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

商朝


首都都城不定,各王相異[1]
盤庚遷到(大邑商)後
,至此固定。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30位
商湯
商紂王
成立約前17世紀
鳴條之戰
滅亡約前11世紀
牧野之戰
Shang.jpg

商朝(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2])。因最後首都固定於,又稱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王朝,相對於夏朝具有更豐富的考古發現。原夏朝之諸侯國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後建立商朝。經歷17代31王後,末代君王商紂王牧野之戰周武王擊敗而亡。商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據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商朝取代夏朝的時間約前1556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所滅,共510年。該時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界採用。按民國初年史學家董作賓依曆法推算,商代的時間應為前1766年前1111年,共655年。中華民國史學界採董之說法,並寫入台灣教科書中。

商朝六百五十多年間曾五次遷都,五個都城中的四個都在河南境內。目前在河南的偃師市鄭州市安陽市都發現了城市規模的遺址,在信陽市溫縣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存。

關於商朝的信息多來自於其後面的周朝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以及商朝金文甲骨文的記載。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

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表。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文明。

西方歷史學者一般認為,商朝是中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只是中國傳說中的朝代,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歷史上夏朝的存在。按照他們所定的歷史時代標準,中國的歷史時代最多只能從商朝的甲骨文發明(前1556年)算起,也就是說,中國的歷史時代最多只有3600年,而不是中國學者所說的4000年(因「信史」(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發明時起算),不過有學者指出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為中國最早的文字,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之前,這些學者同樣認為商朝只是一個傳說中的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表,使得商朝的存在成為無可爭議的事實,現在已經沒有學者再對此持懷疑的態度了,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文明。這些文明後來消失,由於沒有文字遺留等原因,其事迹大多也不被後人所詳知。依據中國正史的記載,自黃帝開國以來的歷史,雖至西周年份不詳,但世系清晰。司馬遷曾言,「餘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

考證

歷史

代末年,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四方諸侯紛紛背叛。前1600年左右,部落首領商湯聯合其他部落消滅了王朝,商朝建立。商始定都於(今河南商丘),亡後都城西遷,仍稱亳(今河南偃師)。商湯立國後,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在賢臣伊尹仲虺的輔佐下國力日益強盛起來。終於在鳴條之戰擊敗夏桀,建立商朝,建都於

商湯死後,因其子大丁早死,由大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仲壬繼位;仲壬死後,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即位三年,因暴虐無德被伊尹放於桐宮太甲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並還政。後世權臣廢立皇帝稱「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代前期多次遷都,在成湯時,曾建都於鄭亳(地點尚存爭議),到盤庚在位時,約在前1300年定都於(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下來,從此商朝也稱殷朝盤庚以後,商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出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達到全盛時期。

武丁死後,商朝逐漸衰落。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商紂王)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促進;但由於連年發動戰爭和大規模建造瓊宮瑤台,大大耗費社會的人力與資財,促使社會矛盾激化,周武王聯合等部落,共同伐,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人們不願為荒淫無度的紂王賣命,紛紛倒戈,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周武王分封諸侯時,仍然封紂王的兒子武庚,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微子啟商丘,國號,以奉商朝的宗祀,殷商遺民一分為二,成為後來的衛、宋兩國。


疆域

商朝勢力圖

商朝的勢力範圍東至大海,西達陝西省西部,東北達到遼寧省,南至江南一帶(不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為當時世界上一個大國,但主要治理區域還是中原一帶。始都亳,曾多次遷移,後盤庚遷都(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稱為


政治制度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國家機構。中央分設管理政務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機構。地方用侯、邦伯加強各地的統治,還有大批宮廷侍衛。同時商朝王室還掌握有大批武器和軍隊,貴族還設立了殘酷的刑法監獄。另外,還使用宗教觀念來鞏固其統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稱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表(即「天子」的觀念),把神權王權結合起來。


外交


軍事

古代商朝約西元前1200年前,中國人口約400萬-600萬,商朝兵力約20-22萬,紂王之令兵虐待,而遭兵變,士氣大損。


軍事制度

商朝的軍事制度在甲骨卜辭中有較多的記載。如「□方出,王自征」(《柏根氏舊藏甲骨卜辭》.25)、「□王自徵人方」(《殷契粹編》.1185)等卜辭表明,商王是最高軍事統帥,有時親自出征。王室婦女,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也曾率軍出征。高級軍事領導職務由貴族大臣和方國首領擔任,他們平時治民,戰時領兵。甲骨文中常有「□」、「□」、「射」、「戍」等名號出現,可能表明當時軍隊成員已有不同的職守。士卒由貴族和平民充當,平時要練習射、御;並以田獵的形式進行演習。

「王登人五千征土方」(《殷虛書契後編》上.31.5)等卜辭說明,戰時常根據需要進行「登人」(徵兵),一次征發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過1萬人的。兵以庶民為主,奴隸多擔任雜役。

商朝除王室擁有強大的軍隊外,各宗族或各方國也都掌握相當數量的軍隊。「王其令五族戍□」(《殷契粹編》.1149)、「令多子族從犬侯寇周,葉王事」(《殷虛書契續編》.5.2.2)等卜辭表明,這些宗族或方國的軍隊須聽從商王的調遣。商朝軍隊有步卒和車兵,作戰方式以車戰為主。戰車一般由兩匹馬駕挽,車上有甲士3人,居中者駕車,居左者持,居右者執。車下隨行徒若干人。甲骨文中也曾出現過「步伐」的記載,可能表明當時有獨立的步兵隊伍。

「王作三師右中左」(《殷契粹編》.597)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最大編制單位可能是。「登百射」(《甲骨文合集》.5760)、「左右中人三百」(《殷虛書契前編》.3.31.2)、「王令三百射」(《殷虛文字乙編》.4615)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組織可能以100人為基層單位,300人為中級單位,並有右、中、左的區分。


武器配備

商朝軍隊的武器裝具,據考古發掘和甲骨文記載,主要有戰車、、幹盾、矢鏃、頭盔、甲冑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鏃、頭盔等是用青銅鑄造的。河南安陽侯家莊1004號商王陵墓內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個,說明商朝對於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


經濟

商朝的農業比較發達,可以使用多種穀類釀造酒,已經可以鑄造精美的青銅器和燒制白陶。由於交換的發達,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城市,是當時世界上文明發達的國家,由於商王朝商業的發達,與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往來很多,今天商人一詞,源自當時周邊國家對商朝國人的稱謂。農業是最重要的經濟部門,農田有比較整齊的規劃,農田作物種類有黎、粟、稻、麥,發明了中耕;有蠶桑經營,紡織業有所發展;商代除有六畜外,還馴養了象,畜牧業相當發達。


文化


思想


宗教


商朝的宗教信仰

據商代的甲骨資料來看,殷商時代的萬物崇拜依舊盛行,信仰對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對象。但這些自然神祇仍屬於萬物崇拜,變化有限,比較特殊的,是商人心中的「帝」信仰。「帝」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地位最高、權力最大,也是社會秩序的主宰。這種「一元」(帝)「多神」(自然神祇)的信仰模式,與現實世界的「王權政治」相仿。簡單來說,人世有君王統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統治自然神祇,但「帝」的能力和權威更凌駕世間君王之上,祂是一切萬物的主宰。


商人問卜的對象有三大類,即天神、地祇、人鬼。在這三類之中,權威最大的即是「帝」,「帝」所具有的能力主要有三種,第一是對自然氣候的控制,這些問卜主要是關係到農業生產的豐欠。第二是主宰人世間的禍福獎懲。第三是決定戰爭的勝負和政權的興衰,由於商代仍屬部族式的社會型態,仍需以戰爭手段征服諸邊各部落,商王往往向「帝」問卜戰爭的勝敗,看看「帝若」,還是「帝不若」。由此來看,商人日常生活中,幾乎莫不禱於「帝」,在如此的宗教心理之下,也就不難理解,商人何以會有「好祀」、「重祀」之風了。





參考資料

網路資料整理摘錄


文學


藝術


科技

商代開始初步掌握了冶鐵技術,製陶業、商業也很興盛。商代甲骨文的發掘證明,商代的文字發展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天文曆法夏代進步,天象學上也有新的發現,人們發現了火星彗星,此外還有數學(商高定理)和疾病的記載,音樂的成就很大,出現了專習音樂舞蹈的樂人;雕塑是商代工奴們最突出的工藝成就。


帝王年表

有關學術界普遍接受的君主列表,請參看商朝君主列表

廟號謚號姓名血緣關係
大乙1示癸之甥妣丙
大丁2,11大乙之甥(子)妣戊
卜丙3大丁之弟
仲壬4卜丙之弟
太宗14太甲2大丁之甥(兄子)妣辛
沃丁4大甲之甥(子)
大庚2沃丁之弟妣壬
小甲大庚之甥(弟子)
大戊2小甲之弟12妣壬
雍己大戊之弟12
中丁9大戊之甥(兄子)妣己癸
卜壬3中丁之弟
戔甲5中丁之甥13(兄子)
中宗14且乙6戔甲之弟13妣己庚
且辛且乙之甥(弟子)
羌甲5且辛之弟
且丁6且辛之甥(兄子)妣己庚
南庚且丁之弟(或羌甲之甥)
象甲5,7且丁之甥(兄子)
般庚7,8象甲之弟
小辛7般庚之弟
小乙7小辛之弟妣庚
高宗14武丁小辛之甥(兄子)妣辛癸戊
且己6,11武丁之甥(子)
且庚6且己之弟
且甲6且庚之弟妣戊
廩辛且甲之甥(弟子)
康丁9且辛之弟妣辛
武乙康丁之甥(弟子)妣戊
文丁9,10武乙之甥(子)妣癸
帝乙文丁之甥(子)
帝辛帝乙之甥(子)

注1:大乙,甲骨文亦作司馬遷的《史記》中為天乙
注2:大丁等,《史記》中為太丁太甲太庚太戊
注3:卜丙、卜壬,《史記》中為外丙外壬
注4:仲壬、沃丁,甲骨文未見此二王名。
注5:戔甲、羌甲、象甲,《史記》中為河亶甲沃甲陽甲
注6:且乙等,《史記》中為祖乙祖丁祖己祖庚祖甲
注7:武丁稱之為父甲父庚父辛父乙
注8:般庚,《史記》中為盤庚
注9:中丁,《史記》中為仲丁;康丁,《史記》中為庚丁;文丁,《史記》中為太丁
注10:文丁,甲骨文亦作文武丁
注11:大丁、且己,《史記》中未即位,但依甲骨文則有。
注12:大戊、小甲,《史記》與甲骨文此二王兄弟長幼順序相反。
注13:戔甲,《史記》中河亶甲為外壬弟,亦即中丁之弟,祖乙則為河亶甲之子。
注14:《史記》以太戊為中宗,另以太甲為太宗,武丁為高宗。


商王名號來源說

商王以十天干為名號,對其意義,學術界有極大爭議,現共有七種不同看法

  • 生日說
  • 死日說
  • 廟主說
  • 祭名說
  • 祭次序說
  • 選日說
  • 生前政治勢力分組說



張光直的商代王制假說

商代政權由子姓王族所掌握,王族分為兩組,一組謚稱以甲乙為主,一組謚稱以丁為主,兩組互相通婚,輪流繼位執政。王位多傳於另一組的下輩,有時也傳於同組內的同輩。王位以此互傳的方式,從而在兩組之間祖孫隔代繼承。據卜辭研究,商王室父叔舅皆稱父,子甥侄皆稱子[3]。親堂表兄弟皆稱兄弟,所謂父死子繼,實質為舅死甥繼,王位傳於另一組。至於兄終弟及,王位保留在一組,似為特殊安排。

學 者相信,商王族分為分甲乙丙丁等十個祭儀群,這些祭儀群是政治單位,也是互相通婚的單位,地位與政治力量各有高低,其中以甲乙丁三者勢力最大。十群彼此結 合,歸屬兩大組,以甲乙為主的一組包括戊己,以丁為主的一組包括丙,可能也包括壬癸;庚辛不明。王位不得在同一群中相傳,必須在各群之間傳遞(傳於另一組 或同組內的另一群),而且傳於同組中只能由同輩繼位,傳入另一組才能由晚一輩承繼。君主由王族/貴族會議輔政,A組領袖為王,B組領袖則為其副手,王位傳 承由會議選定,中間可能涉及權力鬥爭甚至流血政變,母族的地位也可能是一有力因素。各群間互相通婚,似乎有理想的婚配組合(如辛娶壬、癸娶甲),卻不見得 有嚴密的成規。[4]

這裡必須指出,張氏此論點於二十世紀中晚期曾引起熱烈討論,但囿於其古文字、文獻、史學之認識不深,尤其是甲骨學知識的淺薄,導致此「二系」論點近年來在兩岸學界屢遭批評,事實上,已經被許多學者證明是「異想天開」了,並不可信。


商王在位年

據先秦文獻記載,可知的商王在位年有湯13年、外丙2年、仲壬4年、太甲12年、太戊75年、仲丁11年、武丁59年、祖甲33年、武乙35年以上。

  • 湯 「成湯方即世崩沒之時,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漢書‧律曆志》)
  • 外丙 「外丙二年。」(《孟子‧萬章上》,《史記》同。)
  • 仲壬 「仲壬四年。」(《孟子‧萬章上》,《史記》同。)
  • 太甲 「案《紀年》,太甲惟得十二年。」(《史記‧魯周公世家》索隱)
  • 太戊 「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書‧無逸》)
  • 仲丁 「帝仲丁在位十一年。」(《御覽》八十三引《紀年》)
  • 武丁 「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尚書‧無逸》)
  • 祖甲 「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書‧無逸》)
  • 武乙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後漢書‧西羌傳》注引《紀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商年表

本商年表據「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年發布的推算結果。

  • 商前期/1600─── 1300
  • 商後期(盤庚遷殷後)
  • 盤庚、小辛、小乙/1300─── 1251 50
  • 武丁/1250─── 1192 59
  • 祖庚、祖甲、廩辛、康丁/1191─── 1148 44
  • 武乙/1147─── 1113 35
  • 文丁/1112─── 1102 11
  • 帝乙/1101─── 1076 26
  • 帝辛/1075─── 1046 30

商(前1600——前1046)

湯(子天乙) 12 辛巳 前1600

外丙(~勝) 2 癸巳 前1588

仲壬 4 乙未 前1586

太宗(太甲)(~至) 12 己亥 前1582

沃丁(~絢) 29 辛亥 前1570

太庚(~辨) 25 庚辰 前1541

小甲(~高) 17 乙巳 前1516

雍己(~伷) 13 壬戌 前1499

中宗(太戊)(~密) 75 乙亥 前1486

仲丁(~庄) 11 庚辰 前1411

外壬(~發) 15 辛丑 前1400

河亶甲(~整) 9 丙辰 前1385

祖乙(~滕) 19 乙丑 前1376

祖辛(~旦) 16 甲申 前1357

沃甲(~踰) 5 庚子 前1341

祖丁(~新) 9 乙巳 前1336

南庚(~更) 6 甲寅 前1327

陽甲(~和) 7 庚申 前1321

盤庚(~每) 28 丁卯 前1300

小辛(~頌) 3 乙未 前1272

小乙(~斂) 10 癸丑 前1269

高宗(武丁)(~昭) 59 辛未 前1259

祖庚(~曜) 11 庚午 前1200

祖甲(~載) 33 乙亥 前1189

廩辛(~先) 4 戊申 前1156

庚丁(~囂) 8 辛亥 前1152

武乙(~瞿) 35 甲寅 前1144

文丁(~托) 13 己丑 前1109

帝乙(~羨) 21 庚子 前1096

帝辛 (~紂) 30 丙寅 前1075

  • 註:盤庚至帝辛在位時間、年數,據郭偉[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夏商周年表疏証]作了修正


參考書籍


註釋

  1. ^ 從始祖契到商湯,曾經八次遷都,商朝建立又遷都五次。商湯建朝後定都於,仲丁遷都到,河亶甲遷到,祖乙遷到(又稱邢、耿),最後盤庚遷到,至此固定。
  2. ^ 商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史學家董作賓認為是前1766年前1111年,共655年。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是前1556年前1046年,共510年
  3. ^ 參李學勤〈殷代的親族制度〉載於《文史哲》1957。
  4. ^ 參張光直〈商王廟號新考〉及〈談王亥與伊尹的祭日並再論殷商王制〉,載於《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1983)


參見


外部連結

前朝
夏朝
中國朝代後朝
周朝西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