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4月16日星期三

蒙古、元


北元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廟號太祖。

成吉思汗生於蒙古貴族世家。約在1170年,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性格。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後,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隨他游牧。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後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魯朵。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十三翼之戰。 1196年,鐵木真和克烈部脫裡汗出兵助金,於斡裡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金授鐵木真以察兀忽魯(部長)官職,封脫裡汗為王(脫裡汗從此稱王汗,語訛為汪罕)。鐵木真與王汗聯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見敵勢盛,不告而退,把鐵木真留在乃蠻兵鋒之下。鐵木真發覺後,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魯倫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敵前。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併,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傑的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善於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

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大戰札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 1202年,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佔領了呼倫貝爾高原,實力猛增。 1203年王汗對鐵木真發起突然襲擊,鐵木真敗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鐵木真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 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魯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裡台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蒙古國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劃分和固定在95個千戶中。千戶下設百戶、十戶。千戶那顏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戶內的牧民不能任意離開千戶組織,對那顏有人身隸屬關係。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戶作為領民分給諸弟諸子諸王,形成左右手。又以木華黎、博爾術為左右萬戶那顏,即兩個最大的軍事長官。把怯薛(禁衛軍)擴充到1萬人,徵調千戶那顏、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充當怯薛,以此控制全國。設札魯忽赤掌管戶籍、詞訟等行政、司法事務。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傳統的草原貴族斡魯朵發展起來的封建國家機器。蒙古國建立後,大批原來的部落人口被分編在不同千戶中,許多部落的界限從而泯滅,開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對此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鄰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兒、哈剌魯等部分別在1207年、1209年、1211年歸附成吉思汗。  

新興的蒙古貴族渴望佔有大量財富。 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納女請和。 1211年,又率領大軍南下攻金。 1215年,蒙古軍佔領中都,在遼西消滅金守軍,攻占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 1218年,滅西遼。 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發動了侵略戰爭。他幾路進兵,分割包圍了各戰略重鎮,各個擊破,採用大規模屠殺、夷平城市、派被俘人眾打頭陣等殘酷手段震懾敵人,解除自己後顧之憂。戰場上的主動權全在蒙古一方。 1219年,蒙古軍圍攻訛答剌城,次年攻克。 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等城,朮赤、窩闊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龍傑赤(今土庫曼斯坦烏爾根奇),拖雷一軍進入呼羅珊地區。哲別、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窮追花剌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算端,後者逃至里海孤島病死。哲別、速不台率軍繼續西侵,遠抵克里木半島。 1221年,拖雷佔領呼羅珊全境。成吉思汗追擊新算端札闌丁至印度河,不獲而還。 1222年,在佔領區置達魯花赤監治。 1223年,在撒麻耳干駐冬,次年起程還國。成吉思汗西征,進行歷史上罕見的大屠殺、大破壞,給中亞各族帶來極大災難。 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 1227年夏曆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

大皇后孛兒台生子四人:長子朮赤,為欽察汗國諸汗之祖;次子察合台,為察合台汗國諸汗之祖;第三子窩闊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後裔為元代和伊利汗國皇室。忽蘭皇后生一子闊列堅,後裔入元封河間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軍事才能卓越,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他作戰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 13世紀主要國家社會危機深重,為成吉思汗實行大規模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


成吉思汗生平大事記

約在1170年,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後,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後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魯朵。

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十三翼之戰。

1196年,鐵木真和克烈部脫裡汗出兵助金,於斡裡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鐵木真與王汗聯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併,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傑的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善於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

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與札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大戰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魯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裡台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對此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

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納女請和。

1211年,又率領大軍南下攻金。

1215年,蒙古軍佔領中都,在遼西消滅金守軍,攻占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

1218年,滅西遼。

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發動了侵略戰爭。

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等城。哲別、速不台率軍繼續西侵,遠抵克里木半島。

1221年,拖雷佔領呼羅珊全境。成吉思汗追擊新算端札闌丁至印度河,不獲而還1222年,在佔領區置達魯花赤監治。

1223年,還撒麻耳干駐冬,次年起程還國。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

1227年夏曆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


窩闊台
窩闊台(1186-1241)元太宗。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第三子。 1219年,指定為汗位繼承人。 1229-1241年在位。

太宗

大蒙古國第二代大汗,成吉思汗正妻孛兒台所生第三子。又譯兀窟、月古歹、月可台、月闊歹、斡歌歹等。

從青年時代起,窩闊台便跟隨成吉思汗征服漠北諸部,在與克烈部王汗的戰爭中,力戰負傷。1211年,從成吉思汗伐金,領兵分掠雲內、東勝、武、朔諸州。1213年蒙古軍分三道南下,與朮赤、察合台率右軍,盡破太行山東西兩側諸州郡。成吉思汗分封諸子,窩闊台所得的封地在葉密立、霍博之地(今新疆額敏、和布克賽爾二縣境)。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前,窩闊台被確定為大汗繼承人。西征中,成吉思汗命窩闊台與朮赤、察合台圍困訛答剌城。城破後,他領軍赴撒麻耳干,與成吉思汗會合。在進攻玉龍杰赤城的戰役中,成吉思汗派他調協其兄朮赤與察合台兩軍,統一指揮,終於取勝。然後他至塔里寒與成吉思汗合軍,進擊札闌丁至於申河(印度河)。1227年,隨成吉思汗征西夏。

1229年,成吉思汗死後第三年,經蒙古諸王貴族的忽裡台選舉,窩闊台即大汗位。即位後,強化了國家機器,提高了大汗權威。始創朝儀,制定了皇族諸宗王見大汗時的跪拜禮節。再次頒行大札撒(法令),確定牧民賦額。始置倉廩,確立驛站制(見驛傳)。任契丹人耶律楚材掌領漢人賦稅,牙老瓦赤掌領西域賦稅。1230年,在漢地設置十路徵收課稅使,推行丁稅、地稅法。賦稅制度的推行徵收得大批金帛,使窩闊台開始信任耶律楚材等儒士大夫,採用漢地傳統制度,以改進統治。

1231年,窩闊台與弟拖雷分道伐金,由西京(今山西大同)下河中府(今山西永濟),從白坡渡河,與順漢水下繞至鈞州(今河南禹縣)的拖雷軍會合。留兵圍困汴京(今河南開封),然後北返。1233年,任宣差勘事官阿同葛等清查、登記中原戶口。同年,又在燕京創立國子學,選派蒙古子弟學習漢文。1234年滅金後,窩闊台召集諸王貴族大會,進一步申明條令,對參加大會、宮禁出入、行軍紀律及有關竊盜等方面都增加新的規定。命失吉忽禿忽擔任中州斷事官,負責清查、登記中原漢地人戶。

1235年再次召集大會,分遣諸王拔都及皇子貴由、蒙哥大舉西征;皇子闊端與闊出分道攻南宋;唐古徵高麗。窩闊台則留居蒙古本土,縱情享樂,創建和林城,建造萬安宮。1236年,完成中原漢地的戶口清查、登記工作,窩闊台把其中的大部分人戶分賜諸王、貴戚、斡魯朵為封戶。用耶律楚材建議,行“五戶絲製”(見科差),規定受封的諸王投下在所分封的州郡設達魯花赤,但收租則由政府設官吏負責,再頒賜封主,非奉詔不得擅徵兵賦。

1238年,考試中原諸儒生,中試者編入儒戶籍,其中部分人被任為本貫州縣議事官。同年,又在漠北築圖蘇湖城,作迎駕殿。1240年,廢除了失盜的官物責令當地人民代償的規定。當時地方官府和人民因應付上司的徵斂急需,多向回回富商告貸,每年利息便相當於本金,名為“羊羔息”。窩闊台接受漢人官僚的建議,以官物代償陳債;並規定利息累增,至相等於本金為止,不許超過。又檢查、登記諸王大臣所俘男女。在窩闊台統治的十三年中,除了在軍事上繼續進行擴張之外,在政權建設、增頒法令、確定賦稅、建立驛站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他開始在漠北建設城市,在缺水處鑿井,都對草原社會經濟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他任命牙老瓦赤治理中亞地區,依靠耶律楚材等治理漢地,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因此,《元史》說在他的統治下,“量時度力,舉無過事,華夏富庶,羊馬成群,旅不齎糧,時稱治平”。但在他的晚年,任命一些回回人統治漢地,奧都剌合蠻為提領諸路課稅所官,牙老瓦赤主管漢民公事,耶律楚材等漸遭排擠,統治又趨混亂。

窩闊台性喜奢豪,揮霍無度,嗜酒。1241年十一月,暴死。後追上廟號為太宗。

因窩闊台在蒙古歷史上首稱合罕(大汗),故元代詔令、公文中“合罕”(又譯哈罕、恆罕)一詞習慣上便是他的專門稱號。他有后妃多人,子七人。第二皇后脫列哥那,蔑裡乞氏,在窩闊台死後稱制,攝理國政(1242~1246)。

在位期間,制定蒙古地區值百抽一的賦稅制,無水處挖井,遷牧民居住。設驛站,制定烏拉製(驛站服役),加強了蒙古本土與占領地區之間的聯繫。1235年築蒙古首都哈剌和林城,建萬安宮。制定中原和西域的賦稅制度,令耶律楚材主持中原賦調,麻合沒的滑剌西迷主持西域賦調。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立中書省,以耶律楚材為中書令,粘合重山為左丞相,鎮海為右丞相。置十路徵收課稅使。始行交鈔。立燕京編修所和平陽經籍所。封孔子五十一世孫元措為衍聖公,修孔子廟,試諸路儒士,中選者除任本地議事官外,還得四千零三十人,免除他們的賦稅。為加強蒙古統治階級的統治權,任命失吉忽禿忽為中州斷事官,設治燕京(今北京),"主治漢民"。1238年,將中原課稅以二百二十萬兩賣給回回商人奧都剌合蠻,並命他為提領諸路課稅所官,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負擔。1240年命張柔伐宋。


乃馬真哈敦
乃馬真哈敦(?-1246),蒙古窩闊台汗哈敦(皇后)。名脫列哥那,乃馬真氏,生貴由汗。

1241年窩闊台汗死,次年春臨朝稱制,攝政五年。勾結波斯人法提瑪、奧都·剌合蠻,迫害成吉思汗、窩闊台汗時期的忠臣。革耶律楚材、鎮海、牙剌窪赤的職,清洗宮廷中的一切官員。任命波斯商人奧都·剌合蠻為宰相。她攝政時期,內政腐敗,法度不一,政出多門,朝中每個人和諸王濫發璽書、牌子,任意向百姓搜刮財富,造成民力困乏。違抗成吉思汗大札撒和窩闊台汗的遣囑,不立汗位繼承人失列門為汗,用狡詐手段立貴由為汗,在成吉思汗家族中播下了糾紛的種子。 1246年貴由汗即位後,把她派到漢地,讓其處死奧都·剌合蠻。不久死去。


貴由
貴由(1206-1248)元定宗孛兒只斤貴由,即簡平皇帝,元太宗長子。母六皇后,乃馬真氏。

貴由曾隨諸王伐金。西征中亦立戰功。太宗死時,立皇孫失烈門為嗣,其母乃馬真不從,遂稱制於和林,史稱"乃馬真氏稱制"。公元1206年七月,乃馬真氏集會諸王,奉貴由為大汗。貴由即位時年已41歲,但政權仍由其母乃馬真氏和中書右金相鎮海所左右,政令皆亂。諸王各自盤剝一方、魚肉百姓。民怨四起,元初開創的穩定局面盡遭破壞。

定宗
1246年即位,在位3年定宗,名貴由,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

1246年即位,1248年死,時年43歲。成吉思汗的大孫子貴由43歲登基稱汗,在位3年,時間雖短,但是他做事剛毅果斷,首先殺掉西域來的巫師,因為他狗仗人勢,憑藉主子也就是貴由的母親乃馬真皇后的權勢陷害忠良,搜刮民財,胡作非為,定宗親政後第一個決定就是除掉他殺一儆百,另外重用前朝重臣鎮海整肅吏治,據英國和意大利來的傳教士回憶,貴由大汗神情嚴肅,不苟言笑.另外貴由大汗重新宣布西征,決意重現父祖的雄威,派兵征服吐蕃,控制河套地區,貴由大汗與他的表兄弟拔都不和,貴由決定以養病的名義實際上卻出兵教訓拔都,但是由於元憲宗蒙哥大汗與元世祖忽必烈的親生母親也就是貴由的叔父拖雷的遺孀提前通報給拔都,因此拔都派兵陳列邊境隨時迎戰,但是就在此時,貴由汗的部隊距離拔都的部隊只有一周時間,貴由大汗突然暴病身亡。

對於貴由大汗的死因有很多種傳聞,其中最大的嫌疑就是貴由汗是被拔都派人刺殺或者是被毒死(這是外國傳教士在貴由大汗帳篷附近從蒙古貴族婦人的親口陳述的回憶)另外一種說法是貴由汗長期體弱多病,卻常年沈迷酒色最終導致突然暴死的下場,但是這種說法缺乏證據。

公元1248年三月,定宗卒,皇后海速失欲再立失烈門聽政,諸親王多反對,朝內爭訟不已,乃至三年無君,國內混亂不堪。定宗死異起輦谷。諡曰定宗簡平皇帝。


蒙哥
蒙哥(1209-1259)元憲宗。成吉思汗孫、托雷長子。 1251-1259年在位。

即位前曾參加長子軍西征,活捉欽察首領八赤蠻,進攻俄羅斯等地。 1251年,被拔都擁立為大汗。

即位後,以忙哥撒兒為斷事官;以孛魯合掌宣發號令、朝覲貢獻及內外聞奏諸事;以海雲掌佛教事;以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以帖哥、闊闊術等掌帑藏;孛蘭合剌孫掌斡脫;阿忽察掌祭祀、醫巫、卜筮;以只兒斡帶掌傳驛所需;以孛魯合掌必赤寫發宣詔及諸色目官職。平息窩闊台孫失烈門、腦忽、忽禿黑三王之亂,處決了坐誘諸王為亂者七十餘人,把反對派的諸王、諸皇后分遷到各地,貴由的海迷失哈敦(皇后)和失烈門的母親合答合赤被處死。為了加強法治,根除諸王、官吏特權,頒布詔書:凡朝廷及諸王濫發牌印、詔旨、宣令盡收之;諸王馳驛,只許乘三匹馬,遠行者不得超過四匹;諸王不得擅招民戶;諸官屬不得以朝覲為名賦斂民財;民糧遠輸者,許於近倉輸之。停止了由一千五百人修建哈剌和林的工程。設置燕京等處行尚書省、別失八里等處行尚書省、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等三個行省,分別由牙剌瓦赤、賽典赤、訥懷三人主事。

1252年,命其弟忽必烈經甘肅、四川至雲南,從背後攻打南宋。次年,忽必烈滅大理,招降吐蕃,佔領了雲南和西藏。同年,令其弟旭烈兀西征,滅木剌夷、阿拉伯帝國。為一舉消滅南宋,1258年命忽必烈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大將兀良合台攻潭州(今湖南長沙),親率大軍入四川。

次年七月,在合州(今重慶合川)釣魚城戰鬥中一說中流矢致死,一說城下病死。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九年。 "帝剛明雄毅,沉斷而寡言,不樂燕飲,不好侈靡……太宗朝,群臣擅權,政出多門。至是,凡有詔旨,帝必親起草,更易數四,然後行之"(《元史·憲宗本紀》)。蒙哥汗挽救了將要崩潰的大蒙古國。

憲宗
蒙哥(1209-1259)元憲宗。成吉思汗孫、托雷長子。1251-1259年在位。即位前曾參加長子軍西征,活捉欽察首領八赤蠻,進攻俄羅斯等地。

1251年即位,在位9年憲宗,姓奇渥溫,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父拖雷。即位後,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擴張,1257年佔領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被炮石擊傷而死。時年52歲。

大蒙古國第四代大汗,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長子。廟號憲宗。蒙哥蒙古語意為長生。

1235~1240年,奉窩闊台命,與拔都、貴由西征,屢立戰功。貴由汗去世後,諸宗王在汗位繼承上發生爭議。朮赤子拔都以宗長身分首推蒙哥為大汗繼承人。窩闊台系諸宗王拒絕承認。於是拔都派弟別兒哥率軍衛蒙哥東還,並定於來年在斡難河(蒙古鄂嫩河)、怯綠連河(蒙古克魯倫河)召開大會。窩闊台系諸宗王拒不赴會。拔都不顧他們的抵制,於1251年夏,在闊帖兀阿闌(成吉思汗大斡耳朵所在地,今蒙古溫都爾汗西南克魯倫河與臣赫爾河會流處西)舉行大會,擁蒙哥即大汗位。隨即將反叛的窩闊台系諸王一一處死。蒙哥登大汗位,委其弟忽必烈領漠南漢地軍政事宜,頒發政令,革除前朝弊政。

1252年,命忽必烈徵大理,諸王也古徵高麗。1253年,遣弟旭烈兀西征,塔塔兒帶撒里等徵欣都思(印度)、怯失迷兒(克什米爾)等國。

1256年諸王會議決定大舉伐南宋。蒙哥以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自率主力入四川。

1259年二月,蒙哥率全軍渡雞爪灘,至石子山,猛攻釣魚山(今四川合川東),因宋將王堅恃險堅守,屢攻不克。天氣暑濕,軍中疫癘流行,兵士多病死,蒙哥亦染疾,七月逝世於釣魚山。後追諡桓肅皇帝,廟號憲宗。


世祖

忽必烈(1215—1294)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憲宗)弟。名字全稱孛兒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總第四子)。元朝的創始皇帝,廟號世祖,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1260——1294年在位。

元朝的創建者。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忽必烈為藩王時,便熱心於學習漢文化。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後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並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裡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

同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台遠征雲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師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的消息傳來,忽必烈仍揮軍自陽邏堡渡長江,圍鄂州(今湖北武漢),並以軍接應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合台軍。這時,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徵兵圖謀汗位,忽必烈立即採納漢人郝經的獻計,與宋約和,輕騎北返燕京。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於開平,建元中統。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10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於和林。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托,出兵擊敗阿里不哥。在與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中統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機叛亂,被忽必烈迅速鎮壓。李的叛亂引起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可嚴密對漢人的防範。此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中統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為至元。經過從中統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

至元八年(1271),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次年,確定以大都為首都。中央集權政治的重新確立,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並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如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但是,這個政權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後舊制。這些制度在元代始終保留下來,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元代的社會矛盾愈益激化。同時,忽必烈又積極著手消滅南宋的戰爭,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十三年,下臨安,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

全國統一後,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都有了發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馬。阿合馬從中統初便主管中央財政,多方搜刮,權勢日重。後阿合馬獨擅朝政。十九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後,忽必烈又先後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而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

忽必烈
忽必烈(1215-1294) ,元世祖,又稱薛禪汗。蒙哥汗弟。 1260-1294年在位。

蒙哥汗即位後,把治理漠南地區權柄交給他。 1256年在灤河上游地建開平府。起用儒士,興辦屯田。 1253年,奉命徵雲南,次年滅大理而歸。 1259年,圍攻鄂州(湖北武昌)時,得蒙哥汗死訊,與宋賈似道講和,率軍北還。次年在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立中書省,以王文統為平章政事,張文謙為左丞。立十路宣撫司。同年五月,其幼弟阿里布哥聯合漠北、中亞諸王即汗位於哈剌和林。經過五年的汗位爭奪戰,忽必烈最終得利。 1264年,遷都燕京,改稱大都(今北京)。 1271年,改國名為元。發動滅宋戰爭,1279年取勝,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在中央設"總政務"的中書省、"秉兵柄"的樞密院、"司.黜陟"的御史台、管西藏軍民之政的宣政院。地方最高行政機關為行省。漢族地區,以漢法治理,制定了相應的典章制度。為了加強對漢族的思想控制,提倡程朱理學。在蒙古地區保留原有的政治、軍事制度和法律。在吐蕃執行政教合一制度,把治理吐蕃的權力交給了八思巴喇嘛。重農桑,發展工業、商業,設驛站,開運河,發展交通。創制國字(八思巴文),立國子監、國子學、蒙古字學。繼續執行宗教平等政策。對外開放,通過陸海兩路與歐亞非各國開展國際貿易,使東西方經濟、文化交往空前發展。鎮壓李松壽之亂,平息海都、乃顏、八剌等宗王反叛,鞏固了托雷家族的汗位。把全國各族分成四等,實行民族不平等的政策,制定"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制"的用人制度,保障了蒙古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

1294年病故,在位三十五年,壽八十。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
鐵穆耳(1265-1307)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又稱完澤篤皇帝。世祖之孫、父皇太子真金,母徽仁裕聖皇后,弘吉烈氏。

1285年元朝太子真金去世。按照嫡長子繼位的傳統觀念,忽必烈把希望寄託在鐵穆耳身上,並派他統兵討伐叛王哈丹,接著又派他鎮守蒙古汗國故都哈剌和林(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掌管北方防務。在玉昔貼木兒請求之下,忽必烈將原來屬於真金的印璽"皇太子寶"授給鐵穆耳。 1294年忽必烈逝世。鐵穆耳在重臣伯顏、玉昔貼木兒的支持下,由宗室諸王會議推立為帝。

成宗即位後對中央人事未做大調整,繼續實行世祖末年的減免賦役、賑濟災民等寬大政策。 1294年,成宗下詔減速免所在本年包銀、俸鈔,以及內郡地稅和江淮以南州縣當年的一半夏稅。後來又多次下詔減免賦稅,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295年(元貞元年)下詔停止一切非急需的工程營建,免除本年五月以前積欠的錢糧。 1296年,要求權貴豪紳交納所隱匿的江南田租,以減輕小民負擔。 1298年,因水旱成災,下詔減免受災郡縣當年田租的十分之三,受災嚴重地區全部減免,老弱殘疾及人丁稀少的民戶免除三年差稅。同時,停止了當年的一切土木工程。第二年,成宗派使節巡視各地,了解民間疾苦。免除當年內郡包銀俸鈔和江南夏稅的十分之三。在減輕民眾負擔的同時,成宗三令五申要求地方官員鼓勵農桑,發展生產。

成宗一即位就下詔罷徵安南,寬宥其"抗命之罪",釋放了扣押的安南使節,開始著手緩和與周邊各國的關係,放棄了忽必烈動輒征戰,繼續擴張的政策。對待貴族官僚則採取恩威並施的方針。一方面多次賞賜諸王、公主、駙馬,增加官員俸祿。一方面厲行整頓吏治,約束權貴。例如,成宗即位的第二個月便下詔各道廉訪司及時追查轉運司官員欺隱奸詐的案子,以防止管財政的官員貪污中飽。同年十月,要求中書省臣約束屬宮官,凡對公事敷衍塞責者處以笞刑。 1295年七月,下詔告誡全體官吏,有再犯貪贓之罪者,罪加二等,從重處理。不久,又將對貪贓罪的處理改為罪加三等。十二月,下詔禁止諸王擅自乾預地方行政。但這些舉措未能貫徹到底。 1302年,江南朱清等貪污賄賂案被揭發出來,牽連了一大批官員,促使成宗再一次下決心查處貪污官員。 1304年,成宗下令天下官員體恤民情,減省刑罰,免除災民差稅一至三年不等。鑑於江南佃戶田租過重,在過去減過十分之三的基礎上再減十分之二,且永為定例。同時開放山場、河泊、任民採捕。在對外關係方面,成宗拒絕大臣對日用兵的請求。在大德三年(1299年)派江浙釋教總統僧人寧一山出使日本,恢復了兩國間的正常貿易和文化往來。但是,成宗後期曾一度用兵西南。 1300年,成宗發兵兩萬出征"八百媳婦國"(今泰國北部、緬甸東北部,治京泰國清邁)。第二年,又因金齒(今中國雲南西部和緬甸臘戍一帶)諸國阻擊元朝的徵緬歸師,下詔計伐金齒諸國。後因出征"八百媳婦國"之元軍損失慘重,成宗才決心不再對西南用兵。也就在這時,成宗達成了與篤哇、察八兒等西北諸王的和解,延續幾十年的西北戰亂得以平息。 1307年正月初八,成宗去世。葬起輦谷,諡曰成宗欽明廣孝皇帝。針對鐵穆耳之位,史書慣稱"成宗守成"。

成宗
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於守成”之君。死於1307年,時年42歲。

中國元代皇帝。忽必烈次子真金第三子,名鐵穆耳。至元三十年(1293),統軍鎮守漠北,受皇太子寶。次年,忽必烈去世,由於其母闊闊真可敦與權臣伯顏、玉昔帖木兒等的支持,鐵穆耳繼帝位,建元元貞,後改大德。遂罷侵日本、侵安南之役,減免江南地區的一部分賦稅,又令編輯整理律令。在位前期基本上保持了守成的局面。但為了酬謝擁立他的諸王貴戚而濫增賞賜,很快造成國庫向之所儲,散之殆盡,歲入之數,不支半歲的枯竭局面,只能依靠挪用鈔本來維持,導致鈔幣迅速貶值。在用人上傾心任用的仍是伯顏(賽典赤孫)、阿里等一批色目官僚。

在位後期,因連年患病,這些色目官僚與皇后卜魯罕內外勾結,淆亂朝政,官場中貪污因循的風氣大盛。為了能建功後世,提高威望,鐵穆耳又發兵征討八百媳婦國(今泰國北部等地),使西南大擾,釀成雲南、貴州各族人民起義。這些舉措都導致國力空虛,政治日趨黑暗。但他在位時,元軍成功地擊敗了海都、篤哇的侵擾,迫使窩闊台和察合台兩兀魯思的統治者息兵請和,重振大汗在西方諸汗國中的宗主地位,基本上結束了西面延續40多年的皇室內爭。

鐵穆耳(1265-1307)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又稱完澤篤皇帝。世祖之孫、父皇太子真金,母徽仁裕聖皇后,弘吉烈氏。

1285年元朝太子真金去世。按照嫡長子繼位的傳統觀念,忽必烈把希望寄託在鐵穆耳身上,並派他統兵討伐叛王哈丹,接著又派他鎮守蒙古汗國故都哈剌和林(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掌管北方防務。在玉昔貼木兒請求之下,忽必烈將原來屬於真金的印璽"皇太子寶"授給鐵穆耳。1294年忽必烈逝世。鐵穆耳在重臣伯顏、玉昔貼木兒的支持下,由宗室諸王會議推立為帝。

成宗即位後對中央人事未做大調整,繼續實行世祖末年的減免賦役、賑濟災民等寬大政策。1294年,成宗下詔減速免所在本年包銀、俸鈔,以及內郡地稅和江淮以南州縣當年的一半夏稅。後來又多次下詔減免賦稅,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295年(元貞元年)下詔停止一切非急需的工程營建,免除本年五月以前積欠的錢糧。1296年,要求權貴豪紳交納所隱匿的江南田租,以減輕小民負擔。1298年,因水旱成災,下詔減免受災郡縣當年田租的十分之三,受災嚴重地區全部減免,老弱殘疾及人丁稀少的民戶免除三年差稅。同時,停止了當年的一切土木工程。第二年,成宗派使節巡視各地,了解民間疾苦。免除當年內郡包銀俸鈔和江南夏稅的十分之三。在減輕民眾負擔的同時,成宗三令五申要求地方官員鼓勵農桑,發展生產。

成宗一即位就下詔罷徵安南,寬宥其"抗命之罪",釋放了扣押的安南使節,開始著手緩和與周邊各國的關係,放棄了忽必烈動輒征戰,繼續擴張的政策。對待貴族官僚則採取恩威並施的方針。一方面多次賞賜諸王、公主、駙馬,增加官員俸祿。一方面厲行整頓吏治,約束權貴。例如,成宗即位的第二個月便下詔各道廉訪司及時追查轉運司官員欺隱奸詐的案子,以防止管財政的官員貪污中飽。同年十月,要求中書省臣約束屬宮官,凡對公事敷衍塞責者處以笞刑。1295年七月,下詔告誡全體官吏,有再犯貪贓之罪者,罪加二等,從重處理。不久,又將對貪贓罪的處理改為罪加三等。十二月,下詔禁止諸王擅自乾預地方行政。但這些舉措未能貫徹到底。1302年,江南朱清等貪污賄賂案被揭發出來,牽連了一大批官員,促使成宗再一次下決心查處貪污官員。1304年,成宗下令天下官員體恤民情,減省刑罰,免除災民差稅一至三年不等。鑑於江南佃戶田租過重,在過去減過十分之三的基礎上再減十分之二,且永為定例。同時開放山場、河泊、任民採捕。在對外關係方面,成宗拒絕大臣對日用兵的請求。在大德三年(1299年)派江浙釋教總統僧人寧一山出使日本,恢復了兩國間的正常貿易和文化往來。但是,成宗後期曾一度用兵西南。1300年,成宗發兵兩萬出征"八百媳婦國"(今泰國北部、緬甸東北部,治京泰國清邁)。第二年,又因金齒(今中國雲南西部和緬甸臘戍一帶)諸國阻擊元朝的徵緬歸師,下詔計伐金齒諸國。後因出征"八百媳婦國"之元軍損失慘重,成宗才決心不再對西南用兵。也就在這時,成宗達成了與篤哇、察八兒等西北諸王的和解,延續幾十年的西北戰亂得以平息。1307年正月初八,成宗去世。葬起輦谷,諡曰成宗欽明廣孝皇帝。針對鐵穆耳之位,史書慣稱"成宗守成"。

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
海山(1281-1311)孛兒只斤海山,又稱曲律皇帝。武宗即位前多立戰功,受封懷寧王,賜金印。 1307年正月,元成宗鐵穆耳病逝。唯一太子德壽早卒,儲位虛懸,元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爭奪帝位的衝突。當時,諸王之中以坐鎮和林的皇侄懷寧海山最具實力,又是支系最近的皇族。成宗皇后伯要真氏在中書左丞相阿忽台、平章八都馬章、賽典赤伯顏等人幫助下,企圖阻止海山南下爭位,擁伯要真氏垂簾聽政,安西王阿南達輔政,進而推阿南達為帝。於是海山之母弘吉剌氏及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應召速返大都,將圖謀政變者賜死。五月,海山即位,是為元武宗。

武宗即位後,大量更換了成宗晚年的宰執,並封皇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同年下詔恢復尚書省,專管財政。因財政困難,武宗不得不暫停給諸王的賞賜。年底,又因開支過大,民貧歲歉,下詔省並佛事,停止一些土木工程。 1308年正月初一,下詔寬大處理關押在御史台的貪官污吏,僅以追贓革職之事。初九,因江浙六路大饑荒,饑民有46萬戶之多,下詔拍賣過去沒收的朱清等貪官的貨物,得錠30萬錠賑濟饑民。二月初五,中書省因再次財政困難上奏,說庫存不敷所出。請求暫借鈔本710餘萬錠救急。同時請求不是急需的開支盡量縮減或緩辦。武宗一方面答應,一方面卻繼續大修華佛寺和行宮。 1309年八月,正式成立尚書省。九月初一,頒行至大銀鈔,並在各路、府、州、縣設常平倉平抑物價,禁止私自買賣金銀和運金、銀、銅錢、綿絲和布帛出海。隨即撥至元鈔本百元錠以給國用,開鑄銅錢,將中書省宣敕、用人權劃歸尚書省。 1310年正月,定稅課法。設立專門的徵稅機構。 1311年正月,武宗去世。葬起輦谷,諡曰武宗仁惠孝皇帝。五月,皇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於大都,是為仁宗。有些史籍將武宗和仁宗兄弟的相繼統治,稱作"武仁授受"。

武宗
武宗孛兒只斤海山(公元1281—1311年),世祖忽必烈曾孫,成宗鐵穆耳侄,其父答剌麻八剌,母興聖皇太后弘吉剌氏。公元1307年正月鐵穆耳因無子病死後由他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至大”,公元1307—1311年在位,計5年。

海山是答刺麻八剌的長子。忽必烈生前曾立次子真金為太子,真金於公元1285年病死,他留下三個兒子,即甘麻剌、答剌麻八剌和鐵穆耳。忽必烈都很喜歡他們,最後決定立鐵穆耳為“皇太孫”,甘麻剌先後被封為梁王、晉王,率軍鎮守北邊,統有重兵。答剌麻八剌一直留在真金與忽必烈身邊。公兀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他受命出鎮懷州(今河南沁陽),未到任就生病回京,於次年春天去世。

公元1299年,由於原來鎮守漠北的寧元王闊闊出在備邊時鬆懈,成宗鐵穆耳就命侄海山代其職。公元1304年,海山被冊封為懷寧王,佩帶金印,食封瑞州65000戶。成宗病死時,他遠在青海駐防。海山的顯赫軍功和精良的部眾,為其爭奪帝位奠定了基礎。

按照元朝舊制,在皇位空虛時,暫由中宮卜魯罕皇后攝政,由她召集宗親大臣舉行庫里爾台大會另選新君。卜魯罕和左丞相阿忽台準備擁立成宗鐵穆耳的堂弟安西王阿難答,因他是忽必烈諸孫中年齡最長者。但是成宗次兄答剌麻八剌的次子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其母答己於3月21日以奔喪為名回京城(大都),並率先帶領衛士闖入內庭逮捕了左丞相阿忽台和安西王阿難答等人,以“亂祖宗家法”之罪將他們全部殺死。此時,闊闊出等諸王均勸愛育黎拔力八達即皇帝位,但他考慮其兄海山有重兵,故先以監國之名掌握政權,並派使者奉玉璽北迎海山。

公元1307年3月,海山率3万精兵到達和林(今額爾德尼召南),5月至上都,廢成宗皇后卜魯罕之後並賜死。立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

海山即位後,下令存卹徵戍之士及供給繁重州郡的役卒,,免除大都、上都和隆興那裡的三年差稅;對雲南、八番、田楊等地免除一年的差發;對逃移復業者給予免三年。並允許民間冶鐵,以此恢復和發展生產。對受災地區,作出停止徵收山場湖泊稅,聽任貧民就地採取。勉勵興辦學校,免除儒戶的差役等措施。

為了鞏固其統治,海山大量任用自己的親信執掌要樞,將舊朝文武大臣一概更換,正是實施“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舉措。他很想因循漢制,重儒尊道。他遣使闕里,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且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對全國遵行儒教者予以優赦。由於他尊崇儒教,宮廷內外,習經成風。

海山性格易喜易怒,故有時表現得寬大為懷,有時卻酷暴殘忍。他耽於享樂,奢侈揮霍,揮金如土,大賞諸王、宗族。又大興土木,建築中都城,致使財政困難重重。為擺脫財政危機,便開始發行“至大銀鈔”,導致至元鈔大為貶值。不久又頒銅錢法詔諭天下,以銅錢和至大銀鈔並行,又濫發紙鈔,如此做法,使財政赤字更為嚴重,物價上漲,百姓大受其害。

海山雖有眾妃,但很晚才冊立皇后。公元1310年(至大三年),封弘吉剌氏真哥為後;真哥的從妹速哥失裡也被封為皇后。海山的妃子中,亦乞烈氏生了和世瓊(後為明宗);唐兀氏生了圖帖眭爾(後為文宗)。三寶奴曾勸說武宗重新立自己兒子為太子,因右丞相康里脫脫的反對,才維持原狀。

海山十分尊奉西僧,建造興聖宮,常請僧侶人內禱佛祈福。他還派軍士1500人及大量民工修建五台山佛寺,並令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皇太子)主持在大都城南建佛寺。令喇嘛翻譯佛經。他下詔凡是民眾毆打西僧者截其手,罵西僧者斷其舌,致使西僧胡作非為,蠹害百姓,成為當時一大禍害。海山又重用小人,南宋的一個小太監李邦寧,後成了元宮內太監,他阿諛奉承,竟被封為大司徒兼左丞相。

海山寵幸眾妃,由於沉耽淫樂,酗酒過度,身染重病。公元1311年元旦,海山病倒,七天后庚辰日病死於大都宮中玉德殿,終年31歲,葬於先祖安息處起輦谷。

5月,文武百官也先帖木兒等上尊謚為仁惠宣孝皇帝,廟號武宗,蒙古語稱為曲律可汗。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愛育黎拔力八達(1285-1320)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又稱普顏篤皇帝,武宗弟,父答刺麻八刺。母興聖皇太后,弘吉剌氏。仁宗於武宗即位之初立為皇儲,自幼熟讀漢族典籍,尤傾心於釋典,不事遊獵,不喜征伐,不崇貨利。一位頗有文化底蘊的皇帝,即位伊始,著手改革朝政和吏治,如:嚴申侍臣擅傳聖旨之禁;諸王投下分地的正達魯花赤必須由中央委派,只有副達魯花赤才准許諸王任命;吏員入仕只能升至七品,以此為限;恢復自宋亡以後中斷了幾十年的科舉取士制度,於1313年下詔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延佑初,派人檢括河南、江西、江浙等地漏隱田地,核實稅收等。他還倚重漢人文臣,處死蒙丞相託克託等,排除朝中異己。將《貞觀政要》和《資治通鑑》等書摘譯為蒙文,令蒙古、色目人誦習。但仁宗因對母后答己奉命惟謹和對宗戚勳舊的軟弱,導致其改革未能明顯見效和持續久遠。 1320年正月,仁宗卒,葬起輦谷,諡曰仁宗聖文欽教皇帝。

仁宗
元仁宗欽明廣孝皇帝(1311-1320),名愛育黎拔力八達(1285-1320),元武宗弟,元朝第四代皇帝,蒙古語稱普顏篤皇帝。早年從太常少卿李孟學習儒家典籍。大德九年(1305年),出居懷州。十一年,成宗死,回大都奔喪,與右丞相哈剌哈孫合謀,擁立統軍北邊的長兄海山(元武宗)為帝。元武宗封他為皇太子,相約兄終弟及,叔侄相傳。至大四年(1311年)即位後,大張旗鼓地進行改革,取消尚書省,停用至大銀鈔,減裁冗員,整頓朝政。延元年(1314年),開科舉取士。曾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進行田產登記,史稱「延經理」。出兵西北,擊敗察合台後王也先不花。後毀約將武宗子和世徙居雲南,立己子碩德八剌(元英宗)為皇太子。在位十年,廟號仁宗。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又稱普顏篤皇帝,武宗弟,父答刺麻八刺。母興聖皇太后,弘吉剌氏。仁宗於武宗即位之初立為皇儲,自幼熟讀漢族典籍,尤傾心於釋典,不事遊獵,不喜征伐,不崇貨利。一位頗有文化底蘊的皇帝,即位伊始,著手改革朝政和吏治,如:嚴申侍臣擅傳聖旨之禁;諸王投下分地的正達魯花赤必須由中央委派,只有副達魯花赤才准許諸王任命;吏員入仕只能升至七品,以此為限;恢復自宋亡以後中斷了幾十年的科舉取士制度,於1313年下詔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延佑初,派人檢括河南、江西、江浙等地漏隱田地,核實稅收等。他還倚重漢人文臣,處死蒙丞相託克託等,排除朝中異己。將《貞觀政要》和《資治通鑑》等書摘譯為蒙文,令蒙古、色目人誦習。但仁宗因對母后答己奉命惟謹和對宗戚勳舊的軟弱,導致其改革未能明顯見效和持續久遠。1320年正月,仁宗卒,葬起輦谷,諡曰仁宗聖文欽教皇帝。

早年的傾向

1311年4月愛育黎拔力八達繼承兄長海山的皇位,是元朝歷史中第一次和平與平穩的帝位繼承。按照先前的約定,海山在1307年將他的弟弟封為皇太子,並像忽必烈在位時確定真金為繼承人後的做法一樣,任命愛育黎拔力八達為中央各機構名譽上的最高首腦,這些都為帝位的平穩轉移創造了條件。從海山與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兄弟情分和兄終弟及的和平即位方式來看,人們可能會認為兩朝皇帝在政策和用人上保持連續性。但是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初年的表現恰恰相反:海山的主要大臣都遭清洗,大多數政策都被廢止。這些作為,可以追溯到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文化、思想傾向以及他與兄長間的複雜政治關係。

愛育黎拔力八達從十幾歲起就學於儒士李孟,李孟向他灌輸的儒家倫理和政治觀念對他後來的政治態度有很強的影響。愛育黎拔力八達在懷州任宗王及後來身為海山的皇太子時期先後在身邊任用的漢儒有陳顥(1264—1339年)、王毅、王約(1252—1333年)、趙孟睿?254—1322年)、王結(1275—1336年)、張養浩、尚野(1244—1319年)、姚燧(1238—1313年)和蕭■(1241—1318年);藝術家有商琦和王振鵬;此外還有色目學者板勒紇人察罕(他後來成為一個偉大的翻譯家)和畏兀兒散曲作家小雲石海涯(貫雲石,1286—1324年)。結果是愛育黎拔力八達不僅能夠讀、寫漢文和鑑賞中國繪畫與書法,還非常熟悉儒家學說和中國歷史。在儒家政治學說的強烈影響下,愛育黎拔力八達自然反對海山所建尚書省的各項聚斂政策。

愛育黎拔力八達與他的兄長之間固然具有手足溫情,但亦有政治上的微妙關係。因為愛育黎拔力八達實際上為他的兄長奪得了帝位,海山總是懷疑他有自己篡奪帝位的圖謀。愛育黎拔力八達的老師李孟在海山即位後立即棄官而去,因為他被指控曾力促愛育黎拔力八達自己即位。愛育黎拔力八達在政治上不便為李孟辯護。從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地位考慮,東宮詹事丞王約不斷勸告他在政治上持忍讓態度。儘管如此,尚書省平章三寶奴和主要的宦官李邦寧還曾建議以海山之子和世(1300—1329年)取代愛育黎拔力八達的皇太子位置。愛育黎拔力八達似乎對他兄長的政策所起作用甚少,他對這些政策的反對直到他自己即位後才顯示出來。

清洗

愛育黎拔力八達對兄長政策的反對和熱切希望元朝政府更加儒化,促使他在即位前後很快進行了血腥清洗並廢除了兄長的絕大多數政策。1311年1月30日,海山去世後僅三天,愛育黎拔力八達就撤銷了尚書省,將其主要官員脫虎脫、三寶奴、樂實、保八、王羆逮捕並處死。在其後的幾個月中,廢止至大銀鈔和鑄幣,中統鈔和至元鈔又成為官方通行的僅有貨幣。官員的人數裁減到1293年的水平,曾經升級的各官署則恢復到忽必烈時期的地位。海山批准的各項公共建築計劃,亦全部停工。

愛育黎拔力八達在朝廷中加強了士大夫在政府中的地位。除了任用蒙古和色目丞相外,他成功地將他的老師李孟和出身於顯赫漢軍世家的儒帥張珪(1264—1327年)任命為中書平章政事,給予他們管理政府的極大權力。愛育黎拔力八達最早採取的行動之一就是把忽必烈時期的16位老臣召到京城,包括著名學者李謙(1234—1312年)、郝天挺(1261—1317年)、程鉅夫(1249—1318年)和劉敏中(1243—1318年),他們中的不少人被委以要職,其他人則成為顧問。愛育黎拔力八達還不斷下令選取文學之士入翰林院和集賢院。他的重用儒士,不僅僅是為了裝飾門面。在他們的導引和支持下,愛育黎拔力八達在位初年採取了一些重要的舉措,推動了元朝進一步漢化和儒化的改革。

恢復科舉考試

愛育黎拔力八達使官僚隊伍更加儒化的大膽嘗試,是他改革元朝制度的最重要措施。儒士以前在元朝政府中之所以沒有起到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是以前各朝都沒有把他們的學問視為補選官員的基本標準。大多數高官是以出身為評選標準而產生(通過承襲和蔭的特權,蔭即降等承襲其父輩的官職),而多數中下級官員則是由吏入官。結果是大多數官員並沒有受過儒學教育,也不具備儒家的政治傾向。

為改善通過承蔭得官者的教育水平,1311年下詔規定漢人職官子孫承蔭,需考試一經一史,考試合格者直接任職,免去見習期。蒙古和色目職官子孫承蔭者可以選擇考試,通過考試的人授官時比原襲職務高一等。可能是為了減少儒官的競爭,由地方機構胥吏出身的官員可以出任的最高職務自四品官降為五品。但是,愛育黎拔力八達所做的最有意義的製度變化,是恢復了科舉考試制度。

科舉考試是中原王朝甄選統治精英的主要途徑,關係重大,所以在忽必烈朝不斷圍繞恢復考試問題展開爭論,但是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在恢復科舉考試問題上意見不一致有兩個原因。第一,由於元廷主要依靠承襲制補充官員隊伍,採用考試制度將會損害蒙古、色目甚至漢人貴族家族的承襲和蔭的特權,所以會遭到反對。第二,在漢人士大夫中對考試是否是補充精英的有效制度和採用何種科目亦存在完全對立的看法。一派贊成採用宋朝和金朝的考試科目,注重文學和經學的考試。受朱熹對考試制度的觀點影響頗深的理學家反對這種觀點,主張在科目中去掉文學,注重重要經典和策問考試。

因為沒完沒了的爭論,科舉考試一直沒有恢復。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後,形勢發生了變化。改善官員水平的急迫需要和皇帝本人欲使他的政府更加儒化的迫切要求,使得請求恢復科舉考試的呼聲再次高漲起來。此時因為理學在元廷官員圈中已經佔了明顯的優勢,以前理學家提出的方案幾乎未遭任何反對就被採納了。

1313年頒詔並在其後的兩年中首次實行的新考試制度,顯然有利於理學家的觀點。考試科目重經學而輕文學。它還指定朱熹集注的《四書》為所有參試者的標準用書,並以朱熹和其他宋儒註釋的《五經》為漢人參試者增試科目的標準用書。這一變化有助於確定理學的國家正統學說地位,具有超出元代本身的歷史意義,並被後來的明、清兩代基本沿襲下來。

除此之外,新考試制度還有一些反映元朝統治下特有的多民旅社會的特徵。在新制度下,蒙古和色目人的考試不僅比漢人、南人簡單,他們還在種族制度下享有“同等席位”,通過各省考試參加會試的名額,按照四等人的劃分,每等人75個名額。另外,為了不損害舊貴族家族的承襲特權和擾亂現存的官僚體制,登第殿試的名額控制在較低水平上,每次考試不超過100人。此後元廷舉行了16次考試,考中進士的共計1139人。這個數字,只比同時期文官總人數的4%稍多一點。因此,科舉考試制度並不意味著對享有特權的貴族子弟利益的嚴重損害。

愛育黎拔力八達推行的考試制度,應被看作施行平等任官機會的漢人觀念和作為征服王朝的元朝的社會政治現實之間的結合。然而,愛育黎拔力八達恢復科舉考試制度,既有文化意義,也有社會和政治意義。把儒家學說作為甄選精英的標準,給漢族士人入仕提供了一條正常的道路。這對江南的士人更為有利,因為直到此時他們多被排除在官場之外。此外,考試制度也鼓勵蒙古人和色目人學習漢學,特別是那些不屬於貴族家族的人,並由此加速了征服者的漢化。

編撰法典

編撰法典是愛育黎拔力八達改革元代製度而產生預期結果的另一個領域。可能是因為在多元文化社會確定統一的法典有難以克服的困難,也可能是因為蒙古統治精英認為統一法典會限制他們的權力所以採取了反對的態度,元廷從未制定一個通行全國的標準法典。缺乏法典引起了漢人官員的極大焦慮,他們進行了多次努力編撰法典和律例,以作為判案的依據。最早的補救措施是1291年頒布的《至元新格》,這大體上是個法令彙編。此後鐵穆耳朝和海山朝編修法典的努力幾乎毫無成效。

愛育黎拔力八達很快採取措施對這樣的形勢加以補救。在1311年即位的當月,他命令中書省臣匯集從忽必烈朝初年以來的律令條規。這一彙編工作於1316年完成。但是對彙編的複審過程比預期的時間長得多。直到碩德八剌即位後兩年的1323年,這一法典才以《大元通制》的名目正式頒行。這個新法典收錄了建國以來的法律條文2400餘條,分為斷例、條格、詔制、別類四大類。

《大元通制》雖不是一個全面性的法典,按照現代法制史學者的觀點,此書“是元代法律成熟的標誌,因為它有充實的內容並採用了以《泰和律》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法典的結構”。《泰和律》是金朝的法典,它的編撰遵循的是唐代法典模式。但是,作為征服王朝的法典,《大元通制》沒有完全照搬以前的中國法典。它在許多方面反映了蒙古人的習俗和元代特有的製度特徵。《大元通制》和也是在愛育黎拔力八達朝由江西地方政府或私人編輯的《元典章》,是元代法制史的兩個里程碑,也是征服王朝的元朝日趨成熟的反映。

書籍翻譯和出版

愛育黎拔力八達對漢文化的喜愛,他和他的臣僚(特別是蒙古和色目臣僚)對儒家政治學說和漢人歷史經驗的渴求,可以從愛育黎拔力八達下令翻譯或出版的著作的數量和性質上反映出來。翻譯成蒙古文的漢文著作包括:儒家經典《尚書》;宋人真德秀(1178—1235年)撰寫的《大學衍義》;與唐太宗(627—649年在位)有關的兩部著作,吳兢(670—749年)撰寫的《貞觀政要》和太宗本人為他的繼承者撰寫的《帝範》;司馬光(1019—1086年)撰寫的偉大史書《資治通鑑》。

在愛育黎拔力八達贊助下出版的漢文著作包括:儒家經典《孝經》;劉向撰寫的《烈女傳》;唐代學者陸淳研究《春秋》的論著以及元代官修農書《農桑輯要》。

雖然以上所列在愛育黎拔力八達同意下出版的漢文著作,反映的是他作為天子有倡導大眾道德和增加物質福利的責任,翻譯著作的選擇,則顯示了他的實用主義目標。在下令翻譯《貞觀政要》時,他指出此書有益於國家,並希望蒙古人和色目人能夠誦習該書的譯本。蒙古君主顯然希望蒙古和色目精英,包括他自己,能夠學習儒家的政治學說和漢人的歷史經驗,特別是唐太宗的教誡,能把國家管理得更好。

限制貴族特權的失敗

愛育黎拔力八達按照中原傳統方式對元朝政府的改革無法走得太遠,因為他不能削弱蒙古諸王的行政權、司法權和經濟特權來加強中央集權。儘管忽必烈推行了中央集權的政策,蒙古諸王仍然擁有對他們領地(投下)相當多的行政、軍事、財政、司法權。進一步削弱他們的權力是政治冒險,因為這將面臨蒙古和元帝國一條最基本原則的正面挑戰。愛育黎拔力八達嘗試削弱諸王權力的失敗,主要是因為這一原因。

1311年冬季,愛育黎拔力八達下令撤銷諸王的札魯忽赤(漢譯斷事官),蒙古人犯盜詐者,命所隸千戶鞫問。由於札魯忽赤代表諸王處理他們領地中的蒙古人的法律事務,撤銷札魯忽赤顯然意味著取消了諸王直接審理他們屬下的蒙古人案件的權力。皇帝的這一命令似乎只實行了很短的時間,因為已知晉王也孫鐵木兒(後來的泰定帝,1323—1138年在位)和周王和世(海山之子,後來的明宗,1329年在位)兩人在1316年被允許在他們位下設立了幾個札魯忽赤。

愛育黎拔力八達削弱諸王行政權力的嘗試受到更激烈的反抗,亦以失敗告終。在右丞相鐵木迭兒(死於1322年)的建議下,1315年愛育黎拔力八達下令諸王分地的達魯花赤由中書省任命的“流官”擔任,諸王只能任命副達魯花赤。一年以後,甚至連諸王任命副達魯花赤的權力也被取消了。由於達魯花赤是諸王分地內的主要長官,常由宗王的親信侍從充任,這樣的做法招致一些宗王和御史台的激烈批評,他們指出這樣做既違背了成吉思汗與兄弟們共享天下的約定,也破壞了忽必烈制定的製度。面對這些責難,元廷不得不在1317年取消改革措施,再次允許領主自闢達魯花赤。

海山時期對諸王的賞賜相當靡費,但是愛育黎拔力八達朝在縮減歲賜額方面未做多少努力。在海山去世的當月,愛育黎拔力八達以諸王朝會普賜金39650兩,銀1849050兩,鈔223279錠,幣帛472488匹。歲賜和海山朝的特殊賞賜依然照頒不輟,愛育黎拔力八達沒能做出大幅度削減賞賜額的舉動。這樣的賞賜是蒙古制度的一部分,愛育黎拔力八達需要確保諸王的繼續支持,首先是支持他登基,以後還要支持他違背與兄長的約定以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的舉動。此外,由於諸王的貧困和急需朝廷以賞賜的方式進行財政補助,這樣的賞賜亦是必要的。根據1319年的統計數字,領主收入所依賴的“五戶絲戶”的總額只佔窩闊台汗(1229—1241年在位)1236年初建分封制度時封戶總數的1/4。愛育黎拔力八達如進一步減少諸王的收入便會破壞分封制度,而分封制度是元朝政治結構的一個重要基石。

經濟和財政政策

愛育黎拔力八達無力削減賞賜恰是使他不能恢復政府財政機能的一個因素。主要的原因是愛育黎拔力八達沒有任何可行的經濟—財政政策,他也不能堅持推行他的其他政策。他的基本經濟觀念是典型的儒家觀念:省刑薄賦,使百姓各遂其生。實際上,除了廢止海山的聚斂政策外,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政府還試圖以停止海山時期開始的公共建築計劃來減少政府開支,削減冗官,在可控制的範圍內適度增加賞賜的數額。假如他們能使之製度化,這些政策確實能夠減少政府的開支。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削減冗官和減少賞賜額都沒有持續進行。愛育黎拔力八達除了在他即位初年曾實行勸農外,沒有其他的增加國家稅收的計劃。

更激烈的措施於1314年和1315年出台,是時鐵木迭兒第二次出任右丞相。這些新舉措使人想到海山時的政策,所以不能確定有多少舉措出自皇帝之手。正如我們將在後面所述,鐵木迭兒是皇太后答己的寵臣,愛育黎拔力八達很難控制他的舉動,而在《元史·鐵木迭兒傳》中,把這些舉措全歸在他的名下。鐵木迭兒增加國家稅收的舉措包括重將對外貿易置於市舶提舉司之下和預賣鹽引及官府監造的鐵製品。但是他最重要的計劃,是要重新進行早年桑哥時推行的“經理”。

經理的建議最早是由忽必烈時期留下的中書平章政事張驢提出來的,目的是通過核實田產來增加稅收。該計劃要求江浙、江西和河南三省的土地所有者在40天內向官府報告田產的實際情況,報告不實者要受到處罰。假如施行得當,這次經理不僅能夠大大增加國家稅收,還有助於建立更平等的稅收機制。確實,在宋舊境內的有田富民經常有田而不交稅,而貧民甚至在賣了土地之後還要納稅。

當經理於1314年冬季正式實行時,由於官員的上下其手導致的執行不當,引起了廣泛的困擾和怨恨,尤其是江西南部有田富民的怨恨。結果是1315年的秋季在江西寧都爆發了大規模起義,起義的領導者蔡五九自號為蔡王(1315年在位)。雖然起義在兩個月中就被鎮壓了下去,政府不得不完全停止經理,甚至在1316年免除了自實田的租稅。結果是鐵木迭兒偏離愛育黎拔力八達政策主線的增加國家稅收的舉措突然終止。此後,政府並未採取任何措施來鞏固其財政。

派別之爭

愛育黎拔八達改革元朝制度未能成功,不僅是因為遇到諸王對抗,還因為他被宮廷內部的激烈派別之爭所擾。愛育黎拔力八達從未成為他的家族乃至宮廷的主人,因為他的權力總是受到來自他的母親皇太后答己及其屬下的強烈限制。出身於與皇室保持世婚關係的弘吉剌部的答己,是一個擅權和道德有問題的女人。愛育黎拔力八達從未採用任何有效的措施來阻止她干政。這樣,在她的保護下,她在徽政院和宣徽院的親信實際上組成了一個對抗中書省的權力中心。在答己的親信中,鐵木迭兒是愛育黎拔力八達朝和碩德八剌朝初期權力最大的人。愛育黎拔力八達在位的最後兩年,圍繞鐵木迭兒的權力之爭使政府陷於癱瘓。

雖然鐵木迭兒出身於著名的蒙古家族,但他完全是在皇太后的庇護下得以生存並得到了權力。他發跡於宣徽院,該院是管理宮廷宴享飲食事務的機構。從海山即位時始,鐵木迭兒任宣徽使,他贏得了皇太后的信任並與她建立了密切的關係,為他後來的生涯取得了政治資本。1311年2月,在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前兩個月,皇太后即任命鐵木迭兒為右丞相,這可能違背了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意願。在1313年春季鐵木迭兒第一次去職之前,他任中書省的最高職務達兩年之久。在被迫離開中書省之後,鐵木迭兒加強了與徽政使失列門及皇太后其他寵幸的聯繫。在答己的重新支持下,鐵木迭兒又在1314年秋季成功地再次出任中書省右丞相。

據說鐵木迭兒第二次任右丞相之後,更加腐敗和專橫,“以憎愛進退百官”。不久就出現了對立的兩派:一派以鐵木迭兒為中心,另一派由李孟、張珪、中書平章政事契丹人蕭拜住(死於1320年)、以唐兀人楊朵兒只(1279—1320年)和汪古部人趙世延(1260—1336年)為首的御史台官員等組成。雙方的衝突在1317年夏季達到頂點,是時監察御史40餘人以姦貪不法彈劾鐵木迭兒。由於證據確鑿,愛育黎拔力八達下令逮捕鐵木迭兒。但是,由於鐵木迭兒還在皇太后的保護之下,愛育黎拔力八達最終只解除了他的宰相職務。

另一次沖突發生在1319年初夏。由於鐵木迭兒被委任為太子太師,在御史中丞趙世延的率領下,四十多名監察御史上書朝廷指出此人不可輔導東宮,並且列舉了他的十餘條罪狀。儘管如此,在皇太后的堅持下,鐵木迭兒的任命依然保留。中書平章張珪因反對鐵木迭兒任職,在皇太后的命令下遭到杖責。至此時,鐵木迭兒的主要對手都被強行去職或放逐。作為太子太師,鐵木迭兒得以在愛育黎拔力八達朝剩下的最後六個月控制著整個政府。

表面上,鐵木迭兒與他的對手之間的衝突,是邪惡、腐敗的宰相對抗忠臣及耿直的台臣的典型事例。但是,深入研究就會看出這是在政府高層進行的帶有政治和思想色彩的激烈的權力之爭。一方面,鐵木迭兒及其在宮廷中的同盟者得到了皇太后的支持。鐵木迭兒與後來圖帖睦爾(1328—1332年在位)和妥歡貼睦爾(1333—1370年在位)時的權臣不同,燕鐵木兒(死於1333年)和蔑兒乞部的伯顏(死於1340年)都享有凌駕皇帝的個人權力,鐵木迭兒的權力則來自皇太后,而且有賴於皇太后的支撐。鐵木迭兒本身權力的增長,就意味著皇太后對政府作用的增長。皇太后的對立面是愛育黎拔力八達本人,他即使並沒有採取積極的支持行動,他的存在對鐵木迭兒的為數眾多的對手就是鼓勵。實際上,愛育黎拔力八達一定非常反感他的母親不間斷地干預政務並經常違背他的意願將她的親信委以要職。

雖然沒有明顯的思想傾向,主要由蒙古和色目官員組成的鐵木迭兒一派,關心的顯然是保留與他們有密切關係的特權。因此,他們反對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改革。鐵木迭兒儘管不是一個阿合馬、桑哥式的理財家,但還是採用了被他的反對者視為聚斂手段的財政政策。鐵木迭兒的對手雖然是一個種族混合集團,但絕大多數是由於支持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改革而站在一起的儒士,他們把鐵木迭兒及其同夥視為達到自己政治目標的障礙。

儒士一派沒有扳倒鐵木迭兒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皇帝對他母親的軟弱。愛育黎拔力八達天性慈孝,“事皇太后,終身不違顏色”。孝順不僅是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天性,也是他所設計的儒式政府的基本準則。愛育黎拔力八達之所以沒有除掉鐵木迭兒,就是因為他不願意反抗和触犯他的母親。第二是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儒治政策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無法為既成權力體制所接受。這種政策有損於諸王和蒙古、色目官員的傳統政治和經濟特權。於是,儒士在與鐵木迭兒的對抗中,很少得到蒙古和色目精英的支持。

愛育黎拔力八達死於1320年3月1日,終年35歲。愛育黎拔力八達朝以極大期盼和果斯行動開端,所以還是被一些歷史學家稱為“延祐儒治”。它雖然為元朝增加了更多的中原色彩,但是實際上沒有成功地遏制蒙古和色目精英的既得利益,因此沒能從根基上改造蒙古—元朝的“整體結構”。


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碩德八剌(1313-1323)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又稱格堅皇帝,仁宗嫡子。母莊懿慈聖皇后,弘吉剌氏。英宗自幼學習漢儒典籍,1316年被立為皇太子,即位時18歲,次年改元至治。即位後,他與擁立自己的答己太后和右丞相鐵木迭兒的意見相悖,便任命拜住為左丞相,限製鐵木迭兒的權力,朝內矛盾加劇。不久,太后與鐵木迭兒相繼去世,英宗大權在握,遂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他重用漢儒,頒布《振舉台綱制》,舉善薦賢、裁汰冗員,輕徭減賦,推行《大元通制》,使國內形勢好轉。英宗崇信三寶,弘揚佛教,下令全國廣造寺塔。 1323年,英宗下令清查鐵木迭兒的貪污案,事涉許多官員。這使鐵木迭兒餘黨震恐不安,於是,鐵木迭兒的義子和禁衛軍將領鐵失等人陰謀發動政變。同年八月五日夜,英宗偕拜住等從上都返大都,途經上都以南30裡的南坡店時,鐵失等以阿速衛親軍為外應,發動政變,入皇帝行帳,殺害了英宗和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英宗葬起輦谷,諡曰英宗睿聖文孝皇帝。

英宗
元英宗(1303~1323)中國元代皇帝。元仁宗長子,名碩德八剌。

自幼受儒家教育,通漢族封建文化。延祐三年(1316)立為皇太子,七年即帝位。時仁宗母答己太后任過去被仁宗罷黜的權臣鐵木迭兒為右丞相,相互勾結,排除異己,權傾朝野。元英宗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立太祖功臣木華黎後裔拜住為左丞相,極力抑制答己、鐵木迭兒一黨的勢力。至治二年(1322)八、九月,鐵木迭兒、答己相繼去世。十月,立拜住為右丞相,表示要勵精求治、一新機務。此後數月,曾採取了一些改革性的措施:廣泛起用漢族地主官員和儒士,如張珪、吳元珪、王約、吳澄等;發布《振舉台綱制》,要求推舉賢能,選拔人才;罷徽政院及冗官冗職,精簡機構,節制財用,行助役法並減輕徭役;頒行《大元通制》,以加強法制,推行漢法;清除鐵木迭兒餘黨,查處他們的貪贓枉法事件。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貴族反對。三年八月初,尚存的鐵木迭兒餘黨、御史大夫鐵失陰謀發動政變,密遣心腹去漠北,當月五日,元英宗、拜住由上都啟程返京,途中宿營於上都西南20里南坡店,被鐵失等刺殺,史稱南坡之變。也孫鐵木兒聞訊後稱帝,是為泰定帝。

其母莊懿慈聖皇后(弘吉剌氏)。仁宗於公元1320年正月病死,他於同年3月11日在大明殿即位,蒙語號稱“格堅汗”,第二年改年號為“至治”。公元1320—1323年在位,計4年。他是元朝的第五位皇帝,雖然年青,但他卻是元代中期的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碩德八剌生於洛陽附近的懷州王府。公元1315年被立為皇太子。他從小拜漢族儒生為師,學習經史,又受到推行“漢法”較為積極的父親仁宗的深刻影響,仁宗親賜經書給他,故他熟知漢儒傳統文化。曾親書唐人皮日休詩“吾愛房與杜,魁然真宰輔,黃閣三十年,清風億萬古”。將此書賜與丞相拜住,可見其漢文化素養在元朝諸帝中是較高的。

碩德八剌又很早接受其父仁宗給他料理國事的鍛煉,公元1319年,仁宗授他玉冊,詔命百司庶務須先告知太子,然後奏聞。他告誡中書省臣:“至尊將天下事託付與我,我日夜憂懼,怕不能勝任,你們應當洗心滌慮,恪勤職守,勿有差失,免得增加君父的憂慮。”公元1320年正月,仁宗生病,他憂形於色,焚香祈禱,仁宗駕崩後,他素服寢臥,每天只喝一碗粥,哀毀過禮。

繼位後,對在太后答己縱容下專橫跋扈的右丞相鐵木迭兒極為不滿,其實鐵木迭兒已與太后勾結後在宮廷內形成守勢力專權,直接威脅著英宗的統治。碩德八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即位後不久就對鐵木迭兒一黨的左丞相合散免職,任命拜住為左丞相,並引為心腹,從此加強了英宗在

宮廷中的地位和權力。

公元1320年,中書平章政事黑驢及御史大夫脫忒哈等陰謀廢黜碩德八剌,改立碩德八刺的弟弟安王兀都思不花為可汗。鐵木迭兒還唆使黑驢等人去刺殺碩德八剌,後被“蒙古儒者”拜住察覺奏報。英宗即刻召拜住進宮決策,先發製人,率宮中衛士把黑驢、脫忒哈阿散、失列門、亦列失八等人一一捕殺,鐵木迭兒因有太后袒護便稱病,躲在家裡,不再問中書省事。

碩德八剌在位前期,在政治方面,大體保持了成宗、武宗以來的舊傳統,同時也有些改進;在經濟方面,為擺脫困境,節約開支,省減吏員,降低官秩,罷掉少府監,回回國子監和行通政院等機構,削免了行中書省的丞相一職,對各地的流民賜糧予以安撫,對荒災地區減免賦稅。為減輕農民負擔,多次減免徭役徵發。有一次英宗車駕駐紮在興和,天氣寒冷,左右勸其還京師,他說:“兵以牛馬為重,民以稼穡為本。我在此逗留,想讓馬得放牧:民得收穫。”

公元1322年(至治二年)10月,碩德八剌以拜住為中書右丞相,為了表示對他的信任不再另立左丞相,並頒發了《特命右丞相詔》。不久,他決心“一新政治”,勵精圖治,改革政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精簡機構,強化中央集權

罷徽政院及冗官冗職。元朝從元世祖起創設了龐大的行政官僚機構,各級官僚巧立名目,臃腫不堪,安插親近,耗費了大量庫財,成為元朝財政的很大累贅。英宗“始銳意減罷崇祥、壽福院之屬十有三署,微政院斷事官、江淮財賦之屬六十餘署”,(《元史·張矽傳》),後因被害未能完成機構改革。

英宗明令禁止宗教人士不得交通諸王;掌陰陽五科者不得洩露佔侯;中書省掾曹不得漏洩機密;禁止百姓妄言時政;不准漢人執兵器出獵;不准練習武藝。

二、大量起用漢族儒吏和官僚

英宗大規模起用漢族地主官僚及儒臣。任拜住為左丞相,“首薦張矽,復平章政事,召用政仕老臣,優其祿秩,議事中書。不用次才,唯恐少後,日以進賢退不肖為重務”(《元史》卷136《拜住傳》)。重用張矽、虞集等儒士推行新法,並對漢人吳元矽、王約、韓叢益、趙居信、吳澄、王結等人被擢任為集賢、翰林院及中書官職。公元1323年正月,又發布《振舉台綱制》,“舉善薦賢,為治之要”,“懷才抱德,隱晦不仕者,亦明薦揚”(《永樂大典》卷2610,中華書局影印本),可見起用儒臣迫切,規模之大,實屬罕見。

三、實行“助役法”,減輕徭役賦稅

元代農民勞役繁多,負擔沉重。公元1323年(至治三年)4月,英宗下詔“行助役法”。這就是運用國家政令,使地主按一定比例,上交小部分土地的歲收,作為助役費,用於補償農民勞役方面的經濟負擔。《元史·幹文傳傳》載:“會創行助役法,凡民田百畝,令以三畝人官,為受役者之助。”同時,減輕徭役,凡差役先徵商賈和富家大戶,以保護農業勞動力。可見這些措施對農民是有利的。

四、審定、頒布《大元通制》

公元1322年(至治二年)正月,英宗將仁宗時未審定的法令編纂工作繼續進行,令樞密副使完顏納丹、侍御史曹伯啟、判宗正府普顏、集賢大學士欽察、翰林直學士曹元用、平章政事張矽率其屬眾共同審定並補充制定和頒布了《大元通制》這部元朝的“政制法程”彙編。這是行政措施把“行漢法”以法令條文形式確定下來了。

英宗性剛明,告誡群臣:“卿等居高位,食厚祿,當勉力圖報。苟或貧乏,朕不惜賜汝;若為不法,則必刑無赦。”宣政院使八思吉思下獄,英宗對左右說:“法者,祖宗所製,非朕所得私。八思吉思雖事朕日久,今其有罪,當論如法。”即位之初,碩德八剌修壽安寺甚急,他信奉佛教,廣建寺宇,監察御史鎖咬兒、哈的迷失等臣上書極諫,他怒而將他們殺死。

英宗的新政就是行漢法,“以漢法治漢地”,這是適應歷史發展要求的。所謂“漢法”就是建立封建政治制度,包括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機器、法律制度與正統儒家思想等等。但是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貴族卻竭力主張以蒙古舊俗統治漢地。英宗採用一系列行漢法的政治措施所進行的改革,對推進蒙古貴族封建化有積極作用。可是也觸犯了多數蒙古、色目貴族的利益,更引起了鐵木迭兒餘黨、御史大夫鐵失的仇視和反對。

鐵失是保守貴族勢力的代表,他的父親是昌王阿失、母是蓋里海涯公主,妹是英宗的皇后速哥八刺。他由鐵木迭兒引薦為御史大夫。以後他的地位更加尊貴,掌管了禁衛軍左右阿速衛。他貪財、卑鄙,拜鐵木迭兒為義父,鐵木迭兒死後,英宗下令籍其家,毀其碑。鐵失及其黨羽深感不安,於是密謀策劃宮廷政變。公元1323年8月2日,鐵失遣使至晉玉也孫鐵木兒處,欲立也孫鐵木兒為帝。8日,英宗的大駕從上都向南出發,夜宿南坡店(距上都30裡),鐵失與鐵木迭兒之子鎖南等5個蒙古諸王,共16人闖入英宗行幄,以衛兵為內應,先殺拜住,然後鐵失手弒英宗於臥床上。這次政變史稱“南坡之變”。9月4日,晉王也孫鐵木兒於龍居河(即怯綠連河)即位,是為泰定帝。10月,也孫鐵木兒將弒君的鐵失等人處死。

碩德八剌被害時21歲,從葬於諸帝陵(起輦谷)。公元1324年(泰定元年)2月尊謚為睿聖文孝皇帝,廟號英宗。4月,蒙古語廟號格堅。


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也孫鐵木兒(1293-1328)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父甘麻剌。也孫鐵木兒初襲封晉王,鎮守漠北。鐵失發動政變前,曾派人告也孫鐵木兒,他囚押來使,並遣使至上都告變,英宗未接到消息便遭殺害。公元1323年九月,也孫鐵木兒被鐵失擁立稱帝,翌年改元泰定。泰定帝即位後,加封擁立他登基的鐵失等人,後大肆捕殺了發動南坡之變的官員。他篤信佛教,疏於國家經濟,致使財政數度處於困窘狀態。泰定帝在位5年,病死於上都,葬起輦谷,諡曰泰定帝。

泰定帝
元泰定帝(1276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於山西晉邸,1328年秋七月辛酉逝世)名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是元朝的第10位皇帝,他的在位時間是從1323年九月庚午到他逝世。

泰定帝的父親孛兒只斤甘麻剌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一個孫子,被封為晉王,鎮守元帝國北疆。1302年他父親死後也孫鐵木兒襲晉王位。

1323年三月也孫鐵木兒在元英宗附近的親信向他告密說英宗將對也孫鐵木兒不利。同年八月二日,也孫鐵木兒獲得英宗將被刺殺,他將被迎立為皇帝的消息。英宗被刺後也孫鐵木兒果然被立為皇帝,當年九月他在龍居河登基。雖然也孫鐵木兒是知情人,但他登基後就下令將刺殺英宗的人都殺了。

1324年泰定帝改元泰定,三月立八八罕氏為皇后,孛兒只斤阿刺吉八為太子。

從1325年開始,泰定帝因國庫收入少於支出,開始減少國家支出。七月,他下令不允許漢人收藏和攜帶兵器。九月,泰定帝改革全國的行政區劃,將全國分為18個道。

泰定帝還下達了一系列命令禁止和尚和道士購買民間的土地,克制僧院的過分富有。

在泰定帝統治期年,廣西、四川、湖南、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經常爆發反抗元朝統治的暴亂,泰定帝一般使用軟硬兼施的手段來平息這些暴亂。但從整體來說整個國家基本上比較安寧。

泰定帝在位期間中國很多地方多次受災:

幾乎每年每月都有水災的紀錄,許多地方爆發飢荒。

1323年冬蒙古大寒大雪,許多畜獸被餓死。

1324年七月,「龍慶州雨雹大如雞子」。(《元史•泰定帝一》)

1325年十二月,同州地震。江淮嚴重水旱災。

1327年十二月,寧夏地震。

1327年三月,和寧地震。

1327年五月,洛陽發生蝗災。

1327年八月,四川發生強烈地震。

1327年九月,寧夏再次地震。

1328年七月寧夏又地震。



元天順帝阿速吉八
泰定帝死後,大都發生政變,簽樞密院事燕貼木兒集百官於興聖宮,宣布迎立武宗次子圖貼睦爾。時丞相倒剌沙在上都,聞變,於1328年九月擁立皇太子阿速吉八即帝位。同年十月,圖貼睦爾統兵入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在為僅一個月。

天順帝
元朝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1320年-?),元朝第11位皇帝,元泰定帝之子。

1328年,元朝泰定皇帝去世後,元朝重臣樞密院使燕帖木兒遲遲不立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並把阿速吉八趕到上都,在大都(今北京)擁立元武宗之子圖睦帖木兒即位,是為元文宗。1328年7月,服侍阿速吉八的丞相倒剌沙聞變,立刻將剛滿9歲的阿速吉八擁立為皇帝,改元「天順」。

8月,文宗派燕帖木兒進攻上都天順朝廷,倒剌沙戰敗身亡,阿速吉八下落不明,不知所終。阿速吉八只做了1個月的黴皇上。歷史上稱他為天順帝,尊號(汗號)為阿里加巴。


元明宗
明宗,名和世(王束),元武宗長子。在位八個月被毒死。時年30歲。 (1329.1-1329.8)在位。泰定帝死,圖貼睦爾在大都被擁立為帝,時天曆元年九月。天歷二年(1329年)正月,圖貼睦爾譴使迎其兄和世(王束)即帝位,是為明宗。八月,圖貼睦爾將明宗毒死,復位。明宗在位僅八個月。


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圖帖睦爾(1304-1332)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武宗次子,明宗弟,母文獻昭聖皇后,唐兀氏。元文宗(1328、1329-1332),名圖帖睦爾(1304-1332),元武宗次子,元朝第十二代皇帝,蒙古語稱札牙篤皇帝。英宗時,出居海南瓊州(今瓊山)。泰定帝時,封懷王,遷居建康、江陵。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死,留守的知樞密院事燕帖木兒發動政變,派人迎接他回大都即位。而泰定帝子阿剌吉八在上都即位。兩都軍隊交兵後,大都方面獲勝。圖帖睦爾宣稱待兄和世來讓位。天歷二年(1329年),和世(元明宗)在和林北即帝位。元文宗遜位,與燕帖木兒前去迎接,途中毒死明宗,复即帝位。

在元代各個皇帝之中,文宗有著較深的文化修養,所以,在位期間比較注重文治。 1329年二月,文宗設立了奎章閣學士院,秩正三品,專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歷代帝王之治。以翰林學士承旨忽都魯、都爾彌施、集賢大學士趙世延等人擔任奎章閣大學士。大學士之下設有侍書學士、承製學士、供奉學士、博士等官。這些職位大多由學問深、聲望高的朝官兼任。八月,在奎章閣學士院之下設藝文監,秩從三品,專門負責將儒家典籍譯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當年還下令編纂《皇朝經世大典》,1331年五月修成,為元代一部重要的記述典章制度的巨著。文宗不僅自己聽學士們講解治國之道,而且下令所有勳貴大臣的子孫都要到奎章閣學習。 1330年下令中書省、御史台、集賢院、奎章閣的官員共同主持對國子監學生的考試,合格者按考試成績分等授官,不合格的留校讀書,不得授予官職。文宗還沿用前朝褒揚聖賢的辦法,加封孔子之父齊國公叔梁紇為啟聖王,母魯國大夫人顏氏為啟聖王夫人,孔子之妻並官氏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後來,又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程顥為豫國公,和頤為洛國公,並對顏回、曾參、子思等人也加封了相應某國聖公稱號。文宗用加封儒學先聖先賢的辦法家提高儒學的地位。文宗在位期間,兩次派兵征討四川、雲南的蒙古貴族叛亂。燕帖木兒以擁立之功,擅權攬政,荒淫無度,成為文宗時的肘腋之患。 1332年八月,文宗病逝,葬起輦谷,封諡曰文宗聖明元孝皇帝。文宗在位期間雖短,但他所提倡的文化治國策略影響久遠。

文宗
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又稱札牙罵皇帝,武宗次子,明宗弟,母文獻昭聖皇后,唐兀氏。是元朝第12位皇帝(1328年—1329年在位;後復位,在位時間為1329年—1332年,在位時間共計4年),他是元武宗的次子。圖帖睦爾於1328年被知樞密院事燕帖木兒在大都(今北京)擁立為天子,並打敗天順帝朝廷,天下安定。

但是文宗卻採取燕帖木兒的建議,立文宗哥哥周王和世?,是為元明宗,圖帖睦爾被立為皇太子;後圖帖睦爾又毒死和世?重新為帝,改元天歷,史稱天歷之變。

文宗重祚以後,修《經世大典》,建圭章閣,欲興文治。但是文宗在位期間,丞相燕帖木兒自持有功,玩弄朝廷,元朝朝政更加腐敗,國勢更加衰落。文宗在位期間國內多爆發農民起義,大動亂正在醞釀之中。

英宗時,圖帖睦爾曾被流放至海南瓊州,泰定帝即位後召還京,晉封懷王,出居建康,江陵等地。

泰定帝死後,留守大都的簽樞密院事燕帖木兒謀立武宗長子周王和世賚為帝,後以路遠改立圖帖睦爾,即文宗,改元天歷。是年(公元1328年)九月,上都的貴族擁立泰定帝幼子為帝,建號天順,並起兵攻入居庸關。

文宗派燕帖木兒出戰,大敗對手,使明宗在漠北即位。

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八月,文宗和燕帖木兒在宴會上毒死明宗,文宗遂復位。

文宗在位期間,兩次派兵征討四川、雲南的蒙古貴族叛亂。

燕帖木兒以擁立之功,擅權攬政,荒淫無度,成為文宗時的肘腋之患。

公元1332年八月,文宗病死,死前自悔謀害兄長之事,吐露真情,遺詔立明宗之子以自贖。

死後葬起輦谷、封諡曰文宗聖明元孝皇帝。

元文宗死於1332年9月,終年29歲,廟號文宗,諡號聖明元孝皇帝,尊號(汗號)札牙篤汗。



元寧宗
寧宗,名懿磷質班,元明宗次子。至順三年(1332年)十一月寧宗卒,皇后卜答失裡奉遺詔立明宗次子鄜王懿璘質斑為帝。十月即位,十一月卒,在位僅四十三天。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妥懽帖睦爾(1320-1370)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明宗長子,母罕祿魯氏。 1330年,其母被害後,他被流放於高麗大青島,次年被遷到廣西靜江(今桂林市)。 1332年,文宗皇后命中書右丞迎其於靜江。 1333年六月即位,改元元統。 1335年,挫敗燕鐵木兒之子左丞相唐其勢的叛亂,從此不設左丞相之職,以右丞相伯顏獨攬朝政。妥歡帖木兒還聽信明宗親臣的"天下事重,宜委宰相決之,庶可責其成功;若躬自聽斷,則必負惡名"進言,"深居宮中,每事無所專焉"(《元史·順帝本紀》一),致使宮廷內部矛盾重重。加上伯顏攬權擅政,停止科考,貶斥漢人,使漢蒙矛盾加劇。還禁止漢人、南人學習蒙古、色目文字,不許收藏武器等。 1350年,發行"至正寶鈔",物價飛漲。次年,又大興"開河",全國農民戰爭爆發。當時,宮廷內發生權臣紛爭和汗位之爭,使他不能控制朝政。 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佔通州(今北京通州區),逼近大都,他逃往上都,後逃至應昌(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他退居應昌後,命也速不花率領四萬大軍進攻通州、大都,因明軍迎擊而撤軍。 1370年死於應昌,享年五十一,在位三十六年。大明皇帝朱元璋"以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加號順帝。

惠宗

蒙古的武功一度震驚世界,改變了整個亞洲甚至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格局。然而,元朝統治中原卻不過百年時間,堪稱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奇事。元朝一共有十一個皇帝,第一個皇帝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四年。忽必烈之後,九個皇帝一共只經歷了三十八年。這期間,政治陰謀和宮廷鬥爭層出不窮。最後一個元順帝,卻在位三十五年。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為元明宗長子。元文宗時,他成為宮廷政治的犧牲品,因為是先朝皇帝的長子而被流放,先後被流放到高麗(今朝鮮北部)和靜江(今廣西桂林)。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妥歡貼睦爾交了好運,被權臣迎回大都即位為元順帝,時年十三歲。即位之初,元順帝受制於文宗皇后卜答失裡的家族勢力(元朝的皇后掌握有戶口錢糧,有專設的下屬職官,代表她出身的門系之利益),“深居宮中,每事無所專”。因為無所事事,元順帝讀了不少漢書,這使成為元朝皇帝中唯一一個對漢文化有所了解的皇帝。他有著相當的科技才能,曾自製金人玉女自動報時器,頭眼爪尾自行轉動的龍舟。後來,元順帝又被立他為帝的權相伯顏(很多蒙古人用這名字,此非滅宋之伯顏)挾制。甚至在元順帝十五歲時,伯顏當面將他的皇后(另一被伯顏清算的權臣燕貼木兒之女)牽出處死。

此時的元順帝年紀雖幼,卻頗有心計,表面不動聲色,暗中卻在等待時機,蓄勢待發。七年後,元順帝二十歲,利用伯顏的侄子脫脫髮動政變,將伯顏及卜答失裡流放,這才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帝。大權在握後,元順帝以脫脫為相,力圖革新朝政。復行科舉,親試進士,招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修格》,印行至正交鈔,治理黃河。然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始終以高壓及歧視政策統治漢人,輕視儒生,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吏,多屬無知粗暴貪殘之輩。所以,元朝所面臨的對中原的統治,始終是一個無可奈何的不穩定局面,並且逐步惡化,民變蜂起。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起事。此時的元順帝,內部掣肘於皇太子和皇后奇氏,外部各地方將領又擁兵自重,回天無力,局面終至土崩瓦解。

元順帝北逃回蒙古高原老家後,殘存在中原各地的元軍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整個中原戰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久,朱元璋在應天(南京)即位,是為明太祖,國號大明。

在蒙古英雄成吉思汗稱霸天下的時代,蒙古曾經瘋狂地擴張,因此擁有極為廣闊的帝國。據說,當時快馬加鞭,馬不停蹄,從東到西,也整整要一年時間才能跑完屬於蒙古的土地。在這樣遼闊無垠的蒙古版圖下,中原不過是其中極小的一塊。此時,元順帝雖然被趕出了中原,卻仍然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對蒙古各汗國、部落享有宗主權。所以,元朝滅亡了,但蒙古帝國的勢力和根基仍然存在。歷史上將這一政權稱為北元,終明一朝,北元始終對明朝的北部邊疆構成強有力的挑戰和威脅。《明史·兵志》中說:“終明之世,邊防甚重。”這邊防,主要是為了防禦蒙古北元的勢力。北元政權持續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與明朝相始終,最後統一於清王朝。

元順帝北走到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勝旗達里諾爾西南),心情十分不好。他是元朝皇帝中接觸中原文化最深的一個,難免不產生“去國懷鄉”的悲涼。雖然他一心想回到中原,但此時明軍兵鋒正鍵,他始終不能如願。回到北方草原兩年後,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因痢疾在應昌病逝。廟號為惠宗。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妥歡貼睦爾在國破家亡之前夕,不背城一戰,而決心逃竄漠北,是為“順天命”,所以特意加號順帝,歷史上習慣稱其為元順帝。

中國元代末代皇帝。元明宗和世瓎長子,名妥歡貼睦爾。至順四年(1333)六月,妥歡貼睦爾即位於上都。任命有擁戴之功的伯顏為中書右丞相。伯顏獨秉國政,專權自恣,排斥儒生,廢除科舉制。為了加強統治,他下令嚴禁漢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和餵養馬匹,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加劇。後至元六年(1340),元順帝支持脫脫逐走伯顏,起用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复科舉取士,開馬禁,減鹽額,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史稱脫脫更化。至正四年(1344)黃河氾濫,國庫空虛。他被迫於十年改變鈔法,十一年用賈魯修治黃河。鈔法變更,導致物價上漲;修河時緊工迫,官吏乘機對百姓敲詐勒索,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終於爆發了元末農民大起義。二十三年後,朱元璋勢力壯大,漸次統一南方,元王朝已無力對抗。順帝聽信讒言,貶脫脫,於是國家大權盡歸哈麻、雪雪兄弟。十六年,哈麻、雪雪謀廢順帝,事敗被殺。其後,宮廷內分為兩派,一派擁護皇帝,一派支持太子。兩派矛盾尖銳化,順帝的號令已失去作用。洪武元年(1368)七月,明兵逼近大都。七月二十八日,順帝率后妃太子奔上都。八月初二,明兵入大都,元亡。洪武二年六月,順帝奔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次年四月,因痢疾死於應昌。廟號惠宗,朱元璋加號順帝。

順帝前期為權臣伯顏所控制,對伯顏的倒行逆施不發一言。但是伯顏死後,順帝並未改弦易章。如果說崇禎是太“有為”而導致亡國的話,順帝就是太“無為”了。而且他的這種“無為”簡直就是麻木不仁。以至於當明軍剛剛攻克通州就嚇得逃出北京,回蒙古去了。如此一個草包,居然君臨天下30多年,元朝的根基就在這種“無為”中被消磨的一干二淨。元順帝的這種消極態度,可能和他喇嘛教信仰有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