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第十七章 南宋偏安

(一) 南宋建國及建都臨安的經過:

1. 靖康之難後,金人立降臣張邦昌為楚帝,欲以漢制漢。金兵退後,宋臣迫張邦昌退位,擁立欽宗弟康王構即位於南京,是為宋高宗,史稱「南宋」。

2. 宋高宗即位後,任李綱為相,宗澤留守汴梁,兩人力主高宗還都汴梁以圖復國,但高宗膽怯,聽信主和的朝臣汪伯彥、黃潛善的讒言,罷免了李綱,逃到南方的揚州。

3. 金兵分道南下,宋高宗倉惶南渡,遷都臨安 (杭州) ,金兵窮追不捨,高宗由溫州逃至海上。

4. 翌年,韓世忠於黃天蕩大敗金將兀朮,高宗乃得重回臨安,偏安江左。


(二) 南宋與金的和戰:

1. 郾城之役:公元1140年,金兵分道南侵,岳飛大捷於郾城,大破兀朮的拐子馬,乘勝進軍朱仙鎮,但金人揚言將立宋欽宗於汴梁,宋高宗畏懼,乃以十二道金牌召岳飛。

2. 紹興和議:秦檜加以岳飛「莫須有」之罪,殺害岳飛於獄中,並解除韓世忠的兵權。公元1141年,「紹興和議」成立,內容是:

a. 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為兩國的國界。

b. 宋奉表稱臣於金,金冊立宋王為皇帝。

c. 宋每年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於金。

d. 金歸還徽宗梓宮及韋太后。

3. 采石之戰:「紹興和議」使宋、金之間維持了二十年的和平。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派大軍六十萬南侵,破兩淮,下揚州,聲勢十分浩大,宋將虞允文敗之於采石,再挫之於京口,恰巧此時金國內部發生政變,消息傳來,部下乘機把完顏亮殺了,然後引兵北歸。

4. 乾道和議:宋孝宗欲乘「采石之捷」收復中原,乃命張浚率兵北伐,但與金兵相遇時,宋軍竟不戰而潰。時值金世宗初立,欲修明內政,不欲用兵,乃於公元1164年議和,內容是:

a. 宋不復對金稱臣,呼金主為叔父。詔表改為國書。

b. 歲貢改為歲幣。銀絹各減五萬。

(自此四十年,宋、金未再交兵)

5. 嘉定和議:宋寧宗時,外戚韓侂胄專權,發生「偽學之禁」事件,受到不少士大夫的攻擊。韓侂胄欲北伐立功來保持相位,便在公元1207年出兵伐金,被金兵反擊,宋軍潰敗,宋殺韓侂胄請和。和議內容是:

a. 宋主尊金為伯父;

b. 歲幣銀絹各三十萬;

c. 以三百萬贖回淮、陝兩地。

(此約訂後,雙方維持和平六、七十年,從此南宋益衰。)


(三) 南宋偏安江左之原因:**

建炎(高宗年號)之際,金兵洶湧南下,所向披靡,然其鋒越長江後,已成強弩之末,雖能入海窮追高宗,但終未能滅宋而北返。結果南宋轉危為安,偏安江左達百多年。南宋地位趨穩,是基於下列之原因:

1. 地理優勢:

江南地勢,宜阻擋東北民族的南侵。女真族久處東北嚴寒山嶺,不宜在溫濕丘陵地區作戰,他們擅長騎射,在北方平原作戰時馳騁縱橫, 但長江天險卻阻止金兵前道,丘陵地帶又使騎兵無從發威,金人尤不善水戰,所以黃天蕩一役後,金人不敢輕言渡江。

2. 文化低淺:

從金人南下的企圖來看,他們並非意在滅掉南宋,而是志在掠奪財物。因為女真本是邊疆部族,文化低落,滅遼後已覺消化不下,實無力統治中原,所以金人另立傀儡政府,以劉豫為楚帝,統治北方地區,暫作緩衝,但劉豫無能,數度南侵,皆遭敗績,南宋得以經營。

3. 金人內亂:

金太宗死,熙宗年幼即位,大臣撻懶、蒲魯虎等輔政,各懷異志,益使軍心不穩,內部分裂,故無力南侵。

4. 兀朮受挫:

金熙宗年幼即位,主戰的兀朮得勢,戰端再起,但屢次被宋軍挫敗,宋、金和約遂成。

5. 名將輩出:

南宋不為金所吞,實賴貞忠愛國的武將文臣支撐,宗澤守汴京,緊扼金人南侵咽喉。守長江上游的張浚、吳玠、吳璘、守長江下游及淮南一帶的劉琦、韓世忠,守長江中游及襄陽一帶的岳飛,都鞠躬盡瘁,屢挫敵鋒,主戰最力的金兀朮不得不向宋遣使請和。

6. 義軍抗擊:

北宋滅亡之後,金雖進佔北方大片土地,但各地義軍此起彼落,對金兵南侵之勢多所牽制。

7. 經濟支持:

南宋除靠南方的經濟支持外,還大力發展市舶,增加國庫收入,頗有助於國防,故能勉強負擔龐大對外族的賜幣與戰爭開支。

8. 蒙古崛興:

南宋初年,蒙古崛起於漠北,勢力漸盛,對金構成嚴重威脅;金熙宗嘗派兵征伐,但屢次為蒙古所敗。金人有後顧之憂,故無力南下滅宋。


(四) 南宋不能收復北方失地的原因:**

南宋紹興年間,有岳飛、韓世忠、吳玠、吳璘、劉琦等一批抗金名將,曾屢屢擊敗金人,但宋室終不能恢復中原、收復河北失土,只能與金訂下可恥的屈辱條約,維持偏安之局,其原因大致如下:

1. 高宗私心:宋高宗私心自用,恐怕一旦收復河北,迎回徽、欽二宗,便會影響其帝位,故雖有順昌及郾城之捷,仍派秦檜議和,向金稱臣、割地及歲幣。

2. 主和勢盛:南宋偏安後,主和派勢力日大,前有汪伯彥、黃潛善;後有秦檜和賈似道,分別把持朝政,先後力主和議,殘害忠良,更不惜割地賠款,以圖苟安。

3. 人才喪失:自岳飛遇害和宋、金和議後,秦檜專擅朝政,長達十五年之久,忠臣良將誅逐殆盡,國家元氣大傷,朝中小人充斥,政治腐敗、財政枯竭,早已喪失北伐的勇氣。

4. 猜忌武將:重文輕武乃宋的國策,故歷朝君主對武將皆不敢重用。南宋諸將擁兵在外,漸成外重內輕之勢,為防範諸將恃功專橫,故對他們諸多掣肘,使其不能充分發揮力量。

5. 金國勢盛:金國自完顏亮去世後,金世宗嗣位,選賢任能,修明政治,有「小堯舜」之稱,故宋孝宗雖欲收復河北,但也只是爭回一點權益的「乾道和議」告終。

6. 人心安逸:南宋的君臣及百姓,皆沉迷於江南的富庶,貪圖苟安,無復有北伐中原壯志、興復失地之志。


(五) 南宋之滅亡:

1. 南宋中期,宰相史彌遠和賈似道先後弄權,殘害忠良,使國事日非。

2. 宋理宗時,南宋聯蒙古滅金,金亡後,南宋及蒙古接壤,兩國開始衝突。

3. 宋恭帝時,元世祖 (忽必烈) 派軍攻宋,直入南宋的都城臨安,擄宋恭帝北去。宋末三傑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先後擁立帝昰、帝昺,繼續抗戰,但終歸失敗。最後文天祥被俘不屈,殺身成仁,陸秀夫兵敗崖山,背著帝昺投海殉難,張世傑亦覆舟海上而死。

4. 南宋自高宗至帝昺殉國,共歷一百五十二年 (公元1127年至1279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