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4月2日星期三

宋理宗至帝昺

南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在中國南海,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背負九歲小皇帝趙昺於崖出投海而亡,標誌維持江南一隅達一百五十三年的南宋徹底覆亡。

南宋是個偏安江南的朝代,幾代皇帝大都昏庸無能,對北方的金朝、蒙古統治者一直採取屈膝投降的政策。至宋理宗趙昀時,政權為宰相史彌遠所把持,理宗對史彌遠更是言聽計從。

這時,宋蒙戰爭已趨嚴峻。蒙古自成吉思汗崛起後,佔領了歐亞大片領土,並率軍向南發展,對南宋構成嚴重威脅。成吉思汗死後,其子孫繼承其志南侵,但理宗仍不知警惕,仍與蒙古結盟滅金。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以凌厲的攻勢攻陷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金哀宗完顏守緒自縊而死,金朝宣告滅亡。正當宋理宗為滅金的戰績所陶醉時,蒙古統治者卻撕毀原訂協議,於第二年六月即分兵三路大舉南侵,企圖征服南宋。

這時南宋國策與史彌遠掌政有莫大關係,但這也是由於理宗的不辨忠奸所致。史彌遠死後,南宋朝政大權相繼由理宗信任的謝方叔等人掌握。他們結黨營私,賄賂公行,陷害忠良,壞事做盡。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左丞相兼樞密使謝方叔將抗擊蒙古南侵中戰功卓著的余玠迫害致死。大將王堅在蒙古大汗蒙哥率蒙古軍進攻合州(今四川合川)時,頑強抗擊半年之久,使蒙軍久攻不克,蒙哥傷重身亡,合州解圍,蒙古退兵,創建奇功。但王堅不但得不到重用,為了防止他功大壓相,反而使他受到排斥,以致憂憤而死。

不辨忠奸的宋理宗完全沉浸在聲色之中。他和謝方叔大興土木,在西湖風景區修建寺廟,把它賞賜給自己寵幸的閻妃作功德院。他命董宋臣強佔民田,興建佑聖觀、梅堂、芙蓉閣、香蘭亭,以供尋歡作樂,董宋臣被人稱為「董閻羅」。

宋理宗時,官府的賦稅名目繁多,課稅極重。各種賦稅還往往提前徵收,什麼「二稅」、「免役錢」、「坊場課利錢」、「賣田宅契稅錢」等等,有的地方徵稅期甚至提前六七年,老百姓苦不堪言。南宋政府還推行「公田法」,每戶田地超過一定數量後,必須將其中的三分之一賣給官府作為公田出租。若不肯出賣的人,要施加酷刑。同時,皇室貴族、文武官員又大肆向農民兼併土地,強奪民田的事不斷發生,有的官宦之家霸佔的田產竟高達數千畝。隨着土地兼併的狂潮,眾多農民失去土地,淪為佃客,要向地主交納各種高額租賦。凡交不清租賦的,地主可隨意處置,捆綁和拷打之事屢見不鮮。有些地主官僚還依仗官府的勢力派人上門逼租,這種事卻受法律保護。朝廷明文規定,知縣在每年的十月初一到次年正月三十日,專門受理地主訴訟、審訊佃客、逼令交租事項,地方豪紳與官府勾結一體,為非作歹,魚肉鄉里,廣大貧民備受欺壓。

宋理宗的殘暴統治,激起了農民群眾的強烈反抗,起義此起彼伏。在江西贛州,陳三槍、張魔王率領農民,打擊官吏和地方豪紳勢力,多次殺掉宋理宗派來的勸降使臣。秀州(今浙江嘉興)的佃農聯合起來,反抗地主用大斗收取地租的惡劣行徑,明確提出「降斗」要求,進而發展為武裝起義。福建汀州(今福建長汀),爆發了晏夢領導的農民起義,上萬農民軍聲威大震,地主官吏望風而逃。在南宋統治的中心地區,前仆後繼的農民起義,沉重打擊搖搖欲墜的南宋王朝的統治,成為南宋走向滅亡的一個重大因素。

這時,朝中又出了個奸相賈似道。賈似道,台州(今浙江臨海)人,其父賈涉為制置使,姐姐為宋理宗貴妃。他年輕時就不務正業,好聚賭、嫖妓,劣跡斑斑,靠着裙帶關係,宋理宗對他格外器重,官運亨通,相繼擔任太常丞、戶部侍郎、參知政事,以至右丞相等要職。其實他才疏學淺,迷戀酒色,又不懂軍事,在大敵當前之際,做出誤國害民的壞事。

淳祐十三年(公元1253年),蒙古對南宋實行大包圍戰略取得進展,忽必烈率軍攻佔西南大理,招降吐蕃。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忽必烈又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賈似道奉命以右丞相領兵救援。他置國家利益於不顧,擅自求和,私自派人面見忽必烈要求稱臣納款。恰在這時,忽必烈獲知蒙哥在合州戰死,急於回蒙爭奪汗位,便答應南宋除稱臣外,還需割讓長江以北之地,歲奉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忽必烈不戰而勝,自然應允。次年三月,蒙古在長江流域和各路軍隊盡皆撤走。這時,賈似道隱瞞了他私自簽約割地、賠款、稱臣的活動,卻上奏理宗邀功請賞,說謊話言:「諸路大捷,鄂圍始解,江漢肅清,宗社危而復安。」宋理宗完全蒙在鼓裡,詔令嘉獎他是「奮不顧身」、有「再造」之功的「股肱之臣」,還舉行盛典歡迎他「凱旋」榮歸,並進封他為衛國公。

忽必烈稱帝後,便派使臣郝經,要求兌現鄂州和議中的條款,賈似道懼怕自己的罪行敗露,將使者秘密囚禁起來。這件事成為宋蒙再次交兵的導火線。

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十月,宋理宗病死,其侄兒趙禥在賈似道擁立下即位,史稱宋度宗。度宗到七歲才開始說話,天資遲鈍。自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立為太子後,不思學習,好近女色。他登基當皇帝後,更沉溺於酒色之中,整天和后妃尋歡作樂,據說他一次御幸就有二三十人,根本無暇過問朝政。度宗心裡明白,他之所以能繼承皇位,完全靠賈似道的扶持。因此,度宗一即位就封他為太師、魏國公;對他不敢直呼其名,尊稱他為「師臣」。賈似道每次上朝,行君臣之禮,度宗還要起身避席,以弟子禮迎接。賈似道氣焰嚣張,不可一世,對這一切仍不滿足。宋理宗的喪事辦完後,他突然告假,暗地裡卻派人謊稱蒙軍發動進攻,情勢危急。這一招果然奏效,宋度宗大驚失色,十萬火急地詔令賈似道回朝議事。不久,賈似道又上疏提出告老還鄉,度宗焦急萬分,竟不顧體統,起身下拜,極力挽留。參知政事江萬里看不下去,上前勸阻說:「從古至今,從來沒有皇上給臣下行禮,陛下不應如此。」度宗不聽。他還怕賈似道離去,每天派他的貼身內侍輪流到太師府門口守候,三天兩頭設宴款待,最後又特別加封他為平章軍國事,還把西湖畔的葛嶺賞賜給他,為他建造壯觀豪華、宛若朝堂的私邸,准他五天上朝一次,一切公事都讓他來決處,朝中凡台諫奏章、官吏任免、京尹畿漕等都需由他批准,就連皇宮的內部事務,也需他來做主。咸淳八年(1272年)九月,度宗從景靈宮返回時遇雨。賈似道安排雨停後再回去,胡貴嬪的哥哥胡顯祖則主張乘逍遙輦回宮。度宗連這點事也作不了主,說:「賈平章不會同意吧?」胡顯祖謊說賈平章已經同意了,度宗才敢乘逍遙輦返回。事後,賈似道竟對度宗大發其火,氣憤地說:「我身為大禮使,陛下的行動我都不知道,還有什麼意思?請把我免職算了。」急得度宗沒了主意,只得狠心罷了胡顯祖的官,把胡貴嬪趕出宮去當了尼姑,賈似道才善罷甘休。

正當宋度宗、賈似道君臣政務荒疏、淫樂無度的時候,忽必烈又派大軍南下,於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九月,重兵進攻襄陽。對於襄陽的戰爭,賈似道非但不派精兵援救,反而玩弄欺騙手段,極力封鎖消息。昏庸的宋度宗既對先前賈似道擅自對蒙軍割地求和、扣留蒙使等軍機大事不聞不問,又對襄陽之戰一無所知。後來,他從一個宮嬪那裡得悉襄陽已被圍三年之久,便詢問賈似道有沒有這回事,賈似道面不改色地謊稱:「蒙軍早已退走。陛下從那裡知道這個消息的?」當他了解到是一個宮女走漏了風聲後,便殘忍地衊造罪名,很快將這個宮女處死。這個殺一儆百的做法,造成人人自危,襄陽戰事雖日益緊迫,卻無人敢言。而度宗對賈似道仍然深信不疑,說:「師相豈可一日離左右!」

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二月,襄陽被蒙軍佔領,朝野震驚。太府寺丞陳仲微上書追究責任,指出:「失襄的過錯,君相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度宗和賈似道不僅不接受這一指責,反而將陳仲微撤職。京湖制置使汪立信感到「天下之勢,十去八九」,問題非常嚴重。他建議速調國內兵將充實江防,沿江屯兵,增強守御力量,為此,又遭到賈似道的破口大罵,不久即被罷官。

正當蒙軍乘勝東下,宋軍節節敗退的緊要關頭,賈似道母親去世,他還鄉奔喪,文武百官也忙着為賈母吊孝,前方警報、朝政要事都被推到一邊。宋度宗急得毫無辦法,要賈似道趕快回朝處理軍政急務,但他以喪葬為由,遲遲不動身。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七月,待他返回臨安時,宋度宗已身心憔悴而病逝。國家臨危失主,更增加了緊張的氣氛。很多大臣認為度宗的庶子、建國公趙昰(即後來的宋端宗)年長,應該登基即位;賈似道為便於控制朝政和私利出發,極力擁立度宗的嫡子、趙昰的同父異母弟嘉國公趙显當了皇帝,他就是宋恭帝,時年僅四歲。朝廷的軍政大權,仍操縱在賈似道手裡。

此時的蒙古通過擴張越來越強盛,忽必烈於1271年正式定國號為元,史稱元世祖。元世祖趁南宋小皇帝登基、內部虛弱的機會,發兵二十萬,由左丞相伯顏統領,分兩路向臨安進擊。南宋朝廷一片混亂,群臣紛紛上書,要求賈似道親自率兵抵抗。到了這時,賈似道也感到事態嚴重,慌了手腳。他先是任命孫虎臣為統帥,動用大量帑金,作孤注一擲,他自己則坐鎮蕪湖指揮。其實,賈似道並不願意與元軍對抗,派人帶着荔枝、黃柑到元營議和,提出對元稱臣納貢,遭到元朝丞相伯顏拒絕。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二月,宋、元軍隊主力在池州(今安徽貴池)丁家洲相遇,宋軍頃刻瓦解,統帥孫虎臣逃到魯港(今安徽蕪湖西南長江南岸),賈似道逃回揚州。

這時的朝事取決於謝太后(宋理宗的皇后),賈似道上書給謝太后,請求遷都,謝太后沒有接受。朝中大臣紛紛上書謝太后,要求將賈似道斬首以謝天下。朝廷迫不得已,罷免了賈似道的平章軍國事,沒收他的家產,將他流放到婺州(今浙江金華)。但當地民眾情緒激憤,拒不接受,後又改至循州(今廣東龍川)。當他們行至漳州(今福建漳州)木棉庵時,監送官鄭虎臣抱着為民除害的信念,將他殺死於廁所裡。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三月,元軍攻進建康,接着又大敗宋軍於焦山(今江蘇鎮江東北)。十月,元世祖下令伯顏進攻南宋都城臨安,元軍兵分三路,向臨安進逼。南宋朝廷慌亂已極,謝太后下詔,要各地守軍起兵勤王,保衛臨安。這時各地官員大都被元軍的氣勢嚇破了膽,不能赴援,只有贛州安撫副使文天祥、保康軍節度使張世傑起兵響應。文天祥變賣家財充作軍資,募集勤王兵萬餘人開赴臨安,但是這些義舉卻受到這時的右丞相陳宜中的牽制。陳宜中既不准文天祥帶兵赴援,又調換了張世傑原來統率的兵馬,貽誤軍機。元軍主帥伯顏親率大軍血洗常州,臨安告急。主管軍務的樞密院官員和御史大夫等相繼臨陣脫逃,謝太后深憾無策,正好接到文天祥護衛臨安的請求,立刻給予批准。文天祥與張世傑的勤王兵尚有數萬,尚可與元軍作戰。右丞相陳宜中拒絕抗戰,致使元軍很快攻破臨安附近安吉(今浙江安吉)東南的獨松關,周圍州縣的南宋官兵棄城而逃,臨安危在旦夕。謝太后惶惶不可終日,打算向元軍乞和,她說:「假如社稷能夠保存,向元朝稱臣有何不可?」於是,派遣監察御史劉岊到元軍營中奉表稱臣,歲貢白銀絹二十五萬兩。南宋朝廷的乞降遭到元軍統帥伯顏嚴詞拒絕,並挖苦說:「你們宋朝從小兒手中得到天下,又將從小兒手中失去天下。命該如此,就不必多說了。」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軍向臨安發起猛攻。這時,文天祥、張世傑聯合上書,請求謝太后、恭帝和全皇后到海上避難,他們率軍拼死抗擊,背城一戰。這建議又被陳宜中視為畏途,不予批准,私下卻派監察御史楊應奎到元軍營中,送上傳國玉璽和恭帝的降表。伯顏接受南宋的投降條件,要陳宜中出城商議投降事宜,但當晚陳宜中卻逃之夭夭,謝太后無法只好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與左丞相吳堅到元營中商談投降之事。文天祥見到伯顏後,慷慨陳詞,即被伯顏扣壓起來,解往北方。

德祐二年三月,元軍攻陷南宋都城臨安,謝太后、恭帝、全皇后及很多王公大臣都做了元軍的俘虜。南宋的中央政權從此就不存在了。元軍佔領臨安後,伯顏將臨安改為元朝的兩浙大都督府,查封所有官府、府庫,還以謝太后的名義頒發詔書,詔令南宋所屬州郡停止抵抗,降附元朝。為了根除後患,元軍除因謝太后身體有病,允其暫留臨安外,其餘的帝后宗親,包括年僅六歲的恭帝、皇后全氏,以及福王趙芮、沂王趙猷、宋度宗母親隆國夫人黃氏、駙馬都尉楊鎮等全部押送到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廢去宋恭帝的帝號,封其為瀛國公。後來全皇后出居正智寺,削髮為尼。居留臨安的謝太后也被押送到大都,降封為壽春郡夫人,後同趙显都病逝於沙漠。

在元軍進佔臨安前夕,宋度宗之子趙昰、趙昺兄弟,分別晉封為益王和廣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元軍進逼臨安時,一部分南宋官員護送趙昰、趙昺逃往婺州。元軍得悉後,派兵追趕,趙昰在山野躲藏七天,又逃到温州。閏三月,八歲的益王趙昰和四歲的廣王趙昺在張世傑、陸秀夫和先期逃到温州的宰相陳宜中等人的擁戴下,分任天下兵馬都元帥和副元帥,企望由他們領導南方軍民的抗元戰爭,以拯救實際上已滅亡的宋王朝。他們任命秀王與檡為福建察訪使,先到福建安撫軍民,檄召諸路義兵,共同復興宋室。

由於元軍追擊,陳宜中等又護送二王至福州,並於德祐二年五月擁立趙昰為帝,史稱宋端宗,改元景炎,尊楊淑妃為皇太妃,與端宗一同聽政。同時,改封廣王趙昺為衛王,授陳宜中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兵馬;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簽書樞密院事,改福州為安福府。原先被元軍押送北上的文天祥在鎮江尋機逃脫,歷盡艱辛逃到福州,授樞密使。但他不久即被陳宜中所排斥,到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汀州(今福建長汀)一帶組織民眾抗元。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九月,元軍分別由明州(今浙江寧波)和江西出發,向福建、廣東等地大舉進攻,以冀撲滅南宋的最後抵抗力量。在元朝的舟師從海路進逼福州時,張世傑等人用海船護送端宗趙昰及衛王趙昺等撤退到泉州。泉州招撫使蒲壽庚叛變,慘殺泉州的南宋宗室及士大夫多人,以城降元。陳宜中等隨即又護送端宗由海路向潮州方向撤退。

這時在元軍的猛烈進攻下,南方很多州郡的南宋守將所剩無幾,只有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率領的一支兵馬。元軍乘海船一路窮追不捨,在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十二月,宋端宗等撤到廣東珠江口的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海中)。一天夜裡,珠江口狂風大作,惡浪滔天,端宗乘坐的龍舟竟被掀翻海灘,兵士死傷過半。十歲的端宗溺入水中,被救起時已是半死不活。時有元兵追襲,張世傑護衛趙昰入海至謝女峽(今廣東中山縣海中),欲往占城。陳宜中先到占城打探,一去不返,當了可恥的逃兵。由於端宗大病未癒,經不起顛簸,驚悸成病,於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三月,在廣州灣的碙州病死,只做了三年的小皇帝。

宋端宗死後,群臣多欲離去。簽書樞密院事陸秀夫慷慨陳詞:「度宗皇帝還有一子健在,可以嗣立。古時候一支軍隊存在,還可以中興,現百官俱在,士兵尚有數萬。天意假如沒有絕滅宋室,難道不可以為國嗎?」一席話說得眾人幡然醒悟,共同擁立八歲的衛王趙昺為皇帝,改元祥興,升碙州為翔龍縣,授陸秀夫為左丞相。

這時恰逢轉運刺官王道夫等收復失陷的廣州,張世傑等認為廣州外海的崖山(今廣東新會崖門附近)有險可守,即作為據點。在那裡興建行宮及兵營千餘間,添造舟楫器械,同時詔封文天祥為信國公,張世傑為越國公。此地軍民的情緒為之一振,紛紛舉義抗元。

文天祥在江西的抗元之中,曾收復不少失地,聲威大震。元朝統治者增派重兵,大舉進攻,文天祥失利後撤到廣東海豐一帶繼續抗元。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豐北面的五坡嶺被元軍俘獲。當押解船隻經過珠江口的零汀洋時,文天祥回想起在江西贛江惶恐灘起兵勤王以來的艱難曲折,慷慨萬分,面對元軍統帥張弘範的勸降,他寫下了光照千秋的《過零汀洋》一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汀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張弘範率大軍由潮陽港(今廣東潮陽)乘舟下海搜尋張世傑的抗元據點。當獲悉張世傑屯兵崖山時,即猛撲過來。張世傑早就做好了應戰的準備,聯舟為壘,把大船千餘艘結為一字陣,四周起樓棚如城堞,請帝昺居中。他下定了「勝乃國家幸福,敗即同歸於盡」的決心,率師迎戰。元軍採用火攻,乘風縱火,但宋軍戰艦塗有水泥,遇火不燃;繼而採用攻心戰,到處散布:「你們的陳丞相已逃去,文丞相又被俘,這樣下去還有什麼結果?」宋軍不予理睬;接着,使用勸降策略。張弘範讓張世傑的外甥三次招降,都被張世傑斷然拒絕。他大義凜然地回答:「我知道投降可以苟生,而且可以換來富貴,但義不可移。」

張弘範無計可施,遂用舟師堵塞海口,圍困宋軍。宋軍士兵只能飲海水、食乾糧,嘔吐不止,無力作戰。堅持到二月間,元軍趁海潮南北夾攻,終於突破了宋軍的防線。左丞相陸秀夫覺得敗局已定,很難逃脫,就毅然先讓自己的妻子投海自盡,然後對帝昺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宋恭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受俘虜之辱了。」說罷,就背起九歲的宋末帝趙昺,投海身亡。楊太妃見此情景,淚流滿面地說:「我忍死至此,單為趙氏一塊肉,今還有什麼餘望?」也投身大海。許多宮人和官員紛紛葬身海中,場面壯烈。

在激戰中,張世傑所率一支船隊衝破重圍,退到南恩州(今廣東陽江)的海陵山(今海陵島),準備重整旗鼓,繼續抗元,不料,途中遇到颶風,將士勸他登岸躲避,被他阻止。風急浪高,張世傑乘坐的戰船被風浪傾覆,他不幸落水,悲壯犧牲,南宋王朝從此覆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