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4月1日星期日

第十九章 新文化運動

甲.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專制統治。可是,封建思想及文化,依然在中國佔著統治地位,中國人仍未能獲得真正的民主自由。於是,約從1915年至1920年,由知識界推動,展開了一場以革新思想文化並進而達到社會改造為目標的新文化運動。其背景大約有如下數端:


一. 清末國勢日衰:

鴉片戰爭以後,列強侵入,使中國割地喪權,國勢日衰。洋務運動及戊戍維新之推行,先後失敗,未能挽回國運。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但無法使中國擺脫列強和專制勢力控制之局面。這使人們認識到僅是政治上的改革,不足以使國家富強,必須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運動,中國才有希望。


二. 民權思想啟蒙:

康有為、梁啟超等提出君主立憲的主張,以及由西方引進的民權學說使長期被傳統思想束縛的知識份子,獲得思想上初步的解放,追求民權及自由開始成為風尚。中華民國建立後,民主自由思想逐步深入民心。這便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 有識之士倡導:

自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份子已開始介紹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批判傳統思想文化,如蔡元培、梁啟超、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錢玄同等人乃發動新文化運動的活躍角色。


四. 古文面臨改革: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代的一些思想文化都面臨著改革的問題。如過於艱深繁複的古詩古文,往往妨礙了人們新的思想,非革新不可。故黃遵憲早已倡導詩歌應以「我手寫我口」,梁啟超更提出要改良舊小說及倡行「新文體」,是為古文至白話文之過渡,替文學革命作了鋪路的功夫。


乙. 新文化運動之概況:

一. 基本內容:

1. 提倡民主:即所謂「德先生」 (Democracy) ,就是反對專制及獨裁,以及推翻為封建制服務的舊倫理、舊道德,建立像西方國家一樣的民主共和國。

2. 提倡科學:即所謂「賽先生」 (Science) ,就是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破除迷信、盲從及武斷,樹立積極進取的科學精神。

3. 文學革命:主要是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

4. 批判中國傳統文化:民主和科學的最大的敵人,是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所以新文化運動猛烈抨擊儒家思想,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一些知識份子大力主張社會進化、個性解放,對中國舊的傳統思想、文化、禮教、道德、習俗都產生懷疑,展開批判。


丙. 新文化運動之影響:

一. 文化方面:

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思想----儒家思想,進行了最廣泛和猛烈的批判,又使得自西方引入的各種思想都普遍流傳,雖不是「完全西化」,但卻極大地動搖了儒家思想在中國長期佔有的統治地位。

二. 文學改革:

新文化運動反對八股文及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學。經過數年之努力,出現了第一批以白話文寫成的新詩、小說、劇本及評論文章,採用白話文的報刊雜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同時產生了以從事新文學為己任的作家隊伍,此後白話文、國語逐漸為國人所接受,得以普遍流行。

三. 學術研究:

由於西方學說之傳入,自然科進一步被重視,學術研究也漸成風氣。如對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及實用主義之研究,對古代歷史的疑古、辨偽及考證,應用西方科學方法發展中國近代之考古學,史前遺跡及殷墟甲骨文之發現,以及西北史地,遼、金、元史、中西交通等領域的研究,均有良好的成績。

四. 政治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成果,即促進了五四愛國運動之爆發,同時,由於政治主張不同,其倡導人也發生分化,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日益傾向於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並創立了中國共產黨;而胡適等則支持中國國民黨。

五. 社會思想: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之旗幟,對一切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舊風習展開了空前猛烈之批判,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從此,「民主」、「科學」、「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深入人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