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5年6月21日星期二

第二十章 南宋和金、蒙古

第一節 宋高宗

1127年至1279年,是我國歷史上的南宋時期。南宋其實是北宋的延續,因當時只得南方半壁江山,京城在臨安(今杭州),故稱南宋,而把以前的宋朝稱為北宋(京城在北方的開封)。與南宋同時存在的,是北方由女真族人建立的金國。此外,在西北由党項羌人建立的西夏,遼國的餘部在今新疆及其以西建立的西遼,也同時存在了很長時間。1206年,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後改國號為元,先後將北方幾個政權消滅,繼而滅亡南宋,統一中國。

南宋第一個皇帝是宋高宗趙構,趙構是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弟,即位前封康王,在靖康之變時,趙構曾作為親王出質金營,據說他曾因射箭連中,金人疑為將家之子,遺還換質,後得以證實,金人悔而急追。趙構因奔走疲勞,在一座廟裡睡著,夢見有神人提醒他說:“金人追趕將至,快逃走,已備馬在門外。”趙構驚覺,看到身旁有馬,即躍馬南馳渡江。渡江後,發現馬不能動,原來是一匹泥馬。所以歷史上有宋高宗泥馬渡江這一說法。無疑也屬於虛構。

當金兵攻到東京時,宋欽宗任命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知磁州宗澤、知河間府黃潛善、知相州汪伯彥為副元帥,起兵勤王。宗澤自大名至開德,與金兵大戰十三次,連續獲勝,又以孤軍進到衛南,連敗金兵,宗澤在衛南時,聽說金兵俘虜徽、欽二帝,即領兵到滑州轉至大名,計劃搶渡黃河,斷金兵歸路,截回二帝。宗澤傳檄鄰近各地宋兵來會合,共同行動,但各地宋兵到期不來。宗澤計劃不能實現,於是上書趙構,勸他做皇帝。金兵退後,楚帝張邦昌遭到人民的唾棄,在東京無法立足。呂好問等官員也勸張邦昌順應中國人情,擁立趙構,以轉禍為福,張邦昌不得已,先後派遣謝克家、韋淵到濟州奉迎趙構。又號元祐皇后(宋哲宗皇后,因廢居私第免於難)為皇太后,入居禁中,垂簾聽政,以待復辟。張邦昌稱楚帝只三十三天。1127年5月,趙構到南京(商立)稱皇帝,就是南宋高宗,重建宋朝,改年號為建炎。張邦昌到南京來朝賀稱臣,宋高宗封他作少保。

宋高宗即位後,起用抗戰派首領李綱作宰相,令宗澤知開封府,領兵進駐東京。宋高宗又起用黃潛善為中書侍郎,參與政務,汪伯彥同知樞密院事。黃、汪二人卻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李綱作宰相,即請嚴懲張邦昌等漢奸,宋高宗將張邦昌放逐到潭州(今湖南長沙)處死。李綱又提出十條抗金建國的建議,並主張宋高宗還都東京抗金。但黃潛善、汪伯彥等投降派則主張南逃。李綱又提出用兩河義軍收復失地。當時兩河流域人民紛紛組織武裝抗金,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王彥領導的八字軍(戰士面部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趙榛(自稱宋高帝兄弟信王趙榛)、趙邦傑、馬擴領導的五馬山義軍,張榮領導的梁山泊水軍,還有活動在山西、河北、陝西一帶的紅巾軍(以紅巾裹頭,曾襲擊金營,幾乎俘獲金左副元帥宗翰)等。宋高宗、黃潛善、汪伯彥等投降派都視兩河人民抗金武裝為仇敵,稱之為“盜賊”。黃、汪還極力排擠打擊李綱,李綱當了七十五天宰相後被罷免。太學生陳東,進士歐陽澈上書,說李綱不可罷,黃、汪不可用,宋高宗竟將陳東,歐陽澈斬首,李綱被罷相,由李綱起用的抗戰派將領張所、傅亮也被罷免,所有抗金措施,全被廢除。

1127年10月,宋高宗率南宋小朝廷全部逃往揚州,金朝得此消息,於這年十二月再次發動南侵。完顏宗弼(金太祖第四子,即兀朮,多稱金兀朮)率東路軍攻東京開封,宗翰率中路軍攻西京洛陽,婁室率西路軍攻長安。由於宗澤不顧宋高宗等人的反對,早已積極聯絡兩河和陝西的人民抗金隊伍,這些隊伍自願擁戴宗澤,聽他的號令。因此,三路南侵的金軍處處受到抗擊,攻陷的州城不久又被南宋軍民收復。宗澤的名字也使金人喪膽,私下稱他為“宗爺爺”。宗澤部署諸軍,想乘勢大舉渡河,擬出全面反攻的計劃奏報朝廷。但黃潛善、汪伯彥等誣他發狂(黃、汪當時為左右相),拒不允准。年已70的老將宗澤憂憤成疾,背上發疽而死。臨死,他長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又連呼三聲“過河”,念念於未竟的壯志。宗澤死後,宋高宗任命投降派杜充為東京留守,抗戰將士和人民義軍遭到打擊。

1128年秋,金兵再次南侵,目標直指揚州。金將完顏昌(即撻賴,金太祖堂弟),攻濟南,知濟南府劉豫殺抗金將領關勝,降金。金宗翰軍出雲中,入山東,先後攻下徐州、淮陽、泗州,並派部將拔離速率兵奔襲揚州。1129年2月,宋高宗聽到金兵逼近,驚慌失措,帶領御營都統制王淵和親信宦官康履,渡長江逃往鎮江。黃潛善、汪伯彥等所說宋高宗南逃,也紛紛倉皇策馬南馳,軍民怨恨。司農卿黃鍔到了江上,軍士以為是黃潛善,罵他說:“誤國誤民,皆汝之罪。”黃鋨想辯白,頭已被砍落。金軍進入揚州,大肆擄掠後,焚城而去。宋高宗從鎮江又逃到杭州。這時,朝野激憤,揭露黃、汪二人的罪惡。宋高宗被迫罷免黃、汪(黃潛善被貶至梅州後即病死),改任朱勝非為宰相,王淵掌樞密院事。

三月間,將官苗傅、劉正彥自以為功大賞薄,聯絡中大夫王世修等發動兵變,殺王淵和康履,迫宋高宗退位,禪讓給三歲的兒子趙旉。江東制置使呂頤浩、尚書禮部侍郎張浚,約合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將領,起兵討伐。苗、劉憂恐,不知所為。朱勝非勸說速請宋高宗還宮,可以免禍。於是,宋高宗復位。呂頤浩等仍領兵攻打苗、劉,苗、劉出走,後被韓世忠擒殺。呂頤浩任宰相,張浚知樞密院事。苗、劉兵變是宋高宗南逃時的一段小插曲。

五月間,宋高宗由杭州北上到建康(即江寧,今南京市),派洪皓使金求和,結果金朝不許,洪皓被扣留了十餘年。八月,宋高宗又派杜時亮使金,金朝仍不理睬,並再次出兵南侵。宋高宗聽到金兀朮軍南下的消息,急忙從建康跑到杭州。金兀朮軍渡長江,宋將王羲叔、劉光世倉皇逃走。金兀朮軍入建康,杜充投降。到十二月間,金兀朮軍繼續南侵,攻下杭州、越州(今紹興)、明州(今寧波)、定海。宋高宗則從杭州逃往越州、明州、定海。金兵逼近定海,宋高宗又採納呂頤浩的建議乘船入海,漂泊到溫州避難。金軍乘船追襲,遇到大風雨,被和州防禦使張公裕率領的大船沖散。於是,金兀朮軍大肆擄掠之後北撤。在北撤途中,金軍遭到了一些抗戰派將領指揮的隊伍的沉重打擊。

1130年3月,宋將韓世忠率水師八千,乘船從海口(在今上海)進趨鎮江,截擊金兀朮軍歸路。韓世忠夫人梁紅玉親自擊鼓助戰,金軍不能渡江。兩軍相持於黃天蕩(今南京附近),宋兵用鐵綆貫大鉤,把金兵小船逐只鉤沉。後來金兀朮利用老鸛河故道鑿渠三十里,由渠出江,反處上流,用火箭焚毀宋軍海艦,才得渡江逃去。金軍被堵截四十八天。這就是著名的鎮江之戰,又稱黃天蕩之戰。

金兀朮軍退回建康,大肆擄掠之後,準備從靜安鎮渡江北返,又遭到宋岳飛軍的沉重打擊,岳飛是相州湯陰人,出身於貧苦農家。北宋末金軍圍攻東京時應募從軍,先後在張所、王彥、宗澤、杜充、張浚麾下任將官。二十七歲的岳飛,已經成為一名傑出的軍事將領,不等張浚的命令,主動出擊。原建康通判錢需也率領多兵夾攻,金兵大敗而逃,岳飛,錢需收復了建康。這就是建康之戰。

1130年9月,金太宗增派皇子、右副元帥完顏宗輔到陝西。金婁室率領的西路軍已攻陷陝州,宋將李彥仙在城破突圍後憤恨投河而死,宗輔入陝,準備會合婁室及北上的金兀朮軍,深入陝川,然後從長江東下,侵略東南。宋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召集劉錫、劉錡、吳玠、孫渥、趙哲各部共三十萬人,與金軍大戰於富平(今屬陝西)。劉錡等率軍力戰,金兀朮一度被圍,部將韓常受傷。後宋軍因趙哲先逃,以致全軍潰敗。戰後張浚斬趙哲以肅軍紀。這就是著名的富平大戰。富平之戰是全軍南侵以來宋軍第一次大規模抵抗。

富平之戰敗後,張浚退守興州,命吳玠、吳磷兄弟退保大散關以東的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1131年5月,金將沒立、烏魯折合分兩路進軍,被吳氏兄弟擊敗。10月,金兀朮率十餘萬人從寶雞渡渭水進犯,吳氏兄弟選強弓勁弩分番輪射,連戰三日,大破金兵,俘虜金兵以萬計,金兀朮身中兩箭,剃掉鬚髯逃回燕山。這就是著名的和尚原之戰。金軍南侵以來,還沒有打過這樣大的敗仗。

當時,金軍南侵的主要目的,是掠奪人口和財物,還不是佔領土地。因南侵受阻,金太宗告逾宗望,應再立一個像張邦昌那樣的傀儡政權。於是,1130年9月,金朝在大名立劉豫作“大齊皇帝”,以張孝純(原宋太原知府)為宰相,這就是偽齊政權。1132年,劉豫又遷到東京。金朝把齊國作屬邦,把中原和陝西地區交給漢奸劉豫去統治。

1132年正月,宋高宗又返回杭州,他已經把杭州升為臨安府,南宋王朝便在臨安建立起他的統治,控制著半壁江山。宋高宗從建立南宋時開始,控制抗金的將帥,尊崇程頤的儒學,大肆攻擊王安石,秦檜成了完顏昌的親信,並隨完顏昌南侵。秦檜妻子王氏,色驕美而多智謀,和完顏昌私通。金軍到楚州(今江蘇淮安),秦檜夫婦被完顏昌遣歸作間諜。秦檜詐稱殺死防守士兵,奪駝逃回。經當時的右相范宗尹的推薦,秦檜深受宋高宗的寵信,成了禍國殃民的大奸臣。

金兵南侵,中原和江南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災難,南宋統治集團又以抗金為名,對廣大農民進行殘酷的壓榨,農民所承擔的賦稅十分沉重。在靖康年間從前線上潰敗下來的一些散兵逃將,如孔彥舟、李成、張用、曹成等夥,都流串於江南以及湖廣地區,姦淫擄掠,打家劫舍,更弄得民不聊生。南宋政府也曾派兵討伐這些土匪。張浚、岳飛攻擊李成、張用。李成兵敗北走投降劉豫,張用率眾數万投降岳飛。岳飛又攻擊曹成,曹成敗走,遇韓世忠,投降。南宋政府花費大力氣,卻是用在鎮壓農民起義方面。

1130年,王念經在江西貴溪起義,南宋調派張浚、劉光世前往鎮壓,王念經失敗被俘犧牲。起義民眾被屠殺者達二十萬人。1130年,彭友在江西吉州(今吉安)起義,起義軍轉戰江西湖南之間。1133年,南宋派岳飛前往鎮壓,彭友戰敗被俘,起義失敗。1130年,范汝為在福建建州(今建區瓦)起義,起義軍發展到十多萬人,攻陷不少州縣,連敗宋將辛企宗。1132年,陳顒在江西虔州(今贛州)起義,起義軍轉戰廣東,又撤回江西,後在江西、福建、廣東之間活動,1133年,南宋派岳飛前往鎮壓,陳顒失敗犧牲。

南宋初年最大的農民起義是鍾相、楊么(名太,兄弟中年齡最幼稱“麼”)領導的洞庭湖地區農民起義,1130年,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鐘相領導洞庭湖地區農民起義,起義軍很快發展到十萬人,他被推為楚王,年好天載,起義軍的口號是“等貴賤,均貧富”。同年,起義軍遭到孔彥舟匪軍的襲擊,鐘相和兒子鍾子昂被俘遇害,所部由楊麼領導繼續鬥爭。1133年,楊麼被推為總首領,稱大聖天王,隊伍發展到二十萬,轉戰於湖南湖北一帶,屢敗宋軍,多次拒絕宋朝的招降,並嚴拒偽齊劉豫部將李成共攻南宋的要求,把來使丟入湖中。1135年,岳飛率部來攻,因叛徒黃佐、楊欽出賣,起義軍被擊敗。楊麼投水未死,被俘犧牲,另一重要將領夏誠也被俘後犧牲。

在1131年至1133年兩年多的時間中,岳飛忠實地執行南宋王朝“盪清內寇”的使命,轉戰湘贛間,討伐李成等匪軍,又殘酷地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因而得到宋高宗的賞識和信任。宋高宗親自召見岳飛,特賜“精忠岳飛”的軍旗。但是,岳飛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的大業,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已成為一支英勇善戰的隊伍,岳雲(岳飛子)、張憲、牛皋、王貴,徐慶、楊再興、董先等是他手下的猛將。

從1133年至1136年3年間,金與偽齊繼續在川陝和中原地區同南宋展開激戰,南宋軍隊奮力抗擊,取得一系列勝利。1133年正月,金將撤離合繞開和尚原進攻川陝,知興元府劉子羽與吳玠合力抗擊,大敗金軍。1134年2月,金兀朮、撤離合協同齊國的劉夔率十萬騎兵又入侵川陝,吳玠、吳磷率軍全力奮戰,金齊聯軍退走。1134年五月,岳飛率大軍赴襄陽,擊敗偽齊李成軍,7月,一舉收復襄陽、郢、隨、唐、鄧、信陽六個州郡。捷報傳來,連宋高宗也慨嘆地說:“不知他能破敵立功到如此地步!”1134年9月,金兀朮和劉磷(劉豫子)又帥金齊聯軍南侵。宰相趙鼎勸宋高宗御駕親征。張浚召劉世光、韓世忠、張浚出兵抵禦。宋軍將士奮勇殺敵,韓世忠軍大敗金軍。十二月,金兵主力侵犯淮西,岳飛受命來援。牛皋、徐慶在廬州城外擊敗金兵,追襲三十餘里,金兵敗走。1136年。張浚、岳飛等部署北伐,準備恢復中原。岳飛攻克了偽齊新設的鎮汝軍,前鋒深入敵境,收復了盧氏縣和長水縣,大軍抵達蔡州城下。劉豫驚懼,求救於金朝不成,於9月發三路大兵傾巢出擊。劉磷率中路軍,劉猊率東路軍,孔彥舟率西路軍。結果,三路大軍被宋軍打得大敗,偽齊由此一蹶不振。

金太宗於1135年病死。死前,他已改變兄終弟及的舊制,立金太祖孫完顏亶為繼承人。金太宗完顏晟在位十三年,完顏亶繼位,就是金熙宗。由於偽齊攻宋屢遭失敗,1137年11月,金熙宗廢掉劉豫的齊國。劉豫當了八年漢奸,落得可恥的下場。他被遷居臨潢(今內蒙巴林左旗附近),1146年死去。偽齊廢後,金熙宗採納完顏宗磐、完顏昌的建策,準備把偽齊舊地交給宋朝,而要宋朝向金稱臣,貢納歲幣。宋朝在金的使臣王倫被遣回朝,傳遞這一信息。

宋高宗和秦檜得此消息後,力主投降,但抗戰派官員如趙鼎、張浚、韓世宗、岳飛、張燾、晏敦复、吳玠、胡銓等紛紛上疏,反對投降。樞密院編修官胡銓在奏疏中請斬秦檜、王倫以及附和秦檜的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孫近。疏中還說:“願斬三人頭,竿之藁街,然後羈留敵使(指金使蕭哲),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則三軍之士不戰而氣自倍。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寧能處小朝廷以求活耶?“胡銓的奏疏被流布四方,但是宋高宗卻將胡銓罷官。之後,宋金使者往來,宋高宗和掌握大權的秦檜不惜使用一切手段,一意投降。

1139年正月,秦檜代表宋高宗拜受金朝詔書,接受“和議“。金朝把陝西、河南地”賜“給宋朝,宋向金稱臣,每年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金朝歸還已死在五國城的宋徽宗和皇后的棺木。

儘管宋已經成為金的臣屬,但在金朝統治者內部以兀朮為首的一派並不滿意,他們以私結宋朝的罪名將完顏昌、蒲盧虎等貴族處死。兀朮掌握了大權,決意發兵奪回陝西、河南地。

1140年5月,金軍以金兀朮為統帥,率孔彥舟、酈瓊、趙榮兵十餘萬取宋東京,而遣聶兒出山東,完顏杲(即撤離喝)入陝西、李成入河南。不到1月,金“賜”宋的土地,全被金奪去。金兵進而威脅淮南。面對宋朝覆滅的危險,宋高宗只好又下令抵抗。

五月底,金兀朮攻破東京,宋新任東京副留守劉錡率八字軍赴順昌(今安徽阜陽)。劉錡剛到達,立即趕修防禦工事,先挫敗金葛王完顏褒及龍虎大王軍。金兀朮率主力來攻,大罵諸將無能,諸將說:“今天的南軍用兵,不比往昔。”劉錡派人到金營約戰,金兀朮大怒說:“你們這座城,我用鞋尖就可踢倒它!”次日,兩軍交戰,宋軍以逸待勞,部隊輪番休息,與金軍相持到中午。金軍遠道而來,十分疲敝,加上天氣炎熱,人馬又飢又渴。宋軍早已穎河上流和城外草叢撤下毒藥,全軍人馬食用水草後中毒。劉錡乘機出擊,大敗金軍。次日大雨,金兀朮退兵,劉錡追擊,金軍大敗而逃。這就是著名的順昌之戰,又稱順昌大捷。

順昌大捷同時,韓世忠派王勝收復汝州,張浚派王德收復宿州、亳州。吳磷(其時吳玠已死)抗擊了完顏杲的進攻,保衛了川陝。而岳飛軍,則深入河南地區,並與梁興領導的太行山義士和兩河豪傑趙雲、李進、董榮、牛顯、張峪等領導的忠義民兵取得聯繫,夾擊金軍,收復了穎昌(今許昌)、鄭州、洛陽。他以主力駐在穎昌,自率輕騎駐守郾城。

7月,金兀朮率領韓常、龍虎大王、蓋天大王等部精兵一萬五千餘騎到達郾城,與岳飛軍決戰。金兀朮以重鎧嚴裝的“鐵塔兵”列在正面,“拐子馬”騎兵布列兩側。岳飛令將士各持刀斧,上砍敵人,下斬馬足,大敗金軍。這就是著名的郾城之戰,又稱郾城大捷。

金兀朮在郾城戰敗後,又在7月中率兵十二萬進逼臨穎。岳飛督軍迎戰,楊再興在小商河與金軍遭遇,力戰犧牲。張憲率大軍趕到,擊退金軍。金兀朮又攻穎昌,岳飛派王貴、岳雲與金軍大戰,金兀朮大敗而逃。金軍被岳家軍打得聞風喪膽,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金兀朮退回開封,又準備放棄開封北撤。岳飛自郾城進軍朱仙鎮,距開封只有四十五里,而就在這個時候,宋高宗和秦檜開始了更為可恥的投降和陷害岳飛的活動。

宋高宗的政策是苟安江南,抗戰為不得已,一旦取得某些勝利,就想以此與金朝換取苟安的局面。秦檜則是金朝的內奸,專以陷忠良,搞投降出賣活動為己任。當時正是消滅金軍主力的大好時機。金兀朮已無法制服部將,烏陵思謀、王鎮、崔慶、韓常等則等待岳家軍到來即投降。金兀朮想徵兵,河北無一人應徵者,以致他哀嘆說:“自我起兵北方以來,沒有像今日這樣挫敗過。”而宋軍尤其是岳家軍,則鬥志昂揚,岳飛對部下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面對這種有利形式,宋高宗、秦檜卻以“孤軍不可久留”為理由,連下十二道金牌(朱漆木牌上寫金字,有緊急軍機,由皇帝直接發出),迫令岳飛退兵。岳飛悲憤交集,慨嘆道:“十年之功,廢於一且!”岳飛率軍撤退時,當地人民攔住岳飛馬,說:“我們頂香盆,運糧草,迎接官兵,金人都知道,將軍走後,我們還能活嗎?”岳飛悲痛流淚,取詔書給他們看,說:“我不得擅留!”

1141年,宋高宗任張浚、韓世宗為樞密使,岳飛為副,一舉收回三大帥兵權。張浚這時依附秦檜主和,韓、岳則成為秦檜的大敵。宋高宗和秦檜向金朝求和,金兀朮遣密信給秦檜說:“你朝夕請和,岳飛卻正想圖河北,必殺岳飛,才可議和。”於是,秦檜指使其死黨、右諫議大夫万俟卨首先上章彈劾岳飛。岳飛被罷官出朝。秦檜一夥隨後又夥同張浚收買岳飛部將王貴部下的副都統制王俊,指使王俊誣告張憲、岳雲謀反,把張憲、岳雲逮捕下獄。秦檜又派楊沂中到廬山把岳飛誘騙到臨安,以謀反罪名下獄。岳飛長嘆道:“我方知已落秦檜奸賊手中,使我為國忠心,一旦都休!”秦檜指使御史中丞何鑄、大理寺卿週三畏審訊。何鑄、週三畏覺察其冤。何鑄對秦檜說:“強敵未滅,無辜戮一大將,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長計。”秦檜改命万俟卨審訊。岳飛等坐獄兩月,秦檜、万俟卨仍找不到任何證據,但還是要以謀反罪處死。大理寺卿薛仁輔、寺丞李若樸、何彥猷皆言岳飛無罪。判宗正寺士褭(左有人字旁)請以全家百口保岳飛。韓世忠質問秦檜,秦檜回答說:“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或許有)。”韓世忠憤慨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他棄官隱居西湖,每日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以飲酒縱遊為樂,十餘年後死去。這年十二月。宋高宗、秦檜終於一“莫須有”的罪名,毒殺了岳飛。岳雲、張憲被斬首。岳飛軍中一些官員被罷免,牛皋後來(1147年)也被秦檜使人毒死。支持岳飛出兵的李若虛、為岳飛鳴冕叫屈的薛仁輔等官員都被免官流放,而附和秦檜陷害岳飛的張俊、万俟卨等都得以升遷,被扣留在金的宋使臣洪皓寫回密信說,金軍聽說岳飛死,擺酒慶賀。

岳飛雖有鎮壓農民起義的行動和盲目忠君的思想,但他二十歲從軍,三十九歲遇害,一生主要的活動是在抗金的戰場,為保衛南方人民免於遭受金朝的侵略,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所以,人民還是熱愛他,懷念他。人們將岳飛葬在美麗的西湖邊,後來又鑄了秦檜、王氏、張俊、万俟卨四尊鐵像跪在岳王墳前(岳飛後來追封鄂王)。秦檜等永遠遭到人民的唾棄,連姓秦的人也哀嘆說:“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在岳飛的家鄉河南湯陰,人們建了一座岳王廟,保存至今。而岳飛的傳說,隨著《說岳全傳》一書的流行,更是豐富多彩。

宋高宗、秦檜在陷害岳飛的同時,與金朝簽訂了屈辱投降的條約,其主要條款是:南宋稱臣於金;宋金兩國,東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關為界,中間的唐、鄧二州皆屬金朝;南京每京向金朝輸納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這就是紹興和議(紹興為宋高宗第二個年號)。以後十餘年,宋金無大戰事。

紹興和議後,秦檜以左相加封太師、魏國公,獨攬軍政大權。秦檜盡力打擊反對派,屢興大獄,貪污勒索,實行腐朽、黑暗的統治。因此,天下之人對他恨之入骨。一天秦檜入朝,義士施全在半道刺殺,未遂犧牲。秦檜逼害與他一起當宰相的趙鼎,趙鼎對兒子趙汾說:“秦檜一定要殺我,我死了,你們可以無事,不然,全家都要被殺掉。”趙鼎於是絕食自殺(1147年),到秦檜臨死前(1155年冬),他又下令逮捕趙汾下獄,嚴刑拷打,逼令他承認與已經罷官的張浚、胡銓、胡寅、李光等人謀反,株連五十三人。秦檜要將他們全部處死,因病得不能書寫,這批人才能倖免。1155年10月,秦檜病死。次年,他的死黨万俟卨、湯思退掌握朝中大權,繼承其衣缽。秦檜一生作惡多端,生前死後都遭天下人的咒罵。他與妻王氏之墓在金陵江寧鎮。據說明朝時被人盜挖,得財富以巨萬計。兩屍用水銀裝斂,顏色如生,官府偷偷派人砍碎其屍,分投於各處廁中,亦一痛快事。

1149年,金熙宗完顏亶被他的堂弟、丞相完顏亮(宗翰之子)暗殺,在位十四年。完顏亮即皇帝位(後被廢,稱前廢帝)。完顏亮因金太宗諸子強盛,於是殺其子孫七十餘人,又殺宗翰子孫三十餘人,諸宗室五十餘人。完顏亮又派人改築燕京宮室,1154年從上京(會寧,在今黑龍江阿城南)遷都到燕京,直接統治北方漢人地區。完顏亮是個殘暴之君,又是個荒淫腐化到極點的衣冠禽獸。完顏亮還準備消滅宋朝,直接統治江南。他派畫工混在使節當中,偷偷畫出安山水作屏風,又畫自己的像於吳山絕頂,題詩其上,有“萬里車書盍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句子,表示他要滅亡南宋的野心。

1160年,金主完顏亮發兵四十萬,號稱六十萬,分四路南侵。宋高宗大驚,只好起用正在患病的老將張浚為江淮浙西製置使,領兵抵禦。金軍渡淮,長驅直入,副帥王權聞敵兵到來,不戰而逃。1161年10月,金軍已抵達和州,準備強攻採石鎮。中書舍人虞允文受命到採石犒軍,當時王權已被罷職,繼任的李顯忠未到,三軍無主。虞允文毅然督師,指揮軍民駕艦船迎戰,大敗金軍。完顏亮不能過江,只好移軍瓜洲。這就是著名的採石之戰。

金工部尚書蘇保蘅率軍從海上攻臨安,結果被宋李寶軍打得大敗。蘇保衡隻身逃脫,金軍艦隊被全部殲滅。入侵川陝的金軍遭到吳磷軍的痛擊,吳磷指揮各路軍馬收復了秦、洮、隴、商、虢、華、陝七州。由唐、鄧南侵的金軍也被宋軍與義軍擊敗。此外,在金軍的後方,抗金義軍也紛紛其兵,給金朝以很大威脅。

在金軍南侵失敗的形勢下,金朝又一次發生政變。金東京(遼陽)留守、曹國公烏祿(金太祖孫),乘完顏亮南下,奪取政權,自立為皇帝,更名雍,就是金世宗。公佈完顏亮罪惡數十事,宣布廢完顏亮為庶人。完顏亮想北還,怕軍士解體,決定先滅南宋,再北還滅金世宗。他進軍到揚州,命軍隊三日內渡過江,否則盡殺死。軍士危懼,又聽說金世宗已即帝位,於是,部將完顏元宣等將完顏亮暗殺,金軍撤退,宋軍收復兩淮地區。金廢帝完顏亮在位十三年。

1162年,宋遣起居舍人洪邁使金,祝賀金世宗登極,同時想要回河南的皇室陵寢地,正敵國之禮,結果金世宗不許。宋高宗仍然推行投降路線,但朝野上下都反對投降,擁護抗戰派首領張浚。在軍民一片抗敵聲中,頌高宗的統治難以繼續。他與宰相陳康伯等商議後,宣布退位,傳位給養子趙昚(太子趙旉早死),自己稱太上皇。

宋高宗趙構在皇位三十六年,在太上皇位二十五年,活了八十歲,死後葬於永恩陵(在浙江紹興市東寶山,南宋前六帝葬於此,稱宋六陵)。


第二節 宋孝宗和宋光宗

1162年,宋高宗退位稱太上皇,養子趙昚(宋太祖七世孫)即位,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在做太子時,就積極主張抗戰,他剛一即位,就召見抗戰將領張浚,說:“久聞公名,今朝廷所賴唯公。”又起用遭到秦檜誣陷、流落二十年的辛次膺同知樞密院事,召回遭到秦檜貶斥的胡詮。朝中的秦檜黨人都被驅逐。宋孝宗還下詔,追复岳飛、岳雲的官爵,依官禮改葬,岳飛的子孫都特予錄用。宋孝宗的這些做法,表明對抗戰派的支持,朝野上下,為之一振。當時,只有右相史浩(左相陳康伯)屬於投降派。

1163年初,張浚出帥江淮,作北上抗戰,恢復失地的準備。抗戰派紛紛建策北伐。史浩出兵反對,主張修築瓜洲、採石兩處的城防,以保長江。張浚與史浩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宋孝宗罷免史浩相位,支持張浚出兵。這年四月,張浚派濠州李顯忠軍,泗州邵宏淵軍分道出擊屯駐在河南的金軍。李顯忠原名世輔,十七歲隨父從軍抗金,屢立戰功,宋高宗賜名顯忠。他一貫堅持抗戰,鬥志昂揚。自濠州出兵,五月攻下靈壁縣。邵宏淵自泗州圍攻虹縣,卻不能下。李顯忠派靈壁降卒,招降虹縣金軍守將,然後與邵宏淵合兵,進取宿州,大敗金將蕭琦,收復宿州城,捷報傳來,宋孝宗親自寫信給張浚說:“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

宋孝宗以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邵宏淵圍攻虹縣無功,位在李顯忠之下。由此與李顯忠不和。金軍紇石烈志寧部自睢陽反攻宿州,被李顯忠打退。金軍繼續增兵,李、邵分兵夾攻。邵宏淵臨陣竟按兵不動,對人說:“當此盛夏,搖扇子還顧不來,怎能在烈日下披甲苦戰呢!“部下見兩將不和,各自奔逃。李顯忠孤軍難敵,夜間從宿州撤出,金軍追至符離,宋軍大潰敗。

符離戰敗後,宋孝宗開始猶豫動搖,準備起用秦檜餘黨湯思退同金朝議和。金朝揚言要海、泗、唐、鄧四州,湯思退(當時已為右相)派秦檜餘黨王之望出使金朝割地。宋孝宗、湯思退的投降妥協遭到了抗戰派官員的紛紛反對,辛次膺辭官,張浚、虞允文、胡銓、王十朋(狀元出身,官至侍御史等職,戲劇《荊釵記》演的就是他與妻子錢玉蓮的故事。)等人連續上書,反對求和。最後宋孝宗有所悔悟,停止和議。湯思退不肯罷休,陰謀陷害抗戰派首領張浚。

1164年四月,湯思退趁張浚出朝視察前線軍隊之機,指使黨羽右正言尹穡攻擊張浚擁兵跋扈,浪費國用,抗拒朝廷命令,主和派又囂張起來。宋孝宗再次動搖屈服,從前線召張浚還朝,罷去相位,出判福州。張浚途徑餘幹,得病死去,時年六十七歲。

宋孝宗、湯思退決定議和,派魏杞出使金朝。兵部侍郎胡銓、太學正王質等上書反對。湯思退生怕抗戰派繼續反對,宋孝宗又再動搖,竟將反對撤兵割地的抗戰派官員二十餘人逮捕入獄,又派人去金朝通消息,要敵軍出動大兵來威脅議和。金軍得到情報,於十月間再發兵渡淮南侵,進攻楚州。知楚州魏勝奮勇抗敵,戰死。都統制劉寶棄城逃跑。金軍又攻占濠州、滁州、商州。消息傳到朝廷,群情激憤,紛紛揭露湯思退。宋孝宗罷免湯思退出朝,去永州居住。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請斬奸邪誤國,勾結敵人的湯思退、王之望、尹穡三人。湯思退路過信州,聽到消息,憂懼而死。王之望、尹穡被罷官。

在敵軍的威脅下,宋孝宗繼續屈辱求和。除割讓海、泗、唐、鄧四州,又割去商、秦兩州,交換的條件只是南宋不再向金稱臣,改稱侄皇帝。原來的“歲貢”改稱“歲幣”,每年減少十萬,仍交二十萬,這就是恥辱的“隆興和議”(隆興是宋孝宗的年號)。隆興和議以後,宋、金兩朝三十年無大戰爭。宋孝宗雖與金朝訂立了隆興和議,但又不甘於就此妥協,繼續作收復失地的打算。他獨掌用人大權,親自處理政事,對人說:“我每天都要遊行全國一周(指處理各地文件)。”他起用老將虞允文入樞密院參預軍務,後又任為宰相。虞允文成為朝中抗戰派的主要代表。虞允文向宋高宗建議,派遣使臣到金朝,以索取徽、欽陵寢地為名,要金朝歸還洛陽、鞏縣地,並要求改訂受書禮(因宋、金使臣往來受書,仍沿用君臣禮。)1170年5月,宋孝宗派范成大出使金朝,面見金世宗,拿出改禮索地的文書,遭到金世宗的拒絕。此後,宋孝宗和虞允文在各地修築城防,作抗戰的準備。1172年,宋孝宗派虞允文到四川整軍備戰,計劃從四川出兵,與朝廷主力軍配合,在河南會師。可惜,兩年後虞允文在四川病死,宋孝宗自四川出兵的計劃落空。

虞允文死後,宋孝宗任用王淮為宰相,理財備戰,而朝中的大臣如龔茂良、史浩,週必大等又都反戰主和。這個時期,一個以朱熹為首的道學集團形成了。朱熹字元晦,號晦庵,安徽婺源人。道學即理學,其創始人是北宋的程頤和程穎,朱熹是二程的四傳弟子,他特別發揮了程頤的思想,後世所謂程朱理學,實際上最起作用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程朱理學以孔孟之道為基礎,以維持三綱五常為宗旨,以“去人欲,存天理”、“正心誠意”為核心,繼承綜合歷代儒家的學說,又吸收佛教禪宗和道教的唯心論和詭辯術。朱熹多次上書宋孝宗,阻止抗金作戰,主張“攘外”必先“安內”,而又先要“修身”,實則採取妥協政策。朱熹沒有得到宋孝宗的賞識,雖則一度入朝做官,但不久又罷去。他在社會上講學,收集門徒,廬山白鹿洞書院就是他建立的活動據點。朱熹道學集團和朝廷中的主和派是互相勾結互相支持的,因此,反道學鬥爭便成了抗戰派的一個迫切的任務。而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位傑出的思想家陳亮。

陳亮字同甫,號龍川,浙江永康人。他少年時就十分崇拜岳飛等愛國英雄,立志抗金,收復北方失地,統一中國。為此,他不僅廣泛地學習和研究了歷史、軍事、哲學、文學,總結了歷史上的經驗,而且多次上書皇帝力主抗戰,評擊弊政,批判朱熹理論的虛偽和反動,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由於“言涉犯上”,觸犯了當權者,曾三次入獄。但他並不屈服,每次出獄後,都更加堅定地宣傳抗戰思想和主張,更加猛烈地批駁朱熹道學。由於他堅持不懈的鬥爭,不少朱熹信徒都轉歸他的門下,連朱熹本人也驚呼“可畏!可畏!”他曾想誘服陳亮,勸他放棄自己的主張,但陳亮不為所動。

陳亮在艱苦鬥爭的日子裡,得到了抗戰將領辛棄疾的支持。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1140年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時投入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隊伍,充當掌書記。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辛棄疾奮勇擒捕張安國,1126年渡淮投附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浙東安撫使等職。他一生堅持主張抗金,提出不少恢復失地的建議。但是他的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一帶。辛棄疾與陳亮在臨安相識,兩人都堅持抗戰反金,在政治上思想上完全一致,他們互相勉勵,互相支持,建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他們又都是傑出的詞人,經常以詞唱和,表達自己高漲的抗戰情緒以及宏偉抱負不能實現的憤懣。

1187年10月,宋高宗當了二十五年太上皇以後病死。宋孝宗服喪,由太子趙惇參預政事。1186年2月,宋孝宗退位作太上皇,傳位給太子。

宋孝宗趙昚在皇位二十七年,在太上皇位五年,享年六十八歲,死後葬於永阜陵。在南宋一朝中,宋孝宗算是比較好的一個皇帝。

1189年,宋孝宗退位作太上皇(稱壽皇),太子趙惇繼位,就是宋光宗。週必大、留正為左右相,王藺為參知政事。

宋光宗長期生活在深宮,不達世務,加之即位時已經四十多歲,因此更顯得昏庸無能。朝政被主和派官員所操縱,宮內則被皇后李氏所左右。李皇后是灰遠節度使李道之女,據說李道在湖北時,聽說道士皇甫坦善於看相,便叫幾位女兒出來拜見。皇甫坦看到她,不敢受拜,說:“此女子必然會當上皇后。”後來皇甫坦把這事告訴宋高宗,宋高宗便聘她為恭王趙惇的妃子,生下嘉王趙擴。李皇后性情妒悍,早已使宋高宗和宋孝宗不悅。當上皇后以後,更是為所欲為。宋光宗十分怕她。李皇后因黃貴妃有寵於宋光宗,便趁宋光宗外出將她暗殺,只稱暴死。宋光宗明知有詐,卻無可奈何。有一次,宋光宗在宮中洗手,看到侍候的一位宮女的雙手十分潔白,覺得很喜愛。過幾天,李皇后派人給宋光宗送食盒,打開一看,卻是那位宮女的雙手,宋光宗嚇得也不敢聲張。

宋光宗原來誅殺宦官,宦官恐懼,便離間三宮(指太上皇、皇帝和皇后),以致宋光宗、李皇后與太上皇之間,日益產生怨恨。1191年,李皇后請立嘉王趙擴為皇太子,宋光宗也很生氣,於是長期不去朝見太上皇問安。朝臣紛紛上書進諫,宋光宗很是厭聽。宮中矛盾益深,而朝中大臣也勾心鬥角。留正支持諫官彈劾週必大罷相,留正獨專相位,打擊主戰派官員,陳亮、辛棄疾等都遭受打擊迫害。陳亮於1193年考中進士第一(狀元),被任為建康府判官。在赴任途中,一天晚上突然死去。死時五十一歲。

1194年,太上皇宋孝宗病重,宋光宗還是不去重華宮(太上皇所居之宮)探視,宰相留正、兵部尚書羅點、中書舍人陳傅良、起居舍人彭龜年等紛紛進諫,留正甚至拉住宋光宗的衣哭諫,但宋光宗不聽,最後只同意嘉王去探視。到了六月,太上皇病死,宋光宗稱病不去屍前服喪。留正與禮部尚書,知樞密院事趙汝愚(宋宗室)商議,只好將八十多歲的宋孝宗母親壽聖皇太后請出來主持喪禮,由於宋光宗稱病不出,朝中騷動。尚書左選郎官葉適向留正建議立嘉王為太子。留正上報,過了六天,宋光宗傳出批示:“歷事歲久,念欲退閒。”留正得到批示,心中不安,上朝時假裝摔了一跤,上表請老離朝。留正一走,朝中更亂。趙汝愚與外戚知閤門事韓仛冑(北宋大臣韓琦曾孫、太皇太后妹之子)定計,請太皇太后(即宋孝宗母)下詔,宋光宗退位作太上皇,嘉王趙擴即皇帝位執喪禮,召還留正,朝中才安定下來。

宋光宗趙惇在皇位五年,在太上皇位六年,死時五十四歲,死後葬於永崇陵。

在這一節中,還有必要把西夏和西遼數十年間的變遷作一個簡要的敘述,因為西夏和西遼是始終與南宋、金朝同時存在的兩個政權。

北宋末年,西夏國君夏崇宗依附金朝,幫助金朝侵略宋朝。金朝滅北宋後,為了繼續南侵,免除後顧之憂,把陝西北部割給西夏,以黃河為界,確定了西夏的領域。以後,西夏趁金朝頻繁南侵,無暇西顧之機,又不斷擴展自己的領域,疆土的廣闊為建國以來所未有。

1139年,夏崇宗乾順病死,在位五十三年,十六歲的兒子仁孝繼位,就是夏仁宗,生母曹妃、繼母任後並立為皇太后,夏仁宗即位時,朝中軍政掌握在晉王察哥、中書令濮王仁忠等皇室貴族的手裡。但是,任太后的父親任得敬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物,漸漸成為西夏政權的威脅。任得敬原是宋朝西安州通判,夏崇宗攻破西安州,任得敬出降,後獻女給夏崇宗,得以步步升遷。夏仁宗初立時,任得敬先後領兵鎮壓契丹蕭合達和哆訛等領導的党項起義,逐漸擴大了他的軍事力量,進封西平公。1147年,任得敬上表請求入朝,企圖參與國政,受到濮王仁忠等的阻止而未能得逞。1148年濮王仁忠病死,次年,任得敬用金珠向晉王察哥行賄,察哥請夏仁宗召任得敬為尚書令。次年,又為中書令。1156年,晉王察哥病死,任得敬進為相國。從此,任得敬擅權專政,排斥誣陷朝中大臣,夏仁宗也受他威脅不能製馭。1170年,任得敬公然脅迫夏仁宗分夏國一分歸他統治。夏仁宗被迫分西南路及靈州囉龐嶺地歸任得敬,建號楚國。但是,這個楚國並沒有得到金朝的承認,任得敬又陰謀附宋朝自立。這年八月,任得敬密通宋朝,宋四川宣撫使虞允文派使者以蠟丸書回報任得敬,約定夾攻金朝。宋密使被夏國捕獲。夏仁宗拿到這項鐵證,先命其弟仁友等誘捕任得聰、任得仁等,又設計殺任得敬,並殺任黨。其後,任命韓道沖為中書令,又進為相國,西夏由此轉危為安。

任得敬分國陰謀的失敗,是西夏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夏仁宗誅滅任黨,避免了割據局面,鞏固了西夏的封建制統治。1193年,七十歲的夏仁宗病死,十七歲的兒子純祐繼位,就是夏桓宗,夏仁宗在位五十五年,由於西夏沒有外部的威脅,從而獲得了較為穩定的發展環境。這半個多世紀,是西夏確立了封建制的統治,走向穩定和經濟、文化發展的時期。

1125年,遼朝天詐帝被金兵俘獲,遼朝滅亡。皇族耶律大石率餘部西遷,先到可敦城,後經和州(在新疆吐魯番)到達葉密立(約在新疆塔城),1131年,文武百官立耶律大石為帝,稱天祐皇帝,又稱右兒汗(死後廟號德宗),建元延慶。重建的遼朝又號哈喇契丹(即黑契丹,因崇尚黑色),因其在西,史稱西遼。1134年,遼德宗耶律大石遷都到八刺沙袞(在今蘇聯伏龍芝城附近),號八刺沙袞為虎思斡爾朵(契丹語為強有力的宮帳)。遼德宗遷都後,曾進行過東征和西征,疆域不斷擴大。當時西遼的疆域,北至巴爾喀什湖(在蘇聯哈薩克境內),東至今新疆吐魯番東南至今新疆和闐,西南至阿姆河(在蘇聯烏茲別克境內),西至鹹海(在蘇聯哈薩克、烏茲別克境內),並統治著回鶻、花刺子模等國。在十三世紀蒙古建國以前,我國境內形成為南宋、金、西夏和西遼四朝並立的局面。西遼儘管沒有展開大規模的對外作戰,但它的存在,對南宋、金、西夏的影響都是深刻的。

1143年,遼得宗耶律大石病死,在位十三年。因兒子夷列年幼,由皇后塔不煙執政。塔不煙執政七年,稱感天皇后。1151年,夷列即位,就是遼仁宗。1164年,遼仁宗死,在位十三年,其妹普速完權代執政,稱承天太后。普速完與夫弟樸古只沙裡私通,謀殺了丈夫駙馬蕭朵魯不。蕭朵魯不的父親都元帥斡裡刺領兵圍皇宮,射殺普速完和朴古只沙裡。1178年,遼仁宗次子直魯古即皇位,直至1211年被乃蠻部太陽汗之子屈出律篡位。


第三節 宋寧宗和宋理宗

1194年,趙汝愚、韓仛冑等擁立嘉王趙擴,宋光宗退位做太上皇。嘉王趙擴即位,他就是宋寧宗,妃子韓氏被立為皇后。

宋寧宗即位趙汝愚因擁立有功,任樞密使,又任右相(左相為留正)。趙汝愚執政的第一件事,就是薦用朱熹為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講道學。朱熹到臨安後,和趙汝愚結為死黨,協力排擠韓仛冑。韓仛冑也因擁立有功,任樞密院都承旨,傳達詔令,得到宋寧宗和韓皇后的信任,又得到參知政事京鏜等朝中抗金主戰的官員的支持。韓仛冑、京鏜一派與趙汝愚、朱熹一派形成尖銳的對立。雙方經過一番明爭暗鬥,宋寧宗、韓仛冑先後將留正、朱熹、趙汝愚罷免出朝。1196年,趙汝愚在衡州病死。趙汝愚、朱熹一黨失敗後,京鏜升往右相,韓仛冑加開府儀同三司,權位重於宰相。

韓仛冑、京鏜執政後,開始全面反道學,朝中反道學的官員,紛紛揭露朱熹道學的欺騙和虛偽,稱道學是偽學。朱熹道學集團瓦解,道學聲名浪籍。1196年,宋寧宗下旨,朱熹降兩級官,其門徒蔡元定送道州編管,又嚴今禁止道學。1198年,宋寧宗又訂立偽學逆黨籍。宰執趙汝愚、留正、王藺、週必大四人為首,以及朱熹、彭龜年、陳傅良、薛叔似、劉光祖、葉適、呂祖泰、蔡元定等共五十九人。兩年後,朱熹病死,偽學逆黨籍的確立,標誌著反道學鬥爭的勝利。偽學逆黨籍至1202年才解除。這場由宋寧宗、韓仛冑領導的反道學鬥爭,史稱“慶元黨禁”(慶元是宋寧宗的年號)。其聲勢浩大,範圍廣闊,意義是重大的。

韓仛冑當政時的另一件事,是崇岳飛、貶秦檜。宋孝宗時,是追复岳飛原官,加諡號武穆。宋寧宗、韓仛冑又追封岳飛為鄂王。同時,宋寧宗、韓仛冑又削去秦檜申王的爵位,並改諡號忠獻為謬醜(荒謬、醜惡)。宋寧宗、韓仛冑崇岳飛,貶秦檜的做法,極大地鼓舞了抗戰派,打擊了主和派。

從北宋滅亡到宋寧宗朝,北方領土已淪亡了六七十年,中原遺民在金朝的殘酷統治下,丞盼宋軍北伐解散,南方軍民也有收復失地,重振紀綱的強烈願望。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的詩句“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報國欲死無戰場”“死前恨不見中原”等,正是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這種民情。宋寧宗、韓仛冑反道學勝利,抗戰派官員如辛棄疾等又被起用,在朝野抗金聲中,宋寧宗、韓仛冑決定發兵北伐。這次戰爭,史稱“開禧北伐”(開禧是宋寧宗又一年號)。

開禧北伐,時機是成熟的。1189年,統治金朝二十九年的金世宗完顏雍病死,皇孫完顏璟繼位,就是金章宗。金朝到了這時,已日漸衰落,北方各族的起義,尤其是蒙古部落的新興,大大削弱了它的統治,他無意也無力南侵。這時,正是北伐的大好時機。然而,南宋自符離戰敗、隆興和議後,四十年沒有作戰,缺乏得力的軍事將領(辛棄疾當時已六十五歲),這又成了開禧北伐潛伏的最大隱患。

1206年,韓仛冑命令殿前副都指揮使郭倪指揮渡淮,勇將畢再遇攻取泗州,初戰告捷。這年五月,韓仛冑請宋寧宗正式下詔,出兵北伐。當時,北伐主力分佈在江淮、四川兩翼,鄧友龍為兩淮宣撫使,程松為四川宣撫使,吳曦(吳璘之孫)為副使。然而,就在韓仛冑部署北伐時,宋軍中已出了內奸。吳曦密通金朝,約獻階、成、和、鳳四州,求金朝封他作蜀王。金朝答應,命他按兵不動。金軍因無西顧之憂,全部布防東線戰場。結果,宋軍王大節、郭倬、李汝翼、田俊邁、皇甫斌、李爽等部均戰敗。六月,韓仛冑因出兵無功,罷免指揮軍事的蘇師旦和鄧友龍,用丘崈為兩淮宣撫使,丘崈到任,採取守勢,結果,又連遭失敗。很快,他便與金軍秘密談和。西線吳曦叛變,東線丘崈主和,使韓仛冑日益陷於孤立。1207年正月,韓仛冑罷免丘崈,改命張岩督視江淮兵馬,同時,又派使臣方信孺到開封同金朝談判。這時,四川形式又發生變化。吳曦叛變,在蜀稱王,遭到軍民的強烈反抗,楊巨源、李好義等聯合軍民,闖入偽宮,斬殺吳曦。吳曦叛宋降金,稱王四十一天,受到了應得的懲處。楊巨源、李好義等推隨軍轉運使安丙為首,出兵收復了被金軍佔據的階、成、和、鳳四州。李好義又請乘勝進取秦隴,但安丙不許,還在宋軍內部自相殘殺。楊巨源、李好義等都被害死,四川的大好形勢又被安丙斷送。這時,出使金朝的方信孺帶回消息,金朝要宋朝斬韓仛冑等,函首以獻,增加歲幣,出犒師銀,方可議和。韓仛冑大怒,決意再度整兵出戰。然而,一場政變在朝廷內發生了。

禮部侍郎史彌遠(史浩之子),是朝中投降派的主要代表。韓皇后當時已死,宋寧宗立楊氏以後,韓仛冑對此曾有異議。因此,楊皇后對韓仛冑恨之入骨。於是,史彌遠勾結楊皇后以及楊皇后兄楊次山,陰謀殺害韓仛冑。楊皇后指使皇子趙詢上書誣陷韓仛冑,宋寧宗不理,史彌遠等便指使中軍統制夏震,在韓仛冑上朝時,領伏兵突然襲擊,把他截至玉津園夾牆內活活打死。隨後,又將蘇師旦處死。這時,楊皇后,史彌遠等已掌握了朝政,完全接受金朝提出的條件,將韓仛冑、蘇師旦頭顱函送金朝,金宋改稱伯侄之國,增歲幣為三十萬兩,犒師銀三百萬兩。金軍自侵占地撤回。這就是屈辱的“嘉定和議”。時間在1208年(嘉定是宋寧宗又一年號)。

在封建史書中,韓仛冑被列入奸臣,原因是他反道學,貶朱熹,興慶元黨禁,後代儒生對他憎惡。另外,封建史家也把開禧北伐失敗,嘉定和議之恥辱的罪過推到他身上。事實,韓仛冑代表了當時的進步勢力,和反動勢力進行了不懈的鬥爭,是一個在歷史上有深刻影響的人物。相反,史彌遠則受到民眾的痛恨,就在他發動政變後不久,有一位軍官羅日願準備刺殺他,可惜未能成功,羅日願遭磔刑處死。

嘉定和議以後,北方的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金章宗在這時病死,在位八年,金世宗子衛王完顏永濟繼位。這時的金朝,正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因為新興的蒙古汗國,對它構成了最直接的威脅。

蒙古族原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北的額爾古納河上游,約在八世紀時開始西遷,游牧於斡難河和怯綠連河之間。隨著畜牧生產的發展,到了十二世紀,蒙古族各部進入了奴隸社會,出現了貴族階級。蒙古族各部為了爭奪財富和人口,相互之間進行著無休止的戰爭。孛兒只斤部的首領鐵木真(出生於1162年),在長期作戰中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又先後擊敗了塔塔兒、泰赤鳥、篾兒乞、扎木合、克烈等大部落。1204年,鐵木真又攻破乃蠻部,乃蠻部首領太陽汗敗死,兒子屈出律西走,於1208年到達西遼,西遼皇帝魯古收留了屈出律。

1206年,鐵木真結束了蒙古長期分裂的局面,在斡難河邊建立了蒙古汗國,被各部尊稱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蒙古地區建立分封制度,組建軍隊,頒行法典,創造文字。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一位傑出的領袖,他在統一蒙古和建國的過程中所採取的各種政治、軍事措施,都順應了並且加速了當時蒙古社會經濟的發展。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窩闊台、四子拖雷長期跟隨他征戰,手下還有木華黎、哲別、速不台等大將。

1211年,成吉思汗大舉進攻金朝,攻入居庸關,直達金朝國都中都(今北京)城外,1212年,成吉思汗又進攻金朝西京(今大同)。1213年,蒙古軍兵分三路,進攻山東、河北州郡。金朝中都陷於北、西、南三面圍攻之中。這年八月,金朝內部發生了政變。金將胡沙虎殺死了金帝完顏永濟,完顏永濟在位五年(無廟號)。胡沙虎另立金世宗孫完顏珣作皇帝,就是金宣宗。政變後不久,金元帥術虎高琪殺死胡沙虎。金宣宗即位後,即向蒙古求降,成吉思汗得到大批金寶、馬匹後,於1214年3月退兵。金宣宗害怕蒙古的軍鋒,蒙古軍退後,即倉皇逃離中都,遷都到南京(今開封)。成吉思汗得知金朝南逃,再次派兵南下。1215年,金朝的中都和遼東、河北、山東八百六十餘城,全被蒙古軍攻占。

面對這樣的形勢,金朝內部出現了兩種主張。一是聯宋抗蒙,一是南侵軟弱的宋朝,在南方擴地立國。金宣宗採取了後一種主張。1217年金兵分道南侵,宋朝又面臨著危機。宋寧宗下詔京湖、江淮、四川等地,抗擊金兵,金兵南侵,雖取得不少勝利,攻陷不少州縣,但也遭到南宋軍民的有力抵抗。在四川一路,都統吳政、張威抗擊獲勝。在京湖一路,趙方(京湖制置使)、孟宗政、扈再興統領軍民擊退金兵。在江淮一路,李珏(江淮制置使)、李全(抗金民兵首領)也多次反擊獲勝。自1217年以來的六年間,金兵多次分道南侵,但都遭到失敗。到1224年,只得停止進攻。金朝停止侵宋的另一個原因,是當時金宣宗已病死(1223年12月,在位十三年),太子完顏守緒繼位,就是金哀宗。金哀宗決定結束背腹受敵的局面,集中兵力抗蒙救亡。成吉思汗在1217年親率主力大軍往西進攻西遼和西夏,而將侵略金朝的任務交給太師木華黎。木華黎率軍,連年侵略金朝,金朝受到巨大威脅,金哀宗結束久而無攻的侵宋,集中兵力抗蒙救亡,其策略是明智的。

1224年,內外交困的宋寧宗病死了。宋寧宗趙擴在位三十年,享年五十六歲,死後葬於永茂陵。宋寧宗在即位初年,是抱負不凡的,但韓仛冑被害,楊皇后、史彌遠專權以後,便無所作為了。

1224年,宋寧宗病死,嗣君未立,史彌遠又一次發動了政變。

參與謀害韓仛冑的太子趙詢在1220年病死。次年,宗室子貴和被立為太子,改名竑。趙竑愛好彈古琴,史彌遠獻一善彈琴的美女,暗地監視他。太子趙竑對史彌遠一伙的專權禍國,深為憤恨。平日在桌几上書寫史彌遠的罪惡,說:“彌遠當決配八千里。”又曾指著牆壁地圖上的瓊州、崖州(均在廣東海南島)說:“吾他日得志,置史彌遠於此。”又常呼史彌遠為“新恩”,意思是將來要發配他到新州或恩州(即廣東的新興、陽江)。史彌遠得到琴女的密告,十分恐懼,陰謀廢太子。他派門客余天錫在紹興民間找到了一個十七歲的男子趙與莒,據說是宋太祖的後人。史彌遠召他到臨安,改名趙貴誠,立為皇子,準備將來奪帝位。史彌遠又召國子學錄鄭清之為趙貴誠講儒學,密告鄭清之說:“將來事成,彌遠的位置,就是你的位置。但這語出於我的口,入於你的耳,如果有一語洩露,我和你都要被族誅。”宋寧宗病死,史彌遠即派楊皇后侄子楊谷、楊石向楊皇后提出廢立事,楊皇后不許。楊谷、楊石一夜七往返懇請,最後楊皇后同意。史彌遠立即派人去宣召趙貴誠。特地吩咐道:“是沂王府的皇子,不是萬歲巷的皇子,如果有錯,你們都得處斬!”趙貴誠被史彌遠擁立作了皇帝,改名趙昀,就是宋理宗。太子趙竑被廢為濟王,出居湖州。

史彌遠的陰謀,激起人們的強烈憤慨。湖州人潘壬聯絡李全,準備擁立趙竑,但到期李全兵馬不至。趙竑見事不成,派人到朝廷告變,潘壬被史彌遠捕斬,而趙竑也被史彌遠派人逼迫自縊,詭稱病死。一些朝臣上書說濟王趙竑冤枉,都被罷官出朝。史彌遠也自知作惡多端,為收眾望,特地召用當時的理學大師真德秀、魏了翁等人。真德秀、魏了翁也不滿史彌遠的專權,並為濟王鳴冤,史彌遠以梁成大為監察御史,不久將他倆彈劾出朝。梁成大與莫澤、李知孝是史彌遠的得力爪牙,時人稱為“三凶”。

宋理宗即位時,整個中國的形勢正處於一個大動蕩之中,各個政權之間呈現出一種微妙複雜的關係,而當時的蒙古汗國,正處在蓬勃擴張的時期,成了其他政權的共同威脅。

1217年,成吉思汗率領諸子及哲別,速不台等大將,出動大軍進行第一次西征。1218年,蒙古軍隊由哲別率領,向西遼進攻。早在1208年,乃蠻部太陽汗之子屈出律被蒙古擊敗後逃至西遼,西遼皇帝直魯古收留了他,但屈出律卻勾結花刺子模夾攻西遼。直魯古兵敗投降。1211年,屈出律篡奪了西遼王位,奉直魯古為太上皇(兩年後病死)。這時的西遼,實際上已經滅亡,但屈出律仍以遼為國號,因此也可以看作是西遼的繼續。當蒙古大軍來進攻時,屈出律慌忙逃跑,在巴達哈場的撒里黑崑山谷被蒙古軍捕殺。西遼領土也被蒙古軍佔據。西遼亡國。西遼共歷六帝八十八年。

成吉思汗滅了西遼以後,又攻滅花刺子模,回回(即回鶻)。1124年,又在迦勒迦河打敗了俄羅斯諸部,把蒙古汗國的領土擴充到今中亞細亞地區。

1225年,成吉思汗結束了第一次西征回到漠北。1226年春,他親率大軍進攻西夏。蒙古汗國的興起,使西夏受到直接的威脅,加上內政不穩,更加速了它的滅亡。1206年,鎮夷郡王安全在羅太后的支持下,廢了夏桓宗純佑,自立為帝。夏桓宗在位十三年,不久即死去。安全即位,就是夏襄宗。夏襄宗採取聯金抗蒙的國策,但在軍事上連年失利。1209年冬天,蒙古兵進圍夏都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夏襄宗獻女給成吉思汗求和,蒙古兵才撤退。1211年,皇室齊王遵頊廢夏襄宗安全,自立為帝。夏襄宗在位五年,不久即死去。遵頊即位,就是夏神宗。夏神宗改變國策,附蒙攻金。以後的十餘年中,西夏輔助蒙古攻擊金朝,但是,它自身也遭受著蒙古的沉重壓榨和威脅,使國力大受摧殘,人民怨聲載道。1223年12日,夏神宗在上下反對聲中,不得不宣告退位,傳帝位給次子德旺,自稱“上皇”。德旺即位,就是夏獻宗。夏獻宗又改變國策,聯金抗蒙。當時蒙古軍統帥木華黎剛在山西聞喜病死,兒子孛魯繼續領兵。孛魯得知西夏聯金抗蒙,即組織大軍從東面進攻西夏。到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從北面來攻時,西夏已處於垂危之中。1226年5月,上皇夏神宗病死,在皇位十三年,在上皇位三年。7月,夏獻宗德旺也驚憂而死,在位三年。夏獻宗侄兒晛被擁立繼位。這個時候,成吉思汗已攻陷西夏的沙州、肅州、甘州、西涼府,自西涼府繼續進兵,圍攻靈州。老將嵬名令公率西夏兵迎戰,經過激烈的戰鬥,兵敗城陷。1227年,蒙古軍包圍中興府,夏帝晛和右丞相高良惠率軍民死守。高良惠不久病逝。中興府被圍半年,城中糧盡,又遭地震,夏帝晛只得向蒙古請降。夏帝晛出降後,即被蒙古軍殺死,西夏自1038年元昊立國起,共歷十帝190年,最終滅亡了。西夏雖是一個由党項羌人建立的政權,但是它對我國西北地區的統一與穩定,對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個民族之間的融合是起到很大作用的。西夏王陵在寧夏銀川市西賀蘭山東。

成吉思汗攻下西夏靈州後,只留部分蒙古軍包圍中興府,他自率大軍渡河進攻金朝,連破金朝臨洮府、洮州、河州、西寧州,並長驅入陝。七月,成吉思汗在六盤山軍中病死。成吉思汗在汗位二十一年,享年六十五歲,在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阿騰席連鎮東南十五公里,有成吉思汗陵,供奉著相傳為成吉思汗的靈柩“八白室”。

成吉思汗死後,由第四子拖雷暫任監國,1228年,蒙古軍繼續侵金,蒙古軍進入陝西大昌原,遭到金將完顏陳和尚的抗擊,陳和尚率忠孝軍騎兵四百,大破蒙古軍八千。這一仗,被稱為金朝二十年來第一次大捷,陳和尚也因功授以定遠大將軍。

1229年8月,蒙古在克魯倫河邊舉行貴族大會(蒙古稱為庫里爾台),成吉思汗第三子窩洞台繼承了汗位。窩洞台汗統領蒙古軍主力,又大舉侵略金朝。金哀宗指揮各地軍隊,進行艱苦的抗蒙救亡鬥爭。在慶陽、衛州、潼關、鳳翔等地與蒙古軍展開激戰,金、蒙兩方互有勝負。1231年,窩洞台汗又分三路大軍南下,準備最後合圍汴京,消滅金朝。

1232年,蒙古軍繞過金朝的軍事重鎮潼關,由唐、鄧兩州急趨汴京。金哀宗急詔大將完顏合達,移刺樸阿,完顏陳和尚等率大軍往援,蒙古主將拖雷採取疲勞金軍的戰術,當金軍出擊時,不戰而退,金軍駐紮時,率師出襲,使其不得休息,當時天寒雪深,金兵又凍又餓,手不能舉刀槊,退到鈞州(今河南禹縣)的三峰山,被蒙古軍四麵包圍。完顏台達戰死,移刺蒲河和完顏陳和尚被俘後不屈犧牲。其餘將領,也大多戰死或自殺。金兵主力二、三十萬全部潰敗。這就是蒙、金三峰山之戰。這一戰役,使金朝滅亡更加速了。

三峰山之戰後,蒙古軍包圍了汴京。金哀宗指揮軍民死守,但平章政事完顏白撒怯懦無能,加上城內糧絕、疾病流行,外無救兵,1232年12月,金哀宗帶著部分朝臣逃到歸德,汴京西面元帥崔立發動政變,殺留守宰相、官員,投降蒙古,汴京陷落。

1233年,金哀宗逃到歸德後,又受到握有重兵的元帥蒲察官奴的協制,便和近侍官設計,將蒲察官奴謀殺,然後又遷往蔡州。這時候,中京(洛陽)又被蒙古軍攻陷,金哀軍只有最後一個避難處。蔡州與南宋接壤,金哀宗打算往西,向南宋的四川擴地。但是,他沒有料到,這時南宋已與蒙古達成協議,聯合進攻金朝。

宋理宗即位後,朝政由權臣史彌遠把持。1233年,史彌遠執政二十六年後病死,宋理宗才開始親政,由鄭清之作宰相。金哀宗逃到蔡州後,蒙古派使臣來宋,約南宋出兵夾攻,金亡後,河南地歸宋,河北歸蒙古。當時,朝臣中不斷有人以北宋海上之盟聯金滅遼而自取滅亡的歷史教訓,向宋理宗提出警告。宋理宗不聽,決定聯蒙攻金,金朝得此消息。也派使到宋朝議和,說:“蒙古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我,我亡必及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朝聯合,所以為我也是為宋。”但宋理宗拒絕,派孟珙(孟宗政之子)率兵出襄陽攻金,先攻下唐州,又進兵息州,最後與塔察兒率領的蒙古軍合圍蔡州。金朝降將張柔、史天澤也隨蒙古軍攻城。金哀宗親督將士死守,與蒙、宋聯軍展開血戰。但終因外無援兵,城中糧盡,被圍三個月後,於1234年正月城陷。金哀宗悲憤地說:“我為人主十年,自知無大罪過,死而無恨,只恨祖宗傳國百年,至我而絕。”又說:“自古以來,沒有不亡之國。亡國之君往往被人囚執成俘虜,或在階庭受辱。我必不至於此,你們看著吧!”不久,他在軒中自縊死。歷朝末代帝王的下場都十分可悲,金哀宗雖也自縊而死,但顯得頗為悲壯。金兵經過激烈的巷戰後,大多戰死。金軍元帥完顏麟被亂兵所殺,其餘將帥完顏仲德,孛術魯婁室、元志、王山兒、紇石烈柏壽等都投河自盡。金朝滅亡了。

金朝共歷九帝,在中國北方統治120年,它雖然是個女真族人建立的政權,但是它對我國北方的統一與穩定,對北方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同樣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

蒙古之所以在短短二三十年之中取得如此多的重大的勝利,和大臣耶律楚材的作用是分不開的。耶律楚材是契丹族人,遼朝皇族子孫。成吉思汗於1215年取燕京後,被召用,深受信任。曾隨成吉思汗西征,有很多積極的建議,窩闊台汗即位後,他制定各種禮儀,以尊君權。又建議軍民分治,州郡長吏專理民事,萬戶府總管軍政,反對以漢族地區作為牧場,建立賦稅制度。又設立十路徵收課稅使,專掌錢穀,廢除破城後屠城的舊制,並設立經籍所,編修所,漸興文教。後來又以守成必用文臣為理由,開科取士,釋放被俘為奴的漢族儒生。由於耶律楚材的種種努力,使得野蠻落後,以搶掠財物人口作為戰爭目的的蒙古貴族得到教化,蒙古也從奴隸制社會迅速向封建制社會邁進。到了1231年,耶律楚材任中書令,元朝立國規章多由他奠定。

西遼、西夏、金相繼滅亡後,當時的中國就剩下了蒙古和南京兩個政權。窩闊台汗在滅金以後,以拔都為統帥,率領蒙古大軍進行第二次西征。隨徵的有貴由(窩闊台長子)、鄂爾達(朮赤長子、朮赤於1225年病死)、蒙哥(拖雷長子、拖雷於三峰山之戰後病死)、速不台、兀良合台(速不台之子)等。拔都是朮赤次子,鄂爾達自以才能不及他,故將嗣位讓給他。他當西征軍統帥時,才二十六歲。蒙古西征軍進至伏爾加河,1237年侵入俄羅斯東北部,攻陷莫斯科等城。1240年,又進至俄羅斯南部,攻陷基輔,隨後侵入匈牙利(當時稱馬扎兒)和波蘭(當時稱孛烈兒),大敗波蘭、德意志和條頓騎士團的聯軍。1241年,蒙古西征軍又侵入捷克,匈牙利、奧地利境內,因聽到窩闊台汗的死訊,拔都率軍東返,攻掠亞得里亞海東岸以及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領土,然後折回伏爾加河下游,以薩萊為首都,建立欽察汗國。因其帳殿金色,俄羅斯人稱為金帳汗國(拔都將東面錫爾河以北地分給鄂爾達,其帳用白色,稱白帳汗國)。拔都是欽察汗國的建立者。欽察汗國統轄著額爾齊斯河以西及俄羅斯廣大地方。蒙古大軍的第二次西征,使得整個歐洲遭受到極大的摧殘。

窩闊台汗除了派大軍西征,還發兵侵略高麗。早在1231年,窩闊台就北宋末年金朝的做法真有驚人的相似。蒙古當時的國策是侵略擴張,對待宋朝也不例外。早在1230年,蒙古就派李全(1225年降蒙,其妻楊妙真,號四娘子,是金末農民起義軍紅襖軍首領楊安兒妹,也隨夫降蒙。)南侵山東。宋將趙範、趙葵抗擊獲勝,李全敗死。以後,蒙古因急於滅金,故曾與宋朝聯合。金朝亡後,蒙古便大舉南侵。

當金朝滅亡時,趙葵、趙範即提議,乘勢收復三京(指洛陽、開封、商立,原為北宋東、西、南三京)。參知政事喬行簡及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史彌遠侄)等極力反對,但宋理宗和右相鄭清之贊成,因為這樣可以北守黃河,西據潼關,以抵禦蒙古。不料宋軍剛開進洛陽,蒙古兵即前來爭奪,宋軍潰敗,從洛陽撤退。在開封的宋軍,也因糧餉不繼和蒙古軍決黃河之水以灌開封,也全部撤退。1235年,窩闊台派次子闊端率軍入侵四川,派三子闊出及察罕、張柔等率軍入侵襄漢。闊端軍在四川遭到宋將曹友聞等的抗擊,闊出軍在襄漢被孟珙、余玠(趙葵部將)等擊退。

1241年,蒙古窩闊台汗病死,在汗位十三年,享年五十五歲。窩闊台汗有遺命立孫子失列門(闊出之子)為嗣,窩闊台汗最寵幸的第六皇后乃馬真氏不從,臨朝稱制。耶律楚材勸她遵從遺詔,她不聽。當時幸臣奧都刺、合蠻專權,耶律楚材憂憤成疾,於1244年死去,享年五十四歲,在窩闊台汗死後第二年,察合台也病死。察合台的封地即西遼舊地,後稱察合台汗國。

1245年,乃馬真皇后臨朝四年後,會合諸王百官,立她的兒子貴由為大汗,但朝政仍出于乃馬真皇后。當時國內大旱,民不聊生,諸王各部各遣使四出搶奪財貨寶物。

1247年,貴由汗病死,在位僅兩年。當時乃馬真皇后已死,貴由汗的皇后幹兀立海迷失抱侄兒失列門聽政,諸王百官不服。

1251年,諸王百官又開庫里爾台大會,拔都、末哥,兀良合台等,工推蒙哥為的大汗。失列門不服,蒙哥汗將失列門囚禁,並殺皇后幹兀立海迷失,很快鞏固了他的汗位。

蒙哥汗即位後,命其弟忽必烈開府漠南,統治漠南漢地民產。忽必烈素有大志,具有政治眼光。他開府後,任用儒生,把劉秉忠、姚樞、許衡、郝經、廉希憲,竇默等人召為幕僚,而這批人,都成了元朝開國重臣。忽必烈還注重農桑,興辦屯田,訓練軍隊,使得糧多兵精。1253年,忽必烈率領兀良合台等入侵雲南,次年滅大理王國和烏蠻、白蠻等部,然後回師,留兀良合台以大元帥鎮守雲南。次年,蒙古軍入吐蕃,降服吐蕃貴族。

蒙哥汗即位後不久,即1253年,以旭烈兀(拖雷之子)為統帥,率領蒙古軍進行第三次西征。這次西征主要是征服西南亞地區。1256年,蒙古西征軍攻滅伊朗(當時稱木刺夷)。1258年,佔領巴格達。蒙古兵在巴格達劫掠七天,屠殺數十萬居民,使這座著名古城受到徹底破壞。1260年,蒙古西征軍又攻陷大馬士革,後因受到埃及軍隊的阻擊而還師。旭烈兀建立了伊兒汗國(因他後來被封為伊兒汗而得名),統轄著高加索山和里海以南的廣大地區。

蒙古除了西征、南征外,也向東方擴張。早在1231年,窩闊台汗就派兵攻高麗。1246年,蒙古再次大舉進攻,此後又不斷入侵。1258年,高麗崔氏政權被推翻,國王投降。以後,蒙古在開城設置征東行省,由達魯花赤監督國政(達魯花赤為蒙古官名)。

蒙古貴族進行軍事征服的結果,出現了一個以蒙古地區的和林(修建於窩闊台汗時,為蒙古汗國的都城,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為中心的橫跨歐亞的大汗國。這個汗國客觀上在進一步溝通中西交通,促使中西文化的交流方面起積極的作用。

蒙古自窩闊台汗死後,內政不穩,暫時放鬆了對宋朝的進攻,使宋朝有了喘息的機會。四川在戰略上處於重要的地位,宋朝開始在四川部署防禦。孟珙、介玠等在四川設置屯田,擇險立寨,修築重慶城。介玠在任四川安撫處置使時,整頓吏治,輕徭薄稅,並設招賢館,廣泛徵求防守四川的建策,介玠採納播州人冉璡、冉璞兄弟的建議,在合州修築釣魚山城,又在各江沿岸險要地修建山城十餘處。

但是,正當抗戰派將領在部署抗蒙時,朝中的主和反戰官員卻在搞陰謀。左相謝方叔排斥右相兼樞密使趙葵,趙葵被罷官。謝方叔等又誣陷介玠(當時任兵部尚書)掌握大權,不知事君之禮。1253年,介玠在四川被迫服毒自殺。宋理宗本人,在大敵當前,卻沉溺在聲色享樂之中,大修宮室寺院,他最寵愛閻貴妃,使得她權勢盛大。簽書樞密院事丁大全、馬天驥,專事陷害忠良,曾迫逐宰相董槐。當時,有人在朝門上題字:“閻馬丁當,國勢將亡。”宋理宗還寵愛宦官董宋臣。董宋臣人稱”董閻羅“,與閻貴妃、丁大全勾結,豪盡民田,招權納賄,無所不為。除閻貴妃外,賈貴妃也備受宋理宗寵愛,其弟賈似道因之也受重用,為京湖安撫制置大使。由於南宋王朝的腐朽,滅亡的日子也更加臨近。

1258年,蒙哥汗發動三路大軍侵宋。蒙哥汗親率主力大軍侵四川,皇弟忽必烈率軍攻打鄂州(今武昌),雲南大元帥兀良合台北上攻打潭州,到鄂州與忽必烈會師。蒙哥汗領兵四萬,長驅入川,宋軍節節敗降。年底,蒙哥汗沿嘉陵江進攻重慶,到合州(今合川),遭到了知合州王堅(孟珙部將)的抗擊。蒙哥汗親臨督師,四面圍攻。王堅拒絕招降,在全城軍民的奮勇支持下,憑藉釣魚山城的天險地形,堅決抵抗。從二月至七月,粉碎了蒙古軍的多次進攻。最後,蒙哥汗在作戰中負傷,回營後死在軍中(一說病死),蒙古大軍只好撤退。這就是著名的合州保衛戰。這一勝利,扭轉了整個局勢。

忽必烈在進軍鄂州途中,得到宗王末哥派人告以蒙哥汗的死訊。忽必烈繼續進軍圍攻鄂州,準備獲勝後再北上奪取汗位。在鄂州前線督戰的右相兼樞密使賈似道,畏敵怕死,竟私自遣使到忽必烈軍營求和,願以長江為界,宋每年奉獻蒙古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時,蒙古諸王在漠北策劃擁立阿里不哥(蒙哥、忽必烈弟、拖雷第七子)。忽必烈聽從郝經、廉希憲的建議,因此撤兵。兀良合台軍在潭州遭到宋將向士璧的抗擊,也撤兵北上,與忽必烈會合。

忽必烈回到蒙古後,憑藉武力於1260年在開平(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河北岸)即大汗位,始建年號為中統。阿里不哥在和林自立,聯合漠北、中亞諸王與忽必烈汗展開大戰。1261年,阿里不哥失敗西走,與察合台子阿魯忽爭奪察合台汗國。攻戰連年。1264年,阿里不哥兵財俱缺,被迫向忽必烈汗投降,兩年後病死。阿里不哥敗降後,忽必烈完全鞏固了他的汗位。

蒙古軍撤退後,賈似道無恥地隱瞞了他私自求和的事實,謊報他抗蒙得勝。宋理宗認為他立了大功,特下詔褒揚,並加封賈似道為少師、衛國公。鄂州守將呂文德、高達、劉整、夏貴、孫虎臣、範文虎等都封功升職。忽必烈汗派郝經來談和議事,賈似道怕秘密洩露,將郝經扣留在真州(郝經被扣十五年才被釋放。但北還後即病死)。當時,閻貴妃已病死。丁大全因蒙古兵逼鄂州,他隱匿軍報,引起群臣彈劾,已罷相貶逐。董宋臣在蒙古兵攻鄂州時,主張遷都避難。狀元出身的江西廬陵人文天祥上表請殺之以安人心。董宋臣不久亦罷去。這樣,賈似道獨專朝政,一手遮天。他排斥異己,特別陷害抗戰將領。指揮合州之戰的王堅被貶職,抑鬱而死。在潭州擊退蒙古軍的向士璧被誣致死。趙葵也被誣罷官。劉整曾參與賈似道謊報戰功,賈似道怕他洩露,意欲加害,劉整以瀘州十五郡降蒙,唯有呂文德,陷事賈似道,得以信任和升遷。賈似道當政時,推行經界推排法,大量兼併農民田地。又實行買公田,使無數農民破產,還以朝廷財政虧缺為名,濫發紙幣(當時稱交子和會子),使得物價上漲,民不聊生。宋理宗對此不聞不問,只顧自己尋歡作樂。

1264年,宋理宗趙昀病死,在位四十年,活了五十九歲,死後葬於永穆陵。


第四節 宋度宗和宋恭宗

1264年,宋理宗病死。宋理宗無子,立其弟榮王趙與芮之子趙禥(音其)為太子。趙禥即位,就是宋度宗,尊宋理宗皇后謝氏為皇太后,立妃子全氏為皇后。

宋度宗比宋理宗更加荒淫昏庸,在做太子時就好女色出名。即位以後,終日沈溺於酒色,把朝政全部叫給賈似道,只稱他為師臣而不稱名,朝臣都得稱賈似道為周公。又加號賈似道為平章軍國重事、太師、魏國公。南宋政權掌握在宋度宗、賈似道手中,其腐敗程度可想而知了。

賈似道大權在握,猶恐地位不牢。他監築宋理宗陵墓完工後,假裝辭官回鄉,而密令呂文德詐報軍情,使得朝廷驚駭,由宋度宗、謝太后下詔把他請回,以後又多次辭官要挾宋度宗,使得宋度宗涕泣拜留。這無恥的行經激怒了同知樞密院事江万裡,他說:“自古無此君臣禮,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言去。”江万裡因此而罷官。宋度宗又賜第宅賈似道於西湖葛嶺。賈似道在葛嶺建造半閒堂、養樂圃、多寶閣等豪華堂室,納妾養妓,聚珍蓄寶,整日在葛嶺和湖上游戲取樂,置朝政於不顧。而朝中文書,都由官員抱到葛嶺,交館客廖瑩中、堂吏翁應龍處理。當時人們說:“朝中無宰相,湖上有平章。”有人題詩說:“山上樓台湖上船,平章醉後懶朝天。羽書莫報樊城急,新得娥眉正少年。”

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後,因與阿里不哥作戰,暫時放鬆了對南宋的入侵。李全之子李璮於1261年在山東起兵反蒙,接受宋朝的節度使官號。忽必烈汗派史天澤、張弘範(張柔之子)領兵討伐。李璮兵敗,被俘而死。中書平章王文統(李璮丈人)也以通謀被殺。劉整降蒙後,南宋的要塞就是襄、樊一帶。劉整建議說:“宋朝只恃仗呂文德,然而呂文德可以利誘,可遣使送他玉帶,請求在襄陽城外設貿易市場。呂文德果然同意。於是蒙古軍以貿易為名,在襄陽城外修築堡壘,為日後攻打襄、樊奠定了大本營。呂文德之弟呂文煥發覺蒙古軍的陰謀,加以提醒,但已無及,劉整又向忽必烈汗建策,進攻南宋,必須先取襄陽,由漢水渡長江,宋朝可滅。

1268年,忽必烈汗以劉整為都元帥,隨同征南都元帥阿術(兀良合台子)進攻襄陽。劉整向阿術計議,認為水戰不如宋軍,於是造戰艦五千艘,練水兵七萬,作渡江滅宋的準備,忽必烈汗又增派史天澤、張弘範領兵包圍襄陽。

1269年春,蒙古軍又包圍漢水北岸的樊城。襄、樊守將呂文德、呂文煥、範天順(範文虎之子)、牛富等指揮軍民奮勇堅守,一面向朝廷請求救兵。京湖都統張世傑(張柔侄子)領兵往援,失敗。七月,沿江制置副使夏貴領舟師至新郢,又被阿術戰敗。賈似道派範文虎部往援,又敗。範文虎乘輕舟逃跑。呂文德因同意蒙古軍開設貿易市場,深有遺恨,常說:“誤國家者,我也。”這年底,他背上疽發而死。呂文煥接替他守襄陽。

1270年,李庭芝(孟珙部將)出任京湖制置大使,領兵出援襄、樊,範文虎擔心李庭芝奪去頭功,上書賈似道。賈似道命範文虎牽制李庭芝,藉故停兵不進。當時襄、樊圍急,賈似道日夕於葛嶺淫樂,不但不發兵救援,還不准別人談及前線的戰爭。一天宋度宗問:“襄陽之圍已三年矣,奈何?”賈似道說:“北兵已退,陛下何從得此言?”宋度宗說是從一個宮女的口中得知的。賈似道探出那宮女,將她處死。此後前線戰事雖越來越危機,無人敢告訴宋度宗。

1271年,忽必烈汗聽從劉秉忠的建議,將國號改為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為元太祖,窩闊台汗就是元太宗,貴由汗就是元定宗,蒙哥汗就是元憲宗。這一年,元軍加緊圍攻襄、樊。史天澤採取張弘范建議,駐軍鹿門(在襄樊東南),斷絕襄、樊糧道。範文虎帥師十萬到鹿門,被阿術打敗,範文虎夜間逃遁。

1272年,李庭芝屯郢州(湖北鍾祥),得知襄陽西北有清泥河,便造輕舟百艘,招募民兵三千人,乘船去襄陽。民兵領袖張順(綽號矮張)、張貴(綽號竹園張)乘船領先,順流而下。元舟軍封鎖江口,張順等斬斷元軍設下的鐵鍊、木筏,轉戰百二十里,黎明到達襄陽城下,及收軍時,不見了張順,數日後屍體從河中浮起,身中四創六箭,仍手執弓矢。呂文煥將他安葬。張貴入城後,又派能伏水的戰士二人,泅水去範文虎處投書,約定自郢州發兵夾擊。呂文煥、張貴到期發舟出戰,但郢州兵卻沒有來。張貴誤認元兵為郢州兵,到了近前才倉速應戰,身被數十創,戰敗被俘。阿術勸張貴投降,張貴不屈而被殺。元兵將他的屍體抬到襄陽城下,守兵皆哭。呂文煥將他葬在張順墓旁,立雙廟祭祀。襄陽被圍五年,糧食吃盡,已到了最危急的關頭。呂文煥每次巡視城樓,都南望慟哭,然後回頭去。

1273年初,張弘範又向阿術建策,截斷江道,斷絕宋軍外援,切斷襄陽和樊城之間的交通。這樣,兩城孤立無援。阿術又用西域炮匠新造的大砲去轟擊兩城。二月,樊城被攻破。範天順力戰不屈,自縊而死。牛富與元兵進行巷戰,身負重傷,投火自盡。樊城破後,元將阿里海崖到襄陽城下宣讀元世祖的招降詔書,呂文煥投降。呂文煥守襄陽五年,是有功的,但他不僅投降,日後還甘當元軍攻宋的嚮導和先鋒。這又是漢人認為可恨的。

襄、樊失陷,朝中震動。給事中陳宜中上書,請斬怯弱逃跑的範文虎,但賈似道只降他一官。監察御史陳文龍、太府寺丞陳仲微、京湖制置使汪立信等上書追究襄、樊失守的責任以及獻抗元策略。賈似道惱怒,將他們貶逐。

1274年7月,宋度宗病死。宋度宗趙禥在位十年,活了三十五歲,死後葬於永紹陵。

1274年,宋度宗病死,謝太后召大臣商議立帝。賈似道反對立楊妃所生的長子趙昰(當時七歲),擁立全皇后的四歲幼子趙顯,就是宋恭帝。尊謝太后為太皇太后,全皇后為皇太后。封趙昰為吉王,封弟趙昺為信王(當時三歲)。賈似道依然獨專朝政,並不作抗元救亡的準備。

元軍攻下襄、樊後,元世祖召阿術等還朝,阿術建議,宋朝正虛弱,應乘勢進攻,現在不滅宋,時不再來。於是元世祖下詔,水陸並進,大舉滅宋。元兵二十萬,由左丞相伯顏統領。伯顏生長於伊兒汗國,因入朝奏事,被元世祖留用。伯顏、阿術領一軍,由襄陽入漢水過長江,以呂文煥為先鋒。史天澤也是軍中統帥,但在進軍途中病死。右丞相博羅歡以及阿答海、劉整、塔出、董文炳領另一軍,自東道取揚州,以劉整為先鋒。

1274年12月,阿術軍自漢水渡江,夏貴戰敗逃跑,鄂州都統程鵬飛投降。伯顏留阿里海涯以四萬兵守鄂州,自領大軍東下,直指臨安。一路之上,黃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宋朝守將望風而降。範文虎也在安慶不戰而降,並隨伯顏入寇臨安。

鄂州失守,群臣紛紛上書,要求賈似道親自出兵抗元,賈似道被迫出兵。1275年2月,賈似道率領諸路精兵十三萬,還有大批裝載金帛重的船隻,軸艫銜接,百有餘里。宋元兩軍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遭遇,孫虎臣、夏貴出戰失敗而逃,阿術揮軍乘勝追擊,賈似道乘小船逃到揚州。接著,鎮江、寧國、隆興、江陰等地宋將棄城逃跑。太平、和州、無為的守將相繼投降。宋朝沿江制置大使、建康守臣趙溍逃跑,建康降元。江淮招討使汪立信退至高郵,自殺殉國。元軍陷繞州,知州唐震,故相江万裡不屈自殺。

賈似道敗逃後,上書太皇太后請朝廷遷都。宰相陳宜中上書,請斬賈似道。太皇太后知賈似道民憤極大,將他罷官並貶到循州(今廣東龍川)安置。他的爪牙翁應龍被斬,廖瑩中、王庭自殺。押送賈似道的公差鄭虎臣,因他父親曾被賈似道發配,意欲報仇。一路之上,鄭虎臣不斷將他羞辱。到了福建漳州木棉庵,賈似道被鄭虎臣殺死,了結了可恥的一生。但鄭虎臣也被陳宜中派人捕殺了。

伯顏率大軍逼近臨安,臨安守衛空虛。太皇太后下詔,要各地起兵勤王。當時立即響應的有張世杰和文天祥,但宰相陳宜中對張世傑不信任,因張世傑是張柔的侄子,對文天祥又不加重視,認為他統率的是烏合之眾,不准他入衛臨安。元軍繼續進軍,朝中大臣如曾淵子、文及翁、倪普等數十人都相繼逃跑,太皇太后除了怨罵,別無他法。四月,湖北制置使高達以江陵降元。元軍東下,所過之處,宋朝守將相繼投降。元軍到揚州,守將李庭芝、姜才拒降死守。7月,張世傑與劉師勇、孫虎臣等結集戰船萬餘艘,在焦山與阿術、張弘範軍大戰,結果,宋軍大敗。后孫虎臣在泰州陷落時自殺。11月,伯顏攻下常州,知州姚訔、都統王安節(王堅之子)戰死,劉師勇以八騎突圍走平江,元軍隨後又攻下獨松關,守將張濡逃跑。平江不久又被攻下,駐守平江的劉師勇、文天祥退到臨安。張世傑原領兵往援平江,見平江陷落領兵入臨安。文天祥、張世傑商議再戰,但右相兼樞密使陳宜中一意求降,不予採納。左相留夢炎則棄官逃跑。

1276年初,元軍阿里海涯部圍攻潭州三個月後,潭州城破。知州李芾堅持到最後。元兵入城,李芾不願做俘虜,要部下沈忠將他及全家殺死。隨後,沈忠也把自己一家殺死,最後自刎殉國。潭州破後,袁、連、衡、永、郴、全、道,桂陽、武岡等州軍相繼降元,宋朝已危在旦夕。文天祥、張世傑請皇室入海避難,由他們領兵背城一戰,但陳宜中不許。太皇太后、陳宜中先後派宗正少卿陸秀夫、監察御史劉岊到元軍求降,隨後又送上傳國蠻和宋恭帝的降表。在決定降元同時,太皇太后命秀王趙與擇、楊淑妃等護從廣王趙昰(原封吉王)和益王趙昺(原封信王)出海。伯顏接到傳國玉璽和降表,要陳宜中來軍營商議投降事。陳宜中嚇得在夜間逃往溫州。張世傑、劉師勇恥於朝廷不戰而降,見臨安無望,領兵南下,準備繼續抗元。劉師勇到海上,見敗局難以挽回,憂憤縱酒而死。

南宋王室決意投降。太皇太后加給文天祥右丞相兼樞密使的稱號,要文天祥和左丞相吳堅等去元軍議降。文天祥打算利用這一機會到元軍中探聽情況,回來再作抗戰的部署。不料,伯顏放回吳堅等人,將文天祥扣留在軍營,隨後又押解北上。三月,伯顏入臨安,榮王趙與芮投降。伯顏將全太后和宋恭帝並宗室官吏俘虜北上。以右相兼樞密使賈餘慶及劉岊、吳堅等為祈請使北上謝罪。文天祥也被押北上。太皇太后謝氏因病留臨安,不久也被押解到元大都(燕京)。南宋至此,實際已宣告滅亡。

宋恭帝趙顯四歲即位,六歲被俘,在位兩年。到元大都後,元世祖降封他為瀛國公,後命他出家為僧,死在北國。謝太皇后過了七年病死,全太后自願出家為尼。


第五節 宋端宗和宋帝昺

1276年三月,元軍入臨安,二後一帝被俘虜北去。但是,南宋遺臣遺將仍堅持鬥爭三年,先後擁立了兩位皇帝,因此,臨安陷落,宋恭帝被俘之後,南宋的歷史還應該往下寫。

臨安陷落時,廣王趙昰和益王趙昺走到了溫州。禮部侍郎陸秀夫和將領蘇劉義也到溫州,往見陳宜中,商議起兵。不久,張世傑也從定海到來。三月。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等護從趙昰、趙昺到福州。五月,擁立趙昰為帝,就是宋端宗,改年號為景炎。陳宜中任左相兼樞密使,張世傑任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蘇劉義為殿前指揮使。尊宋端宗母楊淑妃為皇太妃,進封趙昺為衛王。下詔李庭芝等各地尚在抗戰的將領分道出師,興復帝室。

文天祥被元軍押解北上,經過鎮江時,乘元兵不備,文天祥和下屬杜滸等十二人於夜間逃出,直奔真州。當時有謠傳說元軍派一個宋朝投降的丞相回去勸降。堅守揚州的李庭芝誤以為文天祥就是此人,命真州守將苗再成殺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將文天祥騙出城外,讓他離去。文天祥想到揚州找李庭芝說個明白,不料李庭芝已發出告示緝拿他。文天祥只好改變姓名,九死一生,改道經高郵,通州從海上逃到溫州。在途中,文天祥寫了很多詩,後輯成一集,題名《指南錄》,記敘了他這次異常艱險的行程,表達他堅定的抗元救亡的決心。五月,文天祥到福州,任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七月,他到南劍州建立督府,號召各地起兵。

元軍統帥伯顏攻下臨安後北還,留下張弘範、李恆、阿刺旱、塔出、董文炳、唆都、呂師夔、忙兀台、阿里海涯、劉深等繼續攻打浙、閩、贛、粵等州縣。

臨安陷落後,夏貴即以淮西全境降元,而淮東的揚州、真州等地拒不投降。阿術軍久圍揚州不能下,李庭芝、姜才堅持據守。阿術派使者以太皇太后手詔招降,遭到李庭芝的拒絕。宋恭帝等南宋皇室被元軍俘虜北上,途經瓜洲。姜才領兵數千出戰,企圖截奪皇室,但被元軍擊退。城中糧盡,但軍民仍然拒戰不屈。1276年7月,福州使者到,李庭芝、姜才領兵去泰州,準備南下抗戰,命部將朱煥守揚州。朱煥降元,阿術軍進圍泰州。李庭芝、姜才戰敗被俘。阿術想招降他倆,遭到拒絕。李庭芝、姜才遇害。元軍攻破真州,苗再成也英勇戰死。

廣東東莞人熊飛起兵,會同趙溍收復韶州、廣州。元軍呂師夔等部度梅嶺,攻下韶州。熊飛率兵巷戰,兵敗投水死。元軍阿刺軍、董文炳等部入福建處州,又攻入福州,秀王趙與擇戰死。陸秀夫、張世傑護衛宋端宗等逃上海船,開至泉州。招撫使蒲壽庚(原籍阿拉伯,泉州地方勢力首領,擁有大量海船)作亂,宋端宗等又逃往廣東潮州。不久,蒲壽庚以泉州降元。元軍攻入興化,守將陳文龍被俘,絕食而死。在廣西,元將阿里海涯攻靜江府(今桂林)三月,守將馬墍拒絕招降,破城後巷戰犧牲。靜江陷落,廣西州郡很快都被元軍佔領。

1277年,文天祥從福建進入江西,江西各地人民紛紛響應。文天祥率眾奪取了不少縣城,進駐興國,派部將趙時賞、鄒渢分別領兵攻打贛州和吉州的州城。元軍李恆部發動反攻,趙時賞、鄒渢均戰敗,與文天祥一起撤到廬陵。元軍追至廬陵,文天祥部下的老將鞏信率領士兵數十守方石嶺的山口,掩護文天祥撤退,鞏信等全部犧牲。次日,文天祥又被元軍追及。趙時賞自稱是文天祥,被元軍捉去,被害犧牲。文天祥收拾殘部,進入五嶺山中。次年2月,才又進兵廣東海豐,向潮州移動,準備和張世傑部會合。

1278年,元將忙兀台、唆都、劉深、蒲壽庚等,以舟師下海,從水路追擊宋端宗小朝廷。宋端宗從潮州一直被趕到碙洲(今廣東吳川縣南海中)。當時,張世傑等打算往占城(在越南南部),陳宜中請先往諭意,實際是乘機逃走,一去不回,後來死在暹羅國(今泰國)。宋端宗在海上顛簸驚恐而得病。三月,在碙洲死去。

宋端宗趙昰在位兩年,死時僅十一歲,後葬在厓山,陵號叫永福。

1278年3月,宋端宗在碙洲病死。群臣中很多都灰心喪氣,打算散去。陸秀夫說:“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如何處置!右人中有的以一支小隊伍而復興的,現在百官有司都在,士率數万,老天如果打算亡宋,這怎麼不可以立國呢!“於是,陸秀夫、張世傑又擁立八歲的衛王趙昺作皇帝。楊太妃依然同聽政,陸秀夫、張世傑協力輔佐,繼續打著宋朝的旗幟。張世傑認為碙洲不可久留,在新會縣南八十里的海中,有一座厓山,地勢險要,可扼以自守。於是,這年六月,宋帝昺的小朝廷遷到厓山。張世傑派人入山伐木,造行宮及軍屋千餘間,當時尚有官、民、兵二十餘萬,多居住在船中,資糧則從廣東沿海州郡徵集。文天祥聞帝昺即位,上表自劾兵敗江西之罪,請求入朝,但不允許,只加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文天祥在艱苦的環境中戰鬥,母親和兒子全部病死。文天祥與部將鄒渢、劉子俊、杜滸等在潮陽集結。

元朝以張弘範為都元帥,李恆為副,率領水軍和騎兵,準備最後消滅宋軍的殘餘。有個土匪頭子陳懿曾被文天祥討伐,這時當上元軍的嚮導,領張弘範軍至潮陽。文天祥退出潮陽,轉到海豐的五坡嶺。元軍先鋒張弘正追到,當時文天祥正在吃飯,來不及應戰,文天祥不幸與劉子俊、杜滸等人被俘虜。鄒渢自殺。文天祥吞腦子(藥名,多食能死人)不死。劉子俊自稱是文天祥,與文天祥爭著承認。元兵判斷出真偽後,將劉子俊烹死。杜滸憂憤不食,不久也死去。文天祥被執至潮陽,見張弘範。左右喝令他下拜,文天祥不屈。張弘範為文天祥解繩縛,以客禮相待。文天祥堅決請求死,張弘範不許,將他押在船中。

1279年正月,張弘範揮知宋軍在厓山,於是發水軍大舉進攻。元軍艦隊到厓山,張弘範要文天祥寫信給張世傑勸降,文天祥寫出他在過零丁洋(在珠江口外)時作的一首詩,以示回答。詩的最後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見他忠貞不屈,只好打消這個念頭。張弘範派在元軍中的張世傑的一個外甥去勸降,張世傑不為所動,說:”我知道投降就有富貴,但義不可移!“張弘範又派人到厓山對士民們說:”你們陳丞相已逃走,文丞相被俘虜,你們還要想怎樣呢?“但士民中也沒有背叛的。

元軍艦隊剛到厓山時,有人對張世傑說:“元軍以舟師堵寒海口,我們就不能進退,不如先佔據,這樣,得勝是國之福,失敗還可以往西走。”張世傑擔心久在海中,士卒離心,動則必敗,希望與元軍決戰。張世傑把水軍排成一字陣,用繩索將船隻聯結設防。張弘範果然以舟師據海口,切斷了宋軍的水道,厓山人食幹飲咸十餘日,皆疲乏難以應戰。張世傑、蘇劉義等率領士兵在艱苦抵抗,擊退元軍的火攻。正月底,元軍大批戰船陸續到達。李恆也從廣州領兵趕到。2月初六日晨,元軍發起猛攻,戰鬥異常激烈。結果,宋軍大敗,將領翟國秀、凌震等解甲降元,張世傑、蘇劉義堅持到日暮,自知無望,斬斷船索,擁楊太妃突圍。當時風雨昏霧四起,咫尺不能相辨,張世傑率十六隻戰船突圍出去。陸秀夫走到宋帝昺的船中,對帝昺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指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隨即抱著九歲的宋帝趙昺投海死。后宮諸臣也很多投海自盡。宋軍還有船隻八百,全部為張弘範所得。過了七日,屍浮海上十餘萬。這就是著名的厓山之戰。

張世傑突圍以後,還想奉楊太妃以為趙氏皇帝之後,圖謀再舉。楊太妃得知帝昺已死,撫胸大哭說:“我忍死漂泊至此,正為趙氏一塊肉,如今無望了!”說罷也投海死。四天后,張世傑移師至海陵山(在陽江縣之南海中),遇上颶風了。將士勸他登岸,張世傑說不必,焚香禱天道:“我為趙氏,亦已盡忠盡力。一君亡,又立一君,今又亡。我之所以未死,是希望等敵兵退後,再立趙氏以圖興復,如今風濤若此,豈不是天意嗎?”風濤越來越大,張世傑舟履溺死。蘇劉義出海洋,為其部下所殺。宋朝這支殘存的抵抗力量,也完全覆沒了。南宋至此,徹底滅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南宋末年的抗元鬥爭,是一幅極為悲壯的畫卷。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挽救的,雖是一個不可挽救的朝廷,但其忠貞為國、力挽危難的不屈精神,仍為後世傳誦敬仰。

厓山之戰後,張弘範得勝而回,把文天祥押解到元大都,關在獄中,元朝丞相博羅等用盡一切辦法勸誘文天祥投降,都被拒絕。宋朝的宰相留夢炎,逃跑後投降元朝作官,奉命到獄中勸降,被文天祥罵走。元朝又派俘虜來的亡國皇帝趙顯去勸降。文天祥只是連聲說:“聖駕請回。”因文天祥是個傑出的難得的人才,元世祖不忍殺他,想將他慢慢軟化。文天祥決心寧死不降,在獄中作《正氣歌》。其中有四句:“是氣所旁簿,凜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到了1283年,有個中山縣人聚眾數千,想劫獄救文天祥而不成。元世祖召文天祥,親自勸降,仍遭拒絕,元世祖只得下令殺文天祥。文天祥從容赴柴市(北京城北)刑場,南向再拜,英勇就義,時年四十七歲。後人在他被囚的兵馬司監獄故址建文丞相祠,以資紀念。

在閩、廣地區堅持最後鬥爭的同時,四川人民也還在堅持戰鬥。四川制置使張珏收復瀘州,堅守重慶。元軍破瀘州。圍重慶。張珏拒絕招降,與元軍激戰。最後糧盡力竭,自重慶乘小船突圍,被元軍所俘。1280年,憤恨自縊而死。

宋朝知信州謝枋得,在宋末率兵抗元。信州城破後,流亡建陽,以賣卜教書度日。後來元世祖知他是個人才,命地方強制將他送往大都,迫其出仕。但謝枋得不從,絕食而死。

曾經上書指責賈似道的遭到貶斥的陳仲微,厓山戰敗後流落到安南,仍然努力反元復宋。四年後病死,在臨終作詩道:“死為異國他鄉鬼,生是江南直諫臣。”安南國王也作詩哭悼他:“痛哭江南老臣卿,春風揾淚為傷情。”“回天力量隨流水,流水灘頭共不平。”

宋朝太學生、詩人兼畫家鄭思肖,宋亡後隱居蘇州。他的堂室掛一塊扁,上題“本穴世界”,以“本”字的“十”置“穴”中,形成“大宋”二字,表示不忘宋朝。他坐臥必南向,自號“所南”,同樣也是表示不忘宋朝。他善於畫置蘭,但從不畫泥土和根鬚,隱喻宋朝已經淪亡,失土無根。鄭思肖是南宋眾多有骨氣的遺民中的傑出代表。

南宋起於宋高宗趙構,止於宋帝趙昺,共歷九帝,統治153年。兩宋共計18帝,統治320年。

兩宋時期,經濟上有很大的發展,科技上更有偉大的成就。

經過唐末五代的戰亂,當時中國的人口大減。北宋初期,社會安定,人口逐年增長。政府一再命令流民歸業,開墾荒地。經過廣大農民群眾的辛勤開發,墾田數不斷增加,農民生產也迅速發展。當時的租稅制度是計畝納稅,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水稻和麥是當時的主要農作物,越南人民培育的占城稻在北宋時傳入中國。茶和甘蔗等經濟作物有很大發展。南宋時,棉花種植區迅速擴大,並從南方向長江和淮河流域推進。由於農業生產發展,農具在不斷改進,鐵耙、鐵犁、戽水灌田用的龍骨翻車、插秧用的秧馬都在廣泛使用。此外,各地都在興修水利,鑿渠灌溉,保障了農業生產。

宋朝的造船業非常發達,很多地方都有專門造船和修船的作坊,能造戰船、商船、漕船、遊船等各種船隻,最大的船高十丈以上,分為多層,可載千人。當時的海外貿易,中外商人所乘用的船隻大都是在中國製造的。當時中國工人的造船技術,已經超越東、西洋其他國家。

造船業的發達,促使遠洋航行技術不斷進步。北宋時,指南針已經被發明,並廣泛應用於航海,對發展海上交通,推動世界各國人民的往來,起了巨大的作用。

印刷術在宋朝有了普通的發展,各大城市都有專門的印刷作坊。北宋仁宗慶曆年間,布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是對雕版印刷的重大改革。歐洲在十五世界中葉才創造活字板,比畢昇的發明晚四百年。

火藥在五代後期已經出現,到北宋時,已大量製造並應用到軍事上。由於火藥的發明,也由於戰爭的需要,各類火器大量產生,形成了一項新興的軍事工業。隨著蒙古軍的西征,火藥及火器的製造方法傳到了中亞和歐洲。

造紙術、活字板印刷業、指南針和火藥,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而四大發明除了造紙術,都產生在北宋。

宋朝的天文學也有很大進步。天文學家蘇頌和韓公廉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台天文鐘,當時稱“水運儀像台”,並寫成《新儀像法要》一書,把天文鐘的全部結構,用圖和文字記載下來。

宋朝時,礦冶、紡織、製瓷等業都非常發達,出現了很多官營和私營的手工業作坊。絲帛和瓷器是當時最主要的輸出商品。

宋朝的商業非常繁榮,北宋時,首都開封是全國的商業中心,遍布城內外都是各種各樣的店鋪,還有定期和不定期的集市貿易。此外,成裡到處還有酒樓、食肆、茶坊、妓館。南宋的首都臨安,比開封更為繁華熱鬧,商業貿易從早到晚不絕。除了開封、臨安外,太原、大名(北京)、洛陽、蘇州、揚州、襄州、成都、福州、廣州等都是商業貿易的重要城市。

宋朝尤其是南宋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繁榮。廣州、泉州、明州(今寧波)是對外貿易的主要口岸。貿易的重要場所是高麗、日本和南海以至阿拉伯地區的一些國家,最遠到達非洲中部的東海岸。宋朝的主要出口商品是絲綢和瓷器,此外還有茶葉、書籍、銅錢等。從外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香、藥、犀角、珍珠、象牙、瑪瑙、水精、木材等。除了中國商人到外國貿易,外國商人來中國貿易的每年都有很多,一些重要口岸都設置有“番坊”,專供外國商人居住。

宋朝政府因每年鑄錢耗費大量的銅,也因為在對外貿易中,銅錢的大量外流,於是印紙幣代替銅錢,當時稱為交子和會子,這是世界最早出現的紙幣。紙幣代替銅錢,這其中也閃爍著中華民族智慧的火花。

兩宋時期,文化藝術相當發達,其中古文、詩、詞、小說、歷史學、繪畫等方面成就尤為突出。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以及蘇軾、蘇洵、蘇轍父子,繼承了唐朝韓愈、柳宗元發起的古文運動,使古文運動獲得很大勝利,而北宋文壇也呈現了一個繁榮健實的局面。以上八人,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他們的文章流傳至盡,膾炙人口。

宋朝詩歌的成就遠不能和唐詩人相比,但也產生了不少傑出的詩人。北宋初年,楊億、劉筠等人重視雕琢字句,堆砌典故,形成了“西崑體”詩派。到了北宋中葉,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力排崑體,以優游平淡之辭矯而正之,風氣為之一變。後來又產生了蘇軾這樣的偉大詩人,他那灑脫豪放的詩篇給詩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北宋還有“江西詩派”首領黃庭堅、陳師道等著名詩人。南宋的詩人,最著名的有尤袤、范成大、楊萬里、陸游等;陸游一生創作的詩歌很多,今存近萬首。他的詩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此外,王安石的詩也寫得很出色,而文天祥的詩作,更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瑰寶。

詞產生了唐末,溫庭筠就寫國不少詞。到了五代時,出現了韋莊、李珣、歐陽炯、馮延巳、李璟、李煜等著名詞人。詞到了宋朝時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產生了眾多的著名詞人,並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和流派。其中,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的成就最大。柳永創作了慢曲長調;蘇軾的詞風如同他的詩風,豪放雄壯,李清照的詞婉約清新,而辛棄疾的詞是慷慨激越。此外,范仲淹、晏殊、歐陽修、秦觀、賀鑄、周邦彥都是宋朝詞壇的名家。岳飛也有傑出的詞作,他的《滿江紅》流傳千古,激勵後人。

宋朝產生了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就是話本小說,話本的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紀元。明朝以來的一些章回小說,很多都是從宋朝的話本逐漸發展和改變而成的。

金朝也產生了寧文虛中、蔡珪、黨懷英、趙秉文、元好問等有名的文學家。

在史學方面,最偉大的成就便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這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傑出的編年史。司馬光用了十九年的時間,並在史學家劉攽、劉恕、範祖禹等人的幫助下,寫成了這部上起戰國、下迄五代的包括1362年史事的巨著。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時所創立的各種體例,也成為後來編寫編年體史書的典範。除《資治通鑑》外,比較傑出的史學巨著還有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專記北宋一代史事;有李心傳的《建炎以來要錄》,專記宋高宗一朝史事;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國的和戰關係。

宋朝還產生了書畫家蔡襄、黃庭堅、蘇軾、米芾(米南宮),並稱“宋四家”。蘇軾和米芾同時又是畫家。宋朝著名的畫家還有李唐、馬遠、夏珪、張擇端(名畫《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李嵩、劉松年等。宋徽宗也是一位有創造性的書畫名家,工花鳥畫,相傳用生漆點鳥睛,尤為生動。他的書法,自稱“瘦金體”。





北宋年號表


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
年數
死時
年齡
世系備註
建隆、乾德、開寶太祖趙匡胤(960)341750父是趙弘殷仕後周,以軍功累至殿前都典檢,掌禁軍。恭帝顯德七年(960年)一月,領兵到陳橋驛,與部將策動兵變,被擁立為皇帝,國號宋
開寶、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太宗趙光義(976)382259太祖弟即位前任開封府尹、中書令,加封晉王,位在宰相之上。太祖卒,嗣位
至道、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真宗趙恆(997)302655太宗第三子以皇太子嗣位
乾興、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曆、皇佑、至和、嘉佑仁宗趙禎(1022)134254真宗第六子以皇太子嗣位
嘉佑、治平英宗趙曙(1063)32536趙允讓第十三子年四歲,由仁宗養於宮中,後立為皇太子,以皇太子嗣位
治平、熙寧、元豐神宗(1067)201938英宗長子以皇太子嗣位
元豐、元佑、紹聖、元符哲宗趙煦(1085)91624神宗第六子以皇太子嗣位
元符、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徽宗趙佶(1100)192654神宗第十一子即位前封端王。哲宗死,嗣位。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兵虜歸,後死於五國城
宣和、靖康欽宗趙桓(1126)27262徽宗長子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皇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12月,受父禪即帝位。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攻破汴京。明年二月,金廢欽宗及太上皇徽宗為庶人,虜詣金國,北宋亡。帝在位一年又四個月。
南宋年號表


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
年數
死時
年齡
世系備註
建炎、紹興高宗趙構(1127)213681徽宗第九子即位前稱康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虜徽、欽二宗。五月,康王在南京(河南商丘)即帝位
紹興、隆興、乾道、淳熙孝宗趙昚(1162)362868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太祖少子秦王德芳之後。父季王趙子偁高宗無子,納趙昚於宮中以為嗣子,後立為皇太子。高宗死,遂即位
淳熙、紹熙光宗趙惇(1189)43654孝宗第三子以皇太子嗣位
紹熙、慶元、嘉泰、開禧、嘉定光宗趙擴(1194)273157光宗第二子以皇太子嗣位
嘉定、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you、寶you 、開慶、景定寧宗趙昀(1224)204160太祖十世孫,父趙希lu嘉定十七年(1224年)寧宗病危,權相史彌遠稱詔,另立宗室子貴誠為皇子,改名昀。同年八月寧宗死,史彌遠擁立趙昀嗣位,原皇子趙hong被廢
景定、咸淳度宗趙淳(1264)251135太祖十一世孫,理宗侄。父榮王與芮理宗無子,立ji為皇太子,理宗死,ji為太子嗣位
咸淳、德祐恭帝趙显(1274)43 度宗幼子度宗死,權相賈似道擁立趙顯為帝,顯兄趙shi遂不得立。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軍陷臨安,趙顯被俘北去
景炎端宗趙昰(1276)9311度宗長子恭帝被蒙古軍擄歸,陸秀夫在溫州奉益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德祐二年(1276年)復擁立趙昰為帝,即位於福州,元軍進逼,帝逃走,病死
祥興 趙昺(1278)829度宗子端宗病死,陸秀夫、張世傑擁立衛王趙昺為宋主,移駐崖山。 1279年正月,元軍攻崖山,二月陸秀夫負帝趙昺跳海死。南宋亡
遼年號表


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
年數
死時
年齡
世系備註
神冊、天贊、天顯太祖耶律阿保機(916)451155德祖皇帝撒剌之子其先世累代為契丹迭剌部酋長和部落聯盟軍事統帥。唐天復元年(901年),阿保機立為本部夷立堇,專征討。 903年,繼任於越總知軍國事。 907年被選為契丹八部首領,連任九年,伏殺七部首領,統一契丹諸部。後梁貞明二年(916年)稱帝,國號契丹(947年改稱遼)
天顯、會同、大同太宗耶律德光(927)262146太祖第二子太祖死,由地皇后(述律後)攝軍國大事。一年後,德光在述律後支持下奪取其兄耶律信之皇位繼承權即位
大同、天祿世宗耶律阮(947)30534太宗德光之侄,東丹王耶律信長子即位前隨太宗南入大樑,封永康王。大同元年(947年)四月,太宗卒於欒城,耶律阮於回軍途中受從征諸將擁戴為帝嗣位。 951年,帝率軍攻後周救北漢,從征將領察割等發動兵變,帝被殺
應歷穆宗耶律璟(951)211939太宗長子即位前封壽安王。天祿五年(951年)世宗被察割等人所殺,時璟隨徵在軍中,誅察割,即帝位。應歷十九年(969年)二月,為近侍小哥等人所殺,附葬懷陵
保寧、乾亨景宗耶律賢(969)221435世宗第二子四歲時,被穆宗收養於宮中,穆宗被害,耶律賢與大臣蕭思溫、女裡、高勳等領兵即位於穆宗柩前
乾亨、統和、開泰、太平聖宗耶律隆緒(982)125061景宗長子即位前封梁王。景宗卒,嗣位。以年幼,由蕭太后(名綽,小字燕燕)攝政。太后臨朝二十七年
景福、重熙興宗耶律宗真(1031)162540聖宗長子以皇太子嗣位
清寧、咸雍、大(太)康、大安、壽昌道宗耶律洪基(1055)244770興宗長子六歲封梁王,後進封燕國王、燕趙國王。興宗卒,嗣位
乾統、天慶、保大天祚帝耶律延嬉(1101)272554道宗長孫,父耶律濬六歲封梁王,後近封燕國王。道宗卒,嗣位。在位期間,女真族漸盛,遼上京、中京、西京皆被女真(金)所陷,保大五年(1125年)二月,帝為金兵所俘,遼亡
西夏年號表


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
年數
死時
年齡
世系備註
顯道、開運、廣運、大慶、天授禮法延祚景宗李元昊(1032)301146大夏國王李德明之子宋明道元年(1032年)其父卒,元昊以太子嗣位。 1038年稱“吾祖”(可汗,皇帝),國號大夏,都興慶府
延嗣寧國、天祐垂聖、福聖承道、奢單都、拱化毅宗李諒祚(1049)31921 母沒藏氏,與元昊私通而生諒祚景宗末年,廢太子寧明,立寧令哥。复廢寧令哥,立私生子諒祚。景宗死,諒祚以太子嗣位
乾道、天賜禮盛國慶、大安、天安禮定惠宗李秉常(1067)82027毅宗子以皇太子嗣位,年僅八歲,由太后梁氏(漢人)攝政,至帝卒,仍由母黨專權
天儀治平、天祐民安、永安、貞觀、雍寧、元德、正德、大德崇宗李乾順(1086)45457惠宗子以皇太子嗣位,年僅八歲,由其母梁太后攝政,永安二年(1099年),帝十七歲,梁太后被遼國毒死,帝始親政
大慶、人慶、天盛、乾祐仁宗李仁孝(1140)175470崇宗長子以皇太子嗣位
天慶桓宗李純祐(1193)1714 30仁宗長子以皇太子嗣位,天慶十三年(1206年)正月,為李安全和羅太后所廢,三月暴卒
應天、皇建襄宗李安全(1206)37642崇宗之孫,越王仁友(仁宗弟)之子天慶十三年(1206年)正月,李安全與羅太后合謀廢桓宗,自立為帝。皇建二年(1211年)七月被廢
光定神宗李遵頊(1211)491364 齊王李彥宗之子 即位前,嗣父齊王爵。皇建二年七月,襄宗被廢,遵頊繼立。 1223年傳位於其子德旺,自稱太上皇
乾定獻宗李德旺(1223)43446神宗子受父禪即位
 (末主)李眈(1226) 2 獻宗侄,清平郡王之子獻宗死,被國人擁立為帝。 1227年,蒙古軍圍夏都興慶府,六月,李眈降,被殺,西夏亡
金年號表


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
年數
死時
年齡
世系備註
收國、天輔太祖完顏阿骨打(1113)48956父劾裡缽遼天慶三年,阿骨打繼任都勃極烈(完顏部首領),天慶四年大敗遼軍,後逐漸統一女真各部。天慶五年(1115年)稱帝,國號金,都會寧
天會太宗完顏晟(1123)491361 刻裡缽第四子,太祖阿骨打弟太祖卒,嗣位。即位後,於天會三年(1125年)滅遼,臣服西夏。天會四年冬,陷開封。天會五年(1127年)四月,金兵虜宋徽宗、欽宗北歸,滅北宋
天會、天眷、皇統閔宗完顏(1135)171531宗峻太宗晚年,改兄終弟及繼承製,立太祖孫完顏為諳班勃極烈(皇位繼承人)。太宗卒,嗣位。 1149年,為完顏亮所殺
天徳、貞元、正隆廢帝完顏亮(1149)281340太祖庶長子皇統九年十二月,殺熙宗自立。貞元元年遷都於燕京,後遷都於汴京。正隆六年(1161年)在與宋軍作戰敗逃途中,被部將殺死
大定世宗完顏雍(1161)392967宗堯正隆六年(1161年),海陵王(廢帝)自遼東征調大批女真南下侵宋。從征的女真猛安完顏福壽率萬餘人於中途叛亂,逃回遼陽,殺東京副留守高存福,擁立留守完顏雍即帝位。即位後下詔書廢海陵王,定都於中都(今北京)
大定、明昌、承安、泰和章宗完顏璟(1189)2220 41父允恭,世宗第二子以皇太子嗣位
泰和、大安、崇慶、至寧衛紹王完顏永濟(1208)41646世宗第七子章宗時,封潞王,進封韓王、衛王。章宗卒,嗣位。至寧元年(1213年),抗擊蒙古軍的金國右副元帥胡沙虎叛亂,率兵入宮,帝被殺。縊曰紹,复衛王爵
貞祐、興定、元光宣宗完顏珣(1213)511161 世宗孫,章宗兄,父允恭 章宗時封翼王、邢王、升王。衛紹王被殺,乃即位
 哀宗完顏守緒(1223)261237宣宗第三子以皇太子嗣位。開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圍汴京,帝出逃,至蔡州,帝傳位於完顏承麟,百官朝賀甫畢,城破,帝自縊,承麟率群臣入哭,縊曰哀宗。是日,承麟亦為亂兵所殺,金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