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8月21日星期五

長城

長城是不同時期的古代中國的為抵禦不同時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全長8851.8公里(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6259.6公里;壕塹長度為359.7公里;天然險的長度為2232.5公里。)[1],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

中國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中尤以三代的規模最大。《延慶州志》說:「古長城,在州南二十餘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開謀,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築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邐而至永寧一帶遺址猶存。」
歷代長城

初唐時,由於北方的突厥已經被平定而不再成為威脅,未修長城;五代後唐放棄燕雲十六州使得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蒙元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僅僅起到盤查路人和商路驛站的作用;與蒙元類似,滿清也未修長城。現代修長城,除了是對古蹟的維修和保護外,也部分程度上是為了發展旅遊,但在軍事上已經失去意義了。


秦代長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逐匈奴,佔據河套,並修築長城。「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史記·蒙恬列傳》)秦長城把過去長城連接起來,從臨洮遼東的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秦長城可大致分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於今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北至臨洮縣,經定西縣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甘肅環縣、陝西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向北折至今內蒙古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北段即黃河以北的長城沿陰山西段的狼山,向東至大青山北麓,再向東經今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再向東北經今河北張北、圍場,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後向東南,終於朝鮮清川江入海處。

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長城被拆毀:「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紀》)秦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中原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這一繁重的修築工程,也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孟姜女的故事便來源於此。現在臨洮附近,陰山、大青山一線,都有秦長城遺蹟殘存。


前漢長城

西漢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禦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在位時到漢宣帝在位時止,先後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朝鮮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北朝及隋長城

北朝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其中以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隋高祖在位時,為防範突厥,多次於冬季徵發丁壯修築長城。隋世祖在位時,兩次於夏季大規模徵發勞力修築,此時防禦的對象還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渾。《隋書·煬帝紀》載大業三年(607年)七月:「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二旬而罷,綿亙千里。」長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將東起紫河,經朔方靈武直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和增建。


金長城

金朝為防禦蒙古高原諸游牧部落,開始大築長城。金朝所修長城,史稱金界壕或金邊堡。


明長城

主條目:明長城


到了時,從明太祖洪武明神宗萬曆,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以犧牲累計約200萬—300萬人為代價在累計200年時間內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長城。這也是現在所見到的大部份長城。

山西、河北的內、外長城

位於山西河北外長城,基本上和漠南蒙古的省界吻合,是中晚明北疆的國界。明前期,為了對抗北元和隨後分裂的韃靼瓦剌,明軍多番出擊,同時也沿前線修築長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條石,置敵台、堡壘、關隘以作守備,同時,沿邊建立長期世襲服軍役的衛所制度,使他們世世代代守衛邊疆。明太宗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後,多位明帝為保護自身和維護邊境安定的安全[來源請求],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內長城作為第二道防線。

內、外兩段長城在西邊於山西忻州市偏頭關(俗稱偏關,明代時為山西鎮總兵駐地)匯聚。


南長城

主條目:苗疆長城

南長城位於中國邊界,又稱苗疆長城,2000年4月被發現的苗族疆防。始建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北起湖南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南到貴州銅仁境內的黃會營,全長190公里。


長城構築


構築法則

長城的構築,以「因地形,據險制塞」為基本法則。「因地形」,即指根據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建築材料。「據險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禦敵。此原則有利於防守,也可以節省建築材料。


建築材料與構築方法

長城的修築從春秋到明後期,持續了兩千餘年。由於各個時代的生產力、技術水平不同,也由於各個政權所面臨的軍事形勢不同,歷代修建的長城在構造、建築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而由於各處地理條件的差異,即使同一時代所修的長城面貌也有不同。

就不同歷史時期和築城技術的發展而言,北魏以前各朝所修的長城,以版築夯土為主,北魏時出現了磚石結構的長城,明代長城則廣泛運用了石砌法磚砌法磚石混砌法,從橫切面之觀察更含三角學上的應用,特別在陡坡上的鞏固方面起了作用。

就長城沿線各地的地理條件之不同而言,建造長城所需的材料均按「因地制宜」的原則就地取材解決。崔豹古今注·都邑》說:「秦所築長城,土色皆紫,漢亦然,故雲紫塞焉。」在山地,則開山取石壘牆;在黃土地帶,則取土夯築;在沙漠,則用蘆葦或柳條,加以層層鋪沙修築。此外,砌牆所用的磚、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設燒制或砍伐外,官府還設有專門部門供應。


長城形制與體系

烽火台

長城從來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牆,而是由大量建築組成的嚴密體系。從總統上來講,越到後期,長城體系就越完善、越嚴密,整體防禦能力不斷增強。長城體系主要由關隘城牆與樓台、烽燧三部分組成,此外還包括其他附屬設施。城牆與樓台又可以分為城門城樓城牆三部份。


關隘

在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設有關隘駐守。關隘一般建在狹窄的通道上,如兩山之間的最窄處,山水之間的狹長走廊,以及溪流、河谷的相交處。由於關隘於軍事的重要意義,此處的長城有著更為堅固、完善的防禦體系。關隘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

  • 城門:城門是進出關口的通道。元以前多用木過梁,後來改用磚或石塊砌成拱券形的門洞,稱為「券門」。門洞內裝有巨大的包鐵木門,門外側用巨釘嵌鑲,門內側裝有門閂及鎖環,有的還裝有機關。
  • 城樓:城門上方築有城樓,是重要的觀察所、指揮所和戰鬥據點。城樓為三層以下的木結構或磚木結構建築。


著名關城

金山嶺長城


烽燧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為情報傳遞系統。根據歷史文獻、出土漢簡和實地考察可知,烽燧數量眾多且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很遠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台與王朝中央聯繫,還有一組烽火台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繫。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


其他附屬設施

長城體系除了作為情報傳遞系統的烽燧以外,還建立了以城障等設施構成的縱深防禦配置。秦漢時各種設施得到完善,並且在長城內外設置了屯戍城作為屯駐重兵之所,而且向縱深發展,形成網路。在城牆、城堡的外側,還有特意設置的障礙物,如僵落虎落等。秦朝在河套長城一帶,廣植榆樹以阻擋匈奴騎兵,人稱榆關。北齊時在長城內側設,險要之處置州鎮,築扎軍隊,形成前沿的線狀布防。


軍事意義

長城既是農耕民族的防禦前線,也是向游牧民族發動反擊的前進基地。長城後側縱深配備機動的軍隊以因應戰事,而長城還不是防禦的最前線,而是攻擊起始線,和交通線,在長城前方部署的觀察哨深入到極遠處,前線在長城以北一千公里。在古代,游牧騎兵有優良的機動能力和強大的攻擊力,但是對於城垣防禦體系卻無能為力,因此長城的修建的確能夠有效的抵禦北方民族的侵擾。

但是僅僅依靠長城的消極防禦並不能阻止有組織、大規模的進攻。《北虜事蹟》記載:「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虜二萬餘騎到,於花馬池北鎮邊墩起,至石井兒墩止,拆開牆口一十二處,深入固原等地搶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虜二萬騎到,於花馬池北柳揚墩起至青羊墩止,拆開牆口一十六處,深入平涼臨鞏,直抵隴州,大掠而去。總制右御史鄧章調榆林等處官軍分佈固原要衝,不能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變」,蒙古俺答汗於正面攻擊古北口同時,從黃渝溝拆長城而過,明軍不戰自潰。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文化意義

八達嶺長城

長城是中國古代建造的最為宏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以後的歷朝歷代都發揮了很重要的防禦作用。長城的存在,對古人來說,也是一個防禦入侵的精神防線。尤其在近代,中國人更是以長城作為中國的象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中,有「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歌詞,號召在國家最危急的時刻,抵禦入侵。

對長城的負面評價自古就有,例如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負面觀點認為古代長城勞民傷財[3],是「閉關鎖國」的象徵,如Beyond樂隊的歌曲《長城》中所唱,而此歌曲更遭中國有關當局列入"黑名單"內,禁止播放於媒體之中。作家鮑昌曾撰文《長城》,描述古代長城是「凄婉的歷史」、「文化愚鈍的標誌」,並樂於見到今天的長城的開放局面。

長城更成為各種產品、企業廣泛使用的品牌名稱,諸如:長城汽車長城航空長城電影、長城牌火腿午餐肉、長城牌電腦、長城牌電扇、長城牌潤滑油、長城牌香煙等等。

1937年時,著名荷蘭美籍歷史通俗讀物作家房龍在出版的《地球的故事》中猜測:「中國的長城是月球上的太空人唯一能看得見的建築物」。關於能否從近地太空或月球上用肉眼望見長城一直存在爭議。但據一般研究與邏輯,長城寬度4~5米,遠小於四線道或以上之公路,如高速公路等,且其本身並非發光體與反光體,在數百公里以上不藉助儀器用肉眼觀察是不可能的[4]。另外,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也稱其在2003年的太空之旅中沒有看到長城。


參見

Commons-logo.svg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資料來源

  1.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18/content_11210693.htm,新華網,2009年4月18日。
  2. ^ 在京北的延慶縣懷柔縣的交界處,原屬延慶四海冶古城,現俗稱「九眼樓」。現所謂「北京結」是在九眼樓的北邊,在懷柔縣渤海鎮舊水坑村西側山頂之上,往東是慕田峪,去山海關。
  3. ^淮南子·論訓》說,秦築長城,「丁壯丈夫,西至臨洮、狄道,北至飛狐、陽原、道路死者以測量。」
  4. ^ 戴昌達,姜小光,習曉環, 進一步剖析「從太空看長城」的爭論, 科學導報. 2007, 25 (4): 第72-76頁.


外部連結


世界新七大奇蹟
吉薩金字塔群(榮譽奇蹟)| 萬里長城 | 佩特拉 | 救世基督像 | 馬丘比丘 | 奇琴伊察 | 羅馬競技場 | 泰姬陵
中古世界七大奇蹟
羅馬競技場 | 亞歷山大地下陵墓 | 萬里長城 | 巨石陣 | 大報恩寺琉璃塔 | 比薩斜塔 | 聖索菲亞大教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