘一帶封給紂王的哥哥微子啟,讓他建立宋國,以奉殷祀;蔡叔度雖被流放而死,但他的兒子胡是個很安分守己的人,周公讓他恢復蔡國之封;一天,成王與弟弟唐叔虞玩耍,把一片桐葉削成珪的形狀,說:“我把這珪封給你吧!”旁邊的史官史佚(史是官名,佚亦作逸)就請成王擇日封唐叔虞為諸侯。成王說:“我開開玩笑罷了。”史佚說:“天子無戲言。”於是,成王、周公也就順勢將河、汾以東封給唐叔虞,建都唐(今山西翼城),這個“桐葉封弟”的故事,描述了後來強大的晉國的淵源。

通過東征之戰,周公意識到周朝的都城偏於西部,處於一個不利的地理位置,於是決定建新都。周原來的都城在豐水以西的豐城,武王滅商以後,在豐水以東建了一個都城,稱為鎬京。但鎬京仍偏西,於是周公決定在洛邑(今洛陽)營建東都。為了防止商頑民繼續反叛,周公把他們遷到洛邑,派大兵鎮攝,由他們來營建東都。經過數年的時間,東都建設成功。就這樣,周朝有了兩個都城,鎬京被稱為宗周,洛邑被稱為成周。東都的營建對於瓦解商頑民,鞏固政權,發展生產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且為以後周平王東遷準備了一個落腳的地方。

周成王成年以後,周公把權力歸還給他。大家更加明白當年周公攝政的意圖。唐朝白居易有詩云:“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复誰知?”如果周公早死,可能就留下個野心家的形象於青史了。而事實證明,周公是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輔政大臣,相傳他作《周官》,為周朝設官分職;又制禮作樂,健全各種社會法規和秩序,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其言論多載於《尚書》。後世儒家極力推崇周公之德。召公也有不少治國言論,載於《尚書》之《召誥》篇。在周成王統治期間,由於有周公、召公等一班大臣的輔助,天下得以大治。

周成王在位三十七年,死後兒子姬釗繼位,就是周康王。周康王離周朝開國不久,還能知道創業的艱難,生活不至於奢侈,同時又有一些能幹的大臣輔佐,繼續推行成王的政策,因此政治上比較清明,舊史家稱當時“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周成王與周康王統治的四十多年,史稱“成康之治”。

周康王在位二十六年,死後兒子姬瑕繼位,就是周昭王。

周昭王生活奢侈,政治糊塗,只知玩樂不理朝政。到了晚年,他更是四處搜尋奇花異草、珍禽怪獸。在昭王十九年的時候,他想到南方去尋找一種白色的雉鳥,同時也要討伐日益強大而又不聽號令的楚國,於是,率領大軍南征。昭王這一出征,害苦了一路上的老百姓,他們在渡昭王過漢水時,用了以膠粘接的船隻,船身到了中流解體,昭王被淹死,周軍水師大都喪亡。

昭王在位十九年,死後由兒子姬滿繼位,就是周穆王。

周穆王統治的時候,犬戎勢力強大,阻礙了周朝與西北許多方國部落的來往。周穆王西征犬戎,打開了通往大西北的道路。這些比較遠古的事,如何得知?西晉咸寧五年即公元279年,在今汲縣西一座戰國墓中發現了一部古書,叫《穆天子傳》,專門記載了周穆王巡遊的故事,不過是被神化了的故事,但起碼可以證明周穆王西征這一史實。

據說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叫做絕地、翻羽、奔霄、超影、逾輝、超光、騰霧、挾翼,由一位勇力過人的叫造父的車夫駕馭。周穆王乘坐這八匹駿馬拉的車子,從北方轉到西方,到了許多地方。他到過陽紆山,到過巨蒐國,到過崑崙山,到過赤烏國,到過長臂國,最後到了西王母的國家(今伊朗境內)。西王母在瑤池舉行宴會。之後,周穆王再往西到了一個大湖,一個一望無際的曠野,後世有人考證是里海或鹹海海,以及吉爾吉斯大草原。穆王歸來時,繞道北方即今蒙古再回到洛邑。穆王這次西遊,全程三萬五千里,這當然都是神話傳說,但有一點大概可以證實,當時周朝的疆域,已經非常廣袤遼闊。

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死後兒子繄扈繼位,就是周恭王。

自成、康、昭、穆至恭王統治時期,是周朝的盛世。而之後,周朝又傳了周懿王姬?(難字左邊加喜字)、周孝王闢方、周夷王姬夑(周懿王之子)、周厲王姬胡,周朝則走下坡路了。

周朝的時候,鑄銅技術已相當高超,君主常常把刻有文字的青銅器賞賜給大臣貴族,用來紀念當時的時間和功績。這種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金文是繼甲骨文之後產生的一種文字,都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的重要而又可靠的資料。青銅器銘文記載厲王時南征的事相當多,可知當時厲王既要在西北防禦,又要在東南開闢戰場。戰爭使厲王政府的剝削達到了暴虐的程度,他所重用的大臣叫榮夷公,幫助厲王實行“專利”,當時,不僅是奴隸,就是自由民(社會上的一個平民階層)和一些小領主也都受到種種剝削和壓迫,他們都發出怨言。為了壓制輿論,厲王使衛國巫師監視發怨言者,知道誰發出怨言,就殺頭。於是國人都不敢說話,在路上碰面只用眼睛望望,算是打個招呼。大臣召伯虎,是召公奭的後人,又稱召穆公,簡稱召公,常規諫厲王,他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必潰,傷人必多。”但厲王不聽,矛盾愈來愈尖銳。到公元前841年,終於爆發了國人暴動。這可以說是有史記載以來第一次的人民暴動。在國人的追逐下,厲王驚慌地逃出王宮,逃奔到淄地(今山西霍縣)。太子姬靜則藏在召公家裡。國人又包圍了召公家,要求殺死厲王的兒子。召公無可奈何,以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靜,交給國人殺死,才保住了太子靜的性命。

由於厲王外逃,太子靜不敢露面,國中無君主,召公和周公(周初周公的後人)出面代行天子的職權,史稱“共和行政”。從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這一年起,我國的歷史有了準確的年代可以查考,而過去的所謂年代,都是不准確的。如果從公元2000年往上推,共和行政就是發生在2841年前的事。

共和十四年即公元前827年,逃亡在外的周厲王死了,太子姬靜在召公家也已經長大成人召公周公讓他繼承王位,把政權交還給他。這就是周宣王。

宣王繼位之時,周朝正處於內外交困之中,四周的一些小國和部落加強了對周朝的反抗和進攻,使得周宣王不得不連年征戰。宣王派尹吉甫討伐獫狁,取得重大勝利。他又派方叔率領兵車三千輛進攻荊楚、淮夷和徐戎,也取得一些利益。但宣王也遭遇到一系列的失敗,他命秦仲伐西戎,秦仲敗死;伐太原之戎、條戎、奔戎,都打了敗仗。他在繼位後的第三十九年即公元前789年,又親自帶兵去征討姜戎,幾乎全軍覆沒,本人也差點做了俘虜。

由於連年征戰,兵役繁重,加上常遇天災,廣大人民如生活於水火。大臣仲山甫竭力勸阻宣王,不要窮兵黷武,又把戰爭的禍害轉嫁於老百姓,但宣王不肯聽從。周朝的統治已發生了危機。

周宣王在位四十七年,死後兒子姬宮涅繼位,這就是西周最後一個王——周幽王。

周幽王於公元前781年即位。他即位的第二年,遭到旱災,接著又是地震,老百姓到處流浪,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局面更加不穩定。周幽王不但沒有設法安定民心,挽救危局,反而過著更加荒唐的生活。

周幽王任用善諛好利的虢石父為卿,虢石父常給他出懷點子,引起國人的不滿。周幽王的王后來自申國,申后生太子宜臼。後來,褒國給周幽王送來一位叫姒的美女,周幽王一見褒姒,即愛得要死,不久,褒姒生下兒子伯服。周幽王便廢掉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立伯服為太子。周幽王還想害死宜臼,宜臼逃到外祖父申侯那裡。申后是申侯的女兒,於是,申侯決定聯合繒國和犬戎,進攻宗周,為申后和宜臼申冤。

周幽王的愛妃褒姒生得非常漂亮,可就是有個怪脾氣,她從來不笑,周幽王想盡辦法,也未能博得她一笑。後來虢石父獻了一條計策,叫做“烽火戲諸侯”。西周時,為防止犬戎侵擾,在鎬京附近的驪山一帶修了許多烽火台,如果犬戎來進攻,即燒起大火,向諸侯報警,諸侯就會帶兵來救援。這天,烽火台上燒起了熊熊大火,各路諸侯知道京城有急,都派了大兵來救援,可是他們匆匆趕到城下,卻只看到幽王與褒姒坐在城樓上喝酒看熱鬧,可把這些帶兵勤王的諸侯氣壞了,一個個都罵罵咧咧地掉頭回去。城樓上的褒姒看到這番情景,果然哧的笑了一聲,讓幽王也心花怒放。

在周幽王十一年,即公元前771年,申侯果然聯合繒國和犬戎來攻打鎬京,幽王趕快派人去點烽火。這一次,諸侯以為幽王和褒姒又拿他們來取樂,一個也不派兵來。鎬京很快就被犬戎攻破,幽王倉皇逃走,被犬戎兵殺死在驪山之下,褒姒也被虜走,周室的財寶被洗劫一空。等諸侯知道真相,派兵來救援,犬戎已經退走。諸侯們見幽王已死,就和申侯商量,擁戴幽王的兒子宜臼繼承王位,這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即位後,怕犬戎再次來攻,不敢留在鎬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遷到東都洛邑。因鎬京在西,歷史上把周平王東遷以前的周朝稱為西周,把東遷以後的周朝稱為東周。

附:西周帝系表

周武王姬發——周成王姬誦——周康王姬釗——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滿——周恭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周孝王姬闢方——周夷王姬夑(周懿王之子)——周厲王姬胡——周共和行政(14年)——周宣王姬靜(47年)——周幽王姬宮涅(11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