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9月26日星期六

漢朝


朝代西漢東漢蜀漢
首都長安洛陽成都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14位
劉邦
劉嬰
共14位
劉秀
劉協
共2位
劉備
劉禪
成立前202年
垓下之戰
25年
劉秀
推翻新朝
221年
劉備
成都稱帝
滅亡9年
王莽篡漢
220年
曹丕篡漢
263年
魏滅蜀之戰
Han2.jpg
西漢及東漢疆域大致相同,蜀漢疆域僅限西南蜀地一帶。

漢朝前202年[1]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9年)與東漢25年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兩漢。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短暫自立的新朝9年23年)。另外,由於曹丕篡東漢後,劉備在蜀地建立國號為「」的獨立政權,部分史學家遂視其為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份,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蜀漢政權歸入三國朝代史中。

漢朝是一個持續穩定強盛的王朝,創造了輝煌的文明。[2]西漢王朝進一步奠定了漢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漢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和日後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到現在,「漢人」仍然為多數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亦慢慢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逐漸被稱為「漢字」。

西漢起初在漢太祖劉邦在位時根據五德終始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在位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東漢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3][4]。因此漢代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而稱「劉漢」。

漢朝歷史


西漢歷史

主條目:西漢


建立

漢高祖入關圖

前209年末,由於政令越發嚴苛,而最終爆發陳勝吳廣揭竿而起[5],之後六國舊貴族也藉此時機紛紛復國。前206年楚國貴族後代項羽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6],而劉邦則入關推翻秦廷。[7]其後,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並自行分封天下,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之後兩股勢力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在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打敗了項羽,於前202年正式稱帝,定國號「漢」,西漢建國。



前期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九卿,任用蕭何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並一一處死,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史稱「白馬之誓」。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虛弱,而漢太祖劉邦在企圖收復秦末被匈奴汗國佔據的河套地區時,曾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

劉邦在世之時,因為太子劉盈柔弱,曾想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因為呂后和大臣反對未成。劉邦去世後,呂后之子漢惠帝劉盈繼位。呂后害死趙王如意,並砍斷戚夫人手足,對其他劉氏諸王也多加殘害。漢惠帝因呂后的殘暴而驚恐,數年後抑鬱病逝。此後其子劉恭劉弘先後即位,呂后垂簾聽政。呂后以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8]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后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封呂氏子弟呂臺呂產等為王,引發朝中群臣和劉氏宗室的強烈反彈,終致在她身後釀成「周勃安劉」。

周勃陳平等老臣發動政變,斬殺諸呂,廢掉劉弘,迎立漢太祖劉邦五子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他和兒子漢景帝在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奉行「無為無不為」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力行節儉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以彌補秦末民變楚漢戰爭的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大大得到減輕。景帝即位不久,就採納晁錯的建議,削奪諸王的封地,引發各封國的擔憂,而在漢景帝三年正月(西元前154年)爆發了以「清君側」為名義的「七國之亂」,漢景帝因此殺了晁錯,以寄達到平息叛亂的目的。但是七國之亂並未因此緩和,景帝任用周亞夫平叛,在三月即告彌平,諸侯國的勢力因此極大削弱。在與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時,也在積蓄國力,透過馬復令等措施來積極備戰。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稱羨的時期[9]


崛起與擴張

張騫出使西域圖

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世宗孝武皇帝,即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在位前141年前87年),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西漢的政治、經濟、軍事整合起來。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孝武皇帝在位之前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時起開始逐步成為了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對外關係上,積極對付西漢的最大外患—匈奴汗國。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傑出將領,終於打敗匈奴單于,使得「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服朝鮮,使西漢成為當時的東亞盟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烏孫,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聯絡西域的目的。

漢武帝在位後期篤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導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和皇后衛子夫因此自殺。事後武帝也極為後悔,修建望思臺以悼念太子。西漢經過多年對外戰爭,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經濟遭受巨大衝擊,國力也出現了衰弱的局面。為此,在巫蠱之禍後,漢武帝利用遠征軍失利的時機發表了著名的「輪臺之詔」,不再奉行窮兵黷武的政策,也使西漢不至於衰敗滅亡。為提振經濟,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統購統銷,干預物價,與民爭利,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武帝去世後,鉤弋夫人之子,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霍光三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上官桀被殺,霍光從此大權獨攬。霍光延續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對內繼續休養生息,放寬了鹽鐵專賣制度,提高儒生的地位。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為放縱,密謀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廢掉。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己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後宣帝將霍氏集團一網打盡。但是,宣帝繼續奉行霍光的治國路線,大力整頓吏治,勸民農桑,抑制兼併,降低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這段時期,漢朝不僅內政清明,而且對於匈奴繼續保持戰略強勢,在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立了西域都護以加強對西域三十六國所處地區的聯絡。經過了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得到從漢武帝在位中後期以來瀕臨崩潰的境況下的明顯恢復,史稱「昭宣中興」。


中衰

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對於社會秩序採取放縱的策略,經常大赦,導致盜賊遍地,土地集中日益嚴重。也致使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趙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嬪與他們的子女,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權力急劇膨脹。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斷袖之癖」(同性戀),終日與他寵信的董賢廝混。外戚王氏的權力一度受壓抑。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劉衎已經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號「孺子」,自己擔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建立新朝,西漢結束。


東漢歷史

主條目:東漢


建立

新莽天鳳五年(17年)綠林起義爆發,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民變下終於滅亡。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隨後擊敗了綠林軍。其後,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滅劉盆子,是為光武帝,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即位後,於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偃武修文,社會安定,加強中央集權,對匈奴等外部勢力實行防禦的策略,並放棄了西域,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稱光武中興。但因為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并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為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了隱患。


盛世

漢明帝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號為「明章之治」。期間,於章和二年(88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刻石頌功,從此掃除了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同時派班超出使西域,恢復了對西域的控制。佛教在這時也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後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成為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鬥的序曲。


中衰

88年,年僅卅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時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他即位伊始,實際上朝政都由竇皇后操縱,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鬥。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不失為英明之主。元興元年冬十二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殤帝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劉慶之子安帝劉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后勤儉節約,任用賢良,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后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少帝,其在位僅200餘日就病死。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后,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死,太子劉炳即位,是為沖帝,即位是年僅2歲,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劉炳駕崩,年僅三歲。正月廿五日,梁冀擁立劉纘即位,是為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為「跋扈將軍」,結果不久質帝就被毒殺。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梁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公飽私囊,無惡不作。桓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後又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五侯貪婪放縱,終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靈帝即位之初,就引發以竇太后、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鬥爭。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永康二年(164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朝政腐敗。


覆亡

終於在184年爆發了由張角所帶領的黃巾之亂,參與的民眾達數十萬。雖然朝廷不久便平定了此場叛亂,但是東漢朝廷經此一役已實力大減。關鍵是中央朝廷為了順利平叛,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地州官。各地豪強大族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漢靈帝死後,外戚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雙雙火併而亡,結束戚宦之爭。但董卓掌權後,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陳留王劉協,並且焚毀首都洛陽,東漢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董卓被呂布誅殺後,出現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於河北袁紹、位於淮南袁術、位於江東孫策、位於荊州 (古代)劉表、位於益州劉焉等勢力。其中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架空漢室權力,消滅各路割據勢力,並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大的敵人袁紹軍的主力,基本統一了中國華北,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曹劉孫三分天下之勢開始形成。而在這段期間,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皇帝,真正實權掌握在曹操手中。220年漢獻帝被迫將帝位「禪讓」給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東漢結束,漢朝國祚也正式告終,三國時代正式開始。


兩漢疆域與政區

前87年時漢朝的統治區域
西元2年時漢朝的統治區域

[編輯]疆域

西漢初期,由於之前秦末民變楚漢戰爭造成的巨大破壞導致國力衰弱,只得退讓防守。河南地在秦末民變爆發時為匈奴所有。期間南越,閩越,黔中地區亦先後放棄。國土大幅減縮。

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之後,在漢武帝在位前中期,武功興旺,國土大幅擴展。西元前127年,衛青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雲中、雁門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擴展。西漢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陰山以北。前121年,漢將霍去病出隴西擊滅居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設酒泉郡。後又分割為張掖、敦煌、武威三郡。連同在湟水流域設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確立了對西域的控制。前138年,東甌王迫於閩越王的威脅,舉國內遷到今江淮流域。前110年,漢軍又平定了閩越國。前111年,漢軍平南越,又佔有了海南島,在該地設十郡。在西南方向,漢軍征服了諸國,邊界推移到雲南哀牢山高黎貢山。東北地區平定了衛氏朝鮮,設置了漢四郡。邊疆形勢蔚為改觀。

新莽末年,疆域萎縮。東北撤銷了真番、臨屯二郡。西南地區由七郡變成五郡,並且放棄了海南島與象郡。不過在漢光武帝在位後期形勢得到改觀,東漢王朝末期,中原戰亂不斷。遂放棄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陝北、晉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後放棄。高句麗林邑兩國蠶食東北及南方國土。只有西南地區擴展至大盈江一帶。


政區

Han commanderies and kingdoms CE 2.jpg

西漢初,漢太祖異姓王七人。但由於對功臣的猜忌,不久又相繼削除,同時大封同姓諸侯,這些王國「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譖於天子」。地方王國勢力的強大導致中央政府所實際控制的區域萎縮。呂后時期,增加外戚諸侯王。到文帝時期又紛紛剷除,增加劉氏諸侯王。但是地方王國勢力的膨脹已經對中央政府構成嚴重威脅。文帝接受賈誼的建議,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諸侯的勢力。景帝即位後採納晁錯的建議,直接縮減王國的封地,引發諸侯王的強烈反彈,導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但未幾就宣告失敗。武帝後,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餘子皆分一縣或一鄉的土地。因此王國不斷縮小,漢郡不斷擴大,加上邊郡的開擴,漢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強。同時,政府將大量面積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國103個,轄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1587個。

」作為行政區劃,在西漢時期萌芽,到東漢宣告形成。自元封五年(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設了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東漢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選重臣出任刺史,稱州牧,掌一州軍民。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至此,中國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縣兩級制度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十三個州部為:司隸校尉部(治洛陽)、徐州(治剡縣)、青州(治臨淄)、豫州(治譙縣)、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晉陽)、幽州(治薊縣)、兗州(治昌邑)、涼州(治隴縣)、益州(治雒縣)、荊州(治漢壽)、揚州(治歷陽)和交州(治龍編)。興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則至漢亡,全國有十四州。


人口

秦末民變楚漢戰爭,造成期間大量人口死亡。司馬遷在《史記》中感嘆:「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西漢初年(前202年)人口數據估算在1650萬左右。此後由於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以及漢武帝到漢宣帝時的領土擴張,人口數量大幅提升。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2,366,740戶,口數為57,671,401人。

由於中國歷史前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黃河流域,故西漢人口密度分佈為華北多,華南少。若以淮河秦嶺為界,北部人口佔據85%以上的比例,以南人口佔據不到15%的比例。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10]。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佈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寧紹平原

新莽末期,自然災害頻發,天鳳四年(17年)估計此年全國有5600萬人口,但是由於王莽變法失敗導致隨之而來的赤眉綠林民變爆發,烽火遍地,造成期間大量人口死亡。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估計全國有人口2800萬,到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時,全國人口數量僅2100.7820萬,僅相當於西漢元始二年的36.427%。後人口開始恢復增長。據《續漢書·郡國志五》所載,永和五年(140年),全國有戶969.8630萬,口4915.0220萬。至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萬,口5648.6856萬,已大致恢復至文獻資料記載的西漢戶口最多時期。東漢的人口分佈又有變化。在新莽末東漢初期間,大量的中原人民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華南人口升至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荊益兩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揚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降低。東漢末期大規模瘟疫災荒饑饉和戰爭頻繁,到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全國人口又只有2380萬人,只相當於125年前的40%。[11]


行政、選舉考試及兵役制度

西漢前期的中央行政制度早期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西漢,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必須做御史大夫後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還設有御史中丞,掌管宮內事務。九卿則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祿勛(掌門房)、衛尉(掌衛兵)、太僕(掌車馬)、廷尉(掌法律)、大鴻臚(掌禮賓)、宗正(掌皇帝族譜)、大司農(掌全國經濟)、少府(掌皇室財政)。漢武帝時期,皇權開始大幅膨脹,內廷尚書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漢武帝將身邊重臣如嚴安主父偃朱買臣等為郎加以侍中,與尚書令共議軍國大事,組成中朝。原以宰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外朝。東漢光武帝時,三公權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書臺權力得到提升。東漢早期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三公職位雖高,卻無實權。尚書臺掌管全國政事,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臺設尚書令一人,為其主管長官;尚書僕射一人,為尚書令之副;左右丞各一人,為令、仆之佐。尚書令下分六曹,每曹有尚書一人,侍郎六人。同時,東漢政府還設立了三套監察機構,分別是中央的御史臺、兼具京官和地方官身份的司隸校尉與地方的州刺史。光武帝同時設立了中常侍等宦官職務。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削弱的三公的權力,尚書則權高位低,同時也為之後的宦官亂政埋下隱憂。

漢朝的選舉制度是察舉制,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推薦過後是還要經過考試覆核;覆核合格後才能量才錄用。無論是特舉賢良方正,還是歲舉孝廉茂才,均須經過中央覆試。漢代察舉制下的考試,在西漢時並不佔主導地位,考試只是區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參考 ,這與後世以考試為主、以推薦為輔的科舉制截然不同。至東漢時,為糾正察舉薦人之濫,開始注重考試,形成察舉與考試相結合的選士制度,而且考試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薦基礎上加強考試,這是漢代察舉制發展的新趨勢。薦舉為主,考試為輔,是兩漢察舉制的基本特點。推行薦舉、察舉等方法的結果是門閥制度的大大發展,大量士族世家出現,與外戚宦官形成東漢時期的三大勢力,基本壟斷了國家政治。

漢朝早期實行徵兵制度,男子廿三歲起至五十六歲之間,服役兩年。一年保衛京師,名為正卒;另一年戍守邊郡,叫做戍卒。正卒分為兩支,一支為南軍,守衛宮城,另一支為北軍,保衛首都其他地區。南北兩軍原各有兩萬人,武帝時期各減為萬人。京師沒有長期駐紮的軍隊,正卒一年一輪換。同時另外組織了三支侍從軍(期門、羽林和羽林孤兒)。元鼎六年,又成立了八支禁衛軍,每支有士卒約七百人,由八個校尉率領,因稱「八校尉」。這是中國歷史上募兵制的開始。到東漢光武帝時期,軍權進一步集中到中央。中央軍隊分為四支,其中京師二支(南軍和北軍);地方上的兩支為黎陽營(合幽、冀、並三州軍隊),負責守衛黃河以北地區,以成為首都北面的屏障。一為雍營,主要任務為守衛三輔,是首都西面的屏障。安帝時,又設立漁陽營兵。


經濟

漢代貨幣五銖錢

兩漢的土地所有制與秦朝相同,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口賦。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年每人納一百二十錢(一算)。口賦是兒童稅,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年每人納廿錢。西漢早期,自耕農是農民階層的主體。到西漢中後期,土地集中日益嚴重,中央朝政腐敗黑暗,造成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佃農。豪強莊園勢力日益強大。東漢之後,這一現象更甚,地主莊園勢力的膨脹,亦間接導致了三國局面的形成。

西漢文景之治時代時,製農具已經開始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著名的農具種類有鐵犁壁矩犁全鐵曲柄鋤等。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在洛水附近有一條龍首渠,由於附近地區土質松軟易坍塌,就用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渠道,叫做井渠,極類似於今天新疆地區的坎兒井。東漢初期,出現了翻車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著名的農書有《氾勝之書》。

西漢前期,冶鐵業分國營(中央政府)、官營(地方經營)和民營三種類型。當時著名冶鐵家有卓王孫南陽孔氏等。漢武帝於元狩三年收冶鐵為國營,自此之後冶鐵業開始衰落,但由於此對國家財政較有利,之後一直沒有改變此政策。到了東漢光武帝在位時,冶鐵業改由社會自營,加上水排的發明,冶鐵業更加發達。銅器雖出現變少,但在兩漢時期仍是重要的金屬器。漆器則是兩漢時期重要的工藝品。漢朝的紡織業亦有國營與民營之分,民間著名紡織業者有陳寶光,他是織花機的發明者。到東漢前期時,蠶桑養殖在長江流域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特別是巴蜀地區。蜀錦更價值連城,在三國時代甚至成為蜀漢一大財源。麻葛製品中,最出名的是產於會稽地區的越布

西漢初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時期,在晁錯的建議下,改行貴粟政策,商人競買爵位,國家存糧大漲,商人的地位也有大幅度提高。西漢後期,全國已有數個商業中心,如長安(今西安市)、洛陽邯鄲江陵(今荊州市)、(今蘇州市)、壽春(今壽縣)、番禺(今廣州市)、成都等,各大都會間亦有河渠或大道想通。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最重要的商路。而海上交通也有出現。在邊疆地區,與外國定期有「合市」供交換有無。伴隨著商業的發展,一些經商哲學紛紛出現。到東漢全盛時代,中原地區商道線路發達,各地貨物往來更加頻繁。


科學文化

參見:漢朝農業科技史列表
候風地動儀
復原模型

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科技與文化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國家也非常重視教育和學識。文翁蜀郡作石室立學堂[12],為地方學校之始,爾後武帝令地方郡縣皆立學校,遂致「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13]後漢國學猶盛,順帝以降,中央太學增至三萬餘生。[14] 漢人之學,皆重經驗、積往古之學說,因當時之風習,遂有發明製作之專家。

漢朝學術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戰國諸子之學,亦能彰明綜括,非有人所稱獨尊儒術。儒家學者有能綜括眾家者,而研一家之學者,有如司馬談諸人學道家陽球諸人學法家主父偃諸人學縱橫家田蚡諸人學雜家董安國諸人學農家虞初諸人學小說家柳翼謀謂:諸子百家中之主要流派,漢代遜於戰國者,惟名家墨家

在史學方面,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為以後兩千年正史的編纂提供規範。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卅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卅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編寫的《漢書》分為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全書體例仿效《史記》,惟改「書」為「紀」,廢「世家」入「列傳」,還開創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藝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漢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完整的斷代史。更是成為了以後歷代王朝撰寫本朝歷史的範本。而兩漢時期其他的史書還有《東觀漢記》、《漢紀》和《吳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學者認為[2],漢代的作家所開創的史學標準,直到18世紀都一直領先於世界。

漢代的治國思想。漢代在立國時用法家之法,文景時期,又用道家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簡,務在安民。 而從漢武帝之後,統治者又確立儒家思想成為了正統思想,並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即先用德禮教化,教化無效再施之以刑罰。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成為漢武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漢宣帝曾有名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便是這種思想的精闢闡述。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所毀壞的很多文獻,通過漢代學者的記錄得以重現,包括五經當中的古文尚書,也是這時候發掘整理出來的。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經學成為學術主流。由於不同學者對經書的理解與記憶都有偏差,學術也被分為不同流派。宣帝時期,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兩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東漢晚期,古文經學走向發達,今文經學日益衰微。

漢政府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即為樂府詩,後世的《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台新詠》中便搜集了不少漢代樂府詩,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是寫成於漢代末年。賦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均為千古傳頌的文學名篇。漢代時期,隸書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標點符號的雛形。

漢朝馬的雕像

在科技方面,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感知地震地動儀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曆》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張仲景因《傷寒雜病論》而被尊為「醫聖」。而史書記載華佗更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的醫生(其真實性現在受到陳寅恪等的質疑)。俞跗運用人體解剖術治病。《神農本草經》是這一時期著名的藥典。西元前一世紀的《周髀算經》及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則是數學領域的傑作。其中,《九章算術》是戰國、秦、漢古代社會創立並鞏固時期數學發展的總結,列有分數四則運算、今有術(西方稱三率法)、開平方與開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數值解法)、盈不足術(西方稱雙設法)、各種面積和體積公式、線性方程組解法、正負數運算的加減法則、勾股形解法(特別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數的方法)等籌算方法,形成了一個以籌算為中心、與古希臘數學完全不同的獨立體系。 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這個時期還發明了蒸餾法、水力磨坊、現代馬軛肚帶的原型、漆器、用於冶金往複式活塞風箱、出現於漢末的獨輪車水車吊橋。造船已經採用了防水隔艙多重桅船尾柱舵,並且開始使用羅盤。此外,血液循環也是首先在此時發現[2]。兩漢時期,中國的冶鍊技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鑄錢技術成熟,如三銖錢五銖錢等。彩繪工藝獨特,如馬王堆[15]所出土的帛書彩繪,各種生活用品齊全,如有「漢代魔鏡」之稱的銅鏡,煮鹽技術也不斷提高,兩漢出現了蒸餾酒,釀酒水平臻於完美。農業技術大幅度提高,東漢早期出現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西漢中後期,宮廷內已出現一種絲質的紙,叫做赫蹏。東漢和帝時,宮內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大大降低了造紙成本,取代成為了主要的書寫材料。造紙術在西元三世紀後傳入朝鮮和日本,在751年發生的怛羅斯之戰後又傳入中亞,之後通過阿拉伯諸國進入歐洲與北非,改變了世界文明史。


宗教

參見:漢傳佛教道教
在敦煌莫高窟內的壁畫顯示漢武帝拜佛像的情況

漢朝為中國道教、佛教兩大宗教的形成及傳入期。道教也是在東漢時期宣告形成。東漢末年,道教分為兩大流派,一支為太平道;另外一支為天師道,亦稱為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內部還有一個大支派,以於吉為教主,在長江下游地區傳播。

佛教在漢明帝時期,由印度西域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四十二章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16]。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經》,也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西元147年安息安世高到漢朝傳教譯經,西元167年月氏支婁迦讖到漢朝傳教譯經。


對外關係


匈奴

主條目:漢匈戰爭

西元前三世紀,匈奴汗國被冒頓單于統治,武力十分強大,多次侵犯西漢邊境。西元前200年冬,劉邦親率大軍北上,匈奴軍隊佯裝後退,漢軍則迅速北進到平城白登山,卻在白登被冒頓單于的三十萬精銳騎兵包圍,劉邦與漢軍被包圍七天七夜,最後劉邦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逃出重圍。白登之圍後,西漢元氣大損,從此之後一直被迫與匈奴汗國和親。為了抵禦匈奴的入侵,期間,西漢接續秦朝,繼續擴建延長長城,其西到起莆昌海、東至鴨綠江以南、全長近一萬公里,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長城」。景帝在位時,西漢一方面繼續和親,同時也在邊境進行屯田移民,在國內則實行複馬令來增加馬匹,加強士卒訓練並大量製造兵器,這些都是預備反抗的準備。漢武帝即位後,於元光二年(前133年)年開始對匈戰爭。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以三萬鐵騎擊匈奴,收復了河南地。元狩二年(前121年),又派霍去病出擊匈奴,出隴西,深入匈奴兩千餘里,奪得祁連山與河西走廊,切斷了匈奴與西羌的聯絡,為西漢與西域之間開闢通道。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入右北平郡和定襄郡,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大舉回擊,至狼居胥山而還。從此,匈奴北徙漠北。但是,漢匈之間連年的戰爭嚴重損耗了兩國的國力,雙方也都無力再戰。後來,在西漢後期,匈奴分裂為五部,其中一部首領呼韓邪單于要求與漢和親。前33年,呼韓邪單于到長安,漢元帝以王昭君嫁與呼韓邪單于,號寧胡閼氏,是為昭君出塞,漢匈關系因此長期友好,邊境和睦,互市頻繁。其他的部分匈奴部落西遷到中亞康居一帶。東漢前期,匈奴分為兩部,分別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立呼韓邪之孫比為單于,與東漢關係較好。北匈奴立蒲奴為單于,在明帝在位時一度侵擾漢朝邊境,被擊退。章和元年,北匈奴為鮮卑所破,單于被殺,其中五十八部降漢。永元八年,車騎將軍竇憲等征伐北匈奴餘部,單于遁逃,竇憲在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此後,一些北匈奴南降東漢,另外一些則向西遷徙。

絲綢之路路線圖


西域

西域在漢朝早期是指南疆一帶,後來擴展到天山以北和中亞東部。西漢中早期,西域地區為匈奴所控制。漢武帝時期,於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張騫出使大月氏以聯合夾擊匈奴。張騫在路上一度被匈奴扣押,並在匈奴娶妻,十餘年後逃出,經大宛等國到大月氏,但未能取得夾擊匈奴的答覆。後來張騫東返,又被匈奴扣押。直到元朔三年(前120年)才返回長安,回來時只剩他和隨從堂邑父兩人,他的匈奴妻子也一併來到長安。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第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約烏孫共擊匈奴。雖然張騫未能說服烏孫國王夾擊匈奴,但是張騫卻與其使節先後遊歷了大宛等國,後來亦由各國使節陪同,返回長安,從此以後,漢朝與匈奴反復在西域地區爭奪。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以細君公主烏孫和親。細君死後,漢又在太初四年(前101年)以解憂公主續嫁。同年,漢朝大破大宛,西域南道各國都轉投漢朝。漢武帝在烏壘設使者校尉,又在渠犁屯田。到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漢又驅逐匈奴駐在西域的僮僕都尉,控制西域北道,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還在烏孫國都赤谷一帶屯田。元帝時,又增戊己校尉,在車師前王庭屯田。西漢末年,西域分為五十五國。王莽時期,貶去其王號,降為侯,西域與漢關係趨緊,匈奴勢力再入。東漢明帝初年以後,漢朝又恢復了西域的關係,並於永平十六年派將軍竇固入伊吾廬屯田駐兵,次年在烏壘設西域都護,派班超負責西域事務。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條支安息等國,到大秦西界望海而還。隨著西域局勢的逐步趨於穩定,商旅往來日益頻繁,絲綢之路在西漢後期形成。這也是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漢朝遣使者至安息、奄蔡、條支和身毒等國,一年多則十餘批,少則五六批,攜帶金幣帛等物品,需要至少兩三年,甚至八九年才能返回長安。中國運往西方的物產以絲綢、鐵器和漆器為主;而良馬、駱駝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黃瓜胡豆胡桃等也源源不斷進入中國。


西羌

東漢中後期,西羌先後三次與漢朝發生戰爭。第一次是在永初元年(107年)夏,直到元初五年(118年)告一段落,持續了長達十二年的時間。第二次在元初六年(119年),戰事主要發生在關中地區。直到建康元年(144年)才告結束。第三次發生在延熹二年(159年),主要戰爭在隴西一帶進行。東漢與西羌的戰爭嚴重損耗了漢朝的國力,成為漢朝滅亡的誘因之一。


三越、西南夷與朝鮮和日本

西漢立國伊始,與東甌閩越南越等國關係友好。呂后時期,漢朝與南越國等越人國家關系惡化,閩越、西甌等國也改投南越門庭。直到文帝時期關系才復有好轉。伴隨著漢朝國力的增強,三個越人國家的國力卻相對衰弱,最後在漢武帝時期先後被滅。武帝時期,漢朝多次派使節經略西南夷,並在這些地方設立益州等郡。到東漢時期,漢朝與這些地方聯繫更加緊密。漢朝與朝鮮倭國也有密切聯繫。東漢光武帝時期,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漢賜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至今是日本的國寶。


帝王年表

廟號[17]諡號姓名統治時間年號
西漢 前202年9年
太祖[18]高皇帝劉邦前202年前195年
孝惠皇帝劉盈前195年—前188年
少帝劉恭[19][20]前188年—前184年
恆山王劉弘[19][20]前184年—前180年
太宗孝文皇帝劉恆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劉啟前156年—前140年
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前140年—前86年建元[21] 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 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 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 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 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 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 前104年前101年
天漢 前100年前97年
太始 前96年前93年
征和 前92年前89年
後元 前88年前87年
孝昭皇帝劉弗陵前86年前74年始元 前86年—前80年
元鳳 前80年—前75年
元平 前74年
昌邑王劉賀[22]前74年
中宗孝宣皇帝劉詢前74年—前48年本始 前73年前70年
地節 前69年前66年
元康 前65年前61年
神爵 前61年前58年
五鳳 前57年前54年
甘露 前53年前50年
黃龍 前49年
高宗孝元皇帝劉奭前48年前33年初元 前48年—前44年
永光 前43年前39年
建昭 前38年—前34年
竟寧 前33年
統宗孝成皇帝劉驁前33年—前7年建始 前32年前28年
河平 前28年—前25年
陽朔 前24年前21年
鴻嘉 前20年前17年
永始 前16年前13年
元延 前12年前9年
綏和 前8年前7年
孝哀皇帝劉欣前7年—前1年建平 前6年前5年
太初元將 前5年
建平 前5年—前3年
元壽 前2年前1年
元宗孝平皇帝劉衎前1年—5年元始 前1年—5年
孺子劉嬰[23]6年—9年居攝 6年—9年
初始 9年
新朝 9年23年
漢朝(西漢)接續 23年27年
淮陽王劉玄23年25年更始 23年25年
劉盆子[24]25年—27年建世 25年—27年
東漢 25年220年
世祖 光武皇帝劉秀25年57年建武 25年—56年
建武中元 56年—57年
顯宗 孝明皇帝劉莊57年-75年永平 58年—75年
肅宗 孝章皇帝劉炟75年-88年建初 76年—84年
元和 84年—87年
章和 87年—88年
穆宗 孝和皇帝劉肇88年-105年永元 89年—105年
元興 105年
 孝殤皇帝劉隆105年-106年延平 106年
恭宗 孝安皇帝劉祜106年-125年永初 107年—114年
元初 114年—120年
永寧 120年—121年
建光 121年—122年
延光 122年—125年
北鄉侯劉懿[25]125年
敬宗 孝順皇帝劉保125年-144年永建 126年132年
陽嘉 132年—135年
永和 136年141年
漢安 142年—144年
建康 144年
 孝沖皇帝劉炳144年-145年永憙 145年
 孝質皇帝劉纘145年-146年本初 146年
威宗 孝桓皇帝劉志146年-167年建和 147年149年
和平 150年
元嘉 151年153年
永興 153年—154年
永壽 155年158年
延熹 158年—167年
永康 167年
 孝靈皇帝劉宏168年-189年建寧 168年—172年
熹平 172年—178年
光和 178年—184年
中平 184年—189年
 弘農懷王劉辯[26]189年光熹 189年
昭寧 189年
 孝獻皇帝[27]劉協189年--220年永漢 189年
中平 189年
初平 190年193年
興平 194年195年
建安 196年220年
延康 220年


參見


註釋

漢代《加彩灰陶馬》
  1. ^ 前202年是以漢朝滅西楚統一天下作標準,如以漢朝建立政權(受項羽漢中王)作標準,則早至前206年
  2. ^ 2.0 2.1 2.2 羅茲·墨菲(黃磷譯),《亞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7-80700-092-9
  3. ^ 《漢書·律曆志》:「漢高祖皇帝著紀,代秦繼周,木生火,故為火德,天下號曰漢。」
  4. ^後漢書·光武帝紀》:「壬子,起高廟,建社稷於雒陽,立郊兆於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唐代章懷太子李賢註:「漢初土德,色尚黃,至此始明火德,幟尚赤,服色於是乃正。」
  5. ^ (繁體中文)王蜀生, 韋鎮福(1988年).中國軍事史/第二卷/兵略/下‎.《中國軍事史》編寫組,513.
  6. ^ (繁體中文)範炯主編(2002年).歷史的頓挫: 古中國的悲劇‎,41.
  7. ^ (繁體中文)龔書鐸,劉德麟主編(2006年).圖說秦漢,7.
  8. ^ 司馬遷史記·呂太后本紀》
  9. ^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三聯書店,2005年2月,16-50 ISBN 7-108-00449-6
  10. ^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頁
  11. ^ 陳致平,《中華通史》(第一版,第二卷),花城出版社,1996年2月,ISBN 7-5360-2320-0
  12. ^ (簡體中文)蒙默,劉琳(1989年).四川古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07.
  13. ^班固·東都賦》
  14. ^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健康世界.ISBN 9789579019729
  15. ^ 馬王堆漢墓陳列湖南省博物館
  16. ^ 梁代慧皎高僧傳》記載此事:「漢明帝夢一金人於殿廷,以佔所夢,傅毅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愔等於彼遇見摩騰、竺法蘭二梵僧,乃要還漢地,譯《四十二章經》,二僧住處,今雒陽門白馬寺也。」
  17. ^ 漢朝恢復被秦朝廢止的廟號及諡號(先秦的商朝已有廟號),漢朝對廟號使用很謹慎,因此許多皇帝沒有廟號。
  18. ^ 司馬遷的《史記》中稱劉邦廟號為高祖,後世多因循之。實際廟號為太祖
  19. ^ 19.0 19.1 實際由漢高後呂雉掌權。
  20. ^ 20.0 20.1 劉恭劉弘沒有諡號,史稱漢少帝和恆山王
  21. ^ 漢武帝之前沒有年號。見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中華書局,2004年,1,ISBN 7101025129
  22. ^ 劉賀沒有諡號,亦未立年號,在位僅27日,因言行不檢被廢,史稱昌邑王。
  23. ^ 劉嬰並未正式即位,僅當皇太子,王莽自稱「攝皇帝」、「假皇帝」。
  24. ^ 史家一般不認定劉盆子為漢朝皇帝。
  25. ^ 劉懿在位僅200餘日,一般不認為是漢朝皇帝之一。
  26. ^ 劉辯只當了四個月皇帝,而且還有許多時間都在避難之中。現在史書和學者都沒有把劉辯歸於漢朝皇帝一類。
  27. ^ 東漢亡後,劉協又被劉備諡為孝愍皇帝,但當時劉協仍在世。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前朝
秦朝
中國朝代後朝
三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