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10月20日星期六

英國分割西藏

第二十章 反对英国分割西藏的战争

第一节 英国唆使西藏亲英分子发动叛乱

  1903年,英國派兵入侵西藏,遭到當地愛國軍民的無情打擊。以後,英國便加緊采取在西藏統治集團内部尋找代理人的政策。1905年,英國以所謂會見英國皇太子的名義,用武力劫持班禅九世去印度,優禮款待,百般籠絡,企圖以班禅取代達賴,充當英國傀儡,結果遭到班禅的拒絕。此後,英國把注意力轉向拉攏拉薩地方當局。以大貴族夏紮·邊覺多吉爲首的一部分封建領主,由于在對英貿易中獲得了許多好處,便越來越傾向英國侵略者,并影響了徘徊于内地的達賴十三世的政治态度。

  英軍于1903年發動侵藏戰争後,主張抗英的達賴于 1904年英軍侵占拉薩前,在沙俄間諜德爾智的慫恿下離開西藏,準備前往俄國,後在外蒙庫倫被清政府阻留。1908年10月,達賴輾轉到達北京。由于他在抗英鬥争中未能得到駐藏大臣的幫助以及其它原因,對清政府懷有某些不滿情緒。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乘機進行拉攏,大肆挑撥西藏地方和清朝中央政府的關系,使達賴的對英态度有所轉變。1909年12月21日,達賴返回拉薩,後在西藏親英分子的影響下,逐漸傾向英帝國主義,疏遠中央政府。

  清政府鑒于英軍多次入侵西藏,逐漸意識到加強西藏的治理和防禦帝國主義侵略的緊迫性,于1906年4月命張蔭棠領副都統銜,以駐藏幫辦大臣的身分入藏,“查辦藏事”。張抵拉薩後,參革了在抗英戰争中嚴重失職的駐藏大臣有泰等十餘名官員,獲得西藏各階層人民的擁護,随後即着手整頓西藏内政,推行“新政 ”。1909年(宣統元年)夏,清政府接受駐藏大臣聯豫的建議,派川軍二千人,編爲三營,由知府鍾穎統率,從成都出發,取道昌都開赴拉薩。同時,命駐藏大臣兼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進駐昌都,屯兵據守,以便策應入藏之川軍。這些,本爲中國内政,英國卻公然表示反對,并乘機煽動西藏上層中的親英分子發動叛亂。達賴回藏後,亦下令藏軍阻擊入藏之川軍。

  1910年2月初,鍾穎率領川軍在西藏江達(今太昭)擊敗了藏軍的阻攔,于2月12日進駐拉薩。達賴于當夜與少數親英分子離開拉薩,逃往印度。清政府革去達賴的名号,下令通緝随同叛逃的幾個西藏地方政府高級官員。達賴逃印後,英帝國主義以幫助西藏“獨立”爲誘餌,百般拉攏。3月5日,英國政府竟然爲川軍入藏和達賴被革一事向中國政府提出“抗議 ”,粗暴地幹涉中國内政。6月,英國又派步兵兩個縱隊及工兵一部(攜炮四門),進駐印藏邊境,并叫嚷“倘若達賴回藏,藏境發生變化”,英軍“則須入藏以當保護之任”,公開對中國進行武力威脅。①

  1911年,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拉薩後,駐藏官員和川軍内部分成維護帝制與贊成共和兩派,内讧不已,并危及藏民生命财産的安全。英帝國主義決定利用這種局勢,實現其分裂西藏之陰謀。英印總督與達賴密談後,随即派遣親英分子達桑占東(又名擦絨)潛回西藏,策劃武裝叛亂。與此同時,英國還在西藏邊境一帶集結軍隊,以爲聲援。西藏部分大農奴主乘機以達賴名義發布了實際上是脫離祖國的“驅漢”命令,大肆驅殺漢人,并組織以達桑占東爲總司令的“民軍”(即藏軍)萬餘人,圍攻拉薩、日喀則、江孜的川軍,且進擾川邊地區。在親英分子的操縱和毒害下,具有反帝愛國傳統的藏軍,竟成了破壞祖國統一的工具。

  1912年春,達桑占東調集五千藏軍向江孜進攻。駐守江孜的川軍百餘人,固守依山的造紙廠,并向拉薩求援。由于糧食不濟,援兵不至,該部川軍在英商務專員及尼泊爾駐藏代表的“調停”下,被迫以槍支彈藥換取路費,離開江孜,經印度返回内地。不久,日喀則守軍也被迫放下武器。同年4月,達桑占東又調集大批藏軍圍攻駐拉薩的川軍。鍾穎率千餘人據險防禦,等待援軍。經數月苦戰,傷亡不斷增加,糧食亦将告罄,處境異常危險。藏軍雖人數衆多,但戰鬥力不強,一時也難于攻破川軍防線。後經尼泊爾駐藏官員“調停”,雙方達成協議:川軍交出武器,由漢、藏、尼三方共同封存,不得擅取;川軍全部退伍,經印度回國;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員照舊駐藏,并保留一定數量的衛隊。8月中旬,川軍交出毛瑟槍一千五百支、開花炮三門、機槍一挺、子彈八十箱。此時,鍾穎已被北京政府任命爲駐藏辦事長官,但西藏親英分子拒不承認,屢次促其起程。鍾穎因未得中央同意,執意不走。雙方遂複開戰。此時,鍾穎所部僅約二百人,糧彈俱缺,處境更加困難。後經尼泊爾駐藏官員再次“調停”,鍾穎及其所部終于被迫離開西藏。

  駐拉薩川軍被繳械撤離後,英帝國主義于1912年底武裝護送達賴回到拉薩。達賴周圍的一小撮親英賣國分子,公開策劃西藏“獨立”,并以極其野蠻的手段鎮壓堅持反帝愛國的僧俗人士。英軍亦以“護商”爲名,由江孜侵入拉薩。西藏人民和一些愛國上層人士,堅決反對親英分子分裂祖國的罪行,爲維護祖國的統一和獨立展開了各種形式的鬥争,表現出熱愛祖國的堅定決心。


第二节 川滇两省出兵平乱

  一、北京政府的平亂決策及川滇兩軍的作戰部署

  正當西藏親英分子驅趕駐藏川軍之際,川邊地區的藏族上層分子,由于趙爾豐實行的“改土歸流”政策危及他們的統治,加之受西藏親英分子的指使①,于 1912年5月也發動了叛亂,并得到西藏叛亂武裝的直接支持。兩月之内,川邊地區的不少州縣先後落入當地和西藏的叛亂武裝之手。巴塘、昌都被圍,乍丫(今西藏察雅東)、江卡(今西藏芒康東)、鄉城、稻城、理塘相繼失陷,河口(今四川雅江)岌岌可危,川藏交通因之斷絕。滇、川兩督屢請北京政府出兵西征。全國各族人民一緻譴責英國勾結西藏親英分子分裂中國的罪行,猛烈抨擊北京政府的對外妥協政策。在輿論的壓力下,北京政府于1912年6月14日正式電令四川都督尹昌衡率川軍入藏平亂,令雲南都督蔡锷派滇軍入藏增援;同時,通告英國駐華公使,聲明“此次川軍入藏全爲平亂,至希英國嚴守局外中立”①。

  尹昌衡接電後,迅速作了西征的準備。其作戰計劃共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采取南北兩路“首尾夾攻”的方針,首先控制川邊重鎮理塘和進藏咽喉要地昌都,而後分別南下,奪取稻城、鄉城、乍丫、江卡等地,以鞏固川邊地區。第二階段:從打箭爐(今四川康定)以西的十餘營邊軍中,選拔“有志之精兵”數百名爲前鋒,其餘各軍繼後,乘勝直趨拉薩。同時派得力喇嘛前往拉薩勸說達賴脫離英國的羁絆,維護祖國的統一。

  蔡锷接令後,命滇軍參謀廳總長殷承爲西征軍司令,率隊進發。蔡锷考慮到川滇兩軍如先會師巴塘,再行進藏,不僅糧秣難繼,而且可能擴大由辛亥革命以來所引起的川滇兩軍之間的矛盾,因此主張滇軍經維西及西藏東南地區直趨拉藏。這樣,既可縮短路程,又可形成軍事上的有利态勢,使“滇犄其南,川搗其東,首尾策應,形勢都歸掌握”②。北京政府不同意蔡锷的主張,而令滇軍取道中甸北上,先支援巴塘,以固滇邊門戶。

  

  二、擊退藏軍向川邊的首次進攻

  1912年初秋,川滇兩軍按既定計劃分路開進。

  7月上旬,尹昌衡率川軍從成都出發。原計劃出兵八個團,因“器械不備,師皆未練,饷亦無儲”①,遂先以朱森林團爲先鋒,尹自率三個營爲本隊,總兵力約三千人(一說五千人),兼程西進。其部署是:朱森林率所部兩個營及先遣隊陳步三一個營爲南路,由打箭爐直趨理塘;副官劉瑞麟率蒯書禮營爲北路,經甘孜進援昌都;本隊三個營駐雅安,相機應援。朱森林以南路藏軍勢大,設防堅固,力請集中兵力于南路,尹昌衡未允。朱部至打箭爐後,以軍孤勢單,遲疑不敢前進。尹昌衡遂親赴打箭爐進行動員,指出:今川邊部隊盡被圍困,損失甚重,急需支援,隻要川軍進展神速,出藏軍之不意,兵力雖少,必能起到救援作用。經過動員後,川軍遂分兩路并進。

  8月,被尹昌衡破格提升爲北路督隊官的劉瑞麟,率蒯書禮營由打箭爐出發,日行百餘裏,往攻道塢(今四川道孚)。沿途揚言尹都督率師十萬親征,即将到達。藏軍聞訊,不戰而潰,道塢、瞻對(今四川新龍)之圍遂解。劉瑞麟便令邊軍牛運隆部守道塢,劉筱廷部守瞻對;令杜培基、劉贊廷率部從間道馳援巴塘;自率所部及顧複慶、時傳文、朱憲文等營往援昌都。當時,駐守巴塘的顧占文部四五百人,已被圍三月有餘,糧彈将盡,水源斷絕,處境十分危急。援軍到後,内外夾擊,迅速解圍。劉瑞麟率部突然逼近昌都時,藏軍不戰而逃,防守昌都的彭日升立即率全部三百人出城追擊,繳獲辎重無算,并俘藏軍首領呼圖克圖①。與此同時,朱森林率南路各營亦順利完成了既定任務。其先鋒部隊兩個營,先在河口擊敗藏軍,又于8月12、14 兩日收複了麻蓋宗、剪子灣、西俄洛三要隘,繼而向理塘進逼。圍攻理塘之藏軍聞風潰逃。至是,川軍西進未及三月,即以破竹之勢收複了理塘、巴塘、昌都諸要地。于是,尹昌衡令顧占文部守巴塘,劉瑞麟部守昌都,分援乍丫、江卡、鹽井等地;令營長鄒衍貴肅清河口一帶殘存藏軍。

  在川軍進軍川邊之際,滇省西征軍司令殷承率新軍一混成協、防軍十九營,從滇西北取道鹽井支援巴塘。8月15日,前衛司令李學詩率部進至溜筒江附近。該地藏軍依險據守。經李部奮力攻擊,藏軍退守隔江之墨裏村,并斫斷江上溜索,以阻滇軍前進。李學詩派人另架溜索,命防軍、土軍各四個排溜渡過江,迂回墨裏村。藏軍又将村外木橋砍斷,據險死守。16日,滇軍發起猛攻,于下午3時将該村攻占。

  8月19日,殷承率部抵麗江,随即作了如下部署:以鄭開文爲左縱隊長,率步兵四大隊,騎兵一分隊,炮兵、機槍兵各一小隊①及李學詩的西防國民軍,取維西大道直趨鹽井;以姜梅齡爲右縱隊長,率步兵三中隊,騎兵一分隊,炮兵、機槍兵各一小隊及楊汝盛的西防國民軍,取中甸大道直趨鄉城;司令部及其餘各隊暫駐麗江,相機進止。

  滇軍經充分準備後,于8月26日夜突襲侵占鹽井之藏軍。經激烈戰鬥,将藏軍擊潰,并俘其指揮官魯宗甲約,遂克鹽井。

  當滇軍向川邊進軍時,懷有軍閥割據思想的尹昌衡竟發電阻止,聲稱“川軍圍攻理塘,不日可下,滇軍無須由維(西)援巴(塘),請由原議,直抵拉薩”②。滇軍收複鹽井後,尹再次電阻,并令顧占文部向鹽井一帶開進。蔡锷則連電北京政府,以速克巴塘、理塘,“早日規複西藏”爲由,要求繼續向川邊進軍。川、滇兩軍互相攻讦,矛盾加深。後尹昌衡以“若滇軍兼進,釀成(英國)交涉,則咎不在川”①爲辭,要挾中央。北京政府恐“兩軍逼處,別生枝節”,遂于9月緻電蔡锷,令滇軍酌留陸軍一大隊及防軍一、二營,專顧滇省門戶,餘悉撤回。滇軍的平亂作戰至此遂告結束。

  當川軍第一階段的作戰計劃基本完成後,尹昌衡認爲:“控邊制藏,非同時并舉,無以全領土、維國權”②。根據這一方針,他對下一階段的軍事行動作了如下部署:命鄒衍貴營駐打箭爐、河口,保護川軍的後方供應線;命朱森林團爲南路,駐巴塘、理塘,相機進攻稻城、鄉城;命團長向樹榮率所部兩個營及陳步三營爲北路,進攻甘孜、登科(今四川鄧柯);從朱、向兩團中各抽一營駐昌都,作爲機動部隊;以打箭爐爲大本營,随時策應南北兩路。不久,南北兩路部隊連戰皆捷,惟鄉城久攻不下。之後,尹昌衡任命黃煦昌爲司令,由他指揮集中于昌都一帶的川邊部隊,命張茂林爲前鋒,率部進據江達,待命入藏。

  

  三、英國脅迫北京政府停止向西藏進軍

  西征軍在川邊作戰中取得重大勝利,引起了英帝國主義和西藏親英分子的極度恐慌。爲了制止川軍入藏平亂,英國于1912年8月17日令駐華公使朱爾典出面幹涉,以“不承認中華民國,并以實力助藏‘獨立’”①相威脅。袁世凱的北京政府正急欲獲得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承認”,遂屈從于英國的威脅,于9月下旬一再電令川軍停止入藏,以江達爲界,“先行肅清川邊,萬勿越境深入,緻啓外釁”①,從而喪失了進軍西藏的良機。

  

  四、擊退藏軍向川邊的第二次進攻

  1912年底至1913年初,藏軍經波密竄至川邊,再次向川軍發動進攻。乍丫、江卡、鹽井等地首當其沖。川軍陳桂亭營敗退巴塘,舒雲山營被圍于南墩(鹽井東北約四十公裏)。巴塘守軍糧食已絕,正欲撤退。尹昌衡急令嵇廉率部馳援,才守住巴塘。不久,黃煦昌率部至乍丫,與顧占文部夾擊東犯之藏軍。激戰十餘次,将其擊退,乍丫、江卡、南墩之圍遂解。藏軍戰敗後,在嘉裕橋(今西藏洛隆東北之嘉玉橋)以西密布碉卡,駐紮重兵,進行防禦,并派人四出煽動藏民,準備伺機再行進攻。尹昌衡根據北京政府提出的“步步穩進,以期慎固封城”②的方針:令劉瑞麟部守昌都,西遏藏軍,南控江卡;顧占文部守巴塘,南防鹽井,東控鄉城、稻城;朱森林部守理塘,西援顧軍,南防稻壩;劉筱廷部駐甘孜,鎮守北路。以上各部,有事互相救援,無事堅守不動。另由嵇廉率兵六百于鄉城一帶遊動,以牽制該地藏軍。

  1913年初春,藏軍連續向嘉裕橋、江卡發動進攻,均被川軍擊敗,遂退守煙袋塘(乍丫西),并繼續增兵。劉瑞麟見藏軍勢衆,遂調昌都彭日升、時傳文兩營由西北方向,傅青雲、牛運隆兩營由乍丫方向,對煙袋塘藏軍實行夾攻。2月28日,傅、牛兩營首先發動進攻,将憑借碉房、哨卡頑抗的藏軍擊退。3月3日,彭、時兩營進至距煙袋塘十餘裏處,發現藏軍據守山頂,碉卡密布,難以從正面進攻,遂派數十人繞至山後,實行偷襲。藏軍猝不及防,驚惶逃竄。彭、時率部追擊,與傅、牛兩營會師,将煙袋塘之藏軍擊潰。上萬藏軍紛紛西撤。至此,藏軍的第二次進攻又被粉碎。


第三节 川军攻占乡城,稳定川边局势

  川軍雖然擊退了藏軍對川邊的第二次進攻,但鄉城一帶仍爲藏軍所控制。尹昌衡決定繼續從省城抽調部隊,厚集兵力,乘勝向鄉城發動進攻。這是一次曆時較長,并對穩定川邊局勢具有重要意義的作戰。

  

  一、川軍的作戰部署

  鄉城地處巴塘、理塘之南,靠近雲南邊境,周圍皆山,城西有桑披嶺爲天然屏障,城東的無即河水流湍急,不便舟楫航行。此外,馬鞍山、冷龍灣、阿都、下窪、門坎山、八格等處,均爲險要之地,亦爲進攻鄉城必由之路,雖山道崎岖,但能通行馱馬。鄉城駐有藏軍三四千人,主要是步騎兵,還有少量炮兵。武器有日式速射山炮、德式管退炮各一門,另有五子、九子、十二子等雜式快槍(平均二三人有一支),其餘均爲土槍、土炮和刀矛。

  1913年4月2日,孫紹骞在理塘接替嵇廉爲攻鄉總指揮。4日,由省城派出的第四師參謀長劉成勳率混成支隊到達理塘。于是,确定了進攻鄉城的部署:劉成勳率混成支隊步兵三個營、炮兵二個連、機關槍一個排爲左路,由理塘經稻城向鄉城進攻;孫紹骞率步兵一營和朱森林、周尚赤的兩個步兵營及炮隊、衛生隊等爲右路,由喇嘛桠(丫)經火珠鄉向鄉城進攻。

  

  二、右路軍攻占冷龍灣

  在右路軍發起進攻之前,盤踞鄉城的藏軍一部突然圍攻靠近喇嘛桠的東龔。川軍支隊長周尚赤率部反擊,将藏軍擊退,并奪獲日式速射炮一門,其它軍械數十件。右路軍首戰告捷,士氣高漲。孫紹骞決定每兵暫發糌粑兩碗,于5月15日分三路發起進攻。16日,一舉攻克下窪、阿都,17日又克火珠鄉的山根子。因部隊缺糧,遂暫駐火珠鄉。該處喇嘛寺之堪布羅松成獻出雜糧千包,以濟軍食,于是士氣複振。5月23日,朱森林率隊由山根子向馬鞍山進攻。馬鞍山路隘林密,藏軍憑險堅守。朱部與之激戰一日,未能攻克。孫紹骞令周尚赤等率部往援,合力進攻,始将馬鞍山占領。藏軍退守冷龍灣的碉房、堅卡①,進行防禦。川軍進攻數日,終不能克。當時部隊缺糧缺水,士氣頗受影響。6月3日,孫紹骞親自到達前線,安定軍心。6月25日,川軍再次發起進攻,将藏軍擊退,先後攻占了冷龍灣和門坎山。

  

  三、左路軍進占稻城

  4月25日,左路軍進至拉波,偵知藏軍在夕波築有堅卡十餘處、碉房數十座,外有散兵壕和深溝。27日夜,劉成勳密令三營營長張建勳率所部及炮兵第二連,參謀賴心輝率預備營一、四連和機槍排,分道潛占各要隘。28日上午8時發起進攻,先用炮火猛烈轟擊,繼以步兵第九連由界牌山腰向夕波正面,第一、十一連從左右兩翼同時進攻。戰至下午4時,川軍連克十餘座碉房,迫使藏軍向稻城方向退走。夕波告捷後,附近的藏軍相繼投誠。5月3日,攻鄉左路川軍收複大橋,8日進占色母,逼近稻城。

  稻城附近群山環繞,中爲平坦壩地,築有碉房數十座,堅卡十餘處。藏軍分占東西兩側高山及壩内碉房。劉成勳命預備營營長張英率步兵一個營、炮兵一個連爲第一隊,進攻右側高山,命三營營長張建勳率步兵一個營、炮兵一個連爲第二隊,進攻左側高山;命參謀賴心輝率步兵一個營、機槍兵一個排爲第三隊,防守各隘口,相機應援。

  5月10日晨6時,川軍開始進攻。由于第一隊需通過開闊的低窪地,張英派出敢死隊冒敵炮火匍匐前進,接近山邊,經四小時激戰,奪取山頂堅卡四座,進至距藏軍主陣地五六百米處。張英一面命炮兵向藏軍主陣地射擊,一面要求第三隊派出機槍一挺抄襲藏軍退路。炮兵連續發射炮彈四十餘發,擊毀碉房十餘座,爾後轉移火力向稻城城内集中射擊。與此同時,張建勳所率之第二隊與藏軍步騎兵千餘人接戰,至上午10時,奪得堅卡六七座,并以一個連迂回藏軍右翼,粉碎了藏軍從左翼抄襲的企圖。下午3時,一、二隊分別向當面之藏軍發起總攻。稻城及壩内之藏軍動搖,紛紛逃竄。川軍攻占稻城後,立即乘勝追擊,于16日克桑堆。藏軍向鄉城退卻。

  

  四、會攻鄉城

  稻城戰後,劉成勳于5月27日率部隊主力繞道進攻中鄉城②,在簇東高地擊退藏軍的攔阻,進入八格村南的狹谷,遭到谷底和山頂藏軍三千人的襲擊。張建勳督率前衛營各隊迅速奪占了谷底的一座堅卡作掩護。劉成勳見前衛營受阻,立即命賴心輝率兵向左面山頂迂回,連長李邦君、蕭子英率兵向右面山頂攻擊,張英督隊策應。入夜,藏軍敗退。劉成勳乘機率隊追擊二十餘裏,始出谷口,并乘勢攻取了八格村及上鄉城各要隘。藏軍焚毀橋梁,退守對河貢撒、俄雜及業窪等地,憑險頑抗。5月29日,劉成勳部因無造筏架橋器材,遂挑選士兵數百人,從上下遊泅渡,分左右兩翼實施強攻,并在對岸用火炮、機槍火力予以支援。部隊渡江後,攻占貢撒、俄雜,河左部隊則直逼業窪。業窪距定鄉城二十餘裏,叢林茂密,堅卡重重。6月3日,劉成勳令張英趁夜暗濃霧,率隊進抵業窪左側高山及右側河岸一帶,占領了進攻出發陣地,于拂曉發起進攻。藏軍依托碉房、堅卡頑強抵抗。張英見正面攻擊無效,便命步兵兩個連從左側高山密林中抄襲藏軍後路,炮隊從正面猛擊碉房。藏軍不支,退向桑披嶺。

  左路軍經過連續作戰,前方兵力已不足兩營。劉成勳遂緻電尹昌衡,請求派兵一營,接替後方防務。6月19日起,劉成勳集中所部兵力,經三晝夜激戰,攻克藏軍屯糧要地羅拉寺。23日,又攻占雨窪。藏軍退至定鄉城外之最後一道防線泥四頂。至此,川軍左右兩路軍從冷龍灣、雨窪對鄉城形成了鉗形攻勢。泥四頂兩側高山聳立,森林茂密。藏軍以少數兵力配置于正面,主力隐蔽集結于左山,企圖側擊從正面進攻之川軍。張建勳偵知藏軍部署後,命一部兵力從正面佯攻,主力從左側迂回進攻。經一日激戰,連奪堅卡十餘座,迫使藏軍退向定鄉。川軍緊追不舍,搶占通往定鄉的大橋,爲攻城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6月25日黎明,孫紹骞所率之右路軍在攻占冷龍灣、門坎山之後,即從右翼向定鄉進攻,劉成勳所率之左路軍從泥四頂協同進攻。經五小時激戰,藏軍動搖,向下鄉城方向撤退。下午3時,孫、劉兩路軍攻占定鄉。

  不久,江西、江蘇等省爆發了由孫中山等領導的讨袁戰争,四川的熊克武亦舉兵響應,劉成勳支隊奉調返回成都。西藏少數親英分子又乘機唆使和支持各地暴亂,川邊形勢再度吃緊。孫紹骞爲了應付危局,一面令各營分紮各要地,以保糧道,一面對下鄉城一帶的藏軍進行招撫。由于親英分子的阻撓和破壞,招撫工作未見成效。10月31日,藏軍數千人分三股圍攻定鄉。孫紹骞率部堅守二十餘日,在得到運糧隊的增援後,實施反擊,才得以解圍。

  1914年初,川軍先後收複了下鄉城、丹巴及三十九族地區③,從而穩定了川邊局勢。


第四节 英国分割西藏阴谋的破产

  一、英國策劃的“西姆拉會議”

  英帝國主義爲了分割我國的西藏,除派遣軍隊公開入侵西藏和指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暴亂外,還極力阻撓中國的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之間發生聯系。如1912年 10月28日,北京政府明令恢複了達賴的封号①,并邀達賴赴京會談;1913年4月,北京政府又任命了新的駐藏辦事長官。英國不僅阻止西藏地方當局與北京政府直接談判,還不許駐藏辦事長官假道印度入藏,同時,提出舉行中英藏會議,并以北京政府如不派代表與會,英國将與西藏當局直接締約相威脅。袁世凱在西征軍節節勝利的有利形勢下,不顧全國各族人民的反對,竟接受了英國的無理要求,于1913年10月派代表參加了在印度西姆拉召開的會議。

  “西姆拉會議”,是英國勾結西藏少數親英分子企圖分割中國西藏的一個大陰謀。會議期間,英國代表麥克馬洪抛出了事先準備好的《西姆拉條約》草案和“西藏地圖”,公然把西藏、西康、青海全部地區和雲南、四川、甘肅的藏族地區,統稱爲“西藏”,并将金沙江以西地區稱爲“外藏”,以東地區稱爲“内藏”;“外藏 ”完全“獨立”,“内藏”則“中藏共管”。草案還規定:“西藏中央政府在‘内藏’仍保留其已有之權”;中國不得駐兵藏境;中國政府與西藏有争議時,由英印政府裁決;英人可以在西藏自由經商,中國不得加以限制;西藏内政暫由英印政府監督等等。充分暴露了英國妄想侵吞西藏的狂妄野心。這個條約草案一出籠,立即遭到中國人民和西藏地方政府中的愛國人士的堅決反對,中國代表拒絕在“條約”上簽字,北京政府也斷然加以拒絕,立即召回代表。于是,英帝國主義企圖通過外交手腕分裂西藏的陰謀遭到了破産。會議并未讨論中印邊界問題,英國代表背着中國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代表夏紮·邊覺多吉在會外秘密換文中提到的所謂劃定中印東段邊界的“麥克馬洪線”,把九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劃歸英屬印度,則是完全非法的,當時以及以後的曆屆中國政府從未承認過。夏紮·邊覺多吉回藏後,亦被達賴削職。

  

  二、英國加緊武裝藏軍,再次挑起川邊沖突

  “西姆拉會議”破裂後,英國遂大力幫助西藏地方政府擴建新式藏軍,企圖繼續以武力制造西藏“獨立”。1914年以後,英國協助西藏地方政府成立藏軍總司令部,以親英分子達桑占東爲總司令,台吉車門巴爲副司令,計劃将原有三千人的常備軍擴充到萬人以上。英國還在江孜開辦了一所軍官學校,爲藏軍訓練軍事指揮人才;并選派一批西藏貴族子弟去英國、印度學習軍事;又在劄什城設立了一所機器廠,由印度技師幫助制造槍械彈藥。

  藏軍經過擴充和訓練,實力有所增強。于是,英國又唆使西藏親英分子再次驅使藏軍進犯川邊地區。1914年9月間,西藏地方政府派噶倫喇嘛爲西康總管,會同錯郭娃代本率兵前往江達。10月,又派穹然木代本帶領藏軍三百人前往三十九族地區,準備再次挑起戰端。由于當時的邊軍統領彭日升擁有裝備比較精良的三個營,分別駐防昌都、類烏齊和三十九族地區,因而藏軍未敢貿然進攻。1917年春,四川爆發了川、滇軍閥之間的戰争,戰火波及川邊。7月,邊軍統領彭日升派兵兩營進攻打箭爐,被滇軍華封歌團擊敗。不久,川邊鎮守使殷承被迫離開打箭爐回滇,由陳遐齡接任。英國見有機可乘,立即接濟藏軍“五子槍五千支,子彈五百萬(發)”②,唆使藏軍向川邊發動進攻。邊軍一敗塗地。

  1918年1月,類烏齊被藏軍攻陷,邊軍一營營長田文清敗逃昌都。1月22日,彭日升令第三營營長張開勝、第十營營長曹樹範分道夾攻駐歐月(昌都南八十裏)之藏軍,結果爲藏軍擊敗,分別退守昌都、乍丫。彭日升急忙向陳遐齡求援。時陳正參與川省軍閥混戰,且慮彭之勢力擴展對其不利,以緻見危不救。2月下旬,藏軍進攻昌都,首先占據昌都後山。3月3日,彭日升派隊分道進攻後山,又被藏軍擊敗。4月3日,藏軍攻陷雞心山,15日又陷四川橋。彭日升等因昌都已無險可守,遂繳械投降。藏軍攻占昌都後,分南北兩路進攻。邊軍紛紛潰降,以緻“德格、鄧柯、石渠、白玉、貢縣、武城、甯靜七縣相繼俱陷”①,整個川邊爲之震動。

  是時,川邊鎮守使陳遐齡先後派人遞信給達賴,勸其休兵息戰。由于西藏少數親英分子的阻撓,陳的停戰提議未獲結果。藏軍在攻占德格後,又直逼甘孜、瞻對。陳遐齡于7月令團長朱憲文率部抵禦。川軍與藏軍在甘孜西南之絨壩岔激戰二十餘日,始進至雅砻江東岸,阻止了藏軍的進攻。

  

  三、川藏兩軍停戰議和

  川藏兩軍在甘孜前線形成對峙局面後,陳遐齡于1918年8月再次派人赴拉薩交涉。英國鑒于藏軍進攻受阻,加上兵力不足,如川軍增調主力反攻,已占地區仍有喪失的危險,遂令駐川邊副領事台克滿出面“調解”,由英川藏三方代表談判議和。談判雖未達成協議,但同意從1918年10月17日至31日,川軍退守甘孜,藏軍退守德格,停戰一年。

  随着我國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運動的日益高漲,藏族地區的形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西藏愛國人士增強了反帝信心,紛紛要求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取得直接聯系。1919年10月,北京政府派出的代表團抵達拉薩,受到西藏各階層人民的熱烈歡迎和隆重接待。達賴亦向代表表示:“親英非出本心”,“餘誓傾心内向”①。班禅九世也派人向中央代表表達了擁護中央的心願。

  此後,達賴逐漸擺脫了親英分子的羁絆,不斷加強了與中央的聯系,使英國妄圖分割西藏的圖謀終于徹底破産。


第五节 战争的经验教训

  這次戰争雖然發生在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之間,但實際上是由英帝國主義一手挑起的,因而具有明顯的反侵略性質。它爲我們提供了一些值得吸取的經驗教訓:

  

  一、正确處理民族關系,才能有效地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

  英帝國主義長期以來觊觎我國西藏,要粉碎其侵略陰謀,必須執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團結西藏地方政府和僧俗大衆,共禦外侮。清政府在西藏所推行的“新政”,既有它積極的方面,也有不利于團結西藏上層人物和尊重藏族人民風俗習慣的方面;此外,團結達賴十三世的工作也做得不夠,以緻給英帝國主義拉攏西藏上層人物,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暴亂,造成了可乘之隙。

  爲了增強防禦力量,派部分川軍入藏,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須向西藏地方政府和僧俗大衆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同時,軍隊必須嚴守紀律,以取得西藏各階層的支持和擁護。由于沒有進行必要的宣傳工作,加之入藏川軍紀律敗壞,不講政策,不注意保護群衆利益,結果陷入十分孤立的境地。

  

  二、國内政局不穩和屈膝媚外政策,助長了英帝國主義和西藏親英分子的嚣張氣焰

  這次戰争發生在國内政局動蕩不定的年代。袁世凱篡權以後,爲了取得帝國主義的支持,竟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屈從于英國的無理要求,命令川軍停止進軍西藏,從而助長了西藏少數親英分子的嚣張氣焰。他們一再操縱藏軍向川邊進攻,使川軍處于被動地位。

  正當英帝國主義唆使西藏親英分子操縱藏軍向川邊進攻之際,四川、雲南的政局也動蕩不穩。自1913年至1917年,先後爆發了川軍與川軍、川軍與滇軍、川軍與黔軍之間的多次戰争,這就影響了集中力量抗擊藏軍對川邊的進犯。不僅如此,主要将領之間也勾心鬥角,由尹昌衡親自推薦的護理四川總督胡景伊,也挖他的牆角,使西征軍在兵員補充和糧饷接濟上,多次發生困難。此外,邊軍之間也有矛盾,作戰行動往往不能協同一緻。這些,都程度不同地影響了平亂作戰。

  

  三、不注意從政治上争取藏軍中的愛國力量,是這次戰争的一大失策

  這次戰争是英帝國主義挑撥我國民族關系,蒙蔽部分藏軍爲其火中取栗而引起的。在藏軍中,不少指揮官是受英國和少數親英分子的挑唆和欺騙而走上戰場的,多數士兵是被迫征調的貧苦牧民。藏軍内部又互不統屬,極不統一。不少愛國僧俗大衆對英國侵略西藏深惡痛絕,對祖國懷有深厚的感情。這些,都是川軍從政治上争取藏軍中愛國力量的有利條件。但是,不論是清政府還是辛亥革命以後的北京政府以及川督尹昌衡等,都未實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不注意有的放矢地進行廣泛的宣傳解釋工作,促使藏軍官兵覺醒,從而厭惡這種不利于祖國統一和自身利益的戰争。川軍雖然做了一些所謂“招撫”工作,但成效甚微。在進攻鄉城的戰鬥中,左右兩路軍依靠軍事上的威懾力量,曾迫使部分藏軍投誠,但沒有進行必要的政治工作,因而隻是暫時地屈服,一旦情況發生了變化,他們又重新被反動分子所利用。

  

  四、搞好後勤支援,對在西藏高原作戰具有特殊意義

  1912年川軍被迫出藏,1918年藏軍東犯時川軍迅速潰敗,除了政治原因外,在軍事方面,後勤保障工作不得力是重要原因之一。川邊與西藏同屬康藏高原,交通不便,地廣人稀,經濟落後,部隊的糧饷無法就地取給,主要依賴後方供應。由于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忽視邊防建設,對軍械糧饷的儲備和供應,事先沒有統籌安排,而是在臨戰前倉促籌集,加之在進藏道路上建立的驿站,于戰争爆發後大部遭到破壞,更增加了後勤供應的困難。因而缺糧斷饷,彈藥不濟之事,屢屢發生,影響了部隊的士氣,影響了整個戰争的進程。辛亥革命時,部分駐藏川軍嘩變,也與長期欠饷有關。進攻鄉城及以後的戰鬥中,一些部隊無法進行攻堅戰,一些部隊被迫中途停頓,一些部隊作戰失利,均與械彈、糧饷得不到及時供應有關。這些都說明,在西藏高原地區作戰,采取有力措施,加強部隊的後勤供應工作,是争取戰争勝利的極端重要的環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